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五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05

  請掀開經本第九頁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迴十方。常有道場。顯現莊嚴。隨逐而轉。】

  這是第六句。這一大段是說文殊菩薩的殊勝境界。舍利弗尊者指示他的同伴們,也就是他的學生,叫他們細心的去觀察文殊菩薩的依正莊嚴,這裡面顯示出無比殊勝的妙法。經文總共有十句,上一次我們將前面五句說過了,今天的經文是從第六句開始。這一句是叫他們觀察,實在講叫他們觀察,就是教我們注意,懂得經中無限的義趣,就能夠得利益。

  『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他居住的環境。『周迴十方,常有道場,顯現莊嚴』,我們的住處有沒有道場?如果你會看,你就能看出來。註解裡面在第三行第二句第六,「六」就是第六句,「住處勝」。菩薩居住的這個處所殊勝。殊勝在哪裡?「舉足下足,無非道場。隨心迴轉,萬德嚴故」。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的提示,這句經文裡面的意思無量無邊。如果我們懂得表法,正所謂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大方廣」,事事物物都是「佛華嚴」。不僅如此,經上常說一毛孔中(在《華嚴經》上,這種句子我們看到很多),一微塵裡;毛孔是正報最小的,我們身上這個汗毛、毛孔,是正報最小的,微塵是依報當中最小的,小大不二。所以在微塵裡現大千世界,在毛孔裡轉大法輪。微塵、毛孔都如此不可思議,何況居住的環境?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什麼叫道場?幫助你悟入的就是道場。微塵是道場,毛孔是道場,只要你能夠善於體會,無處無時不是道場,無有一法不是道場。這就是講的他周邊的十方,我們通常講四面八方,這還加上上下,常有道場顯現莊嚴,『隨逐而轉』。「隨逐而轉」就是隨心迴轉。隨心迴轉的意思,也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跟此地這一句「隨逐而轉」意思相同,說法不一樣,境界非常類似,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再看第七句。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皆有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

  前面第五句裡頭,講到文殊師利所行之路,這個地方第七句又說『文殊師利所行之路』,這兩句意思不一樣。前面說所行之路,左右八步,說他走的是中道。八步是表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大家都很熟悉,是表八正道。這個地方說他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這個是福德莊嚴的殊勝。諸位讀這個經文,千萬不要誤會,菩薩所走的路,那你就錯了。這個路是心行之路,不是我們走的這個道路,用這個來做比喻,就是菩薩所行的。

  他所行的是無量福德莊嚴,我們所行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我們行的路。我們行的路,這個路上沙石、污穢、荊棘,是困難重重;人家走的路是兩旁邊無量珍寶,這簡直不能比。為什麼我們走的這個路,這樣的艱難險道?這是因為我們迷惑顛倒,不知道我們生活周邊環境的真相。錯解了!錯見了!產生了許許多多錯誤的觀念,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於是我們的人生道路,充滿了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是毒蛇猛獸。菩薩心地清淨。

  你看清涼大師這個註子說得好,第七「福嚴勝」。福德莊嚴。「常觀空有一異等邊」。人家跟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樣,他們看的空有一異,用四個字做代表,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我們看這個空有一異,決定不平等,決定是有差別的。這就是在無差別當中,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於是在心地下就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無量無邊的煩惱,造成生死輪迴的現象,我們走的是這個路。人家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說得最透徹、最清楚的是《般若經》。《般若經》在中國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是《般若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果我們沒有時間,或者沒有這個因緣讀其他般若經典,大概這兩部都念過。念是念過了,這經上講的什麼?不知道;所以雖念,不得受用。如果真正明瞭通達經上所講的意思,這個經文你就很好懂。菩薩所行,空有二邊不著,是非二邊也不著;再說得明白一點,利害人我二邊都不著,這是文殊菩薩所行之路。於是他那個果報就不相同,他的果報是無量的福德莊嚴。福德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

  「心地之下有如來藏」。這個心地就是真如自性,如來就在裡面。此地講的如來,是講的性德,就是說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是樣樣都無量,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叫做如來藏。現在世間人追求財富,無量的財富,七寶堆在你面前,這個地球都容納不下,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不是外面來的。現在跑到哪裡去,你全都沒有了?沒有是被煩惱蓋覆住,被妄想障礙住,不能現前。所以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無量無邊的寶藏就現前。《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福報,《無量壽經》、《彌陀經》上大家所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那些都是性德所現。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也是性德所顯現,不過我們的性德,是被無明煩惱障礙住之後,顯現出來的,眼前受用的。如果把妄想執著去掉,所顯現的生活環境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統統是自性具足。

  經上講的『伏藏』,「伏藏」在這個時候開顯了,『種種珍寶,自然而出』,開顯了。註解裡頭我們把它念一念:「心地之下有如來藏,故名為伏。恆沙性德為種種寶。無心忘照,任運寂知,則能顯現,為自然出。」清涼解釋的好!我們也曉得,我們自性裡有無量的寶藏,《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自性裡面無量的性德。我們現在這個性德不能現前,就好像埋藏在地下一樣,沒有開發出來。要用什麼方法開發?《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用這個方法就開發出來了。

  清涼大師在此地,他給我們講的八個字:「無心忘照,任運寂知」。在此地講這八個字。我們再想一想《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看看跟這八個字意思一樣不一樣。無心就清淨,這個心是念頭,無心是沒念頭,沒念頭你心就清淨,有念就不清淨。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你是有念、沒念?有念!可是諸位要知道,你要真正做到無念,那你就是文殊菩薩,你不是凡人!凡人決定有念。你說:「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你還有一個什麼念頭都沒有,還是有念。念頭斷不了,斷了念頭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這個事情很難很難,佛知道斷念頭很難,所以佛用這個巧妙的方法,把我們念頭轉過來,不要起別的念頭,起一個阿彌陀佛的念頭。阿彌陀佛這一念是什麼?這一念是性德的名號,就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的名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妙極了。念到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所以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是無心忘照,任運寂知。這在念佛法門裡面,叫做「理一心不亂」。縱然達不到這個境界,也沒關係,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把一切妄念斷掉,不打妄想,單單有一念阿彌陀佛,這個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好辦了。

  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教你怎麼修行證果。何況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無量壽,這個世間壽命太短了,學什麼都學不成功,時間不夠用,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無量壽。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我們這一生當中,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警覺心高的人,要把這樁事情當做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其他什麼是非人我,都是雞毛蒜皮,要覺悟那些東西對自己有障礙。那是什麼?那是生死輪迴業,你還搞它嗎?

  我們在沒多久之前,講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諸位都聽過,那裡面所講的,是我們現前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所犯的種種毛病。這些毛病只要有個一條、兩條,都會障礙你這一生成就;何況你要統統具足,那還得了。古德教我們看破,就是看破這個事情是假的,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假的,叫你看穿;念佛這樁事情真的。假的要放下,真的要提起,就沒事了,你就能成就。

  所以菩薩行的是什麼路?我們行的是什麼路?總得要清楚。如何把我們行的路,改換成菩薩的路,我們就成功了。菩薩的路在此地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人家看破,人家放下。你看看經上講的不就是這兩句話嗎?看破、放下,你的智慧現前,智慧是寶藏;你的德能現前,德能是寶藏。所以你也左右兩邊皆有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再看下面第八句。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由昔供養。諸佛善根。隨其所在。有雜寶樹。於其樹間。寶藏開敷。出莊嚴具。】

  這一句經文很長。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林樹勝」。因為這句子裡面,『隨其所在,有雜寶樹』。我們居住環境裡面,實在講樹木是非常重要。現在科學家也懂得,樹木多的地方,對我們生活的品質不相同,所以許許多多地區,現在都講求綠化。我們台北市就樹木太少,居住的人太多;樹木要是多,空氣能夠淨化,它能產生氧化的效果。經上用這些樹木來比喻供佛的善根。由於菩薩過去生中;『昔』就是往昔,『供養諸佛善根』,所以他居住的環境果報就殊勝,種善因就得善果,這個一定的道理。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世間人的福報,福報不是你這一生有聰明、智慧、運氣好就能得到,沒那回事情。過去世種的有福的因,這一生當中又有緣,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如果過去生中沒有種因,現在雖然有緣,這個緣就是現在人講的機會;你有賺錢的機會,你沒賺到錢;你有緣,沒有因。如果你有因,沒有緣,果報也不能現前。一定要因緣聚會,果報就現前。所以這一生的努力是緣,前生要有因。無論是正報、依報,正報是身體,身體健康長壽屬於正報;依報是生活環境,各有各的因緣,不能不知道。這句經文強調這樁事情。

  看到菩薩依報正報這樣殊勝、這樣莊嚴,因緣果報四樁事情,我們都看出來、都明白,就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如何我們自己也能夠得到,經文就沒有白念,真正得受用。所以供養諸佛善根。那佛在哪裡?他的運氣好,他遇到那麼多佛供養,種了這麼多善根;我們也想供佛,佛在哪裡?所以我們常常感嘆,我們生不逢時,釋迦牟尼佛滅度去我們三千年,想供養也沒法子供養。其實給諸位說,佛就在你眼前,你不認識。眼前哪個是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你不肯把他當作佛,那就沒法子;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佛。

  如果我們說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那是從分別心上說的。一切眾生就是佛,這是佛給我們講的真實語,這不是假的。佛是什麼?佛是講的真如本性,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跟已經成佛的那些人沒有兩樣。所以從性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從性上講的;從相上講,這才有佛、有眾生,迷的時候叫眾生,悟的時候叫佛,這是從相上說的。但是要知道相是假相,性是真性;換句話說,給你講一切眾生就是佛,這是講真話;給你講一切眾生不是佛,是給你講假話。那你要認假不認真,有什麼辦法?於是我們就恍然大悟,我們要歡歡喜喜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諸佛如來,就成就無邊的善根。

  你要再問這是什麼道理?道理也在眼前,可惜你沒看清楚。你能把一切眾生都看成佛,你的分別心沒有了,你的心平等;你的執著心也沒有了,你的心清淨;《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你馬上就證得。試問這是不是善根?這就是供養諸佛善根,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你現在為什麼得不到清淨平等覺?這個是佛,那個是菩薩,那個是善人,那個是惡人,你天天搞這些。把自己的清淨心迷失了,污染了自己,平等心也失掉,迷而不覺,我們天天幹這個事情。

  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無一不是一真法界。你能從這裡回過頭來,你所修的就不是普通菩薩行,你所修的是普賢行。普賢菩薩心清淨,普賢菩薩心平等,以清淨心、平等心修六度萬行,就是普賢行,這叫供養諸佛善根。

  然後「隨其所在,有雜寶樹」。雜寶是眾多之寶,不是一寶,無量的珍寶,這些寶藏統統都開敷。這些都是比喻智慧德能,智慧德能這是寶藏,從哪裡來的?清淨心裡面顯出來的,只要你心清淨、你心平等,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就現前。這個經典一展開,字字句句的無量義都湧現出來了,這就是像雜寶樹。

  『寶藏開敷,出莊嚴具』。清涼大師在註解裡,「則如來藏,從其行流,嚴法身故」。莊嚴法身。清涼這幾句話我們很難體會,難體會的原因,是沒入這個境界。如果稍稍入這個境界,他這幾句話的意思,你就能體會到。再看下面這一句,第九句。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隨其所在。一切世主。興供養雲。雨諸供具。周布陳列。以為供養。】

  這一段清涼大師說的是「自在勝」。他得自在。這個自在從什麼地方去顯示?從他生活上顯示。這是我們就經文來觀察,這個話是舍利弗說的,舍利弗教我們,教他的學生就是教我們。你可以觀察文殊師利菩薩,『隨其所在』,無論他在哪裡,無論在什麼處所,都得到一切大眾的照顧。『一切世主』,「世主」就是無論哪個行業裡面的領袖,世主我們用這個話來講,大家好懂。各行各業裡頭的領袖,這些人物都愛護他,都自動的來照顧他、關懷他,就是這個意思。他缺少什麼,需要什麼,人家都來供養。供養的東西太多太多、太豐富了,沒有一樣有欠缺,顯示出他的自在。

  而清涼註子裡面,這個話註得很深,諸位可以參考一下。在註解,就是正體字第三行,倒數第三行第三句,「九自在勝」。這是第九句。「於我無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為最尊故」。這個意思很深,這是真正得自在。這個意思我們也不容易體會,我們必須把這個標準降低,像我剛才講的這個,這個自在大家很容易體會。換句話說,你能夠關懷一切眾生,你能夠照顧一切眾生,你必定得到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一定得到一切眾生的照顧,這個話好懂。這一段是淺說,清涼大師這是深說。我們修學要從淺處修學,然後漸漸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今天所講的都是十法界的境界,大家好懂。

  一真法界境界,於我無我得不二解,這個不二就是《維摩經》上講的「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什麼?就是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換句話也是不二法門。這個難懂,的確非常難懂。不但不是凡夫境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不懂,如果他懂了,他就入不二法門,他就不是十法界的眾生。可是我們要曉得有這麼一樁事情。譬如我們講有事、有理,理事是二,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理事不二,理事不二好像懂了;我跟人是二,那還不行,你還沒入不二,一入一切入。理事不二我懂了,我入了;人我不二不行,我沒入,那你理事也沒入。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入一切入,一法裡頭沒有入,一切法統統沒入。要怎樣才能入?無心就入。你為什麼不能入?因為你有心,你還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落二、三,就入不了。二是什麼?法相唯識裡面講的二心,二心就是第六意識心跟第七識意根。如果講三心?落二、三,起心動念就落二、三。三是講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這就是說起心動念就把你的真心本性變成八識,八識從哪裡來的?起心動念,真如本性就變成八識,八識是妄心,不是真心。在《百法》裡面,八識是有為法,就錯了。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超越,就轉八識成四智;四智菩提就入不二法門,就入了。唯識家這個分析很清楚,起心動念就落二、三。

  我們沒辦法,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妄想紛飛,怎麼得了?不念佛決定墮三途。做好事也不行,為什麼?做好事,心也不清淨,裡面還是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三毒的業因,幾個人能夠把三毒煩惱拔除,才能保證你不落三惡道,這一點就太難太難,何況超越三界,何況超越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六道是用八識,錯用了!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是用八識,他們用得正,沒有用錯;沒用錯,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如果不用八識,那就到一真法界去了,十法界就沒有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大乘經上說得多,我們要懂得。

  懂得之後,實在講我們的習氣太深,煩惱業障太重,我們沒有能力控制住,沒有能力轉過來,然後你就知道老實念佛的重要。二六時中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事情與我都不相干;你入了這個境界之後,什麼事情來找你,你都不會過問。為什麼?我沒有時間去過問,念佛要緊,了生死出三界要緊。得罪人?得罪人不要緊。

  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現在快過年了,我每天看到許許多多寄來的信件、賀年卡,我看都不看,這得罪人!這個不要緊,我念佛要緊,我要到極樂世界要緊;這些人暫時得罪他不要緊,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我再慢慢來度他。我現在要把時間、精神去理會他,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了,這個事情可誤大了。

  現在真的覺悟,覺悟了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來找我,不要來找我講話,也不要來看我,有什麼好看的?沒什麼好看的!你來問些問題,那個問題都不是真問題,都是在打妄想,都是不老實;老實念佛的人還有什麼問題,什麼問題都沒有,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就成功了。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一心一意去念阿彌陀佛,別人的事情好事也好,壞事也好,與我統統不相干。能夠不要理會的,統統不要去理會,應當要徹底放下,這樣才真的得自在。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句。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諸佛。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光明。來照其身。從頂上入。】

  這一段是講十方一切諸佛對他的加持攝受。文殊菩薩了不起,文殊菩薩很幸運,我們沒有得到佛的加持,沒有得到佛的攝受。其實諸佛如來對於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平等的加持,平等的攝受。他能感覺到,我們感覺不到,絕對不是佛菩薩對他有所偏愛,沒這個道理。白天太陽普照大地,太陽沒有說偏愛這個照他,不喜歡那個人不照他,沒有!那就變成凡夫了,哪裡稱為佛菩薩。文殊是菩薩,菩薩心都清淨平等,何況如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而我們得不到諸佛的攝受加持,是我們自己有障礙。陽光普照,你在陽光底下,偏偏打一把傘不讓它照,那有什麼辦法?不是它不照你,是你不讓它照。我們今天就彷彿這個狀況一樣,不讓佛加持,不讓佛攝受,我們的心行、想法、看法、做法,跟佛完全相違背。說跟佛相違背大家還不好懂,真正的意思還很難懂,我們舉一個淺顯的,大家好懂,與大自然的生態相違背,這個你好懂。佛力的加持,就是自然的生態,一切順乎自然,那就是諸佛加持;違背了自然的法則,就是抗拒,那就叫造業,這是業障。

  怎樣能順乎自然?身體能順乎自然,是最健康的身體。你要不相信,在台灣可能這個現象不太明顯,諸位如果到大陸去旅遊觀光,你仔細去觀察。大陸上一些鄉下人,生活條件很差很差,非常貧苦,他健康長壽;都市裡面富貴人家,一身的毛病,什麼原因?鄉下人生活很困苦,一切順其自然,有什麼吃什麼,有什麼做什麼,他順乎自然,健康長壽。富貴人家今天想到這個補,明天想到要那個,吃出一身毛病出來,為什麼?違背了自然。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生活要趨於自然,不要天天在那裡講求這個、講求那個,動那些歪腦筋,那都不正常,違反了自然的法則,所得到的效果恰恰相反。只要自己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看得出來。

  清涼大師在這段註解裡面,他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就事上說,一個是就表法上說,這兩個說法說得很好。就事上講,「心常上攝諸佛法故,是諸佛師。諸佛將說,敬法本故」。文殊菩薩,世尊跟我們講,他是過去七尊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老師還沒成佛,這是大慈大悲。跟地藏菩薩一樣,眾生不成佛,他永遠不成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那個眾生不是普通眾生,地獄眾生都成佛,他成佛,這是菩薩大悲願力。他常常幫助別人成佛,他念諸佛,所以諸佛成佛要說法,當然第一個懷念老師,是老師教我的。所以老師是什麼?老師就是文殊師利,實在講文殊師利就代表般若智慧,文殊表般若。第二個意思,「約表法。諸佛顯揚,皆依般若」。文殊表般若,就是文殊表智慧。我們學講經的同修,上了講台會不會想起老師?老師怎麼教我的,要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觀經》上教我們修三福,三福是基礎,念父母之恩,念師長之恩,這是上報四重恩前面的兩種。所以一切諸佛升座說法的時候,都念師恩,都念文殊師利菩薩,表這個意思,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可見這個經文,字字句句確實含無量義。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在第九面最後這一行。

  【爾時。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稱揚讚歎。開示演說。文殊師利。如是無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

  這一段話好懂。『爾時』,就是舍利弗尊者教導大家,你仔細觀察文殊師利的正報,你看他的身體,你看他的動作,你看他生活周邊的環境,種種殊勝莊嚴,就是這個時候。『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稱揚讚歎』,前面這些話,都是舍利弗對於菩薩稱揚讚歎的話。『開示演說』,這個意思就含得很深很深。這些諸比丘們聽到舍利弗的讚歎,如果有所領悟,那就是尊者的開示演說,裡面說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我們讀這個經要能夠細心體會。接著再看底下這一段。

  【時諸比丘。聞是讚已。】

  這些比丘們聽到尊者舍利弗的讚歎,讚歎就是開示。聽了這些話,他們得利益;我們聽了之後,有沒有得到利益?這一段經裡面有十四句,就是十四種利益,他們所得到的。第一句:

  【心意清淨。】

  我們聽了前面這一段十句,我們心地是不是『清淨』了?第二句:

  【信解堅固。】

  對於大乘法、無上乘法(《華嚴》是無上乘、是一乘法),信心堅固了,漸漸也懂得一點了,『信解堅固』。我們有沒有一點點?深入不敢講,能有一點那就不錯。第三:

  【踴躍歡喜。不能自持。】

  就是手舞之足蹈之。你要不得利益,你這個歡喜心發不起來;真得利益,則法喜充滿,這一句就是法喜充滿。第四:

  【形體柔軟。諸根和悅。】

  這是講我們的身,身心所得到的利益。『形體』是身體,身體柔軟。『諸根和悅』,和是調和。剛才講我們的身體,每個部位也能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和,自然就喜悅。第五:

  【垢障咸盡。憂苦悉除。】

  『垢障』,這是比喻煩惱、染污。聽了這個讚歎,看到文殊菩薩那樣的清淨莊嚴,我們原來是一樣的;我們這個清淨莊嚴到哪裡去?因為煩惱、妄想、分別、知見,把自己的清淨莊嚴障礙掉了。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應當把這些知見捨掉。『憂苦悉除』,能離憂苦;憂是講心,苦是講身;身心之苦統統可以離掉。第六句:

  【常見諸佛。恆聞正法。】

  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佛境界,你就『常見諸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這裡面都懂得一切法的義趣,你就常聞正法。譬如我們見花,就想到開花後來結果,花是因,果是果報;花開得好,果一定結得好;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看到花,懂得這個意思。看到燈燭,就曉得我要犧牲自己,要幫助別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恆聞正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事事物物你都覺悟,你都不迷,你在這裡面體會無量義,那就是諸佛所說的正法。一切經上就是講這些東西,你仔細看看經上不都講這些?第七句:

  【迴向趣求。一切智智。】

  『迴向』的意思大家都懂,將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善根,只為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經上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為這個,這就是無上菩提。我不為別的,專為這樁事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為這樁事情,這就對了。

  【成就菩薩。無礙善根。】

  「善根」,世間善根,這個世間是講的十法界,不僅僅是六道,十法界也是世間。世間善根,經上給我們講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貪瞋痴是三毒。我們要覺悟、要明瞭,心裡頭有貪瞋痴,你想想看,你會不會害病?你當然會生病,你的心裡頭有毒,最毒的東西,沒有比這個更毒,所以你身心都不健康。你要把貪瞋痴拿掉,你的身體跟諸佛菩薩一樣,決定健康不生病,沒毒!內裡面沒有毒,外面再毒的東西,你都不會感染。你為什麼會感染這些毒?裡面有毒,這才容易感染,這個要懂得。

  所有一切世間善法,十法界的善法都是從無貪、無瞋、無痴生起來的,這叫世法裡頭的三善根。那超出世間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最後,「無有疲厭」,那就是菩薩的善根,永遠沒有疲厭。所以真正修行人從哪裡修行起?把自己的貪瞋痴拔掉,這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平常對人、對事、對物,這三種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警覺到。大概順境裡面就貪愛,逆境裡面就瞋恚,順逆境界裡面起這種心是愚痴。念頭一動馬上覺悟到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叫會用功,這個人叫會念佛,慢慢你就把貪瞋痴念掉了。念掉之後,你心裡頭就無貪、無瞋、無痴,你就是一個健康的人,你就是一個快樂的人,你就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然後才曉得順境是善知識,逆境也是善知識;好人是菩薩,壞人也是菩薩,為什麼?好人那個地方,我們斷貪心;壞人那個地方,我們斷瞋心;沒有好人、壞人,你的三毒煩惱就斷不了。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有不少是好人,也有幾個是壞人,幫助善財童子斷貪瞋痴,所以都是菩薩、都是佛,這是我們要跟善財學的。你還分別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叫愚痴。你沒有入不二法門,沒有入平等的境界。所以學佛就在境界上學,離開境界沒得修。五十三參叫歷事鍊心;歷是經歷,經歷環境,就在經歷環境裡面去鍊心。鍊什麼?鍊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在這裡頭斷貪瞋痴慢,這叫真修行,離開這個境界沒得修,諸位一定要曉得。

  有人講修行,這個境界太難了,找一個清淨環境,找個深山裡挖個洞,什麼人、什麼都隔絕,在那裡盤腿打坐,坐上個兩、三年心清淨了,不錯了!再下山來走一趟,又完了!煩惱又現行了,那個沒有用處。大乘法裡面,佛叫我們在紅塵裡面鍛鍊,你是真清淨;離開環境雖然是清淨,那個清淨沒有經過考驗,靠不住。到都市來走一趟,馬上功夫就完全退掉,貪瞋痴慢又起來,所以那個沒用處。《華嚴》這個境界,沒有叫我們離開社會,沒有離開人群,就在社會複雜的生活環境裡面去鍛鍊,在這裡面斷煩惱、成佛道。成就『無礙善根』,無障礙的善根。下面一句:

  【逮得菩薩。無量諸力。】

  這是第九句。佛有十種能力,我們講佛的十力、四無所畏,菩薩也有。名稱跟佛的十力是相同的,沒有如來果地上那麼圓滿,所以菩薩的神通道力也不可思議。第十句:

  【出生無盡。圓滿大悲。】

  大悲心我們常常跟「慈」連在一起,大慈大悲,大慈悲心。慈悲有一點差別,幫助一切眾生得樂叫慈,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叫悲;實在講離苦就得樂,得樂當然離苦,實在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用兩個字?看你從哪裡下手,差別就在這個地方。眾生苦多樂少,救苦要緊。能幫眾生離苦,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前生活很苦,幫助我們離開生活之苦,這個不叫無盡圓滿大悲。為什麼?我這一生離苦得樂,來生行不行?解決一時,你不能解決永久,你不能解決生生世世,你這個大悲心不圓滿。好,菩薩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這個悲心算不算圓滿?不算!脫離六道輪迴,還有十法界。好,幫助你脫離十法界,算不算無盡圓滿?還不算!為什麼?脫離十法界之後,要想成佛還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曉得,經上講的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是從你證得一真法界那一天算起,你在十法界之內修行的沒算。

  大乘經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是修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說他們;第二個阿僧祇劫是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九、十,三個位次,是一真法界裡頭的,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沒算。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們現在修行都算在裡頭,不算!我們過去無量劫修行都不算。什麼時候你證到圓初住菩薩,那一天開始算起,你才曉得多難。因此,即使幫助我們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還不算無盡圓滿。那要怎樣才無盡圓滿大悲?給諸位說,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那就是無盡圓滿大悲。見阿彌陀佛成佛快,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很短的時間就圓成佛道。這一句照映本經最後,這是在五十三參第一,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出生無盡圓滿大悲」,照映到最後。

  【發起無邊。廣大誓願。】

  這普賢十願就非常明顯,文殊跟普賢發的是一樣的願。底下一句:

  【深入諸度。究竟彼岸。】

  在《華嚴經》上,文殊菩薩代表十波羅蜜,通常菩薩六度,六度,般若度又展開為五度:般若、方便、願、力、智,合起來是十波羅蜜。《華嚴》用十代表圓滿,這是文殊菩薩所代表的。

  【十方佛海。皆悉現前。】

  這一句話好懂。

  【於佛境界。深生信樂。】

  『十方佛』,『海』是比喻深廣,十方佛剎無盡的深廣,都展現在面前,入這個境界都展現在面前。而於一切諸佛的境界『深生信樂』;信是決定不懷疑,樂是愛好。這一段都不難懂,清涼大師的註解註得很簡單,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