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三五卷)  2004/3/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35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界偈頌最後一首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或見心寂靜。如世燈永滅。種種現神通。十力能如是。】

  這首偈是示現入般涅槃,不妨神用。這段文我們也講了很長的時間,清涼大師讓我們參考「離世間品」來解釋這一首偈。「離世間品」總共有十句,前面四句跟諸位同學介紹過,今天我們從第五句看起。五、六、七講一樁事情,我們還是一句一句的來看。

  第五句「示無常力不可轉故」。無常這個現象不能夠轉變,為什麼不能轉?我們先要曉得這個原因。無常說的是十界六道依正莊嚴,都是無常法,確實這是有很大的能力在主宰著。這個能力是什麼?能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看,妄想分別執著你有什麼方法能轉?如果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十法界、六道的依正莊嚴就是生死不斷,或者我們說生滅不斷。在中國古人,古人講的話穩,講終始不斷,並不是終了就完了,它終了下面又開始。像我們世間時分裡面來講,過年,臘月三十盡了,這一年完了、到頭了,可是第二天又是來年初一,終始不斷,就是這麼個道理產生的現象。世尊給我們做入般涅槃這個示現,也就是教我們體會「無常力不可轉」。可是你入般涅槃的境界,在無常的十法界裡面,你還是得自在。為什麼?這很明顯的你不受十法界生滅變化的影響,你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兩句話在這裡講很恰當。

  如來是什麼?如來住涅槃的境界,這前面說過如來住的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兩邊不住,中道也沒有。兩邊不住,要住中道,你還是有個住處,有住處就錯,無住就對。《金剛經》上你看看最精采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境界我們曉得法身菩薩有,他們證得。他們確確實實兩邊不住,中道也不住,這就是示現入般涅槃。因為他不住,所以他的作用無量無邊。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應,這就是清涼所講的不妨礙神通作用,這不妨礙。何以能不妨礙?因為他無住。無住就是無念,有念就有住。

  那我們今天修淨土的人,念阿彌陀佛,我們要問我們是有住還是無住?給諸位說,我們有住。我們現在要把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因為無住我們做不到。就是這裡這一句話,「無常力不可轉故」,無住做不到。你為什麼心裡頭總有念頭,念頭的起滅就是無常力。外面境界,念頭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念頭不是真的,前念滅後念生,說剎那生滅那個時間已經太長,已經不是事實真相,但是佛用這一句話讓我們去體會,就是說明生滅的時間極其短暫,短暫到幾乎生滅同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佛在大乘經教裡常講,這就叫做無始無明薰習成就的習氣,這個習氣難斷。

  什麼叫習氣?很難懂,這些術語。古大德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喻盛酒的酒瓶。盛酒的酒瓶,把這個酒倒乾淨,一點都沒有,瓶子擦乾淨,確確實實一點都沒有,酒沒有了,聞聞瓶子還有味道,這味道叫做習氣。這個酒很容易把它倒掉、除掉,習氣難除。這個習氣就是在此地講的無常力。斷習氣需要時間,空酒瓶,盛酒的這個空瓶子你不要塞住,打開,瓶口打開,你放個半年、放個一年再去聞聞,味道沒有了,它需要那麼長的時間,急不得。這種功夫,實在講就是華藏世界諸菩薩所用的,叫什麼功夫?無功用道。就是此處不能用一點點力,你用一點點力,錯了!完全是隨緣。這裡頭的意思深,絕對不能起心動念。

  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任運斷最後的這個無明習氣。你要問有沒有方法幫助他?你仔細觀察《華嚴經》上四十一位菩薩,他們自己的修行,無功用道,但是不妨礙應化在十法界裡面普度眾生。這我們就明白了,應化在十法界,無我!無我當然就無我所,我與我所真放下,那麼示現這個身,既有身,當然你就有附帶的這些東西;身需要飲食,需要穿衣服,需要居住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我所。我、我所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這我、我所都是教化眾生的工具,現在人講的道具。所以形相上好像是有,示現跟一切眾生沒有兩樣,骨子裡頭完全不一樣。裡面怎麼樣?裡面,這一切眾生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示現,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不相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這個身是智慧身,他生智慧,他這個身是法身,他這個身得大自在。不像此地所說,你看看第五、第六、第七,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這三句,這三句「明生死無我,不自在故」。這「次三句」就是講的五、六、七。

  「我」在佛法的定義裡頭,第一個定義就是主宰。我們這個身能不能做主宰?不能。我要自己能做得了主,那我年年十八多好!我不要衰老,我不要生病,我不要憂慮,我不要煩惱,我自己做得了主。我雖然都不要,這些東西統統都來,這就說明做不了主。所以你從定義上去觀察,哪來的我?你做不了主宰。我第二個重要的意思就是自在。我們能不能自在?不自在。身體精神處處都受限制、都受障礙,不自在。在我們這個心理、身體,你去找,找不到主宰,找不到自在,這就說明無我。

  所以修行人,契入境界的人,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他不再執著周邊所有環境是我所。這個觀念沒有,斷掉,這就能入佛門。身見破了,《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裡面,除了我相是我,其他的四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屬於我所,我、我所空,這空就是不執著,形相上有,心裡沒有,就是說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那就對。理無、性無就是住涅槃;相有、事有就是住生死。住涅槃就不住生死,住生死就不住涅槃,他兩邊都不住,所以叫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叫無住涅槃。兩邊不住是兩邊都住,住涅槃,清淨寂滅;住生死,廣度眾生。所以兩邊不住是兩邊都住,要懂這個道理。

  雖然做種種示現,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過。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斷了;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這三種斷盡了,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在這個世間,你看看佛菩薩有沒有執著?看起來有。他為什麼會有?示現恆順眾生,眾生執著,我隨著你的執著而執著;眾生分別,我隨著你的分別而分別,自己確實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你執著這是一枝筆,我也說它這是一枝筆;你說這是,我總不能說不是。你執著,我沒有執著,我隨順你,你就很容易懂,很容易接受。你分別這是紅色的,我也叫紅色的,佛菩薩的分別執著是這個樣子,你要懂。不像我們世間人,我們世間人堅固執著,他不曉得這個相是假相、妄相,分別執著也是虛妄。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完全隨順你,然後慢慢的再教導你,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到一定的時候才給你說出諸法實相,它的真相。你不到這個程度,不跟你說。說了怎麼?說了起爭論,你不能接受。佛法是無諍法,你看六祖在《壇經》裡面說過,「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諍就不是道。因此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有定法可說,完全是隨緣。就是順著眾生的根性,順著眾生的程度,順著眾生的欲望,順著眾生現前的生活環境,沒有一樣不順。這個道理很深,這個道理妙極,我們要能體會到。

  我們要想幫助佛教化眾生,你得學會這一套理論,學會這一套方法,那就是說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絕對沒有自己意思在裡頭。我們看許多法師大德、在家的居士建立道場,初建立的時候還沒有看到,大家都讚歎。道場建立之後,麻煩來了,爭權奪利,把佛法忘得一乾二淨,什麼原因?他有我,他有我所,麻煩就來了。菩薩建立再大的道場,他裡面一團和睦,什麼問題都沒有。這原因是什麼?無我,無我所。正因為這一個事實存在,所以印光法師在這個時代教導我們建小道場,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這住眾當然是出家人,在家人也行,不超過二十個人,生活容易,道場愈小愈好,大家不爭!送給他,他也不要,他嫌小。人住在這個道場裡面不起貪心,不起貪心就沒有瞋恚心。這是在現前這個時代,如何能讓我們心安理得,一心向道。祖師這個說法,妙絕了。

  道場大,這裡頭有些財力,容易引起住眾的貪心,容易引起他的惡念。所以道場生活,實在講能維持,苦一點好,清苦。換句話說,這個道場送給人,人家不要,就是引不起人的貪心。沒有貪心,他就沒有瞋恨。瞋恨是貪不到,他才生嫉妒瞋恨。根本這個地方他都不想要,他的惡念就不會生。祖師給我們說的真話,非常有道理,我們自己應當多想想。我們今天淨宗學院的道場,這是有一位馬來西亞的賴居士要送我們一個圖書館,我們想這個圖書館是我們道場最後的一個建築。圖書館建成之後,不要再擴充,到此為止。大家把心安定下來,一心辦道,這個要緊!

  道場的興旺是看你這個道場有多少人成就,有多少開悟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證果的。這是道場之興旺。絕對不是說香火鼎盛,人丁興旺,那個不是道場興盛,道場興盛是講成就。我們在《西方確指》裡面讀到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只有十二個人,比印光大師講的還要小,印光大師講二十個人,他只有十二個人,真的是個小道場修行,十二個人統統成就,這還得了,這不得了!再想想我們淨土宗開山創教的祖師,是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這個大家知道,他在廬山建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志同道合,大家在這個道場裡面共修,不下山。到道場裡面就發願在這個地方往生,一百二十三個人各個成就,這多殊勝、這多莊嚴!決不是他那個道場建築的富麗堂皇,不是的。建築很簡陋,生活很清苦。

  這是世尊教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清苦一點,人心在道上;生活太優裕,人心就在貪瞋痴慢上,他在煩惱裡面,不相應。所以真正修行人,總是苦一點好,總是有一點不足才好。所以古德常講「道人常帶三分病」。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三分病是什麼?吃,吃不飽,晚上睡,睡不好,三分病是在這裡。為什麼?你睡的時間少。世尊當年在世,僧團,這大家都知道一千二百五十人,多半時間都在野外,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睡眠的時間,中夜,中夜是我們現在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來。他們那時候睡覺不是躺在地下睡,他們都打坐,這是中夜睡眠,兩點鐘就要起來活動。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眾生,業障重,四個小時睡眠絕對不夠,至少要六個小時、要八個小時,才能恢復疲勞。所以睡眠不足,這是病;飲食不足,這是病,常帶三分病。它的好處到底在哪裡?好處叫你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在這裡。你的出離心,就是想脫離三界六道輪迴這個意念很強。

  如果在這個世間,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你都得到,而且非常豐足,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了,為什麼?我這裡不錯,這裡很快樂!沒錯,是很快樂,你是有福報,你能享幾天?你這幾天快樂享完之後,你怎麼辦?這問題來了。最現實的,人身失掉之後,你有沒有把握你來生還得人身、你來生還享福?你有沒有把握?這一生沒有修福,只知道享福沒有修福,這失了人身之後,很不容易得人身。

  得人身是五戒十善,你想想看你有沒有做到?我常常跟同學們說,五戒十善,自己很認真、很老實給自己打分數,至少要打八十分,來生得人身才靠得住,肯定不失人身。如果拿不到八十分,來生得人身是個問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五戒十善要做到百分之八十,不是個容易事情。你想想看身口意,不殺生、不偷盜、(我們不講出家說在家)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不容易做到。早晚清靜的時候,自己要認真反省,不反省,永遠迷惑,永遠以為自己修得不錯,到最後不能往生,還墮三途。這個時候人往往容易生起惡念,這個惡念是什麼?佛騙了我,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我多認真修行,修得這麼好,為什麼我死了之後還墮三途?那個時候見閻羅王,閻羅王給你說法,告訴你錯在哪裡。這個時候太遲,後悔莫及。

  接著下面第六句「示一切有為不隨心住,不自在故」。一切有為就是一切生滅法,凡是生滅法都叫做有為。換句話說,這一切有為法不可能隨你的意思。我們恭惟人家都是說假話,不是說真的。祝你事事如意,這是一句虛妄的客套,不實在。怎麼可能事事如意?佛在這裡給我們講真話,為什麼不能事事如意?因為事事都是有為法,有為法有生有滅,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妄想分別執著是千變萬化,怎麼能如你意?所以要曉得不隨心住,不自在故。下面一句。

  「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故」。這三句都是講生死,都是講不自在,都是講無我、無我所。這句是講一切現象。三有,這個「有」就是有生有滅、有因有果,三是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講三界的因果都不是真實的。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三有皆如幻化」,這個三有就是講六道,整個六道都是幻化不是真實的,剎那剎那在變化,告訴你「不堅牢」。不堅牢就是它不是永恆不滅。迷了,這個境界就現前,覺了這個現象就沒有。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迷,迷的時候清清楚楚有六道輪迴,造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業,決定不免三惡道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這幾天,我身體沒有完全復元,每天講兩個小時,空閒時間比較多,我在看《藏經》,在看《道藏》。我們佛教《大藏經》跟《道藏》裡面所講的六道裡頭的因果,說得非常詳細。尤其是《大藏經》裡面,這一部分我們會把它摘錄出來,將來放在我們的網路上,提供同學們做參考,才知道起什麼樣的念頭,就現什麼樣的果報。這些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地獄多少?無量無邊,天堂也是無量無邊。一念善,就有一個善因;一念惡,就有一個惡的種子。這個種子遇緣,它就起現行,因緣不實在,果報也是夢境,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我們一般人常常會作夢,有些人告訴我他惡夢太多,常常在惡夢裡頭嚇醒,還心有餘悸。這夢是什麼?是你自己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起現行。夢中有境界,今天我們講那是不同維次空間。境界怎麼現出來?是從念頭現出來。所以人的惡念無邊,地獄無邊;善念也無邊,天堂無邊。

  由此可知,人要是沒有惡念,就沒有地獄,就沒有三途;人要是沒有善念,那就沒有天堂。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是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所以華藏、極樂它不是十法界,為什麼?這些人把這一切善惡念頭都斷了;惡念斷,決定不造惡業,善雖然做,不著相。所以他心地清淨、真誠、平等、正覺。這裡面都沒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夾雜。夾雜那就變成識,識變現的十法界。轉識成智,十法界就沒有,那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展現出來的叫一真法界,在我們這個經裡面稱華藏,在淨宗裡面稱極樂世界。華藏、極樂是唯心所現,沒有識變,不同就在此地。唯心所現,這裡頭有我,這裡頭有自在,這裡頭有堅固;凡是識變的,決定無我,決定不自在,決定不堅固。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離世間品」這一段文的第八句「示涅槃性究竟堅牢,不可壞故」。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八明涅槃是堅,即自在我,亦兼常義」。這說得非常好,說得太簡單,我們初學的人還是很難懂。清涼大師知道,也非常慈悲,所以他還有註解,這個註解在《鈔》裡面,我們看這段《鈔》,「疏,八明涅槃是堅即自在我者,涅槃二十七云」。這是引用《大涅槃經》第二十七卷,經文上說「我者謂大涅槃」。你看看這是佛經上講的,佛經上講我,我是什麼意思?大涅槃就是我,我就是大涅槃。

  你沒有證得大涅槃,你沒有入大涅槃,哪來的我?所以世間人常常講到常樂我淨,講這四個字,常樂我淨,佛說有名無實,有這四個字的名沒有實在。就如同我們現在社會裡面常講的真善美,諸位想想,我們今天的社會上有沒有真善美?沒有。再看看歷史上過去各朝各代、中國外國有沒有真善美?也沒有。所以真善美對我們來講有名無實。佛告訴我們,常樂我淨有,不是沒有,六道裡頭沒有,十法界裡頭沒有,一真法界裡頭有。換句話說,真善美,六道裡頭沒有,十法界裡頭也沒有,一真法界有,一點都不假。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引用《涅槃經》裡面所說的,我們將這個文念一念,這個涅槃二十七說,「我者謂大涅槃,上第二云,我者即是如來,自約別義,至下當釋」,下面還有解釋,「今明涅槃,故說涅槃為我義耳,言亦兼常義者,以有堅牢言故。然常已配法身,故此屬我」。所以這個我是主宰、是自在、是堅牢,就是不可壞,是真,絕對不是妄。大乘佛法裡頭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學佛修行終極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回來。把真我找回來,不是沒有我,有我!我們現在是把這個常樂我淨迷失了,迷失自性,這是性德。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導我們破迷開悟,把這個東西找回來。

  世尊為我們示現,他老人家一生示現就是無住涅槃,這個地方講的無住處涅槃,實在說真正能發現、能體會的人還並不多。我們在《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發現、體會到了,當然這些都是屬於示現。那我們想一想,須菩提尊者跟釋迦牟尼佛,是早期就跟佛。世尊宣講《阿含經》的時代,在鹿野園說四諦法度五比丘,這是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這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證果,開悟證果,憍陳如尊者。所以憍陳如第一個證阿羅漢果。他是誰?就是《金剛經》上說的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講的話兌現了。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說將來我成佛,頭一個度你。鹿野園說四諦法,真的,頭一個憍陳如尊者證阿羅漢果。生生世世累劫的因緣,這一點佛示現告訴我們事實真相。

  要知道我們與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你喜歡他也好,你討厭他也好,都不是這一生的因緣,過去生中累劫的因緣,我們迷惑不知道。如果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心就不相同。累劫因緣要珍惜,不善的要改善,善的要好好的保持。連美國凱西都說:世間每一個人在他一生當中,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發的,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無因而起,與前世有關係。你曉得與前世有關係,你就曉得與後世有關係,因果通三世,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常常提倡的是惜緣,你要珍惜這個緣。你要明瞭緣,你才會珍惜;不明瞭,你不會珍惜。不善的緣,要懂得改善。

  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常常聽到消弭衝突,這個話是西方人提出來的;在古老的中國,不會用消弭兩個字,肯定是用化解。化解衝突,不能夠消弭衝突,化解。為什麼?真的衝突解除。如果用消弭的方法,是能把這個衝突化解,但是仇恨在。仇恨結下來之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解決了沒有?沒有解決。眼前解決了有後遺症,化解沒有後遺症,是真的解決。所以我們要懂得怎樣化解,不要留到來世,這是正確的,這是應當要做的。無量劫來,我們迷惑顛倒,不知道跟多少眾生結了冤仇,有了過節。所以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當中,你看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緣,人家找麻煩,障礙你,做好事,好事多磨。磨從哪裡來?磨是過去生中累劫結的。如果沒有因,這個人障礙我,他為什麼不障礙他?他毀謗我,他為什麼不毀謗那個人?的確,他跟那個人沒有緣,他跟我有這個緣,這個道理要懂。

  人絕對不是只有這一生,這一生我們會檢點,這個人我跟他無緣無故,這一生當中沒有過節,他為什麼來找我麻煩?他為什麼這樣討厭我?你要曉得過去生中。假如我們的業障消了,不要消別的,執著放下,見思煩惱斷了,我們就有神通,就知道過去世,宿命通。阿羅漢能通五百世,他能看到過去五百世,這五百世當中我跟哪些人結了怨,現在在這一生當中又碰到,那修行人碰到之後總想化解,以真誠、以善意、以慈悲全心全力來補償,對他特別好。特別好能不能化解?不能。什麼才能化解?智慧,幫助他破迷開悟,他要一覺悟,這問題就徹底化解。所以化解問題的方法,就是諸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的現身說法,現身說法才能真正化解。化解所有一切的衝突,能令世界上所有一切眾生,我們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互助合作,它能落實!你不懂這個不行。

  這幾天,我看《道藏》,《道藏》前面有雍正皇帝五篇文章。第一篇以前我們看過,我們在《大藏經》上看到,《十善業道經》前面雍正有一段上諭,我們曾經講過,講《十善業道經》的時候講過,把它當作序文來講。在《道藏》裡面看到的它後頭還有一半,才知道《大藏經》上是節錄,後面一半略掉了,後頭一半很好。看了他這幾篇序文之後,我很受感動。我們今天在做這個世界上宗教團結、種族團結。雍正皇帝當時在位的時候,他就在做!他講儒釋道是一家,儒釋道是三個不同的宗教,他就搞宗教團結,就搞宗教的和睦。唯有和,大家能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社會才能安定,世界才會和平,國家才會興旺。雍正皇帝講得真好,我們很難得遇到這一篇全文,這個全文我會好好的講一遍。昨天我看,我把這個句讀圈出來,段落畫出來,我讓我們同修重新打字,把段落句讀統統都加上去,這樣子,我們現在人看起來很容易看。他的文字雖然是文言文,並不是很深,文字好,說理非常清楚、非常透徹,難得的好文章。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示現,使我們想到須菩提在般若會上,就是金剛般若會上讚歎「希有世尊」,這是我說出須菩提是早期就親近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阿含經》十二年,講《方等經》八年,就二十年,講《般若經》二十二年。《金剛經》是在講般若中間講的,第十六會講的,至少這二十二年當中,我們算它當中也是十年,三十年。釋迦牟尼佛講經差不多在三十年前後講《金剛般若》,須菩提在這個時候才看出來,看出釋迦牟尼佛示入般涅槃不妨神用,所以讚歎希有世尊。

  而釋迦牟尼佛這一種示現,不是每天都在示現嗎?每天都是這樣的。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乞食回來,不是在外面乞了就吃,回來吃;外面托缽,托缽大家統統回來之後,一起吃飯。吃完飯之後,洗足,洗腳,洗好之後,這才打坐,敷座而坐。這天天這樣的,你看看須菩提尊者看了三十年,才看出門道出來。我們曉得如果不入這個境界,看不出來;換句話說,須菩提尊者跟釋迦牟尼佛三十年,入佛境界。他懂得,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表演的那都是涅槃境界,就是佛在《金剛般若》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是住無住涅槃,這個經上講無住處涅槃。須菩提尊者要不入這個境界的話,他看不出來。入這個境界就是成佛,法身、般若、解脫都現前。我們曉得須菩提對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就是讚歎自己很幸運,慶幸自己,自己跟佛一樣契入這個境界。但是同學當中還有很多沒入這個境界,於是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麼這一問一答,這就是《金剛經》的般若法會,讓這一班同學也能在這個時候悟入,須菩提尊者當發起眾。這是告訴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這個一門,一個老師,跟釋迦牟尼佛真是跟一輩子,佛到哪裡去,他們就跟到哪裡去,常隨眾,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最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實話,不是凡人,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不是真正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釋迦牟尼佛來唱戲,唱主角,他們來唱配角,來跑龍套,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看了聽了有所領悟,知道回頭是岸。

  這是說明跟佛三十年才入境界,我們學佛不能不著急,也不能著急;著急錯了,不著急也錯了。不能不著急,我們希望自己也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但是你要著急的時候是障礙,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又不能著急。那不能著急,這就一定要遵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裡面,這一門深入著重在信解,長時薰修著重在行證。我要把我所信的,要把我所解的,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到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跟佛經典上所說的相應,這才是行證,你真行!唯有真行,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釋迦牟尼佛托缽回來,飯吃好,腳一洗,在那裡盤腿而坐,敷座而坐的時候,這麼一個動作,天天都在做,這一天忽然觸動了須菩提尊者,大徹大悟。這都是教我們,我們天天看,天天看也看不懂,不定哪一天看懂。般若會上,須菩提開悟;佛滅度之後,在中國祖師大德種種示現,也令大眾開悟,這我們在語錄上看到的。你看看《五燈會元》千七百則公案,比比皆是,功夫沒有白費,真有成就。

  這是從無常,無常法證得真常,證得究竟堅固。這裡頭的意思很深,我們凡夫一般人所領悟到的,見性,性真常,沒有懷疑。再給你說,你要悟入之後,相也真常。這就不懂了,相怎麼會有真常?相有生有滅。凡夫看的這個相是有生有滅,聖人看這個相不生不滅。為什麼不生不滅?根本沒有相。我們凡夫是看錯,看走了眼,不懂,我們很難懂。為什麼相也不生不滅?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不滅,精神也不滅。物質怎麼不滅?物質變成能量,能量又會變成物質,只是在變幻無常,其實沒有消滅,這科學家說的。佛法比這個說得更細微更清楚。佛法講這個現象,就以大家熟知的《金剛經》為例子,《金剛經》講這世間所有一切現相是什麼?叫一合相。一是什麼?是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現相是基本物質組合、聚合所現的相。這個一是什麼東西?佛法叫微塵。世界,世界是微塵聚集現出來的。那世界有沒有?世界沒有,有微塵。微塵聚,就看到世界;微塵散,世界就沒有了。

  所以佛講這個真相,聚,世界有沒有生?沒有生。散,世界有沒有滅?沒有滅。為什麼?世界是幻相,不是真的,是微塵聚。微塵聚散,世界沒有生滅。如果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人死了,四大分散,人是個假象。五蘊聚合的時候,沒有生,五蘊散開之後,哪裡有滅!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佛家講緣生。緣聚,這個相就現前;緣散,相就滅了。只有緣聚緣散,哪有生滅這種事情。緣聚的時候,你誤會了,你誤認了,你執著他是生;緣散的時候,你執著他是死,在這個裡頭生起喜慶悲哀,你生起這些煩惱,七情五欲是從你幻覺裡面產生的,哪裡是事實。講到真正的事實,《六祖壇經》上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現在還是無一物。過去如是,現在、未來亦如是,這叫不可壞法,這叫究竟堅固。所以真相如此。非常可惜,這六道凡夫、十法界眾生看走了眼,沒有見到事實真相。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

  「示一切法無生無起,而有聚集散壞相故」。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我沒有看底下這一句經文。那我們看看既然有這麼一段經文,清涼大師有註解,我們看他這第九段的註解,「翻有為以明淨德。不淨者,即有為法,故言聚散。淨者,諸佛菩薩正法,名無生起。然是性淨涅槃,隨緣生死,即相之性,方為正法」。這段註解很長,後面《鈔》裡頭還有註解,註解的註解。我們先說,翻是反面,反過來說。有為的反面是無為,真如無為。這是顯明性德本來清淨,這是真的,這是堅固的,這是本有的,永遠不會失掉。現前?現前我們迷失了本性,妄想分別執著當家作主。這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的,是妄念,剎那生滅,這個我們能體會得到。

  我們這個念頭不能保持,剎那剎那,前念滅後念生,我們講胡思亂想。不但你醒的時候胡思亂想,你睡著也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在作夢,你要沒有胡思亂想,不會作夢。所以這個妄念晝夜不停,不管你是醒著是睡著,妄念統統都在動,伏也伏不住,斷也斷不掉,這就是凡夫為什麼不能脫離六道,為什麼不能夠回歸到般涅槃,原因就在此地。它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這是無量劫以來薰修的,迷惑的,愈迷愈深,愈迷它這個力量愈大。所以我們雖然學那麼一點佛法,這一點佛法總是敵不過它。敵不過它,我們自己可以做一個測驗,就以自己本身來做測驗,我們起心動念為什麼還是貪瞋痴慢?為什麼還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什麼不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起心動念就是經上所講的,我們為什麼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違背?這就是說明我們煩惱習氣多麼深,煩惱習氣這個力量多麼大!從這裡就體會到。

  但是我們不要灰心,能斷,為什麼能斷?煩惱習氣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決定可以恢復;本無,決定可以斷掉。所以你只要有耐心,只要不懷疑,只要不改變你的方向目標,你肯定成就。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你就把目標方向定在西方極樂世界,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決定生淨土,生淨土之後,這問題解決了。所以淨宗法門三根普被,希有難逢。我們沒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煩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就降伏了。這個法門,古大德講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你不能去,就是你沒有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你沒有放下萬緣。這個法門最忌諱的懷疑、夾雜、間斷,那你這個法門就不能成功。有些同學用功用得很勤奮,他日夜不間斷,但是怎麼樣?夾雜。他還夾雜著妄念在裡頭,把自己的功夫破壞掉。

  所以諸位同學學這個法門,一定要記住,這個法門真正的功夫是清淨心,你要記住。經上講,祖師大德常說「心淨則佛土淨」。不淨,不淨就是有為,淨,淨就是無為。你心地清淨,沒有一個雜念,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的心清淨,你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祖師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自己好好想想,你念佛這麼久,你有沒有一念相應過?口裡念著,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還胡思亂想,這怎麼行?我們也看了不少,看了也羨慕,看到人家念佛兩年、三年就往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就走了,很羨慕!人家那個佛怎麼念?人家那個佛,句句佛號裡頭沒有雜念,就這麼成就。我們要知道,我們沒有放下,夾雜,夾雜這個念就不叫淨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沒有把六根收回來,我們的念是雜念,就是念這句佛號裡頭夾雜著東西在裡頭,夾雜著許多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面,這個念佛叫雜念,不是淨念。淨念才相應,雜念不相應。念佛人不懂這個道理,不遵守這個方法,念一輩子不能往生。

  我們今天念佛,說老實話,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沒有能往生?就是夾雜。我常常想,它是三個忌諱,第一個懷疑,我相信我們不懷疑;另外一個是間斷,我們相信我們確實有時候是不間斷。夾雜!怎樣能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就成功。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想,你想全是妄想,你想它幹什麼?所以你要想就想阿彌陀佛,好極了!你要念就念阿彌陀佛,你要說就說阿彌陀佛,你要拜就拜阿彌陀佛。行住坐臥不離阿彌陀佛,這個人肯定往生。這種功夫他用多久往生?《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一日就能往生!真有,不是假的,古往今來都有這個例子。他為什麼念一天、兩天、三天就能往生?他如法。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說的,這不是我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叫淨念,相繼是不間斷。大勢至菩薩講四個字,覺明妙行菩薩講九個字,一樁事情,這樣功夫才得力。好,今天時間到,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句的意思沒講完,明天我們接著再講第九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