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五二卷)  2004/4/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52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頌第八首看起:

  【悉舉無邊界,普飲一切海,神通大智力,如是業應作。】

  這是「大用業」三首偈的第一首,昨天也給諸位介紹過了。我們只偏重在現前我們的境界應當怎樣來學習,當然最重要的,學以致用。這個偈子也都說說,有這段文在,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實際上是我們本來的境界。你看佛在這個大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說得這麼清楚。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十方三世包括我們,我們是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一隻小螞蟻、一個小昆蟲,都是未來佛。只是牠們現在迷得比我們還深,造的業比我們還重,牠變成那個樣子,牠業障消盡了,牠還是有覺悟的一天。所以,你不要從業相上去看,你從體性上去看,牠就是佛!所以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力是講如來的十力,無畏是講四無畏,這都是講大用,體相用沒有兩樣。

  所以你要真正體會得到,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比一家人還要親密。所以生佛不二,自他一如,誰能入這個境界?在這個經上我們看到了,法身菩薩。你說入這個境界多自在,入這個境界才真正把自己找到,禪宗裡面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恢復到本來面目。這裡面所有一切煩惱,永遠不會起現行,連根都斷掉了。這個世界真的是極樂世界,沒有苦、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分別、沒有煩惱;這些不但事沒有,連名字都沒有。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這個目標、方向非常重要,我們要掌握到,我們就是學這個,希望恢復自己的性德,希望真正徹底明瞭宇宙的真相,真相是一體,這個我們不能不懂。

  現在我們來讀經文。『悉舉無邊界』,「悉」是圓滿,一個都沒有漏掉。「無邊界」,就是我們常講的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境界廣大沒有邊際,其廣無邊,其深無底。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我們沒有方法明瞭,讀《華嚴經》,在經文裡面我們才知道一點訊息,其廣無邊比較好懂,其深無底很難懂。《華嚴經》告訴我們,自性裡面完全沒有對立,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變成凡夫,無量劫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再說得不好聽一點,無量劫不能超越欲界;六道裡頭還有色界、無色界,我們沒分。無量劫都在六道裡頭欲界,這個小圈圈裡頭打滾,你說多可憐!什麼原因?就是你內心裡頭的矛盾、對立不能化解,所以幹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

  在六道裡面所有一切行業,佛說的、聖人說的,「惡多善少」,我們自己想想佛這些話,冷靜、仔細去想想,佛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是善多還是惡多?不想不知道,糊裡糊塗這一天過去了;認真反省檢點你就會發現,真的是惡多善少。我們天天在研究經教,天天在念佛,尚且如是。不讀經的人,不念佛的人更不得了,他們這一天行業當中,善,我們就算是很保守概略的估計,善比我們少一大半,惡比我們要多一大半,最保守的估計,所以出不了輪迴,宇宙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在《華嚴經》上看到,這是我講的沒有對立,「自性裡頭沒有對立」,沒有對立就是深廣無盡,無邊界。佛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講微塵,他講了個大小,大是我們現在的法界,我們今天講宇宙,大;小,微塵,宇宙跟微塵兩個相比,平等。微塵不小,宇宙不大,何以見得?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跟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是一樣的,沒有兩樣。

  現在科學家,西方的科學家,大多數人都同意宇宙的形成是爆炸,大爆炸膨脹起來的這麼一個宇宙。現在的科學家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在望遠鏡裡面觀察,宇宙現在不斷的還是在膨脹。這個爆炸,什麼東西爆炸的?科學家名詞叫原點,就是那一點,那一點爆炸出來變成宇宙。那一點有多大?我們肉眼看不見,大概一般顯微鏡也看不見。我們看到科學家的報告,他舉的例子,我們頭髮。假如說這是一根頭髮,這就很粗了,假設這一根頭髮,把頭髮從這邊切斷。切斷的頭髮裡有個平面,這個平面的直徑去排宇宙爆炸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個?一百億個,一根頭髮的直徑,能排一百億個原點。你說那個原點多小,那個原點爆炸出來的時候是大宇宙,這種說法跟《華嚴經》上佛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講微塵,那個原點也許就是佛講的微塵,微塵裡頭有世界,世界跟外面大世界一樣大。誰能到微塵裡面的世界去?佛在經上講普賢菩薩。你就想到一根頭髮的切斷,這個平面直徑上有一百億,我們這個空間有多少原點?無量無邊,沒法子計算,一個原點是一個世界。原點從哪裡來的?那科學家不知道了。這佛經上講得清楚,原點是微塵,微塵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現在科學家發現到「有」,有是從無生的,有是相,無是性。現在科學裡面的術語叫能量,能量不是物質,能量能變成物質,在某種條件之下變成物質,而物質又會回歸到能量,這種講法跟佛法相應。科學家是用數學來推算,而釋迦牟尼佛是佛眼五眼圓明,親自看到這個現象。佛眼能看到極微之微,能夠看到微塵裡面的世界,看到普賢菩薩去參訪,文殊、普賢都有這個能力,到微塵裡面的世界去參訪。

  微塵裡面的世界,要問問,它裡頭有沒有微塵?有,肯定裡頭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叫無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無邊界。「悉舉無邊界」,這是說法界的深廣。法界怎麼樣深,怎麼樣廣,是你自己的自性,這裡頭決定不能有分別,不能起心動念,為什麼?起心動念就迷了,你就見不到圓滿的境界。迷了之後,充其量你是見到局部,迷得愈深,你能夠見的量愈小;迷得淺、迷得薄,你能夠見到大一層,通是迷悟。聲聞、緣覺、菩薩,迷悟不同,凡夫迷得深,一點都不覺悟,所以煩惱習氣偏重,般若智慧完全不能現前,佛給你講經說法聽不懂,你無法體會佛說的真實義。

  『普飲一切海』,這也是比喻,「海」是大海,地球上的大海,我們見到的。一切星球裡面都有大海,也許你說現在我們科學家,望遠鏡已經發展得很高明,我們觀察到月球上沒有水,火星上沒有水,土星是因為有很濃厚的雲層蓋覆住,有沒有水不敢確定,現在大家在探測。圍繞著太陽這些行星,距離地球比較近,太空探險的時候,這是列入第一個對象。好像發現太陽系裡面的星球,能夠住人、有水,還就是這個地球。地球在太空當中看是藍色的,這「一切海」。但我們相信宇宙無窮大,太陽系不曉得有多少,一個太陽系如果有一個像地球這樣,那也不得了,這個數字也是無量無邊,何況不見得。這要講到什麼?講到不同維次空間。由於空間維次不相同,在另一個空間維次裡面,他們看到了海洋,我們在三度空間看不到,這些都非常可能。

  依據佛經典上說法,國土,就是我們現在講星球,是依報,依報決定有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要是我們能認同這個理論,就肯定每個星球上都有有情眾生在居住。不可能說這有個依報,它沒有正報,這怎麼講也講不通。要沒有正報的時候,依報不能存在,依正的關係非常密切。像我們一個人一樣,我們人的精神這個部分,這是正報,肉體是依報,依正不能分家。正報沒有了,我們就說這個人死了,人死了,這個身體幾天就腐爛,就化為微塵,就回歸成泥土。他怎麼能分開?你想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能夠相信所有這些星球,大大小小,統統(我們講人,就用這個代名詞)有人居住。但是這個人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看不見他,也許他看見我們,也許他看不見我們。這一切海裡面,就是所有一切依報裡頭,都有海,都有水。

  「普」,普是平等、普遍,「普飲一切海」,這是顯的大神通。我們沒有這種能力,這個能力只有法身菩薩能夠表演給你看。如果從表法的這方面來說,我們就比較好懂,從事上講這很難,表法上講就容易懂。表法裡頭就代表的「廣學多聞」,「一切海」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門無量」;「普飲」就是「誓願學」,這個表法也了不起。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學無止境,因為它底下有一句『神通大智力』,你沒有「大智」,你怎麼會通達!唯有大智沒有一樣不通達,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相、事理、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就是我們一般宗教裡面讚美神,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神通大智力」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究竟圓滿的神通。『如是業應作』,你沒有這個能力,神通是屬於德能,沒有這個能力,雖然有願、雖然有智慧,你還是不能幫助眾生,要有能力,神通是屬於能力。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樣才能夠興起大用,廣度眾生。

  末後這兩首,清涼大師跟我們講,「法智通」。前面一首就是第九首,「知土」,後面一首,「知佛」;換句話說,前面這首是知依報,後面這首是知正報。依正是一不是二,這樣才圓滿、才究竟,這是真真實實的大學問,說實在話,絕對不是一生能辦得到的,我們一生壽命太短了。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淨宗同學每個人都讀過《無量壽經》,我知道有很多人以《無量壽經》做為自己的日課,早晚課,很好。在《無量壽經》上我們看到法藏比丘,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他跟世間自在王學習,世間自在王是他的老師。學習多久?千億歲!你就曉得,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你畢不了業,他課程有那麼多。我們就麻煩大了,我們的壽命活一百歲的人都不多,千億歲的課程你怎麼修?所以,完成這個學業真的要無量劫。我們決定不可能生生世世接著學,這決定不可能,所以進得少退得多,這才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經上通常講無量劫,這是真話,並不過分。

  一轉世有隔陰之迷,就是大幅度的退轉。來生,來生非常難得是你接著來生又得人身,很難!得不到人身,學習的機會就失掉,幾時能再得人身?得人身難,真難。你從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三世因果,你就知道,得人身的條件是要五戒十善,那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五戒十善在這一生修學可以打五十分,來生能不能得人身不保險。最安全、最保險的,來生還能得人身,五戒十善應該要打八十分,你能不能做到?五戒十善能夠做到圓滿,能夠打滿分,得一百分,你在天道,你不是在人道,那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多分都是生四王天、忉利天。幾個人?世間人絕大多數,五戒十善的成績是五十分以下,不及格,這些人的果報三途去了,畜生、餓鬼、地獄,這個三途進去容易出來難,很不容易!

  你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多麼希有,真的是無量劫才碰到過一次;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這一生遇到是百千萬劫碰到一次。彭際清居士講這樁事情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無量劫當中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逢到,怎麼能不珍惜!怎樣珍惜?拼命學習,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能不能做得到?能!要怎樣做?萬緣放下。給你說老實話,弘法利生的緣都要放下,念念把弘法利生的緣抓住,把自己覺正淨疏忽了,你還是不能成就。那是什麼?你在這個世間造的是善業,善業來生頂多是人天福報。來生的時候,你能不能遇到善知識?往往來生福報很大,做國王、做大臣、做大富長者,把修行學佛這個事情忘掉了。縱然遇到緣的時候不相信,太多了!你有大福報,你有權、你有勢,很容易造罪業;福報享完,你的罪業又現前。

  所以,聞佛法的機緣不容易,太難太難了,這些道理不能不懂。佛在經上常講,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但是我們是警覺心不夠。學佛的人,誰不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誰又珍惜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一生不曉得講多少遍,真正能體會到、警覺到的有幾個人?世尊在世的時候尚且如此,又何況世尊現在已經滅度三千年,今天哪個人聽到這個話會把它當真,會把它記住,會把它放在心上!我在這一生當中,好像一個都沒有遇到過,沒聽人說過。這句話要真懂了,我相信他萬緣放下,一生拼命真幹,決定不會鬆懈。為什麼?他知道這個緣分太希有了。弘法利生的事情附帶的,隨緣做,說老實話,可做可不做;自己看破放下,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非做不可!這個要不認真做的話,你這一生就空過;空過再要遇到,那你就要想到,又要再過無量劫才碰到一次。

  這個無量劫的當中,就是李老師以前常講的,長劫輪迴。你在這個輪迴裡,不知道輪迴多少遍,不知道要吃盡多少苦頭,才能把宿業消除。消除宿業,你的善根、福德現前,這又得人身。但是你要曉得,得人身的時候必有餘業,就跟老子所說,「和大怨,必有餘怨」,你的餘怨、餘習就變成業障。這是我們只要細心觀察、體會就明白,我這一生不就是的!得人身,遇佛法,為什麼不能用功認真努力的去修學?裡面有無量劫生生世世的餘怨,佛法裡面稱為業習煩惱種子,這個東西在作祟,造成障礙。這種障礙能夠消除化解,要靠什麼?靠緣分,你有很好的緣分,這個很難得,可遇不可求。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好的修學環境,你知道珍惜,你能夠抓住,沒有空過,你成功了。

  這種環境,有!在我一生修學過程當中,你們大家看到,方東美先生,好老師。他一輩子教學,學生有多少?幾個學生得真正的利益?章嘉大師是好老師,李炳南教授,好老師,學生多多。李老師在台灣,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跟他學佛的人五十萬人以上,幾個人真正抓住這個機會,這一生成就的?我們知道他老人家在台灣三十八年,弘揚淨土。跟他學佛的,真正念佛往生的,我們保守的來說,大概有三百人,稍微誇張一點的說,也不可能超過五百人,這就不得了!你看看大慈菩薩的偈,你這一生,真正能夠幫助兩個人往生,大慈菩薩講,超過你自己的境界;你能夠幫助十幾個人往生,那你的功德就無量。李老師能夠幫助幾百人往生。你要曉得跟他學佛的人超過五十萬,真正往生的人不到五百人!所以李老師常說,一萬人當中只有兩、三個。他講的話對,正確,這個話不是隨便講的,真的,不是假的。

  五十萬人當中不過是五百人,所以多麼希有,多麼難逢。這些往生的,真正叫有緣人,真正叫根熟的人,聽了之後他認真,他真的是萬緣放下。這些人在台中很不容易,李老師在台中講經,一個星期講一次,這些念佛同修有很多人沒有辦法來聽經。但是李老師很慈悲,讓他們每個月跟老師見面一次,分批。所以,李老師每天接見台中蓮友,每天兩個小時,讓這些人輪流來見面,來給他們解答問題;經教上的問題,修行上的問題,還有日常生活當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老師慈悲統統都解答,一個月一次。他把這些人組成四十八個念佛班,這四十八個有班大的,有班小的,小的兩個班合起來,三個班合起來,所以每個月都可以跟老師見一次面。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印光大師講的,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不能成就的呢?誠敬的心不足,這不能成就。這就是說,緣不是沒有,真有,遇到了你不知道珍惜。什麼叫珍惜?依教奉行才是珍惜,直下承當,依教奉行那叫珍惜,真幹!這裡頭最重要的、關鍵的,放下,放下妄想,放下雜念。道場裡頭最忌諱的,叫雜心閒話,雜心,你心裡很亂;閒話,就是你的廢話很多,每天心靜不下來,廢話很多。這種人是決定不能成就,即使出家了多半都是墮落,這就是諺語裡頭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他是造這種業的。在佛門裡面,福報是修了一點,罪業造得比福報還要多、還要重。所以他是先墮地獄,罪業消除之後,他才能得一點人天福報。

  我們現在積極在編輯一本書,我們從《大藏經》把佛講地獄的這些經文都把它找出來,我們將來印成一個單行本。這裡頭總共有二十多種,我們把它集起來訂成一本,《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我們會很快把這個書出版,在這個時代這本書非常需要。我們仔細看看佛在經上講,什麼因墮什麼樣的地獄,受什麼樣的罪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一般大家平常看不到的,平常能看到的就是《地藏經》,《地藏經》只是舉幾個例子說,不詳細。佛講地獄講得最詳細的是《正法念處經》,有很長的一段經文,我們現在全部把它節錄出來,應當要學習。這才是真正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真的,你真正明白,這個世間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自然就放下,不再幹這個,為什麼?這是輪迴業,你還幹輪迴業?西方極樂世界金色光明的大道擺在你面前,你不走這條路,你走哪一條?

  真正修淨土,心淨則佛土淨。念佛人,你看大勢菩薩教我們,歷代祖師大德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就成功了。這裡面最嚴重的,夾雜,夾雜不是一心,亂心、雜心!雜心、亂心念佛沒效果,真正效果是一心念佛,不夾雜就是一心,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偈頌第九首:

  【思惟諸國土,色與非色相,一切悉能知,如是業應作。】

  這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首偈,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知土」。「於中初一知土,法性土為非色,餘皆為色,此二融即,皆悉委知」,清涼大師給我們註的。『色』是物質,『非色』不是物質,法性土不是物質,法性土是什麼?在我們淨土宗就是所說的常寂光土。淨宗講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三種土都有色;常寂光淨土無色,法性土。法性土在哪裡?給諸位說,法性土無處不在,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處無時不在,我們凡夫不能證得。不但凡夫不能證得,二乘不能證得,權教菩薩不能證得,天台宗裡面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也不能證得,就在現前,不能證得。什麼人能證得?明心見性,那個性就是法性土,見性的人他證得。見性的人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超越十法界了,不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的人沒辦法,在你面前你也見不到。法性土,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有這麼一回事情,雖然不能證得,知道,這是法身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此二融即」,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什麼?性相是一,色與無色是一,無色是性,色是相;無色是理,色是事。所以大乘法裡常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就是融即;「融」是圓融,「即」就是,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這個話很難懂。古來祖師大德用金跟器來做比喻,把金比作體、比作理,這是比喻;器比作事、比作相。譬如這個世間人,我們常常看到有人戴著戒指,有很多人我們看他戴手鐲,常常看到人戴項鍊,黃金的,都是金的。如果從器上講,不一樣。你戴的是什麼?戒指。戒指不是手鐲,手鐲不是項鍊,這相上說的。如果從性上、從體上講,譬如你戴的是什麼?黃金;戒指是黃金,手鐲也是黃金,項鍊也是黃金,統統是一樣的。從事相上講不一樣,你從體質上講,全是一樣的,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都是。你做成一千種、一萬種,全是黃金,你只看到黃金,全部都明瞭了。相有差別,性無差別,性跟相是一不是二。

  如果著相的人,著相的人、不見性的人,你跟他講我現在要黃金,要多少黃金,叫你到首飾店裡面你去給我拿來,我現在要十兩黃金。他到金舖裡頭去一看,半兩都沒有,哪裡有黃金?他看到什麼?這是戒指,這是手鐲,這是項鍊,他看到這個東西,不知道這是黃金。如果明白人,這個東西統統是黃金,隨便拿個什麼東西秤一秤,秤個十兩拿來就行了。戒指也行,手鐲也行,什麼都行,那黃金,秤一秤足十兩就行了。你要是不懂得的話,你要一定找黃金,這裡只有戒指沒有黃金,只有手鐲沒有黃金,那你不是半兩也找不到?古大德這個比喻容易懂,把金比作性,比作非色,把器比作色,在這裡面你一定要體會它是一,它不是二。器會變,體不會變。今天這個戒指我不喜歡它,我可以把它改造成耳環,我可以把它改成一條金鍊條,它會變,但是金不會變。這就說明,性永恆不變,相隨緣隨變,所以相是妄的,性是真的。

  既然相跟性是一,然後你就能體會到,性不變,相也不變。相上不變的是什麼?相上不變的是它的性。性跟相是決定不能分家的,分了家怎麼樣?分了家,性相都沒有了。我問你要金,我不要金器,到哪裡去找金?你找到一個金條,它有條的相,它還是器;你講一塊,一塊也是器。你說我形相都不要,我只要金,到哪兒找?沒有了。性相、理事,真相如是。所以真在哪裡?真跟妄是一不是二,離了真沒有妄,離了妄沒有真。真,好比我們一個人,我們把人當作真;妄相,我們站在燈光下的一個影子,影子跟人不能離開。人變化小,那個影子千變萬化,為什麼?燈隨便移,燈一移動,影子就不一樣了,馬上影子有短、有長、有肥、有瘦不相同,千變萬化,這個人身坐在這裡沒變化。

  我們坐在攝影棚,攝影棚四面八方都有燈光,統統開了這光很勻;如果只開一面的光,這一面就有黑影。開左面的光,黑影在右面,開右面的光,黑影在左面,開前面的光,影在後面,開後面的光,影在前面。這就是什麼?相雖然千變萬化,性不變,離了性沒有相,離了相沒有性。此二融即,你統統都清楚、都明瞭,你的見解是正確的,你的見解是圓融的。圓就是什麼?揀別你不是偏見,你是正確的理解,所以叫正知正見,你不是偏見,不是邪見。清涼大師的意思,我們明白了。

  我們看這首偈,『思惟諸國土』,「諸國土」有兩個講法,一個是「一切諸佛剎土」,這是一個說法;一個就是「一個佛土裡面,它有同居土、有方便土、有實報土、有寂光土」,這就是諸國土。兩種講法都講得通,你去思惟,你去觀察。

  『色與非色相』,法性土沒有相,非色相;其他的土都有相,都有色相。你要記住般若經上講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千萬不要執著:十法界裡面、六道裡面這些國土是虛妄的,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你要這樣想,錯了,大錯了。這就好比是什麼?我剛才舉的這個影子來說,我們六道裡面影子大概是假的,身是真的,不知道影子跟身子的關係,它是一體,它不能分。所以,你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錯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正知正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錯了,一真法界是跟十法界相對說的,有沒有一真?有沒有十法界?我們常講六道、十法界是假的,覺後空空無大千;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還有一真法界嗎?有,是有,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一真法界這個名詞,絕對沒有這個念頭,這個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

  老子所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兩句話的意思跟我們講的相應,境界現前你說不出來,你也不能想像,所謂是「動念即乖,開口便錯」。為什麼?動念,你起心動念,你落在無明裡頭;開口,你就有分別,你就有執著,你就迷了。六根對六塵境界,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又何嘗不是一真法界!這是什麼說法?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此二融即」。一真法界是常寂光土,其餘的一切有色的,十法界也有色,六道也有色。這就好像金器一樣,十法界裡面的色相,就好像普通人戴的金戒指、手鐲之類的。諸佛剎土,特別是講實報莊嚴土,就像黃金做的皇冠一樣,美不勝收。皇冠那個黃金,跟你戒指上的黃金是相同的,沒有兩樣。所以從體上講,我們六道這是凡聖同居土,六道裡面這個土的體(理體)就是常寂光,是法性土。相上不一樣,性上跟諸佛剎土沒有兩樣,這兩個才能融即。

  你就曉得,佛與大菩薩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法性土變現出來的報土,無比的莊嚴,這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缺陷,就變成極樂世界了。凡夫迷失了自性,無緣無故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法性土現出來的就是穢土。這個道理,我們如果用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就不難懂。我們把水比喻作法性土,把它的結晶比喻作報土,你看看,我們以最善的心、最好的心、最清淨的心面對著這個水,水的結晶非常之美。從顯微鏡你去看,看到的結晶把照片照下來,你看多好看;如果我們用惡意,「我討厭你,不喜歡你」,用這個態度的時候,你再看結晶馬上就變了,變得很醜陋,變得很難看。最糟糕的是什麼?最糟糕的是你根本不理它,不理它,它的樣子是最糟糕的,完全不關心它。

  他做這三種實驗,一個是善的,一個是惡的,一個是完全不理它,同樣一杯水,隨著念頭起變化。這不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不就這麼回事情嗎!它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色與非色相是一不是二,金與萬種器是一不是二。水,我們看結晶的照片,千千萬萬張,都是一個水變現的,不二。江博士的,江本博士的實驗(日本人姓是雙姓,江本是姓,他的名字是一個字。江本是姓,我們不要以為中國人講江博士,那就錯了,江本博士),十年來做這個實驗的工作,從來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真的,就彷彿我們世間人指紋一樣,全世界這麼多人,指紋找不到相同的。他說水結晶的圖案,沒有相同的。你要問為什麼?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懂得,我們的念頭不一樣,前念跟後念不相同。

  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你想想看,什麼時候你念頭相同過?同樣我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前面阿彌陀佛跟後面阿彌陀佛裡,絕對不一樣。到什麼時候才相同?入了定就相同。你沒有入定,因為你的心是散亂的,散亂心怎麼會相同?甚深禪定裡面相同。完全相同,佛經上常講,唯佛與佛才完全相同;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相同。佛證到圓滿了,連最深的、最後的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所以說佛佛道同。佛跟佛相是相同,佛跟佛面貌是相同,沒有一樣不同。這就是什麼?唯心所現,他沒有一點點障礙,沒有受一點點的影響,所以他是相同的。等覺以下,念頭沒斷,我們講起心動念,念頭沒斷。等覺菩薩的念頭是最為微細,別人不知道,佛看得出來,還有極其微細的波動;到如來的時候完全不動,沒有餘習了。

  這樁事情,佛跟菩薩的差別,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向章嘉大師請教,差別到底在哪裡?章嘉大師給我舉了個比喻,因為那個時候,我看他,在他家裡客廳,他的房子不是寺廟,是一棟日本式的房子,也是個花園別墅,政府給他的。我們見他的時候都在客廳,客廳掛了一個從前人叫自鳴鐘,現在很少看見。現在都用電池,那時候用鐘擺,要上發條,每天都要上發條。所以在那個時代,手錶也不是用電池的,也是用發條,每天都要上,一天不上它就停了。所以發條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知道,很普遍,他就用這個比喻。他說鐘錶裡頭的發條,捲起來的,你把它鋪平了,只要一放手,它又捲起來了。必須兩邊按住,不按住的時候,它就會捲起來,這就是像菩薩。佛是什麼樣?佛給它按平,它不再捲起來,確確實實是擺平了,那是佛。所以,真正是平的,平的,大家決定是一樣的;如果它捲起來,每個發條捲的幅度不相同,看到是相同,實際不相同。他用這個比喻跟我講,我能體會。

  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無始劫來薰習的煩惱習氣,你才曉得好不容易斷!斷這個習氣,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是增長他的習氣,你怎麼能斷得掉?所以法身菩薩修行的方法,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要認真努力用功;法身菩薩修行,此處用不上力。用不上力,功夫怎麼用法?怎麼樣斷他的餘習?古人跟我們講,他們那個功夫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可不好懂。這些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這些問題不能不請教老師。什麼叫無功用道?老師有善巧方便,他舉行船,特別是從前帆船、划的小船,這個例子也很容易觀察到。

  在長江,在河流裡面,抗戰時期,我們遇到渡河的時候,全都是帆船跟搖櫓、搖槳的,都是這些小船。船將要靠岸,先把帆收下來,然後靠搖櫓,慢慢的接近岸邊。到距離岸邊很近的時候,槳跟櫓都收起來,用什麼?用竹竿,兩面撐,慢慢把船讓它靠岸,速度很慢。這是什麼?這都是用功,搖櫓,我們在用功;撐船,拿竹竿撐船,還是在用力。可是接近岸的時候,大概在十公尺的樣子,這距離很近了,這個時候竹竿也不能用了,統統收下來,讓這個船自自然然,它還有餘力,自自然然往岸邊接近。李老師說,這個時候叫無功用道。你撐竹竿的時候你用力,這不是無功,划船的時候、搖櫓的時候這不是,這是用力。我們今天修行,就是搖櫓、撐著竹竿的時候;法身菩薩用功,什麼都不能用,就是船快接近岸了,自自然然的它靠上去。所以說用不得力,一用力就錯了,一用力就撞上岸了,那就錯了,所以這真正用不上力。

  法身菩薩,你想想看,圓教初住,明心見性了,他分別、執著已經完全斷掉。所餘的什麼?餘的是無明,破無明的時候,跟我們這裡修行完全不一樣,我們所有一切修行方法,對破無明用不上,用不上力。他那個地方是無功用道,一切隨其自然。這些菩薩也非常了不起,他怎麼樣?他能跟九法界的眾生感應道交,現身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身,無論在哪一道,遍法界虛空界他都去。在這個時候,諸位一定要知道,到圓教初住的時候,時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十法界裡面有時空,也就是說有距離、有先後,先後是時間,遠近距離是空間。在一真法界裡頭,因為他見性了,他與性德相應,與性德相應就沒有距離,所以他感應那麼快,我們這念頭一動,他感應就來了。

  《彌陀經》上佛跟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十萬億佛國土。這是隨著我們說的,我們凡夫講的十萬億佛國土,一個佛國土是一個大千世界,這當中隔了十萬個大千世界。可是在佛菩薩,他距離沒有了,距離沒有怎麼樣?就在面前。我們迷的時候有十萬億佛國土,覺的時候就在面前,距離沒有了。迷的時候有時間,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覺的時候,無量劫變成一念了。《華嚴經》上講,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迷了;無量劫變成一念,覺了。世出世法裡頭,真正關鍵的問題,就在覺迷,覺了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迷了的時候不知道,把一體把它分割了。那個分割是你錯誤,是你的錯誤妄想,事實上沒有。所以,迷的時候真的像作夢,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能夠任意到你夢中去作佛事,建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很有味道。

  我們現在科學家,怎麼樣叫超越時空?根本沒有時空,你要超越幹什麼?超越這個念頭,你永遠不能超越,你有妄念,虛空就是妄念變現出來的,你怎麼能夠超越它?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沒有了,還用得著超越嗎?非常可惜,這些聰明的科學家沒有讀到佛經,沒有緣分。他要讀到佛經,這些人是聰明人,比我們一般人學佛要快得多,這就是說緣,過去生中跟佛沒有結緣。我們雖然沒有科學家那麼樣的聰明智慧,我們與佛有緣,佛所講的這些東西,聽聽科學家所講的,有些相應,能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對於佛所講的,這個宇宙之間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我們能生信心,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所以說,『一切悉能知』,這句話我們是多麼的嚮往,多麼的羨慕。我們今天要求知,怎麼樣求都沒有辦法知,那怎麼辦?不求就都知了。求知這個念頭是所知障;我、我所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這是煩惱障,兩大障礙。每一種障礙細說都是無量無邊,佛法裡面常講,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煩惱八萬四千,所知也八萬四千,根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根。所以祖師大德們常講,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你要斷煩惱障,就是貪瞋痴慢,這是煩惱障,你就從這裡下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不貢高我慢,這個能斷煩惱障;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破所知障。這兩個障破了之後,「一切悉能知」,一切悉能知是你的本能;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裡頭的一切,你本來知道。現在不知道了,不知道就是這兩種障礙把你障住了。這個知就是般若智慧,自性本具、本有。你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都會做,你有能力,什麼事你都內行,沒有一樣是外行的。都能做得圓圓滿滿,沒有一點缺陷,有這麼大的能力,萬德萬能。這個能力失掉了,現在什麼都不會了,這是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了。

  第三個,我們現在世間人講福報,福是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你性德裡頭的福報是圓滿的,顯現出來的是華藏世界,我們在這經上看到、讀到;極樂世界,在往生經裡面讀到。正報,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在都沒有了。現在這個相這麼都醜陋,身體這麼不好,全都是煩惱二障障礙了自性,變現出現前的境界,在這裡頭受苦受難。所以佛才是真正慈悲救世者,他幫助我們覺悟,一覺悟一切都恢復了。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我們的福報,跟一切諸佛無二無別,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極樂世界!

  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初學,讀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總不以為然。他們始終羨慕真正修行人應該過清苦的生活,他說你看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過得帝王也不如。沒錯,世間帝王那個生活,是多少人在經營供養他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生活,是自然變現的。那個七寶宮殿,並不是要工程師去設計,要去買這些材料,要多少工人去做,沒有,自然變現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什麼個道理?就是你裡頭沒有絲毫障礙,性德現前就是這個樣子。十法界愈往下愈遞減,下面不如上面,為什麼?愈往下,障礙愈嚴重,障礙愈多,就是這麼個道理。

  在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再上面去,沒有障礙,一切都是自然的。飲食起居不需要人料理,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這諸位念過的,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想吃飯,七寶的餐具就現前。百味佳餚,這是舉比喻,比喻什麼?我們人世間的帝王,帝王吃飯是一百道菜,這是規矩。他的菜碗都不大,小小的碟子,一百道,每餐都是這樣的。所以佛在經上講就用這個比喻,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你想吃飯,也是一百道菜,自然來的。它沒有廚房,沒有廚師,念頭一動它就擺在你面前。不想要了,就沒有了,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又不要收碟子,也不要洗碗了。性德,法爾如是。這是科學家天天在追求的美夢,你說這個生活多自在!你居住的房子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什麼東西都沒有,空空曠曠的,你說多舒服。客人來了,那邊一個椅子,椅子就在了,就變現出來了,隨著心念它變化,客人離開了,椅子也沒有了。這個道理現在科學家懂,能與質的轉變,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

  如果有這麼好,都能夠隨心所欲的變化,那多好,這才叫真正幸福美滿,真正的自在快樂。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富貴人家房舍、日用品一大堆,要搬個家,幾個卡車都拖不動,累死了。所以,你要是讀古德講的往生經,往生經就是包括淨土全部的經典,你看看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生活,你會非常羨慕。一切生活所需,應念現前;不需要的時候,立刻就沒有了,這個世界永遠是清淨的,一塵不染。所以不需要掃地,不需要抹桌子,不需要,十方世界裡頭找不到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只要我們肯去,沒有一個去不成,所謂是萬修萬人去。你為什麼不去?你為什麼貪戀這個世間?凡是去不了的,不是別的,對這個世間貪戀,對這個世間放不下。

  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但是你不容易去,那修就困難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要斷,不斷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最殊勝的,一切諸佛讚歎的,你的煩惱習氣不斷也能去,我們才有分。這個不斷,你要曉得,阿賴耶識裡頭習氣種子沒斷,現行要伏住。其他的諸佛剎土是滅斷,西方極樂世界是要伏斷,只要你伏住它,不起現行,就是不起作用,就能往生,這就方便太多了。我們果然搞清楚、搞明白,把現前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很好,沒有也很好,絕不被外面境界所轉,我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就能往生,萬修萬人去。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