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32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

  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第二大段,答,這個註解裡頭「答中意云」,我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這前面介紹過了。接著看「何者(何者是一句問話),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前面講到這個地方。

  「同滿行海」,我們依照經上所講的,菩薩所修學的六個科目就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同因,一切菩薩六度因滿就證無上菩提了。前面我們說了一個供養圓滿,這是布施波羅蜜;學戒圓滿,長時期的學戒,學戒圓滿。忍辱圓滿,特別是對這些逆境、惡緣要忍,同時我們也提到,順境、善緣也要忍。忍到什麼時候才算是圓滿?這個裡頭就是「一道甚深」,如果跟一道不相應,那你就沒有圓滿,這個是一定要懂。

  這個一道,宗門裡面常講的「萬法歸一」,這到一道。一是什麼?一道是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布施供養也是到不起心、不動念,慳貪就沒有了,起心動念才有貪愛,才有慳吝。不起心、不動念,哪有惡業?不但惡業沒有,善業也沒有,起心動念就有善惡。你這才曉得什麼叫一道。一道就是無明盡,無明斷盡了,這叫一乘,一道也就是一乘法,成佛之法。這就是甚深般若,無上的智慧,無上菩提,起心動念就失掉了,就迷了,這真難。

  我們今天的功夫做的是什麼?做的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不執著,要以這個為主修的法門,修不執著;附帶,附帶修不分別,以不執著為主,我們要從這裡入門。終極的目標是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終極目標。不起心、不動念就太難太難,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一道是指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八萬四千法門都要修到不起心、不動念才是圓滿,因同,因既然同,果德當然沒有兩樣。

  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見到那些不同,那是什麼?果的德用。果德起作用是因眾生心想而異,那就顯現出差別了。十法界的果報不同,六道的果報不同,六道,以我們人道來說,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同樣都是得的人身,我們相貌不相同、智慧不相同、能力不相同、福報不相同,壽命長短不相同。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枝枝葉葉,每兩片葉不會相同,有大同小異,絕對不是完全相同。它有一個相同的,根相同,都是這個根生的,根就是法性。

  性德裡面不但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起心動念都沒有,為什麼會變現這個境界?變現境界這是自然而然的,連自然都不可以說。你看看,佛在楞嚴會上講的「非因緣,非自然」,那怎麼個講法?實實在在講,沒有話可以說的,給你講真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說不出來,念頭都不能動起。也就是說決定沒有辦法想像,想像不到、言說不到,都達不到,所以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個境界太深了,這個境界在一般一乘經教裡面講,八地菩薩的境界。八地以上距離無上菩提很近了,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覺,究竟果位,這個位次接近。換句話說,八地菩薩才剛剛達到不起心、不動念,達到這個境界。

  我們今天努力要做的,放下執著、放下成見,一定要記住,世尊在般若會上教導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讀《大般若經》最後總結十二個字,跟諸位報告很多次,這是我讀《大般若經》心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在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執著就錯了,分別也錯了。再給你說,起心動念就錯了,那沒辦法,起心動念,我們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執著、分別,我們就得自在。

  果然對於一切諸法,我們統統不執著了,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不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不分別了,分別是塵沙煩惱,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那是什麼境界?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那也許有人說,我要不執著、不分別,我還能辦事嗎?今天許許多多事情要我去辦,我要不要執著?我要不要分別?許多人有這個問題。佛菩薩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你無論辦什麼事,你都辦得比別人好,你比別人辦得殊勝。為什麼?離開了妄想,智慧就現前,你辦事是智慧;現在你用執著、用分別辦事,你是用煩惱。換句話說,你是用的情識,情識是煩惱,所以你辦事未必能辦得好,辦好了也很吃力,也很辛苦。如果用智慧來處理事情非常輕鬆,一點都不吃力。

  怎麼樣把煩惱轉成智慧,這是佛教裡頭常常說的,「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大乘教上常講的。怎麼個轉法?就是離分別執著就轉,我一切都不分別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平等智慧現前了;我不分別了,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唯識經論裡頭講得好,「轉八識成四智」,怎麼個轉法?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就很明白了,只要把六七轉過來之後,五八自自然然跟著就轉了。所以捨離一切執著,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叫真功夫,這叫真正會用功。

  我們今天凡事堅固自己的想法、看法,諸位要曉得,都認為我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別人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跟佛說的不一樣。佛說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千萬不要以為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這個話說得好,意思很深。為什麼?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就是你還沒有證得正覺。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證得正覺之前,我們的覺悟裡頭都有錯誤,正覺的反面是什麼?說得不好聽,邪覺,正知的反面,邪知,不是真智慧,我們拼命堅持,這就是我們自己修行的障礙。

  我們看到有很多開悟的人,對他很羨慕,他怎麼那麼容易就開悟,我搞了多少年就是開不了悟。你曉得原因在哪裡?沒有別的,那個會開悟的人就是放下分別執著,他就開悟。我為什麼不開悟?我分別執著堅固的執持,不肯放下,原因就在這裡,沒有別的。所以大乘教裡面,什麼是佛法?放下就是。就是放不下,你看到那放不下的人,在六道裡頭煎熬受那種痛苦。放下的人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之後回想,我們在沒有真正學佛之前就像他那個樣子。當時知不知道自己事實真相?完全不知道,迷在裡頭;跳出來之後,這才看清楚、才看明白,於是慈悲心油然而生。

  慈悲心不是什麼發的,勉勵大家要發菩提心,那是什麼?那是你的菩提心沒現前之前,這樣的勸你,這樣的提醒你。到這個時候菩提心現前,沒有什麼發不發,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就慈悲,本來就真誠,本來就清淨,本來就覺而不迷,哪裡還要發?要發,諸位想想看,已經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菩提心能不能發得出來?發不出來。起心動念是障礙,起心動念是無明,連這個起心動念都沒有了,大慈悲心自然現前,這才叫初住菩薩。

  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發心住是對我們講的,是方便說。在菩薩自位當中,他有沒有一個發心這個念頭?他沒有,如果有發心這個念頭馬上墮落了,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裡頭還有程度淺深差別不等,《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四十二個階級,這四十二個階級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說明不起心、不動念有層級差別不等,這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想就錯了。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但你想像不到,說都說不出。

  到這個境界,這才是圓滿相,才是一道清淨,這個地方講的一道甚深,一道清淨。所以一道清淨法身菩薩,你看這個地方是第九信位,第十就破無明見法身,所以很貼近。前面給你講正行,給你講助道,這個地方到了根。所以此地才談六波羅蜜的圓滿。

  我們現在一定要忍耐,忍耐是修忍辱波羅蜜的初階、入門,不能不忍。你看我們今天布施,財布施,我們要能夠忍,自己有的財物,別人需要,我們能夠捨,能夠布施供養。真正希望我這一生能成就,能提升自己境界,我們學普賢菩薩「廣修供養」,對六道眾生平等心的供養,這個提升得快。如果學一般菩薩修布施,往上也提升,提升的幅度沒那麼快,也沒那麼高,為什麼?用心不一樣,供養是真誠恭敬心。

  對於菩薩的教誨,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當然這個心還是分別執著,這分別執著無量劫來就用這個用成習慣。現在行,還要用這個,用到最後不用了,立刻就提升。所以要曉得,可以暫時用,但是用了要放下,這就是邁進一步;用了不放下,常常還放在心上,錯了。用的時候,我可以用分別執著,用之後絕不放在心上,讓心恢復到清淨、平等,這是初學。到功夫得力的時候,正在用的時候,也不放在心上,功夫得力了。這個並不是很高,這就叫什麼?在淨土宗裡面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你有把握往生。

  所以,我這一生非常幸運,在一般學佛同修裡面真的是很少見,我一直到今天還沒有遇到第二個。一入佛門,頭一天見法師,法師就教我「看破放下」。你們去打聽打聽,哪一個人學佛,第一天跟法師見面,法師是這樣教你的?出家在家,我學佛五十四年,一個都沒有遇到,才知道這種緣希有難逢。頭一本,法師教我頭一本看的書,你們想想看,哪一位法師教你頭一本看的書看《釋迦譜》、《釋迦方誌》?沒有。

  我今天要教人,你們來找我,你說你初學佛,我介紹你第一本書是《認識佛教》。我也沒有教你去看《釋迦方誌》、《釋迦譜》,為什麼?怕你看不懂。這兩本書唐朝人著作的,也是出家人寫的,依照經典裡面節錄下來釋迦牟尼佛一生事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傳,都是經典裡面節錄出來的。老師第一本教我看這個書得利益了,正確。

  你要學佛,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你首先對他要認識,你要知道那是個什麼人,他一生幹的是什麼,他教的是什麼,他對這世間影響的是什麼,你統統明白之後就不迷信了。我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知道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是用智慧的教育來救眾生。怎麼是救眾生?眾生沒智慧,幫助他開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而決定沒有副作用。聰明解決問題,後頭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這個結解開了,那邊結結起來了,可麻煩了,解不完的。那個智慧就所謂是,古人形容得好,「快刀斬亂麻」,一下就解決了。所以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

  我對現在人用的方法比我的老師還要方便,《認識佛教》,你從這裡下手,你就不會迷信,你就不會走向歧途。這個小冊子現在流通很廣,有英語的譯本,我們還想,首先把它翻成聯合國要求的文字,就是要翻法文,翻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羅斯文,這是世界上一般人使用文字最多的六種語言。《認識佛教》很重要。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給初學人編了一本書,叫《釋教三字經》,編得非常好,那也有相當的深度,但是它都有註解;註解雖然很簡單,也是用文言文寫出來的,最好能夠把這個註解翻成白話文,再把它翻成外國文字,應當大量流通,讓人家了解佛法。它那個《釋教三字經》跟我們中國童蒙學的《三字經》性質相同。中國童蒙學的《三字經》可以說是中國學術綱領,現在一般學術裡面講的叫概論,那一部書是中國學術概論;楊仁山這個《釋教三字經》就是佛學概論。很難得,這是我們真正要做的工作,要從這裡做起。

  現在跟從前是有困難,從前因為無論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都有儒跟道的基礎,有孔孟老莊的基礎,現在我們生疏了,不讀這些書了,基礎沒有了,所以學佛非常困難。到現前我們就深深感觸到,看到許許多多的老同修學佛幾十年不得受用,境界沒轉,你從這裡看就很明顯。從哪裡看?相貌沒轉,體質沒轉,沒有轉就是沒有進步。雖然天天在學,實際上沒功夫,沒進步。如果真的學得是有心得、有功夫,肯定轉了。

  諺語說得好,「相隨心轉」,我也常常講體質也是隨心轉,轉不過來就是我們學得不好。最明顯的是氣色,心地清淨,心地真誠,心地慈悲,這臉上有光,你的顏色很好看;如果心裡面有煩惱、有憂慮、有憂愁,那個臉就很灰土土的,很不好看,顏色不好看,這是懂得察言觀色,一看就曉得。這些方面,看相算命的他們很敏銳,他見人太多了,他一天要看好多個人,長年累月下來,他經驗很豐富。所以絕對不是他有什麼神通,他一看就知道你心裡頭,你是歡喜還是有憂慮,一看就明白了。

  我們修行也要懂這個道理,自自然然的心開意解,臉上怎麼會不放光?身體放光就是身體健康、強壯;臉上放光,一臉的歡喜、喜悅,你叫人看到生歡喜心。每天我們自己早晨、晚上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要沒有進步,自己好好的反省,這幾天我有什麼地方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個物質的身體自然有不善的反應,就像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一樣。如果這幾天我們所做的積了很多功德,想得正確,說得也正確,做得也正確,那你就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對於身心的滋養是最豐富的,不需要藉用外面的力量,本身這個力量足夠了。所以要忍。

  忍,前面跟諸位介紹有三大類,自然的災害要忍,人為的加害要忍,別人毀謗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統統要忍,若無其事。到忍不能忍的時候,把《金剛經》的經文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沒事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消掉了,你就能忍了。忍無所忍的時候,經裡頭這些句子多念幾遍,放不下也要放,要學。你要曉得,放下一分你就長一分智慧,放下二分你就長二分智慧;你統統放下了,那你就是大幅度的長智慧。用智慧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沒有差錯,叫圓滿功德。這是忍辱波羅蜜。

  末後一條修行要忍,修行的時間很長,修行忍什麼?佛對我們的教誡,我們統統要把它做到。頭一條孝親尊師,這是第一條,「淨業三福」就是三條根本戒,最高的指導修持的原則。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就知道佛陀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先有孝道再有師道。沒有孝道,哪來的師道?所以你不孝順父母,你怎麼會尊敬師長!父母的恩德多大,對父母都不敬,他還會敬什麼人?

  中國自古以來,對這個是比什麼都看重,這是人的一生做人的大根大本。孝道要怎麼做?《弟子規》就是孝道,是孝道的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文字並不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做不到,你就沒有耐心,你有耐心,你才能做到。所以忍辱波羅蜜第三類的修法,孝道做到了。師道,師道佛是老師,老師教我們什麼?老師教我們十善、三皈、眾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不犯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不犯威儀就是做好樣子給人看,不能做出壞樣子給人看。我們做不善的樣子給人看,就對不起眾生,也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所以這不能不知道。所以要學十善業道。

  從《弟子規》下手,第一門課;第二門課,十善業道;第三門課,這才是三皈五戒、十戒、菩薩戒。菩薩戒裡面最重要的,這從前李老師常常提示我們的,一年總會說個幾次。我在台中住十年,聽了幾十遍,耳熟!遍數少了,你記不得,到時候我想想,那就不行了。時時刻刻要能提得起,那叫耳熟,不斷重複,你不會討厭,一年三百六十天,給你提個十次,你不會厭煩,十次,一個月才提一次。如果有個十年,那你就聽了一百次,印象深刻了,時時刻刻你會想起。

  《梵網菩薩戒經》上兩句,「不作國賊,不謗國主」,這個我都講得很詳細。《瓔珞菩薩戒經》,這個通常在家居士受的,六重二十八輕也有兩句,「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的法律,包括這個地區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你到這個地方來一定要遵守,你跟這個地方的人才能和睦相處,大家才歡迎你、喜歡你。如果我們到一個地方去做的事情都是違法的,違背了他們的法律,這就不是佛弟子,這就錯了。

  老師當年是苦口叮嚀,讓我們記在心裡,我們一生無論在什麼地方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想到,不可以不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不能做違法的事情。現在有幾個人知道?學經教的還有,學戒律的沒有了,大家都認為戒律太難了,戒律做不到。經教的理論不錯,聽聽欣賞欣賞,全都不能落實,佛法之衰就衰在此地。佛法的興,戒律落實,佛法就興;戒律廢弛,佛法就滅了,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

  你要是不持戒,你怎麼能得到圓滿?同滿行海,你就滿不了,你就成就不了。所以修法要有極大的耐心,你才能不退轉。耐心怎麼樣訓練?沒有別的,親近佛菩薩,不捨佛菩薩。就像小孩一樣,二、三歲的小孩依靠父母,一下沒有看見,他就著急了,「爸爸媽媽到哪裡去了?」無論他在哪裡去玩,玩得很快樂,他眼睛當中一定看到、一定聽到他父母在旁邊,他就覺得很安全,發現父母不在,他就恐慌。我們初學對於佛菩薩的依靠就要像這樣。

  佛菩薩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的地方。我們怎麼親近?每天要讀經,每天要學教,我不叫研究,我叫學,學是什麼?我們讀了,讀懂的地方要做到,這叫學。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學教,當然這一部經,你不可能全做到,你也不可能全懂得,你懂一句就做一句,懂兩句就做兩句,你才會得利益。聽經亦復如是,兩個小時下來,你都能聽懂嗎?不見得,我這兩小時當中,我聽到一句,我聽明白了,我很歡喜,我能把這一句做到,你這兩小時沒有白來,真得受用。一天能夠聽一句,能夠落實一句,一年三百六十句,你怎麼會不改變!

  從哪裡變?相貌變了,體質變了,命運變了,改造命運。「煩惱輕,智慧長」,你怎麼會不快樂?一天得一句就有法喜;這一天一句都沒有,這一天就白過了,這一天迷而不覺。迷而不覺,哪有不做錯事情的道理?做錯事情自己並不知道,別人知道也不會告訴你,為什麼?面子問題,誰願意告訴你?古時候真正會告訴你的,父母、老師,他有義務必須要告訴你;你對於父母、老師,那你只有聽勸,你決定不能夠反駁。同學之間都很難規過勸善,大家都學會做人,對你很客氣,恭維你,過失絕不批評。所以改過自新要靠自己,常常反省。

  反省就是找自己的毛病,實在找不到,讀經。經是一面鏡子,一讀經,哪個地方我犯了,哪個地方我沒有學到,就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像現在我們初學,我們念《弟子規》,早晚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反省,哪些我今天做到,哪些今天沒做到,天天提醒,天天改進,一年的功夫應該可以全部落實。它裡頭這個句子,說實在話,也有很深的用意,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只要你學一句,一句三個字。你能真正把它落實,永恆不失,一年就是圓滿,根紮下去了。然後你接著再學十善業,接著再學三皈、再學眾戒,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的圓滿。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接著我們一起學習「同滿行海」裡面第四個科目,精進波羅蜜。在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講,世間法裡頭有三善根,那就說是所有一切世間的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所以叫三善根。三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遠離貪瞋痴,這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一切善法從這裡生。翻過來,翻過來叫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痴,所有一切世間的惡法都從這個根生的。所以三惡翻過來就是三善根,三惡叫三毒煩惱,反過來就是三善根。

  他說菩薩善根只有一個,「菩薩唯一善根」,是什麼?「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我們不能不知道。在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就代表這個意思,增長意思裡頭就含著精進,為什麼?我們的智慧要天天增長,我們的德行要天天增長,我們的善根要天天增長,我們的福德要天天增長,教裡面所講的相好。天天增長就是天天進步,就是精進。

  依什麼才能增長?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寶劍,劍代表智慧,慧劍!這就說明要依智慧才能夠增長。智慧不開不能提升,智慧不開,前面三條做不到,布施、持戒、忍辱做不到,所以不能不依靠智慧。在《華嚴經》裡面,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文殊菩薩手上拿的是寶劍,凡是拿劍的都是代表智慧,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必須要學菩薩,勤修善業。

  如果我們心放逸,不肯勤修眾善,你看看佛教導我們綱領的法門,佛法,佛法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無量無邊眾生教的是什麼?就這三句,這三句是總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去學習。斷惡修善就是精進,對於這樁事情絕不鬆懈,認真努力去做。所以首先,你一定要曉得善惡的標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要搞不清楚,實在說,現在這個世間搞顛倒的人太多,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所以現在修學困難在此地。

  善惡標準在哪裡?在經典裡面。你不讀經,你怎麼能夠辨別善惡?佛教給我們辨別善惡,第一部經就是《十善業道經》,簡單明瞭,給我們說了十樁事情。什麼是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善;什麼是不善?身造殺生、偷盜、邪淫,這就不善。善不善的標準就給我們說出來了。言語,妄語是不善;兩舌,挑撥是非,不善;惡口,說話很難聽,態度橫蠻凶悍,不善;綺語,花言巧語欺騙人,不善,口有四種不善。翻過來就是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起心動念,無論對人、對事、對物,對世法、對佛法,有貪心、瞋恚心,愚痴,不善;翻過來,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善。初學的標準。

  入佛門的標準先把這個做到,然後再細細教你把境界向上提升,這是總的原則、總的方向、總的綱領,我們是不是遵守了?是不是做到了?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跟善相應?還是跟不善相應?我要能夠斷惡修善,這就是精進。我要是斷善修惡,這就不是精進,實在說還是精進,叫反方向的精進。修善是向佛道精進,修不善是向餓鬼、地獄精進。

  我講精進有兩方面,你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人是向哪一個方向精進?諸佛菩薩一道精進,純善無惡,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的,「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法是什麼法?所謂的是「念善」,這心善,「思惟善」,思想善,「觀察善」,行為善。你看心善、思想善、行為善,後面還有一句話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就能離一切世間苦,把離苦得樂的祕訣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依教奉行,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是離苦得樂。這個世間苦你受不受?不受,你在這個世間沒有苦。我們也知道佛法常講的「別業、共業」,共業裡頭有苦,別業裡頭沒有苦。這就是諺語裡面所謂,「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誰都不能代替誰。

  佛菩薩對眾生最大的恩德沒有別的,就是教學。現在佛菩薩雖然不在了,他老人家教學的課本在,經典就是課本,經典就是教學的參考資料。佛弟子,無論是出家在家,真正發心傳持佛法的,這叫入室弟子。你要肩負弘法利生的使命,那你要認真學習,把你自己學習的心得,把你自己修行的經過,時時刻刻提供給大眾做參考,與一切大眾分享,這就叫教化眾生,這就叫自利利他,這是精進。所以我們自己要不認真學習,那怎麼行?

  不但是在現前這個時代,古代,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在世都不例外,我們很想努力學習,這條路順不順利?給諸位說,決定不順利,坎坷、障礙太多!諺語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障礙?這個自己要清楚,內煩惱習氣太重,這個煩惱習氣,十惡: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慢,太嚴重了,這是真正的原因。其次外面的緣不好,我們外面的環境,幾乎你所看的、所聽的、所接觸到的統統是不善的境界來引誘你,勾引你的貪瞋痴,引誘你去造殺盜淫,引誘你去造口業。內外交感,你能保得住自己嗎?所以你的精進是往下三途,不是往上,這是非常非常可怕。

  我們要怎麼辦?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能夠保全自己,這要智慧,這要極大的耐心。換句話說,六波羅蜜統統都要做到,你才能夠抗拒魔障。魔障有內有外,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外面誘惑,內裡面煩惱習氣。唯一的方法,頭一個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前面我們講了,不但你要放下你的執著、你的分別,還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才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放下所有一切不善,不善的不要去看,不善的不要去聽,不善的不要去說,不善的不要放在心上,統統要能放得下,這是布施。

  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嚴格的要求自己務必天天要做到。這一天活在世間,活一天就要做一天,一天都不空過,這真精進,精進持戒。於一切法都能夠忍受,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瞋恚。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保持著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你就生智慧不生煩惱。你得要真幹才行。

  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現在就是深深感覺到幸運,在這個世間八十年,我能夠順利通過,基礎是童年時候得力於父母的教誨。我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十歲以前,家教,我們是生長在農村,父母、老人、長輩的教誨給我們做了好樣子,知道孝親尊師。接觸佛法之後,得力於三位老師,這個諸位都知道,你們在十樓講堂裡面看到的,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離開老師之後,得力於韓館長三十年如一日的護持。我把老師所教給我的東西落實了,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講經教學,沒有其他工作,一生過著單純的生活。

  外面說我這個影響力很大,我自己沒有想影響別人,處處我都是迴避。影響力怎麼造成?你問我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沒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是攀緣心,清淨心裡頭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我跟諸位說過,我至少四十年沒有看電視,這放下了,電視、電影、廣播、歌舞,甚至於報紙、雜誌全放下了,你才能得清淨心。就是說,所有一切的染污,你要懂得盡量的迴避,不要去接觸它。你要是常常接觸它,你怎麼能不受它的染污?一定要知道培養自己的善念、善思惟、善行、善根,懂得這個培養,精進不懈,你才能夠得圓滿。圓滿一定要記住一道,在事相上念念不捨,叫勇猛精進,在心地上痕跡都不著,這就圓滿;心裡還著相不是圓滿,沒有做到圓滿。法身菩薩的圓滿是心裡頭不著相,事上做得比哪個人都認真,比哪個人做得都圓滿,沒有一點缺陷。

  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裡頭在初學的人說一定要離開聚落。聚落是什麼?村莊,人煙稠密之處,現在講都會。為什麼?你住在人多的地方,你不能不受干擾。我們常講:人多口雜。古德說得好,「識人多處是非多」,你接觸的人太多了,認識的人太多了,是非就多了,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

  為什麼古時候這個修行人要選擇在深山裡面?從山腳爬到山上,有的時候要走三天,你才能走得上去。換句話說,不是真正必需,誰願意找這麼長的時間爬到山頂上去看個出家人。所以才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說三寶殿要是進去的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你要走路,從山下走上去走三天。這什麼原因?實在講這是佛教的,佛知道要真正修清淨心,一定要有清淨環境能夠幫助你得清淨,所以選擇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

  這個地方叫寂靜處,梵語稱為蘭若,蘭若是梵語,意思就是清淨的地方,絕不選擇在都會。可是都會裡面有的時候也建講堂,下院,就是寺廟裡面附屬的機構。建這幹什麼?講經。法師講經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在山上就很不方便,你在山上講經誰去聽?往返都好幾天,這不可能去聽。所以講經的講堂一定建在都市裡面。道場裡面派法師下來講經,報施主恩,施主供養道場,這出家人要回報,回報就是教學。這個法師下來講一部經,這一部經講圓滿了他回去,再派一個法師講第二部經,報恩。古時候的制度非常好。

  現在沒有了,現在寺院庵堂都變成觀光旅遊點。住在裡面的出家人,唯恐遊客不多,交通不太方便,現在還開了公路,汽車可以開進去,甚至於還有纜車,登山太方便,都變成旅遊觀光區了。能不能修行?不能了,每天接待客人精疲力倦,你想想看還有什麼時間去學教?去讀經?沒有了。可是觀光旅遊確實給道場帶來可觀的收入,財得到了,道喪失了,這兩下一相比較,得不償失。道重要,道能夠了生死,能夠出三界;錢再多沒有用處,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禪定波羅蜜是佛法修學的樞紐,你看看在這個教學綱領裡面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終極目標是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智慧從定開的。定就是清淨心,心不清淨生煩惱,不生智慧;心清淨不生煩惱,生智慧。所以你不放下執著,你不放下分別,你的心生煩惱不生智慧。如果要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一定要把生智慧的障礙除掉,障礙是什麼?總的來說,執著、分別,你要把這個捨掉。

  因此,佛家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而言之,全都是修的禪定,只是修禪定的方法不一樣、儀式不一樣,目的全相同。我們修淨土宗,我們採取持名念佛,我們修什麼?《彌陀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你想想看,念佛修的是什麼?定慧,不是別的,這不能不知道。佛在《大集經》上說的尤其是好,「持名念佛」,佛說這是「無上深妙禪」,無上深妙禪是持名念佛。所以禪是佛法修學的樞紐。

  因戒得定,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統統屬於戒,把戒展開詳細說,說了四種,這四種都是戒。你要想得定,前面這四種你一定要修,你才能得禪定,也就是你才能得清淨心。我們今天念佛,很多同修說我念了不少年,功夫不得力,不要說一心不亂沒得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什麼原因?你現在懂得了,前面四條你沒做到。所以你念佛,沒錯,這個法門確實是無上深妙禪,但是你功夫不得力,原因不是別的,前面四條沒做到,這個很重要。換句話說,《弟子規》、十善業道、三皈眾戒,你都沒有認真去學習,所以功夫不得力!天天誦經、研教、念佛,還是禁不起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眼見耳聞還是會動心,還是會生起貪瞋痴慢,還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原因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

  所以得清淨心,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那就是第六條,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智慧現前的現象是什麼?給諸位說,不生煩惱。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拜見五祖的時候,他跟五祖說,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跟五祖講,五祖聽了笑笑不說話,那個用意很深。我們如果見了祖師大德,一定是跟他講: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怎麼會一樣?他不生煩惱生智慧,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心清淨,他的心沒有污染。

  凡是智慧現前的人,他的現象第一個好學,你從這裡去體會,好學的人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好學,這是很粗淺的一個現象。好學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歡親近善知識,一定是求法無厭。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學不厭、教不倦」,喜歡教別人,有別人來向他請教,他一定非常歡喜詳詳細細給人家解答,破除別人的疑惑,一定的現象。我們今天希望我們得清淨心,希望我們開智慧。你真的希望你開智慧,你就要懂得好學。《莊嚴經》裡面所講的「樂法」,你對於修學佛法生大歡喜心,親近善知識,依止不捨,你依靠他,不願意離開他,跟他學習。

  在一般的狀況之下,什麼時候離開善知識?在時間上來講,每個人不定,有人一生不離開,一直到老師過世,他才離開;有些人跟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定。永嘉禪師他也是六祖的學生,跟六祖多久?大概時間是最短的,一天。所以他是六祖會下有名的叫「一宿覺」,在曹溪只住了一晚上。本來六祖跟他講開示,他當下就大徹大悟,悟了之後他就要走,就離開了。六祖說:你去得太快了,留一晚上。第二天走的,這是時間最短的。沒有到大徹大悟不會離開。

  可是有一些大徹大悟之後,還不離開老師,那是什麼?報師恩,留在老師身邊替老師做助教,這個因緣不離開。如果自己在他方,別的地方有法緣,一般老師一定會勸他,你到那邊去,在那邊住持道場教化一方,這是報佛恩、報師恩,這是佔多數的。所以這叫什麼?出師,我們現在的話叫畢業。畢業的標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講的,執著沒有了,徹底放下了,分別也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放下,這樣的條件才能夠出師;沒有達到這個條件不能離開老師。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還會起心動念都不能離開老師,古時候教學是這樣的標準。

  不像現在念佛學院三年、四年畢業了,其實畢業出去之後依舊是凡夫,為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一樣也沒放下,所學的是佛學常識。這個我們李老師常常講,他來學的是佛學,我們聽到這沒錯,李老師把話翻過來說你就懂得了。我們今天是學佛,學佛要像佛;他是搞佛學,佛學就變成世間法的一種學問,好像大學裡面一個科系,佛學,佛學系,不是學佛。學佛那是學佛、學菩薩、學聖人、學賢人學得要像,學佛跟佛學兩回事。所以佛學院實實在在講,中國古德講「名不正則言不順」,要照我們真正學佛想成就的話來說,這佛學院的名字要顛倒,不能叫佛學院,叫學佛院就對了,到這裡來是學佛的,不一樣!

  我們今天到底是學佛還是佛學?不可以把佛學當作學佛,那錯了,兩回事情。我們跟老師多年,老師教的學生也不少,可是這裡面絕大多數是佛學;學佛的是少數裡頭又少數,少數人是真幹,信受奉行。大多數是學,後頭「信受奉行」這四個字沒有,那就是佛學。如果具足信受奉行,他是學佛,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真正學佛畢業了,學佛畢業也就是開悟了,開悟之後怎麼樣?要向上提升。開悟是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後,你還要去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怎麼個學法?廣學多聞,出去參學。善財童子,《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他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了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他做到了,老師叫他出去參學。

  參學學什麼?學無所不知,在老師會下成就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叫般若無知。無知是一切智的根本,先成就無知,無知是心清淨到極處,起作用生智慧。在哪裡起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你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五十三參。你到這個裡頭去歷練,歷事鍊心,讓你的智慧圓圓滿滿的顯露出來起作用了。所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實智,真實智慧,後得智叫做權智,善巧方便。這樣你的般若智慧才圓滿。

  我們方老師對《華嚴經》這種教學法佩服到五體投地,他說佛法講智慧不是關著門在家講的,是教你到社會各個不同階層裡面去觀察、去考察,他說這是真實智慧。你有實智就是有清淨心、有平等心、有真誠心,你學得非常快,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就沒有疑惑。所以這叫「遍歷諸佛菩薩聽法無厭」,求法無倦,不疲不厭去求法、去聽法,成就圓滿,六波羅蜜這樣才圓滿。每一尊佛都是這樣修的,都是這麼成就的,我們要不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你怎麼會成就?所以這樁事情不能不懂,不能不學。

  我們這一句「同滿行海,是同因也」,這一句我們用了四個小時,多不多?不算多,因為太重要了。我們要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方法,我們這一生肯定會空過。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