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六三集)  2019/11/20  上海  檔名:WD20-037-036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憲問篇〉第一章第二段。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憲問篇〉第一章,「這段以下,沒說什麼人說的,就是另一章」。目前我們看到,它是跟上面「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合在一起看這個文意,雪廬老人講是另外一章。「可知道的仍是孔子弟子所問」,這就是孔子的弟子所問的,但是沒有說什麼人說的,因此雪廬老人講,這是另外一章。「有人說這還是原憲問,仍是同一章,因為問兩件事的緣故。」有人也有這樣的說法,就是這一段還是原憲問的,仍然是同一章,跟第一段同一章,因為問的是問兩件事的緣故。「《史記》云是子思,孔子的孫子也叫子思」,原憲的外號也叫子思。「這裡說是原憲說的,有道理」。

  『克、伐、怨、欲』,「克伐怨欲四字是四件事,孔子之學注重仁字,必須有自己、有他人,不是只有一人,必須對人加厚,還有自己所願望的好事要給他。慈與安樂,悲與拔苦,都是指對方,仁也是指對方,仁包括很大,如一百人就有九十九位是對象」。這一百個人就有九十九位是仁的對象,比如說一百人我們自己在裡面,我們自己之外就是九十九位,這個都是我們行仁的對象。在佛法講慈悲,對眾生要慈悲。

  「克,能勝過人」,克是克服,「喜好如此,《左傳》云:君子不欲多上人,比人高是大毛病」。這是引用《左傳》講的,就是勝過人,比別人高,常常要在別人上面。所以君子不欲多上人,一個君子他不會想在別人上面。比人高,總是自己比別人高這是大毛病,這個叫克。

  「伐是自己辦好事」,攻伐的伐,伐是自己辦好事,「喜歡誇耀」,誇耀自己辦的好事。「孟之反不伐,非敢後也,馬不進也。」這在前面我們學習過,引用孟之反這個例子,他不伐就是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戰爭打勝了他是最後一個,打仗他是最後一個跑,他講那不是他敢在後面,是馬跑不動,實際上是他的這種功勞。他自己都是戰爭走在前面,敗退走在最後面,他講不是我比其他的人勇敢,是馬不前進,跑不動。「不誇自己的功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所以我們做了一些好事,也不要自己去誇張炫耀,這也是處世之道。「這些道理在亂世,就是保身之道」。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亂世,不要去誇耀自己,這是保身之道。「不管是否在亂世,這就是因果之道。」這個我們要學習,就是克制自己,不要去誇耀自己辦的好事。

  「怨,怨恨別人對不起我」。像現在全世界到處都有這個怨,怨恨自己家人、怨恨社會、怨恨國家,這個怨就是仇恨。

  「欲,看見一切,有貪戀之心。」就是有貪心,這就是說不行這四樁事情,不要有這四樁事情,不要有克、有伐、有怨、有欲。不要怨恨別人,也不要對一切有貪戀之心,也不要常常覺得比別人高,誇耀自己,不要這四樁事情。

  『不行焉,可以為仁矣?』「不行,不起現行」,心裡不起這四樁事情表現在我們行為上,「不幹這四條。要是不幹這四條,可以算仁吧?這是活口氣。」沒有這四條這可以算仁吧?「假如問我們,我們要如何答覆?這四個字也有對象。若是在空屋中,就無所謂克伐怨欲了。」講這四個字也是有對象的,針對對象來講。如果在一個空屋子裡面,沒有對象,就無所謂克伐怨欲了,就沒有了,因此就是有對象。這是講這樣不犯這四條可以算仁吧?

  下面孔子的答覆,『子曰:可以為難矣』,「孔子說,你說的四條,是人情難做到的四條,很不容易。」這四條不容易做到,這是一般人情很難做到。「但是做到這四條,可算是君子了」。

  「你們同學必須學這四字」,雪廬老人鼓勵大家要學這四個字,不要克、伐、怨、欲。「在二年之內」,在兩年之內,「吾曾為大家說:明夷走黑路,艮為山。」這是引用《易經》的艮卦,《易經》講明夷走黑路,艮為山。「要大家一律保守常態,凡事少動作,就不錯,一動就找麻煩,出亂子。」當時雪廬老人,也是以現前社會上的一個狀況給同學講,在這個時候大家一律保守常態,凡事少動作就不錯,一動就得找麻煩、就出亂子,就是不是動的時候。

  『仁,則吾不知也』,「仁,則吾不知也」,這個不知,「不是孔子不懂仁,而是這四條若你說是仁,我看不太近似。」是這個意思,就還不完全是仁。

  下面引用「阮元論仁篇」,阮元論仁篇就是討論仁它一篇文章裡面有講,「不行這四條是無損於人,不能有益於人」,這四條不做不會去損害人,但是也不能有益於人,「只是消極的小乘法,你個人好,與大家沒好處」。這就是講自己的修養、修為,個人好,像佛教裡面的小乘法,那都是克制自己的。你看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那是小乘戒,那小乘戒都是要求自己。自己修好了對自己個人好,大家沒好處,只有自利,沒有利他。「學大乘,必須契機契理,大慈大悲才是契理,不合是不契機。例如佛是大慈大悲,琉璃王滅釋種,佛不管,目犍連不以為然,以神通藏五百人於缽,置於空中,最終也化為血水。今日之下,可為就為之,不可為,明年又一甲子,是一個大變化的時候,少說話,少動作為妙」。雪廬老人這一段勸大家要認清時事,在這個時候有很大的變化,少說話、少動作,不找麻煩,可以做就做,不可以做就不要做,這是講今天。

  引用釋家族被琉璃王滅掉,佛他不管這個事情,目犍連不以為然,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救了五百個人,他放了一個缽,用神通把那個缽放大,裝了五百個人置於空中,主要是避免刀兵劫。但是刀兵劫過了,以為這五百人獲救,結果往缽裡一看,這五百人都化為血水。這也是顯示定業沒有辦法去轉,所以一切都有前因後果,有這個定業。孔子講,仁,則吾不知,不是說孔子說不懂,主要是說這四條做到了,在佛法講是小乘法。但是仁不但要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別人,才能算仁。所以這四條做到了,你說是仁,孔子說不太近似,這個還不足稱為仁,可以稱為一個君子。

  「可以參考《集釋》的《焦氏筆乘》。」雪廬老人教我們可以去參考《論語集釋》,《集釋》是集我們歷朝歷代各家注解《論語》的。《集釋》裡面它有收集《焦氏筆乘》這個注解,雪廬老人給我們講可以去參考這個。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憲問〉第一章第二段就講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再來學習〈憲問篇〉第二章,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