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三十八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38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頁,第五行,看偈頌的第八首: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個八句是法藏發求成佛、攝佛淨土的大願,這個八句可以說是一切願的總歸,也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我們常講,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他第一句願文裡面就顯示出來。『願當安住三摩地』,這個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這是法藏比丘自住的,當然他教給我們,就是他自己所願、所學、所證。法藏現在在西方成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住哪裡?阿彌陀佛住念佛三昧,這個諸位要記住。如果人家問你,阿彌陀佛住哪裡?你說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住念佛三昧,那就完全正確。唯有住念佛三昧心地才放光明,這個光明是無量的光明,而且是『恆放』,這句是光攝不捨,以光明攝受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也是寂而常照的意思,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個兩句就是他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有感,自性法爾就有應。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也是感應而成的。我們這個世界也不例外,這是眾生善惡業所感,十方世界都是這麼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清淨大願所感,也是往生到那個地方去所有的眾生淨業所感,是這樣的世界。所以那個世界,為什麼他那個世界好,我們這個世界不好?這個原因要知道,然後我們就能夠相信。理愈明,信心愈堅固,信心愈清淨,就沒有懷疑。這對於我們的修學,現前當來的利益就非常的顯著,不但將來得,現在就得利益。現在得的,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講,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是現前可以得到的利益;將來往生不退成佛。經上所講的「殊勝莊嚴無等倫」,這個兩句都是說明極樂世界的狀況,經文只有兩句,但可以說形容得非常之恰當。

  下面我們就看他發的度眾生的願。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是所有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能比的。倫是倫類,無等倫,沒有像它這個樣子的。他建築這樣莊嚴的世界,不是為他個人享受,不是阿彌陀佛自己到那裡去享福去了,不是的。他是提供給十方世界真正覺悟的眾生,到那個地方去修學;換句話說,提供一個修學的場所。這個場所一切的孽緣都沒有,到那裡修行,師資、資具,沒有一樣不圓滿,到那裡去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決定一生成佛。彌陀對眾生的恩德,於此可見。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這個兩句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他接引的對象、成就的對象,就是六道裡面的眾生。六道眾生最苦,聲聞、緣覺、菩薩雖然也有苦,不像六道這麼樣的嚴重。愈是苦難的眾生,愈要在度脫順序上排在第一優先,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行願品》裡面說得很好,「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對象,就是「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速是快速,實在講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來得快速,可惜的,許許多多眾生不能夠相信、不能接受。絕對不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自己不肯接受,這就沒法子。佛是希望你快快的到極樂世界來,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受安樂。安樂是果,必定有和,和才有平,平了之後才有安,安之後才有樂。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恰恰相反,原因在哪裡?人心不平。為什麼不平?大家不能夠和睦相處。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佛菩薩的道場,佛教給我們要修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安樂的基礎,什麼時候修?現在就要修。別人不修,我修,哪一個修,哪一個人就得安樂,不修那就是得不到安樂,這個很重要。所以古德教給我們,學佛一定要內修五德,外修六和,這才是個佛弟子。佛弟子要像佛,佛的心溫厚,溫和厚道,溫厚;善良;恭慎,對人對事對物恭敬、小心、謹慎,這是他處世的態度;節儉,不浪費;忍讓。這是內德,我們要記住,要在生活當中去學習,使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也有。與大眾相處一定要依六和敬,六和敬,道場上常常講,希望同修要把它做到,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就具足了。到極樂世界說實在話,決定一生成佛,這是殊勝超絕,不是其他法門能夠相比的。

  『常運慈心拔有情』,「常」是時間,沒有間斷;『度盡無邊苦眾生』,「無邊」是講空間,這是說阿彌陀佛普度眾生,是一切時、一切處從無間斷。這個「慈心」是從清淨平等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叫做大慈大悲。有情眾生包括了九法界,都是阿彌陀佛度脫的對象。後面這一句末後講「苦眾生」,是專指三途六道。所以這個八句確確實實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就是這個八句的廣演,展開而已,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濃縮就是這兩首偈、就是這個八句。以上這是法藏比丘在老師面前發的宏願。後面這首顯示他堅定的決心,他所發的願一定要做到,求佛給他做證明。

  【我行決定堅固力。】

  這個偈當中每一個字都非常肯定,一點疑惑都沒有。

  【唯佛聖智能證知。】

  法藏比丘發的願只有佛知道,只有佛能夠給他做證明。這是顯示他的願真實、深廣,與其他諸佛在因地裡面發願,確確實實是不相同的。所以我們學佛,說老實話,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典型、最佳的模範,我們今天依阿彌陀佛來塑造自己,看看他是怎麼樣存心,我要學他;他怎麼發願,我也學他;他怎麼修行,我也學他。這樣的人,與阿彌陀佛是真實的同志,哪有不在一起的道理!這就決定往生。末後這一句很難得: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這個難得,絕大多數修行人不容易證果、不容易成就,病根都在退轉,受不起折磨,有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退心了,這樣的人怎麼會成就?你看看阿彌陀佛人家發的願,即使上刀山、下油鼎,他也不退心。我們這個經後面還有,他這個諸苦當中,確確實實是這個意思,這樣才能成就,這才是真正請佛來給他『證知』。沒有這樣堅固的願心,何必要佛?我們能不能受得了這些折磨?阿彌陀佛有沒有受折磨?給諸位說,有。為什麼會受折磨?因為他要普度眾生。普度眾生,你到人間來度眾生要現人身,要現同類身;你要到畜生道去度眾生,你要現畜生身;你到地獄道度眾生,就要受地獄身,要跟那些人生活方式完全相同,你受得了、受不了?這就是菩薩所講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入地獄幹什麼?入地獄去教化地獄眾生,勸他們回頭是岸,改過自新,不現同類身度不了那些眾生。我們在小乘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經在地獄,在火車地獄。那個火車,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火車,它是鐵車,車完全燒紅了那樣的火,那個車從身上碾過,受那樣的苦刑。當時這個小鬼,那時佛也在地獄裡頭,叫著釋迦牟尼佛,另外還有個同伴,教他們兩個人把自己身上的筋抽出來拉這個車,做繩子拉這個車,非常痛苦。釋迦牟尼佛就起了個慈悲心,看到那個人痛苦,就給小鬼說,我抽兩條筋,他不必抽,我代他抽一條。那個小鬼就生氣了,你代他抽?拿那個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了。這是果報,這是一念慈悲心,他老人家就出了地獄,地獄打死不就超生了嗎?就出來了,他就這樣超越了。所以你在地獄裡頭,動一念慈悲心、一念清淨心,就超越了。所以,不入地獄,度不了地獄眾生。

  這是願行相符,所作所為都能夠圓滿。有願無行,這個願是假的虛願,那個願永遠不能兌現;有行無願,這個行必定會落空,沒有結果。願就是方向、就是目標,我有修行,修行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最後行到哪裡去?所以佛在一切經裡常常教給我們,願行相符,「以行填願,以願導行」。願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願純正,生命就有意義,生活有價值。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沒有一個純正的目標、方向,實在講醉生夢死,不知道活著幹什麼,不知道一天到晚幹的、為的是什麼,這怎麼能不痛苦?學佛,人生的目標、方向可以說是最純淨,不為自己,為度眾生。換句話說,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把佛的教訓,不僅僅自己實踐,還要把它介紹給大眾,這樣願行當然就圓滿了。念佛人目標當然是求往生,求往生這個心要真、要誠,不是口頭說說而已,口頭說說沒有用處的,心意不誠。真求往生要真做,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要做;換句話說,既然求往生,就要求上品上生。我們中國古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上品不能往生,還可以落個中品。如果你取法乎下,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這個很靠不住,下下品得不到,這一生就空過了。所以要力爭上游,不要跟世間人爭,要爭上上品。

  如果要求上品上生,必須要將三經的教訓,《無量壽經》、《彌陀經》,《彌陀經》講得雖然簡單,諸位細細去讀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印光大師讚歎到極處。我們都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話,他對於《要解》的讚歎,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讚歎到頂峰了!許多人看到印光法師這個說法,都覺得懷疑,是不是印光法師讚歎得太過分了?《要解》我念過很多遍,我講過很多遍,就我自己體會當中,印祖講得一點都不過分,講的真是恰到好處。蕅益大師當年在世,他的身分沒露出來,我們不曉得他是什麼人再來的。那要根據大勢至菩薩這個讚歎,我們就能夠推想到,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準是觀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就做不出這樣一部註解。《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妙宗鈔》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中國人確實有福,感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中國。

  這些教訓必須要研究,要把它實實在在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把經典的教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依靠,一切時、一切處念念反省,永遠不離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訓。這樣我們才真正與彌陀、釋迦,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個緣那就太殊勝、太圓滿了,必定能生淨土,必定能得上品。有人要問,你有什麼樣的把握往生,有什麼憑據你能夠得到上品?這就是!這個經典、註解,就是我們上品上生的保證書,真正能做到,就是保證書上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去了;做不到,保證書拿來沒有用處,一定要把它做到。要想做到,第一步要把經念熟,為什麼?熟了你才會記得,記得才會做到,記不得你怎麼會做到?所以,為什麼先教你熟讀,熟讀之後,我們在一切時、ㄧ切處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的,念念都不會違背,這才叫依教奉行,這才叫受持經教。這個受持,絕對不是把這個經文一天念一遍、念兩遍,不是的,是要把裡面的教訓統統做到。我們再看底下的一章:

  【至心精進第五。】

  前一章是講發願,李老師在他的眉註裡面講,這一章是解,他判的是信、解、行、證。『至心精進』,古德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你要想成就佛道,這個佛道兩個字也要搞清楚,道是道路,就是這條路,佛是覺悟的意思,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覺而不迷,這就叫佛道,佛道就是一條覺悟的大道。你要想能夠得到人生覺悟的大道,一定要先發心,發什麼心?要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覺的意思,你要有覺悟的心;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不迷,這個很難,不是容易事情。這個迷、覺的標準又是什麼?這要講起來很多很多,也很難講,也很不容易聽懂。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簡單、明白,讓我們聽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說的的確是好,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註解「發菩提心」這一句,都沒有蕅益大師講得那麼樣的明白,那麼樣的容易懂。他怎麼說?發心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我們聽了很容易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說實在話,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註發菩提心,沒這個說法,只有蕅益大師一個人他這麼說,說得是真好。我們仔細想一想,他說得妙絕了,為什麼?除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任何的思想見解都是迷惑。

  為什麼?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都是幻妄、虛假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真在哪裡?真在無量壽。一切真實當中,壽命是第一真實。一切的種種殊勝莊嚴,他有壽命他才能享受;這個世界很美好,壽命太短了,這是無可奈何。十方世界的情況,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有比我們這個世間壽命長的,像《無量壽經》講世間自在王如來,當年在世的時候,壽命是四十二劫,四十二劫跟無量壽不能相比,四十二劫就太短太短了。所以無量壽命,是西方世界無量莊嚴當中第一德。求生淨土這個心是真實的,絕對正確,是真正覺悟,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一天到晚老實念佛,這是真正覺悟。還不肯老實念佛,這個人還沒覺悟,雖然也聽經、也念經、也念佛,是若有若無、若斷若續,這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不能說他不覺,有一點小覺悟,這個覺悟靠不住,要徹底覺悟。所以一切經裡面就學這一部經,不必搞很多,一切法門裡面,只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有不少同修來找我、來問我,實在講我在講經的時候統統都講過。問我這個佛要怎麼念法,要不要出聲念,不出聲可不可以?到底念四個字、還是念六個字,用什麼樣聲調來念?問我這些,這把我搞得為難。這個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不講求任何形式,所以你念佛,你喜歡大聲你就大聲,你喜歡小聲就小聲,你喜歡默念,不出聲心裡念,都一樣。古人固然說過,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你要去仔細看看,他是對什麼人說的,那個說法是有特殊對象,應機而說的。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大聲見大佛、小聲見小佛,經上沒有,經上沒有我們就是參考而已,不要太認真,不要太固執。經典上沒有這個說法,我們就曉得這是祖師應機而說。大聲念,對治煩惱的效果大,也就是能夠把妄想雜念趕掉,全部精神集中起來、振作起來,它有這個作用。小聲念、默念,有的時候昏沉、打瞌睡,什麼時候睡著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念佛要自己會調節,當昏沉的時候、妄念多的時候,大聲、高聲念,妄想、昏沉就沒有了;在精神飽滿的時候就小聲念,保持自己相續的力量,所以要會調節。生理,我們有繞佛,繞佛就是經行,像散步一樣,用這個方式。走累了坐下來念,坐久了,活動活動筋骨,拜佛念,這是什麼?調身。所以諸位要記住,念佛沒有一定的儀式,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它有一個原則,一定要念到自己心很安靜,妄念不生,這是念佛的目的。我念佛心愈念愈清淨,煩惱、妄想愈念愈少,愈念愈有智慧,這就對了,這個念佛功夫就看見了。假如念佛,愈念愈煩惱,愈念妄想愈多,那就錯了。絕對不是佛號有問題,是你念的方法有問題,你不會調心、不會調身。所以要著重調身、調心,心要安、要靜,身要活活潑潑、要健康,身心要健康,這個很重要。

  「修行要務,立願居先」,人要修行,先要有一個目標,先要有一個方向,然後功夫就能得力。所謂「至心精進」,至是到了極處,就是至誠,無上的清淨心。我們這個經經題上就給我們講得很明白,要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清淨平等覺」,用這個心來念佛,以念佛的方法,達到清淨平等覺,相輔相成。用這個心念,用念圓滿清淨平等覺,這才叫精進。精是不雜、不疑,這才叫精,要懷疑、夾雜,這就不精了。我們看經文: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

  這一句是結前,總結前文,前面說了十首偈,偈的大意是讚佛、發願、請佛證明。這個偈子說完之後,又向佛說:

  【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這裡是一小段,我們先看這一小段。看看他的發心,再想想自己,這樣才叫修行,這個才有用處。不要光念它,念的是阿彌陀佛的因地,與我們自己毫不相關,那有什麼用處?這個經念叫白念了,阿彌陀佛才不要聽這個經。所以念經是為自己念,不是為別人念,念了要想一想,人家怎麼樣、我怎麼樣,我應該如何去學人家,這個念經才叫有功德。不是這樣念經,你一天念個十遍、二十遍,念個一百遍、二百遍,說老實話一點功德都沒有,只可以說比你口裡頭講閒話、罵人好一點。你說它的好處,好處就這麼多,其他的好處,我就不知道,就沒有了,諸位要懂這個意思。你看看人家說,『我今為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度眾生,「為菩薩道」就是為度一切眾生,人家發的這個願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不是為自己。前面在偈子裡面,我們所看的他的願心,他有這樣的願心,所以才有以後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他的大願落實,人家本來的存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存的是什麼心?我們今天要學佛,還要學阿彌陀佛,還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想想我們的心、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比比看,像不像?人家發願是作佛。我們今天學佛了,學佛為什麼?許多人,我來學佛,我是為的自己煩惱太多、生活太苦了,希望我這個家庭平安、升官發財,來為這個,目標都在此地。

  我學佛四十多年,沒有聽說一個同修進佛門來,「我發心要作佛」,我沒有遇到一個。問他為什麼學佛,說了一大堆,都是為了自己,多半都是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健康長壽,都為這個求的;沒有聽說一個他想當菩薩、他想作佛,沒聽說過。所以他成不了佛,他也成不了菩薩,修了一輩子還搞六道輪迴,為什麼?輪迴心沒有捨掉,他的目標就是在人天兩道求福報。福報還未必能求得到,因為他求的方法錯誤。每天在佛菩薩面前念經,以為念經佛菩薩就喜歡他,就好像佛菩薩的乖寶寶,每天功課都做得不錯,每天供一點香蕉水果,巴結巴結佛菩薩、賄賂賄賂佛菩薩,這樣就可以得人天福報。錯了,完全錯了!佛菩薩在經典裡面教訓我們,要我們學他,你才真正會得到利益,學他發心,學他的願心。他發願要作佛,作佛就是做一個真正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明白的人,一點都不迷惑,這叫作佛。對於一切法,一切法的真實相,《般若經》裡面講「諸法實相」,徹底通達諸法實相,就是佛、就是菩薩。所以佛菩薩不是神仙,神仙還是六道的眾生,對於諸法實相還是迷惑顛倒,沒搞清楚,唯有佛菩薩清楚。這是發無上心,四弘誓願裡面「佛道無上誓願成」,人家發的是這個心,這個目標遠大,這個目標真實究竟。人要有這樣的一個目標,諸位想想,這個人還會造罪業嗎,還會有壞念頭嗎?沒有了。還會被誘惑嗎?也不可能被誘惑了,他要求求大的,你小的東西誘惑不了他。你說我這個世間有個總統的位置來請你做,他不要做,他要成佛;天上大梵天王現在退休,請你去當大梵天王去,他看看這太小了,我不願意幹這個。這樣的目標、方向純正,才能夠不受誘惑。我們今天一心一意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我們成佛也跟阿彌陀佛一樣。

  願是有了,有了怎樣才能成佛?這要學法門。他這個是四弘誓願從後面說起的,成佛,怎麼能成佛?這要學法門。怎麼學法門?這要斷煩惱。成佛道是果,修法門是因;修法門是果,斷煩惱是因。你看它這個文的次序,它就是這樣的。『願佛為我廣宣經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求法。

  『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這就是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大覺,真正徹底覺悟;不是真正徹底覺悟,不肯奉持,換句話說,他不肯照做。「我當奉持,如法修行」,這是徹底覺悟的態度,徹底覺悟的樣子。所以我們今天看同修,這個經典你做到幾句,這部經你做了幾句?哪幾句用在自己生活上?天天念經,一句也沒做到,你還是迷惑顛倒,還是不覺;覺悟的人一定照做,依教修行。行是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造作,跟經上講的不一樣,依照經的教訓,把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譬如我們在此地讀了,我們看到人家聽佛說法,他就奉持、如法修行。我們沒做到,我們聽了佛法、讀了佛經,經是經,自己生活是自己生活,毫不相關,這個沒有用處,念是念了,沒有如法修行,所以這個經叫白念了,念一生也得不到一個結果。得不到結果,回頭就謗佛,說佛經不靈,佛菩薩沒有保佑他,這一謗佛,這個罪過就墮到阿鼻地獄去了,毀謗三寶。殊不知不是佛不靈,不是經不好,是你搞錯了,你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把依教奉行當作每天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聽,這就是依教奉行了?這個錯了,是要把經訓做到。這是對佛,就是對老師表明求學的態度。如果不能真正奉持如法修行,老師就不教了,教你幹什麼?講了半天,白費力氣,講了你也做不到,老師就不教了。所以老師教學生,一定會看看學生能做多少,他就教你多少,能做一分他就教你一分,不會教你兩分的。為什麼?兩分你只能做一分,那一分叫白教了。白教了,老師願意省省力氣,少說幾句,不說了。如果你能夠做到十分,老師不能教九分,教九分對不起你。你可以做得到,那就一定要教你;你做不到,不必要教你,這是教學的態度。絕對不是老師偏心,老師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那你就錯了,就冤枉老師了,老師觀察學生,哪個學生能做多少教多少,這個裡頭沒有私心的、沒有偏愛的,這個要知道。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就是搞六道輪迴。迷惑的眾生,誰不是在那裡勤苦修六道輪迴?修六道輪迴,在那裡修貪瞋痴,在那裡修是非人我,天天搞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輪迴的根本。法藏常常聽佛講經說法,他明白了,現在要在生死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要學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要發奮幹這個。這就是「拔」,要把它拔除,這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最後他要證果。這幾句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之心,真正徹底覺悟了,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學佛學的是什麼?首先要發願,要發願成佛,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這個是菩提心。從哪裡做起?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斷煩惱這一個科目,就是我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學法門這一個科目,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開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學法門,為什麼?法門太多,壽命太短了,學不了。

  所以在今生今世完成第一個目標,斷煩惱,我學法門目的也是斷煩惱。今天勸諸位同修去念《無量壽經》、念淨土五經,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斷煩惱,不是在學法門。學法門要親近善知識,這個世間到哪裡去找善知識?煩惱斷掉,我們念佛三昧就得到了,得到念佛三昧就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法門無量誓願學」。西方世界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同參道友,所有一切經論統統具足。我們這個世間,我們想找一部經,有的時候還找不到。《大藏經》固然是不錯,字太小了,那個看起來真傷眼睛,所以放在那裡做參考資料而已。真正要讀誦的經那要什麼樣的經?要從前中國木刻版的,摺本的,那個看起來舒服,那個字都是寸楷。一面紙也大,比我們這個大得多了,紙也很大,一面六行,一行十六個字,寸楷。所以從前人家一生都念書不要戴眼鏡,他不會近視,字大,讀起來舒服。現在我們沒有福報,沒有那麼好的版本,找一個好版本找不到。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應有盡有,所以我們先第一步取得西方極樂世界,得到了再學法門。

  所以四弘誓願後面兩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完成,這樣決定不錯。有很多人急著要在這一生當中就完成,結果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了。法門學得太多,煩惱斷不了,這是心不清淨,把求生淨土這個目標錯過了,這個非常非常的可惜,這是我們要搞清楚。下面我們再看看,他老人家的願更殊勝了,更是不可思議。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這個願很特殊,一般學佛,發願作佛,這就很難得,我成佛也像你這尊佛一樣,這個我們聽說過。彌陀這個願,我們沒聽說過。『欲』,欲是希望,希望我將來作佛的時候,『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就是我作佛我的智慧、我的光明、我所居住的國土、我所教授的名字,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眾生都能聽得到。這個願很奇怪,這個願確確實實,一切諸佛在因地裡面沒有見到發這樣願的,這個願就殊勝了。彌陀的智慧、彌陀的光明普聞十方,「國土」是西方極樂世界。「教授名字」,教授分人、分法,他教授的方法是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他教授的方法;教授的名字,就是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實在講,最殊勝的法門就是最簡單的法門,雖然簡單,它裡面的含義之深廣,連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完全了解。信願持名,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果上對於這個方法,名號的功德,才徹底明瞭,這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你要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世尊在其他經裡面告訴我們,有比西方極樂世界更殊勝、更莊嚴的,不但有,而且很多。為什麼說阿彌陀第一?阿彌陀真正的第一,就是教授名字,這個是真正第一。他這個方法這麼簡單、這麼容易,而且是真實的成就,這確實第一。就這個角度來看,十方一切諸佛沒有的。所以這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成佛的方法,令一切眾生依照這個法門,平等成佛,因果都平等。再往底下看: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這也是阿彌陀第一,他發這個願他真做到了。這個地方,這一句經文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有的時候在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人民、還有聲聞,你看到會疑惑。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有天人,換句話說,六道裡面三惡道它沒有、阿修羅道沒有,至少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人道、還有天道、還有聲聞。我們看這一句經,就曉得沒有,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所以它那個世界是一真法界,聲聞、緣覺、六道決定沒有。佛在經上有的時候也說有,我們這個經裡面解釋得很詳細。佛說西方極樂世界人民、聲聞,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你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是人道去往生的,佛說他是人,他沒有來極樂世界以前他是人道;天道來的;小乘發心求願往生的是聲聞,是這個意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決定沒有人天、聲聞這種稱呼,沒有。還有一個意思,是從修行功夫上比照他方世界,像我們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見思煩惱都還沒有斷,所以從修行斷證上來講,等於他方世界的人天。如果我們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有破,就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是這個意思。其實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不但是菩薩,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跟諸位說,他是普賢菩薩。因為西方世界的大眾,統統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與《華嚴經》上所講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完全相應。

  所以彭際清居士稱本經為中本《華嚴》,他有道理,這個話不是隨便講的!《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這是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修十大願王的,都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那個地方是普賢大士的世界。我們再看看《華嚴經》,佛在《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菩薩最後要想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修普賢行,所以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初信位菩薩,那當然都是圓教,西方極樂世界圓頓大教,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統統是普賢菩薩,這個實在是非常非常之稀有難得。所以今天在我們這個世間,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有道理,這是真知卓見。印光大師又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變成淨土五經,尤其是不可思議。他沒有把這個東西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我們往往讀《楞嚴》,把「大勢至圓通章」含糊籠統就念過去了,沒有注意到它。是好東西,沒有留意,看不出它奇妙之處,他這樣一附在後面,使我們對於這一章經就特別留意,這一留意,才發現到它是淨土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的精華、心經。《大勢至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可以說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比《般若心經》超過太多太多了。這是印祖這樣一拈出來,使我們體會到了,淨宗經論得到了究竟圓滿。還要不要再加?沒得加的了,真的到此為止,沒得加的了。

  所以『諸天人民,及蜎蠕類』,蜎蠕類是畜生,六道裡面講了三道,其餘的三道不必說,都包括在其中,『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這是他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是他的老師,他請教他的老師,我這個願,超過了一切諸佛在因地裡面所發的大願。就是從「欲令我作佛時」,一直到六道眾生生到他的國土,統統作菩薩,這個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未曾發過這個願。這樣的願能不能圓滿?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願必成,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沒發這個願。不是其他的諸佛做不到,是其他諸佛沒有動這個念頭,沒有發這個願,他發的這個願是超過一切諸佛。願是發了,怎樣來達到,怎樣來修學?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我們在這部經上,說實實在在話,就是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就在這部經上。我們只要發心認真的學,佛就是經,經就是佛,佛就在我們面前,經本一展開,阿彌陀佛就在面前;你不發心學,展開這個經典,阿彌陀佛不在,沒有感應。要學,學他的發心、學他的發願、學他的修行。

  這個問題提出來了,老師怎樣回答他、怎樣教他?我們留在下一次再研究,再來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