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六四卷)  2003/8/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64

  諸位同學,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四聖諦品》第八。

  我們先看清涼大師對於這一品的介紹,「釋此一品,五門分別,初來意」。「此品廣前種種語業,即答前佛說法問,亦遠答前會佛演說海之一問故」,我們先略微介紹這段的意思。這一品為什麼要說?說這一品的意義何在?這是清涼大師在沒有講經之前,先給我們提示。

  這一品經是廣說前面種種語業,也就是正答前面所問的佛說法,佛究竟說些什麼法。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成道之後,這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到底講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這一品為我們解答。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解答是從總的綱領、原則上來說的,也是遠答前會所問佛演說海。這從前面一直聽下來的同學,我們都還有這個印象,前面四十大問,這四十個問題裡頭有「佛演說海」。

  佛的說法,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說法,說什麼?總而言之,不外四諦。四諦在底下一段釋名要跟諸位解釋,就是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所以佛法是因緣生法,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所說一切法不離開因果,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離因果。《華嚴》,古大德判教,這一部經裡面講「五重因果」,《法華經》講「一乘因果」,離開因果,佛就沒有法可說。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你不相信因果,那就沒有佛法,你就決定不能夠接受佛菩薩教誨,佛菩薩所教的就是因果法。到底下一段,我們要細細向諸位做個報告。

  接著大師在此地說「上知佛可歸,次知法可仰」。什麼是佛?佛跟凡夫的差別在哪裡?就是佛知道因果,知因果就是知苦樂法。過去我們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經文一開端就有一句話,「知苦樂法」,這句話了不起!世間什麼人真正能知苦樂法?可以說沒有,六道裡面沒有人知道。不但六道沒有,四聖法界也沒有;真正知苦樂法,唯佛一人,他才真正知道,真正明瞭。

  苦樂法是什麼?就是四諦。我們如果真的知苦樂法,你一定是趨吉避凶,一定是離苦得樂。你今天為什麼過這麼辛苦的生活?佛法、世法裡面所說的樂,特別是佛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真樂,沒有障礙。這不是理想,完全是事實。往生經裡面講極樂世界,本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這個世界裡頭沒有苦,只有樂。不但沒有苦的事,連一切苦的名都沒有,何況有事!

  為什麼人家能夠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們不知道宇宙事實的真相,所以心裡是希望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真的是個幻想、是個妄想,永遠沒有辦法實現,沒有辦法落實,這是真的。可是這個想法,實在講也是想錯了。佛說離苦得樂是可以落實的,可以變成事實,為什麼?他做到了,我們沒有做到,這個原因就是他覺悟了,我們沒覺悟!我們如何能夠像諸佛如來一樣,把宇宙之間一切的性相、理事、因果,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我們的生活就跟華藏、跟極樂完全相同。我們要問,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裡?《三時繫念》中峰禪師說得好,就在此處,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華藏即此方,此方即華藏。這個話我們很難理解,現在我們借重科學這些工具,確實比從前人要容易理解多了。

  苦樂境界之不同,就像我們現在面對著電視螢幕,頻道不一樣,這我們懂!我們換一個頻道,另外一個畫面就出現了,但是還是在這個螢光幕上,所以說沒有來去。我們按第一個頻道,娑婆世界,我們現前這個生活環境;我們按第二個頻道,極樂世界;按第三個頻道,華藏世界。確確實實是在一個螢光幕,就是在現前,頻道不一樣。比喻,只能比喻一個彷彿,沒有辦法比喻得那麼逼真,這是不得已用的方法,希望用這種方式,你去思惟,漸漸的你了解事實真相。

  現在這電視有一百多個頻道,真的是隨你選擇,但是都不離這個螢光幕。在佛法裡面講,頻道多了,多到沒有辦法計算。現在科學家也發現,所謂是不同維次的空間,空間維次確實是有,是存在的,不相同,就像頻道一樣,一百多個頻道,它存在。可是展現在你面前是哪一個頻道?我們今天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沒有辦法隨著自己的意念來調整,只能夠在一個頻道裡面生活,不知道有第二個頻道。別人跟我們講,我們還不相信,所以沒有辦法更換頻道,道理在此地。不像覺悟的人,覺悟的人知道頻道無量無邊,可以隨意變換,他才大自在!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佛菩薩有能力現無量無邊身,在各個不同的世間,就是各個不同頻道裡面出現,同時出現。因為他沒有時間,他也沒有空間,所以可以同時出現,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覺悟得大自在,真的是離苦得樂。

  我們如果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個道理,才真正懂得佛給我們說些什麼?佛教我們些什麼?我們應當學習的又是些什麼?你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會真正對佛法產生興趣,這門學問一定要學!世間的學術再多,包括今天的尖端科技,要跟這個學問比,我還是要寧願選擇這門學問,為什麼?它真的解決問題。為什麼?它真的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不在外面,是自己的本性,是自己的本能,是自己本來具有的智慧德相。

  佛在《華嚴》上說(我們還沒有講到,在後面),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智慧是無所不知,宇宙之間,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你不知道。佛說這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能!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這是才藝,多才多藝,沒有一樣你不會。今天我們的智慧沒有了,智慧變成了妄想;才藝、能力沒有了,變成了分別、執著;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福報沒有了,變成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叫五濁惡世。本來我們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的生活環境確確實實是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給我們講,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迷失了宇宙萬有的真相。

  這一迷失之後,我們的麻煩就來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誰做主?不是智慧做主;諸佛菩薩是智慧做主,我們今天智慧變成妄想、變成煩惱,所以我們是妄想煩惱做主,這就壞了。妄想裡面有對立,妄想裡面有善惡,你要隨順善的,那果報還稍微好一點,人天福報;如果你要是隨順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行為,這果報就是三途地獄。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這一品經不長,這一品經是如來說法的總綱領、總原則,多少我們也要說一些。事,不太好懂,但是就像現在人所講的,真理!學佛的人都知道要開悟,什麼叫開悟?悟什麼?就是明白這個道理,這叫開悟了。佛在經上講得清楚,祖師大德註解裡頭也註得很明瞭,為什麼我們看了、讀了還不開悟?我常常在講席裡面勸導同學,你為什麼不開悟?以前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導我,我在二十六歲的時候聽他老人家的教誨。為什麼不開悟?你有業障,這是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為什麼?業障是你自己造的,你必須把業障消除,你自自然然就能悟入,就這麼個道理。

  業障是什麼?總的來說,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從哪裡下手?這是我們修行人當前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很想消業障,從哪裡下手?我自己學習了五十二年了,在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五年了,當然我有一點心得,我有修學的經驗奉勸諸位、供養大家,現在人說跟大家分享。其實我分給你,你也享受不到,這個東西就是古人所講的,各人吃飯各人飽,但是經驗確實是可以提供。

  從哪裡下手?從放下自私自利下手。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這很糟糕,頭一關你就過不去了。所以我常常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你能夠真的放下,肯定你能悟入。為什麼?你的障礙沒有了。這十六個字裡頭,是十二樁事情,自私是一個,自利是一個,名是一個,聞,利,養,五欲是一個,六塵是一個,貪、瞋、痴、慢各個是一個。這個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難,但是你一定要做。

  我在講席上也常常講,我們起心動念,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定要放下控制的念頭,要放下佔有的念頭,你這個心就自在了。為什麼?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沒有。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裡頭(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裡)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污染。現在大家都曉得環境染污,這個東西是你自性上的染污,你糟糕不糟糕?

  學經教的同學不是不知道,知道,他放不下,他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他對一切人事物還是要控制、還是要佔有,那就沒法子了。這樣學佛,學上三百年,你也不能入大門,別說登堂入室,大門都進不去。說老實話,我們今天有緣接觸到大乘佛法,都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都曾經學過佛,你都曾經在佛門裡認真修行過,為什麼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就是你這十六個字沒放下。

  雖然你沒有放下,當然你還是有些善根,也有人善根還相當深厚。何以知道?你能夠接觸佛法生歡喜心,你讀經,你聽講,你能夠聽得懂,這就說明你過去生中,阿賴耶識裡頭儲藏的善根福德不少!可是你要知道,你沒有契入;佛的境界,一分一毫你都沒有契入。契入是你得受用,你不得受用,你的思想、你的行為、你的生活,還是過著一般世俗的生活,沒有辦法向上提升。問題出在這裡,不能不知道。所以從什麼地方入門?怎樣來跟諸佛如來學習?首先你要把障礙除掉。真正想入佛門,入佛境界,這入佛境界在《華嚴經》上講,就是入一真法界、入華藏世界;修淨土的人講入極樂世界。入極樂世界,不是說死了以後往生才入極樂世界,不是的。你現在如果契入,現在就入極樂世界,真的,這一點都不假。

  現代科學家也跟我們提供了一個證明,但是這個證明我們知道,他們做實驗的人不知道,他只知道很驚訝。像日本江本勝博士,這些年來做水結晶的實驗,我們看到他的報告,我們知道,我們很清楚、很明瞭,他還不知道。科學幫助我們契入,但是自己還是要排除障礙,障礙不能排除,你還是不能契入。你的入,這叫悟處,古大德講解悟,科學幫助你解悟,你不能證悟。諸位一定要知道,證悟才得受用,解悟不得受用。解悟是信解,你沒有行證,證悟是行證,行就是真正修行。真正修行,總的綱領、原則是斷惡修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是真的,真修!那是在行,那是在證,一轉過來就證,證,你得真正的受用。這個受用,確實如古人講的話,那個形容是很恰當的:脫胎換骨,超凡入聖。

  但是雖然入聖了,這個聖的境界也有很多層次。像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的,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入聖,這是剛剛脫胎換骨,超凡入聖。圓初住菩薩到究竟圓滿佛(佛的果位),還有四十二個階級!但是他有一個好處,好處在哪裡?他不會退轉。像讀書一樣,他很正常的升級,一年一年升級,往上升,他不會留級,他不會退轉。但是進步有快、有慢,這是真的。有人很快,他把四十二個階位就修完了;有人學得很慢,要費很長的時間。這個原因就是你的勤惰,有人勇猛精進,那就快了;有人比較懈怠懶惰,他的進度就比較慢。

  我們知道,脫胎換骨是大徹大悟!他必須把見思煩惱斷了,把塵沙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執著,再也不分別了,無明破一品,這脫胎換骨。我們今天講修行難,難在哪裡?難在放不下。怎麼知道放不下?看這個人不錯,看那個人不順眼,這就不行了;看這個事贊成,看那個事反對,這不行!為什麼?你依舊沒有放下分別執著。諸佛菩薩無論看什麼樣的人事物,他心平等的,他決定沒有說喜歡這個,討厭這個,贊成這個,反對那個,他沒有。如果沒有這樣,那世間不就沒有是非了?這是我們凡夫的妄想,佛菩薩沒有妄想,世間所有一切法,自有因果報應。

  這四諦法講「苦集」,苦是果,集是因,總不出因緣果報。因緣果報,誰造誰去受,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佛菩薩大慈大悲不能代替。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阿難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難,釋迦牟尼佛不能代替,阿難這個時候才覺悟。佛是他的堂兄(大堂兄),他是最小的堂弟,他們堂兄弟一共八個人,世尊也是最喜歡這個小堂弟,真的愛莫能助。但是佛知道阿難跟摩登伽女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關係,多生多劫的夫妻,情愛、情執很深,佛知道這個事情,所以把兩個人找來,給他們說法。這一說法,摩登伽女居然就證果,證小乘三果阿那含;阿難智慧比她高,但是阿難情執比較深,阿難證初果;摩登伽女證三果。

  如果要不知道那些事實真相,你說法就不契機。說法不契機,他不能接受,他不能悟入。所以遇到佛是大福報,也許我們問,我們什麼時候能遇到佛?你別著急,你著急就叫打妄想,別著急!等到時節因緣成熟,佛就來了,你不要去找他,他來找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什麼時候來?你的障礙沒有,他就來了。為什麼?他一說,你就真的悟入。你現在的障礙還在,障礙沒有排除,他來了沒有用處,他來了給你說,你還是不能悟入,道理在此地。

  我們要想求佛菩薩來教導我們,不是沒有方法,方法很簡單,只要自己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我們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來了;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了;想毘盧遮那,毘盧遮那來了。為什麼這麼簡單?這個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講得這麼透徹、這麼清楚,你以為好像真的心外有個佛來,不是的,都是自己心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不例外,也是唯心娑婆。我們的念頭錯了,才變成五濁。起心動念與煩惱習氣相應,與性德完全違背,所以把一真法界,把華藏、極樂,轉變成五濁惡世;念頭一改,五濁惡世就又恢復了一真法界。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從江本勝博士水實驗結晶變化裡頭得到證明;水是礦物,它能隨人的意思產生不同的變化。我們就明瞭了,原來極樂跟娑婆是一不是二,我們人心統統都清淨,純淨純善,這個世界立刻就變成極樂。極樂世界的人哪一天要是不淨不善,它馬上就變成五濁惡世。這個道理留在後面再講。

  你真正通達明瞭了,你就把「我」找到了,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找到了。「我」是什麼意思?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那是我。凡夫自己做不了主,覺悟的人自己能做得了主,知道我們世俗人常講的天地萬物,佛法裡面的名詞所說的諸法實相;自己能做主,那個境界確實是究竟圓滿的一真法界。不但自己沒有生滅,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都沒有生滅。西方宗教家追求的永生、永恆,這是可能的,也是事實。但是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有方法,不是得不到的。經上尤其給我們講,究竟圓滿的智慧,無量無邊的才藝,無量無邊的福報,都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現前。所以話說回來,為什麼你放不下?虧吃在這個地方。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世出世間善知識,苦口婆心勸我們放下。我學佛第一天,也第一次見出家人,章嘉大師,頭一天見他,這是我一生學佛第一次第一天碰到出家人,我向他請教,他就直截了當告訴我:看破、放下。我非常感激他,沒有拐彎抹角,直截了當的就把修行總的綱領、原則教給我了。往後,我自己肯不肯放下!我自己能不能看破!看破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你放下一分,你得一分智慧;你放下十分,你得十分智慧。為什麼?放不下是障礙你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事情麻煩。所以要從放下下手,怎麼個放法?老師教我布施。

  我在沒有接受章嘉大師教誨之前,我很小氣、很吝嗇,那種堅固的執著很可怕。我一生喜歡書,有錢喜歡買書。我買的書,我自己看,我不會借給別人看,小氣到這個程度。為什麼不借給別人看?別人不知道愛惜書。很多人拿到書本不知道尊重,翻書隨便翻,把書翻壞。看到哪個地方,最不好的習慣是什麼?把這書疊頁,這使我受不了;還有在書上亂畫,亂寫字。書上是可以寫字,我也寫字,我的字寫得規規矩矩,工工整整。這個叫人受不了,所以我的書不肯借給人,為什麼?他不是讀書人,他不知道愛惜書。

  章嘉大師教我之後,我就開放了,我的書可以借,有人喜歡看,可以借給他看。慢慢的擴大了,到以後,可以說六、七年之後,這身外之物我不計較,可以與一切大眾分享、共享。的確老師是給我六年時間,我真的六、七年做到了,心慢慢清淨,智慧慢慢增長了。所以我的根性是中等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是漸修成就的,就像孔老夫子一樣,十年十年境界不相同。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頓悟,六祖惠能大師是頓悟,那是我們沒有辦法比的,怎麼樣比也比不上。漸修,年年有進步,年年不一樣,因轉變,果報也隨著轉變,果報是愈來愈自在、愈來愈幸福、愈來愈圓滿。於是我們才真正知道「佛可歸」,這個「歸」就是皈依、依靠,我要依靠這個好老師,我要跟他學習。

  「知法可仰」,這個法就是佛的教誨、佛的教導。今天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世,但是經典流傳在世間,我們看到經典,如同看到老師。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稱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知法可仰,我們敬仰,我們要隨順經典的教誨,不能隨順自己的成見,學習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此地。如果起心動念還隨順自己,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個麻煩了,這你永遠學不到佛法,你永遠不會開悟。你要真正開悟,放棄自己的成見,我的想法,我的一切統統放下。我隨順佛的教誨,佛教我做,我一定要去做到,努力去做到;佛教我不能做的,我絕不違犯。這樣子慢慢的養成習慣,慢慢的你就能契入境界,這很重要、很重要!這才真正能夠學到東西。所以這裡是知佛可歸,知法可仰。

  後面這一句這容易,「又名隨物立,法逐機差,故次來也」,「次」是次序,在第八個單元裡面,佛要為我們講四聖諦。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前面我們在清涼大師「來意」這一段裡面讀到,知佛可歸,知法可仰。那個「知」字很重要,「知」是真實智慧,沒有智慧,他不知道!這個字我們不能夠輕易看過。這個知非常非常難得,只有真正知,他才會依教奉行,不是真知,縱然他能講,他做不到。所以我們也常常聽人說,為什麼他會講,他做不到?他那個知,就是儒家所講,他是見聞之知,不是從內心裡頭領悟的智慧。儒家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知是真知,是他自己確確實實體會得。他自己通過了在生活當中的實驗,這就是今天講,科學的精神,他的知是通過實驗的。科學著重在物理的實驗,佛法的修學是在心理上的實驗,精神的實驗,一般講靈修,所以是真實智慧。

  後面這兩句,「名隨物立,法逐機差」,這兩句就說明,如同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大乘經裡面佛常講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色相示現,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隨心有沒有分別?給諸位說,沒有分別,完全是感應,眾生用什麼感,他自自然然而應,我們在現在看水結晶裡面,得到充分的證明。

  古人講這樁事情很不容易,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科學工具,一般聽眾聽了產生疑惑,怎麼解釋?佛陀在世的時候,就遇到這些難題。佛的答覆是舉鐘鼓,舉這個比喻。鐘鼓它不會響,必須有人去敲它,敲鐘擊鼓。你敲得重,它聲音就響得亮、就響得大,時間就長;你敲得輕,它的聲音就小一點,時間就短一點;所謂是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我們敲的時候,我們是有心去敲它,但是它的應是無心的,佛只能用這個方法。這是什麼?法性,法性的本能。

  現在我們用科學的方法證實,法性有見聞覺知,有這個本能,它能看、能聽、能覺、能知,但是它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是你來叩,「我想想,我應不應該回應」?法性,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大叩就大鳴,小叩就小鳴;你以善意對它,它就有善的回應;以惡意對它,它就有惡的回應,就不善的回應。它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法性!法性是一切諸法之體,理體!這個很不好懂。

  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出來的,就是法性的相分,但是相分隨著性的能,隨著性的德,千變萬化,沒有一定。名是人給它起的,名隨著物,我們給它立一個名字。這個地方的法是佛所傳的法,佛所說的法、所教的法,什麼樣的根機給他說什麼法。佛圓圓滿滿從性德裡頭自然流露,佛沒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所說的法自然流露,就跟我們敲鐘擊鼓,鐘鼓回應的聲音,一個樣子。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你看那個回應多麼的圓滿。科學是從水結晶裡面去觀察,你的善心善意,你看回應的是什麼?我們看到美麗的結晶。這是不是它的實相?不是的。為什麼不是?我們是以凡夫的心,凡夫的善心顯出的善,這個好的相;不善的心,回應的是不善的相;換句話說,六道輪迴裡頭的相!這個實驗,如果是佛菩薩來做,你才真正看到一真法界的真相。

  我們有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法來探測一真法界?跟諸位說,永遠不可能。你能夠探測的,你能夠研究到的,都是你自己境界當中的事情。這個境界是境界裡的起心動念,你沒有能離妄想分別執著,怎麼樣實驗,都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範疇之內,你沒有辦法超越。阿羅漢來做實驗,那跟我們的結果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阿羅漢執著斷掉了,但是他還有分別,所以他做實驗的時候,所看到一切萬物結晶的相好,比我們就殊勝太多了,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圓初住菩薩來做實驗,那顯出來才是一真法界的現象。一個境界一個境界不相同!

  我們學佛頭腦要靈活,從前李老師常常講,學佛的人頭腦是水晶琉璃球,八面玲瓏,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一接觸他就貫通,許許多多理事都貫通了。我們從這個報告就能夠體會到,六道裡面的眾生,六道是六個頻道,每個頻道眾生去實驗,他得的那個結果,跟另外一個頻道,在原理上是相同,但是在事相上不相同。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我們想,應以什麼身,大概這是有思想、有考慮、有分別、有執著,我們一定會落在這種思惟。而實際上,我們完全想錯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像水結晶一樣,自然的。所以這叫不可思議,這叫真正的解脫法門,得大自在。

  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說法亦復如是,應說什麼法,他自自然然就說那個法,他決定沒有去考慮過,沒有去想過,真的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在我們佛門常講,稱性而談。稱性,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那稱性;現相稱性,說法稱性,這就是「法逐機差」,是這麼個意思。好,來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釋名」,解釋品題的名稱,就是四聖諦品。「釋名中,言四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我們先看這一段。言四聖諦,這個「言」就是「說」,或者我們今天講「講」,我們講四聖諦、說四聖諦,古時候用一個言字。先要解釋什麼是四?什麼是聖?什麼是諦?什麼叫聖諦?什麼叫四聖諦?這裡頭就產生這麼多問題出來了。

  大師給我們的解釋,先說聖,什麼叫聖?聖者,正也。但是這個「正」,什麼是正?正的標準要怎樣定法?這個地方講,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無漏正法,得在心故」,這把標準說出來了。漏是什麼?學佛的同學,我相信都很清楚、都很明瞭,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是沒有煩惱了。什麼是煩惱?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煩惱有三大類,每一類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講「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真的是無量無邊的煩惱,你要斷,你要斷盡,那就叫無漏。

  無量無邊的煩惱,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這三大類在大乘經上常講,見思煩惱,什麼叫見思?見是見解,思是思想;換句話說,你的見解、思想錯了,這叫煩惱。見解是你看錯了,思煩惱,你想錯了。六道裡面的凡夫對於宇宙眾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的看法、他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只是錯的什麼?錯的有層次不同,有些錯的太離譜,有些錯的還不算太大,但是總歸都是錯誤。為什麼?事實真相沒有見到,「我想像當中是怎麼樣」,所以你想錯了、看錯了,叫見思煩惱。你的見解、你的思想無量無邊,煩惱無盡!

  第二大類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就是這一類的煩惱像塵沙那麼多。它不屬於見思,用《華嚴經》來講我們比較上容易體會,見思是執著,塵沙是分別,起心動念都分別,但是分別他沒有執著。所以這類煩惱比較輕,依舊是錯誤,種種分別,沒有一個分別是正確的。第三類是妄想,更細了,無明煩惱;明是明瞭,無明是不明瞭,在《華嚴》稱之為妄想。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就是無明煩惱,講的分別就是塵沙煩惱,講的執著就是見思煩惱。煩惱真的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這三大類。

  佛給我們說,為什麼會有六道?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就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六道了,轉變成五濁惡世了,就這麼回事情。就像水結晶一樣,我們以很不善的念頭對它,它的反應很難看!那個反應是自然的,包括什麼?包括虛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我們用現代的名詞就是說人、物,物裡面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有自然現象。這些東西決定不可以說與我們起心動念沒有關係,那你完全搞錯了,與起心動念有密切的關係。這個東西不是講唯心、唯物,唯心唯物在佛法裡頭都是屬於妄想,事實是什麼?事實心跟物是一體,決定分不開的。

  所以,歐陽竟無大師在民國初年講,佛法非宗教非哲學。為什麼非哲學?哲學是二元的,佛法雖然講能、講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學。宗教裡面立一個主宰的神,一個創造的神,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他說得很好,說得很有道理。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教育,佛所說的是宇宙萬有的真相,《般若經》上常說的,諸法實相,真實相。

  佛為我們說出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真相統統明白了,叫大徹大悟。明瞭之後,你的思想、見解,你的言行,就正了,那就叫聖,這個人我們稱他為聖人。我們對佛稱為聖人,菩薩裡面有三賢十聖,對大菩薩我們稱為聖人,大菩薩是地上菩薩。菩薩有階級,四十個階級,最高的十個叫十地;其次是十迴向,再其次是十行,再其次是十住,這大家曉得;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我們稱前面三十個位次,稱三賢,稱最後十地,稱十聖。聖是有標準的,「聖者,正也」,十聖純正,三賢正還不純,十聖以上純正。

  我們這些年來提倡修學的綱領:純淨純善。怎麼個修法?還是從菩提心、菩薩行提升上去的。菩提心,我說得比較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菩薩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把這個往上一提升,純淨純善,所以無漏正法,得在心故,這個「心」是你契入了、相應了。你這個心,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決定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你不能稱聖,那也稱為賢,當之無愧。不起念頭則已,一起念頭決定相應,這就是大乘法裡頭常講的發菩提心,念頭一起跟菩提心相應。

  真誠,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偽,你得佛法真實受用。這個受用裡頭的樂,你不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你也體會不到。正是孔子在《論語》裡面,第一句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乎」是自己享受,別人,你跟他講,體會不到。所以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這一杯水,你問這個水熱不熱?我說很熱。究竟多熱,你體會不到,你必須嚐一口,你才能體會到。所以這是境界問題,你不入境界,你永遠沒有辦法體會到。

  「學而時習之」,這一句話也了不起,學是什麼?學是覺悟;習是什麼?習是日常生活。你把你的正覺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裡頭有樂趣。這個樂趣,大乘法常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那不就離苦得樂嗎?所以孔老夫子的境界也了不起,我們相信孔老夫子是佛菩薩在中國的應化。中國人頓根少,中下根多,所以他老人家做這樣的一個示現,給我們做修學的榜樣,修學的模範。

  他自己說,他「十五有志於學」,十五立志求學,一生鍥而不捨。「三十而立」,而立就是自己學習,用現在話說,學校教育告一個段落了。好像是從十五歲開始學到三十歲,你大學畢業了,你拿到博士學位了,這是而立,你拿到學位了。學位拿到之後要行,要把你所學的東西落實到生活上,落實到工作上,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你學了才有用處。學了要是用不上,你學它幹什麼?那不白學了!所學非所用,這個事情不能做,為什麼?浪費我們的時間,浪費精力,那完全空過了。

  學以致用,這叫實學,我學了真有用處。他這個作用,我們看到很明顯,他境界不斷提升,「四十而不惑」,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知因果,知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佛法講一切因果,他明瞭了;知一切因果,就是知苦樂法。「六十而耳順」,耳順是自在隨緣,六十歲他入這個境界。「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什麼境界?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無障礙的法界,完全落實他所修學的。所以學不厭、教不倦,所學的是聖賢之道,在這個地方講,這是總的綱領原則,四聖諦!無漏正法,得在心故。我們用孔夫子這一段話來解釋,比較容易懂,我們容易學習。不能講得太玄,太玄之後,我們就落空了,我們學不到。

  學習的起步,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我們佛門裡面,許許多多懺儀裡面,第一句話,「一切恭敬」,你才真的能學到!這句話是很不容易修得的,什麼原因?凡夫煩惱習氣重。什麼煩惱?貪瞋痴慢,驕慢,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總以為別人不如我,所以對人的恭敬心生不起來。好了,這一下就把你的業障全部給現前了。你過去生的業障,現在的業障,統統在驕慢暴露出來了,這就難了。你在佛門裡面修學,無論你怎麼樣用功、努力、精進,你所學的是皮毛,記問之學。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你永遠是茫然無知。什麼原因?你業障障礙住,業障最重大的是傲慢,你沒有恭敬心。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給我們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對這個人也沒看在眼裡,那個人也沒瞧得起,你糟了,你一分誠敬心都沒有,你怎麼能入佛門?所以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真誠恭敬心對待。這個真誠恭敬心怎麼樣生起來?實在講,儒跟佛都以最善巧的方法教導我們。你看儒家教童蒙,教小朋友,剛剛啟蒙的,念《三字經》,《三字經》裡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平等的。我是人,你是人,他是人,我們大家都是人,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的本性統統是本善的,相同的,那就要互相尊敬了。

  為什麼變成不善?不善是你染污了。所以接著說,「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本善,大家都一樣,以後變成不一樣是習性,習性產生了變化;習性就是我們今天講習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哪個環境裡頭,你受這個環境的染污;你跟那些人在一起,你會受人事環境的染污,這樣變成不善了,變成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再大,它是習性,不是本性。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不但對人,對畜生、對餓鬼,甚至於對地獄、對妖魔鬼怪,他都是那麼樣的恭敬,什麼原因?本善!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的本善,本善值得尊敬。

  那個本善是什麼?在佛法裡稱之為佛性,佛法裡稱佛性,就是本善,就是儒家講的本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決定他會作佛。問題就是他什麼時候覺悟?他今天不能成佛,是他迷了自性。什麼時候他覺悟了自性,他就成佛了。你怎麼可以輕慢他?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一切恭敬學起。普賢菩薩教我們從禮敬諸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你要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看,那就對了,為什麼?這是聖人的看法、聖人的知見。

  我們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要以為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行。凡夫常常看到別人過失,真正修行人,六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只看到自己過失,自己什麼過失?我看到別人過失,就是我自己過失。到什麼時候我看不到一切眾生的過失,看到什麼?看到一切眾生的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因果報應。我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不能幫助他,我改變不了他,為什麼?他不相信,他迷,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薩來的時候,他不相信,所以他造惡因,他一定要受惡報。幾時那個惡報受夠了,他覺悟了,那個時候佛菩薩來幫助他;他不覺悟的時候,佛菩薩不來。換句話說,他的一切造作,他統統要受。不是佛不慈悲,佛來了沒有用;佛來了,加重他的罪業,為什麼加重?因為他不相信。不相信,這個罪很重很重,所以佛菩薩不來,是大慈大悲。到他覺悟的時候,佛菩薩來了,也是大慈大悲。看到你造業,看到你墮地獄,看到你變畜生、變餓鬼。三惡道是什麼?三惡道就是你造作惡業,把惡業怎麼樣消除,三惡道去消除你的惡業,不是不好,是好事情。

  沒有三惡道,你的惡業消不掉,統統消掉之後,哪一天覺悟了,佛菩薩來幫你,肯定你會覺悟,肯定你會回頭。為什麼?因為你現在接觸到佛法。但是一定要受惡報!罪受滿了之後,你才真正覺悟,不吃大苦頭你回不了頭來。真正一接觸佛法就回頭,就是佛門講的善根很深厚,善根利的,他一接觸他就回頭,這一生他就得度了,他就會成就。所以這是無漏正法,得在心故,很不容易!凡跟聖這兩個字,我們要認清楚,實際上講,聖覺悟,凡迷惑;真的講,只是迷悟之差,並無凡聖之別;悟了稱聖,迷了稱凡。

  再看下面這個「諦」,解釋諦,「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諦」,我們一般講,現在世間人講真理、真相,這都是諦的意思。「諦實」,我們用現代話講,真相;「審諦」是真理。我們也可以用佛家的術語,就是法性、佛性。我們知道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為什麼要用兩個名詞?跟此地的諦,諦有兩個意思,諦實、審諦;諦實就是法性,審諦就是佛性。審諦裡頭有覺的意思,法性裡頭沒有覺的意思,佛性裡頭有覺的意思。所以法性是真相,是諸法實相。那佛性,佛性是對於諸法實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差別就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諦實就是事實真相,它永遠不會改變的,它會隨一切眾生的妄想執著產生變化,就是唯識所變!可是我們中國人俗話常說,萬變不離本。這個意思好像什麼?像我們現在在螢光幕前面,這個螢幕是本,不管你開什麼頻道,裡面怎麼樣產生變化,這個螢幕從來沒有動過。這個螢幕是法性,是諦實;裡面一些變化,唯識所變,怎麼變也沒有離開本性,真的是萬變不離本。這裡頭,生活在裡面的一切眾生,就是覺迷,迷了是凡夫,覺悟是聖人。覺悟什麼?他變也好,不變也好,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決定不受變化的干擾,心永遠清淨,永遠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本性當家作主,用事!絕不迷惑。但是凡夫不一樣,凡夫的思想,他的見解,會隨著外面環境變化產生了影響,那就錯了,你就要受果報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受不受果報?不受。真的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他得大自在,沒有受到一分一毫的影響。

  諸位如果心思細膩,你想想這個事實真相,你要不要學?這個東西才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才是真正的自己!學佛沒有別的,把自己真正自我找到了。過去把真正自我給忘掉了,迷失了,現在把它找回來了,得大自在,永遠生活在無障礙的境界裡面。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世出世間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智慧、德能、相好都現前,都得受用。好,他下面還有解釋,很好。

  「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捨離故,真實故,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虛妄,不可差失」。這一段文,我們剛才雖然沒有念,意思都說到了,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佛法講的,《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就這個意思。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明瞭那就是諦審,就是審諦。審諦,諦審是一個意思,你明白了。凡夫雖然不明瞭迷在裡頭,迷在裡頭,事實真相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決不隨你迷它就迷,不會的,它不隨迷悟之緣。所以迷悟是在個人,法不隨你迷悟,不是你迷了法就迷了,你悟了法就悟了,不是的;法沒有迷悟,人有迷悟。但是,法隨著迷悟,它有不同的反應,這就是唯識所變,這就是十法界、六道種種苦樂境界的來由,根源。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事實真相,我們本來是清楚的,現在迷惑了,這個障,在佛法的名詞叫所知障。所知不是障,現在所知你不知了,所知你不知道,這個障礙稱之為所知障。它跟煩惱障性質不一樣,煩惱本身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障礙所知的,稱之為所知障。障礙所知是迷,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真的,麻煩出在這個地方。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