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八六集)  2020/3/22  台灣  檔名:WD20-037-0486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陽貨篇〉第二十章。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榖既沒。新榖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這一章書,程朱罵的尤其厲害。」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宰我是孔門十哲之一,這是宰我問。自古到周的喪期有多少,說法不一,有人說殷有三年喪,然而後來也不一定,到孔子才肯定三年。宰我問三年的喪期,時間太久,何必呆板規定三年?這是制定禮的討論,為什麼呢?因為禮樂都不行了。」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行禮都必須要奏樂,若是國喪為忌辰,這一天舉國不准動音樂,各戲園都必須停止音樂,也不許結婚,若是出殯的哀樂就可以。若戲園在國喪期間動了樂,縣官就必須撤職,這是吾親見的。」雪廬老人講,他親自見到縣官在國喪期間動了音樂就給撤職了,他自己親自見到。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法就忘失了;三年不奏樂,樂也崩壞,摧殘完了。什麼緣故呢?因為禮忘了,樂器壞了,絲弦斷,管洞也壞。既然如此,周以禮樂治國,不是壞了禮樂嗎?那麼究竟該如何呢?」

  『舊榖既沒,新榖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舊榖吃完了,長出新榖,這是一年。古人做飯炊煮用的薪柴,四季都有一定,一年換五次火。」古時候煮飯用的木柴,四季每一季都有一定,春季用什麼木柴,夏季用什麼木柴,秋季用什麼木柴,冬季用什麼木柴,一年換五次火。「火有文武」,有文火、有武火,文火比較慢,武火比較快。「做出飯來,錯了火,人吃了受傷。如師曠有一回喝水,知道這是勞薪,一問才知道是以舊車輪為薪柴。又有人吃鴨肉,就知道鴨是白毛、黑毛。」「春取榆柳的柴火」,春天取榆柳這種木柴來取火做飯;「夏取棗杏的柴火」,夏天是用棗杏樹的木柴;「季夏用桑柘」,夏天用桑柘;「秋天用柞槱」,柞樹的木柴;「冬天用槐檀等等」。「今日都用瓦斯,又用化學防腐劑,只改一回火。」今天都用瓦斯,火只有一種。食物又都有防腐劑,怕東西壞了,放了防腐劑。用瓦斯火燒只有一種,跟古時候每一季用的柴火不一樣就不同了。所以古時候煮出來的飯菜有講求的,這樣做的飯菜吃了對人身體才健康,現在這個吃了對身體都不健康。

  「期就可以了,一年就可以了。這是宰我與孔子商量,這並不是不好。宰我也不能制禮作樂。」他也不是國君,他不能制禮作樂,他是跟孔子商量,是不是一年就好?喪期三年改為一年,跟孔子討論這個問題。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這是北方人說的話,北方人平常不食稻子」,北方人平常都吃麵食,不吃稻米,「有客人來才食」,有客人來,請客才要吃米飯,「所以北方人吃稻列為第一等。穿錦繡的衣裳是最好的。孔子說,你說喪期不必論一定或不一定,但問心安不心安,三年喪期之內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嗎?」

  『曰:安。』「宰我說安。古禮也有一年喪期的。」

  『女安則為之。』「孔子說,你心安你就做去,但是不可以你自己的關係而做主。」

  『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孔子是殷商人,三年的喪期在殷商時就有了。三年為喪期,因為這期間食旨不甘的緣故;旨是美味的東西,吃好的心裡會不好受,一吃就想起父母來。如陸機為供母親而懷藏橘子,穎考叔藏肉也是為供奉母親。今日不這樣,那是風氣造成的。吾七、八歲時見好東西就想起父母來,見景生情。」

  「食旨不甘,所以不為禮樂,你心安就可以去做。這時的宰我,是不是還有父母也還不一定。」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出,宰我離席出去後,孔子對同學說,宰我太不仁道了。為人子女,生下三年之中,一切飲食、大小便都要父母懷抱料理。三年的喪期,從殷商以後就成為普通的喪期,也實行已久了。宰予對父母也有三年的愛嗎?」

  「從殷商以後,就都是三年之喪了。」

  「雪公講到此章為止」,雪廬老人《論語講記》他就講到〈陽貨篇〉,後面就沒有繼續再講了。所以後面的部分,我們就採用雪廬老人他的著作《論語講要》來把它接下去,給它接圓滿。所以〈陽貨篇〉後面這幾篇,我們下次開始就採用《論語講要》,也是雪廬老人他編的,來細講到圓滿。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