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三一卷)  2004/3/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31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界偈頌第九首看起,我們先將偈子念一遍:

  【或見師子吼。威光最殊特。超一切世間。神通力無等。】

  這首偈昨天我們講了一半,今天再繼續看「離世間品」知根說法有六首偈。清涼大師教導我們讀「現神通時,調彼難調」,應當參考「離世間」這段經文。這段經文總共有十首偈,前面介紹過四首,今天我們來看現在這邊的第一首。

  「菩薩知眾生,廣大無有邊,彼一眾生身,無量因緣起」。佛講的這些事,實在是宇宙之間的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要是知道、通達明瞭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萬物、一切鬼神之間,就統統都能夠和睦相處,一絲毫的誤會障礙都沒有,你說那個世界多麼的美好。很可惜的就是我們凡夫對於宇宙之間事實真相不能夠明瞭。我們看這首偈頌,「菩薩知眾生」,這個地方所說的菩薩,我們要知道都是法身菩薩。此地講的眾生是十法界的眾生,不只是六道,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包括在其中。法身大士知道,法身大士有能力。

  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佛常說的,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法身菩薩,就超越十法界,他有能力到十法界來幫助這些眾生;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那是真佛不是假佛。《金剛經》裡面所講的諸佛,你看看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講的,他解釋那個諸,「諸」可以說眾多,但是真正的意思不是說眾多,真正的意思是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能力以佛的身分來教化眾生,所以稱之為諸佛。由此可知,在大乘法裡稱諸佛如來這裡頭的用意,許許多多都是講法身菩薩,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菩薩知眾生,廣大無有邊。我們娑婆世界裡頭有十法界,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這個教區怎麼來的?這個地區的眾生與釋迦牟尼佛有緣,所以佛法講緣生。有緣他就現這個境界,沒有緣,這個境界就沒有了。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以為是真的。佛家講真假、真妄是什麼意思?真是永恆不變,那是真的。虛妄是什麼意思?虛妄是剎那剎那在變化,那就不是真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的的確確是指十法界。十法界千變萬化,為什麼?唯識所現。一真法界怎麼樣?一真法界沒有變化,為什麼?轉識成智。法相宗常講的轉八識成四智,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完全是自性般若智慧。智慧不會有變化,所以現的相,相也就沒有變化,我們稱它作一真。

  這個一真是對十法界說的,因為十法界裡頭的相有變化;這裡面的一切現象,沒有變化。譬如人,那真叫長生不老,絕對沒有年輕年老的這種樣子,沒有,沒有生老病死的變化;樹木花草永遠是茂盛,不會像我們這個世間的樹木,春生夏長,秋天樹葉就變了,冬天就落光,它有變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類變化,華藏世界也沒有這個變化。這是什麼道理你要懂,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有一切變化是識變的。

  這個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眾生的念頭,有情眾生的念頭。我們的念頭剎那剎那在變,從早到晚,那個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變化多少次。說實在話,粗的變化我們能覺察到,微細的變化自己完全不知道。大乘經上講微細的那個波動,就是念頭的這個動,我們講起心動念,這個念頭的動,微細的動,八地菩薩才見到,七地以前都見不到。八地菩薩,你想他那個禪定功夫多深!那麼深的禪定才發現阿賴耶識裡面波動的現象,這個佛在大乘經上講,微細無明。不要以為我們的心很清淨,什麼念頭都沒有,其實很多念頭你並不知道,真正到無念就成佛。究竟佛果才把這個極其微細的念頭斷乾淨,八地才發現,九地、十地、等覺(等覺叫十一地),還經過這麼多的層次才把它斷乾淨。斷乾淨之後,這就完全圓滿恢復你的自性,我們一般俗稱叫成佛,成的是究竟圓滿佛。

  所以首先要曉得一切眾生界,這眾生廣大無有邊,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他的起心動念廣大沒有邊際,他的妄想分別廣大沒有邊際,他的愚痴執著也是廣大沒有邊際,他造作一切善惡業也是廣大沒有邊際。造業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因此十法界的業因果報也是廣大無有邊際,法身菩薩知道。這一句講的是世界,下一句講一個眾生,好比說講微塵。

  「彼一眾生身,無量因緣起」。一眾生,假設我們這一個人,我們的人身、我們的身心不是很單純的,無量因緣。這個「起」就是講生起,佛法裡面講現前,這個形象變現出來,這從人來說,大家好懂。這不是本義,本義是什麼?本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彼一眾生身,身就是有體,就是一個物質,這一個物質生起來,生起來是無量因緣,哪裡是偶然。今天科學家已經發現,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能量何以能夠變現成物質?《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不是一個因緣、兩個因緣,非常非常複雜。這一個物質是什麼?在佛法裡稱為微塵,那個微塵那麼簡單為什麼稱眾生身?它是無量因緣顯現這個現象,那就是眾生,它不是獨一的。無量因緣叫眾,才生起這個現象,這是給你講眾生的本義。

  大乘經上講眾生的本義,是任何一物都是無量因緣而生起的。在我們人這個身體講好說,大家好懂,為什麼?譬如現在我們都受了一點科學的教育,知道人身,這個物質的身體是由許許多多的細胞組織,大分,外面有頭、有身、有手足;裡面五臟六腑,器官。你明顯能夠覺察眼耳鼻舌身,器官,這些器官都是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電子跟原子核組成的。現在科學家再深入的去觀察、去研究發現,這些電子、原子核是由粒子組成的;粒子現在又發現,還有比粒子更小的,粒子還能夠分,夸克組成的。夸克是不是再能分?科學家不敢講。佛法裡面講最基本的物質稱微塵,微塵不能再分,這是最小的,就是那一粒微塵,你說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有多少多少微塵?叫微塵聚,我們這一個身體,你懂得這個道理,這一切萬物都是一個道理。一個石頭、一個小山丘、一棵樹木都是微塵聚集的,微塵你看不見,它許許多多億萬億萬微塵聚集,你看到了。你看到的這是物質,就是佛法講的相分,相分這裡面還有一個很神祕的叫見分。

  見分是什麼?見分是它本能,這個東西你就不知道。佛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現在科學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這是心。再小的物質,就是一粒微塵它都有,為什麼?因心成體,它的本體是心性。心性的本能是它有見聞覺知,它能見、它能聽、它能覺、它能知,它有見聞覺知。除見聞覺知之外,它有德,它的德是什麼?它的德是具足了圓滿的智慧,具足了圓滿的能力。我們今天講才藝、能力,具足圓滿的相好,這個相好就是它的現相。這相是什麼?色聲香味,性之德,性之能,這個心性跟眾生身是一不是二,這個東西不能分的。所以佛才講了一句真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一般講這一切眾生大概是人,其實佛講這一切眾生,不但是人在裡頭,一切動物也在裡頭,蚊蟲螞蟻也在裡頭;不但動物在裡頭,植物也在裡頭,樹木花草也在裡頭,礦物也在裡頭,山河大地、泥沙石塊,統統都有。

  難得日本江本勝博士,從水,水是礦物,發現水有見聞覺知,發現水能夠現出不同的色相。我告訴他,我說你才實驗色相,它還有香,有香氣;它還有音聲,妙音;它還有味道,你還沒有實驗出來,你才在水這一樣東西裡面發現。泥沙有,泥土有,樹木花草統統都有,沒有一樣東西沒有,只要是物質,它統統都有。怎麼知道的?這一首偈講得很清楚,「菩薩知眾生,廣大無有邊,彼一眾生身,無量因緣起」,說得多清楚,說得多好。所以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性裡頭沒有大小,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沒有遠近,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所以叫一真。一真的意思深,換句話說,這裡頭完全沒有對立。對立就不是一,對立就變成二、三。所以給你講真話,法身菩薩看整個宇宙是一。

  所以大乘經上諸位常常念,也念得很熟,你也會說,但是意思實在講你沒有能了解。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包括我們自己在裡頭,我們是未來佛,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統統包括在裡面。「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法身是什麼?就是因心成體,無論你現什麼現相,確實是共同一法身。形相不同,心性相同。古大德用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很好。我過去曾經參觀過這個黃金製品的展覽,我參觀他的展覽室,大概有將近兩萬件,就是金器,真是叫琳瑯滿目,這兩萬件沒有一個花樣是相同,統統不相同。從器皿到首飾花樣都不同,兩萬多種。如果講體怎麼樣?體是一個,統統是黃金。我們把黃金比喻作法身,共同一法身,都是黃金做的。

  我去參觀這家工廠,也是我們學佛同修他開的,他做的這個產品不是純金是鍍金的。他的商品銷全世界,為什麼?鍍金比黃金那東西還漂亮,還好看。但是什麼?它的成本很低,所以一般人喜歡。你看到的跟真金完全沒有兩樣,其實它是假的,它裡面不是金的,就是外面鍍一層薄薄的,真好看,丟了你不會心痛。像普通一般戴的手飾,美金大概只有十幾塊錢,丟了一點也不心痛。戴在身上琳瑯滿目,也不怕人搶你,為什麼?它價錢不高,你要都給你。現在戴真東西的人,有的人不敢戴,戴出去怕人家搶劫,都喜歡戴這假的。所以他生意非常好。我用這個做比喻,大家好懂。

  整個宇宙,大,星球星系,小講到微塵,它的體都是法性,所以叫共同一法身。這你才懂得這個意思。十方三世佛是包括動物、植物、礦物,還包括自然現象,全都包括在裡頭,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叫唯心所現;千變萬化,那是唯識,那就是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十法界裡面的法,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心想。十法界裡頭人有念頭,就是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就要心想,從心想生。所以我說江本勝博士的實驗,他所實驗出來的都是從心想生。那個圖案就是我們的善的想法跟不善的想法。他舉的例子很好,那個水貼上一個「愛」字,貼上「感謝」,那個結晶非常之美;換幾個字,「我恨你」、「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那個相就很醜陋。那個水現相不是從心想生嗎?

  但是你要曉得,我們今天這個心想都是識變,那個水真正美好的結晶永遠看不見。為什麼?我們這個妄想不斷。妄想斷了的時候,你再去看那個水結晶,我相信那個水結晶的現相,就是經上講的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的八功德水,那是水的本來面目,沒有經過變化。所以起心動念就變化、就變質。華藏世界這一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極樂世界這裡面的完全沒有變質。這江博士的實驗給我很大啟示,我能夠理解,我沒有證得這境界,但是他這種實驗增長了我的信心,幾乎跟親證的信心相彷彿。所以科學有助於對經教的理解。這首偈裡面歸納起來講兩樁事情,一個是說眾生是廣大沒有邊際,一個眾生無量因緣起,何況眾多的眾生。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再看下面一首。

  「如知一無量,一切悉亦然,隨其所通達,教諸未學者」。這就是前面所說調彼難調。你要不通達明瞭,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斷疑生信?所以首先自己必須通達明瞭。「如知一無量」,如果你真正知道一跟無量是相等的,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為什麼?在法性裡頭所有一切相對都不存在。一是少,無量是多,一多是相對的,不存在;大小不存在,沒有大小;遠近不存在,先後不存在,它才叫一。如果還有這個東西存在,那就不是一。不是一在哪裡?不是一,是識變的,迷了。迷,那就沒有一,統統是相對的。西方科學家講相對論,相對論是唯識所變,所以他講我們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沒錯。這個六道是相對的,不但六道,十法界也是相對的,那就是什麼?一不是無量,無量不是一,事實真相你永遠不能了解。你要知道這一個,這就是什麼?這是我們一般講多少,多少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知道這一樁事情,「一切悉亦然」。一多不二,大小不二,先後不二,長短不二,再給你講生死不二,生死跟涅槃不二,煩惱跟菩提不二,這才能入一真法界。

  「隨其所通達,教諸未學者」。隨其所通達,這句話意思要懂,為什麼?「其」是什麼?其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無明煩惱沒有斷乾淨,也就是說,法身菩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雖然他不能到一,但是非常接近。不像我們凡夫,迷執,堅固的執著,堅固的執著就是迷。誰叫你執著?迷情叫你執著。智慧不會執著,智裡頭決定沒有執著。他們的起心動念有粗細不等,十住、十行菩薩的起心動念比較粗,智慧就淺;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起心動念就非常微細,智慧就高,這就是隨其所通達。這個「其」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教諸未學者」,你有能力教導他們,他們還不懂這個、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你知道多少教多少,教學相長。所以沒有一個菩薩不教化眾生,不教化眾生就沒有慈悲心,慈悲從哪裡表現?慈悲就是真誠熱心的教導,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目的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要曉得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苦從哪裡來?苦從迷惑來的。迷了真苦,樂也是苦,覺了是真樂,苦也是樂,苦樂不二,這裡頭味道深。所以這裡面每個字我們都不能夠疏忽,尤其是偈頌,它用的文字很少,字字都有無量義。

  在教學,第三首偈說「悉知眾生根,上中下不同,亦知根轉移,應化不應化」。我們讀這個偈頌很受利益,這是什麼?觀機。前面講「菩薩知眾生,廣大無有邊」,這些眾生根性不相同,佛在此地大分有上根、有中根、有下根,你教學的方法就不一樣,所謂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不是一個身能度一切眾生。菩薩法身是一個,能夠隨眾生的心念,隨眾生的愛好,示現無量無邊不同的身,能教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樣才能夠收到教學的成果。不但菩薩現的相不一樣,菩薩說法也不一樣,這實際上跟你說菩薩有沒有現身?沒有現身。菩薩有沒有說法?沒有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現身,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沒有執著,沒有分別。

  菩薩雖然不起心動念,但是菩薩那個心念有感有應,眾生起心動念的時候,起心動念是波,我們今天講電波,光波,起心動念是波動。這個波動很微細,但它速度很快,一剎那周遍法界,絕對不是電磁跟光能夠相比,所以菩薩立刻就接收到。這個接收還非常奇妙,有緣他就接收到,沒有緣,他接收不到,妙不可言。你跟這個菩薩有緣,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你跟那位菩薩沒有緣,你起心動念,那位菩薩不知道;不是不知道,那個菩薩不動心,也就是說他不會來應。跟你有緣的就來應,來應就是現身說法來教導你,這個時候完全看你的緣有沒有成熟。

  你的緣要成熟,這底下講「亦知根轉移」,這個根會轉變。就是說一個人在修學過程當中,他有進,他有退,這個進退就是轉移。你能夠一直向前進,就有進步,進步到一定的程度,我們一般講接近開悟的邊緣,佛菩薩歡喜,這個時候一定來幫助你,把你這個關口突破,你就超越十法界。在中國大乘佛法裡頭,無論是宗門教下,例子很多;在淨土法門裡面講的是理一心不亂。這個關口要突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悟無生,那可就快速。

  所以他知道,「應化不應化」,這是我們通常講的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應該來,什麼時候不應該來。為什麼?時節因緣不成熟,來了沒用處。這就是說眾生有感,感裡面還要觀察因緣。緣成不成熟?緣不成熟要是來了,反而造成障礙,這個障礙會把眾生得度的因緣往後延,那就錯了。譬如說本來十年緣可以成就,現在你去的太早,造成障礙,可能要延後到二十年、三十年,這是舉個淺顯的比喻跟諸位說。那也許有人問,眾生既然有這個緣成熟,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菩薩來為什麼會不接受?這一定要懂得前面講的「無量因緣起」。無量因緣裡面,有個人的,還有環境的。特別是六道裡面的凡夫,哪個不受環境影響!所以佛講緣講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增上緣是外面的環境。面面都要俱到,教化眾生這個成績才會圓滿。

  觀機是真實智慧,用世間話來說那是大學問。你能夠掌握機先,就是今天講的你能夠抓住機會,你能認識機會,你能掌握機會。你能夠抓住機會,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這是真實智慧,這是大學問,所以你才知道應該怎麼做法。這些事、現象發生在什麼地方?不一定。說實在話,有時候發生在自己身體、自己身上,有時候發生在你家庭,有時候發生在你工作上,有時候發生在你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個機會天天都有,無量無邊,無有邊際,沒有中斷。問題就是你認不認識?你能不能掌握?你會不會運用?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契入境界這裡頭有大樂,法喜充滿。你要能體會我說的這個意思,你會能懂得一些。雖然不能很透徹,也能懂得幾分,這個幾分就能增長你的智慧,增長你的信心,讓你也能夠體會到(就是分享到)幾分的法喜。我們再看下面這首偈,第四首。

  「一根一切根,展轉因緣力,微細各差別,次第無錯亂」。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次第無錯亂。這是什麼?性德。這個現象統統是唯識所變。我們著重在識變,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一根一切根」,一根如是,你明瞭了,這個一根就是前面講眾生根,上中下不同。一切眾生的根性你統統都明瞭,一個道理。所以學佛,佛法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所以佛在金剛般若會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話是真的。不但在大乘教裡面法門平等,大乘跟小乘平不平等?當然平等。因為佛講這個法門平等,下面沒有說不算小乘,也沒有說不包括其他宗教,他沒有這個註解,沒有講!沒有講,那就是什麼?就是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學《華嚴》,沒有懷疑,我們懂得。為什麼?整個宇宙萬事萬法都是心現識變,它怎麼會不平等!所有一切現象就是法身的相分,它的體就是法性。就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千萬萬種這些金器,樣子都不同,全是金,它的體全是黃金。你知道一個,一切都了解,關鍵就是你知跟不知,關鍵確確實實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四首「一根一切根,展轉因緣力,微細各差別,次第無錯亂」。這一句說的境界非常深廣。不但講有情眾生,當然他是以有情眾生為主,也包括了無情的眾生,所以無論是正報、依報統統包括在其中;不但說我們這一界,也包括他方。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都包括在其中,這範圍多大!

  「展轉因緣力」。前面說過無量因緣,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給我們講四緣。四緣是歸納,無量因緣不好講,所以佛教學用歸納的方法。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這四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四大類裡面第一類叫「親因緣」。六道裡面的親因緣,這就是講你到哪一道去投胎、去受生,第一個因。我們在六道裡投胎不是一次,說老實話,天上去過,畜生也幹過,餓鬼、地獄都經歷過,每個人都一樣。到哪一道去投胎,那個親因緣都不一樣,展轉因緣力。不但親因緣不相同,所緣緣也不相同。「所緣緣」就是你的念頭,你的意念,你一生所希求、所希望的。「無間緣」也變化,有時候他轉念頭。那問另外一個?就是「增上緣」,增上緣就是外緣,外緣千變萬化,非常複雜。不但現前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人情世故變化無常,古時候也不例外,我們讀歷史就看到。內外的緣常常讓我們胡思亂想,讓我們的意志分散,而不能集中。凡是集中,那一定造嚴重的業,業裡頭有善業、有惡業。意志要不能集中的話,你所造的是小善、小惡,大善、大惡都是他的意志集中。所以這裡頭統統叫做展轉因緣力。

  粗的因緣我們能覺察,微細的因緣,我們就覺察不到。我們覺察不到,比我們心地清淨的人,我們稱他有定功的人,不為外境所轉的人,這個人有定功,他們觀察的能力就比我們強。所以我們有許多不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請高明的人?他高明在哪裡?高明,他心比我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染污心生煩惱,他高明就在此地,這你要懂。現在在這個時代,高明的人愈來愈少,常識豐富的人愈來愈多。常識豐富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見得。有時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把問題搞複雜,古人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佛家講世智辯聰,記問之學。現在的人學東西學得很多,學得很雜,他不是智慧,他煩惱習氣不斷,他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真正的學問是貪瞋痴慢天天下降,清淨平等,那個正覺就是智慧,天天增長,那是對了。這我們不能夠不知道,不能不辨別清楚。

  不要把知識當作智慧,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智慧能解決複雜問題,知識不能解決。最明顯的我舉這個例子給大家聽。我到澳洲來,澳洲學校贈送給我學位,榮譽博士,學校聘請我做榮譽教授。我年歲大了,榮譽教授是學校對於老教授一種榮譽的贈與,老教授教了一輩子退休了,學校贈送他榮譽教授。我雖然沒有到他學校去教,他也給我一個榮譽教授,這是對我們的尊重。我的接受,接受了是校長好幾次的勸我。為什麼要接受它?希望我對於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能盡一點力量,這是我願意做的。但是有國際上許多會議邀請的是學者專家,他沒有邀請出家和尚。所以校長告訴我,他說:我們學校給你學位,給你這個地位,你可以代表我們學校參加國際上的這些活動。我聽聽這有道理,行,那我才接受!這也是展轉因緣力。我個人不需要,但在社會,我生存在這社會,社會需要,隨緣,這不攀緣。

  我去年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在曼谷舉行的和平會議,今年一月也是聯合國在日本岡山舉行的和平會議。過去沒有這種機緣,這是我參加過兩次。我深深的體會到,聯合國從二次大戰之後成立以來,我想應該有六十幾年,每一年為世界和平開多少次會議,這國際會議!國際會議,你想想看召開這個會議要用錢,還要召集這麼多學者專家,人力、物力、財力每一年用多少?效果何在?這社會一年比一年亂,衝突一年比一年多,好像和平距離我們一年比一年遠,原因在哪裡?學者專家知識豐富,我接觸了不少,上台講演有一番大道理說出來,也有提供一些解決的方案。會後怎麼樣?不能落實。實際上不能解決問題,我明白了。我在這一年當中參加兩次會議,明白了。

  我在沒有參加這些會議之前,前幾年我住在新加坡,我用佛法的「四攝法」團結新加坡這四個不同的族群,九個不同的宗教。這兩、三年做下來很有成果,真的把我們九個宗教變成一家人。我們並不常常在一塊開會,我們學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佛告訴我們用這四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給諸位同學講四攝法,講過不少遍。但是這些年我應用的,這個四攝法裡頭最後一條,跟我從前講的不一樣。我從前講的完全是根據祖師大德所說,那一種同事,說老實話證果的人才做得到,不是證果的人做不到。他喜歡跳舞,你也跟他一起跳舞;他喜歡打牌,你也跟他一起打牌;他喜歡喝酒,你也跟他喝酒,你會被他度跑。你度不了他,他把你度跑,這什麼人行?阿羅漢以上行,那個沒有問題。我們是凡夫,禁不起誘惑。

  所以這幾年我講的「同事」,我們要跟佛菩薩同事,我們要跟一切宗教裡面的神聖同事,跟他們的先知同事。我是這個說法,這樣做法決定沒有過失。這個說法是此時此地,現在這個社會環境,決定有利而沒有副作用。學佛要通權達變,不是一成不變,原理原則不變,方向目標不變,手段要常常變,你才能行得通。這就是前面我們所講的隨其所通達,教諸未學者;亦知根轉移,應化不應化。你要懂得這些道理,你要活用,活學活用。所以前面三種沒有問題。

  這個四攝第一句布施。布施,我講的是多送禮,多請客,建立感情。彼此互相常往來,常了解,常常能夠聊天談心,什麼誤會都化解。我們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能化能感,他接觸了,多接觸幾次他就受感動。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他這一生接觸的朋友很多,他會想哪個朋友真誠心像某人,清淨心、慈悲心、有智慧,他會觀察,他會想。人在一生當中,能夠遇到一個知己,遇到一個真正知心的朋友,難!我們願意用真誠清淨慈悲心,跟這些世間人做真正的朋友,做一個真正知心的朋友;你什麼樣困難的事情,你都可以跟我說,我會全心全力幫助你,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沒有國家界限。像儒佛所講的「有教無類」。不分貧富貴賤,我都是以真誠心跟你往來,至誠感通。世間哪有不能化解的問題?沒有,這個我們要肯定。

  為什麼一切問題都能化解?因為自性裡頭沒有對立,我們懂這個道理。這是佛大乘經上常講的,自性裡頭沒有矛盾,沒有對立。那麼我們學佛、修學,從哪裡學起?就從這學起,首先要把自己心裡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個對立矛盾消除,讓自己的身心統一,然後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大公無私,沒有偏見,沒有邪見,正知正見。你的話別人喜歡聽,你的行別人仰慕你,這個解決問題就好辦。所以中國古人常講的一個字「通」,古德所講的政通人和,你只注意這兩個字,一個通,一個和,你把重點抓到。通怎麼樣?要常常往來,不往來就不通,不通麻煩大。不通怎麼樣?彼此猜疑,愈猜愈訛,這樣造成誤會。誤會就造成衝突,衝突就造成了鬥爭、戰爭,那這個傷害就大。起因?起因是很小,雞毛蒜皮小事。所以怎麼化解?通了就化解,這個通重要。

  《論語》上夫子說了兩句話,說得很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解釋的人很多。這一個國家領導人,人民都能夠服從,都能夠奉行政令,好,隨他去;如果他不聽話,他有意見,他有排斥,他有對抗,這時候怎麼辦?知之,這是教他。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要給他智慧,智慧開了,問題解決了。所以教學比什麼都重要。在全世界所有國家民族裡面,懂得用教學的方法,只有中國。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不但要懂,我們要去做,要把它發揚光大。

  我這一次在印尼,我去的時候是印尼副總統哈茲邀請我的。到達印尼,一下飛機就到總統府跟他見面,見到印尼許多國家領導人,對這個國家有很大影響的人我都見到。印尼現在這一批領導人很難得,確確實實在憂慮社會安全跟經濟衰退,他們給我提出來,印尼現前遭遇這兩大問題,他們把經濟擺在第一。我跟他們的談話,我說經濟是其次,最重要的社會安全。

  這個國家在全世界來說也是個很特殊的國家,信仰宗教的人多,大概在全世界恐怕是佔第一位。信仰宗教的人應該佔百分之九十五,這麼大的比例,很少不相信宗教。這百分之九十五裡面,有百分之八十五是回教徒(伊斯蘭教徒),其他百分之十有信佛教,信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這都是他們國家承認的一些宗教,這些宗教領袖我都見了面。所以要搞社會安定,比其他國家地區容易。他們就問我怎樣做法?講經。每一個宗教的宗教徒天天學習經典,他心就定,心就平,智慧就開了,妄想就少了。尤其是現在我們可以利用國家的衛星電視,每天能夠上個兩個小時課,我說你這個地區(這個國家地區),半年人心就定,一年安定和平就落實。我去這幾次都是催他們趕快搞這個。他們有宗教部,所以我希望跟宗教部長,我跟他談過幾次,希望宗教部裡面設立一個宗教教育司,統籌策畫每個宗教的教育。我告訴他,每個宗教都是社會教育。社會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教導社會。

  早年,古時候在中國,中國人重視教育,所以中國的和平統一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這不是我說的,這是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中國自從漢大一統直到今天,兩千多年都能夠維繫著大一統,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國家,靠什麼?教學為先。你看看中國自漢一直到滿清,教老百姓教什麼?儒、釋、道三家。上從帝王下至庶民,沒有不接受儒釋道三教的教育。而儒釋道的教育都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我現在把教育分這四種。但是在今天的社會家庭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不講倫理道德,社會教育,你看看現在的電視、電影、歌舞,你就曉得完全是負面的。所以今天教育只有一條生路,一線希望,那就是宗教教育。希望把宗教教育復興起來,能夠帶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國家哪有不強盛的道理!在佛法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不但適合於中國大乘佛法,適合於全世界所有一切宗教,到大方廣這兒全都融化。大方廣好像是個煉鋼爐子,什麼破銅爛鐵到這個地方全都變成精華,真正叫希有難逢。

  一般世人感覺到這個宇宙之間,天地萬物,星球的運轉,都有秩序,一點都不亂。它為什麼這麼有秩序?為什麼一絲毫都不亂?都好像說這大概都是一定有主宰的神。是的,佛法不叫主宰神,佛家叫性識,心現識變,它有層次。你說識變,法相唯識學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它有秩序,它怎麼會亂;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裡面所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都是講有秩序、有次第,沒有錯亂。這是什麼?這在佛法講這是性德。所有一切這些現象都是心現識變。性有能有德,能就是變化,德就是此地講的次第無錯亂,這是德。亂是什麼?亂是人把它搞亂。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把秩序搞亂。在從前沒有這些科學技術,人雖然怎麼樣搞亂,那個幅度不大,所以影響不大。現在這個科技發達,麻煩就多,真正是破壞地球生態平衡,這個麻煩大,招來什麼?地球上亂掉,秩序亂,天災人禍!

  天災人禍不是自然災害,人為的。你講最近的,近的人身,今天人身這個健康比不上古人。什麼原因?現在人妄想多、知見多、煩惱多,所謂知識膨脹,不是好事情。古人講「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現在這個社會煩惱多、是非多,你說多痛苦。再加上飲食起居不聽從古聖先賢的教誨,聽這些科學家的,說是這樣東西對身體好,一窩蜂都去了,結果過了沒有多時,這個東西聽說對身體某一部分有不好的影響。常常在變化,飲食起居破壞了身體自然環境,身體不健康,奇奇怪怪的病都來了。外面的環境,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惹來的天災人禍,現在人過的好痛苦。我們冷眼觀察這個地球。諸位要是讀一讀《玉曆寶鈔》,地球上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就是地獄,住在這個地方人苦不堪言。運氣好的,有善根的,遇到佛法,遇到宗教,心地稍微平和一點;遇不到這些的,還是說遇到不相信的,生活真苦。你細心觀察,慈悲心、憐憫心油然而生。再仔細觀察就像這個經上所說的,「應化不應化」,哪些人我們應該幫助他,哪些人沒有辦法,他不能接受,那就不需要去幫助他,隨他去!這些智慧,我們從經典上得到,細心去觀察。

  這下面這一首正講到現前狀況。「又知其欲解,一切煩惱習,亦知去來今,所有諸心行」。菩薩了解的太清楚,知道什麼?現在眾生的欲望。現在眾生的欲望是貪瞋痴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他們的欲望知見是這些,這太可怕。他以為這個對自己有利,其實這個對自己有大害。縱然眼前你得一點小利,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因果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你看看近代中國佛教裡頭印光大師,我們提起印光大師,沒有人不尊敬。印光大師一生自行化他,他教的是什麼?我是總結了十六個字,他老人家常講的,他真正做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六個字。如何落實?因果教育。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那時還沒有出家,我學佛七年出家的。我看到書本裡面記載,定海知縣(這是清朝末年)禮請印光法師到定海去講經弘法。法師是陝西人,鄉音很重,說話一般人聽不懂,於是他請另外一個法師去,代表他到定海縣去講經。講什麼經?《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我們知道是道教的。佛教的高僧大德,縣長請他去講經,他居然派一個人去講道教的。我看到這個記載是百思莫解,怎麼會這種情形?他為什麼不請人去講《彌陀經》?為什麼不去講《普門品》,這拜觀音菩薩的人很多?多少年以後才參悟,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佛法太深,真正能夠理解契入的人那是要有善根,真的要上根、中根的人。那下根人多,怎麼辦?因果教育。講因果報應,種善因得善果,造不善的因,你有惡報,讓大家心裡能夠警惕,應機說法,這就是此地講的「又知其欲解」。印光大師知道這個時代人的欲望,他所了解的是些什麼。一切煩惱習氣,大師清楚明瞭,也知道去來今。這就不是普通人,就是知道這些人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所有諸心行」,他通達明瞭。所以他能夠應機說法,他能夠收到教學的成果,精力時間沒有白費,這不能不懂。末後這一首。

  「了達一切行,無來亦無去,既知其行已,為說無上法」。這是真正調彼難調,但是這裡頭有智慧、有次第、有善巧、有方便。首先是一個真誠的態度,我們常講不自欺不欺人,取得學習人的信心,這一點最重要。夫子他所以能夠成就,這個教學的效果,你看他老人家的德行,這是學生們說的,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就叫人服。釋迦牟尼佛一生表現的是六度四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愛語、利行、同事,人怎麼能不服,怎麼能不尊敬你,你說的話哪有不相信!世出世間聖人,你們仔細想一想,沒有一個不具備十善,身確實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孔老夫子做到,釋迦牟尼佛也做到,這是德行的根本。

  自知知人,再推廣知一切眾生,然後你才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因材施教。應以什麼方法教人就用什麼方法。印光大師早年用《感應篇》、用《陰騭文》,教化定海縣的老百姓,他沒有分別那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沒有這種執著,沒有這種分別。只知道在第一個階層要人斷惡修善,這種教材一般人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有次第,有順序,慢慢的把他提升。我們學佛,老師也是用這個方法諄諄善誘,把我們的境界一年一年向上提升。要是一開頭就給我們講《華嚴》、《法華》,我們聽不懂,我們會拒絕、會排斥,為什麼?沒興趣。所以我跟李老師學教,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很契機;第二部學的是《阿彌陀經》,他老人家都親自講的。我聽講《彌陀經》,自己閱讀《印光大師文鈔》,這是老師指定,用印祖的《文鈔》跟《彌陀經》裡外相應。我第三部所學的《普賢行願品》,第四部學的是《金剛經》,第五部學的是《楞嚴經》。我在台中十年,這是我的根基,老師是一步一步的把我拉上來。到以後講《華嚴》、《法華》,我一聽就懂。

  所以最後這是大乘境界,「了達一切行,無來亦無去」。這個境界就高。「既知其行已,為說無上法」,這個無上法就是《華嚴》,到這個時候可以跟眾生談《華嚴經》,談無上妙法,真正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複雜問題統統解決,讓你法喜充滿,成無上道。這第九首這首偈末後兩句是『超一切世間,神通力無等』,我們可以把這最後一首偈來解釋這兩句,圓圓滿滿。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