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一七卷)  2004/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17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界偈頌第四首看起:

  【或見紺青目。觀察於十方。有時現戲笑。為順眾生欲。】

  這一首偈觀方現笑,清涼大師要我們參考「離世間品」最後的一卷,在現在《疏鈔》裡面是六十九卷第十一頁。這是行七步時現微笑,十句我們講到第三句,我們現在把第三句的文念一遍,「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當得如來充滿三世無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這一段前面已經說了不少,但是意思沒有說完,就是這段文沒有說完。這一段重要的句子就是「當得如來充滿三世無上法身」,就在這一句,菩薩示現成佛,做出樣子給人看。由此可知,真正覺悟的人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這是第一個最根本的一個虛妄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能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自己的心。能分別執著、能起心動念的這不是心,這是識,佛法裡叫識,也叫妄心,這不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真心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過,所以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心就現前。

  真心,大乘經上常說「常住真心」,真心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就像虛空一樣沒有不在,確實他是如如不動。起心動念就是波動,現在講波動。現在科學裡講真空,真空裡頭什麼都沒有,哪來的波動?所以波是虛妄的,真空裡頭沒有。《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真心、是法性,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心性遍法界虛空界,上自諸佛如來,下至阿鼻地獄,所有一切眾生共同一個法性。法性就跟真空一樣,統統是從真空裡面起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華嚴》所講的唯心所現;十法界裡面的依正莊嚴這個現象,唯識所變。唯識是虛妄的,但是你要知道妄絕對不能離真,離開真哪來的妄?只是把真扭曲了。就像世尊在經典上給我們講比喻,譬如我們這個人是真的,這真人,在陽光之下我們行走地上有個影子,有自己的影子,那個影子就是妄心,影子還是依身才有影,沒有這個身哪來的影。

  所以真心不動。依不動起了波動,這個波微微一動,這就是無明,這就是把不動變成動,不動是真的,不動是永恆的,動是虛妄的。這個意思確實很難懂,這是不思議境界。佛在經上常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寧靜的時候就好比是真心,起波浪的時候就好比是識,沒有起波浪的時候不動。波浪依什麼起?波浪還是依水平起來的,沒有離開水平。波浪要一息,馬上就恢復到平靜,佛這個比喻我們容易體會。因此,佛弟子供佛最重要供一杯水,什麼供養具沒有,都沒關係,沒有香、沒有燈都沒關係,一定供一杯水。水表什麼?水表心。確確實實它代表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杯水決定是平靜的,代表真心。如果我們把杯子稍微移動一下,它裡頭就起波浪,這個波浪很小,但是我們能夠覺察出來。它這一動,這一動就是識,心現裡面有識變,那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情形我們可以在水邊觀看,河邊也好、湖邊也好,你看風平浪靜的時候沒有波浪,岸邊一切景物倒影在水面裡頭。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倒影得清清楚楚。

  往年我在馬來西亞,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他那個旅店有個湖,這個湖是人工湖,面積也不小,聽說早年那裡是錫礦,錫已經挖完了,這坑以後填上水就變成湖了,有相當的深度。這個岸邊有岩石、有樹木,他照了一張照片,在水平很靜的時候,倒影下去之後,這個景非常非常之美。有一天他偶然把這一張照片豎起來看,豎起來一看,看到裡面好多佛菩薩。他這張照片我看到之後,我就讓他翻印,我給他題了四個字「華嚴勝境」。你看全是菩薩,全是佛菩薩。如果你要是把它再倒過來,把它顛倒過來看,全是妖魔鬼怪。他這個照片現在印的很多,流通的很廣,諸位不妨細細看看。

  那就是不動的時候是唯心所現,一真法界,一動的時候就變成十法界了,十法界沒有離開一真法界,就像水不離波,波不離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所以佛才講真妄不二。有沒有真妄?是有真妄,你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妄也是真。所以最重要的,識是從什麼地方變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只要一放下,你真心現前,自性現前。真心所現的是法身,所以菩薩出世,出現在世間是示現,做給別人看的,你只要照菩薩這個行誼去學習,你也能夠得如來充滿三世無上法身。充滿三世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超越時空,無上法身現前了。菩薩知道,他做這個示現,肯定有人見到之後心裡面有所感悟,能夠證得。縱然不能證得究竟地,肯定能夠證得分證菩薩位。所以他笑了,微笑自誓。

  第四句「菩薩爾時,以無障礙眼,遍觀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眾生,皆自謂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這個微笑的時候,已就是他來的時候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幫助他,把他們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行為扭轉回來。菩薩要不示現,這個事情沒有人能做,沒有人能幫助。這一句裡面講,這是用佛眼,無障礙眼,《般若經》上講的五眼圓明,這就沒有障礙了。遍觀十方,這不是一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在前面讀過,幾乎多數的剎土都有十法界、有六道,只有少數是真正的淨土;像西方極樂世界、像華藏世界這樣。這裡頭沒有十法界、沒有六道,純一法身菩薩居住修行養道的處所,我們稱它作淨土。十方世界,很多世界跟我們這裡差不多的,所以它有六道,有六道當然它也有梵天、有欲界天,梵天是色界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大自在是梵天的天頂,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羅天王。

  凡夫總有驕慢這種心態,天上如是,人間尤勝,有過之而無不及。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不要說你做到國王、帝王,現在民主時代的總統、元首、國家領導人稍稍有一點點的長處,自己感覺得值得驕傲,這一驕傲就壞了。這一段裡面你看看,「此等眾生,皆自謂為有大智力」,這就是傲慢。自己覺得自己智慧過人,神通道力超人一等,起這個念頭,有一點點長處瞧不起別人,這是大病。這個病六道眾生都有,普遍!儒家教人「傲不可長」,它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所以就勸導你,知道每一個人都有驕傲,希望你這個驕傲不要再增長就好了。佛是教人要出離三界,要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有驕傲的態度沒有法子,你出不去。不但你有驕傲的念頭這種行為,有念頭都不行。

  梵天、自在天王,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他們修定,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有沒有驕傲?驕傲的行為沒有了。欲界天有,欲界天最高的是魔天,魔從欲界來算,它第七層,它上去就是色界天了。色界天人沒有驕傲,就是他沒有慢,傲慢沒有了,真正是一團和氣。我們世間人常講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在色界天才真正看到。傲慢雖然沒有了,傲慢的習氣有,這個經上講的是傲慢習氣,微細的念頭沒斷,這個念頭是若有若無,說老實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自己要知道他一定會把它斷掉,自己不知道!這種情形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亦復如是。不要說別人,自己,自己有很多習氣自己根本就不曉得。別人要是給我們提出來,還不相信,還要跟他反駁。真正修行有相當警覺性的人,有相當智慧的人,你給他提起來,他仔細想想:對,我是有。他承認,那是有功夫的人;沒有功夫的人,他不會承認的。你遇到菩薩,菩薩給你講不講?不一定,看什麼緣分。有時候你不能接受,菩薩也說一下,輕描淡寫的提一提,提醒你。但是知道你不會覺悟,你不會回頭,可是提醒有好處,多幾次提醒,你就會認真的反省。

  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我對於經教非常羨慕,對於戒律不能接受。怎麼不能接受?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而且自己以為這個觀念是正確的,為什麼?合乎邏輯!佛所講的一些理論道理真的是好,超越空間時間。但是制定的這些戒律,戒律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這樁事情,肯定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印度人的生活習慣跟中國人不一樣,文化不相同,環境不一樣,氣候也不一樣,印度人三衣一缽就夠了,但是在中國人決定不可能,中國這個地方比印度冷多了,印度是熱帶。中國,你在中原地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你三件衣服怎麼夠?這不可能的。飲食習慣統統都不相同。就在中國,三代之禮都不一樣,三代是講的夏商周。我們再看看近代,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跟五十年前不一樣,跟一百年前更不一樣,怎麼能夠教我們現代人去過三千年前佛陀時代那種生活規範,去學那個東西。我們是中國人還去學印度人,這怎麼講也講不通,我實在是想不通。

  但是那個時候自己年紀很輕,對老師確實非常尊重,心裡面這個疑團總是解不開,也不好意思問。可是章嘉大師有智慧,他看出來了,看出來怎麼樣?偶爾提一句,「學佛戒律很重要」,提一句。我笑笑點點頭。我跟他三年,這一句話至少提過十幾次,換句話說,兩、三個月當中一定會提到一次。所以他老人家圓寂之後,在北投火化,專門給他做了一個火化爐,我在火化爐旁邊搭了個帳篷,在他那裡守了三天三夜。我在那裡想,我跟他三年,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東西?這一回憶,這一句話最清楚,就是戒律很重要,他講的遍數太多了。所以一回憶,第一個念頭就想到他這一句話,就覺得這一定有用的。本來對戒律毫無興趣的,現在老師走了,這個話提了這麼多,那這不是一個普通話。所以這才對戒律比較上重視了。

  看看在家的戒律、菩薩戒律。出家戒律,我們知道不是出家人不能看,閱藏是例外的。如果你要閱藏,那個戒律你可以全部都看,如果不是閱藏,出家人的戒律不能看。以後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怕你看了之後批評出家人,批評人有罪過。他是他的事情,他持不持戒、犯不犯戒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尊敬他有福,我們批評他有過失。所以戒律裡頭並沒有祕密,是為了這樁事情。為什麼閱藏可以看?閱藏你有智慧,你通達明瞭,那是另當別論。你不是閱藏,怕你斷章取義,甚至於怕你冤枉好人。菩薩大人作略,在這個世間演戲,為人演說,有時候演正面,有時候演反面,都是利益眾生,但是你不知道。你是執著在戒條上,拿這個尺碼子去量人,不知道東西是活的,戒律也是活的,表演更是活活潑潑。所以戒律你懂不懂開遮持犯,你要不懂這個道理、這個意義,你自己都沒有辦法持戒,你還能談別人嗎?

  戒律是佛的行誼,是善巧方便,是文殊菩薩的妙慧,你怎麼會懂得?是不動智佛的妙用。所以我們凡夫要老老實實,要有恭敬心,真誠恭敬聽佛的話。從哪裡學?十善業。你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念佛求生淨土,你就能往生,這不是假的。輕易批評人,你犯的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尤其是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確確實實龍蛇混雜,蛇是凡夫,龍是聖人,許多聖人出現在這世間,現的相凡夫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裡頭都有。他的行誼有善有惡,不一定,誰認識?覺悟的人認識,佛菩薩認識。凡夫哪裡會認識?但是要是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他有一個總的不變的原則,那是什麼?教化眾生。無論你看他做些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都是幫助人覺悟。正面幫助這一部分人覺悟,負面幫助那一部分人覺悟,應以什麼方法幫助他就用什麼方法,活活潑潑。他自己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再來人,這不是凡人。

  從他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就看他,他自己清涼自在。我們一般講這人放得下,這人看得開而量大。肯幫助人,善人他幫助,惡人也幫助,冤家對頭他還是幫助。你從這些地方觀察,你就曉得這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也就是凡人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你細心觀察他,他沒有貪瞋痴慢,他沒有自私自利,有時候看他也要名聞利養,那都是善巧方便,那都在演戲;這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是演戲。你在裡頭仔細觀察他,他有沒有貪瞋痴?他有沒有自私自利?如果發現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貪瞋痴,這是個覺悟的人,這不是迷惑顛倒的人。所以世間真正的凡夫,他有自私自利,他有貪瞋痴慢,這個地方「自謂有大智力」,就是慢。菩薩看到笑笑,菩薩來度他,佛度有緣人,看到有緣人總是會笑。

  笑就是有緣。所以你要接引眾生、幫助眾生,怎麼樣跟人家廣結法緣?見了面歡歡喜喜笑笑,這就結緣。為什麼?你跟他有歡喜心,他會接受,會聽你的話。你看到這個人討厭,他看你也討厭,沒緣,你再有智慧,再有神通道力也無可奈何,他不接受。所以諸位都曉得,佛經上常常講的法緣殊勝。十方三世佛,法緣第一殊勝是阿彌陀佛,菩薩當中,法緣第一殊勝觀世音菩薩。什麼原因?對人真誠、親切、歡喜,就是結法緣。你希不希望將來你成菩薩、你作佛能夠廣度眾生?要是想廣度眾生,現在就要結法緣。現在要不結法緣,你成了菩薩、成了佛,度眾生有限,沒人聽你的。這些話這些道理,當年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老師常常說。我跟李老師十年,這個話聽了幾十遍都不止,常講。所以我們也就學會了廣結法緣,懂得怎樣結法緣。

  學佛一定要刻薄自己(都是做樣子給人看),要厚道待人。待自己厚,待別人薄,這是凡夫,而且是沒有福的凡夫,沒福報。他現在體力還很強壯,他不覺得,總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可是他有沒有想到他會老、他會病?一旦你老了,你有病了,沒人照顧,這個時候真可憐。聰明人對這樁事情他看得清楚,那他就要預防。他老了,你看很可憐沒人照顧,將來我也跟他一樣,怎麼辦?你得想到因果,我現在要修因,我要照顧老人、病苦的人。到將來自己老了、生病了,有人照顧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你能夠接待別人,特別是道場,來自四方參學的同學們,你能夠接待他,能夠愛護他,能夠照顧他,使他感到賓至如歸,就真的好像回到自己家裡來一樣,那麼樣親切,你將來到別的地方,人家一樣這樣對待你。你要不懂得,自己覺得很驕慢、很高貴,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裡,對人很刻薄,你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不受人歡迎,這個道理不難懂。這些事實,你只要細心觀察,你就能看到。

  所以對人好是真正對自己好,刻薄別人到最後是真正刻薄了自己,什麼樣的因決定得什麼樣的果報。《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好,你沒有能夠轉過來,業障習氣沒有能轉過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現在縱然是出家,真正轉過來的不多,受命運支配的,受業力主宰的,還是佔大多數。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在現前是業力支配的多,還是智慧願力支配的多?五十、六十就應當有這個反省,你學佛的功夫得不得力,這個時候有非常明顯的感觸到,七十以上那就太明顯了。我現在是業力支配的,還是智慧願力支配的?業力支配的苦,不自在,煩惱重重,肯定進入老病的境界。如果是智慧願力,那就不一樣,為什麼?你煩惱輕智慧長,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諺語所謂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的精神體力沒有覺得衰退多少。當然比年輕的時候肯定是衰退,衰退的幅度不大,還能自己照顧自己。

  往年我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到九十歲都還不需要人照顧,他還是自己照顧自己。李老師給我講,他的壽命沒那麼長。他沒有告訴我,當然我相信他年輕也有人給他看過相算過命。他給我講他命運沒有這麼長,活到九十多歲,那是這一生修來的,這個我相信。他的照片我們這地方很多,大家都看到了,他不是一個長壽的相,他下巴地閣不長,地閣長是長壽,他這個地方不長,他人中長,他這底下短。壽命是修的。

  一般修行人絕對沒有說是求福求壽,真正修行人不求這個。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求過福,從來沒有求過壽命;我求智慧,我求往生,我求有緣幫助眾生。這佛家術語說有緣度眾生,除這個之外,我沒有任何希求。今天諸位看到這一點果報,這個果報全是這一生修的,而且不是求的,自自然然來的。所以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再跟諸位說沒有得失。這一點,許多同學跟我時間久一點的人能看到,我是一個完全沒有福報的人,你們看看我出家那時候的照片,那哪有福報?佛門裡面跟我同輩的這些法師、居士們都知道,知道我有一點聰明智慧,沒有福報又短命。福報是二十六歲以後學佛修得的,不是過去生中的,這一生修的,現在得受用。

  我能捨,早年在美國也建了個小道場,能捨,毫不留戀;在台北也不容易建立一個華藏圖書館,離開沒有絲毫留戀;簡豐文居士供養一個道場,我把它做佛陀教育基金會,一點歡喜心都沒有。人家說「這是無條件送一個道場來」,沒有一點歡喜,放下若無其事。在新加坡亦復如是,在此地也沒有兩樣。為什麼?大乘經念多了,「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我都沒有,哪還有我所有的?沒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有留戀?活一天,記住「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幹一天,在哪裡幹都好,在什麼時候幹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把煩惱習氣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淘汰的乾乾淨淨,這叫學佛,這受用!所以學佛確實快樂無比,我們常講的喜樂無比。好,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再接著看現微笑,「離世間品」裡面講的第五句「菩薩爾時,觀諸眾生,久種善根,今皆退沒,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這一句話的大義,是「菩薩爾時」,這就是行七步的時候觀察眾生,許許多多眾生多生多劫久種善根,但是現在統統都退失了。所以一投胎一轉世隔陰之迷,過去生中修習都忘掉了,菩薩看到之後笑笑。自誓是什麼意思?菩薩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這個誓願要兌現,要為眾生接續前世的善根。

  所以學佛的同學們要知道,大家在一起根性不齊,有根利的、有根鈍的。何以他利根?宿世修學的時間長,阿賴耶識裡頭佛法的種子多,這一生當中遇到緣,他很容易就生起。這個根鈍的,過去生中修行的時間少,修行的功夫又不得力,所以這一生雖然有緣遇到了,實在因為宿世善根不厚,所以顯示出闇鈍。這才是真正的理由,我們不可不知。如果是根性利的,在這一生當中要發願,一定要成就;根性鈍的人一定要慚愧,努力消除業障。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解行相應,依教奉行,解在先,行在後。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的示現,為大家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在《華嚴經》裡面,你看《八十華嚴》前面五十九卷,講修行只有五卷,「離世間品」這一品經講修行;講信解,我們不能不知道講解四十一卷,講信十一卷。前面十一卷經講信,「舉果勸樂生信分」,這一分裡面一共有六品經十一卷。第二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我們簡單講是信解行證,解分裡頭總共有四十一卷。講到修行,清涼大師這一分的科題叫「託法進修成行分」,這一分就是「離世間」一品經一共七卷,五十三卷到五十九卷。末後「依人證入成德分」,就是「入法界品」,現在我們取的是《四十華嚴》四十卷。還是解分佔得多,你不解怎麼能修行?

  在禪宗、在淨宗,確實自古以來有很多不解的人、不識字的人,沒有聽過經的人,老實念佛能成功。他為什麼能成功?你要把我的話聽清楚,老實。他能成功的道理就是「老實」兩個字,他是老實人。我們一般人學,能不能學得到?學不到!老實可不好學。

  曬蠟燭,你們曉得這是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的,這真事不是假事。民國初年,這個出家人老實厚道,一絲毫虛情假意都沒有,對待一切人誠懇恭敬,自己真的是謙虛卑下。他自己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出家在道場裡面管香燈。人家跟他開玩笑,戲弄他,看他太老實了。夏天大家都曬衣服,這習俗。人家跟他開玩笑:香燈師,你那些蠟燭放的都上霉了,人家都曬衣服,蠟燭搬出來曬曬。你看他真老實,真的把蠟燭搬出來曬,這一曬全融化了。晚上做晚課的時候沒蠟燭點了,他把那個蠟燭心曬好的拿出來點,人家看了都笑,沒有一個不笑話。維那師當然很不高興,把這個事情報告方丈老和尚。老和尚出來一看也笑笑,告訴他:你不要當香燈了。他自己不知道,真老實,真聽話。你明天起到育王寺去拜舍利,去拜佛去。那個地方有供養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了三年開悟了。你看不認識字,開悟之後,他能做詩、能做偈子,會講經。一般人你去拜拜看,你看你拜三年,看看行不行?別說三年,拜三十年也不行。什麼原因?不老實,人家條件就在此地。這就是善根深厚!為什麼變成這樣子?他無明重。他不是煩惱重,他是無明重。煩惱重是貪瞋痴慢這個習氣重,他沒有這個習氣,他就是愚痴,愚痴屬於無明。一心拜佛,他真的拜出感應出來。

  由此可知,早年李老師教我四個字「至誠感通」。至誠是什麼意思?真誠到極處,沒有一絲毫虛偽,這才有感應。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只要抓到這個原則,沒有不成就的。跟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面講的是一個道理,善導大師講: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如果不是真實心都不能成功,怎麼樣苦修到最後都走了樣,不是那麼回事情,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所以教是基礎,沒有教的基礎,這個人老實,忠厚老成,行;不是忠厚老成的人,學不到。像我們這一般根性,既不是上根利智,又不是下愚,這都是中等根性,這上不上、下不下這種人是最難度的。這種人根要扎在哪裡?根要扎在教理上。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為這種根性的,他不是為上根利智,也不是為下愚,上根跟下愚很好度。上根的人他一聽就懂,依教奉行,決定成就。下根的人老實、忠厚、聽話,教他怎麼做,他真的不折不扣依教奉行,所以他能成就。當中這一部分難,為什麼?妄想、雜念、習氣、分別、執著,不知道有多少!這個不要問別人,自己清楚。問別人,別人未必知道,自己比什麼都清楚。

  你自己還有沒有妄念?自己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是不是還被外頭境界影響?還被外面境界轉?順自己意思的起貪念,不順自己意思的起瞋恚,這就是你心隨境轉,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用功,無論用什麼功夫,雜念多,沒有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沒有真正利益別人的念頭。對人沒有那一分熱忱,沒有真正的關心照顧,一切表面上敷衍敷衍而已,這就是虛偽。虛偽的心怎麼會能成就?虛偽的心,不要說是在道業上不能成就,道業是真實,這是大乘經上講的「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無論你怎麼樣用功修行,修到最後怎麼樣?修到最後都落在妖魔鬼怪。你仔細去讀一讀《楞嚴經》的清淨明誨章,你就明白了。這段經文我們曾經詳細講過,留的有好像是錄音帶還是錄影帶,留的有。大家要仔細去研究,對照自己的功行,我將來的結果是落在哪一道?是妖還是魔、還是鬼、還是怪?他的結局,他不是佛道,什麼原因?錯用了心,不能不知道。同學們跟我這麼多年,別的能力沒有,至少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善惡,至少你要有這個能力。這種能力要沒有了,那就很悲哀了。

  菩薩此地看到善根中斷的人,他來教他,使他的善根繼續。我們過去生中都是修積善根,這一次到人間來中斷了。我以我來說,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中斷了二十六年,二十六歲才遇到佛法,跟前世的善根接上軌了。前面這個二十六年剛強難化,自以為是,不是遇到真正有緣的真善知識,我們心裡不服;換句話說,對這個人心裡沒有尊敬心,不佩服。所以他教導我,我不能接受。遇到真正善知識,是你自己從內心裡面佩服他,服他,別人跟他說一樣的話,我聽他的,我不聽那個人的,緣不同!

  我遇到方東美先生,服了。當時我在台北,我接觸的這些名教授有十幾位,大概有十六、七位,我都去拜訪過,對方先生服了。方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佛教不迷信,原來佛教是大學問。過去一直認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低級的宗教,多神教,泛神教,從前是這個觀念。方老師告訴我,佛教經典裡頭有世間最高深的哲學。我跟他學哲學時間雖然不長,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竟然是「佛經哲學」,讓我大開眼界。知道這個東西這麼好,真是希有難逢。

  我的緣也算不錯,真正方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好像一個月的樣子,就一個多月,我的鄰居敏孟經先生,他是滿清時代的親王,跟我住隔壁,我們常常見面。他知道我在看佛經,非常熱心的來看我,問我要不要一個人指導,我說那太好了,這裡頭確實初接觸很多地方不懂,能有個人指導求之不得。他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這一見就有緣,而且緣非常深。我二十六歲,章嘉大師那個時候大概是六十一、二歲的樣子。我有一個老師指導我,這是專門學佛的,是佛學專家。所以跟宿世的緣就接上了。慢慢就觀念思想轉過來,行為轉過來了,知道因果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部《了凡四訓》,我跟同學們說過,我拿到這個書之後,這書分量不多,我看書的速度也很快,好像我在一個多月當中,把這書從頭到尾看了三十遍,愈想愈有道理。《了凡四訓》這一部書是我一面最好的鏡子,我看了想想自己,自己那種貢高我慢、自負,那些習氣毛病跟了凡先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了凡先生能回頭,能改過自新,我也從那個時候天天反省檢點,知道回頭是岸,知道自己錯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下半年,我記得學佛六個月,接觸佛教六個月,我就發心吃長素,葷腥斷掉了,這沒有出家之前,還在工作。好像是工作最後的那一年,我把晚餐也斷掉了,這一般人講的是持午。那時候皈依,受了三皈之後,受了三皈五戒我就持午,晚上這餐斷了。人雖然看樣子很瘦,但是精神體力一點都沒有影響,所以很多朋友長官同事都說:你是不是有病?你要檢查檢查身體。是的,我是去檢查,我每三個月去檢查,檢查很正常,我就很放心。因為我知道身體瘦下來會有點改變,這什麼原因?這應當是飲食習慣改了。你看以前什麼都吃,現在素食,素食又更進一步晚上這一餐斷了,這就是生活習慣改變,生理一定要有相當時間適應調整。所以我也很重視,只要檢查沒有毛病,我就很放心。所以在那個階段當中,我每年至少會檢查兩次身體,一點毛病都沒有。再看第六句。

  第六句是能為眾生做福田。「菩薩觀見世間種子,所種雖少,獲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這是真的,特別是在佛門,佛門種的這個種子,善福的種子,種的雖然少,果報不可思議。這個道理一般人聽說的多,真正了解的不多,為什麼?真了解,你一定肯幹。世間人求福報,當然更不必說了。真正學佛的人需不需要福報?要。為什麼?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沒有福報,在這個時代不能跟眾生結緣,顯著的,歡喜緣不容易結。

  所以世尊教導菩薩如何接引眾生,四攝法。四攝法頭一個,布施。你沒有福報拿什麼布施?布施頭一個少不了財富,財富是福報。真的沒有財富,過去生中沒修財布施,這一生當中哪來的財富?我這個命就是這樣的,章嘉大師教導我之後,教我學布施修福,我明白了。在那樣艱苦生活裡面,學節儉,能夠節省一塊錢、節省兩塊錢,我就拿去布施。在那時布施,我布施有三樁事,這是做了不少年。一個是印經,因為那個時候開始知道佛法好,就會逛寺廟,逛寺廟裡頭,寺廟裡面常常有人發起印經,大家都出一點錢印一部書,錢多少不拘,一塊、兩塊都可以,我們就隨喜。第二種放生,這寺廟裡常常有法會舉行放生,我們也捐個一塊、兩塊。再就是在醫院裡面捐醫藥費,一年總會有一、兩次,存個十塊、二十塊錢,那個時候的錢還很值錢,用來布施做醫藥費。我學布施是這三樁事情,其他的我沒有能力,這個常常有這種緣。這沒有想到,以後真的是愈施愈多,有就布施,於是這法緣就愈結愈廣。

  從民國六十年,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圖書館,我記得台北有個曹居士,曹永德居士,把他家裡面的四樓做一個道場,道源老和尚給它起個名字叫志蓮精舍,他請我講《華嚴經》,我們《華嚴經》第一次開講就是在他志蓮精舍講的。第一部印的書結緣,那是我們自己主動發起來印的,《安士全書》。我還記得那時候一本精裝一冊二十塊錢,這書印出來之後沒有人不歡喜。封面的四個字,我是請周邦道老居士題的,周老師那個時候也常常聽我講經。第二部就是印《華嚴經》,因為講《華嚴經》,我們印袖珍本,小冊子平裝一本兩塊錢,所以《華嚴經》一套十二本,二十四塊錢。綠色的本子,封面是台中李老師題的字。

  從此以後,我們自己發起印經,而不是別人發起我們助印一點,主動來做了,一直做到今天沒有中斷。這些年來我們印《大藏經》,布施《大藏經》,這布施《大藏經》有買的、有自己印的,自己印的有兩千多套,也買了不少,至少買了的有幾十套,這到處結緣,所以法緣才會這麼殊勝。這些年來我們接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們有許多附帶的慈善社會福利事業,我們都參與、都隨喜,廣結善緣。所以種的因雖然小,果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獲果甚多。菩薩出世,看到世間人種善因,他看到歡喜笑笑,為什麼?菩薩出世之後,那是眾生最殊勝的福田。你修小的供養得大福報,你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有一個貧窮的女孩子在佛門裡面布施供養兩文錢,很少,後來她做了王妃得大福報。所以佛菩薩示現給大家做福田。下面第七句。

  「菩薩觀見一切眾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這是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實在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他們是當機者,是來教化眾生這主要的對象,他有善根有福德有緣分。這個緣分是感,感得菩薩來應,現身說法。他有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他有福德,福德是能行能證,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他真幹,要不是真幹,他不行。

  我們今天與佛有緣,緣不深,怎麼說不深?我們在佛門裡面修學,不能說不信也不能說真信,實實在在講半信半疑;天天在聽經讀經,一知半解,不透徹,日常生活行持還是煩惱習氣當家做主,聽聞的佛法不起作用。這就很明顯的自己反省知道,也想改,改不過來,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了。古人所謂的「看得破,忍不過」,還是隨波逐流,還是回不了頭來。想想看我們是不是處在這個地步?如何改進?沒有別的,多讀多聽。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透徹,你不知道人與人什麼關係,人與大自然環境是什麼關係,人與天地鬼神是什麼關係,你統統搞不清楚,每天依舊是迷惑顛倒,難在這裡。

  我需要知道我們是中根的人,中根的人要想成就,不能離開經教。我自己的心得,走過這條路,天天在經教裡頭,一直到現在每天還是讀經的時間多,五十三年了。讀經有法喜、有進步,對於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從前放下很難,真的要忍,現在放下很自然、很輕鬆、很愉快,一點都不覺得困難。自自然然不執著不分別了,不起心不動念還做不到。不分別不執著是大有進步,所以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

  我常常講我們內心深處的矛盾對立化解了。靠什麼力量化解?讀經講經。講經天天勸自己,不是勸別人,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學講經的同學格外要知道。經是講給自己聽的,自己是主要的聽眾、主要的對象,別人是旁聽的。到什麼時候講經才是為別人聽的?至少是法身菩薩。像這個地方講的,這是法身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那可以說這講經是利益眾生的。實際上講,給你講老實話,講真話,還是為自己。真正講經為眾生,是證得究竟佛果之後,等覺菩薩都不行,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有斷,還是要度自己。所以真正講經是為眾生不為自己,那是如來應化,不是法身菩薩。這個道理你要是不知道,你天天講經,天天學教,很不容易得力;如果知道一切為自己,容易得力。認真的要隨文入觀,李老師以前常講,改變思想、改變觀念、改變行為,我們真得受用。菩薩應化來做助緣,所以說必得利益。我們再看第八句。

  「菩薩觀見過去世中,同行菩薩,染著餘事,不得佛法廣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這是看到什麼?看到過去生中的同參道友他們墮落了,菩薩憐憫悲傷。他為什麼墮落?這經上寫得很清楚「染著餘事」,這一句非常重要。我們今天有沒有這個過失?有沒有染著?於世法、於佛法生起分別執著就染著了。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要是放不下就是染著。要知道這個東西就是麻煩,你就會墮落了,你的結果就偏差了,像四種清淨明誨章裡所說的,你修到魔道去了。《楞嚴經》佛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統統是學佛學偏了,走到那裡去了,把魔境當作佛境,菩薩在此地悲傷是傷這個事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佛菩薩看在眼裡無限的悲傷,出世來幫助他,引導他回頭是岸。總得有緣,沒有緣那就不行,緣很重要。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