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一四卷)  2004/10/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14

  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疏文,「且為十甚深解,然有二義,一約行,二約法」。這是講到初信位的菩薩修學主要的課程,這個十門,十門我們在經典裡面也能看出來,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像這些道理,這些原理原則,我們不能夠疏忽,我們應當要學習。為什麼他們從凡夫地修行、證果,提升自己境界,他不難,對我們現在人來講,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非常困難,這到底什麼原因?你看看他們十門課程,初信修十門,二信修十門,三信修十門,你只要看懂這一點你就明白了。他不是十門課程在一起都學,一門一門的學。

  我學佛之後,我真的才恍然大悟,我就想到從前我們在學校念書,一個學年是兩個學期。我們念一年級、二年級,課程大概有五、六門課程,在這一個學年當中。其他副科那無所謂的,那個等於說是調劑,助修的,像音樂、美術、勞作,這個沒關係,這就是此地所講的約法跟約行。這些副科每個學期可以相同,可以同時都學習,但是主科就學一門。譬如我們學校,五個主科或者是六門主科,六門主科。你在這一年當中,把時間好好的分配,一個月學一門,一個多月只學一門。這一個月當中你不會想別的,你就想一樣,真有進步。

  不必把一年的課程把它分成兩分,上學期學一分,下學期學一分,而且那個課程在每天都交雜著來排課。第一個鐘點譬如上國文,國文老師來教,第二個鐘點就數學,第三個鐘點或是物理,老師都不一樣。學生一個鐘點聽了之後,沒有消化,馬上就換第二個課程,你說東西能學得好嗎?沒消化,真叫囫圇吞棗,這種學生縱然是死記,不開智慧。如果說把它也可以這樣分,我這六門課程,六門主要課程分成上學期、下學期,每個學期三門課程。三門課程,一個月學一門,這一個月當中就這一門課。當然有的人說,恐怕老師太辛苦了,不見得!譬如國文老師,第一個小時在一年級教,上國文課,第二個小時他可能在二年級教,第三個小時他在三年級教,老師一天上課也是三、四個小時。如果這個老師三、四個小時只教一班,教一個多月,把這個學期的這一門課程教完,再換第二個老師,或者教數學,學生真正能吸收,真正能消化,真正能得東西,這是個教學概念上的問題。佛法你看自古以來就這個教學法,收效果很大。

  十信菩薩等於說佛教的小學,這個小學一共有十班,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從一年級、二年級到十年級,畢業了,再升到中學。中學就是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我們要把這三個位次用現在的比喻話來說,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迴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你看看佛門的教學,無論是在哪個階段,他學習一定是一門,他不會學很多門。一門能開智慧,智慧能通達一切,所以《華嚴經》上我們所看到的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從淺到深,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我們在大乘教裡面,每一個階段學習,有行布、有圓融。我們看這下面的文,它有兩個意思,「言約行者,文殊發問,九菩薩答,明妙慧通於眾行」,這段就是次第。文殊菩薩發問,這九位菩薩代表的是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代表十信位。為什麼要讓這九菩薩答?因為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正是他們現前修學的,他們提出自己的學習報告、心得,非常親切。

  佛門這種修學傳了三千年了,中國歷史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多年。中國過去老法師都用這個紀年,現在多半不用,用外國的。外國的好像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二千五百多年,還不到二千六百年,跟中國古老記載有將近六百年的差距。這些我們不問它,我們不考古,不考證,總而言之,有這麼長的歷史。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記載非常正確,是公元六十七年,摩騰、竺法蘭到中國,接受中國漢明帝的禮請。這是皇帝禮請的,佛教正式傳到中國。在這之前非正式的,歷史上也有些記載,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隨著商人,經商的人帶來的,在民間流傳,政府不承認的;漢明帝就是國家政府承認的,到現在將近二千年。

  二千年在中國的教學,佛法也影響了儒跟道,所以儒、釋、道三家在教學的理念、方式幾乎是完全相同。它使用這麼多年,在中國歷代出這麼多人才,那就是成績表現,這種教學有了成果,我們不能夠疏忽。我覺得中國古時候的教學的理念跟方法比現在好,現在我們學的是西方的,怎樣能把東、西方的東西結合,取其長捨其短,那就變成更好的。我相信往後會有這些智慧的人來做這個工作,我們只是在這麼多年學習經教當中,深深有這種感觸。

  下面接著說,「九菩薩問,文殊為答」,這是做總結。文殊問是一個一個的問,到最後是九菩薩問,文殊菩薩來做總結,「明眾行成於妙慧」,這個意思好!所以,行跟慧融合成一體,那麼他的行是智慧之行,妙慧之行,特別著重這個「妙」字。妙在哪裡?妙在無礙,《華嚴經》上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真妙,妙慧。妙慧當然有淺深不同,可以說初信位的菩薩妙慧就開了,但是怎麼樣?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所以從斷證功夫上來說,七信位以前的菩薩不如小乘,比不上阿羅漢;如果就妙慧來說,阿羅漢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怎麼回事情?我們要知道,不知道你就懷疑了。

  一切眾生障礙自性有兩種,佛家講的二障,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兩種障。為什麼小乘在斷證上超過七信以前的菩薩?阿羅漢的根性是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所以他修定很容易修成,智慧不開,另外一種障他的智慧,所知障障智慧。十信位的菩薩在智解超過阿羅漢,原因是菩薩根性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就跟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阿難跟富樓那,就不一樣。佛跟大家講經說法,就是講《楞嚴》,講到三分之一,《楞嚴經》十卷,你看第三卷末後,阿難聽了開悟了,說偈讚佛。富樓那聽到感覺到奇怪:阿難開悟了!佛對他很讚歎。阿難是初果須陀洹,富樓那是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聽佛講經沒聽懂,為什麼初果阿難開悟?佛就說兩個人障不一樣,富樓那煩惱障輕,所以證得四果羅漢;所知障重,所以聽不懂。阿難尊者跟他相反,阿難是煩惱障重,所以只能證得須陀洹,在斷證功夫上遠遠不如富樓那;但是他所知障輕,他能聽懂,他聽明白,開悟了,二障。

  每個人二障習氣都不一樣,自己要明瞭,二障都要斷,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總是有障礙。要破所知障最好的方法是讀經,我們一般人講好學,好學的人,書讀得多的人,經讀得多的人,所知障輕;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放不下,煩惱障重,道理在此地。所以雖然聽懂了,聽懂未必能做到,做不到,真實的利益你得不到。你要得真實利益,你要把你能信、能解的統統要做到;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自己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要能落實,那就對了,這個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兩種障都重,在現代這個時代,兩種障都重的人多!怎麼辦?勤學。這裡頭與緣又有關係,緣是你能遇到善知識,能遇到正法,能遇到修學的環境,這三樣東西缺少一個都很不容易成就,這是講外緣。三種外緣都具足,你自己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懈怠、懶散,你不能夠勇猛精進,你不能怪外緣不好。所以自己要發憤,要努力。

  下面說,「言約法者,初九」,就是從初信到九信,「顯差別義」,最後這段經文「顯差別同歸佛境」,佛境是無差別,佛境是清淨平等。所以,世尊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說,十法界第一個因,十法界是從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什麼原因你成佛?什麼原因你生天?什麼原因你得人身?什麼原因你墮地獄?因緣複雜,不是簡單的,就像《華嚴》上講的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頭,總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緣,這我們講無量因緣裡頭第一因緣是什麼?這個很重要,佛為我們說出。

  成佛第一個因緣是平等,平等是佛境界,菩薩第一個因緣是六度。在佛經裡面講十心,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緣覺是因緣心,聲聞是四諦心。下面講六道,六道有三界,無色界、色界、欲界,三界總有二十八層天。天也很複雜,因緣也是無量!佛告訴我們,欲界天是善因而生的,十善業道,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裡面有地居天、有空居天,這個境界我們都很不容易想像。地居天住在地面上,佛經上講須彌山頂是忉利天,須彌山的中間是四王天。過去有很多人把喜馬拉雅山當作須彌山,那是錯誤的,須彌山不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一定要清楚,《華嚴》就說得很明白。過去黃念祖老居士,這個人很難得,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是近代的一位大德,我還有緣跟他老人家親近幾次。他告訴我,佛經裡面講的單位世界,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佛經上說,日月是環繞須彌山的腰在轉,如果我們把銀河系看成為須彌山,這個話就講得通。太陽系確確實實是繞著銀河系外圍在旋轉,銀河系確實像個碟子一樣,當中凸出來,週邊是平的,這種圖我想很多人都見過。

  那麼須彌山頂在哪裡?須彌山頂應該是銀河系的中心,這個境界很難想像。銀河系的中心,現在科學家說那個地方是黑洞,其實這個銀河系裡面的黑洞就不曉得有多少。銀河系的中心是不是一個很大的黑洞,這個現在不得而知,可是佛說忉利天是在須彌山頂。四王天距離我們是最近,四大天王有神通變化,我們一般講六種神通,除了漏盡通他沒有,前面五種,天人都具足。甚至於鬼道裡也有,不過他的能力小,並不大,天人的能力就相當可觀,真的他知道過去未來。

  色界天、無色界天除了十善之外還要加修禪定,四禪八定,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你看看,他要不能把五欲六塵這種享受捨掉,他就不能生色界天;如果不能把這些物質放棄,身體是物質,我們居住的環境是物質,這個東西也捨掉,他就生無色界天,所以要修慈、悲、喜、捨。佛告訴我們,果然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下,你都能捨掉,你才能超越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了。你再能把世出世法一切分別捨掉,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你就超越十法界。

  所以,佛家修學沒有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一個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瞭了,明白了,放下是捨棄,那叫功夫。要捨,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譬如現在大家常常在一起,小小不如意就發脾氣。諸位要知道,常常發脾氣,在十法界裡頭跟哪一界相應?發脾氣跟地獄道相應。你發脾氣,你損害別人很少,損害自己太大了,你在造地獄業因,你將來果報就到地獄。所以有人告訴我,某個老人很有道德,很有學問,可是脾氣很大,我說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定心平氣和,沒有脾氣,沒有煩躁。你對他怎樣的忤逆,他也不在意,他也不會放在心上,心平氣和,和顏悅色。

  你看孔老夫子,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尊敬的,《論語》上我們看到他的學生對他的讚歎。學生們公認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夫子溫厚、善良、恭敬(對一切眾生恭敬,絕對沒有傲慢)、節儉(生活簡單樸素)、對人禮讓。所以,你要能夠顯現出來溫良恭儉讓,這個人有學問,這個人有修養,有道德,值得我們尊敬。如果書讀得很多,縱然年歲很大,脾氣很大,自私的念頭很重,樣樣放不下,我們對他雖然沒有尊敬,決定不能夠輕視。我們要輕慢他,那我們是罪過,我們對他有禮,我們對他忍讓,這就對了。

  你天天學,學的是什麼?尤其是在道場,道場人與人之間還要有摩擦,還要有不愉快,你要常常想,我們這個道場天天講經,天天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掛在我們這邊,大家都看到。你是不是一個師表,你是不是大眾的模範?天天板著面孔罵人,那是模範嗎?真修行,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無論在學業、道業都有進步。佛家講懺悔,普賢行願十門,第四門「懺悔業障」。再想一想,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一門不是修懺悔法?門門皆是!所以,懺悔法通一切法門,就跟此地講的妙慧通一切法,佛境通一切法。

  所以最後這個很重要,最後這叫大開圓解,大徹大悟。佛門有句話說「萬法歸一」,有人就問了,一歸何處?你們要碰到這個問題怎麼辦?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不要胡思亂想,一歸萬法。《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無論怎麼說法,都是一體的。你說一,你說多,你說萬法,你說歸一,都是一樁事情;萬法是從差別相上講的,一是從妙慧上講的,是從理體上講的。我們《華嚴經》前面講得很多,能現能變是一,所現所變是宇宙萬法;從所現是萬法,從能現是一。後面這句說得好,「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這就是差別跟妙慧是一不是二。這種人生活在妙慧當中,工作在妙慧之中,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在妙慧之中,他怎麼不快樂。

  六祖慧能大師見五祖,向五祖報告,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要見五祖的時候怎麼報告?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不一樣!他的心是清淨的,是慈悲的,你看《壇經》上記載六祖的行誼,六祖溫和,六祖沒有脾氣。一切人說六祖的過失,他都承認,都感謝,我一定好好的改;從來沒有拒絕,沒有反駁,沒有怨恨,從這些地方看到他德行的成就。你看看十信菩薩已經入這個境界,入得淺,不深,六祖大師是初住以上,不是普通境界。這些示現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去效法,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一部經一門深入,好!肯定有成就。

  今天下午周律師來看我,他告訴我,他跟此地有三十多位同學,每個星期在一起研究《金剛經》,用我過去所講的「金剛經研習報告」。他本來預備用三年的時間,現在三年過了,他說才研究到經文,看樣子大概要十年。我說好!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你看過去江味農居士,一生用四十年的時間在《金剛經》上,所以他的《金剛經講義》變成現在研究《金剛經》參考書裡面的權威。我講「金剛經研習報告」,主要就是參考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一生不改變,一部經,一句佛號,他老人家提出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真的往生。另外還有一位大德周止菴居士,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但是他不是用《金剛經》,他是用《心經》,《般若心經》。也是四十年的時間,他寫了一本《心經詮注》,集古今《心經》註解之大成,都是權威的著作。你今天想學《心經》,你不能不去讀他的《詮注》,你學《金剛經》,你不能不念江味農的《講義》,這是我們現代修學經教最好的榜樣。

  中國古人常講「貴精不貴多」,你這一門東西精通了。果然精通了,你一定會觸類旁通,沒有學過的也通了,所以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問你,你這部經有沒有學通,果然學通,一切經都通了。一切經都通了之後,你是弘揚一切經,還是弘揚一部經?如果真正通了,你的慈悲心生起來,慈悲心是本性,就是儒家講的性本善。本性本善,真心,真心本善,本善一定是慈悲。在佛家沒有講本善,佛家講慈悲,真正有慈悲,你不是炫耀自己。如果還有炫耀自己這個念頭,你是凡夫,初住菩薩境界你沒契入,初住菩薩沒有這種思想、念頭,一切為眾生。現在眾生毛病在哪裡?毛病在學得太多,學得太雜,學到最後一無所成。在這種環境當中,你要是真正有慈悲心幫助他,你決定示現一門深入。你做樣子給他看,讓他覺悟,這叫真正有愛心,真正懂得攝受眾生的道理,自己給修學的人做一個好的示範。

  契入境界,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也不例外,也是在這個世間來表演的。他自己對於生死這樁事情自在了,學其他的法門他還有困難,為什麼?他見思煩惱沒斷,只斷見惑,沒斷思惑,所以他還出不了三界。如果念佛求生淨土,他肯定超越三界,決定往生,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他要遇到淨土法門,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他得到了保證,真的是像四果羅漢一樣,「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作的什麼?了生死的這樁事情已經辦好了,不受後有是絕對不會再搞六道輪迴,這是四果羅漢,三果還辦不到。那麼初果、二果、三果如果要是遇到淨土法門,一轉個念頭求生極樂世界,那立刻就辦了,而且比阿羅漢境界還要高。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這個經文一開始就是圓教初信位,圓教菩薩觀照、理解,這是十信位中的觀照跟理解,跟佛就沒有兩樣。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如此,五品位往生。五品位的觀解跟圓教菩薩沒有兩樣,但是斷煩惱習氣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他還不是初信位,他是凡夫,初信位是聖人了。他知道此二不二,但是他煩惱習氣沒斷,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五品位也是穩穩當當往生,生的是凡聖同居土,當然凡聖同居土裡面決定不是下輩,中上輩往生。道理不可以不懂,不能不明瞭,對自己真的是有大利益。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現在我們可以看經文了,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說,「文中十段,皆先問後答,又先起明問,後解問明」,這些意思前面都講過了,明是智慧,實在講就是前面講的妙慧。第一段是文殊菩薩提出問題,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

  這是問答之主,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提出問題問覺首。清涼大師註得很豐富,也說明這裡面的意思太深,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問覺首者,彼得此門故,緣起深義,不覺則流轉故」,《疏》裡面這段文我們要特別重視。『覺首菩薩』修這個法門,得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什麼?就是緣起甚深,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講緣起的深義,覺首明白了。所以文殊菩薩要問緣起甚深,當然問覺首,不會問別人,這是他正是現前修學的課程。「不覺則流轉故」,這問題嚴重,你覺了你就是聖人,你不覺你就是凡夫。流轉是六道輪迴,你要是不覺、不明瞭,你還是要繼續搞六道輪迴,你很難超越。緣起是真實的妙慧,總一切法,所以清涼大師首先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給我們說出來。

  下面他說,「正顯問端,略起五門」,我們先要了解清涼大師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答,「初問所為者,有二義故,最初問之,一拂異見,二顯深理」,這是首先講二義,這兩種義趣。異見是不同的看法,對緣起,現在在這個世間學術裡面講得很多很多,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這是大問題,一直到今天都找不出真正的答案。說法有很多,沒有一種說法是叫一切眾生心服口服,你就曉得這個問題不是小問題,確實是大問題。文殊菩薩在此地問,覺首為我們解答,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對這樁事情,過去所有的這些想法、看法都會放棄。知道怎麼樣?知道是錯了,就能放下。

  為什麼甘心情願放下?這個理太深,這種甚深的義理不是用言語能說的,也不是用想像可以思考的。你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回頭了,不再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絕對找不到答案。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答案就在你現前,你就明瞭了。雖然明瞭,你也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你也沒辦法去思惟。大乘教裡常講,這個問題是「動念皆乖,開口便錯」,開不得口,動不得念;念頭一動,錯了,口一開,那錯中更錯了,你怎麼能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是一句遁詞,推卸的話,不是,是事實真相。只要離開言語文字,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大白。佛見到,你也見到,你見到跟佛所見的無二無別,這就是佛境界,這就是佛知見。佛知見裡面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心行處滅,心行就是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也沒有言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只要一起心、一動念就錯了,為什麼?落到意識裡去;一分別、一執著,更錯了,錯在哪裡?落在心所裡面去,這就難了。

  下面這又說兩個意思,前面一個拂異見,它有三個意思,第一個,「令諸菩薩知法從緣,異外道見」,這些都很重要。諸菩薩就是從初信位到等覺位,初信位可以這麼說,難道等覺位還是這樣說法嗎?是的,一多不二,一多不二就是前面所說的此二不二。為什麼說不二?因為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要有二,你一定有分別、有執著。譬如我們講十信、十行、十迴向、十地,我們都是這樣說法,我們是有分別、有執著。真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隨便你怎麼說,說得再多都是一,就是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教一切菩薩知法從緣,緣起緣生,跟外道講的不一樣。

  現在科學家說宇宙是從大爆炸形成的,在天文望遠鏡裡面觀察,現在的宇宙還是不斷的在膨脹,多數科學家都肯定這個看法。最近還有科學家在研究,那個爆炸是什麼爆炸的?從哪裡爆炸的?總有個爆炸中心,總有個爆炸的點。他們去研究,真的還有答案,這奇怪了。說這個點很小,小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我看到報告,報告裡用個比喻說,說我們人的頭髮,頭髮很細,把頭髮切斷,切斷當中有個平面。這個平面的直徑上排列宇宙爆炸這個原點,可以排多少個?他說一百萬後面有三個億,一百萬億億億。宇宙原點那麼小,顯微鏡都看不見,他說是那個東西爆炸的。這跟佛法講的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但是跟佛法講得很接近了。

  佛法不是這個說法,佛法裡面沒有膨脹的說法,沒有爆炸的說法,佛法裡面講法叫「一時頓現」,這是佛法的說法,一時頓現。《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所以一切大乘經,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裡面的人心好,念頭好,所以它的物質環境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這是佛經上說的境隨心轉。境是環境,山河大地,乃至於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變化都是從心想;心想是識,八識五十一心所起作用,變現出不同的境界。如果離開心想,沒有心想,那個世界叫一真法界,完美到極處,一絲毫缺陷都沒有。心現識變,你得懂這個道理。

  所以第二個,「知從心現,捨二乘見」。佛跟二乘不講這個話,為什麼?他的根性不利,講這個他不懂,程度不夠;這些話是跟大乘人講的,不是跟二乘人講的。第三個,「但心性起,不同權教」,這個起就是生起,就是現相,現相是心性,心性是能現,宇宙(佛法裡面講法界)森羅萬象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一定要記住,此二不二;能現跟所現這是二,此二不二,你才真正能契入,你才真正能懂得。這個跟權教菩薩所了解的不一樣,為什麼?權教菩薩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對這個道理縱然能聽,不反對,不是他的境界,他沒契入,這是第一個拂異見。

  第二個,「顯深理者,令諸大菩薩(這裡加了個大菩薩,大乘菩薩),於此實義(實是真實),發深信解,起行證真,始終皆實,故問斯義」。修大乘的人對這個不能不知道,大乘所教的、所學的、所修的是什麼?諸法實相,諸法是宇宙之間一切法,實相是真相。我在早年曾經問一個同學,他在輔仁大學講《普賢行願品》,我很讚歎,很難得,他是教授。我就問他,我說你用一句話答覆我,不要囉嗦,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講的是什麼?他答不出來。最後他來問我,我跟他講,《般若經》上常常講的「諸法實相」,我說用這一句來解答,行不行?他想了想,有道理。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法的真相。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我們學的是什麼,從這個地方建立正知正見。我們絕對沒有錯誤的想法,沒有錯誤的看法,絕對是正確的,是事實真相,佛在大乘教裡面講的確實;小乘教裡面、權教裡面,有隨順眾生講的。所以佛說法也是有個原則,佛依二諦說法,二諦就是真諦、俗諦。真諦就是諸法實相,講真的;俗諦就是隨順你們,你們怎麼看法我就隨順你們怎麼講法,這個容易懂,非常契機,講真話我們都不懂。譬如說,佛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不懂,我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乃至於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佛也常講,這個講法我們懂,我們很容易懂,講生老病死,講生住異滅,講成住壞空,我們沒有懷疑,我們很容易接受。這是隨順眾生知見講,這叫隨順俗諦,這不是真諦,絕對不是佛跟大菩薩的境界,不是的。所以,佛依二諦說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因為你程度不夠,你只能接受這個,你聽起來很親切、很歡喜,佛用這個來接引你。等於像辦學校一樣,佛所希求的是博士班,讓你們個個都得到真正圓滿的智慧。可是你現在程度不夠,那只好辦小學,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都是方便法。

  所以佛法整體,就我們人間來說,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叫方便法。把你誘到,誘到最高層的時候,完全跟你講真實的,你就開悟了,大徹大悟。這個地方是十信位,十信位也能夠講這樣深的法嗎?是的,你要看看這是什麼法門,就是說你要看看這是什麼學校,這是華嚴學校,這不是權教,不是大乘,這是什麼法?在中國佛法稱為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的教材,中國佛教過去祖師大德們肯定的,只有三種,一乘法:《華嚴》、《法華》、《梵網》。很可惜《梵網經》沒有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的《梵網經》,只是裡面的一品。《梵網》也是很大的一個部頭,只有「心地戒品」這一品。你看那裡面戒是心地戒,這個意思就深了!梵網菩薩戒是心地戒,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之法。所以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法華經》上說的,完全是講真的,依真諦,不依俗諦。所以起步,從起步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

  實在講,這種教學的方法,世間法也學會了。你看儒家教童蒙,課本《三字經》,《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你說小朋友念了他能懂嗎?到他長大了,鬍鬚都白了,你問他「人之初,性本善」你覺得這個說法有沒有問題?有的時候他還搖搖頭。又何況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儒家自古性善、性惡就有兩派,到底是善還是惡?孔老夫子說的話比他們就高明,孔老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這是孔子說的。所以,性本善的善,你一定要懂得,它不是善惡的善,沒有善惡。為什麼?善惡已經是二,是二法,真的東西是不二,不二才是真;二就是俗諦,不二是真諦。所以,他那個善不能用善惡的善來解釋,自性本善。

  那麼現在人會有善、會有惡,這個善跟惡都是習性,善是習性,惡也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惡兩邊都沒有了,這是本性,這個道理小朋友怎麼會懂?雖然不懂,他上學頭一天就把這個教給他,為什麼?我們讀書求學,一生追求的,總的方向、目標就這一句。這一句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本善,這個意思多深,甚深!可是第一天第一堂課就教給他,這個教學的方法是正確的,不管他懂與不懂,總的方向、總的目標、總的原則要傳授。《三字經》前面八句是總綱,我們應當重視,應當要好好的學習,你決定會有成就。

  佛所說的修學的總綱領說得很多,分散在許許多多經論之中,可是總的原則不外乎這四句偈,諸位都知道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看看後頭這句,「是諸佛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絕對不會離開這個綱領,這個原則。那就是教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十二個字,這是佛法的總綱領。善惡的標準,隨順俗諦,就是世間的倫理道德;隨順真諦,《華嚴經》上所說的這十種甚深,這是真諦。所以,先要把這個真實的義理顯示出來。

  「發深信解」,當然這是華嚴根器,不是普通的根器。唯有華嚴根器的這種人,他才能信,他才能解,不但信解,他能深信、深解,這個難得。「起行證真」,清涼大師判這個大經四分他具足了,深信、深解、深行、深證。「始終皆實」,始是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終是到佛果,妙覺位,總共四十二個位次,始終皆真,這是最難得、最可貴的。我們學佛,雖然達不到,應當不忘記教誨,時時刻刻念著我應該早一天契入。儒家講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真正好學、肯學的人要有這種心態,不斷的提升自己。初學確實有距離,這個距離只要好學,愈拉愈近。

  我自己的經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四十、五十就死了,我的境界很低。四十、五十念佛往生,我自己心裡很明白,生凡聖同居土,三輩肯定在下輩。下輩當中自己有把握的,下輩中生,一般人也講下品中生,這是四十、五十的境界。佛菩薩加持,能讓我延長壽命。到七十、八十,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像智者大師示現的這個地位,行,我能得到。智者大師示現的是五品位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裡面上輩往生,上品上生沒把握,上品下生是決定有把握。

  所以,只要有時間,時間不可以空過,活在這個世間一天都不能空過。你要把時間掌握到,要真正用功,要提升自己境界,如果不能提升,你這一天白活了,你說這多可惜。世間什麼名聞利養,丟掉,那是一文不值,最可貴的是時間。你能夠把握著時間,快速度的把自己提升起來,這就對了,這就沒錯。我這一年沒有白活,我這一個月沒有白活,我這一天沒有白活,你說你心裡多快樂!提升自己,幫助別人,講經上課幫助別人,哪裡有緣哪裡去。佛弟子從釋迦牟尼佛那時候開始,出家,出家是沒家了。沒家住哪裡?緣,你看這個經把緣看得多重要,哪裡有緣哪裡去。

  什麼叫緣?這個地方的人真肯學,這是緣。天天聽講,他相信,他也懂得了,他做不到,這是有沒有緣?有緣,緣淺,緣不深。真正緣深,那是他真做,信解行證,能行能證,這個地方人緣成熟了。緣成熟,我們要不全心全力幫助,這是罪過,這錯了。有的地方緣熟了,有的地方緣不熟,熟的地方不去,不熟的地方長住,這是人情,你還沒把情擺脫掉,你還受情的累贅。情是什麼?情叫你墮落,智叫你上升。所以,佛法教人隨緣不攀緣,攀緣是人情,隨緣是智慧,隨緣就是要隨眾生根性。

  諸位曉得,印度尼西亞我在這一年當中去了五次,你要問什麼原因?緣!什麼原因去的?知道的同學並不多。許許多多地方同學常常來找我,請我去講經,請我去弘法。印度尼西亞淨宗學會的同修派人來請我,我在新加坡,他來找我,我就跟他講我不能去。他說為什麼?現在全世界淨宗學會有一百多個,你要是來請我我去了,別的淨宗學會來請我,我要不要去?如果不去,厚此薄彼,人家就要毀謗,要罵我;如果要去,我《華嚴經》不要講了,我一天到晚團團轉,忙得就不亦樂乎,這行嗎?他說那怎麼辦?我是出了個難題,認為決定不可能。我說除非印尼總統來請我,那我可以答應。沒有想到我這是難題,認為不可能的,他們真的把總統找到,發給我邀請函,我沒有辦法,我只好去。

  去的時候就是看緣分,一次緣分殊勝,再去第二次,去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殊勝。想不到,意想不到,你說我要不要去幫助他?不能不幫助他。明年大學裡面還舉行一次和平的活動,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活動。我現在是剛剛得到訊息,邀請有十幾位在世界上知名的這些學者專家,這個層次比我過去參加聯合國的會議層次還要高,請我去做主講。我們來討論怎樣把衝突化解,怎樣落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個難得!這次會議裡面,有聯合國的專家、官員來參加,層次很高。來通知我,我聽到這個訊息不能不去。

  國內許許多多道場,不止三百個,都是熱誠的邀請我回國,希望我回國定居在他們那個地方。三百多個道場,我現在不能分身,我怎麼回去?想不想回去?想,想了很多年。從前趙樸老在,樸老跟我是同鄉,非常愛護我,每次見面,我跟他見過十幾次面,每次見面:法師,落葉歸根!我很感動。早年也有些障礙,他在國內真的是我的護法,任何障礙到他那裡就化解了。所以在過去,我有兩個護法,在家人趙樸老,出家人茗山老和尚,我們真正是知己,是知交。這兩個人都走了,在國內沒有護法。前兩年,國內我聽說有反對淨空的聲音,他們告訴我叫「反淨風暴」,很嚴重。甚至於在雜誌、報紙上指名攻擊,我聽到、看到,知道落葉歸根沒指望了。所以這都隨緣,沒想到澳洲的緣成熟了!

  澳洲移民部長也是多元文化部長,他一個人是兼兩個部,他歡迎我到澳洲。我到澳洲的簽證在香港辦的,這個手續辦出來之後,澳洲的駐香港的領事通知我,我去拿簽證,在他的辦公室,不是在櫃檯,非常禮遇。領事親自接見,把簽證給我,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們澳洲發這樣的簽證,在亞洲,法師你是第一個人。我們很感動!我們當時在一塊聊天,聊了三個小時,這個領事非常好。他告訴我,再三個月之後他就退休了,退休他去經商,我說你到哪裡去經商,他說打算到日本。緣成熟了,這邊落葉歸根歸不成,所以我拿到這個證件,才真正覺得佛菩薩保佑我。我就決定在澳洲,我說不是落葉歸根,我是就地生根。

  我一生都是被動的,都是隨緣,沒有主動,沒有說我要想做什麼,那你就苦死了。世間事,十之八九都不是順心的事情,古人講「不如意事常八九」,十分裡頭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事。所以,我從來自己不想做什麼事情,一生沒有道場,沒有信徒,給諸位說,也沒有學生。我常常講,我希望將來能帶五個學生,這是個妄想,會不會落實?很難很難。但是現在我們的淨宗學院開闢了網路學院,我們用遠程教學。還不錯,開了還不到一個月,報名已經八百多人,好現象,遠程教學,不見面的。所以,我希望參加我們淨宗學院網路教學的同學們,希望你們要寫報告,你們要把學習的報告寄給我們學院,學院會送給我看。多少時間寫一次?不規定,所以諸位學習就沒有壓力。你一年交一份也可以,你一星期交一份也可以,大乘佛法,自在!

  你的報告,我們看你的報告,看你的言行,我們將來還是發畢業證書給大家,我們學院會這樣做法。學院我也會向澳洲政府去註冊,是澳洲國家承認的,國際上也就會承認,承認這個學籍。我們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選修的哪一部經,專攻這部經,將來拿這部經的文憑。所以,不在面前一樣可以在一起共修,這就是現代科學工具的好處,我們利用這種工具,真是天涯若比鄰。所以我常常講,我講經沒有聽眾,在攝影棚裡頭,沒有聽眾,我教學沒有學生,這才真正身心清淨,才能得到自在,才能得到受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