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0六卷)  2006/8/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發心行相」偈頌第二首: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這首偈清涼大師註得也很多,前面我們曾經學習清涼的《疏》文,今天接著再看他的《鈔》文,我們從「若心念念專貪瞋痴」這個地方看起。「若心念念專貪瞋痴,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心,行火途道」。這是第一句,總共有十句,就是十個小段。當然最重要的,我們要回過頭來認真反省自己,不要去看別人,別人能不能成就與我們不相干;他成佛,我成不了佛,他墮地獄,我不見得跟他墮地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回光返照,見賢思齊,見到不賢能夠知道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過失。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不求五欲』。

  為什麼求五欲?五欲增長貪心,王位增長瞋恚,大富增長愚痴,這貪瞋痴。如果我們起心動念,念念都跟貪瞋痴相應,念念沒有離開貪瞋痴,攝之不還,就是把貪瞋痴牢牢的、堅固的抓住,一刻都不肯放鬆。拔之不出,這個拔之是三寶。我們天天讀經研教,對這些道理慢慢都懂得,理事因果都明白了,肯不肯放下?還是不肯放下,這叫拔之不出。三寶善友對你幫不上忙,你陷入太深了。日增月甚,煩惱習氣不斷在增長,這就叫做上品十惡。為什麼是上品?明知故犯,不是不知道。沒有接觸三寶,沒有緣遇到善知識,你在造惡業,情有可原,真的是愚痴不知道,有沒有罪?當然有罪,造了就有罪,這叫性罪。如果是皈依三寶了,還要造,那還要加一重罪,加什麼罪?加破戒的罪,加一個背師叛道的罪,加這些。

  上品十惡,地獄道的業因。他這裡舉一個例子,五扇提羅,扇提羅是梵語的音譯。這有段故事,五個人,我們是從《佛學大辭典》裡面節錄出來的,出在《未曾有經》裡面,五扇提羅者。傳說有五個惡比丘,前面跟諸位提出來,但是因為時間到了,沒講完。這五個人,五個惡比丘,各就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得石女之報,這句是總說。下面是把這段因緣說出來,在《未曾有經》下卷。

  這是過去有五個出家人(五比丘),「懶惰懈怠,不修經書,時世穀貴,為人所輕,不供養之」。這是遇到荒年。假如收成很好,豐年,雖然你有過失,別人還是會供養你,破齋犯戒也有人憐憫供養你。但是如果遇到有災難,旱災、水災,生產被災難破壞,收成減少,這個時候問題就嚴重了,你這是懈怠懶惰,破齋犯戒,別人不尊重你;換句話說,你出去托缽沒人供養。這五個人就回來商議,文裡頭說得很好,「夫人生計」,夫是語助詞,沒有意思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隨其行儀」,一般人都是看外表,儀是外表;「人命至重,不可守死」。這五個人雖然不是好比丘,是五個惡比丘,他也貪生怕死。商量的結果是什麼?用欺騙的方式欺騙信徒。

  「各共乞求辦具繩床,坐曠野中,掃灑莊嚴,依次而坐,外形似禪,內思邪濁」。他不是真的,裝模作樣。看到那些威儀很好的、持戒很好的那種樣子,他們都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得到很多人的供養,所以也就裝模作樣學他們那個外表,裡面可不是的,充滿貪瞋痴慢。內思邪濁,邪是邪見,邪見、邪行,濁是染濁。他裝模作樣,外面人看到之後,以為他是聖人,以為他是真修行人,「見者謂聖,因此招供」。他就招來許多人供養,「飽足有餘」。由此可知,雖然是荒年,他們的供養很豐富。

  「有一女人名曰提韋」,這是一個護法,非常熱心的一個護法,也聽說了。「聞之喜供」,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她就供養。這個女人,我們看這文裡面的記載,這是個富家長者女。「提韋有十頃園林,令住終身」。看到這是聖人,真正好修行人,就把她們家的園林供養給他,布施供養給他,「提韋真心供養,福盡命終生化樂天」。所以人修福,我們要知道,你就是供養錯了人,他造作罪業,用種種方法欺騙你,你的福在不在?在,沒有一絲毫損傷。即使一個無惡不作的出家人,你以善心真誠恭敬供養他,不要去管他的修行。他既然出家了,穿上袈裟,那就是僧團的代表,我們以真誠恭敬,我們所謂是只看佛面不看僧面,布施供養的福決定沒有減損。

  大乘教裡頭講得好,大乘戒律論心不論事,只要發善心、發真誠心去供養就對了,這福報你就得到了。你看提韋命終生化樂天,化樂天是欲界六層天裡面第五層天,我們多從這方面想想。一般人修福,連寶誌公為梁武帝的妃子修福超度,梁武帝的妃子生忉利天。我們想想梁武帝一生在佛門裡面所做的善事,你就曉得她生化樂天,她的心比梁武帝誠,梁武帝的心並不很清淨。所以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他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就不護持達摩。達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等了九年才等到二祖慧可。總算到中國沒有白來,有一個傳人就行,宗門的大法在中國就生根了。提韋供養不過是十頃園林,梁武帝當年造四百八十寺,布施供養出家人幾十萬,說老實話,福報比不上提韋,這我們要懂得。

  所以修福不要有懷疑的心,不要有分別心,不要有批評,你那個福德才保得住。一般人修福修得很多,都從口裡頭漏掉了,漏到最後剩下來就不多了,所以他的果報並不很殊勝。提韋她殊勝,她心裡頭沒有雜念,正念,雖然這五個惡比丘欺騙她,她把他當作真正好比丘供養。這個例子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與大乘教裡面佛常講的論心不論事,我的心真誠,別人欺騙我不要緊,那是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你真誠心修福,你的福一定是非常的殊勝,這我們一定要知道。

  這五個比丘,「其五比丘,專行巧偽邪濁心」。接受善心護法的供養,他並沒有改變,還是造惡,還是懈怠懶散,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偽裝。「福盡命終生地獄中」,接受供養是有福報,命終之後墮地獄。「經八千劫,償其施主」,八千劫是在地獄的時間,地獄罪受滿出來,出來之後要還債。「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諸位要知道,墮地獄變餓鬼,以後變畜生還債。這個債還完之後(還債多半是畜生身),好不容易再得到人身,「諸根闇鈍,無男女根,名為石女」,這是講五個比丘的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經爾所劫,償施主已」。爾所劫就是前面講的八千劫,償債才償完。那種欺騙的手段,當然不是提韋一個人供養,還有許多人供養,不管多少,統統要償還,一個都漏不掉。

  佛告波斯匿王,那個時候的提韋就是現在波斯匿王的皇后,那個時候的五比丘就是現在替皇后抬轎的五個人。輦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轎子。皇后通常出門,轎子至少是四個人抬,還有一個人跟在後頭準備換班的,這五個抬轎的轎夫,為什麼?還債。過去生中他們裝假修行,皇后前生是布施園林供養他們修道的,他沒有能夠真修行,沒有能夠了生死。你看皇后當時死了以後生化樂天,化樂天裡面福報盡了,她也是往下面降,到現在到人間來,她還是做王妃。

  這段故事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在這品經的前面我說得很多,配合西方近代,特別是這半個世紀,研究討論前世今生輪迴跟因果報應的報告愈來愈多,我們看到很歡喜。西方人肯定有輪迴,肯定人不是真正死掉的,死是身體,靈魂不死。如果這些人,提韋是在家居士,只是修福,沒有真正修積功德;修積功德,她就不在六道,她就超越了,所以是修福多,不知道修功德。修了大福報就往上提升,沒出欲界,為什麼?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沒有放下,所以往上升,像讀書一樣升級。欲界六年級她升到五年級,六年級就升不上去。五年級的功課學不好,留級,太差就降級。降級就往下墜落,可能降到夜摩天,可能降到忉利天;忉利天再要學不好,成績很差,又降到人間,升升降降。做了王妃,福報大,這是人間福報,當然跟天上比要差遠了,一向享受尊貴。在這個地位上,最怕起瞋恚心,好在波斯匿王皈依釋迦牟尼佛,夫妻兩個都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這不容易。釋迦牟尼佛把這些事情告訴他,提高他的警覺。他們這些人統統都是念佛往生淨土,不從這個法門,說豎出談何容易!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

  我們今天如果要不知道把淨宗法門抓住,把往生的條件一定要具足!我跟同學們說了,世尊滅度之前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那你就要懂得祖師大德教我們持戒念佛,甘貧樂道,甘心情願過貧苦的生活,為什麼?不起貪心,過這種貧苦生活,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如果在這個世間生活過得太享受,對於求生淨土的心願就淡薄,我這個地方很好,不錯,不需要求淨土。還有人打妄想,這一世做和尚不錯,你看做到住持也是一呼百應,像個小皇帝一樣,來生我還做出家人。我遇到過。跟我們同輩分的老朋友在一起聊天,怎麼樣,我們求生淨土?這個沒有意思!你呢?我來生乘願再來,還做出家人。行嗎?自己做不了主。到什麼時候才能做主?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乘願再來,自己才做得了主。

  你要見思煩惱沒斷,你在六道裡面是業力做主宰,哪裡是你自己願意!自己,誰願意墮地獄?我相信這五個比丘,他們用這種手段招來這麼多信徒供養,他一定說我來生還要做出家人,這個生活多舒服、多自在;來生墮地獄了,他願意墮地獄嗎?業力牽引,哪裡自己能做得了主!沒有這個道理。決定不是你自己選擇的,業力在支配你,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在西方這些報告,《前世今生》報告裡面,確實看到,有!在這個人間死了之後又轉到人間,看到很多,是什麼樣的人?都是很平凡的人,在社會上既沒有很高的地位,也沒有很大的財富,普普通通的人。他沒有多大的過失,也沒有多大的福報,能夠在人間轉世十幾次、二三十次。我從比喻裡面跟大家說,容易體會,到人間來轉世是留級。人間的功課你沒有學好,學好之後就升級,學壞了就降級,沒有學好,也不太差,留級,這諸位容易懂。

  像這五比丘他們是降級,心術不正,欺騙善良的信徒,也欺騙佛菩薩,所以他降級降得很苦,降到地獄。地獄裡面功課他要學,功課是什麼?墮地獄的業因是上品十惡,你要在那裡好好學斷。邪惡的念頭減輕,沒有那麼嚴重,在那裡修懺悔法。三惡道都是修懺悔法。稍微減輕了,減輕一點你就到餓鬼道,餓鬼道再減輕就畜生道,畜生道能夠修懺悔,再回到人道,人道還是要修懺悔。

  人道應該修什麼?我們應該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道應該修的是「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人道是什麼?是倫常八德,這人道,這就是我們的功課,你必須要修好的。做人的基本,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常是永恆不變的道理,不能違背,違背就要降級。真修,修得雖然不是最好,來生還到人道再修,留級;達到一定的標準,你就升級。你的五欲沒斷,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這個東西沒有斷生欲界,欲界上面,四王天、忉利天,慢慢往上升。每一世都有你應該學習的功課,你都應當把它學好。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想想跟仁義禮智信相不相應?跟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德目相不相應?你這一生當中真的用心學這個,好,你決不會墮落。修得不怎麼好,可以打個五十分、六十分,你來生還得人身,還要重修,沒學好。如果能夠分數打到個七、八十分,恭喜你,你可能在四王天;你能夠得九十分到一百分,那恭喜你,你到忉利天,上升了。如果能有個七、八十分,或者是六、七十分,遇到淨宗法門,用這個本錢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為什麼?你是上善,不是上善也是中善,中善可以了。上善生凡聖同居土上輩,中善,就是中輩生不到,下輩是肯定得到,這決定往生。

  可是你要曉得,這些道德的德目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弟子規,你可不能小看了。你要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你就決定得生淨土。如果弟子規做不到,雖然念佛求生淨土,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可能來生還會得人身,得人身是不是遇到緣?要遇到緣,接著幹;遇不到緣,那一生就空過了。諸位要曉得,遇不到緣,空過的太多!這就是你要懂得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佛在經典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乃為大幸。

  你在世間無論搞什麼,沒有一樣能帶得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要不是專在道業上,所作所為全是輪迴業,起心動念是輪迴心,輪迴心造輪迴業,你幾時能夠脫離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那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真可憐。所以這個小故事我們讀了之後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決定不能做。沒有人供養,餓死沒有關係,只要守道清白,餓死也不會墮三惡道。但是你要用欺詐的方法欺騙信徒,你跟他們走一個路子,跟扇提羅走一個路子,你的心是地獄心,你行的道是火途道,地獄是火途,這要警惕。

  再看下面第二段,「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畜生心,行血途道」。調達是提婆達多。你看看這一條,念念貪圖眷屬,眷屬是信徒,你有多少信徒?到我這個道場,信徒愈多愈好,愈多愈興旺,想盡方法拉信徒。信徒愈多愈旺,自己貢高我慢就生起來。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就想到諦閑老和尚以前那個參禪的徒弟,沒有地位、沒有身分、沒有信徒,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真的是個好出家人。因為修得好,所以寺院大眾對他尊重,抬舉他,從清眾升做領班、升做堂主,最後升到首座和尚。這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信徒多了,供養也多了,傲慢心生起來,道心就退了,最後到哪裡去?到鬼道去了。就跟這一條一樣。提婆達多當年在世,看到釋迦牟尼佛的信徒很多,很不服,想盡方法去挑撥,拉釋迦牟尼佛的信徒,他的人眾也不在少數,用種種,他也有神通,來誘導眾生。念念,這也是人之常情。

  我們現在用這種方法來弘法利生是好事情,為什麼?我們信徒在哪裡?聽眾在哪裡?在電視機畫面前面,在電腦螢幕前面,不在對面。人數究竟有多少?不知道,見面也不認識。我不認識他,他們認識我,所以很多次出門在路上遇到人跟我打招呼。在車站、在機場,甚至在飛機上都遇到,都是在網路、在衛星電視上見面多了,見面跟我打個招呼。這個方式好,幫助很多眾生,自己真正得到清淨。否則的話,這麼多信徒天天來看你,天天來供養,不是好事,擾亂清淨心,使道業退轉,這是好事情嗎?

  起中品十惡,那麼他的心愚痴。愚痴,畜生心。畜生幾乎都不得好死,死的時候都要流血,弱肉強食。我們看到畜生道,野生的動物,牠在壯年的時候強有力,捕獵小動物;到老年,牠的能力就喪失掉,會被小動物吃掉,很少看到壽終正寢,沒有,都是流血,所以稱之為血途,流血而死。貪圖眷屬多,你要提防這個果報。

  信徒多也是好事情,為什麼?你教化的面廣。你要真正教化他,不要受他的影響。教化他,受他的恭敬,受他的供養,恭敬供養多了,人常常就迷惑、就愚痴了。本來是清醒的頭腦,所謂人是奉承,這一奉承過分就迷惑顛倒,這種情形非常之多,我們自己要明瞭,佛在經教上常常提醒我們。所以古時候真正有德行修養的修行人,在一定的時候,這個一定的時候就是名氣大的時候、地位高的時候、事業有所成就的時候,趕緊退,貴在知退。退了以後做什麼?多半是閉關,成就自己,不至於墮落。他為什麼要去閉關?他自己心裡有數,已經達到這種邊緣,再不回頭肯定就墮落,所以回頭是岸,這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鈔》裡面的開示,第三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歎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如摩揵提者,此發鬼心,行刀途道」,這是第三段。善事確實不多見,不善的事常常有,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亂世。這是求名聞的人。前面我們看第一條,求利的人,貪欲,貪而無厭,那是行地獄道。這是念念想得名聞,我們現在的術語叫知名度,要想盡方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四遠是四方,東南西北四方,八就再加上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我們中國人常講四方八面。名聲遠聞,知名度很高,得到大眾的讚歎。稱揚歎詠。大眾對你稱讚,揚是表揚,詠是歌詠。

  這些事情,一般對於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德行、有學問,對社會、對眾生確實有很大的貢獻;社會當中常常講實至名歸,你有實德,這個名稱自然就出去,用不著去打知名度,沒有這個必要,自然流傳出去。可是這個人怎麼樣?沒有實德,也用一些巧詐欺瞞的方式,虛比賢聖。他這種行持跟前面我們講的扇提羅相彷彿。扇提羅的目的是貪圖供養,這個地方他的目的是貪圖榮耀。這裡是求名,那裡是求利,都是以欺詐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事不能做,這是下品十惡。

  如摩揵提者。摩揵提,人名,佛在經典上提到過,是古代印度一個修道的人,梵志,多半是修婆羅門教的。《智度論》裡面有一段記載說,摩揵提遇到釋迦牟尼佛,給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難題,來問佛,他有一首偈說:「決定諸法中,橫生種種想,悉捨內外滅,云何當得道」。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這個問題。你看他第一句,決定諸法中。在一切諸法,這都是把一切諸法當作實有,不知道佛常常教導我們萬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凡夫也是迷惑,都把一切法當作真實,所以真的是橫生種種想,這個想都是邪知邪見。悉捨內外滅,統統能放下。這全都放下了,這樣能得道嗎?

  佛答覆他說,他以偈來問,所以佛也以偈答,佛說「非見聞覺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如是論悉捨,亦捨我我所,不取諸法相,如是可得道」。佛給他說的是正法,佛是破他執著,沒有別的。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的報告,如果我們能夠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的執著放下了,就成正覺,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如果更進一步,能夠把世出世間法不再分別,分別比執著微細,分別斷掉了,你就成菩薩,最後再把妄想斷盡就成佛了。

  摩揵提的執著沒有斷,佛在此地破執著,非見聞覺知,非持戒所得。如果你執著有見聞覺知,你去斷見聞覺知斷不乾淨。持戒精嚴,執著不放,自己也認為戒律持得不錯,持得很好,佛的禁戒我都做到了,再看看別人沒有持戒就生煩惱,這個人破戒,這個人修行不善。我們問他是不是真正持戒人?不是,為什麼?《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持戒,沒有見別人破戒。佛在底下講,這底下一句,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戒要不要持?要持,不著持戒的相。見聞覺知要不要離?要離,不執著離見聞覺知的相,這就對了。如是論悉捨,亦捨我我所。捨我就是無我相,捨我所,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把四相破了,證小乘須陀洹果,《華嚴經》上所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他就是聖人。不取諸法相就更高一層,要用《金剛經》的話說,連後半部的四見也破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都是法相,不取,不再分別執著了。如是可得道,淺一點的,菩薩道;究竟圓滿的,佛道。

  我們今天要問,我們常說,祖師大德常講,功夫不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我跟諸位說得最簡單、最容易懂,你每天知道自己的過失,功夫就得力了。為什麼?你會改過,天天改過,改過是真正懺悔。天天改過,天天自新。改過,煩惱輕;自新,智慧長,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是什麼?不知道自己犯過失。那就一定有同學問,要怎樣叫我每天看到自己過失?《弟子規》、《感應篇》是最好的兩面鏡子,你能夠每天早晨、晚上拿來照一照,對對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就會發現。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行與聖教相不相應,這個人功夫得力了。他如果不肯改過,他就不會去想;他肯想,他就有意思要改正他的過失,這是真功夫,這是真修行。

  什麼叫修行?這兩個字我們總要把它認識清楚,行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有三方面,有思想見解的錯誤;有言語的錯誤,口業;有身體造作的錯誤,身業;思想見解是意業,身語意三業。所以真修行的人不在乎這些形式,也不在乎這些儀規,那是團體生活裡面的規律,個人修行不需要用這些。最重要的,無論是團體、是個人,最重要是真正天天反省。

  早年,我也說過很多次,我們佛門早晚功課,做早晚功課真正的用意是什麼?早課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身語意三業要遵循佛菩薩的教誨,不要犯過失,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我今天這一天身語意三業有沒有犯過?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怎麼會不進步?當然天天有長進。一個人修行天天有長進,諸佛都讚歎你。一天改一個毛病習氣,一年改三百六十條,三年你就轉凡成聖。由此可知,轉凡成聖真的不難,難在什麼?都是難在懈怠懶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把佛菩薩的教訓忘得一乾二淨。

  所以《弟子規》為什麼那麼困難?難在哪裡?起心動念就把它忘掉了,不容易。我們真能做得到嗎?真能。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我們招了三十位種子老師,要求他們在兩個月把《弟子規》落實,真做到了,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大概都可以做到百分之五、六十,很不錯!所以他們下鄉去教學,收到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預期這種教學至少要半年才能看到效果,沒有想到他們教學不到兩個月,這個地方居民風氣就變了,大幅度的改善,所以老師他們的心裡非常歡喜,成就感,我們聽到非常安慰、肯定!古聖先賢所說的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上這幾句話我們兌現了,我們有真正的體驗,決不是思惟想像,我們真把它做到。

  肯定人性本善。不善,就是他很不幸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他,迷失了自性,所以對於一切犯過失的人要有憐憫心,不可以責備。責備是錯了,也是有傷厚道,要用大慈悲心來看待。要自己認真反省檢討,看到別人有過失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沒有?你自己就有進步,這就叫真正修行;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把自己的說話修正過來,自己的動作修正過來。如果都能照《弟子規》的標準去做到,你在現前就會有很大的收穫,是你意想不到的,你被別人尊重,你會被別人稱讚,這個稱讚是實至名歸;你會被別人愛戴,沒有人不歡喜你,沒有人不尊重你。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幫助你的人多,得道者多助,我們佛門講,你的法緣就殊勝,為什麼?你已經做出榜樣,這個榜樣是社會大眾的標準。《弟子規》是標準,標準的好人,誰不尊重你?惡人看到你也佩服你,也不敢批評你。不像此地,像提婆達多一樣,用一些欺詐的方式求知名度,你不需要。認真去做,不要,得來這是真實的,實德。

  這個故事後面還有,我們把它的總結說出來就好。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或者是修學,雖然是好心,沒有遇到真善知識的指導,走向歧途,路走錯了,不知道修真正的戒定慧。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所舉的就是他的結論,「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如摩揵提者,此發鬼心,行刀途道」,這是《摩訶止觀》裡面的話。佛雖然是教了他,他不悟,他有執著、有成見,不能放下成見虛心接受佛陀的教誨,他反問,他說像佛(像你老人家)這樣說,「若非見聞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這種說話就好像兩個水桶倒來倒去,這有什麼意思?說了又否定,否定之後,你又提起來。不知道佛說法的善巧,佛這個說法在破執著。要不要見聞?要。要不要持戒?要。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就對了。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你問阿羅漢持不持戒?菩薩持不持戒?持戒。阿羅漢持戒不執著,菩薩持戒不分別。佛示現要不要持戒?佛持戒不起心、不動念,這個高得不得了,他們不懂。

  我看到這一段,我就想到我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台灣新開了一家書店叫藝文印書館,老闆嚴一萍先生,他是台灣大學教授。教授很苦,每個月的收入很微薄,買書都買不起。我老師方東美先生是教授,那時候台灣《大藏經》出版,想買一套《大藏經》買不起。嚴一萍先生開書店,生意不錯,以後教授不當了,做生意,聽說沒有多少年發了大財,在台灣買房地產,那個時候都是大樓一層一層、一個單位一個單位,聽說買了五十多個單位。現在這個人已經不在了,他年歲大我大概有十幾歲,將近二十歲。他就跟我說,他說他讀過《金剛經》,我說怎麼樣?你讀了之後有什麼感想?沒有什麼意思,《金剛經》就像兩桶水一樣,倒過來,倒過去,說了之後馬上否定,否定又撿起來再否定,他說沒什麼意思。這是學者,大學教授,在那時候還有點小名氣。使我們想到世尊在經論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成見,我們那時候是初學,聽到也很好笑,不敢批評,他長我們一輩。

  下面摩揵提就說「如我心觀察,持啞法得道」,這就跟嚴一萍看《金剛經》一個意思,啞法能得道嗎?白痴能得道嗎?「佛答曰:汝依邪見門,我知汝痴道」,你邪見、你愚痴。「汝不見妄想,汝爾時自啞」。這是佛對他的教誨,確實是這樣。所以是內無實德,自己以為自己是聖賢,廣求虛榮,求虛名,他起的是下品十惡,他所感得的鬼心,行刀途道。這個地方這些話都是智者大師在《止觀》裡面所說的,舉這個例子。

  鬼的業因,第一個因素,佛跟我們講貪心重,貪財、貪名、貪利。這一節是貪名,名當然裡頭也帶來利養,都在裡頭。為什麼鬼道叫刀途?人沒有實德,全是搞假的,名聞利養,都不是真誠心,用一些奸詐的手段而得來,他怕別人奪去,所以常常是提心弔膽,我們講患得患失。佛在這個地方做了一個比喻,就好比他常常畏懼有人拿刀要殺他,現在就講他心裡有恐怖,刀途就是恐怖,他的心安定不下來,我們講有憂慮、有牽掛。這個地方來講的是他有恐怖,這對刀途道的人,他有恐怖,心不能安。

  我們再看底下的一段,第四段,「若其心念念欲勝於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己,如鴟高飛,下視人物,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羅道」,這是第四種。念念好勝,好強好勝,不肯落在人後,用現在的話來講,競爭,競爭的心非常勇猛。不耐下人,輕他珍己。就是輕視別人,珍是珍貴,把自己看得很貴重,沒有把別人放在眼裡,沒有一點點謙虛。如鴟高飛。鴟是鳥,惡鳥,不是一個好的鳥,是鷹一類,我們中國人講鷂子,是鷹一類。飛得很高,也就是有傲慢心,牠飛得比別的鳥都高,好勝,所以用這個來做比喻,總是希望自己永遠高高在上。對外,他也表揚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是好事、是善事,所以他行十善,但是貢高我慢。在佛門裡面燒香,他要燒頭一炷香;跟大眾在一起共修,他要坐在顯著的地位,決不能落在別人後面,這叫下品善心。果報是什麼?阿修羅。

  阿修羅,在佛法裡面說這一類的眾生有福沒有德,他真肯修善,但是傲慢心很高,從來瞧不起別人。但是他修的善多,福報很大。可是到他福報現前,因為貢高我慢的習氣嚴重,傷害別人就多,所以阿修羅的福報享盡多半墮地獄,連人道都得不到。

  世尊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六道裡面除了地獄道之外,沒有阿修羅,其他的幾道都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欲界天,色界沒有;色界人沒有傲慢心,所以色界沒有阿修羅,欲界有。而且欲界的阿修羅大概都是住在四王天跟忉利天,因為往上去要修禪定,貢高我慢得不到禪定,他心定不下來,所以他是有福。人間有阿修羅,你們看中國、外國歷史上有暴君,這屬於阿修羅,福報大,傲慢心重,懷疑心重,常常殺人,就是傲慢心、瞋恨心。所以佛法常常把阿修羅跟羅剎相提並論,都是過去生中在三寶裡面修福的,沒有修德。

  由此可知,這阿修羅、羅剎告訴我們,貢高我慢是嚴重的煩惱,看到阿修羅的因果,我們要覺悟。怎樣避免他這不善的果報?你就知道貢高我慢的對面是謙虛卑下。你看聖賢對人都是那麼樣的謙虛卑下,釋迦牟尼佛如是,我們在經論上看到,縱然遇到貧窮乞丐,佛對他都非常尊敬,為什麼?佛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怎麼敢輕慢?這真的不是假的。

  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謙是列在八德裡頭,謙虛。《易經》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只有吉沒有凶。只有吉沒有凶,在六十四卦裡頭只有一卦,哪一卦?謙卦,地山謙,六爻皆吉,所以謙德重要。孔夫子在任何場合當中都是謙卑,你看儒家講的禮,禮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祖宗的教誨。禮是什麼意思?禮是委曲婉轉,委曲自己,所以《禮記》頭一篇叫「曲禮」,委曲就是謙卑。禮的定義是自卑而尊人,這是禮。對人要尊敬,自己要謙卑,這一種人叫自尊。自尊不是自己自大,阿修羅才叫自大,自尊自大,沒有謙卑。佛菩薩、聖賢人他們真正是自尊,自尊表現的是謙卑。

  你看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我們,第一句「禮敬諸佛」,這謙卑。諸佛,你要知道,過去佛,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過很多,我們知道,現在佛也講了不少,未來佛在哪裡?未來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禮敬過去佛、禮敬現在佛,瞧不起未來佛,錯了。瞧不起未來佛,連過去佛、現在佛一樣瞧不起。由此可知,你對於佛的那種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出於真心。如果出於真心,是平等的,你怎麼對三世佛有差別的看法?有高下的看法?

  夫子,儒家在《禮記》裡面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你看佛法裡面常講一切恭敬、一心頂禮,都是教謙。謙是對治傲慢,對治貢高。如果阿修羅修的這些善法是以謙卑之心,他的善心就變成上品,就不是下品,這豈不是都在用心不同!豈不是大乘教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心想不一樣,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要不然你修很大的福報,將來墮到阿修羅道。阿修羅因為貢高我慢,一般人如果是無知無意得罪他,可是他可有心,他會找你算帳,他會報復你,你的麻煩就大,常常怨就從這裡結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麻煩就大!

  所以什麼叫善心?夾雜著貪瞋痴慢,心就不善,不善的心行善法,他得福。總而言之,你做好事一定得福報,可是果報,那要看你的福報大小,如果在天道(在天上),就是大福報在天上,天阿修羅,天上的羅剎;中品是人間的阿修羅,人間的羅剎;下品是畜生道、鬼道的阿修羅。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曉得,要細心去觀察,避免這些過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