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二二卷)  2006/8/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二大段略示勝能,偈頌第三首,我們還是從第一句念:

  【信能惠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

  昨天講到第六句,今天我們從『信能增長智功德』這句看起。同學們必須要知道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在事上講很不容易辨別,為什麼?都是斷惡修善。有些人斷惡修善是功德,有些人斷惡修善是福德,差別在哪裡?差別就是在智,斷惡修善要是有智慧就變成功德,沒有智慧就是福德,所以信能增長智。《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清涼大師在這句裡面給我們註解只有四個字,「增福智因」,增福、增智。這個增字是貫下來的,信是增福的因、增智的因。縱然對佛法不能夠透徹的了解,福報他種了。這種例子很多,不勝枚舉,可是真正學大乘的人要慧,為什麼?慧裡面有福,福裡面沒有慧,這個要懂。你要是增智,福慧都有,如果只偏重在修福,智就沒有,這點我們必須要曉得。

  了生死出三界,福做不到,慧才能做到。所以《壇經》裡面講,此事(這個事是生死大事,了生死、脫輪迴的大事,此事是指這個)福不能救,智才行,為什麼?智斷煩惱,人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我們常常聽說煩惱少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輕、智慧長,這很清楚的事情,可不能忘掉。如果煩惱沒有輕,做種種善事都是福,就像梁武帝一生所做的一樣,他修的是福德,給佛教裡面建了四百八十個道場,真是大福德。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須達多長老,實在他的因緣,他也不認識釋迦牟尼佛,為兒子娶媳婦,到親家家裡面去訪問。正好親家全家都是忙著接待貴賓,歡歡喜喜,每個人都非常忙碌。他就問他的親家,你是不是接待國王,還是太子,還是大臣?親家說統統不是,我接待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們到王舍城來弘法,他來接待。給孤獨長者(就是須達多)一聽到佛的名字,身毛直豎,聽到名他就受到很大的感動,他說這個人一定不是普通人,因為親家也是大富長者,所以就要求引見。佛來了之後就見到,見到之後他就極力邀請,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到舍衛國,也到那邊去弘法利生。

  王舍城有個竹林精舍,所以他就比照竹林精舍,想在舍衛國建一個精舍,就是以後的祇樹給孤獨園,佛在這兩個精舍講了不少重要的經論,這功德很大。佛答應了,就派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因為佛知道舍衛大城外道很多,佛進去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給孤獨是舍衛國的大臣,非常富有,又喜歡布施,所以佛就派舍利弗跟他一道去看地,去找地。找來找去都不合適,只看中祇陀太子的花園,那地方好。舍利弗講這個地方不錯,於是給孤獨長者就去找祇陀太子,要買他的花園,太子不賣。太子也不認識佛,就跟他開玩笑,他說你很富有,你們家的黃金很多,你能把黃金鋪滿我這個園,鋪滿了,我就賣給你。

  給孤獨真的回去之後,找了大象,就是派了家裡人把黃金背過來。太子說我跟你開玩笑的,不是真的。長者就說君無戲言,你是太子,你要跟我開玩笑,說話不算話,你將來怎麼能統治百姓?他家裡人就開始用金磚鋪地,差不多快鋪滿了,祇陀太子一想,釋迦牟尼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他怎麼這麼樣的虔誠,要我這個花園。好了,不要再鋪了,這功德算我們兩個人的。給孤獨長者說不行,我一個人買的就是我一個人的。他說我賣的是地,房子賣給你,這個花園有很多樹木花草,這是我好不容易經營,把它培養的,這是我的,我沒有說這個賣給你,你要不答應,我把樹木花草全砍光。給孤獨這才沒有法子,好!就兩個人。

  談妥條件之後就準備建精舍,就是以後的祇園精舍,世尊住的地方、講經的地方,還有一二五0人常隨眾,每個人蓋個小房子,一個人一個小房子,一二五0間小的寮房,供眾。長者親自規劃,丈量土地,那時候是用繩子當作尺。丈量的時候,給孤獨長者拉一頭,舍利弗拉那一頭,兩個在量地。量的時候,舍利弗就笑起來,長者就問:你笑什麼?他說:你看,你才剛剛開始在量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宮裡面,你的果報已經現前。舍利弗是阿羅漢,看得到,沒障礙,給孤獨長者他看不到,於是舍利弗就以神通幫助他,讓他看見。你看心才一動,這裡才量地,還沒有開始蓋,天空的天宮當中那個殊勝的果報已經現前。他看到了。看到就問天宮裡面這些天女,這什麼地方?天女告訴他,這是舍衛國給孤獨長者將來壽盡之後,他就生到這裡來,果報不可思議。

  給孤獨長者很有智慧,就問舍利弗果報真實的狀況。舍利弗就把這一個層次、一個層次跟他講解。講了之後,他說我不要到他化自在天,他選擇兜率天,降了兩層。兜率是第四天,他的果報在第六天,但是第四天殊勝,彌勒菩薩在那邊。第四天有內院、有外院。到第四天以後,他往生到那邊做兜率天王,彌勒菩薩的大護法,真的是福智圓滿,那不是容易的事情。這是誠誠懇懇布施一個大道場,請釋迦牟尼佛在這邊講經教學,弘法利生。

  這些事例在佛經裡面很多,說明因果通三世,罪福皆有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決定不敢胡作妄為,決定不會起一個惡念對待一切眾生。釋迦族迦毘羅衛國,前世(不是前一世,是前好幾世),遇到飢荒的時候,人民打魚幾乎把魚群吃盡,魚恨,念念要報仇。到釋迦牟尼佛這一世,魚離開畜生道,也得人身,福報還挺大的,首領就是琉璃王,琉璃王滅釋迦族。這個故事很長,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那是冤冤相報,你要不覺悟真的就是沒完沒了。佛把前因後果說出來,告訴大家罪福皆有報。

  人生在世要看破,要謹慎,不能造罪業,墮落下去之後非常麻煩。要求生淨土,一定要斷惡修善,要增福智因,取淨土才有把握。《金剛經》上面兩句話,我們認識清楚,「信心清淨」是福,「生實相」是智,信心清淨沒有生智慧是福德,天福,不是人間的福報,天福,信心清淨。為什麼?人間信心不清淨。我們現前一定要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要化解自己的執著,這個事情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所以經,尤其是大乘《華嚴》不能不讀,不能不學。《華嚴經》分量大,經文長,世尊不厭其煩一再的反覆重說,無非是提醒我們的愚昧,讓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控制自己的欲望,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這裡頭最重要的,執著分別,這是我們現前最重要的功課,學於一切法中不執著、不分別,我們這一生取淨土就有把握,你真正肯做決定是增福增慧。

  從哪裡做起?這一定要知道。首先要具足信心,沒有信心你做不到,你要有信心。真的是信為道元功德母,信能增長智功德。要有信心,我決定可以做得到《弟子規》,我決定能做到《感應篇》,你對你自己有信心。為什麼你能做得到?因為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你自己本來有的,這不是外面的。本來有的怎麼會做不到?現在這些毛病習氣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本來有的一定可以恢復,你要有堅定的信心,你就會做到。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你要是真正的紮穩,它會堅定你的信心。這時候你的信心就彷彿《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堅固,信心不動,信心清淨,信心平等,煩惱輕、智慧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非功德,你真的是在修功德,這不能不知道。

  如果我們沒有基礎修持的落實,也就是說儒釋道這三個根你沒有,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什麼樣的經論都是變成學問、學術,做不到。我們要問這裡頭有沒有福智?沒有。為什麼說沒有福智?你自私自利沒放下,名利心沒放下,貪圖五欲享受的心沒放下,貪瞋痴慢沒放下,你充其量是個學者,現在一般人講佛學家,大學裡面給你佛學博士,你拿再多的佛學博士都沒用,你還是要在六道裡頭受果報,這要知道。

  福是從哪裡來的?福是從德裡頭來的,你要不重視倫理道德,你要不明因果,你從什麼地方修福?真正修福,倫理、道德、因果,你從這裡修。修福,我不願意享福,我有多大的福報都能夠捨棄,供養一切苦難眾生,這就會開智慧,為什麼?這種行為,貪瞋痴少才能做到,貪瞋痴要是濃厚做不到。貪瞋痴少就是煩惱少,煩惱少就是智慧長,你們想想看這個道理不難懂。你不明瞭,你不知道怎麼做法,明白了,真幹,不難修。經要不要聽?天天要聽,天天要讀。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落實,天天要做,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進,這個人叫福慧雙修。天天聽經、讀經,讀誦大乘,明理,幫助你開智慧開得快,智慧開得大,是這個意思。你真正能落實這三個根,大德。福德之因,福德之根,你在這上下功夫。

  再看下面一句,『信能必到如來地』。你看「必到」,言語多麼肯定,一絲毫猶豫懷疑都沒有。「如來地」是什麼?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到二嚴果」。果是果報,嚴是莊嚴,二是什麼?一個是福,一個是慧,福慧圓滿,這就是如來地。這裡頭你一定要曉得,福慧從哪來的?你本來有的,決定不是外面來的,就是「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慧,德相是福,所以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你要相信。

  我們學佛修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什麼?一切惡是本來沒有的,這你一定要知道,清清楚楚,一切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我本來是一切善,我本來沒有惡,你這個要相信,這是我常常講自性。我現在好像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惡,都沒有善,這是習性。你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都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它在,它並沒有丟掉,佛在經上講得好,只是被染污蓋覆住,所以佛家講五蓋,五種染污把它蓋住。這五蓋是什麼?就是欲望,財色名食睡叫五蓋,你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就現前了,這個東西要捨。

  《華嚴》裡面告訴我們迷失自性真正的因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想想看,妄想分別執著與五欲有沒有關係?有關係。迷失了自性,對於財色名食睡有嚴重的執著,嚴重的分別,你就曉得如果我能把貪欲減少幾分,對於破執著就多幾分熱度,肯定的。五欲抓住不放,你這個執著非常堅固,你要曉得執著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因。佛說得好,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執著又叫做見思煩惱,換句話說,那是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不是正確的,正確的看法、想法裡面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智慧就現前,真正能做到,在佛門裡就稱之為阿羅漢,阿羅漢沒有執著。你看阿羅漢得到是什麼?正覺,正覺是智慧,我們要知道。

  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覺,這是最難的。我們的同學,我講的這些哪個不懂?都懂。為什麼境界一現前,立刻就迷了?所學非所用,這真可惜,你沒有辦法在生活上用上。生活雖然點點滴滴小事,小事得力了,大事就有智慧。小事在哪裡?穿衣吃飯就是小事。你看看我們對於穿衣吃飯有沒有執著?有沒有講究?今天出門要穿什麼衣服?你的時間、精力統統用在這上面。今天吃飯要吃什麼菜?你就想想釋迦牟尼佛生活沒有這個,衣就這麼三件衣,沒有多餘的。出門三件衣統統穿上,披衣,五條衣、七條衣、二十五條衣。印度是熱帶,他沒有像中國這個衣服有領子、有袖子的,沒有。他方便,沒有什麼考慮的。吃飯,今天吃什麼?托缽,給什麼吃什麼,用這個方法破執著。我們今天吃飯,飲食起居我們只要著重一個原則,乾淨衛生,著重營養,夠了,或者是你飲食攝取能量,就夠了,其他的不必講究。穿衣服最好只有幾件衣服,你就不必去挑來挑去,要挑什麼樣子。夏天能遮體,冬天能保暖,就夠了。抓住這幾個原則,生活很簡單,簡單的生活就幫助你放下。

  日常小事情能放下,大的也能放下了,才能真正在生活當中修福修慧。有多餘的福報,福報大,你的物質、五欲生活上有多餘的,多餘的布施給缺乏的眾生,他有缺乏的,我們給他。布施要恭恭敬敬,福就大了。不是以輕慢心,以恭敬心。你看《華嚴經》上不講布施,講供養,布施跟供養是一樁事情,就是用心不一樣。真誠恭敬心是供養,缺少真誠恭敬是布施,得的福不相同。如果你真的像普賢菩薩一樣,你的福不得了。

  普賢菩薩怎麼修的?普賢菩薩的心目當中,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菩薩戒裡頭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的布施就像供養我的父母、供養諸佛一樣,這個福就大!同樣是一樣東西,一碗飯,一杯水,小事,普賢菩薩修的是大福。我們不會修,我們用茶水、用飯供養別人,沒有那麼樣尊重的心,雖然是一樣修,那個福減少了。菩薩幫助人一文錢,真誠恭敬;我們幫助一文錢,沒有看在眼裡,用心不一樣。菩薩用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是不是用這個心?日常穿衣吃飯是不是用這個心?凡是用這種心的,到二嚴果,不是用這種心的,這是做了好事,六道裡面得福報,你不能不知道,是六道裡面的福報。

  六道有等級,三善道有福報,惡道也有福報;除了地獄,地獄沒福報。餓鬼道裡有有福的鬼,畜生道裡面有福報。最明顯大家常常看到的就是富貴人家養的寵物,畜生,牠真有福報,牠的福報有時候比人還大,從哪裡來的?前世修的。為什麼會變畜生?愚痴。愚痴墮畜生道,貪欲墮餓鬼道,瞋恚墮地獄道。瞋恚裡面沒有福,瞋恚是火燒功德林,這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首先要相信,如來地有等級的。究竟圓滿的如來地,妙覺位,我們確實是達不到,等覺位我們也達不到。十地不行,十迴向也不行,十行有人講可以,十住這沒有問題。再下來十信,十信我們知道,這十個位次前面六個就是六信,初信到六信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七信離開了。雖然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頭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六個位次從初信到六信。

  我們要知道人有身就有生死,身是個機器,用久了就不靈光,怎麼辦?換一個,換個身體,就是天上人間要換個幾次的身體。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小乘人,我們可以以這個來做比例,你就明白了。小乘初果到阿羅漢,給諸位說,也是六個位次。初果向不算,證到初果才算。初果是第一個位次,二果向第二個位次,二果第三個位次,三果向第四個位次,三果第五個位次,四果向第六個位次,四果出三界了。你想想看,從初果到證阿羅漢也是七個位次,阿羅漢已經超越六道就不算,在六道裡頭也是六個,我們《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的菩薩也是六個位次。講斷證,不講智慧,要講智慧,小乘跟大乘不能比。

  小乘人決定沒有信自己成佛的信心,沒有,他沒有這個信心,他只相信他自己能成阿羅漢,他不敢講他成菩薩、成佛,他不敢。大乘在這一點跟他就不一樣,大乘相信前面講的本來是佛。所以我們如果能相信,常常想到我本來是佛,現在搞成這個樣子,慚愧不慚愧?怎麼能對得起自己,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於是勇猛精進的心就生起來了。本來我的心、我的行沒有過失,現在為什麼過失這麼多?本來我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現在為什麼這麼迷惑顛倒?智慧沒有了,妄想雜念習氣這麼重,起心動念都是自私,都是損人,為什麼造作這麼多的惡業?都是喪失自信心,迷失本性。以前不覺,不知道錯在哪裡,現在知道了。知道是一定要聽佛的話,這是個善知識,是個好人,他所教的,他所做的是我們的模範,好榜樣,我們依照這個榜樣去做,就能夠恢復自性,就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心,必到如來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的兩句: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

  這兩句是講的根、力。「五根五力,各在初故」。第九句講的是五根,第十句講的是五力。根跟力,我們同修們都很清楚,也都很熟悉,為什麼?《彌陀經》上講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就說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特別是同居土,為什麼?同居土是帶業往生,帶的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沒斷,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把見思煩惱控制住,這要知道,不是斷了,控制住。就是見思煩惱不起作用,這個能力就決定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五根五力還是要修,到那邊去修。

  我們一看到這些名相,自然就想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教裡面主修的科目,大乘教有沒有?祖師大德跟我們說有。天台大師講藏通別圓,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別教、圓教都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攝整個的佛法,你說多重要!三十七品分為七科,五根是一科,五力是一科,七菩提分是一科,八正道是一科,四科,前面還有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為什麼《彌陀經》上不講前面三個,從五根五力開始?你就要曉得前面三條一定是在此地學完了,功課,七門功課前面三門要在此地完成才能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從五根開始學,這不能不知道。你要知道這個,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前頭三科就很重要,有沒有去學習?我在講《彌陀經》、講《彌陀經要解》,講得很詳細,這都是十年前所講的。

  四念處是智慧,我講的是用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四正勤是教給我們努力精進不懈,這是在現前要做到的;換句話說,這是佛法修學裡頭的基本法。這三個科目,說老實話就是落實在弟子規裡頭,感應篇、十善業道。

  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個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它是屬於智慧,你有這四種觀的時候,你開始覺悟。觀身,身不是我,我是什麼?你先要懂得「我」這個字的定義,我是主宰的意思,我能做主,我是自在的意思。你想想看你這個身上能不能做主?能不能自在?如果真的能夠自在,我希望我不老,年年十八,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你總是不能免除老病死,不自在,做不了主。我如是,一切諸法無不如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能真正明瞭,才肯接受,不會再愛惜這個身體,就是不再執著。

  「觀身不淨」,主要的目的不要過分的愛惜你這個幻相,這東西不是真的。佛門常講借假修真,這個身是個假相,但是它有用處,你會用它,借這個來修真;你不會用它,你借它來造罪業就錯了。這個工具就看你怎麼用法。西方人說得很好,比喻得很好,身體就像個汽車,我是裡面開車的人,車子壞了可以換一台,車子壞了就是車有生死,我沒有生死,那個我就不是身,我是什麼?西方人講靈魂,佛教裡面講神識,這要清楚。身確實是不清淨的,不乾淨的,不值得愛惜,但是你也不能糟蹋,你要糟蹋就錯誤了。你要善待它,要好好的去用它,這才叫有智慧。我要用這個身相來修行,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破迷開悟,這就用得正確。千萬不能用它搞自私自利,搞名聞利養,搞貪瞋痴慢,那就完全錯掉了。所以它是智慧。

  「觀受是苦」,受是什麼?享受。我們今天種種享受,無非統統是苦。世間人一般迷了,苦中作樂,哪來的樂?佛給我們分析說得好,人在這個世間,三苦、八苦,這講大類。三大類是講的苦苦、壞苦、行苦,你沒有辦法脫離。苦苦裡面講了八個,欲界裡頭全有,色界沒有苦苦,為什麼?他把五欲放下了,就是財色名食睡捨掉了,所以他沒有苦苦,不再執著有親情。所以這苦苦裡面八個,生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忘掉了。老苦,這是你看到的,慢慢的你要受到病苦、死苦,生老病死,誰能逃得掉?上自帝王,古時候人說的,下至庶民,沒有一個能逃掉,都得要受。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就為這四樁事情,「生老病死」,做上帝王也沒有辦法避免,所以想到學道。

  另外四種,第一個是「求不得」。人都有希求,你能求得到嗎?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古人講得好,可以求,求之在我,得之在天,你能不能得到那是命。自己求是因,求得是命,求不得也是命,這說得好,所以就不強求了。是要求,求不到就算了,求得不要快樂,求不得也不要難過,不去羨慕別人,這正確的。別人做大官、發大財,前世修的,我這一生得不到,我前世沒有修。就像種植物一樣,他種樹,所以他得到果實,我沒種,我當然得不到,就這麼個道理。我要想得到,過去沒有修,現在修,行,也來得及。現在如果很認真、很努力的修,可能十年、二十年,果報現前,不一定等來世。這一世得的花報,來世得的是果報,那就更多了,這是身外的。

  第二個「怨憎會」,這是很麻煩的,冤家對頭常常碰在一起。在學校念書,不喜歡的同學,偏偏老師排座位排兩個在一起坐。第三個「愛別離」,親愛的往往不能夠團聚在一起。你所喜歡的,你要常常離開他,這在現前生活更是如此。我們看到富貴人家在風景地區建了非常壯觀的別墅,建得真好,他有沒有去享受過?沒有,為什麼?工作太忙,賺錢要緊。別墅建了怎麼辦?就請佣人,每個月還給他錢,請他到那裡去享福,你說是不是這樣的?我早年在台灣,台灣有個很富有的也是學佛的一個居士,陽明山建了一棟別墅,聽說一生就在別墅上住過一晚上。我去參觀過,確實富麗堂皇。兩個工人,那兩個工人有福報。我沒有在那地方住過,在那吃過一頓飯,到那裡去玩,中午在那邊吃飯。我就講給大家聽,這個別墅的所有權是他的,使用權是那兩個佣人。請他們來看房子,打掃房子,實際上那個別墅是這兩個人長期在那邊住,有福報。主人很辛苦,沒有福報。這是一個例子,這種例子太多,那個別墅是心愛的,不能長住。

  你心愛的人,你心愛的物,你統統要跟他別離,不喜歡的天天在一起,現前這個社會是普遍到處你都能看得見。人不覺悟怎麼辦?這就是迷惑,不知道修福。你蓋這麼一棟別墅,你為什麼不去蓋一個學校?你能幫助許多貧苦的學生,那個功德多大。范仲淹懂得,所以范仲淹辦義學,義學就是專門找這些貧窮人家,小孩聰明,能夠念書的把他找來,他來培養,連生活都照顧,替國家培養人才,他不為自己,人才為人民造福,所以他有福報、有智慧。你看看到現在將近一千年了,家道不衰,世世代代都有賢人出來,積的德太大!范先生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編在教科書裡頭,幾個人真正體會到?幾個人真正發心向他學習?沒有一點私心,念念是成全下一代,幫助下一代,著重在人才。大富長者固然過去生中有善因,這一生要多做善事,賺的錢花在什麼地方?花在培養人才,那是第一等功德。你看孔子、看釋迦牟尼佛,他們自己成就之後,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尤其釋迦牟尼佛義務教學不收學費。所以這是什麼?有智慧就統統解決,沒有智慧你就得受這個苦。

  這七條都是果報。最後一條「五陰熾盛」,那是因,有因有果。五陰就是我們的肉體跟精神,色是講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是我們的精神,合起來就是我們的身心,熾盛是什麼?煩惱、憂慮、牽掛,太苦了,像火在裡面燒,燒得很猛烈,日夜不休息,晚上還做惡夢。苦苦這一條,欲界六層天都有,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不是沒有。學禪定的人,進入禪定的境界,身心清淨,妄想雜念他放下了,並沒有斷,只是放下而已,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他到哪裡?他到色界去了。色界裡面沒有欲望,所以沒有苦苦,有壞苦,為什麼會壞苦?他有身。他有身,當然他要有居住的環境,居住的環境會壞,身體也會壞,所以說他有壞苦,他有行苦。行苦是什麼意思?不能永遠保持。這對無色界講的。

  無色界,這是最聰明的人。中國老子跟孔子同一個時代,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最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體,沒有身體多好!這個思想是無色界的,無色界天人都是這個思想。沒有身體多好,所以無色界沒有身。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無色界是什麼?靈界,一般人說靈魂的世界,他不要身體。色界有身體,無色界沒有身體。沒有身體就沒有壞苦,當然沒有八苦,生老病死都沒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統統沒有,也沒有壞苦,但是有行苦,他不能永久保持,還是定功在支持住他,四空定。無想定還在四禪,他還是有身體。

  四空定,這就到無色界。無色界也是看定功淺深不同分四等,最高的定功八萬大劫,這個時間太長了。但是八萬大劫到的時候,他定就失掉,出不了六道輪迴,爬到最高了,定功失掉之後,他就往下墜落,這不是究竟。所以他定功,定不開慧,開慧就好了,開慧就把煩惱習氣轉變過來。一開慧,轉煩惱成菩提,這就好。所以有定沒有慧。跟我們佛門的禪定不一樣,佛門的禪定是有定有慧。世間四禪八定,他有定沒有慧,這一定要知道。那個定功也很深,能夠突破六道輪迴的空間維次,所以他對六道輪迴看得很清楚,他不知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也不知道輪迴這個事情怎麼解決,他不知道,所以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是講到三界統苦。

  四念處是觀慧,你知道苦,你就有很高度的警覺,這個東西要放下。五陰熾盛是因,我不造這個因,前面的果就沒有了,果上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是在因上。要把這個身看淡,《金剛經》就幫助你解決問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慧是什麼?慧是真能放得下,放下是真智慧,不執著、不分別了。只要不執著,放下執著,你就得大自在,身心安穩,身心快樂。人一快樂,所謂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健康長壽。造惡業,惡業裡面最嚴重的根就是執著,就是不肯放下,這個事情就很麻煩。

  所以修行,我們接觸到佛法,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教人是教自己,這是我們真正佩服的因素,他不是教別人。你怎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是教我一個人,與別人統統不相干,你肯定成就。你要認為釋迦牟尼佛是教大眾的,這不是對我講的,你什麼都得不到,大眾能不能得到?不見得得到。所以在前面講這個信,那個信根,清涼大師提出來,我是特別加以強調,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才會有成就;信中國老祖宗所講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信要從這裡扎根。

  我們今天很多同修在一塊共修,共修是個好事情,問題是你會不會修?會修的,大眾全是佛,大眾一點過失都沒有。他有善有惡,他是示現。大眾是佛、是菩薩,示現給我看,示現善的叫我學,我想想我有沒有,跟他學;示現不善的,讓我懺悔、讓我反省,想想他那個不善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為什麼?你的真誠恭敬心出來了。真誠恭敬心不得了,為什麼?那是無上菩提心。我們今天真誠心為什麼出不來?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沒有體哪來的用?下面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用,體是真誠,我們誠生不出來。為什麼生不出來?這個瞧不起、那個看不順眼,永遠生不起來。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下回過頭來,都是自己的錯,別人沒有錯。這是什麼?這個人就覺悟,真的覺悟。一覺悟、一回頭,他的進步非常快速,所以佛家講勇猛精進。他不原諒自己,他原諒別人。原諒別人什麼?是初學,因為初學煩惱習氣沒斷,不原諒自己,原諒別人。

  真正契入境界的時候,對別人不是原諒,對別人是恭敬。禮敬諸佛,讚歎如來,廣修供養。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絲毫輕慢心,功夫得力了。不但是看經,字字句句無量義,看所有一切萬法,萬事萬法,法法都是無量義,然後你體會到什麼?原來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經本,經本是什麼東西?好像是目錄、是提綱。內容是什麼?內容就是無量無邊的恆沙世界,遍法界虛空界就是圓圓滿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到根本就是個信,我們今天所有一切功夫都不能得力,原因在哪裡?沒有這個信。我說我信佛了,我皈依了,我受戒了,都不是真信。不但不是真信,嚴格給你講,你都不是正信,是什麼信?迷信,迷信不管用,確實是迷信,佛法是什麼?不知道。佛法說你是佛,你本來是佛。我不相信,沒有信。我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佛哪有過失?一切眾生都在表演,都在示現,都是來度我的。善財的成就,祕訣就是這個。

  我講《四十華嚴》的時候講過,他為什麼會有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善財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凡夫就一個自己。五十三位善知識,你要曉得每位善知識代表一類,將十法界的有情眾生分為五十三類,不是五十三個人。我們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決定離不開這五十三類,善財會學,成績突飛猛進,一生圓滿成佛。我們怎麼樣?我們不會學。不會學,看別人全是過失,自己過失看不到,看不到你就不能改過,你就沒有進步。看到別人過失,心裡面又生起煩惱,那就往下墜落不是向上提升,走的是下坡路。善財走的是上坡路,不一樣在這個地方。

  所以四念處是教我們看破。看破之後,四正勤是勸導我們用功,惡的趕快放下,善的趕緊學習。四正勤是斷惡修善,已經修的善要增長,還沒有修的善要叫它生;已經生的惡要改過,未生的惡要防止它不要再生,這四句話總結起來教我們斷惡修善。後面四如意足是教我們放下。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現前這個世間要做到的,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能往生。

  往生是個易行道,也不要看得太容易。你再仔細觀察,雖然有些不認識字的阿公、阿婆們,他們老實念佛,最後真的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我了,我跟他去了,真的往生。他什麼都沒學會,什麼都沒學,你仔細觀察他這些條件有沒有?都具足。這是什麼?我們常講這是性德,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你看看這些往生的阿公、阿婆們,他們在沒有往生之前,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傲慢?他有沒有恭敬?他有沒有慈悲?真的,善的都具足了,惡的都沒有,誰教他的?沒有人教他,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他能夠放得下。斷惡修善都不執著,他所執著的就是一個極樂世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真的往生。我們可不能輕視他們,輕視他們、嫌棄他們,那個罪很重。他們有很多優點我們沒有,我們有很多缺點他沒有。自己沒有好好去比較一下,好好認真比較一下,你就明白了,慚愧心就生起來了。

  學佛的人,現在連西方接受過催眠治療的人都知道,所謂是人沒有生死。沒有生死,靈魂沒有生死,生死是肉身,肉身不重要,肉身不是自己。西方人,所以對於生死不恐懼了,沒有貪生怕死這個念頭,知道死了不過是換個身體,又來了。又來了是留級,為什麼?你在這一生當中,你的功課沒做好,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沒有學好,你不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來生可能又到人道再修,一定要把這幾門功課修好,佛才來接引你,沒修好不接引你。由此可知,這是我們很重要的功課。

  這個功課你想想看,是不是都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我們今天做不到,沒有自覺,迷得很重。實在講這三個根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放下。幫助你看破就是幫助你覺悟,幫助你放下就是幫助你修行,幫助你功夫得力,然後你才曉得這三樣東西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弟子規》要天天念,念不是念給別人聽的,是給自己反省。展開經本,這一條我做到沒有?最後還想一想我為什麼沒做到?你能這樣想會開智慧,明天一定要把它做到。雙管齊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待人接物,決定依照弟子規,依照感應篇、十善業道的教誨去做,念佛不中斷,念念求生淨土,雙管齊下。

  因為儒釋道這三個根本可以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成上善,上品的十善。上品十善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生欲界天,一般絕大多數生忉利天,上品十善。再往上面去,上品十善還要加功,加什麼?加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還要加定功,這個定功叫未到定,是修定,有一點定功,沒有達到標準。達到標準就脫離欲界,就到色界去。所以你修禪的時候,你沒有得到禪定,但是有一點定功,定功也有大小不一樣,所以上面四層天都是一層比一層殊勝。最小的定功就是上品十善,有四無量心,再加上一點定功,到夜摩天。定功再深一層的,兜率天,再深的到化樂天,再深的就到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你定功成功了,脫離欲界到色界去。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這樣到極樂世界,你才再修五根五力,才修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那不是藏教的,給諸位說,西方極樂世界三十七道品是圓教的,意思不一樣。記住《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涼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這兩句五根五力,信各在初故。你看那五個順序,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名詞一樣的,就是五根有力量,有力量就能辦事,沒有力量不能辦事,只有根。好像種樹一樣,它是很小的樹苗還沒有力量,長大的時候就有力了,就有力量,信進念定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