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一0卷)  2003/4/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10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清涼大師開示的第七小段,精進首。

  「七精進首,正教甚深,必在精進,能策萬行,為最勝智」。這一句介紹了上首菩薩,也介紹出西南方佛號。正教是說從真心本性法爾流露出來的言語、現相,示相、言教與自性性德完全相應,這是正教。聖人的教誨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法爾如是。它不是像我們世人所講的學術、發現、發明,不是的,本來就是這樣的,不能夠加一點意思在裡面,稍稍加一點意思就變質了。

  這個事情原本不難,存乎自然,何難之有?但是在今天變得非常困難,難在哪裡?難在無始劫以來,我們迷失了本心,違背了自性,真的是無緣無故惹了一大堆的麻煩。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染得太深,時間太久,於是就像世間人所說的習慣成自然。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把煩惱習氣看作自然,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真正可憐!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是已經回過頭來,已經覺悟的人,他把他們恢復自性,學習的經驗,學習的過程、心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就是「正教甚深」。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關鍵就在對這些過來人有沒有信心?這個信心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用事。我看到你,我喜歡你,我相信你,這個信心靠不住。古往今來,你在歷史上看,太多太多了。最初兩個人非常好,密切合作,若干年之後,產生誤會,最後分裂,甚至於還變成對敵。這個例子有多少?這個結果又墮到三途六道去了。幾個人能夠一直不退轉的、不變方向的向前進,向上提升?少數,很少很少!

  菩薩在此地,菩薩的名號就是表法,就是教我們的,精進第一!「必在精進,能策萬行」,我們常說的學不厭,教不倦,那是什麼力量?精進之力。教學相長,能成就無所不知,對於世出世間法,十法界的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這是最勝智,佛的德號最勝智。我們曉得了,讀到這個地方明白了,根本智是從甚深禪定裡面得來的,萬緣放下,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般若經》上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根本智現前;後得智現前要靠精進。後得智依精進,根本智依徹底放下,這兩樣不相違背。放下跟精進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兩樁事情就不是佛法了。記住六祖講的,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意思講得很深。

  印宗當時問的是禪定解脫,你看六祖答的,「禪定解脫是不二法」,這個問題不解決了嗎?你問禪定解脫怎麼個講法,你把禪定解脫當作兩個法來看,兩個法就對立了。佛法沒有對立的,萬法圓融,世出世間確確實實沒有一法對立,就在眼前。你能夠在一切法裡面,看出了沒有對立、看出不二,你就入佛境界,你就真正得一切法的真相。宗門裡面常說「本來面目」,不能契入這個境界,我們看所有一切法都是對立的,所以,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對的世界,統統是對立。法身菩薩他們生活在圓融的世界,圓融的世界跟相對的世界是一不是二,這樣你才入不二法門,成就最勝智,無所不知。「圓明可貴,故復云寶」,這個世界叫寶色,最可貴的,圓,圓明。圓是圓融,是不二,二就不圓了,我們細心體會這裡頭的味道。再看第八句。

  第八句是西北方,上首菩薩名「法首」,法是法門。「法門雖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方得自在」。西北方的佛,自在智佛,這個「自在」是佛的名號,佛名號在此地表法。法門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首是第一,第一是什麼?第一是能行。必在正行,什麼叫正行?如理如法就叫正行。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能夠遵循經論的教誨,就是正行。遵守經論這有一個原則,你選定一門,就得一門深入。如果不是這樣的修學,你又會出岔子。

  即使同一個宗,宗下面還分派,同是一個宗,派不同,修行方法不一樣。譬如我們舉念佛,這是密切到極處了,我們都是修淨土宗,都是修持名念佛。許多人都修這個法門,各人根性愛好不相同,有些人念佛喜歡快,古人講的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著一句接一句,速度快,有人喜歡。他用這個方法,他能伏煩惱,把妄念控制住。可是有些人聽到這個念佛,愈念愈緊張,愈念愈煩躁,他受不了,他要念得很慢。我以前親近一位老法師,念佛就很慢,我們這些年輕人跟他在一起,聽他那個念佛,聲音拖得那麼長,精神提不起來,聽了幾分鐘想打瞌睡了。我們到底學哪一種速度好?這是講速度。還有講腔調,像唱歌一樣聲調譜,每個人喜愛也不相同。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看就分這麼多,你怎麼個學法?你用什麼標準來學?統統都學,你的念佛就念亂了。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念亂了,你怎麼會有成就!這四個字的佛號尚且這麼複雜,何況一切經論,不容易!所以選擇一部經論,沒錯。

  第二步,還要選擇跟一個人學。同樣這一部經,就不能跟兩個人學,各人講的不一樣。《彌陀經》在今天大家公認權威的註解,有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大家公認《彌陀經》註解裡面註得最好的。其實《彌陀經》的註解,我手上收集的就有十幾家,每一家見解、修學的方法是大同小異,還是有不同。你學《彌陀經》,你講《彌陀經》,要是這些各家的註解統統都搬上來,那就像宴席裡面什麼菜?大拼盤、大雜燴。宴會裡頭有,這不是主菜,主菜決定是一道一道的。因此,我們要懂得學習,要跟一家學。你可以先瀏覽,多看看,然後你覺得哪一個註解跟自己很有緣,自己很喜歡,你就選擇這一種,專修專弘,這樣才能有成就。什麼成就?心是定的。

  同時看很多註解,心是亂的。佛法最重要的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定心,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說得好,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它的宗旨真的都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三昧。我用經教達到一心不亂,這是入經教三昧;我用念佛方法達到一心不亂,就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亂,三昧上加個名稱,代表那個方法。我用《華嚴經》成就三昧,這叫華嚴三昧,我用《法華經》幫助我得三昧,叫法華三昧。三昧是一,不分華嚴、法華,華嚴、法華是方法,是手段。所以一通就一切通,三昧得到了,無量三昧都通了,無量是一,一即無量。

  所以法首,首這個字一定要認識清楚,首是正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你學習所得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叫修行。你真修,我們在一切人事物裡面得一心不亂。正信,生智慧不生煩惱,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裡頭的疑難雜症都能解決。這是後得智,是權智,無所不知,這是菩薩名號所表。佛名號所表是我們所得的智慧,成就的智慧。

  於法能行,方得自在智,智慧從哪兒來的?這是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科學精神。科學裡面講知識,正確的知識一定通過科學方法檢驗、實驗過的,這個知識可靠,能取信於大眾。佛法具足這個精神,佛法的智慧是要通過檢驗,佛法不叫檢驗,佛法叫鍛鍊,歷事練心。不通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歷練,不是真智慧。歷練的方法,參學,尋師訪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世間一切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要接觸,都要了解。接觸的時候,你親眼看到的,你向他請教,親耳所聞,絕對不是傳說。

  也許有人問,善財童子福報大,很幸運,他能遇到這麼多善知識。我不如他,我一個也沒遇到!那你就錯了。善知識天天圍繞在你的周邊,可惜你不好學,這才是第一個原因,因此你不認識。如果你真正像善財那樣的好學,我相信所有善知識你都接觸到了。《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除我自己以外,所有一切人,真的是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這一切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善財五十三參的善知識。佛是把社會這麼多人等分成五十三類。

  由此可知,諸大善知識就在眼前,人人皆是,事事皆是,物物皆是,你學不盡。他們為你示相,為你說法,可惜的是什麼?你沒有懂。宗門裡面講的是「你不會」!你要會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然後你才曉得經典原來只是指引而已。像你去參觀一個展覽,經典是什麼?是這個展覽會的介紹書,介紹的小冊子,告訴你這個展覽會裡面的內容。我們今天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說明書,說明大方廣佛華嚴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前生活的這個世界。

  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叫娑婆世界嗎?沒錯。如果你還是有這麼樣的分別執著:這是娑婆世界,《華嚴經》講的是華藏世界,這不是一個。六祖能大師說得好,套他那個例子,華藏娑婆是二,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到底華藏跟娑婆是一,還是二?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二,非一非異,你才得到真相!你還要說它是一,你不了解它,說它是二,你也不了解它。什麼時候你真正能看清楚:原來是這樣的!什麼樣子的?說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你真的明白了。

  說一說二是方便說,說一是破你執著二的,你堅固執著娑婆不是極樂(用極樂也一樣),極樂不是娑婆;六祖大師那個話是破執著的。二不是佛法,就是二你沒覺悟,真正覺悟之後,不二。好了,你聽到這個話:原來是一!你又錯了!你執著個一,佛就跟你說二,娑婆不是極樂,極樂不是娑婆,破你執著一。總而言之一句話,佛沒有話說,佛完全破執著。到你什麼執著都沒有,什麼分別都沒有了,你就入境界了。然後你就徹底了解,佛有沒有法可說?沒有法可說;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法,真正懂得了。沒有說一句法,說了四十九年,「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深,確實是很深。契入,自在智現前,不契入沒有智慧;不契入是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味道深了,統統在眼前。

  精進首菩薩跟我們示現的,這都是示現答。自在智佛為我們所示現的,還有世界,世界的名號,也是給我們所示現的,菩薩跟佛都是入真實智慧。「得般若之堅利,為金剛色」,這個世界名號叫金剛色。金剛是比喻般若智慧,他們的智慧圓明之極,這是法首。說到法首,你立刻就要了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了之後一定要落實這叫首,就要記住必在正行。

  再看下面第九段,下方世界,所以你從佛法裡面看,佛法講十方,有下方。佛雖然沒有說地球是圓的,在太空當中環繞著太陽旋轉,太陽帶著一大群的星球,環繞著銀河旋轉,佛沒有說這些話。為什麼?在那個時代說這些話沒人懂,大家不理解。所以佛是隨機說法,你是什麼程度,我就告訴你,跟你怎麼講。但是話裡頭有話,你看看佛講十方,四方四維,講上下,我們這個世界有上有下,下面有世界,上面有世界。你想想看,跟現代科學發現的是不是相同?佛說話,話中有話。聰明的人明白了,不聰明的人以為什麼?下方在哪兒?是我們的地底下,不是地底下,是我們地球下面,下方。

  上首菩薩德號,稱「智首」。「佛之助道,雖無量門,智為上首」。你看看這個十方,表法都是接著的,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不能夠脫節。法首是抉擇法門,前面講文殊代表這個智慧,選擇法門,一門深入,主修,賢首是助修,正助雙修。古人講(就以淨土宗來說),正助雙修像車有兩個輪(古時候的馬車有兩個輪),鳥有兩個翅膀,車少一個輪不能行,鳥少一個翅膀不能飛,這是告訴我們,正助雙修的重要性。雖然選擇一門了,還需要助道法,幫助你這一門順利、快速、穩當的成就,你要靠助道。助道的法門很多,智為上首。助道法門真的很多,八萬四千法門,你還是要用智慧去選擇,你不能全搬來。

  譬如我們辦一個活動,現在人叫活動,在佛法裡面的術語叫法會,法會就是現在人講的活動。我們辦一個講演的活動,講經的活動,這裡頭有主,哪一個人擔任主講?那是法首;哪些人來協助,你這個活動才能辦得成功,你一個人辦不成!愈是大的活動,我們現在講義工、助手人要多。如果這個活動有一、兩萬人,我們的工作人員差不多至少也得要一千人。你要會選擇,這一千人是來成就你這個活動的,你這裡頭有分工、有組織。這個活動做得有秩序、有條理,做得很周到、很圓滿,要靠協助,我們現在講協調,眾人的協調,這個活動成功,效果才能收到。佛法修學亦復如是,我們選擇一門為主,然後還要有智慧選擇助修的。主修的這一門始終不能變更,自始至終,助修的可以有時節因緣。我在初學一個階段,我現在需要哪些,第二個階段我又需要哪些;助修可以換的,主修不能換。都要用智慧去選擇。

  「能淨萬行,故云梵智」,下方佛的德號梵智佛,梵是清淨意思,能淨萬行。換句話說,你要得真正的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世界清淨;世界清淨,宇宙就清淨,清淨智慧。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開示的第九段,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

  「九智首,佛之助道,雖無量門,智為上首」,前面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接著看「能淨萬行,故云梵智」,能淨萬行這一句非常重要。我們學佛,接受佛陀教誨,目的何在?無非是在一切行門當中得清淨,這是我們的目標。清淨得到了,我們知道清淨裡面一定有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就不清淨;清淨裡面一定有真誠,虛偽不清淨;清淨裡面一定有正知、有正覺,迷惑不清淨;清淨的作用一定慈悲,一個得到,一切都得到。在什麼地方得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起心動念無量無邊,言語造作也是無量無邊,所以叫萬行。無一不清淨,起心動念清淨,決定沒有染著,言語造作也沒有絲毫染著,這個果德就是梵智佛,清淨智慧現前。上首菩薩,智首,我們所成就的是清淨智慧。

  「智淨體淨,猶若玻璃,明徹無染」,所以這個世界名玻璃色。諸位必須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玻璃沒有發明,玻璃是很晚的時候才發明的。在中國古時候人用鏡子,鏡子不是玻璃做的,是銅做的,銅鏡;用玻璃做鏡子是清朝中葉以後,這個時間不過是兩百多年而已。佛經上講的玻璃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水晶。現在叫水晶,古時候就叫玻璃。水晶透明的,確實跟玻璃一樣,特別是現在眼鏡有水晶的鏡片,天然水晶不是玻璃。水晶是涼性的,眼主火,所以戴水晶眼鏡確實是保護眼睛的,這是常識,我們要懂得。

  經典這個七寶裡面講琉璃,琉璃就是現在我們講的翡翠,綠色的玉,它也是透明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不是泥土,我們這個大地是泥土、石頭,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我們現在明瞭了,那個地方人心好,人心純淨純善。人確確實實喜歡綠色的大地,我們這個世間綠色的大地只有青草,草隨著季節有變化,秋天、冬天就枯掉了,大地變成黃色,不是綠色。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喜歡綠色,大地是翡翠,綠色的,綠色的玉。它不會變,永遠是綠色的,而且是透明的,地底下面看得很清楚。經上講「黃金為地」,那是鋪的做路,道路也鋪得很整齊,道路是黃金鋪的。我們這個世間現在道路大多數是柏油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道路是黃金鋪的,黃金太多了。從這一段我們就能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知道那邊的因跟果。

  這個世界的地是玻璃的,就是水晶的,多麼清淨;智清淨,體清淨,智是能變,體是所變。這是講大地之體,世界之體,所以它放光。「明徹無染」,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染污跟諸位說,不在物質,物質沒有染污。尤其是《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就是染著、障礙,理裡頭沒有,事裡頭也沒有。到底染污是什麼?染污總不外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有染污。你妄想分別執著愈嚴重,你的染污就愈嚴重。諸位想想看,大乘經裡頭佛常常教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怎麼會染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怎麼會染著?不可能造成污染。污染確確實實是在自己心裡頭,迷了,迷了就污染了。迷了之後再起妄想,妄想裡頭又起分別,分別裡頭又起執著,一重一重深重的染污起來了,這個事情非常非常麻煩。

  現在講病,這個事情是心病,它不是身病。但是心病了,身也跟著生病,不但身跟著生病,你生活的環境也跟著生病。環境的生病就是今天我們講環境污染,要知道那個病根是迷而不覺。治病,會治的、高明的大夫是從根本治。根本治沒有別的,把心地裡面的污染消除,心地污染並沒有痕跡,就是念頭要轉,轉迷為悟,污染就沒有了,這叫從根本對治。怎樣轉?離不開說法,離不開正教。所以孔老夫子才會說不吃飯,不睡覺,在那裡思惟,無益,不如學也。為什麼?只有學才能真正幫你覺悟。如果要不覺悟,那就是什麼好處都沒有,什麼利益都沒有,全是假的,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能解決問題,覺悟。我們學習,甚至於說教學,目的就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才能離苦得樂。

  最後一段第十段,上方,上首菩薩稱「賢首」。「前佛後佛,一道清淨,由自性善,故稱曰賢」,賢首名號的表法。前佛是已經成佛的人,後佛是將來要成佛的人,說了個前後,當然自然包括著有中間,中間是現在諸佛;這就是講的十方三世佛,一道清淨。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讀過了,成佛之後,沒有先後。沒有成佛之前,說有先後,真正成了佛之後,沒有先後,一道清淨。為什麼?究竟圓滿的佛地,就叫做一道清淨,所以他的境界叫一真法界。有前有後就不一了,不一就不是真的,一才是真的。這個「一」一定要知道,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你要把它解釋成一二三四的一,這裡面就有夾雜。雖然真怎麼樣?不純,不是純真,夾雜著有不真的意思在裡頭。

  這個一是不得已而說的,實實在在這個境界說不出來。所以就用一個一,你一定要曉得這個一是表法的,不是數目字,如同佛經大乘經裡面許許多多地方講「大」。我們這個經題上有「大方廣」,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也是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上假立一個名相,稱它為大,不是大小的大。用這個來代表法性,代表法界,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數量。數量不是真的,在佛法裡面數量是不相應行法,不是真的。一道清淨,這是純淨純善。

  「由自性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是佛經難懂的地方,往往我們一看到一,就會想到一二三四,想到次第,那你就錯了,你不懂它的意思。講到善,我們就想到善惡了,人性本善,那個本善把它解作善惡的善,錯了。在中國教童蒙念的課本《三字經》,開頭說「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性相近,習相遠」,善惡的善是習性。為什麼?善惡是相對的,是二法。真性是不二法,所以它裡面講的善,那個善不是相對的,不是跟惡法對立的,這個意思很深。教童蒙,一進門第一堂課就把這個教給你,以後你一生所學的都離不開這個,這是根本。就如同佛法一樣,你入佛門裡面來,第一堂課教你什麼?三皈依。

  三皈依是圓滿的性德,我們要用《壇經》裡面的講法就很清楚,很容易懂,不至於起誤會。《壇經》裡面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能大師接著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所以叫我們皈依的是覺正淨,這叫三寶。覺正淨是性德,「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法入門第一堂課是教你這個。往後你這一生的修學,修的是什麼?法門無量無邊,無論你學習哪一個法門,那只是方法、門徑。修什麼?修覺正淨。離覺正淨就不是佛法,覺正淨是佛法。聖人教化眾生,頭一堂課就把教學總綱領、總原則、總的方向傳授給你,這個跟世間一般教學不一樣。所以由自性善,故稱為賢,賢首。

  「能知此賢,是觀察力」。上方佛號,觀察智佛。觀察智是後得智,無所不知,他在十法界裡頭依正莊嚴、賢愚不肖,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他眼目當中「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有自性,自性善。自性善就是《三字經》上講的本性善,這個善就是佛,就是法身菩薩,你證得圓滿了。所謂圓滿,是你不善的習氣淘汰盡了,顯露出來的是純淨純善,我們稱你作佛陀,稱你作如來。你把你不善的習氣淘汰得差不多了,但是還沒有到純淨,我們稱你作菩薩。你是在真幹!於法能行,信解行證。

  即使是三途六道凡夫,你迷得很深,現在完全不覺,但是你的本性在,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一絲毫沒損失。佛在經上常講,這樁事情「在凡不減」,沒有減少一分,「在聖不增」,即使你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你自性裡面智慧德相並沒有增加一分。迷的時候沒有減少,證得沒有增加,不增不減。他對於芸芸眾生,他怎麼會不恭敬!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他真正做得徹底究竟圓滿,佛與法身菩薩!凡夫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裡?迷而不覺。不知道一切眾生跟我、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不知道。當然,更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剎土眾生是一個自己,這不知道。所以他對於一切人事物,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一起分別執著,他的心量就小了,縱然修功德,功德不大。

  功德的大小,完全跟心量成正比例,決不是在物象上,不是。譬如今天修布施,菩薩布施一塊錢,那一個人布施一百萬,哪個功德大?凡夫說:那當然是一百萬,這個要得到政府的獎勵,布施一、兩塊沒人理你。這是凡情。實際上怎麼樣?如果菩薩布施這一塊錢,他的心清淨,他的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他的一塊錢的功德等虛空法界,你看多大!為什麼?清淨。那個布施一百萬的,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錢雖多,功德很少。甚至於怎麼樣?沒有功德,他有福德,沒有功德。這樁事情,我們看到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跟梁武帝的一番談話就明白了。

  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福報大,帝王!替佛教真的做了不少事。以他的權力,以國家的財富,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夠多的了,照顧幾十萬出家人,他是個總護法。達摩祖師來的時候,他把他做的這些事情,這個成績展現給達摩祖師看,問達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是個修行人,實話實說,沒有妄語,跟他老實講:並無功德!這一句話梁武帝不愛聽,心裡面就起反感了,達摩祖師離開之後,再也不見他。為什麼?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破迷開悟,是功德。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六道輪迴,人天福報而已。

  達摩祖師的話說得不錯,可惜梁武帝不會聽,果然會的話,這一句話能提醒他,他能夠把福德轉變成功德。他不會,他的情執很深,所以達摩祖師跟他在一起話不投機,梁武帝也不護持他,他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在少林寺,人家也不尊重他,把他當個普通和尚看待,等了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傳他的法。這是給我們很好的教訓,凡是能夠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得清淨心的,功德。怎麼樣轉福德為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般若經》講的三輪體空,福德就變成功德了。著相,著相修,所修的全是福德,與功德不相干。

  功德要是遇到三毒,你的功德立刻就毀掉了。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三毒裡面取一個瞋恚,你修得再多的功德,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你修了一輩子,臨命終時有一點瞋恚心,不高興,你這一輩子的功德都沒有了,燒得乾乾淨淨。火會燒,水會漂,風會把你吹走;貪是水,瞋恚是火,愚痴是風,所以叫三災。功德就怕這三災,三災來了,功德就沒有了。功德是什麼?最普通的說法是戒定慧、覺正淨,這是功德。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是德,所以戒定慧、覺正淨是功德。你們想想看,如果你還有貪心,你有沒有戒定慧?你有沒有覺正淨?你還有瞋恚心,你還有愚痴心,沒有了。

  自性裡頭雖然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功德的總綱領,就是三學,就是三寶。三學是戒定慧,三寶是覺正淨,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為什麼失掉?失掉就是因為你迷了,迷邪染失掉的。雖然修,修得不錯了,但是迷邪染又起現行了,它又沒了。沒有了,從頭再來。經上講的沒錯,你看諸佛成佛,始成正覺,修行人對於功德,始成功德。六度,六波羅蜜,五度能修功德,忍一度,忍辱能保持功德。人能夠忍,順境不貪不痴,逆境不瞋恚,你的功德就保全了,你能保得住。你在順境裡面起貪心、起痴心,逆境裡頭生瞋恚心,你什麼功德都沒有。

  這個觀察智,是妙觀察智。你看下面說,「觀察本性,常平等故」,這一句話重要,這是真正觀察智。常平等,永恆不變,平等是性德;不平,不平就是違背了性德。我們希望自己的性德時時能夠現前,時時能夠起作用,這是大乘佛法裡頭修學最高的法門。為什麼?平等性是佛心,人要常常存佛心,他這一生怎麼會不作佛,當然成佛!人要常常存六度四攝心,這個人肯定成菩薩。常存平等,常常觀察平等,觀察平等就是看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平等的,無情眾生的法性平等的,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明白了,你要是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起貪心,餓鬼道;常常有瞋恚心、有嫉妒心,地獄道;有貢高我慢心,好勝心,輕慢眾生心,總覺得人不如我,修羅道;愚痴心,那是對於一切事理現象搞不清楚、搞不明白,糊裡糊塗過一輩子,畜生道。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心,你就曉得你跟哪一道相應。

  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要念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心是什麼?平等!阿彌陀佛平等裡頭還有一個慈悲,普度眾生。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頭,清淨、平等、慈悲,有沒有?如果聲聲佛號裡頭有清淨、平等、慈悲,你是真念佛!否則的話,口裡頭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平等、沒有清淨、沒有慈悲,這叫有口無心。有口無心不相應,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有這個形像,有這個聲音,沒有內容。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阿彌陀佛還有個名字,叫清淨平等覺。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我們的心是不是清淨平等覺?有名要把實引起來,聲聲佛號裡面都有真誠清淨平等覺,這叫相應,古大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的佛號裡頭沒有真誠清淨平等覺,不相應。不相應,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觀察本心,常平等故,這個世界叫平等世界,佛的德號叫觀察智佛。這是把十大段十方海眾表法的大意介紹出來了。清涼後面還有總結,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