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十五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15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面,最後一行。這一段文是清涼大師對前面兩首偈的解釋,他老人家解釋得非常好,文字我想諸位都能夠看得懂。本文的偈頌,前面兩首是「迷於苦集」,以四諦法來講,世間的因果;三、四兩首是「失於滅道」,出世間的因果。合起來說,世出世間因果都迷失了,所以才有六道輪迴的果報。經文裡面:

  【恆受生老病死苦。】

  這是輪迴裡面必然的現象。『恆』是生生世世。什麼時候才能出頭?那就看到哪一天你真正覺悟了,若不覺悟,決定沒有辦法出頭。怎樣是覺悟?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是徹底覺悟、大覺悟了,他一生必定成就。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說出來了,同修們也都能聽得懂,而且聽的遍數多了,並不陌生,對於這個說法已經很熟悉。可是實際上,還是放不下,起心動念還是執著,還是是非人我,還是自私自利,這又是什麼原因?佛在經論上所謂的,無始劫來習氣太深,這是惡習氣,這是輪迴生死的根本,很難拔除,必須真正覺悟,發勇猛心,才能把這些虛幻不實的念頭捨棄掉。從今而後,這個世間一切法,再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你從心地上捨掉、放下。日常生活當中,遇到這些事情,我們還照做,這個並不妨礙,特別是《華嚴》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上你去做沒有障礙,障礙的是你心裡頭真的執著了,你心裡著了相、著了見,這個有妨礙。

  雖然說事事無礙,可是你要曉得,事上決定不可以攀緣,攀緣就有障礙,所以佛教我們隨緣。隨緣就是隨喜功德,事上隨喜,絕不攀緣。功德是什麼?雖然有事,而沒有心,沒有心就是功德。事上有,心裡頭也有,那就不是功德,那就造業了。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是事;事上有,心上沒有,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就恭喜你,你就決定往生,永脫輪迴。這是希有的因緣,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業。

  這一段註解,我就不想再囉嗦了,諸位看看就行了,前面這個意思已經說明白了,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在二十七面末後的兩行,科判裡面說這是第二段,偈頌裡面第二段,「滅惑大悲下」。滅惑大悲是經文開端四個字,這以下一共有二十八首偈。「仰德依人,請垂拔濟」。仰是仰慕,仰慕文殊菩薩的大德,這是說善財童子,我們要依靠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是代表圓滿的智慧,因此,仰德依人,就是我們要遵從究竟圓滿的智慧,才能夠拔苦,才能夠脫離生死輪迴,是這個意思。這二十八首裡面又分為二段,前面十三偈是「讚人求法」。我們先看這一段,有十三首偈。

  【滅惑大悲清淨日。智光普照圓滿輪。能竭生死煩惱海。願降慈光少觀察。】

  我們一首一首的來看。惑是迷惑,也就是通常講的無明,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無所知。日常生活當中,憑著自己的想像起心動念,造業受報。造業受報的根源,就是對於事實真相無知,這就是沒有智慧。這兩句是讚歎菩薩,菩薩有智慧,能破無明,此地這個『滅惑』就是破無明。這兩個字是講智慧,是佛菩薩的智行。『大悲清淨日』,日是比喻,清淨日三個字都是比喻,比喻菩薩的智慧,比喻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著相,就清淨;慈悲要著相,就不清淨。比喻作清淨的太陽。

  『智光普照圓滿輪』,日光遍照,用這個來比喻。其實太陽的光明照耀的範圍不大,這是我們現代人都有這個科學的常識。在古時候,一般人就現前,他能夠覺察得到的,光明最殊勝的無過於太陽。所以佛講經,常常用日月來做比喻,比喻智慧光明。智慧光明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個光明就大!普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照。《華嚴經》世尊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而佛光遍照實在講,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自己有業障,雖有眼見不到,雖有耳聽不到,所謂是「如聾如盲」,是我們有業障,不知道這個境界。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才知道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無一不是諸佛如來智光遍照,所以稱之為圓滿的法輪。

  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華藏世界也是六塵說法。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哪有例外?希望讀了《華嚴經》之後,你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之後,那就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源是自性,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左右逢源,什麼源?自性是源頭,這個意思就是說,在事事物物上都見自性,左右逢源是這個意思。頭頭是道,道是諸佛所講之道,如來稱性的大道,原來就在眼前。

  『能竭生死煩惱海』,「竭」是枯竭,這兩個字意思就是拔盡了。生死煩惱比喻作大海,無限的深廣,唯有稱性的般若現前,能把它徹底消除。生死是果,煩惱是因,苦因苦果連根拔除,他有這個功德。

  『願降慈光少觀察』,末後一句是自己的願求,這就是求菩薩以慈悲光明加持我們,來幫助我們,救度我們,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求法,這句是求法的意思。再看第二首:

  【圓滿大慈清淨月。福德光明無垢輪。】

  我們先看這兩句。『大慈』是對利益眾生講的,圓滿的大慈,這稱性,稱性就圓滿了。我們學佛,總希望同修們念念之中,起心動念,要遍緣虛空法界。把我們的心量恢復,念念都念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要想那個圈子想的太小太狹,起心動念就想到自己,想到我這一家,想到我這一族,這個範圍都太小。世間人想到國家民族,還是太小,國家民族跟虛空法界來比,簡直不能比,那個心量還是小。你如果想到一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還小。虛空法界裡頭,像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是無量無邊,我們的心要廣大。

  經上我們也常念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講這個話這是真的,你本來如此,你的心性本來是包含恆沙法界的,這麼大的心量。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麼小的心量?就是你迷惑了,於一切法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四大五蘊的身相為自己,而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哪一天你忽然覺悟了,原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那就恭喜你,這就叫你證得法身。虛空法界原來就是我,這個人就是證得法身。

  由此可知,六道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法身。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從夢境裡面去體會。作夢的時候迷惑顛倒,以為夢中那個人、那個我是自己,夢中的別人不是自己,那你是迷,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你一旦覺悟了,夢中那個境界全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夢裡頭別人也是我,夢裡面山河大地還是我,除了我之外,沒有一物在夢中。虛空法界就是夢境,幾時我們在這個夢境裡頭朗然大覺,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自己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

  十法界,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是我們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也是自不是他。諸佛剎土裡面十法界依正莊嚴,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事實真相。說實在的話,如果不是世尊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怎麼會曉得?世尊說出來之後,我們細細去觀察,細細去思惟,是,沒錯,事實確實是如此。我們今天這個身相是什麼?法身流轉,隨順十法界,隨順六道。你從這裡覺悟之後,你在六道裡面輪迴也若無其事,那就是諸佛菩薩示現而來的,你真的得大自在,這才是圓滿大慈,做種種示現,幫助那些沒覺悟的眾生開悟。慈心像清涼月一樣。

  『福德光明無垢輪』。福德是圓滿的,福德加持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如同光明遍照沒有兩樣。無垢就是清淨的意思,垢是污染,什麼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別是污染,執著是嚴重的污染。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無垢法輪。前面一首是說菩薩的智慧,這一首是說菩薩的福德。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智慧固然重要,福德也不能夠沒有,成佛是福慧二足尊,所以在此地偈頌,這兩樁事情擺在開頭。智慧圓滿了,福德圓滿了,就叫做成佛。自性裡面,福慧確實是圓滿具足,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裡面的福慧也沒有了,必須要靠修德將它恢復。

  【一切眾生咸施安。】

  此地這個『一切眾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修布施,菩薩諸波羅蜜總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要盡心盡力毫無保留。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他有需要,我有多餘的,決定沒有慳吝。能施、肯施、歡喜布施,令一切眾生得安樂,這是諸佛大菩薩所為的,他們所作所為的。

  【願賜清涼少觀察。】

  這一句希望菩薩以慈悲福德保佑我們,加持我們,是這個意思。再看底下一首:

  【一切法界功德王。白業成就為輪寶。所向導前無所礙。願順我心垂教敕。】

  前面兩首是願菩薩智慧福德加持。這一首『一切法界功德王』,這是讚歎文殊菩薩,一切法界是盡虛空遍法界,對大聖來講,一真法界,對有情來講,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有情眾生,十法界裡面,佛、菩薩、聲聞、緣覺,這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六道是不覺的有情眾生。這一句是盡虛空遍法界,文殊菩薩是功德王,他有大智慧、大福德。

  『白業成就為輪寶』,白業是善業,這個地方所講的善,不是善惡之善。諸位要曉得,善惡之善不算善,為什麼不算善?善惡這個念頭是相對的。換句話說,依舊是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你要修這種善,善惡之善,來生得福報,這個福報叫有漏的福報。也就是說,這個福報是在三界六道裡面享受,不能出三界。為什麼?因為你是相對的,你沒有離開妄想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修的一切善,那就是真的善,叫白業。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才能夠成就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這叫成就。

  「為輪寶」,輪寶是比喻,轉輪聖王有輪寶。我看轉輪聖王那個輪寶,大概就是現在很多人看到的飛碟,飛碟像個輪一樣,是交通工具。所以此地這個輪寶,很像古德講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一樣。那也是個比喻,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比作輪船,載運我們脫離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輪寶也是這個意思。載我們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是這個意思。

  什麼是輪寶?白業,這個一定要記住。白業簡單的講,我們必須斷惡修善,而沒有斷惡修善的這個念頭,那就是白業。斷惡修善,還有斷惡修善的念頭在,這就不叫白業。這裡面的界限非常微細,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五十三參歷事鍊心,在境界裡頭鍊。鍊什麼?鍊在對人、對事、對物,生活工作、一切應酬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鍊這個。一切作為心裡頭都若無其事,念念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就是白業。

  穿衣如此,吃飯如此,工作如是,應酬亦如是。也許同修問:「那我在生活當中,工作應酬當中,不能不起心動念,那不起心動念怎麼應酬?」人家問我一句話,我不起心動念,怎麼答覆他?不能說人家問的時候,我像個木頭一樣不理會,那不可以。佛菩薩有人向他請教,不也是有問有答嗎?這個地方要明瞭,佛菩薩一切應對也不是起心動念,我們要學這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應對是起心動念;他們應對也不是起心動念。像永嘉大師講,「分別亦非意」,你就成就了,所以這裡頭非常非常微細。

  怎樣才能契入這個境界?我先前所講的,念念都緣虛空法界,而後你起心動念就不是一了。不是一是什麼?是自性起用,用即非用,非用即用,這才叫一真。才有分別,就錯了。為什麼說分別亦非意?分別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所以它不是意。他不是自己有分別、自己有執著,他沒有,自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古人有這個比喻,心像鏡子一樣,所以「胡來現胡,漢來現漢」,你們看古人有這個說法。胡是什麼?外國人,胡人,外國人照鏡子,鏡子裡面現外國人的相。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鏡子,鏡子裡現中國人的相。鏡子有沒有心?沒有心,現相亦非意,你能懂這個意思嗎?它現相,它沒有意。

  我們用心要學鏡子,你看鏡子是不是善知識?你早晚洗臉都要照照鏡子,那鏡子就是善知識,你照鏡子有沒有想到我要學鏡子不著相,不是不現相,現相,現相是起作用。決定不著相。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種種應酬,有沒有事?有,就跟鏡子照東西,有。著不著?不著,不但是相離開的時候不著,正在照的時候就不著。不著就與清淨平等覺相應了。大家記住,這常常掛在口邊上,「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怎麼叫相應?這叫做相應,起心動念就不相應。所以確確實實從早到晚,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全是離相。

  離相不是講外面境界相離開,不是這個意思,心緣相離了。這是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雖然說的是聽經聞法,可是那個意思很廣泛,「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不但聽經聞法要離這三相,一切時、一切處,穿衣吃飯都要離這三相,就相應了,那就是念念相應。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自性現前,那是自性起用,自性就是佛,自性起用就是佛現前。希望我們細心去體會這個道理,希望我們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這樣念佛,給諸位說,必定是上上品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叫「白業成就」。

  『所向導前無所礙』,沒有障礙,遠離一切障礙,斷除一切的業障。所以稱這種人叫做「一切法界功德王」。王也是比喻,功德裡面得大自在,才稱為功德王。『願順我心垂教敕』,這句話是祈求,求文殊菩薩隨順自己的願望教導與我。

  再看下面第八首,我們從前面一直算下來,這是第八首:

  【廣博福智大商主。勇猛不退求菩提。普利一切諸眾生。唯願垂慈拔濟我。】

  前面都是讚歎文殊師利,這是用比喻來讚歎他。『廣博福智』,有廣大的智慧、廣大的福德。『大商主』是比喻,像我們今天所講的企業家,經中常講「大富長者」。這是商界裡面的領袖,稱之為商主。好像現在許多國家地區都有商會,商會的主席、商界的領導人,佛經裡面稱之為商主,他有大福德、有大智慧,這是比喻文殊菩薩的福智,在所有菩薩裡面他是首領。

  『勇猛不退求菩提』,這個地方著重在「不退」。菩薩在此地示現給我們看,他還沒成佛,所以依舊是勇猛精進。我們想想自己的身分,現在是凡夫,業障深重,還不知道精進,修學常常退轉,這怎麼得了!菩薩在此地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這是慈悲到了極處。其實,世尊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這個人是倒駕慈航來的,早就成佛了,現在再退到菩薩地位上來幫助我們。他的福德智慧都圓滿了,何必還要勇猛精進?這是做給我們看的,這叫慈悲示現,做出個樣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看到他勇猛精進,生慚愧心,發心來效法,是這個意思。

  「求菩提」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做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求的就是這個。所以諸位千萬不要求名求利,求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就錯了!什麼都不要求,你樣樣圓滿。你如果要求,也能得到,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能得到。得到的很少,你求多少就得到多少;什麼都不求,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你的性德圓滿現前。因為「求」是一個妄念,這個妄念障礙了性德。菩薩在此地示現,人家求菩提不求名聞利養。世出世間法他都不求,他就求菩提,這個就對了。

  『普利一切諸眾生』,我們也要效法菩薩,也要向菩薩學習。我們今天在生活上,我們很認真的做,所以你覺悟了以後,你的生活就是演戲,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為自己,自己沒有。自己在哪裡?虛空法界就是自己。我在這裡演戲,度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是自性眾生,「自性眾生誓願度」。古人所講的,「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你怎麼會不自在?你跟諸佛如來真的沒有兩樣。孫悟空還要搖身一變,你連搖都不要搖就變了,哪裡還用得要搖身?真的是超凡入聖。所以這個經字字句句都是我們學處,學習的處所。念念普利一切諸眾生,就是真正的普利自己,為什麼?因為是自性眾生,不是自性之外的。所以四弘誓願到最後是歸結到自性,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句句都歸到自性。大慈悲心流露出來,大慈悲心是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彼此。

  『唯願垂慈拔濟我』,前面三句是菩薩智慧福德的起用。我們現在在凡夫位,未能契入這個境界,希望菩薩慈悲拔濟我們。善財童子有求,文殊菩薩有沒有幫助他?這個話不要問別人,你自己好好想想,文殊菩薩有沒有幫助你?你如果覺悟到了,文殊菩薩真的幫了你的大忙,你在這個經句當中恍然大悟。雖然得不到文殊菩薩圓滿的智慧德用,你也得了少分、少許,你也有少許的相應。要懂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這個經文裡面得真實的利益。像這字字句句可以用在生活上,剛才講穿衣吃飯,每天的工作,一般應酬統統用上,這就是菩薩慈悲拔濟。再看下面一首:

  【身被最勝忍辱甲。】

  第二個字是破音字,念披,跟挑手邊的音同意思同。古時候這個字是通用的,古時候的字少,以後字多了就分開了,古時候這個字通用。身被,像台灣本省話講加披,那是對的,那個音念得很正確,意思也很正確。如果念加倍,就不對了,意思就不對了。『身被最勝忍辱甲』,勝是殊勝、無比殊勝;忍辱,甲是鎧甲,這個是用來做比喻的。菩薩自行化他,最要緊的是有耐心,忍辱就是忍耐,要有耐心。你自己修學,你要沒有耐心,你不能成就;你要幫助別人,你沒有耐心,也不能成就。自行化他成敗的祕訣就在耐心,愈是大的事業愈要大的忍耐。不能忍怎麼行?世間聖人跟我們講,「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菩薩六度,也就是菩薩生活六個原則裡面,忍辱最重要,那是關鍵。如果不能忍耐,你所修學的就是世間有漏的善法,不能算成就。因為有耐心,你才能精進,你才能得定,才能開慧,定慧是成就。

  我們今天學佛,心裡頭亂糟糟的,妄想紛飛,沒有定慧。你有沒有去找找這個毛病根源在哪裡?一天到晚還是懵懵懂懂過日子,這個不行!這怎麼能成就?真正希望成就的人,一定要把這個根源找出來,我為什麼不能得定?這個根源就是做事沒有耐心,修學沒有耐心。你要把這個病根找到了,得設法把它改正過來,要有恆心、有毅力去培養耐心。學佛時間長,修學其他的法門,在《華嚴經》裡面說,那是無量劫才能成就。修淨宗法門,也要盡一生的力量,念念不能懈怠,才有成就的指望。所以,忍這個法門是最為殊勝,最勝的忍辱甲,最勝是忍辱這個方法。辱這個意思,過去講席當中常常講,在此地也不要多說,大家曉得這個意思,忍耐這個法門,世出世間聖人都這樣教導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有恆心。

  【手提明利智慧劍。】

  『劍』是比喻。我們塑造文殊菩薩的像,造菩薩的像,菩薩騎的是獅子,手上拿的是寶劍。獅子是獸中之王,表勇猛,劍表智慧。並不是文殊菩薩出來真的是騎一個獅子,手上拿寶劍,不是這個意思,這表法的,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薩勇猛精進,智慧無比。

  【常能自在破魔軍。】

  『魔』是煩惱,我們敵不過煩惱,內裡面是貪瞋痴慢,外面是五欲六塵境界的誘惑,那是外面的魔。《八大人覺經》上講四種魔,把魔歸納四大類,四大類第一個是五陰魔。我們這個身體,一切有情的身體,都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而有這個身相。要知道,這個身相就是魔障,就是折磨你,叫你不得自在。身體怎麼是魔障?你每天要吃三頓飯,你渴了要喝水,這就是魔障。三天不洗澡,身上就臭了,你還得洗澡、沐浴、穿衣服,這都是魔障,這哪裡是自在?五蘊之身,五蘊是煩惱。

  第二類,就是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第三類叫死魔。死魔實在講,就是你這個身命相續的幻相,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這個身體的現形,跟這個形狀的消滅,都是個「緣」字,因緣具足,它現這個形;因緣散掉了,這個形就沒有了。緣聚緣散,知道這才是事實真相。緣聚,我們叫它生;緣散,叫它滅,其實是緣之生滅。我再問,身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自性當然更沒有生滅,生滅只是緣生緣滅。因為它存在的時間短,咱們辦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也就是我們時間不夠用,所以它也折磨我們。我們修行時間不夠用,還沒有成就,緣就散了,這也是魔障。這三大類的魔障,都是我們自身本具的,不是外頭來的。

  最後一類叫天魔,天魔就是身外,身外五欲六塵種種誘惑,這個叫天魔。外面來誘惑你,讓你起心動念,讓你看到生歡喜心,那是魔障。不要認為歡喜心不是魔障,錯了!歡喜心,你心動了,你心失掉清淨了。你的真心、你的本性,本來是清淨平等覺。你這個心起心動念,歡喜也好,懊惱也好,瞋恚也好,只要一動念頭,你的心就不清淨了,清淨的相失掉了,平等的相失掉了,覺悟的相失掉了,這就是魔障現前了。怎麼樣做到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的心不被境界所誘惑,不被它所動搖,那你就成就了,你就是降魔了,魔雖然在你面前,但不起作用。這個時候魔一變就變成菩提,煩惱即菩提。怎麼說變成菩提?它成就你的定慧,你的定慧要不在這個境界磨鍊,你怎麼曉得你有定有慧?禁不起考驗,就被魔王所陷害,你的結果就是三途六道。你要是魔現前如如不動,那你的菩提現前了,這些魔王都變成護法,都變成善知識。善財童子所見的全是善知識,道理就在此地。他有智慧,他有定力,智慧定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慧。

  你們要問定慧從哪裡來的?從忍辱而來的。我們現在小小事情不能忍,你還能成就什麼定慧?怎麼樣忍?所有境界現前,不要去管它,從這裡學忍辱。好事,好事也不要管,好事很好,隨它去;壞事,壞事也不管它,也隨它去。學著不要去關心,不要放在心上,你就有智慧,你才能觀察到一切法的真相。樣樣要過問,樣樣要管,樣樣要放在心上,這就糟了!縱然修一切善法,是有漏的善法,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這是一定要曉得的。末後的願求:

  【願雄猛者守護我。】

  『雄猛』就是指前面講的忍辱跟智慧,它能夠破內外煩惱。我們在此地學。『守護』,通常講護法神,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要知道忍辱、智慧,就能護法,就能護持自己。忍辱、智慧正是文殊菩薩所表的。再看底下一首,這是前面六偈裡面,「對迷苦集」,希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我們救拔。這有六首,這是最後一首。

  【安住妙法須彌頂。繞以三昧諸天女。摧滅業惑阿修羅。真實帝釋願觀我。】

  這首文字表面的意思,是以忉利天主來做比喻。『帝釋』就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道教裡頭拜的就是玉皇大帝,在佛法裡面就是帝釋天主。忉利天在須彌山頂,這是說地面最高的,須彌代表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安住妙法』,妙法裡頭最高的是什麼?就是念佛求生彌陀淨土。我們這個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妙法須彌頂」。這個意思就很明顯,我們的心,心心念念要安住在彌陀淨土上,念念不捨六字洪名,六字、四字都可以。

  『繞以三昧諸天女』,「諸天女」是侍候天主的,這也是比喻,比喻什麼?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得大自在,心安住在淨土法門,得念佛三昧,就像帝釋天王有許許多多天女前後圍繞侍候那樣的自在快樂,比這個意思。

  『摧滅業惑阿修羅』,「阿修羅」在天上也是不安分,常常作亂,福報很大,有時候還要跟帝釋天打仗,所以把他來比喻「業惑」。業是所造的一切惡業,惑是迷惑。什麼東西能夠摧滅業惑?這個業惑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消業障。什麼能消業障?念佛能消業障。實在說,這是古大德所講的,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經法都沒有辦法消除的嚴重的業障,這一句佛號能消除,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摧滅業惑,就好比帝釋天王戰勝阿修羅一樣,把阿修羅比作業障。只要你一心稱念,你念得相應,什麼業障都消除了。這個理與事,我們在講席當中都常講。

  「真實帝釋」,這就不是講欲界天裡面的帝釋天王,真實帝釋是自性,自性裡面的忉利天主。『願觀我』。真實帝釋是誰?文殊師利菩薩,把他比喻作帝釋天王。求文殊菩薩常常護念我,「願觀我」就是諸佛護念。能得諸佛護念,必定與諸佛相應;如果不相應,就得不到諸佛菩薩的護念,一定要相應。

  我們天天實在講,都是在打妄想,自己以為自己很用功、很如法。而念得沒有感應,抱怨佛菩薩不靈,他怎麼不加持我,怎麼不保佑我?不曉得自己念得不如法。怎麼不如法?夾雜。因為夾雜不如法,又產生了懷疑:到底靈不靈?到底佛加不加持我?這不是麻煩來了嗎?怎麼樣才能相應?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為什麼叫你不間斷?因為你間斷的時候,你其他的妄念又起來了。由此可知,間斷就夾雜,所以功夫不能間斷。

  當然,初學的人很難辦到,你不要怕難,你認真努力去做,念佛念到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這叫失念,這是平常事情,哪個人都有這個煩惱。要緊的就是你有警覺心,忽然想起:我這個佛號怎麼斷掉了?馬上就接上。希望念佛念的失念的時間愈短愈好,愈少愈好,這就是自己功夫有進步,功夫漸漸得力了。

  不怕失念,不怕間斷,怕的是你提不起來。所以我們念佛人為什麼用念珠?念珠的用意就是提醒自己,怕自己忘掉,所以手上拿一串念珠,看到念珠就想到佛號,不一定要記數。記數,念珠也是它一個用途,它第二個用途,你不記數的時候,常常提醒自己。我們供養佛像,用意也在此,一看到佛像就想到念佛,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

  此地這十三首偈,我們今天講了六首,這六首是「對迷苦集,希垂拔濟」,意思都很明顯。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沒有詳細註解,因為這個意思,我們一看都能夠懂得。希望我們能認真的學習,知道修福修慧非常重要,忍辱智慧是破煩惱、消業障的不二法門。念佛是一切法門裡面無上的頂法,能滅一切業障,我們要常常記住,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