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四三卷)  2006/5/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第三小段所遇人物,我們從第六首偈看起: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清涼大師對這首偈有比較長的註解,有疏有鈔,我們先看看清涼《疏》裡面所說的。「六云」,這就是第六首偈所說「獲根本智滅眾苦者,若得見道無分別根本智,則斷惡道業無明故。三途若滅,則三苦八苦亦皆隨滅,死及取蘊,直至金剛後根本智,則能永斷」,我們就看這段。現在這個社會『苦惱人』很多,歡樂人實在見不到幾個。我們偶爾也見到,見到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勉強現歡樂相,背後依然是苦不堪言。可以說在今天這個社會、今天這個世間,眾生只有苦,哪來的樂!

  佛告訴我們,這都是事實真相,四樁事情保不住,哪四樁?第一要曉得「常必無常」,我們以為總能長久,卻不知世法是無常的,剎那剎那在變化,沒有一樣東西能久住世間,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了解事實真相就叫覺悟,不明真相那就是迷惑;覺悟的人叫佛菩薩,迷惑的人叫凡夫。佛菩薩跟人沒有差別,一個是覺悟的,一個是迷惑的,這不能不知道。我們願意做糊塗人還是願意做個覺悟的人?迷惑的人一生因循苟且,空過了一生;覺悟的人他知道抓緊時間,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為什麼?凡是物質就免不了生滅,有生有滅,這是無常的,靈性不是物質,所以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

  靈性是什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就在我們身上,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六根的根性,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不是物質,所以物質的身體有生滅,它不是物質,它沒有生滅。《楞嚴經》上「十番顯見」很長一段經文,當時波斯匿王聽佛講這些道理他聽懂了,聽懂了非常開心,為什麼?不再貪生怕死,知道什麼?身有生死,靈性沒有生死。所以聰明的人、覺悟的人不重視身體,重視靈性。靈性最明顯的就是智慧。諸位要知道,智慧跟聰明不一樣,不能夠把它混攪在一起,它有一點相似,實質上完全不同。

  這個地方講『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你看得根本智的人,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無所不知叫後得智,那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這樣說法大家還是不好懂,我們再說白一點,佛家講定慧,這諸位比較熟悉,禪定、智慧,禪定是根本智,智慧是後得智。你看看佛法教導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從哪來的?智慧從定當中來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此地講的根本智。所以根本智給諸位說就是清淨心,這大家就好懂。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我們這副對聯上面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是根本智。

  你的心如果真正回歸到真誠清淨平等,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是你的真心。你現在的心不真,妄心,不誠,為什麼?真誠是永恆不變,這是真誠。我們現在這個心不見了,現在我們的心是什麼?叫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你想想看對不對?我們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叫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起用的時候叫造業,業有善業、有惡業,造善業的果報在三善道,天道,人道,天阿修羅、人阿修羅都算是善報;造惡業的果報在地獄、在畜生、在餓鬼,這是惡報。六道輪迴有沒有?有,從哪來的?妄心造的,《華嚴經》上講唯識所變,識就是妄心,就是真心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變成妄心。這樁事情很不好講,所以也很難聽懂,往往聽的時候把意思錯會了。

  真心真的會變成妄心嗎?如果真心會變成妄心,那個真心就不是真的,也是妄的,真心絕對不會變成妄心。妄心怎麼來的?妄心就是虛妄,根本沒有,這個話你懂不懂?本來沒有,現在還沒有,徹底的虛妄,但是什麼?它依真心起來的。真心沒有念頭,這大乘教裡講得很多,真心離念,沒有念頭,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我們有沒有?有。你早晨起來眼睛睜開了,還沒有起心動念。試問問,眼睛睜開,外面東西你有沒有看見?看見了,有沒有分別?分別念頭沒起來,有沒有執著?執著念頭也沒起來。時間很短,那一念跟諸佛菩薩完全沒有兩樣,你要能夠保持那你就成佛了,你不能保持,為什麼?境界上稍稍有一點動靜,你立刻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這是妄心起來了,隨著馬上就分別、就執著。所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誰當家、誰做主?妄心當家,妄心做主,你天天在造業。

  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真心像什麼?像鏡子,這我們常見,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鏡子。用心如鏡那個人就叫做佛。你看鏡子照東西照得清楚不清楚?清清楚楚,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它有沒有分別?沒有,它有沒有執著?沒有,沒有一樣不清楚。我們早晨照一次鏡子,晚上照一次鏡子,學佛的人要想到我要用心如鏡,我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瞭,但是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就成佛了。

  起心動念,這是最難的。還起心動念,沒有辦法不起心、不動念,但是可以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好,你是菩薩。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分別也不容易斷,我還是會有分別,但是我可以不執著,那也不錯了,阿羅漢,阿羅漢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就這三樣東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變出這個妄相。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話說得好,六道輪迴是作夢。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在做大夢沒醒過來。醒過來之後,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大覺。能夠做到一切不執著,這是小覺,阿羅漢;能再做到不分別,這是中覺,菩薩;佛是大覺,覺而不迷。不單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教我們教什麼?就教這個,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幫助我們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就覺悟了,覺而不迷是佛菩薩。

  我們的真心是本覺,我們的真心是根本智;換句話說,只要你從虛妄回歸到真實,你什麼苦都沒有了。這什麼苦都沒有了,『滅除眾苦』,我們把「除」跟「眾」兩個字把它捨掉,就念頭尾「滅苦」,這個經文滅苦,「獲根本智,滅除眾苦」。滅苦在梵語裡頭有個名詞叫涅槃,給諸位說,涅槃什麼意思?涅槃就是滅苦。滅苦有等級的,所以涅槃也有很多說法,大乘教裡面比較說得最多的講四種,第一種叫「性淨涅槃」,那是什麼?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來寂滅,所以自性裡頭沒有苦。

  自性涅槃平等的,一切眾生各個都有。雖然各個都有,現在你不能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這是從理上講,一切眾生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有性淨涅槃,我也有性淨涅槃。但是他的性淨涅槃起作用,他證得了,那個性淨涅槃變成他的生活、變成他的工作、變成他現前處事待人接物,那這得大自在。我們雖然有,我們今天用事的、當家的是妄心、是煩惱,所以涅槃的反面就是煩惱。

  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這都是佛教的一些名詞術語,所以反面就是性淨涅槃。這三大類的煩惱去掉一類,先去見思煩惱,這就叫正覺,我們講小覺悟、小覺,小覺就是正覺。為什麼稱正?人間也有很多聰明人,像現在科學家、哲學家對於宇宙,現在叫宏觀宇宙、微觀宇宙,的確他也知道不少,那也叫覺,不叫正。為什麼不叫正?他見思煩惱沒斷。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他的執著沒斷,執著要是完全沒有了,那就是正覺。再把塵沙煩惱斷了,就是分別,於一切法都不分別,他證的果位叫正等正覺,我們稱他作中等的覺悟。阿羅漢是小覺,這是中等的覺悟。再把起心動念都斷掉了,那叫無上正等正覺。佛法所修的、所求的就是這樁事情。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就是如來。

  這個註解裡面講「直至金剛後根本智」。金剛後根本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到那個時候生死永斷了,真的沒有了。可是得前面見道位的無分別智,阿羅漢證得的,阿羅漢、菩薩所證的,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了。在十法界裡面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還是有苦,用一個「死」字來做代表,代表苦,不是真的有生死,他那叫變易生死。六道裡面的生死叫分段生死,你看一世一世,這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活了幾十年死了,這一個階段,分段生死。這種生死現象阿羅漢以上都沒有了,六道裡頭有,六道以外沒有,六道以外叫變易。變易是怎麼回事情?像我們讀書升級一樣,我們讀一年級,這一年功課不錯,一年念完,明年升到二年級,就是二年級生了,一年級死了;再升一級,三年級生了,二年級死了,這叫變易生死,不是分段的,是變易的,就是你修學功夫不斷向上提升。我們曉得大乘教裡面菩薩,《華嚴經》上講有五十一個階級,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往上提升,這叫變易,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生死叫分段,所以佛家講兩種生死。

  前面「見道無分別根本智」就是六道生死沒有了,脫離六道輪迴,但是上面還有變易生死。在《華嚴》大乘教裡面,我們知道見道無分別智是在十信位裡面的第七信,第七信就得到,就超越六道輪迴。七信、八信、九信到十信,這有變易生死,很明顯的變易生死。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給諸位說,那才叫真正的見道。真正見道,脫離十法界,就是這種明顯的變易生死沒有了。在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很微細的變易生死,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這四十二個位次,這我們在前面都講得很詳細。那個變易生死跟四聖法界的變易生死不一樣,四聖法界的變易生死粗,很明顯,它礙事,一真法界的四十二個階級不礙事,而且我們十法界裡面的人看他們完全看不出來,我們看他們統統是平等的,你決定分不出來。那為什麼還有四十二個?佛說了,他們還帶著無始無明習氣未斷,那個習氣帶得多少分成四十二個等級,那個習氣不礙事,但是他有。

  所以有同學問我,《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階級到底是真有是沒有?我的回答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真的痕跡找不到;你要說沒有,確實這個習氣厚薄不相同,但是決定不礙他自己修行,不礙他自己應跡示現,一點都沒妨礙,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明白這些道理,我們講這四種涅槃,性淨涅槃,性淨是本來有的,就是大乘教裡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麼?見聞覺知,蚊蟲螞蟻都有,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一樁事情,只是佛家講得詳細,我們老祖宗講得籠統,確實是一樁事情。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中國人完全接受,跟傳統文化一結合,相輔相成。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是綱領,大乘教裡講的是細節,相得益彰。

  後面三種附帶說說,第二種叫「有餘依涅槃」。什麼叫有餘依?涅槃現在證得,你這一生確實證得了,證得之後身體還在,人沒死。所以諸位要曉得,證般涅槃是活著證的。現在很多人發生一個誤會,認為涅槃就是死了,這是錯誤的,這大錯特錯。涅槃是你現前證得的,證得你身體在叫有餘依涅槃,如果壽命到了,不要這個身體了,叫「無餘依涅槃」,這是第三種。最後一種叫「無住涅槃」,無住是什麼?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眾生有感,他就來應,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他是來應化的,他不是業報身。這種身就叫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稱它叫無住涅槃,這是專說諸佛菩薩的應化身。而實在說,無住涅槃跟有餘依涅槃是一樁事情,有餘依單從涅槃上來說的,而無住是菩薩教化眾生,從大慈悲心上說的,差別意思就在此地。

  我們真正要離苦得樂,這經上跟我們講得就非常明顯。什麼時候我們得根本智?你看清涼大師所說的「斷惡道無明」。惡道是三惡道,惡道的無明,無明就是迷惑,大乘教裡面講的貪瞋痴,這大家好懂。惡道業無明就是貪瞋痴裡面的愚痴,愚痴斷掉了,那就叫無分別根本智現前。諸位要知道,他為什麼會貪?為什麼會瞋恚?愚痴,所以貪瞋痴這三毒,痴是根。他要不痴他就不會貪,他要不痴他就不會瞋恚;無痴,智慧就現前。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定來的,你看它統統都有連帶關係。不貪不瞋是定,定能生慧,這三個有連帶關係。貪是對順境,瞋是對逆境。

  所以佛跟我們講的這四種不可久住,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能久保。第一個要曉得世間無常,我們的警覺心要提起,決定沒有長住的。這個地方環境不錯,很好,我們很想在這裡定居下來,行不行?不能長保,說不定什麼因緣你又要搬家了。我對於這一句是體驗最深,從小真的叫無家可歸,到一個地方總想安定下來,住不多久逼著你一定要離開。現在才真正明白,曉得一切法無常,無論在哪個地方都像住旅館一樣,沒有貪戀,沒有喜愛,也沒有厭惡。到這個世界來住了八十年,縱然長命再住二十年,一百年!也是一彈指。第二佛教我們「富貴必定貧窮」,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為什麼富貴必定貧窮?富貴從哪來的?是在貧窮時候積功累德得到的果報,享福的時候就忘了種福,所以福享盡又回到貧窮,永遠在循環。貧窮變成富貴,富貴變成貧窮,永遠在循環,是個輪迴相,你看明白了就很有趣味。所以真正聰明覺悟的人,他積功累德,得大福報他不享受,還過一般人的生活,這了不起,這是真實智慧,於是他的富貴代代不衰。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最佩服的三個人,中國歷史上三個人,第一個是孔老夫子,你看一直到現在孔家不衰。聽說孔子的後代,沒有人不尊重的。祖宗積的德大,沒享福。第二位范仲淹,宋朝的一位宰相,到現在差不多是一千年,一千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家裡都出人才。在蘇州范家,提到沒有人不尊敬的。第三位是清朝初年葉狀元,這個人我不太清楚,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在中國歷史上見到這三個例子。為什麼人家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這三個人是覺而不迷,把他的家風代代傳下去。現在我們看到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的《四訓》統統講到了;如果家裡面的兒孫,世世代代都遵守這四篇教訓去做,那他家裡千世百世都不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富貴要知道修福,富貴不知道修福,只貪圖享受不知道修福,那就決定不長久,富貴一定貧窮。

  第三個是「會合必定別離」,佛家講的愛別離苦。再親愛,夫妻、父子、朋友一定要別離,生離死別,死了之後不可能再在一起,為什麼?各人的業不相同。你自己沒有功夫,在六道裡頭隨業受報,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他怎麼會在一起?真正能夠永遠在一起的只有一個方法,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大家都很認真念佛,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學習,生到西方淨土那壽命都是無量的,那真的無量不是假的無量,真正無量壽,那個時候才能永遠在一起。如果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六道裡面會合一定有別離。第四個是「身體強健必定有老死」。佛跟我們講這四樁事情,你一定要知道,知道怎麼?要趁身體健康的時候真正發憤用功,到老的時候來不及了。老的時候精神體力都不管用,想用功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抓住現在身體還健康、記憶力還可以的時候,認真去幹。如果身體還可以,記憶力已經衰退了,念經記不住,不要緊,老老實實的念,恭恭敬敬的念,不必去記它,平常這句佛號不間斷就好。這是四樁事情佛教導我們,我們必須要明白,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

  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論是善緣、是惡緣,是順境還是逆境,要用平常心對待,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離分別執著才叫做平常心,平常心就接近真心,不要去分別計較。人有過失,古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找一個一點過失沒有的人找不到。所以古人教我們,看到別人過失立刻反省自己,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真正會用功的人。常常看別人過,把別人過記在心裡,自己的過失完全不知道,這種人就很可憐。記別人的過失是造業,把自己的良心、好心做為別人的垃圾筒,你是不是錯了?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的心裡頭,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裝一大堆別人的垃圾,這樣的人太多太多!所以常常反省我自己是不是,如果自己真的是這樣子,趕快改過來。

  我們自己的心要裝古聖先賢最好的教誨,要裝一切眾生的善法,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在裡面,這就對了!能這樣修,消業障就消得快。業障消除了,那個現象立刻就很明顯的顯示出來,你的身體健康,年歲雖大你也不衰老,為什麼?你每個器官、每個細胞都能保持到正常,正常就是最健康的。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著良好的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長成了,新的細胞取代舊的細胞,新陳代謝。所有新的細胞絕不比舊的差,還比舊的更好,那你的修行功夫真得力,為什麼?你會一年比一年年輕,一年比一年強壯。這事情可能嗎?不但佛說的是可能,現在科學家也證明出來了。

  為什麼一般人年歲大了新陳代謝就不好?所換的新細胞都不如舊細胞,你這個身體就衰老,一年比一年衰退,這是什麼原因?是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有很多不善的習氣,這些壞的意念把你新的細胞全都變壞了,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的意念是正面的不是負面,是清淨的、是善良的、是慈悲的、是利他的,你所換的新細胞決定比原來的更好,所換的是全新的。像機器換零件一樣,你換的全是舊零件那當然就不行了,你要完全換的新零件,那你跟新生的有什麼兩樣?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裡頭給我們做了證明,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恢復自己的根本智,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不會得病,你不會衰老,最後再告訴你,你不會死。生死是肉體,你不喜歡它,丟掉,再換一個。你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去換,愈換愈好,這才叫真正滅除眾苦。現在時間到了,這段經文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第七願,清涼大師也有一段長的註解,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七願入真實慧,永無病惱者,此有二種。一約入真見道之慧,斷身病之苦惱,及煩惱病。二約金剛心慧,頓斷一切諸煩惱病,及習氣隨眠」。這講到『無病人』,見到無病人,也就是身體健康,引發菩薩的大願。『入真實慧,永無病惱』,跟前面一首偈「獲根本智,滅除眾苦」,從這兩首偈來看,很顯然的,佛在這裡告訴我們離苦得樂是果,因是什麼?因就是破迷開悟,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要真正希望離苦得樂,那就是非求破迷開悟不可。所以佛教是教學、是教育,這個東西不是神通能做得到的,也不是感應能做得到的。釋迦牟尼佛、歷代祖師為我們所示現的全是教育。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給我,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我是從這個地方入門的。入門之後才知道它是真的高,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高,還超越,確實是達到究竟圓滿。

  不開智慧不能解決問題,常識再豐富,解決問題有時候還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唯有真實智慧解決問題究竟圓滿,決定不會發生副作用,這樁事知道的人確實不多。我們有幸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有這麼好的機緣遇到善知識,使我們以正信入佛門而不是迷信。從不斷的學習,得知像開經偈裡頭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就是承蒙他告訴我們,正如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全是自性本來具足,真的是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我們要時時提在心上。

  真正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而已。不斷的放,天天放,年年放,真的到一切法都不起心動念了,自性裡面本具的性德圓滿現前。話說得是容易,做起來是真難,為什麼有這麼難?這要知道,我們迷失自性時間太久了,無量劫來在輪迴裡頭打滾,生生世世愈迷愈深。時間久,迷得太深,已經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叫習性不是本性,變成習性,太可怕!現在我們明白了,怎樣從習性裡面回歸到本性,這就是佛法。佛這個字是外來語,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覺,是智慧、是覺悟,所以佛法是覺悟的方法。覺悟所依靠的是智慧,智慧現前你就覺悟了,覺悟能解決一切問題,連我們病痛的問題、生死的問題,全能解決,永無病惱,永無生死。永無生死就是大涅槃。

  涅槃之樂樂無窮。佛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涅槃的四種樂,第一個是離一切世間苦,得出世間大樂。出世間樂是什麼?給諸位說,離苦就是樂。我們讀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經論,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稱之為極樂,那個地方沒有苦,沒有苦就叫做樂,所以苦樂是相對的,苦沒有了,樂也就沒有了。你要想到這個世間種種快樂的事情,這種種快樂在佛法裡面叫壞苦。佛法講三種苦,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都沒有了,這叫真樂。苦苦跟壞苦就是我們講的苦樂,苦苦是苦,壞苦是樂,這兩種都沒有了叫行苦。為什麼叫行苦?他不覺悟,他雖然苦樂都沒有了,他迷,迷而不覺,那還是苦,叫行苦。一切苦不外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苦統統沒有了,那就叫樂,就叫極樂。

  涅槃第二種樂,遠離憒鬧。我們現在講繁華熱鬧,遠離了,生活在哪裡?生活在清淨寂滅,這個味道長。世間人喜歡熱鬧,真正有德行、有修養的人喜歡寂靜、安靜。安靜裡頭有真味,熱鬧場所那是欲望。現在一般人講磁場,熱鬧裡頭的那個磁場是欲望,人生活在那裡頭煩躁、情緒不安;清淨的環境裡面那個磁場是安定的、是和睦的,那是真正的享受。長年生活在都市裡面,偶爾到這些地方去旅行、觀光、休假,你會感覺得那幾天身心舒暢,這個樂是屬於涅槃樂。

  第三是智慧開了,於一切法悉知悉見。心地清淨,智慧開了,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時空的維次突破了,到達這個境界是真正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能,要不要學習?不要,為什麼不要?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惠能大師入了這個境界。你看世出世間這些典籍,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沒有一樣不明瞭,他可以講給你聽。念的人不懂,聽他講解也開悟、也就明白了。不認識字的人會講經,儒釋道的典籍你念給他聽,他統統都跟你講,一點障礙都沒有,你要問那什麼原因?實在講,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他怎麼會不知道?「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那就是性淨涅槃。他在這個世間,六根有沒有染污?絲毫染污都沒有。為什麼?自性清淨,我們前面講的性淨涅槃他得到了,他契入這個境界,所以他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永遠不離,念念相應,這叫入真實慧。

  不但永無病惱,而且涅槃四樂最後一個:身如金剛,永不壞樂。六祖他也有生死,生死是肉身,身如金剛不是他的肉身,是他的法身,法身不生不滅,示現在九法界完全能控制。他那個身不是業報身,業報身才有病惱,他的身是乘願再來的應化身,應化身沒有病惱。有時候也有病惱,那叫示現,那是什麼?用這種方式來教化眾生。像維摩居士,這當年佛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所證得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平等。所以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成佛,維摩居士示現在家成佛。由此可知,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你說是出家還是在家?統統行,在家出家沒有兩樣,你入那個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示現才叫圓滿。

  出家人不可以輕慢在家居士,輕慢就錯了。在家居士對出家人尊敬,出家人對在家居士同樣要尊敬,決定沒有差等的。普賢菩薩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不是一出家就高高在上,那你就完了,你不出家還好,出家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嚴重的煩惱。你看看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下面就是慢,你的根本煩惱就生起來,這還得了!不出家你不會生這個煩惱,一出家這個煩惱現行,這難怪古人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我們聽起來,想想不無道理,為什麼?傲慢。不知道世尊當年在世,他的這些學生像十六大弟子,迦葉、目犍連、舍利弗、阿難,這些人見到維摩居士,這諸位在經典上看到,都對維摩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是最敬禮;對老師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尊重,對維摩居士也是這樣尊重,這就對了。我們現在只一出家就把居士看矮了一截,你還想成就嗎?不可能。

  你要怎樣才能成就?此地講的無病人。病這個字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今天身很健康沒有病,心上有病,心上是什麼病?有煩惱習氣就是病。你看病惱,惱是煩惱,煩惱是病,見思煩惱是病,塵沙煩惱是病,無明煩惱是病。誰是健康的人?阿羅漢以上,懂得尊敬人、懂得愛護人、懂得幫助人、懂得成全人是佛菩薩,是健康的人沒有病,為什麼?他有智慧,他契入真實智慧,所以普賢菩薩十大綱領,修行的十個綱領,就是十大願王統統做到了。

  禮敬諸佛,諸佛是指什麼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你對一切眾生能像對佛陀那樣恭敬嗎?如果恭敬是有,還有等差那就錯了,你不平等。不平等就是病惱,不真誠就是病惱,不清淨就是病惱,一身都是病。你對人,對一切人,對個貧窮下賤的乞丐也要像對佛一樣的尊重、一樣的禮敬,你能做得到嗎?諸佛菩薩做到了,世尊當年在世的弟子們做到了,這表演給我們看的。不但對人,對所有一切動物,蜎飛蠕動,蚊蟲螞蟻,你對牠有沒有恭敬心?你有沒有尊重牠?你對牠不知道尊重、不知道禮敬,普賢菩薩第一句你沒做到。不但對小動物跟對佛沒有差別,對植物、對礦物、對自然現象沒有兩樣。諸佛菩薩對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一切現象就是一個真誠恭敬。所以有人問印光法師,學佛怎樣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印光大師答覆兩個字「誠敬」,就是禮敬諸佛。用真誠心去修禮敬,你就契入了。一切恭敬,毋不敬,從這裡下手。一切恭敬,你還會害人嗎?你還會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嗎?當然沒有。

  今天大家講化解衝突,恢復安定和平,普賢菩薩所教導的那真正是最究竟、最圓滿、最徹底的落實,真正做到從我心做起,這不是從外頭,從我們自己真心做起,真實智慧做起。你沒有真實慧,你對於這個不能夠真正的認知,不曉得宇宙萬有跟我是什麼關係,你完全不知道。宇宙萬有跟我的關係是共同一法身,是我們的法身,關係太密切了。如何相處?相處是性德,性德就是誠敬,說到最簡單的就是一個真誠,這是性德的核心,性德的中心。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沒有別的,他就是永遠掌握到中心。我們換句話來說,回歸到中心,回歸到中心就是回歸到真誠。中國五倫裡頭「父子有親」那個親就是真誠。真誠的相就是慈悲、就是愛,真誠的作用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慧,慈悲是戒。慈悲是完全應用了,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永遠沒有過失。無病惱就是無過失,永遠沒有過失,永遠不會犯錯誤。所以先決的條件是怎樣回歸到自性的核心,回歸到自性的中心,真實慧。

  我們看到無病人,在佛法裡面講無病人是佛陀,菩薩是不是無病人?菩薩還是有病,為什麼?他無明習氣沒斷,不過他很輕,很輕的病,不礙事,好像很健康,跟健康的人沒有兩樣;阿羅漢也還不錯,阿羅漢的病比菩薩重,可是還是不礙事,算是小病。菩薩是很輕微的病,如來才沒有病,六道凡夫有嚴重的病,為什麼?沒有智慧。所以阿羅漢稱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真實慧有高低差別不同,但是都可以說永無病惱,他只有向上提升,他不會往下墜落。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所希求的,我們每天認真努力來學習的。

  凡夫修行容易退心,我們要想著自己怎樣才能夠天天有進步,不至於退轉,佛給我們講了四條。佛講得多,今天我們只說這四樁事情。第一個對於佛法疑惑、懷疑,縱然相信了,半信半疑,容易退心。怎樣對治?對治就是佛所講的斷疑生信,你有疑,這個疑一定要把它斷掉。如何斷疑?學習,認真努力的學習,你才能生起信心。第二個毛病就是自己有很深的成見,貢高我慢,執著自己的想法、看法,批評佛法,這沒辦法,這種人多。特別是學術界的,拿到佛經批評,所以他沒有辦法入真實慧,這個障礙很深,叫法執。一定要虛心求教,不虛心不行。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一個人沒有恭敬心、沒有真誠心學東西學不到,稍稍有傲慢那就完全造成嚴重障礙。第三是嫉妒別人的利養。別人有修行、有成就,當然尊敬他的人多了,供養的人也多了,他看了就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所以嫉妒也是嚴重的煩惱,障礙自己入真實慧。第四個是對一切菩薩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所以這四種最容易讓修行人退轉,有些退轉退得很厲害,大幅度的退轉,在這一生都不能恢復,這是非常可惜。

  如何能不退轉?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當然真正的因是宿世的善根,過去生中善根深厚,這是真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緣;如果遇不到善緣,雖有很好的善根,也不能夠繼續向上提升。所以一定要有緣,遇到緣之後,緣遇到了,最重要的自己好學,尊師重道加上好學,你成功的希望就很大。尊師重道是用性德來學,前面講,你有恭敬心,你對你所學的尊重,然後學了之後明白了,不但對老師要尊重,對所有一切眾生都尊重。尊重的等級決定沒有差別,我對佛是怎麼尊重,我對一切眾生也是這樣尊重,對老師也是這樣尊重,那你就真正學到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你真學到了。這個利益太大太大,能幫助你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頭一個我們要學的,連儒家,這世間法,你看《禮記》裡頭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都把這個擺在第一句。普賢菩薩第一句「禮敬諸佛」,佛門裡面許多拜懺的懺儀你打開看看,頭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說盡了,就是禮敬諸佛具體的落實,決不能疏忽,決定不能小看,然後你有這個,後面就不難了。「稱讚如來」很重要,稱讚如來是什麼意思?我們中國人講的隱惡揚善,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不見世間過」。對任何人一律平等,稱讚他的善,不說他的過失。自己修得好,行得正,別人有過失,感化他,決不是責備他,決不是批評他,而是用自己的心行去感化他,這個人是菩薩。常常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這個人是凡夫,這個人是迷惑沒有覺悟,覺悟的人不幹這個事情。這都是很難做到的,往後就愈來愈容易。

  第三個「廣修供養」,修供養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但是我有智慧知道應該怎麼做法。真正有智慧的人供養有沒有供養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的供養給人家做了壞事,有沒有?有。為什麼覺悟的人還有?覺悟的人用這種方式來教化眾生,讓眾生看到這些事相他省悟過來。所以順境、逆境都是佳境,善緣、惡緣都是好緣,善事、惡事都是好事。這個意思就很深,一般人體會不到,那你就不了解佛菩薩;佛菩薩也不需要人了解,他所做的,所作所為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是幫助眾生覺悟、不是幫助眾生回頭。還有些過失還要重複做,我舉一個例子,這是我親身遇到的,那個時候還很年輕,但是經過老師一點醒我就明白了,我就曉得他這個做法是對的。

  道安法師,台灣的道安法師,過世十幾年了,我在年輕的時候追隨他。他老人家在台北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請我去做總主講,所以我跟他往來就比較密切。有一天我去看他,他在松山寺,去看他,見面的時候他就問我:淨空法師,你有沒有看到剛才有個居士出去?我說:我看見,他是在大門口碰到的,我也認識他。老法師就告訴我:他今天又來騙我了。我說:你給他沒有?給他了。這個人常常去騙老和尚,老和尚裝作不知道,每次都給他。老和尚說了之後,我才明瞭老和尚所用的苦心,最後總有一天他覺悟到,回頭了,原來每次騙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他不糊塗。以為他糊塗,不知道每次你去騙他都給你,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你有一天真正了解,你才會低下頭來,才會懺悔,才會改過自新。教一個人不是那麼簡單,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日久天長讓他慚愧心生起來,他才會回頭,他才會覺悟。我們一般人哪能看得到!都以為老和尚很容易騙,很容易上當,誰知道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一點都不糊塗。他那個上當是故意的,所謂是用心良苦,幫助一個人回頭。他不說那個人的過失,他也不隨便跟人說,難得他來跟我講這些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