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七十九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79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菩薩修持第三十。】

  在本經之中,從第二十八品一直到三十二品,都是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諸菩薩的德行。特別是這一章,要給我們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修持。這一樁事情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有不少同學都意識到,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那個日子怎麼過,每天在那幹些什麼事情?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請看經文: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個經文很短,裡面所包括的境界是無量無邊。『彼佛剎中』,是指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化的這個國土。『一切菩薩』,是指十方世界每一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無論他在他方世界是什麼樣的身分,或是菩薩去往生的,或是聲聞去往生的,乃至於惡道去往生的,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不但都是菩薩,前面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讀過,世尊在前面也曾經給我們介紹過,都是阿鞞跋致菩薩,這不是普通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不例外,也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的菩薩,他這個不退轉是圓證三不退。李老師以前在這個註子裡頭告訴我們,七地以上,不是說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七地以上的境界,不是如此。所以它這個世界很特殊,不可思議,雖然不是七地菩薩,那個『禪定、智慧、神通、威德』,就跟七地菩薩差不多。是不是七地菩薩?不是的,還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他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什麼都不是,你說他是菩薩,一品煩惱沒斷,明明是凡夫;你說他是凡夫吧,他的神通、道力、威德跟七地菩薩一樣,這是這個世界非常特殊的地方。

  「禪定」,這個名詞要把它認識清楚,什麼叫禪,什麼叫定?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那個盤腿面壁,那你完全不懂這個禪定的意義。盤腿面壁是修禪定的一種方法,那是不是禪定?不是的。如果是禪定,只要每個人腿子一盤,那就叫禪定?不是如此。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介紹得很清楚,不取於相叫禪,禪是不著相,外不著相,這是禪;內不動心,叫定,禪定是這個意思。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所講的東西都離不開《金剛經》。《金剛經》在末後,釋迦牟尼佛囑付須菩提尊者,菩薩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自行化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世尊教給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教給他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禪定。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是內不動心。說得簡單、明白一點,一個修行人絕對不會被外境所誘惑,這就是不著相。外面境界不是離開它,離開它你還度什麼眾生?你要度眾生你就要跟眾生接觸,雖跟他接觸絕不著相,絕對不受他的影響,這叫禪。內不動心,不動什麼心?不動貪瞋痴慢,不動是非人我;換句話說,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定。所以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是什麼?叫靜坐,靜坐不是禪定,禪定不是靜坐。真正修禪定的人不一定要打坐,天天打坐的人不一定是修禪定,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我們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去參訪鬻香長者,這一位長者(長者是在家居士)他就是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去參訪,到什麼地方去找他,他是不是在禪堂?不是的,他在市場。市場就是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逛市場,到市場裡面去把這位長者找到了。人家逛市場是修禪定,市場裡面百貨都陳設在眼前,樣樣看得清楚,樣樣也聽得清楚,他不被這些東西誘惑,這就有禪;他看到這個東西不生貪心、不生瞋恚心,這是心裡頭有定,所以人家的定是在市場去修。你要真正明瞭,我們初學的人不行,為什麼?心會被外面境界牽著走。那佛就教你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准,所以初學的人不准你看戲,不准你唱歌,為什麼?心散亂了,破壞你的清淨心。真正修禪定的人他也唱歌、也跳舞、也去表演,為什麼?他在那裡修如如不動,在那裡學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修這個。所以那個高級修行的人,你看不出來,他什麼地方都去,去幹什麼?去修行,去修不動心,去修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在那裡修,那叫歷事鍊心,那是高等菩薩所修行的法門。所以人家的禪定跟我們這個定不一樣。

  「智慧」,我們沒有智慧,這是真的,怎麼說沒有智慧?智慧是從禪定生的,你沒有禪定,哪來的智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你沒有定,哪來的智慧?千萬不要把胡思亂想當作智慧。佛法裡頭說得好聽,叫世智辯聰,世間人只有世智辯聰,沒有智慧。不但六道裡面眾生沒智慧,連阿羅漢也沒智慧,辟支佛也沒智慧。為什麼說他沒智慧?他沒有見性,哪來的智慧?佛法裡面的智慧的標準,這菩薩智慧標準,明心見性,這個智慧開了,禪家常講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智慧才現前。沒有到見性,哪來的智慧?所以學佛,真的要老實學,不老實,都把佛法當作世間法去學了,學到些什麼?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所講的,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你學的結果就得這麼兩樣東西。邪見是什麼?邪見是所知障,把這個東西當作智慧;無明是煩惱障,把這個東西當作功夫,你說糟不糟糕?這是一般學佛的人最後就得這個東西,這大錯特錯了。

  所以佛法一定要從定中去得,這個定最簡單的、最容易的,就是淨宗裡面所講的一向專念。本經所說的「一向專念」,比《彌陀經》裡面「一心不亂」還容易,一心不亂確實還有相當高的境界,一向專念是我們人人都做得到。一,是一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專心,專心就是一心;向呢,一個方向,這就行,專心向一個方向。哪一個方向呢?阿彌陀佛這一個方向。你的心就容易得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亂,就得禪定。得禪定,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事一心不亂,事一心是禪定。功夫再要進展,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底下講的智慧,理一心不亂智慧就開了。所以這個法門,真的,經上講得一點沒錯,一向專念就成功,不要換別的法門。大勢至菩薩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是什麼?不需要藉任何法門來幫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一個程度就開悟了,自得心開那是智慧。這是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簡單,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容易,也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穩當,他真成就。所以一生得到這個法門,這真的是第一法門,古人所讚歎的「如來正說第一經」,這是第一法門。所以智慧跟聰明,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

  「神通、威德」,是日常生活當中的行事,換句話說,定慧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裡面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你充滿了定慧。定的表現就是威德,自自然然就有威德,眾生見到你,他恭敬的心就能生得起來,所謂是油然起敬。神通是智慧的應用,世出世間一切事物,你都明瞭、都通達,這個通就是通達,沒有障礙。我們世間人讚歎神明、讚歎上帝,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就叫神通。神是神奇,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想像,他什麼都能,這是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能力,圓教初住菩薩就有了,初住到等覺還有四十一個位次。

  我們看底下這一句,不得了,『無不圓滿』!這個「無不圓滿」要合在前面「一切菩薩」。所以我們常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圓證三不退。這一句話,如果是像過去那一班人來找碴的,那問題又來了,過去曾經有一段時期有找碴的,說淨土法門沒有帶業往生的,他們派了很多人去查《大藏經》,查不到「帶業往生」,只有講消業往生,沒有講帶業往生的,查不到。今天古德講的圓證三不退,這也查不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圓證三不退,這在經文上查不到。你想想看,這個是不是圓證三不退?無不圓滿,這就是圓證三不退,它沒有這個字樣,意思都具足。圓證三不退,確實有根據,因為這個「一切菩薩」是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怎麼不是圓證三不退!

  不能帶業往生,當時把佛教界的念佛的人,確確實實是緊張了一會子,搞得無所適從。不要說普通人,連周宣德老居士,活到八、九十歲了,聽到這個不能帶業往生,都慌了,無所適從,你說這引起多大的震撼。我到洛杉磯,一下飛機,老居士就在機場迎接,就問我這個問題,他說,「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法師,那我不完了?我這一生念佛,沒指望了」,問我,「這怎麼辦?」我就跟他笑笑,我笑笑,很輕鬆的告訴他,我說,如果不能帶業往生,算了,不要去了。他聽就聽呆了,沒想到我說出這麼一句話出來,他眼睛看著我,我向他解釋: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愈聽愈不懂,他說「怎麼回事,怎麼是孤家寡人一個呢?」我就跟他講,我說,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不是等覺菩薩?他說「是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他是不是帶業?他這才恍然大悟。等覺菩薩都帶業,那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你還去幹什麼?這他才恍然大悟。我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帶業的,只是帶得多、帶得少而已,它這個四土三輩九品,就是帶業多少說的,如果都不帶業了,不帶業哪有四土三輩九品?我說,四土三輩九品,這個經文有沒有?「有,這經文上有!」那不就說明是帶業往生嗎!意思都有,死在文字裡面,佛沒有講這四個字,就矢口不承認,這種學佛都學呆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圓證三不退的經文,它沒有說圓證三不退,它說「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就是圓證三不退。再看底下這個兩句,那尤其是了不起!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前面僅僅講是你圓滿證得三不退,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受用、自在,跟等覺菩薩差不多了,這個比前面還要殊勝。『諸佛』是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諸佛如來『密藏』是什麼?密是祕密,藏是含藏,諸佛如來心中所含藏的祕密之法,那是無上之法。西方世界的人不但明瞭,『究竟明了』。諸佛密藏,說老實話,菩薩都不能完全明瞭,經上常常比喻,等覺菩薩對於諸佛密藏,也好比是隔羅看月,還有一層羅網遮住看月亮,哪能夠究竟明瞭?唯獨西方世界的人,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一切菩薩包括初往生的人,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這樣的人,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有這個能力,他對於諸佛密藏就究竟明瞭。諸佛密藏到底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就這四個字,你們明瞭不明瞭?你們雖明瞭,不究竟。為什麼?如果你要究竟,你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掛在嘴裡,絕對不會中斷;你會中斷、會夾雜,就是你不明瞭、你不究竟。黃念祖老居士一天念十六萬聲,他可以算得上是究竟明瞭了;你還不能一天念十六萬聲,縱明瞭,也不究竟。

  我在前面也是多次向諸位同修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就是諸佛密藏。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釋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觀經》三福,末後給我們講「深信因果」,那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正是此地所講的諸佛密藏。究竟明瞭,他才不懷疑,才不間斷、不夾雜,就跟大勢至菩薩一樣,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成佛,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他究竟明瞭。這一句佛號,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明瞭?因為我們對它起了分別執著:阿彌陀佛,哦,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尊佛,他的名字叫阿彌陀佛。我們是這樣去體會的,這就是不明瞭,也不究竟,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那一尊佛他也叫這個名字,他的名字跟我的性德是完全一樣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念自己的性德,也念那一尊佛號,自他不二,這才明瞭。自他是兩回事情,不但是不究竟,連明瞭兩個字也做不到。所以它是自己性德的名號,念這句名號就是念自性。底下這個四句,是說他們修行真實的功夫。

  【調伏諸根。】

  這個地方講『調伏諸根』,《楞嚴經》上講「都攝六根」。你們想想,都攝六根跟調伏諸根,這兩句話的意思相不相同?說的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孟子,這四書裡頭,孟夫子也說了一句話,跟這個意思很接近,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你看,與這個意思一樣不一樣?什麼是學問?把妄想伏住就是學問,妄心就是胡思亂想。我們叫妄心,他叫放心,心放在外頭,放在五欲六塵上,你把這個心收回來,這就是學問,就是《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孟夫子在世的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人家說明什麼叫學問。現在懂得的人很少,以為多念一點書就有學問,他錯了,學問不是多念書,學問是調伏諸根,學問是都攝六根,那是學問。這個就是《金剛經》上說「降伏其心」,心得清淨,妄想斷掉了,煩惱斷掉了。這個調伏諸根,如果用佛法的名詞就是破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破了。

  【身心柔軟。】

  那當然得到,一定道理。『身心柔軟』這一句,也就是我常常在道場跟諸位同修說的,不老、不病、不死,身心柔軟就這個意思,我這樣說你很好懂。否則,給你講身心怎麼柔軟,怎麼柔軟法?確確實實,人不老。

  從前李老師在台中講學,常常告訴我們,他對於中醫造詣很深,我知道他有這一門學問,所以我到台中去的時候,就很想跟他學。我那個時候三十多歲,大概是三十二歲的時候親近他老人家,他就告訴我,他說你的年齡太大了,如果你是二十歲跟我,我一定教你,他說你三十歲,來不及了。他告訴我,他說中國的醫學,從中國醫學的理論來說,人的壽命,正常的壽命應當是兩百歲。好像機器,如果保養得很好,使用正常,一定有這麼長的壽命。人為什麼活不到兩百歲?是自己糟蹋了自己,這個機器你不會保養、你不會運用,你把它糟蹋掉了。中國的醫學是講什麼?是講如何不生病,講防止疾病的,不是治病的。說病了再去治病,那是中國醫學附帶的作用,不是它主要的宗旨。主要的宗旨,是如何能夠保護自己身心不生病、不衰老,這是中國醫學的宗旨,它不是治病的。像這樣的理論,今天知道的人已經就很少了。所以李老師講,現在治病,中醫給人把脈看病,他說這種醫生是三等三的醫生。第一等的醫生叫望,不要問的,看到你的氣色,聽你說話的音聲,看你行動的態度,就知道你哪一年會生什麼病,高明的醫生至少可以看出三十年,你三十年之後會得什麼病,你應該要怎麼樣去預防,這是一等的醫生;二等的醫生,這就是問一問,要問問,看了之後還得問問,那是二等醫生;把脈是三等醫生。「身心柔軟」,從醫學理論來講這是第一等的。

  今天這個社會有個很時髦的術語,叫改變體質。用什麼東西?用藥物來改變體質。能改得了嗎?給諸位說,決定改不了。要用什麼方法改變體質?要用心理,就是清淨心。佛菩薩心清淨,心清淨了身就清淨,你身體裡面細胞組織那個方程式的排列就順乎自然,就很正常,正常,你就不老、就不生病;你起一個妄念,裡面的組織就有部分就改變了。這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一動念頭,你的體質就起變化,換一句話,就不正常了。佛菩薩正常,正常是什麼?沒念頭。所以禪定,禪定還有個別名叫正受,梵語叫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這個心是清淨的,沒有一念,這個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充滿智慧。於一切萬法是一念不生,它清淨,這就正常。我們起心動念想東想西、想前想後,糟了,把一個正常身體變成不正常,這就壞了,自己糟蹋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修定的人,有定功的人,你看不出他衰老,不但沒有病,看不出他衰老,他有定。

  淨宗就是直接修清淨心的,經題上明白的標示出來。「無量壽莊嚴」,是我們所求的目標。我在講經題的時候跟大家講得清楚,「無量壽」,不單單是壽命,無量的禪定、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德能,一切都無量;今天大家要想發財,無量的財寶,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壽是所有一切無量裡面的一個代表而已,一切無量,壽是第一,沒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還不等於落空,你一樣也得不到,所以壽命是所有一切無量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用它來做代表。無量就是性德,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是無量具體的說明。所以,無量壽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能夠得到?題上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你就得到了,你就要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就是慧。就是底下一句:

  【深入正慧。】

  覺而不迷,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雖然清楚、雖然明瞭,是如如不動,絕對不會起一念分別執著,所以他的受叫正受,這個受就正常。

  【無復餘習。】

  『習』是習氣,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統統沒有了。習氣尚且沒有,哪裡還會造業?不會造業了,習氣都沒有了。這說的是哪些人?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所以你讀了這個經文,你如果這個經文意思都能夠明瞭,你說你不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諸佛菩薩都不相信;決定求往生。這種殊勝的利益到哪裡去找?一切大乘法門裡頭找不到!上面所講的,都是西方世界菩薩的圓滿成就,我們念了之後,真的生起無限仰慕之心,這非常羨慕。但是我們沒有法子學習;沒有法子學習,念了也是空羨慕而已。好在佛是真慈悲,下面要給我們講,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對人、對事、對物,也就是說,圓滿的智慧德能,如何應用在生活上,這個我們就有學的地方,我們可以學習。

  【依佛所行。】

  這一句是總綱,這一句叫真正學佛,佛怎麼對人,我要學他,佛怎麼處事,佛如何對待萬物,我們從哪裡學起?經典上所講的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展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無非皆是彌陀所行,彌陀之所行,就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行。所以不要搞得太多,不要太雜,夠了,一生已經學不盡了,再貪多就錯了。我在講堂裡,在中國、外國不止說一遍,說過很多遍,你一生依這一本《無量壽經》來修行,上上根人;說這一樣不夠,恐怕不行,多學幾樣,那你好,學五經一論,這多了,六樣東西,你學六樣東西,你是中等人,這不是上等人;看到這個五經一論六樣恐怕太少,這還不行,還要多加一點,那再加,蕅益大師有《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有《全集》,蓮池大師有《法彙》,這些東西加起來已經可觀了,下等人;你說還不夠,我還要學些大乘法,還有《華嚴》、《法華》,還有好多大經大論沒學,你再學,沒指望了,西方極樂世界往生靠不住了。愈是最上的法愈是專,愈簡單、愈容易,要你專一這才行。像蓮池大師晚年,晚年是真正覺悟了,真的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了,蓮池大師晚年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他就成為一代祖師。人到這個時候,這真叫徹底覺悟了,專一,統統放下了。也許有人問,蓮池大師晚年才放下,他年輕的時候他還不是什麼都學。沒錯,你說的話沒錯,如果年輕時候就放下,那他不就成佛了!他不是祖師了,他成佛了。你還要學他嗎?晚年的時候真正覺悟,換句話就是,中年以前錯了,迷惑顛倒,沒覺悟,到晚年才覺悟,這才專一,道理在此地。一定要專修、專學。『依佛所行』,這一句是總綱,下面就列出科目:

  【七覺聖道。】

  這一句就包括了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總共有七個科目,這裡說了兩個科目,七覺支、八聖道,說了兩個科目。說這兩個,一定包括前面,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到五根、五力,都包括在這裡。像《彌陀經》上所說的,《彌陀經》上前面三科省掉了,比這裡講的多了兩樣,從五根、五力講起,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個『七覺』就是七菩提分,這個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綱目,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還修,還依照這個綱目來修。因此三十七品,我們一般人都把它看作小乘,這是不究竟。天台智者大師所著的《四念處》,我們過去曾經印過,他老人家著的《四念處》一共四卷,四念處是四句話十六個字,他寫的註解寫了四卷。怎麼解釋的?藏、通、別、圓,有藏教的四念處、通教的四念處、別教的四念處、有圓教的四念處,我們才曉得,原來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西方世界這些菩薩們他們所修的三十七道品,是圓教的三十七道品,決定不是別教,圓教的道品,這是我們要重視的。我在前面曾經告訴大家,佛法修學的根基,大根大本,是佛在《觀經》上講的三福,所有一切法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就是連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也不例外,換句話說,不能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教給我們這樣修學,我們沒有去做,這就是不敬老師;不敬老師,就是不孝父母,父母希望我們尊師重道。你看,是不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

  【修行五眼。】

  眼睛要亮,看外面境界要看清楚,不要被外頭境界迷惑了。佛是五眼圓明,這裡是教給我們要學佛的『五眼』,要學佛的圓滿三十七品。

  【照真達俗。】

  『真』是心性、是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是真;『俗』是講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達』是通達,萬事萬物沒有一樣不通達的。如何通達?一定要五眼圓明。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金剛經》上就講得很詳細,這是教我們要學習的。下面可以說是很具體的教給我們怎樣去選擇。

  【肉眼簡擇。】

  『簡』是簡別,『擇』是選擇。換句話說,如果你認識不清楚,你從哪裡選擇起?不要說五眼,『肉眼』就迷了,這是迷到底谷,有什麼法子?今天下午,有幾個技術學院的學生來問我,學佛從哪裡學起?我給他講了,他也做不到,他也不能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他從來沒有看到有一個人是這個學法的,這就是沒有法子選擇。你說學佛,首先你要認識佛教,佛教到底是什麼?不知道。佛所講的這麼多經典,這個《大藏經》,《大藏經》裡面講的是什麼?也不曉得,那還學什麼?你怎麼選擇法?一定要認識清楚。你要想認識清楚,你得找個明白人。我們中國古人常講,「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那個人從那裡走過的,我問他,他告訴我,才明瞭那個路。你要想學佛,你在佛法裡遇不到一個明白人來指你路,那就糟了,這個路走不通,愈迷愈深,那不是佛法,這就相當相當困難,所以說一定要有好老師。那個真正好老師,說實在話是可遇不可求,到哪去找去?找不到。就看你有沒有運氣,你運氣好,也就碰上了;運氣不好,找一輩子也找不到,到哪兒去找?縱然找到了,他給你講,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那是枉然,遇到等於沒有遇到。所以這善知識是緣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我真心想學道,遇不到善知識,這怎麼辦?這是常常有人來問我,我給他介紹。現代人哪個是善知識,我也不認識,但是我們想想,古人總是可靠。距離我們最近的,印光大師是善知識,這個幾乎是現代人大家都公認了,我們依他做老師,大概沒錯。印光法師又不在了,往生了,我到哪裡去找他?《印光大師全集》在,我們台灣印得很多,你只要老老實實依這個《全集》去修行,就是接受印光大師的教導,那就沒錯,我依他老人家做老師。可是要記住,以他為老師,決定不能聽別人講經說法,你要再聽別人的,那你就不是尊師重道,你違背老師了。只可以跟一個人學,不能跟兩個人學。跟兩個人學,兩條路;跟三個人學,就三岔路口;跟四個人學,就十字街頭,就無所適從,你就決定不成功。所以只能跟一個人學,一直學到你自己成就。什麼成就?有能力,就是心清淨,智慧開了,不被外面誘惑,不被外境動搖了,心裡頭自己有主宰,智慧現前,這個時候可以聽,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我一聽你的,你哪個地方講得對,哪裡講得不對,我統統知道,我不會盲目跟你走。你有這個本事,叫出師了,就畢業了,可以離開老師,可以到外面參學。沒有這個本事,就老老實實跟著老師,一步也不能離開。

  我把方法說出來了,誰肯去做?然後我又告訴他,我說我沒有跟印光大師,我說我跟誰學,你曉不曉得?我跟阿彌陀佛學!印光大師是祖師,我跟佛學。跟佛學,怎麼個學法?就依《無量壽經》來修學,我們每天念《無量壽經》,就是聽佛給我們講開示。有不少同修見到我:法師,你給我開示一下。我有什麼好開示的?你念《無量壽經》,聽阿彌陀佛給你開示,多好,你何必找我?念《無量壽經》,不但阿彌陀佛開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開示,都在這本經上,依照這個經典教訓去修學,這就是跟阿彌陀佛學。我說我們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做同學,多好!

  這個是「簡擇」,你要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怎麼會選擇?所以在一切法門、無量的典籍裡面,選這是第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華嚴》到末後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最後歸哪裡?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所以這個經是經中之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

  【天眼通達。】

  通是沒有障礙,對世間法、對出世間法都能夠明瞭而沒有障礙了,這就是『通達』,你沒有得『天眼』,得相似的天眼。天眼是講通達,肉眼是講選擇,這個我們應該可以學。可是通達,給諸位說,我們多聽、我們多念、我們多思惟、我們多研究,能不能通達?不能。為什麼不能?落到意識裡面去了,你就不會通達。禪家用功,標榜的是「離心意識參」,就是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不例外,教下要不離心意識,決定不能大開圓解;淨土念佛呢,念佛要不離心意識,絕對不能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可以得到,理一心不亂得不到。但是這個裡面有差別,禪要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出三界,還是搞六道輪迴;教下不能大開圓解,也不能超越輪迴;淨土有一個好處,只要功夫成片,就能帶業往生,這是佔了好大的便宜,所以是其他法門不能為比的。其他的法門,那的確是有相當高的標準,唯獨淨宗這個法門,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不通達,還能往生,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

  【法眼清淨。】

  『法眼』是什麼?法眼不是肉眼,法眼是清淨心。

  【慧眼見真。】

  這個『見真』就是明心見性。

  【佛眼具足。】

  那是得大圓滿,無所不見。所以底下講:

  【覺了法性。】

  盡虛空遍法界這諸法實相,沒有一樣不明瞭的。這個幾句明白標示我們修學的方法。方法裡面,我在此地再補充幾句說明,學佛一定要修清淨心,心清淨,這個清淨心起作用就通達,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經的意思需不需要明瞭?當然要明瞭,但是明瞭,不是我們有意去求你就能夠得到的,你只要有一個求的心,這個心就是障礙,為什麼?它是個妄想,你就得不到。《彌陀經》裡面教給我們要求一心不亂,我們天天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今天還沒得一心不亂?」你念一輩子也不會得一心不亂。為什麼得不到?你那個「一心不亂」是個妄想,妄想夾雜在功夫裡面,把你的功夫破壞掉,你得不到;你把那個「一心不亂」也不去想它,自然就得到。所以不能有心求,有心求,求不到;你也不能無心,不求,那也得不到。這個事就很難了,有心不行,是無心也不行,那究竟要怎麼辦?諸位自己去參吧。所以古德教我們老實念,這就對了,老實念裡面不是有心,也不是無心,所以他能夠圓滿的達到目標,能夠達到功夫成片,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到功夫成片的時候,差不多一切事逐漸逐漸會通達,因為這些「通達、清淨、見真、具足」,都是自己的本能。我們的本能喪失,就是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所以本能不能現前。妄想就是所知障,就是知見;無明是煩惱障,就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東西障礙住本能。我們今天心逐漸清淨,這一句佛號念得功夫得力,是非人我淡了,貪瞋痴慢也遠離了,妄想分別少了,本能逐漸逐漸恢復了。應用在生活裡面,自自然然就得: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這就講到生活。智慧表現在言辭上,就是『辯才』,清淨心表現在生活上,就是『總持』。世出世間一切法,總持就等於說總綱領,你完全掌握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的了解,你在生活當中得大自在。我們今天講幸福快樂,『自在無礙』,就是幸福快樂,這快樂無比。華嚴會上,你看到那些菩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生活才叫美滿人生。我們這個世間講美滿、講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美滿人生只有佛法裡面有,只有淨宗法門裡面最突出,最能夠表現在生活當中,美滿的生活。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

  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他都能善巧給你解說,使你當下就能得真實的利益。這個『善解』就是沒有定法,要有個定法,就不叫善解,無有定法。為什麼無有定法?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每個人那個結不相同。你遇到這個善知識,他能幫助你把那個結解開,你就得受用,這叫善巧方便。

  【所言誠諦。】

  這一句話是做人最基本的條件,對一切人、對一切事要真誠,『諦』是實在,要誠實、要實在,沒有一絲毫的虛偽。

  【深入義味。】

  『義』是義理,世出世間一切法,那些深微的道理,他統統見到、統統明瞭。

  【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這兩句是講應用,對人,這個『諸有情』是指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有情眾生往上包括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是九法界有情眾生,西方世界彌陀弟子都有能力對他們說法。為什麼?因為彌陀弟子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的深度、了解的廣度,遠遠超過一切菩薩,所以他有能力。我們要想到這個境界,只有一個方法,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訓去修行,你只要真正認真去修行,這一生當中必定能夠入這個境界,這是事實;不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不要說一生,十生、百生可能連邊際都摸不到,這是真的。這個不是說這些大經大論不好,大經大論,我們不是那個根機的人,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往往被這些大經誤導了,它引導的是正確,我們把它想歪了,這都是事實。必定要上根利智,才不會被誤導。不要說是經典,就是古人的註解,我們有的時候把人家意思看錯了。不要說註解,我在這裡講經,很多同修在這裡聽,把我的意思聽錯了,有人來給我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他聽了想歪扭了。你想當面在這裡聽我講,都把意思給聽歪掉了,何況註解,何況佛在經上所說的?難,實在是難!

  這是我們再回過頭來,依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我想每位同修讀了之後,比《華嚴》、比《楞嚴》、比《法華》,都覺得很淺,很容易懂;換句話說,誤導你這種成分,減少到最低的限度。這就是這個經典殊勝之處,在理論、方法、境界絕對不在《華嚴》、《法華》之下,但是講到契合我們的知見、行法,那些大經決定比不上《無量壽經》,這是《無量壽經》為什麼一切諸佛對它讚歎、宣揚,道理就在此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