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四三卷)  2005/10/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43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李長者的《合論》。

  前面我們講到《論》的第二段,「釋菩薩名者,名為賢首,為明得此十種信心」,這十種信心跟諸位略略的介紹過了。「信佛果德,與自心體一」,這句很重要。我們學佛的同學,可以說這一生有沒有殊勝成就,決定在信心。真的《華嚴》跟《大智度論》上都說得很好,「信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源頭,功德之母。母是取能生的意思,能生無量功德。所以我們在學習大經,這開頭第一個大單元就是十信。要信佛果德與自心一體。具體的說,十善是佛的果德,也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十善、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四悉檀,平等清淨。

  「出現品」裡頭佛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生佛真的是平等,一切具足無欠無餘。如來果地上有的,我們統統都具足。現在所差的,就是他果地上具有的統統起作用,都能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凡夫雖然有,用不上,這個原因就是迷悟。佛菩薩悟,我們是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起作用就叫失掉。要不是佛給我們這樣慈悲的開示,我們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佛說得好,我們怎麼失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毛病就發生在這裡。

  下面接著說「善諳疑滯通塞」,諳是明瞭,善諳就是他很知道。疑惑、障礙、通塞他知道。「入其賢位,故名賢首」,菩薩名號是從這個意思來的。由此可知,佛菩薩都沒有名號,名號全是表法。這位菩薩,他在哪個地位就用什麼樣的名稱,就像我們人世間各種不同職位的名稱,在哪個職位就用哪個名稱。像我們世間人,一個人都有一個私人的名號,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無我,決定沒有私心,沒有自利。

  譬如釋迦牟尼,這尊佛到我們這個世界,此時此處成佛,他的名號就要用釋迦牟尼。為什麼用這個名號?他到這個世間來,他教學的宗旨。這個世間人沒有慈悲心,缺少慈悲,所以名號上用個釋迦。釋迦就是仁慈的意思。讓我們聽到這個名號,看到佛菩薩形像,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慈悲心就生起來。牟尼的意思是寂滅,清淨寂滅。滅的什麼?滅的是煩惱習氣。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心染污,不清淨,心浮動,靜不下來,牟尼就取這個意思。聽到牟尼,我們心要靜下來,心要清淨,要遠離一切煩惱,取這個意思。任何一個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都要用這個名字。為什麼?這個處方針對此時此處眾生的毛病,來治病的!

  所以九信位的菩薩叫賢首,八信位的菩薩叫目首,不相同,在哪個位次就用哪個名稱。我們就曉得,這個時處的眾生需要哪種方法來對治,一看菩薩名號就明白了。所以「此是上方位也」,佛也很慈悲用十方,就是四維、四方、上下,十方來表法。這個地位高,第九信的菩薩叫上方位。「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虛空,無所不含,皆無妨礙,是賢仁之德,故名賢首」,這是名號裡頭表法的意思。這個地位的菩薩就是九信位的菩薩。他修的是什麼?一道甚深,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一乘法,他修的是一乘法。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一乘法有淺深差別不同。九信位的菩薩修一乘,十住裡頭第九住,十行裡面第九行,十迴向裡面第九迴向,十地裡面第九地,都修這個法門,這就說出它有淺深不同。都是一乘,一乘裡頭有淺深差別,這要知道,不是究竟圓滿!但是那個成就也非常可觀,那我們是望塵莫及。你看看,他的心、他的智慧、他的境界,這上面說心智境界悉如虛空。悉如虛空就是不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無所不含,皆無妨礙。我們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孔子七十歲所說的,「隨心所欲,不踰矩」。到這個境界,這是賢仁之德,所以稱為賢首。這是剛剛有這麼一點意思,是不是真的悉如虛空?「如」是像,還不是《般若經》上講的「畢竟空」。你看他用的字,如是像。所以菩薩這個地位在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相似即佛,如就是相似。如果是畢竟空,那就不是相似,那分證位,契入,契入佛的境界。這是非常非常貼近,我們一般講大徹大悟,他在大徹大悟的邊緣,將悟還沒悟,在這個邊緣上,這稱之為賢首。

  「又世界名平等色」。世界是表境界的。文殊菩薩他所居住的世界,金色世界,都是表法的。金色代表什麼?代表不變。你看金屬,時間放久氧化,它顏色就變了,金不變。所以金在金屬裡面被人們特別看重就是它不變,它的顏色不會變,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都不變。賢首菩薩他的境界是平等色,「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與空合,故世界名平等色」,虛空是平等的。換句話說,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就不平等。虛空裡頭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這個意思在《華嚴經》往後愈講愈圓愈勝,愈講意思是愈來愈微妙。你稍稍能契入,其味無窮。確確實實我們學習法喜充滿,我們雖然入不了境界,也沾一點邊。賢首菩薩沾得很近,我們比他遠一點。他靠近,將要進入了,像我們排隊一樣,我們排在末後,還有一段相當距離,可是確實是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沒錯,你會很歡喜。

  「佛號觀察智,明以其自心空智慧門,善能觀察,諸法皆空,無所染著,是故名觀察智佛」。這就是當位九信菩薩所修的果德。這在相宗裡面講妙觀察智,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六、七都轉了,因上轉。轉八識成四智是先從因上轉,因就是六、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不再執著就轉末那為平等性智,不再分別就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在相宗他是屬於這個境界。這個功夫深了之後,五、八就跟著轉,第八就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這個境界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他現在距離初住很接近、很接近。

  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真佛,那不是相似,那是分證即佛。這種功夫怎麼成就的?聖教薰習。換句話說,佛菩薩是教出來的,聖賢也是教出來的。你說誰能成就?哪個都有分,我們在座同學哪個沒分?個個都有分。為什麼?你具足圓滿的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真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所以從自性上來觀察,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這叫生佛平等。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這就是諸菩薩所問的,我們在此地看出來了,聽到這些菩薩一個一個來解答。這是文殊菩薩代我們發問,為什麼有這種差別?差別在眾生,差別不是自性,自性沒有差別。如來果地上沒有差別,決定是平等的。眾生看到有差別,是因為他迷失了自性,把自性裡面的般若迷了之後就變成無明,把德相迷了以後就變成現在十法界依正莊嚴,變成這種境界。這裡頭差別無量無邊。從哪裡來的?從妄想來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來的。

  每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同,所以每個人的境界不一樣。雖然不一樣,我們前面講是一真法界的扭曲,還是一真,沒有失掉一真,這我們要深深相信,不能懷疑。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為什麼見不到?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見到。可是這話說得容易,實實在在放不下。放不下,那就見不到,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見到,放下一分就見到一分。如果我們把它比喻作十分的話,這一分的相很模糊,透一點點光,放下個三、四分就有那麼一點樣子,放下五、六分,那就很清楚了。我們剛才講的一道甚深,這一乘法,九信位菩薩所修的,跟九住菩薩所修的境界不一樣。你看同一個法,那是什麼?一個放下得多,一個放下得少。九住菩薩放下比九信位的菩薩放下就多,所以人家就契入境界。雖入境界不圓滿,因為他要比九行位的菩薩、九迴向的菩薩又不如,九迴向菩薩跟九地菩薩比又差很遠。

  這個科目程度有淺深不一樣,所以放下是真功夫,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就我們現前所能夠理解的、所能夠體會到的不要去計較,不要去跟人競爭,這個對於道業障礙很大很大。不但道業上有障礙,實在講就是世間法裡面也造成嚴重的障礙,障礙你生活不自在。這是一般人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人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了凡先生心是定的,清淨的,沒有妄想,他沒什麼功夫。他為什麼能不打妄想?不去跟人家競爭?他相信孔先生的算命。孔先生給他算的流年,居然每年一點都不錯。他是個念書人,年年參加考試,考試考到第幾名,統統八字上注定的,一點不差。讀書人在從前是領取國家的供養,那個時候是給糧食一年多少石米,幾十石米,也一點都不差錯。所以他就相信人有命運,命運沒有辦法改變,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什麼巧妙方法,你沒有辦法改變你的命運,所以就算了,別想了。

  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他相信因果,心定下來。為什麼?想求求不到,命裡頭沒有。命裡有的時候不會少,到時候一定來,求它幹什麼?這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一部分。再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起初也很佩服他,居然能夠跟他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雲谷禪師很訝異,一個凡人三天不起一個妄念,這談何容易!就問他:你做的是什麼功夫?你功夫不錯。結果他一說穿了,孔先生把他命算定了,我這妄念沒用處,所以乾脆什麼都不想。禪師聽了之後,哈哈大笑。他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說:這話怎麼說?

  聖人是真正通達明瞭。像這個經上所講的,這些菩薩們長時間聽佛的教誨,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逐漸逐漸的通達明瞭了。尤其是《般若經》告訴我們,現前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真的。所以佛在經上用比喻來說,比喻大家好懂,「夢幻泡影」,這個比喻在大小乘經裡我們常常看到。四個字是以夢為主,因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你說有沒有?不能說沒有。醒過來之後,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夢境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說有,全都是假的;你說沒有,夢中真有現象。佛就說,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是在作夢,你可不要當真!

  心思細的人微密觀察,你真的能夠看到。尤其現在科學進步,科學家發現時間、空間是假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空間等於零就是沒有遠近,距離沒有了;時間等於零,先後沒有了。這是什麼境界?佛法裡講的一真法界。時間空間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裡變現出來的。離開分別執著,真的沒有空間,真的沒有時間。科學家是發現,但是不知道怎麼突破?宗教裡面對這樁事情發現得很早,婆羅門教,這有一萬多年歷史,我們依它來說至少一萬多年前被這些人發現了。他用什麼發現的?禪定。這甚深的禪定把這個界限突破了,他能看到六道輪迴的真相,真能看到!他能看到過去,他能看到未來。

  這樣說起來,這些人既然看到未來,為什麼不把未來事情告訴我們?未來有災難,那我們可以能夠躲避。為什麼他不告訴我們?佛菩薩都有這種能力,為什麼不告訴我們?這裡頭有個真理,不能告訴你。為什麼?告訴你,不但躲避不了,恐怕你要受更多的苦報。所以菩薩在旁邊看著你造業受報。報受盡之後,你想學好,想向上,想求解脫,這個念頭生了,他就來幫忙,他就來教你。這種念頭沒有生,佛菩薩不來,來了沒用處。來了,只有是讓你更添麻煩,這叫大慈大悲。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時時刻刻在照顧,真的沒有一分一秒捨棄願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心始終不捨,這我們要能夠體會。

  你做錯了事情,你應當要受這個果報,想逃避是錯誤的。你想逃避,往後果報還要受,受得更苦、更重。局外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之後,首先斷惡修善,不造惡業。善惡的標準,《十善業道經》是標準,儒家《弟子規》是標準,這是最基礎的標準。往上去還有,層層都有標準。像信位菩薩,這聖人,他們的行善跟我們不一樣的,那比我們的心量又大又深。問明品下面是淨行品,淨行品裡面講了一百四十一樁事,《弟子規》裡面講一百一十三樁事,那我們一看,比《弟子規》殊勝太多!那是什麼?行經,教你怎樣修正你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行為。

  「淨行品」是行經。有戒有行有願,我們要是認真學習,能契入菩薩境界。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的心都清淨了。今天你擁有財富,擁有地位,心也清淨,不執著,知道是假的,好像作夢一樣。夢裡面做官,夢裡面發財,醒過來之後一場空。有人造作一切不善,在夢裡面受罪,受苦受難,醒過來也是一場空。苦樂不二!你想對不對?醒過來苦樂就不二。在夢中,苦樂不相同,有差別。醒過來之後,苦樂不二!明白人,在夢中已經苦樂不二;不明白的人,在夢中苦樂有差別。這學佛跟不學佛差別就在此地。學佛的人明白,這苦樂憂喜捨都不放在心上。

  我們修淨土法門,我們心放在哪裡?心就放在阿彌陀佛上,這是真的,這要記住。佛在經上常說「萬般將不去」,就是這個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的,你死了以後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你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我們今天心上只想一個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將來你捨了這個身,到哪裡去?你到阿彌陀佛那裡去了。這叫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應該相信,從心想生!心裡面想什麼,它就現什麼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心想生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一定要以其(其是其人)自心空智慧門,心空就是智慧。凡夫心裡為什麼沒有智慧?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心本來是空的,他用很多東西塞在裡頭,心就不空。心裡面全是煩惱,全是用現在話來講,全是自私自利,全是名聞利養,全是是非人我,全是貪瞋痴慢。心裡什麼都沒有!你看你塞了這麼多東西進去。智慧呢?智慧沒有了,智慧完全變成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來的?就這麼來的,這總要知道。

  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原來這些東西都是假的。去掉,把它放下,把它捨棄,不能有自私自利,不可以有名聞利養,不可以有是非人我,不能有五欲六塵,不能有貪瞋痴慢,你心就空了。空,心就靈了,空靈智慧就生。智慧生了之後,它起作用,善能觀察。換句話說,他在生活、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他的看法想法跟人不一樣。

  學佛跟未學佛之前,完全不相同。沒有學佛之前,輪迴心,我前面講有輪迴心,都這樣的,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只是比一般人看得淡一點。淡一點還是離不開,是非人我還在,貪瞋痴慢還在。稍微輕一點,輕一點什麼?輕一點就有一點智慧。所以接觸到佛法能相信,能生歡喜心,這就是煩惱比一般人輕一點,不能說沒有,有。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學佛之後,這些年當中,依教修行,把這些毛病習氣要斷掉。在哪裡斷?就在生活上,特別是在人事環境,叫歷事鍊心。譬如從前沒有學佛之前,人家罵我,我會罵他;人家打我,我會打他,肯定的。學佛之後,才學到忍讓。你罵我,我靜靜的聽,不還口;你打我,隨你打,不還手,這學會了。這佛教給我們,這才是對的。

  人跟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能對立。化解的方法是忍辱。你罵我,我不還口,我恭恭敬敬聽你罵。罵一、二個鐘點,他罵累了,他不能不休息。打的時間更短,你不還手,第一下打你一棒很重,第二棒、第三棒就打不下去。一定什麼?二個人對打,愈打愈起勁。那個方面不打,打不下去。你看,這衝突就化解了。現在社會衝突很多,這個方法能化解,非常有效。用其他什麼方法去防止都沒用處,防不勝防。這是什麼?這是智慧起作用。對抗、防範,煩惱起作用。煩惱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智慧。智慧觀空,諸法皆空。你心裡頭清淨,一點染著都沒有。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我笑笑,歡喜接受。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佛給我說的,過去生中,我曾經這樣對他;現在這一生遇到,他要報復過來,我知道,笑笑,我接受,化解了,不再對立了,以後好朋友!可以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彼此雙方都好。

  所以萬萬不可以對立,萬萬不可以瞋恚,不可以報復,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你才能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所以他有智慧觀察這個世間,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法畢竟空。所謂是「相有性無,事有理無」。為什麼會有這現象?總免不了因緣果報的關係,因緣果報把這個現象說明。十法界裡面有因緣果報,一真法界裡頭就沒有。到底下一章第十章,「佛境界甚深」就講到,那才是所謂的究竟圓滿。所以佛的名字,叫觀察智佛。

  下面說「配隨位因果者」。這是長者每一段都用這三科。三科就是三個段落,三個段落來給我們解釋經義,就是配隨位因果。「還以自心根本性空無分別不動智佛為因」,這我們已經念得很熟悉了,這是一個修學大乘人的根本因。自心根本性空,所謂性空,這是講自性。自心根本性就是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它是用這麼一個名稱。佛法裡面是講自性,講本性,講真心。為什麼?整個宇宙是從它這裡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才是真正宇宙的本體。

  宇宙的本體實在講就是自己的本能,這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是共同一個根性,一個心性,這理跟事很深很深。《華嚴》自始至終就要討論這個問題,所以《華嚴經》你要是通達了,宇宙之間所有的真相你就明瞭了,你處事待人接物,面面都圓滿,方方都周到。宇宙本來是和諧的,自性是和諧的,現在提倡和諧社會,本來是和諧的。和諧做得到嗎?當然做得到,它本來是和諧的。為什麼不和?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樣才變成差別。和諧是平等,沒有平等就沒有和諧。這是我們多少年來一直講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是因,和睦相處是果。要想和睦,一定平等對待。世出世間聖賢都懂這個道理,都很認真去落實。這我們在典籍裡面常常讀到。

  所以因是一個,是真因,這是真因。那你依照這個方法來進修,當然你會成正果,所以「以進修至此法空觀察智佛為果」,因真,果也真。因要是錯了,果就得不到了。我們今天讀了《華嚴經》,我們有沒有照這個因修?沒有。所以《華嚴經》的果報我們得不到。我們今天還是讀讀這個經,不能入這個境界。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沒有自心根本性空無分別不動智佛為因,沒有這個因。你看看我們的心(心性)不空,妄想、妄念太多了,人家沒有;無分別,我們有分別,我們的分別太多;不動智,我們的心是浮動的,前念滅,後念生。這三個條件統統都沒有,所以賢首菩薩的果德我們得不到。如果我們用菩薩一樣的因地,那我們所得到的果地跟菩薩決定沒有兩樣。因果相應!好,現在時間到了,休息一下。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李長者的《論》文。

  下面說「明不動智是體,觀察智佛是用,至此明體用圓滿,因果一性」。所以到了宗門常講的「向上一著」,再往上面去,再往上去就是不二法門,這就是因果一性,這就是不二法,一就是不二。「以是義故,還說如來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門,明契果會因,始末無二,總以一為根本故」。這真的是向上一著。因果是二,融會到性裡面去,它就不二了。為什麼?因是性變現出來的,果也是性變現出來的,同一個體。

  因果一性就是因果一體。根據這個義理來說,這是佛在經上常講如來一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一身就是法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是整個宇宙的,就是哲學家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都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報身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我們現在這個身也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報身是智慧,應化身是形相,依正莊嚴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一體,一身、一心。這個心是真心,這不是妄心,就是心性。說心性、說法身是一樁事情,佛用很多名詞,用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因為我們執著成了習慣,分別成了習慣,分別執著是永遠不能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他說很多名詞叫你不執著,都說一樁事情,怎麼說都可以,這是佛教學的一種善巧方便。一智慧,一智慧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這心裡什麼都沒有,這是真智慧。什麼都沒有就什麼都通了,一點障礙都沒有了。心裡頭有一點點東西,那就是染污,那就叫無明,那就叫障礙,那就叫煩惱。所以心裡頭不能有東西。

  佛法常常用圓表法,法輪,佛用這個來做代表,好像現在外國人講MARK,他用這個等於做代表。圓確確實實它能夠顯示出什麼?空有不二。你看圓的周有,圓心有沒有?當然有,但是心不可得。諸位學過數學、學過幾何就曉得,圓心確實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它不是一個體積,它不是一個物質現象,你找不到它。你說把那裡點一點,點一點,你在放大鏡裡面看它是個面積,再小它都是個面積,所以心是空的。圓周是有,真有。圓周就是代表什麼?宇宙萬有,十法界依正莊嚴代表什麼?所現。那個心是什麼?心是能現。能現肯定有,但是能現不是物質,能現也不是精神,所以你捉摸不到,你想都想不到,你沒有辦法想,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可以能夠體會,沒有法子言說,講不出來的,真有不是沒有。因此,佛教給我們養生之道。我們每個人,中年以上都知道要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怎麼樣養生?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養生了,心要空,心可不能有,萬緣放下,心健康了;身是圓周,身要動,身要運動、活動。活就動,不動呢?不動就不活了。所以身要動,心要空,那你就健康。現在人他反其道而行,他身要很舒適不動,這個機器不動它就生鏽了,不管用。心要空,他偏偏有,心裡頭亂七八糟的東西是無量無邊,他怎麼不生病?他怎麼不老化?肯定的!他跟自然的法則完全相違背。

  最健康就是能隨順自然,自然,心是空的,相是有的。所以身要動,心要淨。身是有,心是無,這樣的人就健康了,這樣的人就不老了。人為什麼有這種變化?衰老的變化?這個變化也是從心想生。年歲大了,常常想老了,想老就老了。為什麼?從心想生。老了的時候,他沒有別的事情幹,他就想病,今天想這個病,明天想那個病,就想了一身都是病。病了之後,他就想死,他怎麼不死?就這麼個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全是心想出來的。所以懂得這個道理,縱然我們身體不好,多病,我們想恢復健康很容易,改變你想法就行了。這是真因,醫藥那是附帶的,那是助緣。有真因、有助緣,這速度就加快,時間就縮短,你很容易恢復健康。這個念頭太重要!

  我有不少的同學、朋友,特別是在公家上班的這些人,或者在公司裡面上班的,他有工作的時候、有權勢的時候,他很快樂。他就想他的事情,想他每天的工作,天天想這個東西;我們見面的時候,他有說有笑。到他退休了,年齡到了退休,退休工作沒有了,回家去養老,他想什麼?老了,也沒事情做了,權勢都沒有了。兩年沒見面,我們再遇到的時候,一看到他就好像一下老了二十年。什麼原因?工作的時候沒有想到自己老,這一退下來之後想老了,老的念頭浮起來,很快就老了,就衰老。這我看得太多了,幾乎都沒有例外。

  我們學佛的朋友說:法師,你那個同學,你那個朋友,怎麼兩年沒見面會老這麼多!從心想生。老年患得患失,晚年自己還有一點退休金,怎麼樣能把它保住?他天天想著這個。怎麼樣不要叫它貶值?怎麼樣還能維持晚年的生活?他天天想這個,所以這就不及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相信命運,他不想這個。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想這個幹什麼?乾脆不想,什麼都不想,他不容易衰老,他的生活保持得很正常,工作跟沒有工作都一樣,還有很好的心情遊山玩水。所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懂得之後,對於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聖賢教誨從小學習,好!愈小愈好,根紮得堅固。一生沒有接觸過,沒有學過,你給他說的時候,剛初一接觸他不相信,不能接受,這就是佛法講沒善根;或者能聽得下去,怎麼樣?半信半疑,做不到,也收不到效果。真正是完全接受,沒有絲毫疑惑,依教奉行,那個效果就很顯著。這些狀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看過、看到,常常看到,常常聽到。一心一智慧,前面我們讀過力無畏亦然,神通道力,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這段說明契果會因始末無二,總以一為根本。所以禪宗裡頭說得好,「識得一,萬事畢」。哪個人要對「一」認識了、清楚了,功德就圓滿。那我們淨土宗究竟修什麼?幾個人知道?《彌陀經》天天念,都疏忽了。淨土宗修的是「一心不亂」,你才曉得這個經典是無上法門,一為根本!你看看以一心不亂為因,一真法界為果。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因果相應,凡是往生的人統統都是這個真因。我們就想想,這往生的人他沒有念到一心,他怎麼會往生的?這個道理你就不懂,他往生那一剎那是一心,叫帶業往生。平常確實沒有得一心,就是沒放下,臨走的那一剎那統統放下了。只要那一念是一心,這一念的感應到極樂世界去了。

  所以送往生的人多半都是冤家債主。他是什麼?他來障礙你的,不讓你得一心。人臨終了,還要去摸摸他,去碰碰他。你去摸摸碰碰,這個人就生煩惱、生分別,一心就沒有了。所以為什麼古大德教導我們,送往生,人斷氣之後決定不能碰。不可以碰他的身,連他那個床都不要碰它,讓他安安靜靜的,只有一句佛號幫助他;讓他在這個時候萬緣放下,一心不亂,他就走了。連碰床鋪都不行,他有感覺。有感覺,他就有分別、有執著,就起妄想。那好了,時節因緣就是那麼一剎那,能不能去就在那關鍵的時候。那這個麻煩大!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家親眷屬不懂這個道理,統統都是業障,又哭又鬧,這是不能不知道的。這個事情懂得的人自己要知道防範。

  可是在今天這個社會,難!人生病了一定送醫院。醫院就很糟糕,醫院一急救的時候,我們細心觀察很難避免三途。那個急救多痛苦,容易引起瞋恨心!瞋恨就墮惡道,瞋恚心生起來墮地獄。他本來不會墮的,一急救的時候把他送到地獄去了,多可怕!所以現在念佛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你就要想到臨終最好什麼?不生病,預知時至,走得很自在,不要人把你送醫院,這樣走你就有把握。如果有病的話就沒有把握。你家裡人不懂,沒有人好好的幫助你,這事麻煩大,太難太難!

  所以臨終是大事一樁!一生當中,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嚴重,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但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的人不多。我們佛門對這樁事情要宣揚,廣為宣傳,要大家統統知道。古人很慈悲寫了一個小冊子,《飭終津梁》,專門就是講怎樣照顧臨終,送往生。這本書雖然不長,它是用文言文寫的,現在很少人能看得懂。也還好,民國初年有些善知識很慈悲把它改寫成白話文,好懂多了。如果家人都能夠依照這裡面所講的去做,那就沒有問題。要嚴格的執行,人在過世時候不可以啼哭,悲痛是有,要忍。你哭的聲音最好離他遠遠的,聽不見,只有一句佛號送往生,這就正確。要幫助他一心不亂!他才能生一真法界。

  我們平常修行也是以這個為主要的,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一心是定,清淨心。心裡頭有事就不是一心,心裡頭要無事。工作的時候照樣工作,工作放下,心地恢復到清淨。你講我這些事情要不想,怎麼能處理?這都是凡夫的煩惱習氣。真正要是什麼都不想,不想你就生智慧,智慧處理事情不會有錯誤。你天天怎麼想,想出事情,還想出好多毛病出來,事情做不好。不想,處理事情就處理得恰到好處,智慧。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有沒有去想過?沒有。多少人見到佛的時候,向他提出一些問題,向他請教,他想過沒有?沒有。所以你要曉得,真心起用是智慧,妄心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妄心起作用是煩惱。煩惱只有添麻煩,不能解決問題。那麼一般人,六道裡頭的人,煩惱用成習慣,幾個人懂得用智慧?說辦事,從前人辦事比現在人高明,從前人心清淨煩惱少,現在人煩惱多,很複雜,所以辦事錯誤百出。在高位上,那是福報,福報支持住他,福享盡了,馬上就完了。這是你要細心觀察你才能看到。

  底下長者又設一個問答,「問曰,何故頌初云,文殊法常爾」,這是我們念過的。這就是一切法,法爾如是,這是佛常講的。下面「答曰,為文殊是諸佛之慧,不動智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用故」。這個話說得好。文殊菩薩這個名號也是表法的,但是我們凡夫總是習慣好像他跟我們一樣,那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文殊菩薩,意思搞錯了,菩薩的名號就像學校老師的名號一樣。老師什麼名號?他教的課業的名號。譬如他教國文的,我們稱國文老師;教英文的,這我英文老師;教數學的,這是我數學老師。諸佛菩薩名號就類似於這個。所以你修智慧法門,你就是文殊菩薩;你修孝親尊師,那你就是地藏菩薩;你修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就是觀音菩薩。它是一個法門的名號,不是一個人。所以你懂得這個道理,文殊菩薩可多!

  觀音。男女老少,你看看我們佛門有觀音的圖說,五百觀音。觀音菩薩五百種不同的形相,不是三十二應身,五百種應身,男女老少統統都有!你說哪個觀音?都是觀世音菩薩,都是修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它是代表個法門的。觀音有三經,文殊有《般若經》,文殊般若。《華嚴》離不開文殊,《華嚴》裡面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代表因,普賢代表行、代表願,毘盧遮那代表果,毘盧就是法身。用這種因才能夠契入法身,我們一般講證得法身。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到如來果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所以文殊是代表諸佛智慧,如來果地上真實智慧,名號是這個意思。

  不動智是體。他這個慧從哪裡來的?從體起用。他的體是不動智,如如不動。不動的樣子是什麼?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六根對外面的相(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叫做不動。這個不動,這個智叫根本智,這是體。文殊菩薩的這個智是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從無知那裡起來的。你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所以沒有不動智,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沒有運用的智慧。這個智慧也叫做方便多門。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最恰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這是智慧,這是權智。這方法是無量無邊,在什麼場合,對什麼人,在什麼時候,你運用得恰到好處,這是文殊慧。

  所以文殊是用,不動智是體。你要想得文殊之慧,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先要求不動智的體。不動智就是一心不亂。我們用什麼方法修?這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最容易的法門、最殊勝的法門,我們是用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用這句佛號,這方法!怎麼個修法?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分別執著了,立刻「阿彌陀佛」。把念頭歸到阿彌陀佛上去,把我們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打掉,一句佛號打掉,讓你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這叫會用功,這叫會念佛。念久了之後,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只有這句佛號,這叫做功夫成片,也是一心不亂剛剛得到少分。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裡頭最淺顯、最淺的。這種功夫,善導大師說每個念佛人都可以得到,所以他講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失。這種功夫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是你自己懈怠懶散,你不肯認真去做。你要肯認真去做,沒有一個人做不到。

  警覺性要高。禪宗裡頭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得快。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是妄念,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妄念取而代之,把妄念打掉。這句阿彌陀佛是正念。你們想想看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阿彌陀佛果報在哪裡?六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十法界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所以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相應,跟六道不相應,跟十法界不相應。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做取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圓滿功德,就在這一句佛號。

  那念佛就好了,為什麼要念經?一般道場念佛之前,至少要先念一卷《彌陀經》,念三遍《往生咒》。為什麼?收心!你在沒有念佛的時候,你心胡思亂想,一卷《彌陀經》恭恭敬敬念下來,把那個妄想念掉,然後你這每句佛號才會相應,就是說你才能真的把妄念伏住。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方法是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代替這個。用這個方法幫助我們真正達到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你想想看還是定慧等學。這個方法好,方法巧妙,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不耽誤你的工作。無論做什麼工作,如果不是要用思考的那種工作,你心裡佛號都可以不中斷。用思考的,工作的時候把佛號放下,一心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後,工作放下,佛號就提起,這叫念佛人。用這個標準來看念佛人,現在真正念佛人有幾個?

  善導大師講得沒錯,萬修萬人去。要這樣的標準才行,這叫真正念佛人。聲聲佛號是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打下去,真正念佛人。一面念佛,一面還胡思亂想,這不是真正念佛人,那個不算數的。萬修萬人去,他不在裡頭。真念佛的人要懂、要會!這個法門殊勝、太殊勝!修其他法門有時它講很多條件,這不需要,沒條件。一切時、一切處,忙著、閒著都不礙事,成就的功夫無比殊勝。所以這說明念佛一法確確實實跟《華嚴》相應。

  下面文接著說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無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這就是向上一著。十信心滿,這第九信很快就圓滿,圓滿之後,叫初發心,發心住的菩薩。發什麼心?菩提心。我們現在在學、在練習,學真誠,學清淨,學平等,學正覺,學慈悲,現在要認真去學。真正學到了,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就是這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一現前,起心動念都是這個心。不但你出了六道,你出了十法界,這個心與什麼相應?與華藏世界相應。你如果念佛,你與阿彌陀佛相應。這是初住菩薩,發心住!菩提心一發就超越十法界。

  我們今天天天講發菩提心,只是喊口號沒落實。菩提心實在講也不太好懂,古人的註解愈看愈迷惑,所以我把它改變一下,讓大家很清楚、很明白。我這個改也不是自己意思,全是經典裡面的教誨。真誠心,這是《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至誠心」,那就是誠到了極處,我們用真誠。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真心之體。儒家《中庸》就講一個誠,「不誠無物」,儒家也是以這個為體。有體當然有用,用通常講兩個,一個是我的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換句話說,你有了這個體,你怎樣對自己,怎樣對別人,所以就用分自他。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迴向發願心。《起信論》裡面講,對別人大悲心,對自己也是深心。

  深心可不好懂,所以我就看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我就用這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深心。對自己要清淨、要平等、要覺。因為我們每一句都是兩個字,我加上個正覺。清淨平等正覺是對自己,這叫深心,我用這個心對自己。對別人慈悲,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對自己、對別人統統用的是這個心,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是法身菩薩,這叫初發心。初發心,畢竟心。畢竟心是如來果地上,二種不別,是一不是二,我用真心。如來果在究竟果地上用的真心,你今天初發心也是真心,沒有兩樣。這句話恐怕還是不太好懂,古人的比喻確實能幫助我們體會。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我們夜晚看天空當中的月亮,畢竟心是十五的滿月,非常明亮,滿月;初發心大概是初二、初三的月牙。你說那個月牙跟滿月是一還是二?不二,真的是月光。十五滿月是月光,初二、初三那個月牙是真的月光,二種不別,沒有差別。這個比喻,比喻得非常好。

  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到如來果地上這個心圓滿了。初住菩薩確實是用的這個心,念頭一起來就是這個心,所以他跟如來用的是一個心。在《百法明門》裡面講,這叫同分。同,跟諸佛如來相同,跟十法界裡面修行人不一樣。十法界裡面修行人用的心跟如來不一樣,他用的是意識心。像我們現在都是用的意識心,所以用的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用這個心,這個心是妄心。雖用妄心,我們不離開佛陀的教誨,妄心裡面得其正,這個妄心跟真心是一條路。好像我們今天上高速公路一樣,高速公路是正道,我們沒上去,現在有一條引道往上面去。這個引道不是正道,我們今天就是在引道上,還沒有正式上去。正式上去,就是初住菩薩了。十信菩薩是引道,已經上了高速公路的引道,引你上高速公路,這個比喻也好懂。總要認識清楚、要搞明白。

  所以十信心真的是難發。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讓大家常常念。念了怎麼樣?讓你有一個概念。你有這個概念,不能說概念都沒有。如果是善根深厚,你就認真努力來學習。學習一定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別人對我虛情假意,我對他真誠,這就對了。這是不是太不公平?很公平。他用虛情假意,他搞六道輪迴。我現在對他用真誠,我不想再搞輪迴了,我想出離輪迴,我這一生當中想見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用虛情假意是去不了的。為什麼?阿彌陀佛用真誠,我也用真誠;阿彌陀佛心清淨,我也學清淨;阿彌陀佛心平等,我也學平等;阿彌陀佛覺而不迷,我也在這裡學;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我樣樣都學。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所以變成志同道合,我的行為跟佛的行為一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念佛人、學佛人心不是真誠的,虛情假意;心不清淨,有貪瞋痴慢;心不平等,有貢高我慢;迷惑顛倒,沒有慈悲心,怎麼往生?這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去不了的。要去,這要真幹。所以《無量壽經》大家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你看看經上所講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有這個心,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才能往生。你就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不行。經上講得那麼清楚,一向專念一定有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定一向專念。這個人才能穩穩當當往生。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這種方法我們不能不學習。對自己,一定是清淨平等覺,對別人一定是大慈大悲。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要包容、要能尊重別人,處處要忍讓;忍讓還不行,最好能做到禮讓。看到別人有苦難,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不需要任何報酬,才能往生淨土。以這些功德作為我們往生的資糧,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