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二十二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22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面,第五行:

  【智慧境界等虛空。行力莊嚴遍法界。普滿一切群生欲。願速令我載此乘。】

  這後面四首偈,經文裡面沒有比喻,前面都有車的比喻。這四首裡面都是說法,比喻的事情很少。從上面我們一直看下來,善財童子的請法偈頌之中,已經將佛果德上的無量的德能,可以說都說到,真正是「無德不備」。這些我們應當注意的,都是行門的根本,最重要的開示,這是在五十三參第一參,這還沒有出去參學,這是在文殊會上奠定修行的基礎,這是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條件,談不上參學。由此可知,參學不是隨隨便便的,不是貿然從事的,它是有基礎的。第一句智慧就是自性,自性裡面有無量的德能。在淨宗經典裡面,世尊用一個光、一個壽來做代表,無量光、無量壽!智慧就是無量光。而這個境界跟虛空法界相等,這不是真如本性,是什麼?

  什麼叫『智慧境界』?這個意思要很清楚、很明白,它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性相事理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的,這是自性的般若智慧,也是這一句的意思。自性般若光明,佛在經上說得很多,說得很好,一切眾生本來具足。這個話是真的,現在有沒有失掉?給諸位說也沒有失掉,如果有得有失,那就不叫自性,不叫本具。本具,本來具足,沒有得失。沒有得失,為什麼佛菩薩能顯示出來,我們顯示不出來?這個原因佛在經上也說得很明白。佛菩薩之所以能顯示的出來,他沒有障礙,自性的智慧德能完全顯示出,起作用。我們凡夫雖然也跟佛一樣,本來具足,可是你現在有障礙,你把自己的智慧德能障住了,這個障礙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諸佛如來再慈悲也幫不上忙,也沒有辦法把你的障礙拿掉。障礙怎麼去掉?必須要你自己去掉,你自己覺悟就去掉;不覺,這個障礙就永遠存在。

  我們在講席裡常說,障礙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煩惱障與所知障,使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煩惱障德能,所知障智慧。如何除障?這經上講得太多,前面所說,在第三十面所講的十波羅蜜,就是除障的要領。除障是修學重要的原則,你果然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障礙不難排除。而十波羅蜜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你就統放下。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歸納起來也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你只把這東西放下之後,你性德就恢復了。這三樣東西要是放不下,你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這三樣東西要不能放下,念佛也不能往生,只是跟阿彌陀佛、跟西方世界結一個善緣而已,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

  這是說「智慧境界等虛空」,頭一個我們要把心量拓開,要像大乘經上所說,諸佛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有辦法做到這個境界。第二句『行力莊嚴遍法界』,「行力」是從事上講的,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了,那是智慧境界。明瞭之後,一定要利益眾生,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要利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所以說「行力莊嚴遍法界」,這個莊嚴就是利益,下面這一句就講得很明顯。念念為眾生,不要去想自己,自己沒有什麼好想的。再說世出世間一切事,都脫不了因果關係;再說得通俗一點,真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古人所謂人與人之間這個關係,就是恩恩怨怨,永遠纏不清。

  我記得香港壽冶老和尚道場,掛在佛堂上一幅對聯,它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一幅對聯所說的是事實真相,應當要覺悟!覺悟是智慧,行力是功夫。如何把這個緣化解,化解成法緣;法緣再化解成無緣,就到家了。諸佛與大菩薩對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才達到究竟圓滿。把這些緣化成法緣,只是提升一級,並沒有圓滿;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對眾生是法緣。諸佛如來與實教菩薩,實教菩薩就是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無緣慈悲。無緣的心多清淨!性德全體顯露。

  『普滿一切群生欲』,這一句就是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是普遍,平等心,你要有分別,你就不平等,普這個字就做不到;「滿」是滿足;「一切群生」是指六道裡面眾生,以這個為主;再擴大,九法界有情眾生,那包含了聲聞、緣覺、菩薩。九界有情他們的欲望,菩薩都能夠滿足他,這是我們要效法的。如何滿足?五十三參表演的就是這回事情。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很認真努力的在工作,滿足社會的需求。這社會就是芸芸眾生,就是一切眾生他所需求的,在我們本位、本分上,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滿足他的需求。這是「普滿一切群生欲」。「欲」就是欲望,欲望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外乎就是衣、食、住、行、樂、育;那個育是教育,娛樂教育;衣食住行之外,育樂是教育,這六大類就把世間人的欲望都包括了。我們要學菩薩,第一句就是高度圓滿的智慧,第二句盡心盡力發揮我們的能力,為社會、為大眾來奉獻,工作奉獻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這首偈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菩薩乘。善財童子求文殊菩薩加持他,希望我很快也能夠得到這個法門。再看底下一首:

  【志樂清淨量難窮。無明愛見皆除滅。利益一切心無盡。願速令我載此乘。】

  這後面四首偈,最後一句都相同。這個『乘』就是一佛乘。大乘裡面有權教大乘,有實教大乘;實教大乘也叫做一乘,一乘就是真實的大乘,這裡面所有的乘都是指這個意思。《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此地的意思,都是說的這個。『志』就是志向,在我們佛門裡面叫做「願」,世間人叫做「志」。學佛一定要發四弘誓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世間人講立志,志跟願的意思相同,就是你的志向。『樂』是愛好。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你非常喜歡的志趣,就是這個意思。每個人的志趣不一樣,愛好不相同。這兩個字是普通的名詞,可是加上底下兩個字就不一樣。「志樂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超越世間,為什麼?六道不清淨;六道以外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之內的比六道是清淨,實際上還不是真正清淨;由此可知,這個清淨一定要超越十法界。

  佛在這個經上,以及《法華經》上,用蓮華來表法很多很多,這種句子處處都看到。蓮華就是表「志樂清淨」,表這個意思。蓮華的根生在泥裡面,泥代表六道,六道污染。它生長通過水面,水的這一層,把水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的上面,不但離開了泥土,連清水也離開了,那才叫真正的清淨,所以四聖六凡統統不染,這才叫志樂清淨。這個志樂清淨真的是『量難窮』,稱性,前面講的盡虛空遍法界。對自己來講,寂靜是自受用;對一切眾生來講,慈悲攝受,如佛度一切,他受用,自他都清淨。

  底下這兩句顯示出來,第二句自利,第三句利他。『無明愛見皆除滅』,「無明」是所知障,「愛見」是煩惱障,二障都除掉,二障都斷了,所以他的功圓果滿,志樂清淨量難窮。我們學佛,不但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除愛見,也許諸位同修說:「這個我還勉強能做得到,斷無明做不到。」沒有錯!這個話不假。可是你愛見斷了之後,無明就不難破,就容易了。先從愛見上下手,愛這個字就是貪瞋這兩大類,無明是痴,無明愛見就是貪瞋痴。從哪裡做起?順自己心意裡面斷貪愛,這個要知道,如果順著自己意思起貪愛,你就要覺悟,業障現前了,那個貪愛是業障。你要知道這是業障現前,你就覺悟了,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戀的心一起,你馬上就覺悟,這是業障現前。遇到逆境來的時候,瞋恚心現前了,也是業障現前。

  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如果接觸境界生起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的七情。你根塵接觸裡生七情,就叫生煩惱,就是業障現前。生煩惱大家還很含糊,如果你提到業障現前,你的警覺心就比較高,你的起心動念馬上警覺到,不得了,業障現前。業障現前,怎麼辦?念阿彌陀佛,不要再理會,不管它怎麼動搖都沒有關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恢復平靜,把這些妄念統統念掉,這叫會念佛的人,這叫念佛功夫得力,而不是口裡念佛,心裡面還打妄想,還起這些煩惱,起這些業障,那念佛就沒有用,那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定要知道自己業障現前那個樣子,在這個時候警覺心提起來,一句佛號把它擺平,這樣你的「無明愛見皆除滅」,就用這個功夫。

  這一句佛號比什麼法門都好,古德說得好,「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一切佛不如念阿彌陀佛」,這非常有道理,不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一切諸佛如來都念他,佛都念阿彌陀佛,我們怎能不念阿彌陀佛?要深深相信,決定不要懷疑,這一句阿彌陀佛確確實實能滅無明愛見,就是能幫助我們斷滅貪瞋痴;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斷煩惱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才能幫助一切眾生。

  下面講『利益一切心無盡』,利益一切眾生的意念、念頭,我們同修當中或者有,古德講,「發露水道心」,真的發了這個心,可是時間不久,過幾分鐘又忘掉了,這叫露水道心。這個地方可貴的就是「無盡」,這個心利一切眾生心,永遠持續不斷,這樣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的本願就相應了。我們不但在這一生當中,生生世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在我們面前不論是什麼對象,都以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來幫助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最殊勝的利益,長存此心,念念不絕。

  這是一乘法門,這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上這些菩薩都是法身大士、大菩薩!善財希望契入這個境界,我們也希望入這個境界,所以讀《華嚴》,體會到經中的教誨,我們認真努力去奉獻,無論做到多少,對於將來求願往生就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就是普賢行。大家對於《無量壽經》都念得很熟,《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可以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實踐;把《大方廣佛華嚴經》做出個樣子來給我們看,這個樣子就是《無量壽經》。五十三參所講的是因地上的樣子,《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是果地上的樣子,因賅果海,果徹因緣,因果不二,所以古人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沒說錯!確實如此。再看下面第三首:

  【願力如風速疾行。定心安住恆無動。普運一切諸含識。願速令我載此乘。】

  『願力』兩個字要分開來講,願是志願,力是奉行。這個願不能是空願,發了願不去做,這個不行,那你這個願是假的、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發了願之後就有力,你要實行你這個願,願就是動力。我們在講堂當中也常講,世間人每天去工作,努力去工作,什麼力量推動你?名利!你努力工作,工作有賺錢、有報酬,所以你才肯去幹;假如你每天工作什麼報酬也沒有,我看你幹不幹,那你什麼事情都不想幹,所以它有個推動的力量,叫你認真努力去做。我們想想諸佛菩薩、阿羅漢他們這些人,他們世出世間名聞利養都捨掉,都放下了,什麼力量推動他認真努力去做饒益眾生的工作?給諸位說願力!

  我們在《華嚴》裡面,往後看在五十三參裡頭,這都是大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示現在人間有經商的,他每天很認真努力做他的工作,一般商人是為利潤,他不為利潤,他賺不賺錢?賺錢;賺了錢,布施社會,他沒有去享受,這是菩薩行。為什麼這麼做?願力,願力在推動他。所以,我們過去在中國大陸供財神,財神就是你發財的好榜樣,你要向他學習;財神供的是范蠡。台灣,聽說財神供的是關公,這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就不曉得了。關公沒有做過生意,沒有發過財,關公這個人有義氣,好像與發財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范蠡是真的,幫助越王句踐;復興之後,他對於越王句踐的個性非常了解,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那個時候他就逃掉,辭職辭不掉,開小差溜掉了,不做官了,改名換姓,去做生意。在中國歷史上陶朱公,他改名字叫陶朱公,他去做生意。做生意沒多久,發財了;發了財之後,他把這個財全部布施掉,他沒有享受,全部布施掉。布施掉之後,又從小本生意再做起,沒做幾年又發了;三次聚三次散,這真正是商人的好榜樣,完全回饋給社會,所以後人紀念他,稱他為財神,他真正是我們發財的好榜樣。

  實在講,他就做兩個字,「捨得」。得了能捨,捨了之後又得;得了之後再捨,他做到這兩個字。所以對於世間名利他不貪著,富貴他不貪著;由此可知,范蠡的心清淨,他真正有智慧。這是願力在推動他,不是名利也不是財富,他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受到歷史的表揚,後人的尊敬讚歎,以他為榜樣。

  「願力如風速疾行」,風就是動向,「風」在佛門裡面表法,就是表動的,不動就沒有風了,動力。快速在那裡推動,這是願力。我們一般學佛懈怠、懶惰、鬆散,原因在哪裡?你沒有願力。如果你有大願力,堅定的願力,你自自然然就精進了,你就不會懈怠。為個人,這個願力小;為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力量就大了。我今天念佛,我今天念一天是為自己念的,有的時候懈怠、懶惰、打嗑睡,覺得無所謂!我今天搞不成,明天也可以;今年不成就,還有明年,懶惰懈怠的心自然就生起。如果你看到眾生這麼苦,我早一天成就,我就早一天度他們,他們就早一天脫離苦海,這個願力就強了。眼看這些眾生受這麼多苦難不忍心,那你就拚命去努力,這個動力自自然然就不一樣。不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法;為佛法是上報佛恩,為眾生是下濟三苦。你發這樣大的願力,你自然就能夠精進不懈,願力不可思議。

  第二句,『定心安住恆無動』,雖然願力在精進,可是定心無動。什麼是定心?你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沒有變動,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如果你的願力裡面沒有智慧,勇猛精進,什麼法門都要學,你學了幾十年一樣也沒學會,不但不能度人,自度也度不了,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這不是精進,這叫雜進,雜亂無章,叫亂進,收不到效果。如果你有「定心安住」,你這個進是精進;精是純,精純,純而不雜,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那就成功。

  「定心安住恆無動」,我們學一個法門,念佛法門,《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就是念佛法門。現在善財童子還沒有出去參訪,跟著自己的老師,這個我們稱為本師,他的根本老師,文殊菩薩。這一出去參訪,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我們這個本子叫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法門。彭際清居士有一本他自己作的文章,《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解釋這一段的。近代黃念祖老居士,將這一篇詳細講過一次,有錄音帶也有書本、有講記,諸位都很容易得到。《華嚴》是提倡念佛法門,等到下一章我們就講到了,教給你怎麼樣念佛,功夫才得力。

  善財童子得到這個教誨,他心定了,他就安住在念佛法門上,雖然當中經歷五十三參,他沒有改變他的主意,自始至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所以他成功,一生圓滿成佛,這是我們的好榜樣。讀《華嚴》要能把這個事實看出來,你在《華嚴》上真得受用,華嚴三昧你得到了,三昧是正受。求解門也不例外,解門是研究經教,也要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功。所以,諸位同修你們要真正學《華嚴》,真正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跟西方極樂境界沒有兩樣。你要真覺悟,徹底覺悟。華嚴境界在哪裡?就在面前,就在此地。

  我這一次從新加坡回來,館長雖然是生病,但是我們天天見面,每天討論一些問題,我們有共同的想法,希望出家人能做一切出家人的好榜樣;希望我們道場,也能做一切道場的好榜樣。道場怎麼做?一定要建立學風、道風;我們的道風,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這一支是從印光大師傳下來的;印光大師傳給李柄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傳給我。這個道就是念佛堂,念佛堂裡面的佛號日夜不能間斷,一年到頭不可以間斷;所以到我們這個道場來,如果發心長期在這裡共修,我們要歡迎,在家出家都歡迎。這個地方是念佛道場,日夜不斷,我們分班,分班輪流,使你有時間休息,你才有精神、有體力來念。

  念佛堂晚上,這是從前印祖道場,晚上分班是四個人一班當班,輪到班一定要到念佛堂念佛;沒有輪班的,你覺得睡眠足了,有精神了,那你就隨喜,隨喜是非常歡迎的,當班是一定要到。從前四個人一班,在晚上,日夜不間斷,我們希望能做到。這個地方就是念佛堂,這是行門,比什麼都重要,諸位要曉得,淨宗是行門擺在第一,解門擺第二,華嚴三聖普賢為長子,普賢菩薩代表行門;文殊為庶男,文殊代表解門。重行,次是解;寧可以有行無解,不能有解無行,這是淨宗的道風。

  所以民國初年,印祖靈巖山不講經,沒有法會也沒有佛事,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常年佛七,通常打佛七七天,它一年到頭年年如是。佛堂裡面講開示都不多,著重在行。可是為了適合於現代社會的需要,我們懂得這個法門,自己得利益,社會大眾不知道。為了宣揚這個法門,必須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那就要講經說法,所以我們除了行門之外,我們還要有解門。同修當中有這個天賦的,講經也不是人人都行的,你自己有這個秉賦,有這個志趣,你發心講經,你也可以在這個地方把時間精力都放在教下去研究。

  研經也是一門深入,比如說你研究《無量壽經》,專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一遍有人聽,第二遍還有人聽嗎?如果講第二遍、第三遍沒有人聽,你就不要講經了,到念佛堂來老實念佛,我說的沒錯。講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聽眾愈來愈多,你講經成功了。為什麼?同樣一部經遍遍境界不相同,遍遍味道不相同,講得叫人百聽不厭,你才算成功。聽了二、三遍,跟過去沒兩樣、老樣子,那你就回來念佛,就不要講經了。

  我們現在這個道場,還少一個講堂;講堂不要大,小講堂訓練講經。因為我們這裡日夜念佛,這個地方訓練講經就不行,必須要另外找個地方;實在找不到,因為訓練講經的時間並不長,一天兩個小時足夠了,實在沒有地方,那就到樓下餐廳去,上面這個地方要給大家念佛。能有場所更好,沒有場所就要有變通的辨法,一定要以念佛為主,我們這個道場才能夠建立,才能夠樹立道風,為道場建立好榜樣。所以來念佛的人,我們都歡迎。

  再有,道場決定不拉信徒,你幾天沒有到我這來,決定不會有人打擾你,打個電話說:「你怎麼沒來!」不會!沒有人打擾你。到這個道場,也不會有人問你去要一分錢,你一點壓力都沒有;你願意捐獻,你自動去,沒有人管你,也沒有人看你,我們完全是為辦道而來。我們現在在外國,在美國兩個道場,在澳洲、在馬來西亞,我們的作風完全相同,這樣希望給道場建立一個榜樣,出家人給出家人做個榜樣。

  如果說是不能講經也不能領眾;領眾就是在念佛堂敲法器,打佛七的時候帶領大眾,三時繫念儀規要派上用場。你要是對這個東西也學不會,你就當內護,你出家護持道場,道場裡面的行政、總務、雜事,那你要比別人多做一些,你來照顧大眾,做內護。三種人合作,道場就興旺,一個道場決定是三種人,身分地位完全相同,沒有哪個老大、哪個老二,不必在這上面爭論計較,共同來辦道,為佛法為眾生,來成就無量功德,這是我們今天要努力去做的。

  我跟館長談到,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她才安心走,我們一定要兌現,真實的道場,真實的功德。所以要有定,定心安住非常重要。研教也是一部經一門深入,行門一句彌陀念到底,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夾雜、決定不中斷,沒有一個不成功。

  下面,『普運一切諸含識』,這個「運」就是運載的意思,就是度眾生。普遍能將九法界的眾生,幫助他圓成佛道,從此岸運載他到彼岸,彼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定幫助他往生不退成佛,要有這樣的大願大行,這就是行菩薩道,修普賢行,念佛求生淨土。末後一句,『願速令我載此乘』,末後這一首意思就更深更廣了。

  【堅誓如地永無傾。】

  『傾』是傾倒、倒下來,永遠不會,誓願堅固如同大地一樣。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所感受到的,這個世間最堅實的無過於大地,所以在此地用這個來比喻,你堅固的誓願。這個誓願一般來講,像前面講的四弘誓願,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四大願,可以說涵蓋一切諸佛如來的本願。阿彌陀佛雖然發四十八願,諸位要把四十八願仔細一分析,也不外乎這四大類,這四大類都包括了,所以誓願要堅固。不怕眾生難度,眾生迷惑顛倒,你一定要了解他,他又不是佛又不是菩薩;你對待他好意,他還要懷疑你的目的何在,你有什麼用意。你說我毫無目的、用意,他還不相信,他始終還抱著懷疑,打好多問號。所以《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要了解他,了解他就無所謂了!只要你的誓願堅定,時間久了他自然就感動了,諺語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他看你還是這樣子,他就不會懷疑,轉過頭來他就尊敬你,就會認真學習,所以要有耐心,絕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載,能把一個人叫他回頭,不容易!要有耐心。

  而且行菩薩道絕對不計毀譽;讚歎你不動心,我不是為讚歎;人家毀謗我也不動心,絕不因為你毀謗,我就害怕,就改變主意了,就錯了!只要問自己做得如法不如法。毀譽是淺見,那個不要緊,你一直做下去之後,大家就看到真相了,所以說一定要恆久、要恆長,要永遠做下去,絕不因為外面順逆境界、毀譽所動搖,所干擾,那就錯了。這個是要靠真實的智慧,無比的願力,才能夠成就大功大業。

  【大悲如水恆饒益。】

  這是對眾生來講的,對眾生一定要用大悲心,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三十一面第一首就講到「悲心廣運」,第三首講到「大慈」!所以大悲擺在前面,大悲是憐愍一切眾生,比喻做水。水能滋潤一切植物,幫助它生長,無論是大樹或者是小草,都能令它滿足,雨露沒有分別,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滿足,各隨所願,『恆饒益』,這個饒益是真實是永恆的。如果把這個意思再擴充一點,引伸一點,就是大慈悲心對待九法界一切眾生,念念希望眾生得到最殊勝的利益。「饒益」,饒就是最殊勝的,我們一定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以智慧、以德能、以善巧方便,努力去做!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修,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自己的心才清淨。

  我們自己在世間,就這麼一個身體,每天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有個小地方遮避風雨行了,你還需要什麼?再有多餘的是累贅!所以佛教出家弟子三衣一缽,統統放下了,那個多自在!真的是「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出家人閒雲野鶴,什麼都沒有,捨得乾乾淨淨,你才得大自在,捨得!你統統都捨掉了,得什麼?得大自在,得大圓滿。你今天不自在、不圓滿,是因為你不肯捨,所以念念為眾生,利益一切眾生。

  我們想想現在一些眾生,特別是開發國家地區;開發國家地區人民生活都相當富裕,物質生活上可以說沒有什缺乏,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所以是「富而不樂」。我們看在眼裡,如何幫助他安於富貴、安於貧賤,叫他真正能離苦得樂。學佛的人幫助社會、幫助眾生,要以這個為目標。當然第一殊勝就是勸他學佛,勸他修淨土,那是無比的殊勝。唯有認真修淨土,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不但永脫輪迴,永離十法界,還有哪一個離苦得樂,比這個更殊勝的?實實在在找不到。這是我們今天拚命努力在做的。

  館長往生這麼樣的殊勝,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不但沒見過,聽都沒聽過。我們也曾經幫助人助念,也曾經看到人走,但是像她這種現象,沒有見到過。她沒有中陰,她呼吸一停,就跟佛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這麼多人在旁邊給她助念,念了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她絲毫動靜都沒有,臉上氣色沒有改變,一點病容都沒有,人生病都有病容,她一點病容都沒有。回來之後在這邊,你們大家都看到,所以她沒有中陰。平常我們看到的是有中陰的現象,在沒有走之前,一般都是見到神見到鬼,多半都是見到家親眷屬已經過去的,這個人在那裡,那個人在那裡,館長這個現象沒有。這很奇特、很奇特,她沒有這個現象,她見阿彌陀佛,沒有見到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第二個,神識離開身體是最痛苦的,經上常講如生龜脫殼,所以八個小時決定不能動他,動他很痛苦,他的神識離開身體。我們能不能覺察到?能覺察到。看他面部表情,他有痛苦的表情,他有掙扎的表情,雖然他已經斷氣,已經不會說話,你仔細觀察,有這個表情,館長沒有。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肯定她,她是一斷氣就走,這個太殊勝了!

  館長平常念不念佛,你們大家都曉得嘻嘻哈哈的,那要說這個不相應,怎麼會有這麼殊勝的往生,念到這一句你就曉得是什麼道理了。她雖然不念佛,她「堅誓如地永無傾」,三十年護持佛法、護持淨宗絲毫沒有改變,外面讚歎也好、毀謗也好,她如如不動,她這個做到了,這四句偈她做到了。所以她念佛往生不是這一生,她這一生沒有念佛。看到阿彌陀佛對她這麼慈悲,這麼樣觀照,事事阿彌陀佛給她安排,她不是普通人,她是再來人。所以「大悲如水恆饒益」,她有,她真的是慈悲,不要看她天天罵人,她心腸很軟,真叫她對付人,她下不了手,這我們很清楚的。底下一句:

  【勇健荷擔無疲倦。】

  勇是勇猛,荷擔如來家業念念不忘,臨走的時候,我們在討論的時候,第一個就是叫我教學要繼續不能中斷,培養下一代的弘法人才,第一句話。第二個,《華嚴經》是她啟請的,希望這個經要講圓滿,我答應她。我們談了三個多小時,到第三天我把它寫成十二條,大概你們同修都看到,沒有看到,櫃台上有,這是『勇健荷擔無疲倦』。她為什麼往生這麼自在、這麼殊勝?這四句偈來形容她一點都不為過,就是這個道理。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誰知道?她也不願意任何一個人知道,這何必,她也不攀緣、也不求人,默默在做,做了三十年。現在看到年輕人差不多都能自立,道場也能自立,她可以放手了,佛來接她走。末後:

  【願速令我載此乘。】

  善財童子到這個地方,這是三十二首偈頌,後面還有四首,總共有三十六首,後面是總結。

  【普照眾生智慧日。四攝光明圓滿輪。總持勝妙清淨光。願示於我咸令見。】

  這四首偈是讚歎文殊菩薩,求文殊菩薩滿他的願,為他說法,就是傳法給他。清涼大師註解說得很好,註解第三是第三大段,一共有四首偈,就三十三到三十六,「結讚請說」。偈裡面的內容很淺顯,一看就明暸了。『普照眾生智慧日』,這一句是說文殊菩薩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眾生。第二句,『四攝光明圓滿輪』,這是讚歎文殊菩薩善巧方便攝受眾生。攝受眾生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第一個是布施,我們常講跟眾生結緣,你要不肯布施,你跟眾生沒有緣分。你雖然有智慧、有能力,你跟他沒有緣,他不接受你,你也是無可奈何。所以用什麼方法?布施,你布施,他就生歡喜心,他就跟你有緣,所以布施非常重要。

  勸人學佛,首先要懂得法布施,法布施裡面也包含財布施。我們對於已經學佛的人、學佛的同修,我們以經書、錄音帶、錄影帶布施給他,他歡喜接受。沒有學佛的同修,我們以一般世間財寶布施給他,他歡喜;你布施經書,他不要,你的錄音帶他不要聽,可是你要送他一個很精巧的紀念品,他一看很美,他很願意接受。所以像衣服、飲食、玩具都可以布施,接引沒有學佛的人,常常布施這些東西給他,久而久之感情深了,再送佛經給他,他也不好意思不收。

  像我在中國大陸對一些學校,我先送《四庫全書》,他們歡喜,這不是佛教,學校很歡喜。我們有了感情,第二次我送《大藏經》,他不好意思不收。所以布施是攝受眾生第一個方法。第二,愛語,愛語不是好聽的話,諸位要曉得,常常講好聽的話,大概這個人有企圖、有目的,我們對他要小心。愛語就是愛護他的話;換句話說,裡面有責備他的話的時候,那都是愛護他的,表示我們真正愛護關懷,這一類屬於愛語。第三種方法叫利行,利就是對他有利益,對他有真實利益、有好處的,我們所做所為對他都有好處,對他都有利益。對一個人、對社會、對這個地區都有利益、都有好處,那他當然會接受。第四種叫同事,那是法身大士做得到,我們現在是凡夫煩惱沒斷,了解就可以,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學不得。這一條我們可以放,四攝我們用三條。四攝裡面是有智慧、有方便,方便就是非常適當的方式,你表達運用的方式很恰當,這叫善巧。「光明圓滿輪」,「輪」是不斷的在動,不斷的在做,永遠沒有止境的,用這四類的方法來接引一切眾生。

  『總持勝妙清淨光』,這一句是說菩薩對眾生的心意。「總持」是演說的綱領,菩薩為一切眾生演說;說是口說,演是表演,做給人看。無論是在生活當中,做個好樣子,無論是用言語開導,都能抓到總綱領,讓眾生一接觸心開意解。「勝」是殊勝,「妙」是善妙。「清淨光」是講內容,他演說的內容。清淨光就是大乘佛法,就是一佛乘。在生活上穿衣吃飯,一切工作一切應酬,都是清淨光,無一不是清淨光,這才叫總持勝妙。

  『願示於我咸令見』,這是求文殊菩薩,你指示給我,你做個樣子來給我看,讓我看了也能夠覺悟,也能夠效法,也能夠契入。所以下面這幾首偈,意思句句都在請法,請文殊菩薩為他說法,也為我們說法。善財也是表演,表演給我們看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