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三五卷)  2003/1/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35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毫光召眾第九句,十句裡頭第九句:

  【滅除一切身心苦惱。】

  這個『身心苦惱』,凡聖都沒有辦法避免,就是到了法身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我們知道有四十一個階級,即使到等覺菩薩,他身心有沒有苦惱?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就是他的苦惱。當然要跟我們凡夫相比,那我們可以說是,不要說是法身菩薩,天人,我們看到他們都沒有苦惱,自在的在受樂,我們凡夫苦惱。可是等覺菩薩要跟佛相比,佛自在,他還是不自在。所以身心苦惱有差別、有等級、有程度上的不同,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末後一句:

  【起見佛心趣一切智。】

  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第九句「色累功用,滅身心苦」。末後一句說「滯無生者,見佛趣果」。這都不是普通菩薩,真正是法身大士,而且是深位的菩薩,不是淺位。清涼在末後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就是這段經文的總結,「初四」,前面四句講的是「離障」。對我們來講是要明瞭,要認真的來學習如何離一切障礙,那就是佛光照觸前面這個四句。但是先決的條件還是善根福德成熟的人,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是遇到佛的光明照觸。或是你遇到佛像,或是遇到經典,或是遇到善知識,或是遇到同參道友給你開示,把佛法介紹給你,這都是佛光照觸。像我在早年遇到方東美先生,他在課堂上講授「佛經哲學」,我們這一接觸,這是佛光照觸,把我們過去排斥佛法的障礙消除了。這個障礙消除了,我們歡喜接受了,這是『即自開悟』。

  第二句『息諸惑熱,裂諸蓋網,摧諸障山』,用一句佛門裡面的術語來講,消業障!都是稍稍明白佛法的道理,接受佛陀教誨,消業障。沒有接觸到佛法,在這個地方講沒有接觸到佛法的光明,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別人要是毀謗我侮辱我,我一定會生瞋恚心,會想方法去報復,至少也要辯白,洗刷我的清白。這些念頭行為起來了,不但業障消不了,增長業障。明白佛法道理就不一樣,逆境惡緣不起瞋恚了,也沒有報復的念頭了,業障消了。順境善緣如果要起貪戀,要被它迷惑了,那你就墮落了,你又起了業障。所以順境善緣可以受用,決定不能夠有貪戀,一絲毫貪戀都不能有,決定不能為外境所動搖,那真正的福慧現前了。

  所以諸位想想看,如果沒有接觸到佛光觸照,哪有這種修養功夫?過去我們離開台灣,逼不得已!我們小團體裡面的住眾心不平,還有外面的一些法師、一些護法心也不平,來給我說,還給我出點子。我寫了六條,「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把大家這個不平的心降伏了,很順利的離開了台灣。過了半年、一年這些人心真平了,來跟我說:法師,你處理這個事情對了。不爭,一切忍讓。我們最低限度相信命運,這是《了凡四訓》教導我們的。

  《了凡四訓》念多了就有這個好處,不爭,歡歡喜喜的布施供養,讓給別人,你要,我都給你。我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那個地方捨掉了,這裡來了,而且這是幾十年我們的經歷,愈捨愈多。佛法教我們布施,教我們種善因得善果,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真幹,真有效應,一點都不錯。我們這幾十年當中證明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並沒有求果報,果報自然來了,來了怎麼辦?來了我們不能享受,不能被這個福報所迷惑。我們守著佛祖的教誨,福報現前大家享,不要個人去享,也不要我們團體這一夥人來享。我們要把這個福報擴大,一切眾生共享,你說這個多快樂、這個多自在!

  自己日常生活跟平常完全一樣。我們有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都需要滋養,眼需要色滋養,耳需要聲滋養,鼻需要香滋養,舌需要味滋養。佛經上講的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決定不能過分,要有節度。眼見色有節制,耳聞聲有節制,六根受用六塵境界有節制,這是最健康的,這是可長可久。如果沒有節制的,那你的福報一旦享盡了,後面就沒有了。福報沒有了,你的災禍就來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凡事都要懂得節制,這是佛法裡面的禁戒,禁制。飲食特別要節制,凡是不能節制,過分了都有傷害。

  我們看現代的人,剛才講了,眼需要色來養它,它要看。現在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大概是天天玩電腦看電視,沒有節度,很小就戴上眼鏡了,這什麼?這就是過分了!不知道節度,眼睛就受傷了,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就戴上眼鏡。耳喜歡聽,現在尤其是隨身聽,聽熱門音樂,不知道節度,大概到三、四十歲耳朵就不行了,要戴助聽器了,什麼原因?不知道節制。吃東西不知道節制,病從口入,什麼叫病?過分的飲食就是病,適當的飲食養人,過分的飲食那就是病根。尤其是肉食、飲酒過分的時候,你很明顯的看到人身體受到的傷害,精神受到的傷害,不知道節制。換句話說,不懂得養生之道。

  這些說實在的話還是不讀書之過,我們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聖先賢的書籍就是老人言。特別是飲食,無論是喜歡吃不喜歡吃,真正懂得養生的人,他對於食物他不管它的味,好吃不好吃他不管,他攝取養分。哪些東西對自己身體需要,他攝取,適當的攝取,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心理精神也就健康。所以前面四句「離障」。

  第五句『淨諸垢濁』,清涼大師在總結裡面講這是「令解脫,通益三乘」。這個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一句包括的境界很廣。第六句『發大信解』,是「未信令信」。第七句『生勝善根』,這是「令入三賢」,入三賢位。第八句『永離一切諸難恐怖』,這是「令得初地」。

  今天我們讀的這一句,『滅除一切身心苦惱』,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令二地已上,得於八地」,這個境界也廣,從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八地。末後一句『起見佛心趣一切智』,這是八地以上,八地菩薩「已證無生」。證得無生怎麼樣?他就在那裡不動了,確確實實他是很自在。所以佛看到了,在這個時候勸導他,教他還要向上提升,他上面還有九地,還有十地。八地是不動地,不能真的到那裡就不動了,不動那你永遠沒有辦法把自己境界再向上提升,所以是教他「起見佛心趣一切智」。決定不要退無上菩提,不能退這個心。這是佛的光明遍照,利益無邊,佛放光召集大眾。

  你看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從與佛有緣的眾生,凡夫一直到八地菩薩,這末後一句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幫他提升到九地、十地。換句話說,這個光的利益從初發心到法雲地,除了等覺,五十位菩薩沒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淺深看他自己修行的果位,果位愈高,他得的利益愈大。這就像世尊在《法華經》裡講的比喻,好比下雨,雨水平等普遍的滋潤大地一切草木。但是每一個草木所吸收的水分不相同,大樹吸收的水分就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就少;雨水落下來是平等的,個人吸收不一樣。這就好比這個地方所說的佛光普照是平等的,菩薩得的利益,我們講這是佛的光明加持,就超過緣覺;緣覺得的利益超過聲聞;聲聞得的利益超過我們六道凡夫。所以是佛的加持是絕對平等,我們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

  再講到淺近的比喻,這我們親身經歷的,我們聽老師教課,就像我早年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那個經學班就跟新加坡的培訓班一樣,我們同學只有二十幾個人,在一個教室裡面上課,老師講的是一樣的,每個同學得的利益不相同,各個不一樣。這就是說明善根福德因緣,因緣相同,聽老師講課因緣相同,個人善根福德不相同。

  什麼是善根?這我都常說,我說得很淺顯,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每一個人同樣聽老師這堂課,信解行證不相同,如果信解行證統統具足,四個字,他契入境界,他聽了能夠悟入;如果不能夠證,只有信解行,他能夠得解悟。諸位同修要曉得,如果要是沒有行的話,解悟不可能,解悟是什麼?你要通過修行來證明你的悟處。那為什麼叫解悟,不叫證悟?你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斷了,那就證悟了。道理在此地,我們學佛學經教的人不能不懂。這第四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再看第五段當機雲集,諸位一定要把這個科題看清楚,前面是當機。「當機」這兩個字怎麼講法?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適合於這個課程的教學,你具備學習的條件,這個課程對你很適合,在佛法稱為當機。在我們現代說法裡面是我們的程度夠了,志趣相當,我對這個課程有志趣,也有程度、有能力學習,這叫當機。「雲集」形容適合這個課程教學的人多,四面八方來了,聚集到佛這個講堂,到這個道場來了。

  這一段又分為兩個段落,「先通顯諸王雲集致敬」,後就是第二段「別彰諸王雲集儀式」。雲集的當機眾很多很多,用諸王來做代表。因為太多,沒法子說,說不盡,只能夠說團體,到這個地方參加的某個團體。請看經文:

  【時一切世間主。并其眷屬無量百千。蒙佛光明所開覺故。悉詣佛所頭面禮足。】

  這就是這兩大段裡面的第一段,很容易懂。『一切世間主』,老同修沒有問題,為什麼?《華嚴經》從前面一直聽下來的,「世主妙嚴品」裡面講得詳細,「世主妙嚴品」裡講「一切世間主」,我們看到的人王,天王,八部護法的王,六道眾生裡面的王,大大小小凡是領導的都是王。還有包括一切雜神眾,那也是世間主;山神、樹神、草木之神、海神、江神、河神,都是世間主。從表法的義趣來講,我們把範圍縮小,縮小到我們現前的社會,在我們這一個國家,國家的領導人是世主;省縣市鄉鎮,那些領導人也是世主。各個行業公司的老闆,他們的員工有幾百人、幾千人都要聽從他的指揮,他也是世主;各個行業裡面的世主。世主的範圍包括就多了,一個家庭裡面的家長在他一家裡頭也是世主。一切世間主,《華嚴經》上講一切世間主不是講一個世界,遍法界虛空界,小的就不說了,從大的來講。

  『并其眷屬無量百千』。眷屬有內外,內是他的家族,外是他的屬下。國王是世間主,他下面那些大臣文武百官是他的外眷屬,他自己宮廷裡面妻子兒女內眷屬。佛光遍照!所以『蒙佛光明所開覺故』,佛光一照大家都感受到了,看到這個無比殊勝的瑞相,為這個所震動、所感動。見到佛出現於世,佛現身了,當然都到這個地方來拜佛,來拜佛的。到達佛出現的處所,『頭面禮足』,都行最敬禮,向佛致敬。

  下面再為我們介紹諸王雲集的儀式,我們應當知道,應當學習。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禮節。人有禮節,遵守禮節,社會有秩序,所謂是有條不紊,它不亂,這個社會才祥和,安和樂利。如果沒有規矩,沒有禮節,人人都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那個事情麻煩了,這個社會亂了。今天社會為什麼這樣動亂?大家不守規矩,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聖賢人教導我們這些禮儀禮節,不是他發明的,不是他制定的一定要我們遵守,不是,那是性德。換句話說,做人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哪裡有一點點勉強?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一生無論是生活、是工作(他的工作是教學),待人接物沒有一絲毫造作。你要問他:為什麼你這樣做法?他告訴你「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隨順性德,隨順自然。我們把它一條一條記下來就變成了戒律了,就變成了儀規了,佛家講的戒律威儀,記下來就變成戒律威儀。在他完全是自然,我們很不自然的學習,這什麼原因?我們迷失了自性,違背了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錯了!所以叫造孽。佛跟法身菩薩,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隨順性德,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性德自然的起用,這裡頭決定不夾雜絲毫煩惱習氣在裡頭,所以是純淨純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應當要學習。

  世間的禮節要懂,不懂怎麼樣?不懂,人家嫌棄你,你跟一般人往來的時候,人家討厭你,口裡不說,心裡對你就是不高興。換句話說,他不歡迎你。因此,世間社會很複雜,就是在現代每一個地區國家,文化不相同、族群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生活的規矩也有很多不相同。夫子教我們入境隨俗,那你就要學這些禮儀,到什麼地方學什麼地方的禮儀,一定要隨順。

  這也是我常常勸導我們的同學,無論到哪個國家、到哪一個地區、到哪一個族群,我們一定要萬緣放下,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要跟當地文化融合成一體。當地人歡喜,歡迎你。因為歡迎你,也就歡迎佛法了。你是學佛的,他看到學佛真不錯;你是個學儒的,儒很不錯。從這個地方幫助人建立信心,把聖賢道德的教化傳播到世界。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這個意思。凡是堅固執著自己的成見就行不通了,你只能在這一個地區,離開這個地區你就行不通。

  你要想在這個法界虛空界通行無礙,那你就要學大通智勝如來,你看看佛是怎麼做的?大通智勝如來智慧無比的殊勝,他在虛空法界任何地方暢通無阻,什麼原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到任何地方要打聽學習當地的規矩,當地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這是學問。

  這一段裡面它也分兩段,「先廣明喜見,後略列諸王」,現在先講第一段「正出本事之緣」。這個裡頭有六個小段,「文分為六,標名辨統」。這是第一段。請看經文:

  【諸佛子。彼焰光明大城中。有王名喜見善慧。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

  這先跟我們介紹城市的名稱,是『焰光明大城』。這個城的國王名字叫『喜見善慧』,他所統領的疆域,就是他這個國家有多大?經上告訴我們『百萬億那由他城』,這是個大國,這個國比我們的地球還要大,我們地球上的城市沒有這麼多。百萬億下面是那由他,我們就不說那由他,單單講百萬億,我們地球上城市沒這麼多,所以這是一個大國王,這個國王有福有慧。沒有大福德、大智慧,他不能居在這個地位,國王不好當。喜見善,善是福;喜見慧,慧是智,在世間法裡面講福慧圓滿,居人中的王位。這個大城是他的都城,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首都,國王居住的所在,這個大城叫「焰光明」。焰是形容像火焰一樣燃燒,有光有熱,光明表的是智,熱表的是德,我們講的熱情熱心,這都是應當要學的。所以看到這個名字,我們就想到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當機雲集第二段總辨眷屬,請看經文:

  【夫人采女三萬七千人。福吉祥為上首。王子五百人。大威光為上首。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見為上首。】

  這是一段,總辨眷屬。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說明,「有德曰夫人,有色曰采女」。這是什麼樣的條件稱為夫人,什麼樣的條件稱為采女,這個都是內眷屬。這個皇宮裡面的內眷,『夫人采女』,人數有三萬七千人。『福吉祥』是『上首』,這個「上首」我們就曉得是皇后。大師舉《瓔珞本業經》上說,提供來給我們做參考,「十住銅輪寶瓔珞」,這是講轉輪聖王,銅輪王。銅輪王有「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佛學行,教化二天下」。這些常識我想同學們很多都有,轉輪聖王有四種,佛經裡面稱為金、銀、銅、鐵。

  金輪王,他統轄的範圍是一四天下,也就是說一個單位世界,金輪王!這一個單位世界如果要是像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就是一個銀河系。現在我們科學家確實發現外太空有不明的飛行物,飛行物體,一般人講飛碟,飛碟的形狀像一個輪。為什麼稱他作輪王?就是因為他有這個輪,這個輪是寶,它什麼作用?交通工具。它的速度非常大,在一天當中,這一天是我們這個世間就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這麼長的時間,他就能夠巡邏這個銀河系。你看銀河系上多少星星?多少個太陽系?他就到處巡邏,去查看,所以它這個飛行工具速度很大,那照這樣說法,它的速度應當是超過光速,光速不能跟它相比。我們知道銀河系的兩邊,東邊到西邊多長的距離?大概用光的速度來通過的話,好像是五萬個光年,他能在一天就能夠巡邏周遍,那比光的速度大多了,他有這個寶。同時這個輪寶也是他的兵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武裝,像我們現在的戰鬥機一樣,是他的武力,是他的交通工具,金輪王。

  銀輪王,他管轄的範圍是三個(這是講的,他這個地方就省略掉了),銀輪王是三天下,就是銀河系的四分之三,他管得到的地方四分之三;銅輪王是一半,二天下,就是一個單位世界裡面的二分之一;鐵輪王所管的叫一天下,那就是一個單位的四分之一,像銀河系的四分之一。範圍都非常大!四分之一裡面諸位想想多少個太陽系?所以他們的飛行工具我們今天都叫飛碟,佛經裡面都叫做輪寶,叫輪寶。

  當然我們從這個經文上來看,雖然都是輪寶,這個等級決定不相同。也就是說,同樣是輪寶,金輪王的輪寶無論在速度,無論我們今天講裝備,銀輪王比不上;銀輪王的輪寶比銅輪王一定殊勝,銅輪王比不上;銅輪王的輪寶一定超過鐵輪王。所以我們地球上許多人看到這些飛碟,到底是哪個輪王派來巡邏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看起來好像都是一樣,實際上這個裡頭有很大的不相同。就像我們一般人在路上看到汽車,開的這個車子好像都是一樣的,實際上這些車子品牌不一樣,性能不相同,價格也不相同,都在高速公路行駛,這是大致上的情形。

  我們把清涼大師註解這個地方《疏》我們略略的說一說,這是「十住銅輪」,銅輪王是「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佛學行,教化二天下」。所以他的教化的範圍是單位世界的二分之一。銀輪王,「銀輪寶瓔珞,五百子」。你看前面是百子,這是五百子。「金輪一千子,初地四天王,萬子」。所以四天王天這稱天王,不是輪王,比輪王高得多。四天王天我們在此地看到了,他在菩薩等級裡面,初地菩薩。初地菩薩示現為四王天,二地菩薩示現為忉利天王,三地菩薩夜摩天王,四地菩薩兜率天王,五地、六地一直到淨居天,「但云眷屬亦如是」,那就是說明眷屬最多二萬子,大師在此地說「故知無過二萬子者」。

  「若三界王」那就是等覺,摩醯首羅天王,等覺菩薩來示現,他是「以一切菩薩為眷屬」。所以這個地方有疑問,清涼大師有解釋「按喜見所統」,就是這個經上所說的。「但以城言」,只講城的名字,「焰光明大城」。又見到了佛出現於世,這個經上給我們介紹的是四尊佛,這是第一尊,到第三尊佛「方云去世」。他這個喜見王住世的時間很長,到第三尊佛的時候,這個經上才講他過世了,所以「五百銀輪,斯為正也」。那他到底是什麼樣的身分?清涼大師認為他是轉輪聖王裡頭的銀輪王,因為他王子五百人。銀輪王的王子五百人,《瓔珞經》上說的,所以他應該是銀輪王。

  「上首」,這是太子,太子裡頭嫡長,這叫上首,上首就是傳王位的,繼承王位的我們稱為太子,其餘的都稱為王子。王子當中選一個人繼承王位,這個人稱之為太子。一般都是選嫡長,他是皇后所生的長子。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帝王在兒子當中選賢能的,選有德行的,也不一定完全是長子,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得也很多。這一位太子名叫『大威光』,說明他有德,他有智。威是德,光是智慧;有道德,有智慧,這個繼承人好!選繼承人的條件確實就是德與智,有德有智這才被列為太子。

  第三個小段威光得益,這就是大威光太子,你看他接受佛光注照,他是什麼樣的感受?得到什麼樣的啟示?這個地方很值得我們學習,請看經文:

  【爾時大威光太子。見佛光明已。以昔所修善根力故。即時證得十種法門。】

  這說得很具體,佛光一照,真的他就省悟過來了,省悟的是什麼?他能夠舉出十條,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佛光一照他開悟了。為什麼?根機熟了。所以開頭這一句說出來了,他是以往昔所修的善根力。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習多善根多福德,這個佛光注照是因緣,一遇到這個因緣,就把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發出來了,所以才能『證得十種法門』。

  這就是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的,老師教學,同樣的,一個課堂上課,眾多的學生一起在聽,每一個學生所得的不相同。這什麼原因?每個人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不相同。老師是諄諄善誘,誠誠懇懇的在誘導學生,學生必須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他就能悟入境界。善根福德不夠深厚,那就是什麼?多聽。聽了什麼?種善根而已。會不會開悟?不會,只是種善根。開悟的人過去生生世世善根種得太多了。

  從前老師教學非常重視學生的悟性,跟現在不一樣,老師平常觀察學生,從哪裡觀察?從反應。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學習當中,老師觀察學生的反應,反應敏捷,思惟想像動作有次第、有程序,在這個地方觀察他的德能智慧,這叫觀機。老師看清楚看明白了,這一堂課當中,好像這個課是為大家上的,大家都一起在聽,實際上老師是心裡有對象,那個對象就是為這個當機者說,其他人旁聽的。這個當機的他得滿分的利益,普通旁聽的所得的利益有差等,有得七、八分,有得五、六分的,還有得一、二分的。好像發個考卷一考就看出來了,有人考一百分,有人考八十分,有人考六十分,有人考三、四十分不及格。

  由此可知,教學不能勉強,要恆順眾生,恆順什麼?隨順,隨順各個學生不同的根性,所以好老師他的教學「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佛的教學,紀錄下來這叫經典,就是他的教學。他老人家所講的,講的東西很多,一個科目有的時候講得很長,這裡面你仔細觀察,有淺有深、有廣有狹,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陀當時教學聽眾裡面的程度不相等,佛是統統都顧到。程度好的,這講的裡頭有一些是深的,講得很深,那是對程度深的,對他講的。有些地方講得很淺,那些話是對程度淺的人說的。程度深的對他也是一種勉勵,你雖然深,淺顯的不能忘記,十善五戒不可以離開,雖然教初學,老修也提醒他。很深奧的這些義理,雖然對程度深的人講的,也讓初學的同學有個印象,做為將來契入境界的基礎。佛這一種說法的智慧善巧方便,我們應當要學習。他得十種法門,這下面:

  【何謂為十。】

  哪十種?第一句:

  【所謂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三昧。】

  這第一種法門,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的「佛德圓滿,摧障稱輪,定中能知,故受斯稱」,他所證得的。『一切諸佛』,這就講佛佛道同,一尊佛證得的,一切佛所證得的,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地方才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的功德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究竟圓滿,功是他修學的功夫,德是他修學所得的果報,功圓果滿,這個果滿就是德,所以佛德圓滿。

  圓滿的功德有什麼用處?這個用處就是消除一切煩惱障礙,大乘經上通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華嚴‧出現品》裡頭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我們常常念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統統消除了,確實沒有了,這是什麼?這叫圓滿的功德。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障,「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斷所知障,極其微細的障礙都沒有了,這個才圓滿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

  斷煩惱是有層次的,不是一下就斷得了的。古大德說得好,這樁事情是「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頓悟是解悟,你都能夠明瞭,雖然明瞭了,你習氣在,你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把你的習氣慢慢的磨掉,這叫修行。不是說理通明白了,習氣就斷了,沒這回事情。譬如佛法裡面常說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我們明白了,所有世間一切善法都從這兒生的。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會起貪心,不合自己意思還是會起瞋恚心,你知道有什麼用處?你煩惱還是會現行,斷不掉,要在這裡下功夫,功夫得力了,功夫深了,煩惱不生了。煩惱不生是德,你種種磨鍊的那個叫功,功德是這個意思,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功德只有自己受用,功德不能分給別人,別人享不到,只有自己修自己得。福德可以送給別人,我有福報,我有財富,你缺乏,我可以送一筆財富給你,你可以享受,這福德,行。你沒有房子住,我有這個福德,我送一棟房子給你,所以福德可以布施供養一切眾生,功德就沒有辦法了。功德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了,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別的。古大德跟我們說,功德裡頭一定有福德,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福德裡頭不一定有功德,佛教導我們要積功累德,佛不勸我們修福德,勸我們修功德。為什麼?功德心是清淨的,功德心是覺悟的。換句話說,它與覺正淨相應。福德有時候跟覺正淨相違背,還是迷邪染。我用這個來揀別,大家就很好懂。

  我們以最普通的例子布施供養,布施供養與覺正淨相應是功德;布施供養要是與迷邪染相應,沒有離開迷邪染,福德,這個大家好懂。你煩惱習氣沒斷,這是福德。功德是肯定斷煩惱習氣,最低限度也把煩惱習氣伏住了,小小的功,這不是大功德,小功德。絕對不要誤會,在佛門裡面捨點財就叫做功德了,去幫個忙也叫做功德了,不是的,統統是福德邊事。

  豈不聞達摩祖師對梁武帝說的那幾句話,梁武帝當年在世,這是佛門的大護法,全心全力做這樁好事,替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我們今天講道場)。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供養出家人十幾萬人,歡喜出家人,發心供養。一般人以為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他自己也以為他的功德很大。達摩祖師從印度過來,這見了面,他非常高興,告訴達摩,我在這裡替佛教做了這麼多的事業,問問達摩: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真話,沒有妄語,老老實實告訴他並無功德。為什麼?如果真正有功德,梁武帝身心清淨,不會問這句話。他會問這句話:我的功德大不大?他還在誇他的功勞,邀功,希望別人讚歎他。換句話說,他煩惱習氣沒斷,他所希求的,福報。達摩祖師老實告訴他,並無功德。現在我們懂他一生做的這些事業,沒有離開迷邪染,所以他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梁武帝要是問:我的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修的是大福報,不是功德。

  福報將來到哪裡享?人間天上。我們今天很清楚很明瞭,他到哪一層天去享福?欲界天。為什麼?他欲沒有斷,他不可能生到四禪天,他沒有辦法到色界,他在欲界,非常可能的,他的果報在忉利天或者在四王天,這非常可能。因為夜摩以上要有一點定功,這個定功叫「未到定」,確實有定功,定功不及格。如果他的定功及格了,他就到色界去了,到初禪、二禪、三禪,就到那裡去了,不在欲界了。所以欲界上面六層天都有禪定功夫在,一層比一層殊勝,最高的到他化自在天,那個福報是真大,但是他那個禪定算不錯了,還是不夠條件,跟初禪比他還差一截。再往上提升他就出了欲界,欲是財色名食睡念頭都沒有了,五欲六塵擺在面前動不動心?不動心,這個人才能到色界天,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說身遠離五欲六塵,不是,要不動心才行。

  身沒障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東西障礙?起心動念障礙。所以我們練功,練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之處,眼見色不動心,決定不起貪瞋痴,眼在色塵裡面得定。耳在聲塵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聽不聽?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瞭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定慧平等,這樣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說你不接觸,你不接觸沒用,你還會打妄想。

  所以《華嚴經》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童子參訪的善友,他修禪定的,他那個禪定在哪裡修?不在禪堂,不是在面壁,他在市場,在逛市場,我們現在講的百貨公司。他逛百貨公司是修禪定,那是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邊看,在那裡練功。看了怎麼樣?不動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看了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修禪定。人家在那些地方修,定慧等學,定慧均等,善財到那裡去參訪。一般人哪裡曉得那是深位的菩薩,一般人只看到這個人常常到這裡來逛,大概他很有空閒,天天來逛街。怎麼知道他在那裡用功?在那個地方那真的叫參禪。

  所以真正用功人跟凡人,在形象上你簡直分不出來,沒有兩樣,用心是完全不相同。你仔細去看,那真正用功人他有定、有慧、有戒,戒定慧三學圓滿,他沒有煩惱,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很隨和,這個你就看出他修行有功夫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六根在六境裡頭,在境界裡頭哪個地方不是道場?什麼時候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道場,都是正法道場,都是在練功夫,這是「諸佛功德」。「輪」就是功德起作用,破障。輪就是車輪,車輪作用是什麼?碾碎的作用,最明顯的像我們現在修馬路,這個公路上修馬路,你看壓路機把這個路壓平,佛取這個比喻。凡夫有煩惱、有分別、有妄想,心不平,佛法的教學,你果然能用功夫,這個德就是把你不平的心壓平了,煩惱沒有了,心平了;分別沒有了,妄想沒有了,心平了。所以用輪做比喻。

  輪又代表圓滿,什麼是圓滿?不二就是圓滿,二就不圓滿了。你看輪所代表的動靜不二,它圓周是動的,圓心是靜的,心不動,它周在動,心要一動那就不是圓了。像我們用圓規畫個圓,那個圓心一定不能動,這才畫成圓。那心要一動,不圓了,所以它代表動靜不二,代表性相一如。心是性,那個輪是相,動靜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也不是二,妙不可言。所有一切形象裡頭只有這個東西能夠顯示,佛用它來表法,稱為轉法輪,佛的教學叫做轉法輪。他得「一切功德輪三昧」,這是十種裡面第一種,我們應知應學。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