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五卷)  2003/1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05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文殊菩薩說頌第五首看起:

  【若見佛及身。平等而安住。無住無所入。當成難遇者。】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一首講的是「生佛等觀」。我們把大師的《疏》文念一遍,「次偈生佛等觀,言身,即眾生,以梵本中云,佛及我故,我即行人之身」,行人就是修行人自己身,「稱理普周,云平等住,平等,則無能所,故曰無住,我即法性,更不證入,法性無性,復何所入,如是知者,曠世難逢」。這些話確實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但不是六道眾生的境界,連九法界也不行,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讀了這個經應當知道,知道事實真相。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知道修行證果,前途確實是無止境的,決定不能夠得少為足,那就錯了。

  我們看這段文,『若見佛及身』。佛是諸佛如來,身是自己的身,自身。生佛平等,我現在是眾生,毘盧遮那是佛,釋迦牟尼是佛,阿彌陀佛也是佛,佛跟我這個眾生平等。佛跟我平等,佛就跟一切眾生平等,你把這個意思引申出去,佛跟十法界,乃至阿鼻地獄眾生都平等。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講得好,他引用梵本,梵文梵本裡面說佛即我故,「身」在梵文原本裡面是指的我身,我即行人之身。我們現在發心修行了,那就是講的我身,諸佛如來跟我平等。

  從什麼地方看平等?稱理普周,這就是『平等而安住』。理是什麼?理是自心,理是真性,理是法性。《華嚴》所說「唯心所現」,我這個身是唯心所現,毘盧遮那的身也是唯心所現,阿彌陀佛的身也是唯心所現,乃至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所有一切眾生,哪個不是唯心所現?所以,從心性上來看,體完全相同,無二無別,理體普周法界。普就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周是周遍,所以這叫「平等住」,「平等而安住」。

  第三句再深一層來觀察,是不是真的安住?確實真的安住,怕的是我們眾生又有個能住、所住,你就錯了,沒有能所。所以這裡給你解釋,平等則無能所,故曰無住,平等而安住,『無住無所入』。你說法性住在哪裡?法性,確確實實給你說個真話,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真話。真話你不懂,佛以善巧方便引導你悟入,悟入就是引導你覺悟,引導你對於這個事實真的明白了、通達了。告訴你無住,這樁事情我們從個比喻來說,他的比喻裡也有,虛空(我也想到虛空),法性就像虛空,試問虛空住在哪裡?不能說虛空住虛空,虛空無所不在,住在哪裡?住在「無住」裡頭。《金剛般若》說得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不要有個住的念,這個念是錯誤的念頭,這個念頭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無住,不但無住,還無所入,我們常常在講席裡講「契入」。

  九法界裡頭有能、有所,確實有安住,九法界,凡夫!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離開。能住、所住,能入、所入,都是妄想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確實你有能住、有所住,有能入、有所入;在一真法界裡,不但這些現象沒有,念頭都不生。我們講某人證得法性,某人是能證,法性是所證,你們細細想想看,法性是什麼?法性是一切萬法的理體。法性是什麼樣子?法性無性,無性之性就是法性。它什麼都不是,它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相是幻相,相決定是無所有,決定是畢竟空、是不可得,我們講剎那生滅,不如說生滅同時。

  古人用「石火電光」來做比喻。石火,古時候取火沒有現在這麼自在,這麼容易,多半用火石。撿一塊石頭,用個鐵片擊這塊石頭,就有火星冒出來,那叫石火,火星一冒出來立刻就滅了。這個方法取火,我在小時候,我們家鄉農村裡面依舊在用。我在七、八歲的時候還用,農村裡用這方法取火。火柴那時候有了,那是奢侈品,鄉下人很少用這個,城市裡頭人用火柴,進步了。鑽木取火在我們家鄉比較少用,但是我們到澳洲來,你看澳洲的土著,每次表演的時候都有鑽木取火。火石,打火刀,用石頭打火,這是最簡單,最容易。所以,在從前農村鄉下裡面非常普遍,石火。電光,電是閃電,都是取速度太快,你看到了,已經就消滅了。所以說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沒有生滅。

  法性無性,由此可知,能入、所入,能所也不存在。這樁事情要細心觀察,觀察可不能研究,研究怎麼樣?落在意識裡頭,事實真相你見不到,你體會不到。所以,離心意識,用的是真心觀察,不是用妄心。因緣成熟了,什麼叫因緣成熟?妄想雜念真的不起作用了,也就是古德常講的不夾雜了,不夾雜絲毫妄想雜念在其中,就豁然開悟,明白了。由此可知,凡是不能開悟,不能夠明瞭事實真相,夾雜妄想、分別、執著,你夾雜的很多,你當然沒有法子,一絲毫都不能夾雜。

  『當成難遇者』,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這八個字用得妙,說「如是知者,曠世難逢」,清涼大師這八個字講得好。這是什麼人?明心見性。確實不多,在淨宗裡面理一心不亂,你要真的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大自在!願意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一點障礙都沒有。願意在這裡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得大自在!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什麼都是假的,唯獨這個是真的。

  清涼大師《鈔》裡面,引用世尊跟文殊菩薩一段問答,意思非常精妙,精彩妙絕!經裡頭這麼說,「佛告文殊,汝於佛法,豈不趣求」。佛問得很好!文殊代表我們,問文殊菩薩就是問我們,我們當然求佛法。今天我們在這裡建學院,你看多少同修從世界各個地區,真正是不遠萬里而來,從美國來的,從加拿大來的,從台灣來的,從日本來的,從歐洲來的,不遠萬里而來,來幹什麼?求佛法。當年我們年輕的時候,聽說佛法殊勝,我們也到處求,參訪善知識。

  我們在此地看看文殊菩薩,「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見有法非佛法者,何以趣求」,這句答得非常高明。他答的,「我現在不見有法非佛法」,這個意思是哪一法不是佛法!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還求什麼?我們因為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到處求,古人所說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怎麼求都求不到,這一下悟了,「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是!在哪裡?身是,念頭是,眼見的全是,耳聽的全是,鼻嗅的、舌嚐的,六根所接觸的,哪一法不是佛法!統統都是。清涼大師還有個簡單的解釋,「釋曰,此即一性意也」,性是自性,就是自心,唯心所現,體性是一,你還到哪裡求?你求就錯了。

  再看下面佛又問,「次佛問云,汝於佛法,已成就耶」。這樣說起來,在我們一般講,你證果了,你不成就了!我們一般人一定點點頭:我是證得了。你是證得的時候,你沒有證得,你看文殊菩薩是真證得了。「文殊答言,我都不見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都」字好,我都不見法!清涼大師也有註解,一看就明白了,「釋曰,即性空意也」。法性無性,什麼叫佛法?哪一樣叫做佛法?所以,真的明白了,你叫一切法都是佛法,你叫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佛法,統統都對;你要沒有明瞭,你說是佛法,說非佛法,統統都錯。明白了什麼都是,沒有明白什麼都非,什麼都不是。

  再看下面還有一個問題,「次佛又言,汝豈不得無著性耶」。佛問得好:這樣說起來,你不是不得無著性了嗎?「文殊答云,我即無著,豈無著性,復得無著」。文殊說,我就是無著,我就是無性,我就是當體即空,哪裡還能得無著?「釋曰,即今疏云,我即法性,更不證入故」。就這個意思,你說你能證嗎?自身就是法性,法性還能證入法性嗎?他是一,二才有能證、才有所證,一就沒有能所。這個理很微細、很深,要很細心的去思惟觀察,文殊這個地方十首偈都很深。

  這首偈的意思,說出來不是我們的境界,希望我們能夠證得這個境界。這裡頭最重要的,生佛是一不是二,同一個法性,法性無性,所以能證所證俱不可得,這才能真正的入境界,說入境界亦無所入。《楞嚴經》上佛說得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滿」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證得了,得什麼?實在講無證亦無得。給你講證得無上菩提佛果,是對凡夫說的,不是對法身菩薩說的。凡夫著相,以為有能證,以為有所證。大乘經上常講,能證是智,所證是理,這都是佛說的,佛是在某個階段這麼說,佛沒有定法可說。但是肯定他的方法很巧妙,讓你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逐漸逐漸提升,逐漸逐漸淡化,到最後你明白了,這個教學法高明極了!

  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大家都是罪業深重的凡夫,這是自己要承認。起心動念,《地藏經》上講得一點都不錯,無不是罪業。所以我們自己每天要常常反省,反省就是覺悟,你就開始覺了。我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跟昨天比,跟上個星期比,有沒有減輕一點?我對名聞利養有沒有看淡一點,肯定是斷不掉的,是不是看淡一點了?我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比一個星期之前有沒有能夠放下個一分?我的貪瞋痴慢,比上週有沒有少一點?再想想自己的智慧、德行,比上週有沒有增加一點?你能常常從這個地方反省,你會有進步。這是初學,初學怎樣斷煩惱,這是好辦法。這個辦法在明朝末年的時代,幾乎在家、出家都喜歡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古時候叫「功過格」,列出若干項目,天天依照這個項目來反省,我做到多少?

  袁了凡先生用「功過格」,蓮池大師這出家人也用「功過格」,蓮池大師的功過格叫做《自知錄》,《蓮池大師全集》裡頭有。早年我們在台灣,把這一分抽出來印單行本,分量不多,每天一條一條的反省,做這個功夫。這的確從分別、執著裡頭做,要做到無分別、無執著,這是真正的德行。在那個時代,功過格很多種,哪一種適合自己,功過格就好像藥方一樣,自己看看自己哪一種習氣毛病重,你選一種專門對治自己習氣的,認真去做,天天去做,每天用這個反省,斷惡修善。

  世間法裡頭,標準多半都是用《感應篇》,用《文昌帝君陰騭文》,做為善惡的標準!是那一個時代一般讀書人用這個來檢點自己的過失,積累自己的德行。做的人多,有沒有感應?有感應。你看看清朝初年,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靠什麼?康熙、雍正、乾隆,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後面還加四年太上皇,差不多將近一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的太平盛世不容易得來,靠多少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形成社會風氣。皇上有福,福從哪裡來的?福從因果教育落實了。功過格裡面你們細細去看,無論看哪一家的,裡面都是倫理道德,善惡果報。你要說,那是封建,鞏固朝廷的政權。不管你怎麼說,老百姓得利益,社會安定,國家太平。這兩個是基礎,安定和平必然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現在人講安和樂利,他真落實了,真做到了。古人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從教學上得來的效果。

  現在雖然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社會道德沒有了。人充滿了自私自利,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有因果報應。不善的念頭,錯誤的思想、觀念,導致不善的行為,我們想都想不到!沒有親情,沒有愛心,沒有憐憫心,所有一切善德都不見了,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這是什麼原因?這兩個世紀以來疏忽了教育,導致現在的社會大亂,天災人禍。剛才有個同學從網路上節錄一個訊息給我,伊朗大地震,死傷七、八萬人,非常嚴重。我們學佛的人看到這個情形,我們會想到那個業因,因緣,這是果。

  清朝初年一百五十年的盛世,那是明朝中葉以後到清初,社會上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個風氣是因,才有後來這一百多年的果報,太平盛世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特別是最近這一個世紀,這個世紀前三、四十年還不錯,還可以過得去,世紀中以後到世紀末就不得了,真正是加速度的崩潰,什麼崩潰?人的心防崩潰了。古人的教育真正的用意在防微杜漸,知道不善絲毫都不能夠開放,所以抓得非常緊,管教非常嚴格。現在人講的是侵犯人權,人要自由,好!各個自由,各個做主,各個自私自利,自由自在的侵犯別人;侵犯,是我的自由,真正是所謂無法無天!

  《華嚴》這一段講完,這是講到最高級、最深的層次,從內心裡面把根本的對立拔除,這就是偈子說根本拔除。拔除之後宇宙和諧,生佛平等,圓圓滿滿、究竟徹底回歸到自然。自然是什麼?自然是法性,自然是我心,自然是不動,自然是妙慧。佛法講的四智,四智就是自然。「大圓鏡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比喻叫大圓鏡,這個大圓鏡不動,動就不能照了。大圓鏡是什麼?我們現在明白了,自性不動智佛是大圓鏡。它起的作用,轉末那為「平等性」,末那是執著,執著沒有了,平等現前了。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第六意識分別,分別沒有了,就是文殊菩薩的妙慧;平等性是普賢菩薩。你們想想對不對?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自己,成就一切眾生。成就自己是大圓滿、大自在,成就眾生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所以四智是自然的,八識是錯誤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錯誤的。這錯誤的因,變現出錯誤的果報,果報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四聖法界錯誤的還淺,六道錯誤就深了,三途是嚴重錯誤。什麼叫錯誤?違反了自然就是錯誤,一百八十度的違反就是阿鼻地獄。諸位細心從這個地方去思惟、觀察,現前你就曉得應該怎樣修,雖然是起步,與《華嚴經》上所說的方向相同、目標相同,雖然有千里,我現在的方向、目標正確,我有開步走了,文殊、普賢都讚歎你。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六首偈頌:

  【色受無有數。想行識亦然。若能如是知。當作大牟尼。】

  這首偈前面兩句,『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心經》念得很多。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次偈會通平等」,什麼叫會通?大師下面有解釋,「謂上來主伴依正」,這是前面所說的,「不離五蘊,五蘊性空,即是平等」,我們先看這幾句。《般若心經》裡面講得清楚、講得明瞭,「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不是淺,深!也就是用甚深的智慧來觀照。跟我們凡夫恰恰相反,我們凡夫是用甚深的妄想、分別、執著來分別、執著;人家用甚深般若智慧來觀照。照的結果是什麼?「五蘊皆空」,好,這個因好,後面果,果就殊勝了,正是我們現在所希求的。現在世間災難多,苦太多了,「度一切苦厄」,這一觀照一切苦沒有了;厄是災難,一切苦難統統沒有了。這句話裡頭究竟含了什麼意思?消災免難、離苦得樂要依什麼?不就很明顯的告訴你嗎?要依甚深般若。

  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去求法(現在言詞裡面所說的,到印度去留學),交通工具是步行、是馬匹。一個人一匹馬,要通過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一片黃沙,沒有路,只依靠辨別方向;依靠路上有人死了,有畜生死了,騾馬死了,那些骨頭。那是冒著生命的危險!他通過這麼艱難的一條路,有個人傳授他《般若心經》,《般若心經》度一切苦厄。他遇到災難的時候就拚命念,真的有感應!念的時候,連現在靈媒都告訴我們,叫我轉告悟道法師,轉告你們,你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鬼神才能得利益,你要光是口念,隨口滑過,心口不相應,他們得不到利益。我們就知道玄奘大師度過這樣的難關,就靠這部《心經》。以後他把它翻成中文,兩百六十個字。隨文入觀,那個境界不就是華嚴境界嗎?你看看,我們上來講的這幾首偈子,文殊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個總結,結到五蘊皆空,你想想看這個味道。

  今天我們遇到這麼大的災難,我們是由念佛法門,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與心性相應!中峰禪師《三時繫念》裡面講得太好了,「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你們想想他這個境界是不是般若的境界?是不是華嚴的境界?《華嚴經》我們在前面念到,佛法不二,生佛不二,依正不二,主伴不二,這是甚深般若。甚深般若顯示出不二法門,顯示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的心就安了,離一切苦厄。諺語裡面常說心安理得,道理真的明白了,心就安了,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你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時候你不被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不可思議!佛法當中常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能轉境界,你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的本事就是能轉境界,你也能轉境界。

  為什麼能轉境界?真心就轉境,所有一切境界都回歸自然,都正常了,正常裡頭哪有災難?正常裡面哪有苦樂?由此可知,《般若心經》能夠化解一切災難,沒有別的,還是佛經典裡面講的那個總的原理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真理。《般若心經》完全是正知正見,你看看經文那麼少,兩百六十個字,正知正見,佛知佛見,這種知見能把所有一切的邪知見導歸於正。我們現在講磁場,一切眾生心思是非常非常紊亂,造成惡劣的磁場,《般若心經》是佛知佛見,純真無妄,與大自然的法則圓滿相應。你能把自己的念頭回歸到《般若心經》,與《般若心經》相應,你當然能夠轉境界,當然能夠轉變一切惡劣的磁場,這裡頭有道理在!絕對沒有迷信。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知道《心經》的殊勝,你不知道這個道理,天天念,《心經》列在朝暮課誦裡頭,你每天念念得很熟,各個人都會背,可是境界現前依然如故,你不會用,你不會觀照!如果真的會用了,你每天心地安然,無論什麼災難發生,你在大定當中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能化解災難,不是別的東西化解,是定慧!這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能滅一切世間苦,能消一切世間災難。我們念這幾首偈子,就是《般若心經》的註解,《般若心經》裡頭的義趣,不能不懂,不能不學。

  新加坡蔡居士(我沒有在此地,是你們告訴我的)從新加坡辛辛苦苦到這邊來,第二天就回去了,只傳一句話,「真誠心能救災難」。我們這麼多年來,提倡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心裡頭一定有清淨,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正覺的,一定是慈悲的;少一個,你的心不真誠,這一點你要知道。我心很真誠,沒有慈悲心,你心不真誠;果然真誠,大慈大悲,一條具足條條都具足。表現在事相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如果這幾樣也有不足,有欠缺,你的真誠心沒有,你的慈悲心也沒有,你什麼都沒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華嚴經》把這個道理講透徹了、講清楚了,這就是自性,這就是真心。我們常常講到心性,講到性能,講到性德。性的能是什麼?是見聞覺知。性的德是什麼?性的德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性的德。真誠是心之體,決定沒有虛妄,我們是虛妄,決定沒有真誠。為什麼?觀念錯誤了,哪有不妄?從根就是妄,一妄到底,哪來的真?我們是讀大乘經,才懂得什麼叫真,什麼叫誠。

  真是心、是性,它是真,它能現諸法;它要是迷了,能變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變,真的!什麼是誠?誠是自心第一德,根本的大德,這個你要知道。根本大德是什麼?不動智佛,誠是不動。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給「誠」下了個定義,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句話講得好,跟佛法講的是完全相同。我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大乘經裡面讀到的,他引用了這句話。一念不生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還沒有動念,那叫誠,誠意正心!所以,誠是菩提心是之體,是自性第一德。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你知不知道,你懂不懂?你有沒有真的用這個來修行?它的作用,它起作用對自己,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正覺。我們在菩提心裡面講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這是真誠對自己,自己得真誠的受用。對他,是大慈大悲,慈悲是對一切眾生,就是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對一切眾生,那叫大慈大悲。完全明白了,完全落實了,這個人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法身菩薩,我們一般講入住佛位了,他入佛境界。給你說真話,能入、所入了不可得,他真的是入這個境界了,他真的是證得了五蘊皆空。

  法身菩薩他應化在這個世間,他的生活,他處事待人接物,肯定示現的樣子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肯定是這樣子。這個念佛是廣義的,所有一切大乘法都叫念佛。我們要看《華嚴經》吉祥雲比丘所說的,給善財童子開示的二十一種念佛,展開來就是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門。為什麼?佛是覺,哪個法門不是覺悟的法門,門門都是覺,就門門都是念佛。你要說禪,門門都是禪,禪是什麼意思?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哪一門不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統統都是,沒有一法不是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以,不能把它從狹義上看,狹義上看,你對淨土宗的人講可以,對別的講人家就反對,對別人講你要講廣義的。一即一切,用一個法做代表,你不願意用念佛,你用禪,行!你用教也行,你用咒也行,用什麼都行。為什麼?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通了,這個地方講會通平等。不但佛法裡面所有宗派、法門是通的,統統是平等法;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也是通的,所有一切學術也是通的,沒有一法不通。為什麼?任何一法它的體,理體都是法性。

  這首偈子說的真是妙極了,世出世間哪一法能離開五蘊?「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在佛法講色法、心法,你們想想看,哪一法能夠脫離色法跟心法!世間所有的宗教有沒有離開物質?沒有離開。有沒有離開精神?沒有離開,心法就是精神,全都包括了。現在科學的名詞是物理、心理,色法是物理,受想行識是心理,心跟物統統包括。佛給我們講,色心不二,色心是一,色心不可得,五蘊性空,受想行識也不可得。受想行識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它的體性就是法性。前面我們讀過,法性無性,法性性空。前面四首偈講主伴,講依正,講佛法,講佛與眾生,統統不離五蘊,五蘊性空,它怎麼不平等?

  所以平等是自然的,平等是本來的。那我們要問,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不和?這個話我講得很多。特別是參與「化解衝突,促進和平」,參與這個工作。我跟與會的同仁們,這裡面有專家學者,有宗教領袖,有政治領袖,有工商界的領袖。各個真是志士仁人,看到世界動亂,發大慈悲心,我們團結起來,希望來化解衝突,來促進和平。我跟大家提出來,和平不能夠現前,衝突不能夠化解,真正的因在哪裡?我說真因是我們自心裡面的矛盾,自心裡面的對立;換句話說,我們自性裡五蘊不空,這才是真正衝突的原因。你要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有一切對立都化解了,平等了,平等的果就是和睦相處。所以,不能和睦相處的業因是什麼?沒有平等對待。

  中國人講和平,和是果,平是因。中國跟印度古人都是喜歡把果報放在前面,為什麼?你好懂,和睦相處,大家都懂、都喜歡,怎樣做到和睦相處?要平等對待;你不是用平等對待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和平。所以,大國對小國要平等,富國對窮國要平等;沒有平等就不會有和平,就沒有和睦相處,和睦相處一定建立在平等對待的基礎上。知道一視同仁,知道沒有大小,沒有貴賤,這樣你才能真正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

  在這個世間,古今中外所有聖哲都是這樣說法,所有宗教裡面的創始人、神聖也是這個說法,我們還能懷疑嗎?我們還能想出更好的方法來嗎?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就援用神聖的這些老方法,你試著看看,我們自己果然覺悟,能把內心的矛盾、不平化解掉,現前自心就和平了。真正和平的那個境界,你自己才真正體現到什麼叫和平;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要是不斷掉,有和平之名,無和平之實。和平是什麼樣子你不知道,和平是什麼味道你不曉得,你要能夠離心意識,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和平的味道你嘗到了,和平的樣子你知道了。

  和平這兩個字就像世間人所講的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世間是有名無實。什麼人有真善美慧?法身菩薩有。什麼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法身菩薩,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有相似,不錯了!就是有相似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不是真實?他起心動念沒有斷,雖然分別、執著沒有了,妄想沒斷。沒有分別、執著,確實那個樣子是和睦相處,是平等對待,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妄想沒有斷。我們凡夫看不出來,我們凡夫看四聖法界,那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不知道極樂、華藏比那個還要殊勝。

  我們看大師下面的解釋,「有相差別,總名為數,即同無為,故非數法,離數超世,成寂靜果」。『大牟尼』是寂靜果,「牟尼」的意思是清淨寂滅。這幾句話說得好,「有相差別,總名為數」,這是說什麼?說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著相,執著現相,分別現相。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總名叫數,你落在數裡頭。落在數裡面,所以人家看相算命會看得很準,為什麼?你有數,數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命運,你有命運。每個人,看相算命的都說,你在一生當中,你有五年好運,你也有五年最壞的運。好,好到什麼程度,每個人不一樣,福報不相同;壞,壞到哪裡,也不相同,各人福報不一樣。但是在你一生當中,你一定有最好的五年,有最差的五年。

  希望什麼?最好的五年在晚年,晚年體力衰了,有福好!不受罪。最壞的運在年輕,年輕有體力不在乎,能熬得過。最怕的是年輕的時候享福,年老的時候受罪,那就可憐了。你懂得這個道理,自己能不能控制?能!如果年輕的時候福報現前,不享,把福報給別人享。不享這個福,你最好的五年會延到後面去,這是學問,這是智慧,你懂得調整。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少年得志,我們就看得很多,榮華富貴,到晚年的時候衰了。名聞利養統統失掉了,貧窮潦倒,如果身體好,那算是有福的,身體不好的時候沒人照顧!

  這些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就警覺到了;不學佛不知道,沒有這個概念。學佛之後,尤其是我一學佛第一部念的《了凡四訓》,我就看出來了。當時,我們年輕所接觸的很多富貴人,在得志的時候真叫不可一世,八面威風。家裡面佣人至少也有七、八個人,替他辦事。到年歲大了,退休了,做了大官退休,退下來了。你在得志的時候,巴結你的人很多,你地位失掉的時候,沒有人理你,門可羅雀。親戚朋友都不來了,佣人也沒有了,自己提個籃子上街去買菜,生病的時候很可憐,這是我親眼看見的。

  富貴人家,發大財的,不知道修德,不知道幫助人,到年歲大的時候破產了,生意經營失敗了宣布破產。債主很多,你倒閉不少別人的錢財,你宣布破產,人家雖然是沒有辦法叫你還錢,恨之入骨。你這一生沒有辦法還人家,來生還要還債,跑不了的!所謂是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你能懂嗎?你能逃得掉嗎?這一生逃過,來生逃不過。這都是什麼?年輕得志,不知道修福,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現代人,富,古人講富不過三代,能維持三代的就算不錯了。現在是富不到頭,自身保不住,這在今天社會上太普遍了,諸位仔細觀察就了解了。能夠保住一生,到第二代就敗了,那就不曉得有多少,自己本身晚年保不住的人很多很多,好運走完了。

  所以,佛法殊勝不可思議!真正通達世出世間的因果,真正通達諸法實相。你學會了之後,落實在自己生活上,你一生過的是幸福美滿。幸福美滿不一定是大富大貴,衣食不缺,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修道、行道,弘道、傳道,樂在其中,這裡頭有大樂!聖人說君子有三樂,這是三樂之一,「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樂乎」。修道、學道、行道之樂,那是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真正究竟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在這個世間,哪個行業都不能相比。

  我是二十幾歲的時候,章嘉大師替我選這個行業、這條路,我永遠感激他老人家,這條路走對了,走正確了。我當時沒想到,他老人家替我決定的。我當時向他老人家請教,他替我決定的,我遵守,我不懷疑。老師愛護學生,師徒如父子。現在這個世界,父子的關係沒有了,年輕人不懂得孝順父母,沒有親情,師生就更談不上了。我這個年代,做學生跟老師有很深的一份感情,我對老師念念不忘!老師的指導常記在心,依教奉行。佛門裡面講的師資道合,人生一大快事。

  所以,這是講到什麼?世間人有數,就是說你有命運,你有數。雖然有數,這個數可以變更的,你看看《了凡四訓》裡頭,孔先生跟了凡先生算的,就是他有數,算得非常準確。雲谷禪師教導了凡先生斷惡修善,改造命運,果然有效。數是從哪裡來的?是你過去生中造的業習,你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改。所以諸位要曉得,命運,看相算命提供你參考,你要找他來幫你改命運,你就錯了。他沒有辦法替你改,你自己能改,自己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個東西是因果!惡的因,從此以後再不造了,不好的果報就沒有了;善的因,我全心全力去做,那你的果報就愈來愈殊勝,愈來愈好,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人,讀書、做學問、修道,第一個好處,最小的好處,命運改過來了,業障輕了,災難少了。到這個效果現前的時候,真的事事如意。同學們要我給他寫個賀年卡,過年快到了,他們要印賀年卡,我還是兩句老話,「諸惡莫作,歲歲平安」,諸惡莫作就平安了;「眾善奉行,年年如意」,我們要把自己的數改過來。佛法會通平等,即同無為,無為就不是數,超越了數。所以,離數超世這個人就成佛了。他得的是什麼果?清淨寂滅。這裡頭的道理,理明了,方法懂得了,你看看這個改改得厲害,這是超凡入聖。不是小的消災免難,不是小的事事如意,這是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那是無比的富貴。他所得的是大圓滿,我們應當明瞭,應當學習。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