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0八卷)  2006/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偈頌第二首,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前面我們學習到清涼大師在《鈔》文裡面,跟我們講發心錯誤的十種相。我們今天接著看第七小段,「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業,才有所作,一切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這個「七」就是第七段。這在我們世間也是常見,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回過頭來想想看自己有沒有?念念都想求,威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權力地位,現在人講權位,不僅是在政治上、在軍事上,今天的社會,工商業裡面也不例外。人民團體,有些大的團體走向國際組織,聯合國有政治的組織,也有其他不同學術方面的組織,譬如教科文組織,教育、科學、文化,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可以結盟,都可以參與,走上國際化。是不是都爭這些權位、都要向高峰去攀緣?

  底下這一句,身口意業,才有所作,一切弭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全心全力爭名逐利。這個問題歸根結柢總是一個教育問題。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有沒有教人去爭名位?沒有。中國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教人要做一個好人,好人的教育,愛人的教育,服務社會大眾的教育。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是什麼樣的行業,無非是為社會大眾造福,不爭名利。在因果教育裡面講得就更好。中國自古以來,因果教育可以說相當發達,相信人有命運,所謂命裡有的肯定是有,丟也丟不掉,命裡無時莫強求。有沒有競爭的心?沒有,真的像佛法所說的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位高權重,古時候做到宰相、做到總督,可以為國家人民服務。如果是個布衣百姓,沒有這種權位,像孔夫子、孟夫子沒做官,能不能為國家服務?能,不但為國家,為整個民族;不但為當時,為萬代。聖賢事業,這是大事,比做宰相、做總督的還有意義,還有價值,為國家作育人才,你說這種事業多偉大!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所以無論哪個行業,不分貴賤,都要懂得捨己為人,處處與人方便,這就對了。

  所受的教育,倫理教育是和睦人群。今天我們處在亂世,我們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人與人為什麼不能相處?本來是和睦的,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沒有教。能不能怪人?不可以。你怪人,你有罪過,你只有憐憫他,只有同情他,他沒有受過教育。從小沒人教他,所以從小就隨順煩惱習氣養成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年以後要想改可不是那麼容易。中國教育是從小,從嬰孩教起。

  我常常說,我們的傳統教育至少斷了三代,有人斷了四代。我這種年齡,如果是生長在都市那就完全斷了,斷四代。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還樸實,還有私塾,傳統舊的觀念還沒有完全丟掉,所以小時候還受了十年這個教育。十年這個根紮得很深,影響到一生。處處要體諒人,好心對人,人家未必好心回報,我們是不是要求回報?不是,如果要求回報,事情就不能做。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希望把傳統的,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讓現在人能夠認識、能夠覺悟,我們目標在此地。

  所以做好事不可以希求別人表揚,沒有人表揚你。今天做不善的事情,有人表揚,有人讚歎;做好事人家不罵你就算是好了,就難得了。所以今天我們做的工作比過去古人,也像我們這個身分,或者是像民間教私塾的先生們,一般講窮秀才,我們今天做這個工作比他們難上十倍,乃至於幾十倍,這是我們心裡清楚明白。為什麼?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好,你做這個工作確實有人表揚、有人支持,今天不是這樣,所以今天做得很辛苦,非常辛苦。要不要做?要做,為什麼?不做就不得了,再過個十年、二十年想做,神仙都無可奈何。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倫理、道德、因果、智慧,如果要是一旦喪失,這個世界的動亂要想恢復到安定和平,永遠沒有希望。你說這個事情是不是大事?疏忽了將近一個世紀,你要再做怎麼會不困難?沒有人了解你,沒有人體諒你。我們從小讀聖賢書,對這樁事情認識得很深,不知道那情有可原,知道而不做,我們對不起祖宗,對不起民族,對不起人民,對不起後代。今天也只有像古人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人了解。那我們做的,要問是不是有人知道?有人,太少了。所以事情只要帶頭,響應的人有,我們肯定祖宗的大德不會把傳統文化在這個世間消失掉。這是從我們湯池種子老師裡面得到莫大的安慰,我們三十個老師裡面至少有一半覺悟過來,我們真正志同道合走這條路,捨己為人,就跟這首偈裡面所說的意思完全一樣,『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

  我們求的是道,我們的任務是傳道,是把中國傳統的道統介紹給大家。口頭上介紹還不算,一定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要知道天天都在磨鍊,天天都在考驗,是不是關關都通過?在裡面最難的是人的磨鍊,一定要把自己磨得很圓、很光滑,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水晶琉璃球,一個稜角都沒有,這就成就了。所以對於天天找麻煩來磨鍊的這些人,感恩,沒有這樣的磨鍊,你怎麼曉得自己煩惱習氣(我們不講斷)控制住?真正的降伏,並沒有滅斷,降伏了,能禁得起考驗。

  所以人知道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的?前世所造的業。你命裡面有財,有大財富,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命中有大威勢,高官厚爵,你在過去生中修積大功德。佛講得好,人生酬業,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酬償業報的。過去生中修積善因,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過去生中造不善因,你到這個世間來受罪。享福是學習,受罪也是學習。所以真正會學的人,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他都會把這一生的功課做得圓圓滿滿。你看釋迦牟尼佛做到了,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顏回做到了,這是幾個很好的例子。這一生當中的功課修好了,他就提升了。有人告訴我,孔子在忉利天,我相信。細心的觀察,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不是凡人,無論在哪一界都是大慈大悲,都是幫助眾生覺悟。

  這個工作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果報自然就是離苦得樂。苦從哪來?迷來的。樂從哪來的?覺來的。覺悟就樂了,與財色名食睡不相干,與這些財富貴賤地位也不相干,最重要是要覺悟。顏回在孔子學生當中,是最被孔子常常讚歎的好學生。他沒有地位,他沒有財富,我們講是既貧又賤,沒有地位叫賤,沒有財富叫貧,聖人。以他的能力去追求五欲及王位行不行?行,他確實有能力去追求,為什麼不求?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這些東西不是我們生存的目的。

  生存的目的是要求道、要求覺悟。一般人迷惑,不知道這一生生存的目的,以為目的就是追求財富、追求權位,把這個當作目的。所以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念念追求五欲享受,增長貪欲,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你一生追求,求得再大的富貴,你來生到鬼道去。我在前面說過,那不是留級,降級了,你說你做對了還是做錯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降級了。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要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現身說法,不求這些,什麼都不求,求覺悟。人人都覺悟了,天下太平,這個世間沒有競爭的,沒有對立的,沒有怨恨的,你說這個世間多麼美好!人與人都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你知道因果,你會更歡喜,知道這一生所作所為的是向上升,不是向下墜落。遇到淨土法門的人,我相信尤其是法喜充滿,為什麼?他知道他決定得生淨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相應,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具備的條件相應,他怎麼會不往生!

  所以很多同學問我,我們今天要從哪裡做起?沒有別的,從《弟子規》老老實實的做起。那是聖人的胚胎,那是佛菩薩的基礎,你從這裡去扎根,你決定正確。我們現前這真正修行的人,有修得不錯的,怎麼看出來?他知道他自己的過失,雖然知道,還沒有辦法改過來,習氣很深。這叫始覺,他開始覺悟,能夠發現自己過失,也能夠真正在改自己的過失。我們老祖宗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要說無過,夫子說過,連堯舜都做不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聖賢,他們有個什麼好處?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天天改過,到老死還是在改過。

  到什麼人才沒有過失?在佛法裡面講,沒有過失只有一個人,究竟圓滿的佛果。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過失。佛講得清楚,儒跟道都沒有講得這麼明白。我們把標準放低,沒有明心見性統統都有過失。這個自己要承認,我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自己曉不曉得?曉得。明心見性就像六祖惠能那樣,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學過,接觸就通。你看惠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無論什麼樣的經書、什麼深奧的道理,你念給他聽,他一聽就明白,他就可以跟你講得頭頭是道,這叫見性。佛法如此,世間法也不例外。換句話說,那個境界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真見性了。煩惱永遠不會生起,對人永遠謙虛,你看看《壇經》上所記載的惠能大師。

  所以我們末世的後學從什麼地方去覺悟?從經教。覺悟之後,明白之後,你就曉得你這一生應該往哪裡去,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是真菩薩。我們現在很清楚的知道,菩薩斷一切分別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惠能大師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人提起他最為親切。他放下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徹底放下了。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不但是分別執著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佛菩薩應化,眾生有福。眾生有福報的時候,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做國王、做大臣,做各個行業裡面的領導人,眾生有福。眾生要沒有福,該受罪,這各個行業的領導人就變成修羅、羅剎。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曇鸞法師說的,在什麼地方說的?《往生傳》的註解,《往生傳》他有個註解,他在註解裡面說,眾生沒有福報的時候。

  所以你不能夠怪外面境界,沒有一樁不是自己的業力感召的,你怎麼能怪人?怪人就錯了。堯舜,這在中國文字記載裡頭最早提倡教育的,這文字上有記載的。教什麼?教倫理道德,教人斷惡修善,最後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他們自己本身做到了。事情遇到障礙,過失不在外面,一定是自己,這是我們要學的。如果說過失都在外面,你就成不了佛,過失在自己才成得了佛,自己永遠改過自新,佛法裡面成就是從這方面講的。

  自行化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自覺是阿羅漢,覺他是菩薩,覺行圓滿就成佛。我們這個覺他,覺他怎麼會圓滿?現在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都沒覺悟,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成佛?這個話,我有一次在馬來西亞弘法,一位泰國的小乘法師特別來看我,就提出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發願要度盡眾生,他才能成佛,他說為什麼我現在還是凡夫,沒有得度,他為什麼成佛?問得很好,很多人有這個疑惑。你要曉得菩薩度他就是度自己,是要在度化眾生裡面成就自己。阿羅漢說得好,眾生不好度,所以很多阿羅漢行菩薩道不久就退心了。菩薩不退,這三不退裡面叫行不退,堅持,在這個境界裡面修自己,成就自己,所以他才能圓成佛道,他才能覺行圓滿,是自己圓滿不是對方圓滿。

  佛度眾生,對方,這大乘教裡常講,佛不度無緣眾生。哪個眾生跟佛沒緣!這句話怎麼講法?無緣怎麼說?無緣是不接受,那就沒辦法。只要他肯接受,佛統統幫忙,沒有一個不幫忙。這個我們在講席裡常常跟諸位報告,我們要學,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幫助他提升;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就。說佛不度無緣眾生,單單講那個善根已經成熟的,講這一類的人。這是如來出世主要的目的,讓這些眾生在一生當中作佛。世尊的教化,那我們就不提了,太多了。在中國,我們六祖惠能大師,他在一生當中幫助學生真正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他的地位一樣的四十三個人,在中國禪宗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很多自己覺悟了,一生當中可能遇到一個、二個,哪裡一生當中能遇到四十三個?惠能大師以前沒有,惠能大師以後到今天也沒有,這叫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之人,他這四十三個是有緣人,其他的怎麼樣?其他幫助他提升,幫助他種善根,但是不能在一生當中幫助他作佛。

  可是淨宗是個例外,這個諸位要知道,淨土宗是例外。你看看在稱呼上來說,這是常識,我們必須要懂得,佛門裡面稱大師,這個稱呼不能隨便稱的,大師是對佛稱呼的,成了佛才能稱大師,菩薩稱大士,不能稱大師。你有沒有看到稱觀音大師?沒有。觀音大士,大士是菩薩稱呼,開士都是菩薩的稱呼,唯獨大師是對佛的稱呼。你看看各個宗派的祖師,沒有一個稱大師的,只有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我們稱印光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慧遠大師,淨土宗稱大師。換句話說,淨土宗的這些善知識,他們所接引的眾生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沒兩樣,就是帶業往生,只要能往生,他就成佛了。所以這個法門叫一生成佛的法門,叫易行道。

  但是易行道,我在前面屢次跟諸位同學提起,自己一定要在功夫上成就上品十善才能往生,如果自己不是上品十善,佛對你沒辦法,所以上品十善的人在淨土宗來講就是有緣人。我們看到許多念佛真正往生,瑞相希有的老太婆、老阿公,細細觀察,大多數是老實人。老實人的心地善良,別人欺負他、侮辱他,阿彌陀佛;他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心行善良。為什麼會往生?就憑這個。

  淨宗法門裡面,祖師大德常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能往生的是哪些人?上智,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一聽都明瞭,他沒有疑惑,學了之後,他真能夠做到,他能往生。下愚就是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學過教,什麼都不懂,叫他念這句阿彌陀佛,他就老老實實認定,決定不會更改。人家對他好,阿彌陀佛,你要罵他,阿彌陀佛,人家欺負他、侮辱他,阿彌陀佛;除這句之外,什麼都沒有,心地清涼自在,這種人決定往生。你不能輕視他,他有的時候往生品位還很高,往往都是什麼?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走的時候不生病,沒病苦。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他自己並不知道,他不懂這些道理,可是他做到了。你跟他講,他也不懂,但他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是我們一般稱之為下愚。這兩種人不變,很好得度,這就是淨土宗的有緣人。但是這個下愚在其他八萬四千法門裡頭不行,其他八萬四千法門真的要上智,可是唯獨淨宗,下愚能得度。堅定的信仰,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我自己一心念佛,阿彌陀佛肯定來接引我,這決定得生。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常常講,我們學佛的人要從自己內心深處,把對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要把它化解掉,永遠不會跟人對立,我們的身心和平、和諧,這樣就能相應。如果這個對立不能夠消除,你會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這能不能往生?不能。你看不順眼的人,人家念佛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再碰到的時候,難道還要吵一架、打一架嗎?那你不是把極樂世界鬧翻了嗎?所以,為什麼不能去?原因在此地。什麼時候你有把握?我心目當中一個對立的都沒有,你就有把握往生。為什麼?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你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言行當然是一致。

  淨宗學佛就是學阿彌陀佛,不是學別人。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放下了,大威勢也放下了。追求這個沒有好處,這是什麼?都是欲界,沒有離開欲界,在欲界裡面總是想做領導人。在今天,領導人非常廣泛,各行各業,都想當領導人,有這個心,想盡方法來爭取,這個道是魔道不是善道,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要明白。所以在一個機構裡頭,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推舉別人,決不是自己,自己總是學謙讓,為什麼?自己是教學為第一,教學要身教,處處都是退一步,這就是教化眾生。處處謙讓,不敢為天下先,這教什麼?教那些喜歡爭的人。每個人都爭,社會就亂了;每個人都讓,天下就太平。讓,帶頭讓,那就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帶頭,帶頭讓。選賢與能,讓他們去做,自己全心全力協助,在一旁協助,不是不管事,協助。總而言之一句話,要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教導我們,這個可決定不能失掉,清淨平等覺。好,現在時間到了,這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八小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顒顒,此發勝智心,行尼犍道」,這是第八小段。這是說一個人,他發心求智慧、求辯才,利是利根,智慧辯才聰明,高才勇哲,求這個。我們先把文字看一下,鑒達六合。六合就是十方,佛法講十方,六合是東南西北上下,也就是說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十方顒顒,是有仰慕的意思,也有溫和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我們用仰慕好講,到處有人讚歎恭敬。這有什麼過失?過失在什麼地方?有求,有欲在裡頭,還是沒有放下。特別是十方顒顒這一句,我們一般人講的還是求名聞。發勝智心,勝是勝過別人,我的智慧辯才一定要勝過別人,你看好勝沒有放下。好勝就是今天講的競爭,現在的社會是崇尚競爭,佛說這是行尼犍道。

  尼犍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古印度的學派,也是屬於古印度宗教裡面一個大的派別。翻成中國的意思,尼犍講離繫,繫是繫縛,遠離,也就是斷煩惱的意思。繫縛是煩惱,離開煩惱沒有繫縛。犍也是煩惱的代名詞,叫結使,就是講的貪瞋痴慢。他們也修這個。尼犍在一般講是印度修行人的總名稱,都稱為尼犍,所以視為外道出家的總名,都稱為尼犍。那裡面分的派別也很多,這一類他是修裸行、塗炭等離繫的苦行。那真是苦行,他不穿衣服的,所以我們佛門裡稱他為裸行外道;不穿衣服,身上塗灰,修苦行。他們認為(就是這個流派認為)人的罪福苦樂是一定的,就是講是定數,我們一般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既然前定,那你就得要受,你不能改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佛告訴我們,人這一生決定受前一生的影響,甚至前世多少生世的影響,他統統都有。當然愈遠影響力量愈薄弱,愈是近,你的前一世、前二世、前三世,這個影響是很重的,業力的影響。但是能不能改造?能,為什麼?因為業力是自己造的,並不是佛菩薩定的,也並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閻羅王定的,沒有人定,都是自己造、自己受,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才叫真理,這就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每個人一生的際遇,美國凱西說得很好,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你在一生當中,你所遇到的,每天所遇到的,跟前世都有關係。他說不可能有一樁事情是突發的、沒有前因的,這說得好。我們見到一個陌生人在馬路上走,可能你一生就碰到一次,見到好像很有緣,笑笑點點頭,不是偶然的。有時候我們也見到陌生人,見面他就生氣,他看你就不順眼,也不是偶然的。偶然碰到這些事情,我們今天心裡很明白,對我笑笑,前生大概我遇到他的時候也對他笑笑;這一生他對我瞪眼,看得很不順眼,前生大概我也是這樣對他的。所謂是一報還一報,這是很輕微的,時間很短暫的,一下就走過了。真遇到,不少人,不是我一個。如果不是前世有這些緣,為什麼很多陌生人會有這種情形?所以要常常去想這個道理。

  親人的相遇,朋友的相遇,有些人為什麼不能保持到很久?尤其在現在的社會,你看到父子那種親愛,在兒童的時候,成年之後就變了,不愛父母,甚至討厭父母,遺棄父母。在美國,十六歲算是成年,離家出走之後,一輩子不再回來,跟家人不見面,這種情形很多。所以美國現在的制度是國家養老,物質生活基本上沒有顧慮,國家每個月會發養老金給你。朋友之間,非常好的朋友,遇到某一種因緣不往來了,這種情形很多。你細細思惟,與過去生中有沒有關係?肯定是有的。可是佛告訴我們,從因要到結果,當中要有緣,所以佛法不講因生,講緣生。沒有因,怎麼會生?可是因有,沒有緣也不能生,因緣生法。而佛法重視緣,重視緣有道理,緣可以改變,因不能改變。這種外道就是著重因,不懂得緣。緣可以改變,所以佛家講緣生論。

  教育就是緣,就是懂得緣,良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緣。他有不好的因,他接受好的教育,不好的因就不起作用,不善的因不起作用。好的教育一定是善的緣,譬如阿賴耶識裡頭,或者我們講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就有倫理,本來就有道德,本來就有智慧,這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就有德能,本來就有相好,這是自性本具的,那要有好的緣,它統統起作用。阿賴耶識裡也有煩惱習氣,貪瞋痴慢也都有。好的教育不教你貪瞋痴慢,所以貪瞋痴慢那個不善的緣就不起現行,這要靠教育。惡的因沒有惡的緣,它不會起現行;善的因遇到善的緣,它就起善行,起作用,善起來了,所以他就能夠改變。

  這個道理佛講得透徹,我們中國老祖宗五千年前就知道。所以這個教育的理念正確,五千年都沒有改變。朝朝代代都有興有革,唯獨教育的理念始終沒改變,而且這個教學的中心(核心)就是父子有親。我講這一句是中國教育的原點,所有的聖賢教育都是從這一點裡面發出來。現在人喜歡講爆發,都是從這爆發出來。所以教育頭一個就是親愛,父子的親愛如何能保持這一生不變,這是教育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希望這個親愛能夠擴展、發揚光大,從愛你的父母,衍生到愛你的家族,愛你的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眾生,這是中國教育。

  所以中國教育是愛的教育,和平的教育,所有一切道德都不離這個中心點。我們講道德、講因果、講智慧,統統都是要幫助圓滿這個中心的擴展,到能愛一切眾生。不但對人,對動物,對蚊蟲螞蟻,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一片愛心,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覺悟的人明白。迷的人是跟它對立的,他不是一體,他認為他自己這個身是一體,身外一切都是對立的。這就是違背自性,大乘教說違背法性。現在有一些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們講這個就是違背大自然的規律,所以提倡我們要隨順大自然,隨順大自然就是一切都要隨順父子有親。

  這宇宙沒有別的,確實只有一個「愛」是真的,永恆不變。做學問、做功夫,怎樣把你的愛心發掘出來,把你的愛心發揚光大,達到究竟圓滿就是佛陀;達到究竟還沒有到圓滿是菩薩,菩薩了不起,正等正覺。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你想得到,超過別人,這個觀念就錯誤,為什麼?平等的。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哪有人超過的?所以佛明瞭,佛對於眾生是平等心,平等心從什麼地方顯示?從謙虛恭敬。你看中國的《禮記》,禮的精神是什麼?自卑而尊人,沒有別的,尊重別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我們能夠謙虛、尊重別人,可是別人並不了解,不領情,他怎麼看你?懦弱、可憐,就是這種態度對我們,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親身感受的就太多次了;我們在這裡面學習。我們做法是對的,他的心態是異常,不能怪他,為什麼?沒有學過,這要懂得。沒有學過,你要怪罪他,你就有過失。有些學過,有的時候習氣太重,業障太深,有些做得也有不如法的事情,無論在言語、在態度你也要原諒,為什麼?修行功夫不到家。他不是不知道,功夫不到家。

  我們看別人要想自己,我自己在初學的時候也如此,沒有學的時候不知道,對別人貢高我慢,真的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人。學了之後,才知道自己錯了。改,天天改,常常改,毛病還是一樣發,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控制住?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天天讀經,不能離開聖教,才真正能到什麼?心平氣和,逆來順受,完全不在意,這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我不是上根人。上根利智,一般講大概三年到五年就能控制住,我自己很清楚,我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時候,就是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哪有那麼簡單!人貴自知之明,自己要知道自己。

  在我自己的經驗當中,我這一生得力最大的方法,就是李老師叫我出來講經,這是我一生當中念念都感恩的。為什麼?講經,那你就必須天天要讀經,不講經有的時候就不念了,就放在一邊,那你決定被染污。我四十多年沒有看電視、沒有看報紙,這些東西全部遠離,才能保持一個清淨心。天天讀經,講經就是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天天有長進,這才能夠保持著沒有退轉。確實,古人講的話,煩惱輕,智慧長,在我自己修學過程當中肯定了。所以我常說,老同學,常常跟我在一起的,甚至於你們不是在我身邊,在電視機前面,在網路電腦畫面前面,你聽我給你報告的,一年一年不一樣。我今年給你講的,你跟我去年講的東西做個對比,你就知道了,年年不一樣,所以法喜充滿。如果年年都一樣,沒有進步。這才有法樂,才有常生歡喜心。

  智慧既然是本有的,跟佛是一樣的,為什麼今天智慧不開?業障、煩惱習氣障礙。去一分煩惱習氣,智慧就透出一分,去二分就透二分,去十分就透十分。所以古人講「但除煩惱,莫更求真」,這話講得好,修什麼?只要去煩惱,真如本性不要去理它,去掉煩惱,真如本性就現前。

  我這個修行總的原理原則,章嘉大師傳的,就是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明瞭,放得下就是煩惱習氣要除掉。煩惱習氣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會幫助你放下,放下又會幫助你看破,所以我搞了二、三十年恍然大悟,原來菩薩成佛就是這個方法,妙絕了。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天天做這個功夫,年年做這個功夫,到哪一天把起心動念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

  起心動念是無明,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一真法界。在大乘教裡面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還起心動念,你的法身永遠不能證得。法身有,哪個人沒有?就是這個東西障礙,這是最後一個障礙,最難斷的一個障礙。我是很想不起心動念,這不起心、不動念,你已經起心動念,起了一個不起心、不動念的念頭,還是起了,你就知道這東西多難。所以佛教給我們,斷要從容易的地方斷,到最後再斷難的就不難了。容易的在哪裡?就是執著,要放下執著。放下執著從哪裡開始?先從身外,這都是有次序的。身外就是你身外所擁有之物,你要能放得下,然後再從身內。先從身外,你開始修一定要照這個順序,你的功夫會得力。身外東西要是放不下,你永遠不得力。

  最初老師教我,章嘉大師教我,給我六年時間,真的我六年聽他的教誨,到第六年什麼都布施掉了。最難的是我喜歡讀書,我那個時候自己有一套《大正藏》,有一套二十五史,有一套十三經,都是很喜歡的典籍。李老師建慈光圖書館,我全部捐給圖書館了。那個時候我還有一位老師,周邦道先生,我抗戰期間在貴州念書,他是我校長,國立第三中學校長,到台灣就又碰到了,他也跟李老師學佛,也是慈光圖書館的董事。他看到我把所有東西全捐掉了,他就跟我說:你學佛了,佛經你要留住,別的東西可以捐掉。那個時候還是年輕不懂事,說話都欠考慮,我回老師一句話,我說沒錯,我是學佛,大概將來我想要什麼經典,我都會得到。這種語氣不應該對老師說的,自己一點謙虛都沒有。

  我相信感應,我統統布施掉了,我想我不會有缺乏。我財布施掉了,需要用錢的時候自然會有;法寶布施掉了,我需要什麼經典,需要查什麼它自然會來,我那時候有這麼一個信心。但是這個話,朋友可以說,對長輩、對老師不能這個講法,以後我才知道我錯了。儒佛都是教我們處處學謙虛恭敬,想的是沒錯,說的、做的也都不錯,可是在語氣、態度上,不是對長輩所說的。還是弟子規沒有圓滿的做到,懂得都不圓滿。可是我的老師,周老師真正是長者,那是真正的菩薩,對我們這些流亡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看他就像看父親一樣。抗戰期間,我們流亡的學生,同學跟同學在一起比兄弟姐妹還好,真正互助合作,同甘苦,同患難。

  所以不要有勝過別人的念頭,這個念頭不好。我們是要求進步,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甚至我們的相好(相好屬於福報),都要有進步。為什麼?自己的成就是給眾生做榜樣的,身教,接引眾生的工具。如果學佛,我們樣樣都不行,人家一看,學佛是這種樣子的,這佛不能學,不但不能接引,還叫人家退心,這就錯了。諸佛菩薩一舉一動都是眾生的好榜樣。

  早年,我第一次訪問北京,到北師大去參觀,我在那裡設獎學金,贈送一套《四庫全書薈要》,以後我也幫助他們買了一套《四庫全書》的續篇,在學校設有獎學金,所以學校裡面的領導、教授們陪我參觀。我在大廳前面看到一塊牌子寫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身為世範」,我回過頭來跟校長說這八個字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聽了很驚訝,他說這八個字是我們全校老師共同擬定的。我說這兩句話就把《華嚴經》全部說出來,《華嚴》裡面就是講「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改了一個字,以後他們採用了,聽說現在那裡改的都是行為世範。

  所以我們要學佛、學菩薩,我們的存心,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不是說怎麼樣對自己方便,這個就錯了。要怎樣能給別人做好樣子,這個重要,這才是在作菩薩。菩薩念念教化眾生,沒有想到自己,無論是順境、逆境,沒有一樣不是給眾生做模範、做榜樣。所以智慧要增長,能力要增長,福報也要增長,決不能跟人爭。那增長,確實你天天在修,當然增長,增長怎麼樣?貢獻給一切眾生,不為自己。智慧德能增長,那你是多為眾生介紹正法。基督教《聖經》裡面說得很好,這《聖經》裡頭有的,教會的任務是什麼?宣傳基督的福音,這把教會建立的宗旨顯示出來了。我們佛法講得也非常清楚,佛法的建立是什麼?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四句把整個佛法都顯示出來了。所以一切不為自己。

  我們跟一切眾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是好朋友。真正學佛的人一定知道,這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戒經裡面告訴我們,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能夠輕慢嗎?用輕慢心,那就是輕慢過去父母,輕慢未來諸佛,那我們修的是什麼?如果不是天天在經教上,會把這個事情忘掉。你看佛菩薩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提起來我們都懂得,可是境界現前,忘得乾乾淨淨,這是人之常情。我相信我們是如此,諸佛菩薩在因地也是如此,沒有例外的。一定要修很長的時間才得力,我們講功夫得力,在淨土宗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我們所學的東西肯定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可是你要會學。我們就是真是得力於老師的教誨,老師不教我放下,我不會放下,不會放下,永遠是障礙,所以我們才真正認識明瞭放下是成功的祕訣,到最後把一品生相無明也放下就成佛。

  所以在前幾次,我畫的圖裡面顯示,告訴同學們,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這是佛法。因為每個人,你本性就是佛,你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真性、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蓋住,不是沒有,你並沒有失掉,你只要把障礙去掉,它就現前。所以對佛菩薩沒有什麼好羨慕的,他有我也有,我跟他是平等的,他沒有比我多一絲毫,我也沒有比他少一絲毫,問題今天我們差得懸殊這麼大就是自己有障礙。這個我們要感謝諸佛菩薩,他要不說出來,我們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這些障礙。障礙放下了,障礙捨掉了,哪一個人不是如如佛?哪一個人不是圓滿佛?這理要懂得。

  那我們就可以把握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老師教我開頭先要把自己身外之物捨掉,從這裡下手,你不從這裡下手不行。捨掉之後,你需要的時候它又會來,來的比捨的更多。我當年六年工夫全部放下,只剩下什麼?只剩下兩套換洗衣服,一個鋪蓋,那時沒出家,放下的。放下之後,我就知道,我那個時候希望出家,因緣成熟,就能有預感,不是預知,是預感,有這種感覺。同學們問我,大概你什麼時候因緣成熟?我說不出半年。結果真的,好像兩個月之後,臨濟寺的方丈就來找我出家,跟我商量,一個半月來了九次,我看他很誠心就答應他了,預感。

  出家那時候的幾年,一無所有,身上沒有一分錢,只有幾本自己常常念的經典,到哪裡去,一個包袱背在身上,全部的財產都在裡頭,就是幾件換洗衣服;老師教我的。以後雖然多了,多了是什麼?沒有認為這個東西是我所有的,沒有,沒有這個念頭,真正體會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常常講,人生在世,這個世間是個旅館,旅館裡面所有一切設施是旅館老闆的,不是我的。所以我常常講,早年開始講經時我就常說,這李老師教給我的,我們要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這是跟李老師學的,放下是跟章嘉大師學的。我有使用,不能夠據為己有。

  這些年來蒐集的書真是不少,我全部都給淨宗學院。那邊現在要建學校,我很贊成,將來在那邊培養儒釋道三教的師資,這是我很大的一個願望,希望他們努力去做。我今天概略的估計一下,我們在那邊所擁有的土地,合中國大概是一千八百畝。我們不要建很大的學校,規模很小,希望儒釋道都有,也就是我們講的漢學院,開這些課程。我們典籍都有,儒釋道都有。我們的佛教,我那邊蒐集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儒家有《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大的;道教的,我們有一套《道藏輯要》。希望在那邊培養三教的弘法人才,絕不據為己有。我已經八十歲了,八十歲的人應該要走了,一定要高度提高警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帶得去的是業力,愈是到年老愈是要多做好事,愈是要給後人做一個好樣子,真正能捨,真正能放下。

  今年十月我們有個活動,這是國際上一個大的活動,這個活動完了之後,以後任何活動我都不參加。我希望把年輕人帶起來,後繼有人。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是什麼?繼承人。如果你這一生做得再好,就到你為止,你死了以後就完了,你的成績等於零,一定要有接班人,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們在國際上的活動,我也常常帶一些年輕人參加,他們都學會了,讓他們去辦。這次活動我一點都不操心,都叫年輕人他們去做,讓他們練習,以後是他們的事情。我講得很清楚,以後我不參加了,我給你們出出主意。我有生之年就專講《華嚴經》,國內外任何活動都不參加,希望把這部經講圓滿,這份資料留給後人做參考,這是我最大的一個願望。所以不跟人爭這些名聞利養的事情,也不爭智慧辯才,什麼都沒有,不能學外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