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十八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18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面,第三行。請看經文。

  【常放大捨圓滿光。恆塗淨戒真實香。永減煩惱瘡疣者。令我載此最勝乘。】

  這以下有三首偈,是說菩薩十波羅蜜自利圓滿。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解,這段註得很詳細,也是我們必須要認真學習的。註解裡面說,偈頌裡面的第二段有三偈,「十度自利圓滿乘者,十行十地皆此成故」。這一句話就說得很重要了。十行是三賢位的中賢,它分上中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行是中賢,十地是聖人。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三賢十聖都是依這個修成的,由此可知,這三首偈非常重要。

  第一首,我們剛才念的,這裡面包含三波羅蜜,就是有三度,布施、持戒、忍辱,我們看註子就好。偈頌裡面講『常放大捨圓滿光』,清涼大師給我們說,車既然是寶成,我們從前面一直讀下來,前面有二十一首偈,都是以車做比喻,比喻大乘佛法。既然是寶成,當然就有光明。這個寶是自性的體相作用,這是真實之寶。對上來說,能感動十方一切諸佛;對下來講,與九法界一切眾生,就如同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同一景仰。光明非常顯著,只要我們自己發真實的心。

  「三施圓滿,悅物如光」。這兩句話是從事相上說的,布施佛在經上將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財布施,第二類法布施,第三類是無畏布施。這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行的,這是他們的生活,是生活裡面主要的一部分。你說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如果再歸納一下,一個布施全部都包括了。我們也可以說,布施是總,其餘九條是別;換句話說,布施的別相而已。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為什麼佛要我們修財布施?九法界的眾生,尤其是六道凡夫對於財物非常執著,視財如命。甚至於說,要財都不要命,都有這種人,所以佛為了要對治我們這個病根,這個實實在在是病根,用布施波羅蜜來對治。

  財布施裡面,範圍非常之廣,我們在《華嚴經》前面「第六迴向章」,這是很早年講過了,我記得好像是在志蓮精舍講的,大概在民國好像六十一、二年的時候,很早了。「第六迴向章」給我們講了有七十多種布施,這還是歸納,一類一類的歸納,歸納這麼多。那要細說,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在此地簡單說,財大致上分為內財跟外財。外財是指身外之物,一切你所有的。內財是講你的身體,所謂是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當然這種布施,內財的布施,我們凡夫做不到,菩薩就能做到。

  我們在經上讀過,像《佛本行經》裡面,所說的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捨身為虎,看到老虎飢餓很可憐,他能夠捨身去餵牠,這是內財布施。割肉餵鷹,那個老鷹餓得很可憐,佛能夠把手臂上肉割下來餵老鷹,這是內財的布施。可見得,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對於捨身命,實在是在所不惜。因為菩薩知道這個身不是我,世間人這個身命難捨,執著這個身是我。菩薩知道這個身像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捨身受身都沒有困難。不像凡夫,受生的時候歡喜,捨生的時候難過,這是捨不得。

  但是除了這一類的內財布施之外,像我們以體力,以勞力為眾生服務,這也是屬於內財布施。我們替人籌劃一樁事情,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頭腦,也是屬於財布施,這財裡頭還有法,還有法布施在裡頭,這個智慧能夠教導他許多方法。因此布施的範圍廣,我們從什麼地方學起?自己哪一種毛病重,就要從最重的地方下手,這個毛病就是執著、慳貪、吝嗇。如果對於財寶看得很重,你就從財寶上施捨,從這上下手。最重的能捨、能放下,其他的就比較容易。如果你對於色看得重,你就從色上下手;如果對名上看得重的,你就從名、榮譽上下手;要對權力看得重的,那你就從權力上下手。你自己想想看,每個人執著並不一樣,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每個人看法不一樣,哪一項執著最重的,從這個地方先下手。

  布施的目的,諸位要知道,它是破除我們慳貪的煩惱,吝嗇的煩惱。如果我們慳貪完全沒有了,吝嗇完全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如果還有這個念頭,你的布施波羅蜜要修,不修不行。捨財修福,那個福不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福報,如果一般人講的福報,那你就又糟糕了。你為什麼去布施,捨財修福?佛經裡面講的,「捨一得萬報」,這個利息太大了,做什麼生意也沒有這麼大的利潤。我捨一塊錢,將來會得一萬塊錢的回報,你們想想,哪個生意能一本萬利?你要是這種施捨的話,能不能得到?給諸位說能得到,確實能得到這個福報,可是那個叫布施,不叫布施波羅蜜,不叫布施度。

  你要曉得波羅蜜是度,度什麼?度你的苦厄。什麼是你的苦厄?貪心是你的苦厄,你的貪心不斷,說實在的話,六道出不去。不但六道出不去,你來生一定去做鬼,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十法界的因行,十法界是果報,當然原因非常複雜。複雜的原因裡面,一定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餓鬼道就是貪心。貪瞋痴叫三毒,地獄是瞋恚,畜生是愚痴,你貪瞋痴不斷,你就決定不能離開三惡道,這個要知道。假如你貪瞋痴斷了,換句話說,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你沒有墮三惡道的理由,沒有這個因緣。由此可知,佛這個方法教給我們,對我們是真實的慈悲,真實的救拔,讓我們永遠離開餓鬼道。不但貪愛的行為沒有,貪愛的念頭都不著。

  這個地方我們還要注意到的,我們對於世間法不貪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不貪了,那佛法怎麼辦,會不會貪著佛法?要貪著佛法,還是在餓鬼道。諸位要記住,餓鬼道裡面,做有福報的鬼就是了。由此可知,十波羅蜜或者是六波羅蜜,是要度我們出三界的,是要度我們出十法界的。由此可知,它是叫我們斷除貪心,而不是叫我們換對象的。我們世間法不貪了,去貪圖佛法的功德,那叫換貪的對象,沒有斷貪心,這個沒用處的。貪圖世間五欲六塵,那做餓鬼;貪圖佛法,將來在鬼道裡面做鬼王,做有福報的鬼而已,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捨不是不要,我們不要佛法,那怎麼行?捨是捨掉貪愛佛法那個念頭,佛法我們要用它,要學它,不能夠貪著,不能有貪心,不能有執著。你有貪執,那你就錯誤了,這是對財布施。

  法布施裡面,有佛法、有世間法,我們自己所懂得的、所會的,要肯教別人。有人來向你學,你要認真全心全力去教導他,就是法布施。法裡面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法廣大,世間法也廣大,你不能說我什麼都不會,沒有那個道理。你在這個世間做人,總有一、兩樣拿手的,做得很好的。你會燒菜,你菜燒得很好,能燒一道、兩道都不錯。有人願意學,你就熱心教給他,這就是法布施。世法如此,佛法也一樣,決定不可以吝法。不可以存著有一個念頭,怕別人學的比我還好,將來他在我之上,如果有這麼一個念頭,你教給別人教一半,自己還要留一手,這叫吝法;吝法將來是得愚痴的果報。

  諸位在《阿彌陀經》上念過有一位尊者,周利槃陀伽,這個大家都曉得。他在佛的弟子當中,是最愚笨的一個,佛教他兩個字,念上面字,下面忘掉了;教下面,上面也忘掉了,這麼樣的愚笨。所以他出家,他的哥哥出家,哥哥看到弟弟實在不成材,他弟弟發心想出家,哥哥搖頭不答應,你不行,你怎麼能出家。結果他去找佛,佛給他剃度,收留他了。大眾都奇怪,這個人沒有善根,佛怎麼收他出家了?阿羅漢的智慧神通,只能知五百世。佛告訴大家,他過去生中,是三藏法師,他有出家的因緣。為什麼今天會落到這個地步?講經說法吝法,他所知道的只講一點點給別人,後頭要保留,怕別人超越自己,所以生生世世愚痴,得這種果報。

  他不曉得,聰明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法布施來的,你不要怕別人超過你,你愈是肯修法布施,你就愈聰明,愈有智慧。年年有悟處,月月有悟處,時時刻刻都有悟處,智慧像泉水一樣往外湧,沒有枯竭的時候,這是修法布施。吝法的人,他的智慧再多,到時候就沒有了,死水,它不是活水。智慧完了之後,慢慢就變成愚痴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無論是世法、是佛法,有人來找我,要我們教導他,我們一定要熱心,全心全力的教導他,只要他能夠接受,這是修法布施。

  第三種叫無畏布施,無畏的意思是能令眾生在一切環境當中,能夠得到無畏。這個畏就是恐懼,能幫助眾生離開一切恐怖,這一類的布施。這一類的布施範圍也非常非常之多。眾生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生活環境當中,甚至工作環境當中,遇到恐怖的事情很多,身心不安穩。我們能夠安慰他,能夠幫助他,使他心裡感覺得有個依靠,離開一切恐怖,這一類都叫做無畏布施。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這個都市,由於科技的發達,電力的發達,能源的發達,大概晚上走黑路就很少了,到處都是燈,都非常明亮。可是如果是在五十年前那個時代,環境就不一樣,大概六、七十歲的人有這個經驗。我年輕的時候,在中國大陸是抗戰時期,能源不足,普通人家點的燈泡,大概二十燭光就很大的燈泡,就很亮了。而馬路上的路燈,很遠才有一盞路燈,大概那個路燈都是二十燭光,頂多四十燭光燈泡。所以那個燈遠遠看,若有若無的。在這種環境之下,有很多膽小的人,晚上都不敢走路。倒不是怕盜賊,盜賊很少,怕鬼。這就是他有恐懼,你知道他膽小,晚上出門怕鬼,你陪他回去,送他回家,那你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你能叫他離開恐怖。凡是屬於這一類的,都叫做無畏布施,幫助人使他離開恐怖,能夠感到身心安穩。

  在生活裡面,我們吃素食,素食就是真正的無畏布施。不食一切眾生肉,一切眾生看到你不害怕,沒有這個恐怖的心,牠知道你不會殺害牠。所以我們能夠發心吃長素,這就是最好的無畏布施。對一切動物我們愛護,決定不傷害牠。對於一切人,他在有恐怖的時候,我們安慰他,我們幫助他,讓他身心得到安穩,離開一切恐懼,這一類的叫無畏布施。佛給我們說了,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你不求,不求也得;你求也得,不求也得。不能說我種瓜,我不求它長瓜,它就不長瓜了,沒有這個道理,它一定還是要長出來,不管你求不求,它一定會長出來的。果報是自然的,因緣果報。

  財布施的果報得財富,你為什麼會發財?有原因的。你發財是果報,有果報哪沒有因的?因是什麼?因就是財布施,你過去生中,曾經修財布施,你這一生得財富,這有因;因當然還要有緣,沒有緣也不會結果。緣譬如說,你經營一個事業,你也很認真,也很努力,那是緣,你這個事業就發財了。你過去生中沒有這個因,看到別人做這個生意發財,你也去做,你去做就蝕本,那什麼原因?你過去沒有修因,你有這個緣,沒有這個因,它長不出果來。有這個因的人,沒有緣也不行。沒有緣,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這一生什麼都不幹,坐在那裡等,那個不行,等不出來的。大小總得做一點事情,這個財逐漸逐漸就來。有因有緣,這才有果報,財富是果報,沒有修因,沒有修財布施,決定得不到財富。聰明智慧是果報,因就是法布施。布施世間法,得世間的聰明果報。布施佛法,得世出世間的聰明果報。所以聰明智慧也有原因,也與過去生中有關係,甚至於生生世世的修學都有關係。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我們看三種布施三種果報,三種果報都具足,這個人是圓滿的福報,很少很稀有。我們仔細去觀察,這三種果報,有的人有財富,身體不好,也沒有聰明智慧;這個我們就知道了,過去世修財布施,沒有修法布施,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他有錢,他發了大財,但是他的生活並不快樂。另外一類人,聰明智慧很高,沒有財富,生活非常清苦。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就是一個例子,人真的是絕頂聰明,確實有智慧,不但我們承認,世界都公認的,在這個世紀裡頭,大哲學家。一生教書拿鐘點費,拿點學校的薪水,買一套參考書都買不起。我們學了佛以後曉得,他前生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大概對財很吝嗇。他還算不錯,他的身體很健康。還有些老教授,不但是生活很清苦,常常還多病,那我們就知道,他雖有法布施,財跟無畏布施兩個都沒有,都缺乏。

  第三類,如果諸位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遊,中國大陸農村很多年老的人高壽,健康長壽,他也沒有聰明,他也沒有智慧,他生活很清苦、很貧苦。大概這種人,前生沒有修財布施,沒有修法布施,他修無畏布施,所以他的果報健康長壽。中國大陸健康長壽的人很多,曾經我在美國聽說,美國都派一些專家到中國大陸去調查,想找出原因,他們那樣的貧困,為什麼健康長壽?已經開發富足的國家,生活環境那麼優裕,為什麼健康長壽的人少,他們去查這個原因。實在那個原因在佛經上,他去查,哪裡查得到?他怎麼知道這三種布施是業因,這個查不到的。他們能查到的,大概就是看到農村裡面長壽的人,他們生活簡單,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也沒有什麼娛樂節目,身心清淨,只知道幹活,幹完活就休息,大概只能查到這個,其他真正的原因,他查不出來。所以我們要想一生過得很幸福、很美滿,你就一定要懂得,三種布施要做,你的果報才圓滿。三種布施圓滿,那叫自利利他。

  悅物如光,「物」就是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所以他不說人。如果人?在九法界裡頭只有一個法界,其他的不包括;說物,全包括了。能令一切眾生歡喜,這就是布施波羅蜜的光明。「常放大捨圓滿光」,財、法、無畏都要捨,都要認真去做。覺悟的人,他在一切時、一切處就做這麼一樁事情,念念都在修布施波羅蜜。慳貪吝嗇捨盡了,自性上的障礙就去掉,這個煩惱就斷除了。自性的功德,自性的光明自然就透露出來。佛教給我們明心見性,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貪瞋痴這些煩惱蓋覆住了,所以叫二障。這十種方法都是除障的方法。我們明白、知道了,認真去學習,認真的去做,這就是佛對我們的加持,佛對我們的幫助,真實功德,你一定要能體會這個道理,認真去做。

  在做的時候,如何能夠達到波羅蜜的標準?波羅蜜就是圓滿的意思。我們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如果我們希望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這個布施不圓滿。為什麼?你沒有稱性,自性功德沒有現前,你得的這個利益太小太小。如果你能夠布施若無其事,絕對不把它掛在心上,做了就跟沒做一樣,那就圓滿了。你心清淨,煩惱斷掉了,自性光明透出來了。自性裡面的財富、智慧、壽量都是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叫無量,不單單是無量壽、無量光,一切都無量。你說財富,財富無量;你說智慧,智慧無量;說德能,德能無量,樣樣都無量,沒有一樣不無量。

  我們的館長韓鍈居士,這次從美國回來,她就發了大心,她說年歲也太大了,不再管事情了,要我們在海外跟此地道場,每個道場都獨立。這個道場也成立一個財團法人,成立一個董事會,你們自己去管理,她連她家的房子也捐給圖書館。她本來要送給我,我說我不要,最後她想來想去,跟我商量,我說你最好送給圖書館,讓圖書館做一個客房,外面有客人來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地方招待他,這也很好,決定送圖書館。統統放下了,那布施就圓滿了。

  現在雖然生病,真有阿彌陀佛照顧。前天一號,晚上十點鐘,阿彌陀佛來看她,我看她的事情,佛安排,叫我們放心。今天我想到,我們出家人穿的衣服不如法,出家人穿糞掃衣,所以衣叫袈裟,袈裟是避免正色,紅、黃、藍、白、黑是正色。應該穿什麼?像咖啡色,就是紅、黃什麼顏色也不是,我們現在講咖啡色。通常我們出家人,在法會當中穿黃海青,搭紅袓衣,實在講這個是不如法的。所以今天我就想到,我們圖書館要帶頭,館長一再給我們講,我們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樣子,我們道場要做道場的好榜樣,這是她對我們的期望。所以我們平常這個衣,五衣、七衣如法的,大衣不如法,紅袓衣不如法。我是有,我的二十五條衣是咖啡的,所以今天我就想到,我們圖書館所有的男眾,每個人要做一件二十五條衣,將來女眾也要做咖啡色的九條衣,我們要做個好樣子。

  中午我們就通知板橋做僧服的,她晚上來給我們家裡量尺寸。她告訴我們,她說阿彌陀佛告訴她的,阿彌陀佛今天中午通知她,圖書館做這個衣要趕,叫她趕快做。這阿彌陀佛早就安排了,我們都不要催她,她回去加工,給我們趕快做。不可思議,我們的事情是佛安排的。

  我聽她說的時候,問怎麼一回事?她說中午睡午覺的時候,那個時間阿彌陀佛來交代她,所以她已經去準備好了。我們電話沒有打過去,阿彌陀佛先交代她,這一打電話,她就知道了,這不可思議!所以我看館長這個生病,是維摩居士示寂,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覺悟,讓我們在這裡面學到好多東西。這才是「常放大捨圓滿光」。

  第二句,『恆塗淨戒真實香』,「恆」是恆常,這一句是說持戒波羅蜜。清涼註解,這是第二句,「掩破戒垢」。掩是掩蓋,垢是比喻,比喻污染,破戒就污染,所以要教給我們持戒。「令法身潔,如塗香也」。持戒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廣泛。通常在一般講席裡面,把它歸納為三條,我們也稱作三聚淨戒。第一個是律儀戒,律儀戒是佛在經上所講的,一條一條有條文的。像通常講的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這都是有條文的,屬於律儀戒。第二類,還有沒有這些條文的,攝善法戒,佛沒有說,但是戒律的精神我們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我們知道是惡的,佛經上沒說,不能說佛戒條裡面沒有,我們可以做,那你就錯了。是善法,對於社會、對於大眾有利益的,佛戒條裡沒有,我們就不要做了,那也錯了。這一條裡頭,就包括佛所沒有說的。一切惡要知道斷,一切善要知道去奉行,這叫攝善法戒,這是一類。我們自己修學自利的,那就包括完全了。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先要想到善不善?不善的,我們就要禁止;善的,我們就要奉行。第三類,饒益有情戒,這是利他。對社會、對大眾是善,是有利益的,我們一定要去做。這三大類也能夠把戒品包括盡。這裡面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廣泛。它的目的是破惡,持戒波羅蜜是破惡。惡是講的惡業,一定把惡業消除的乾乾淨淨,我們持戒波羅蜜就圓滿。

  一般同修對於持戒,往往只是執著在律儀戒,許多人死在戒條之下,這是錯誤的。佛給我們制訂的每一條戒,你一定要懂得制戒精神之所在,佛為什麼制這一條戒。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佛會動這個念頭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教給我們怎樣去做,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每一條戒的緣起,每一條戒理論的依據,每一條戒的業因、業緣、業果都要清楚,然後你才談得上持戒。而且每一條戒裡面,都有開、遮、持、犯這四條。開就是開緣,在某些條件之下,開戒,那不叫破戒。沒有開緣,你要是開了,那就叫破戒;有開緣不開的時候也不行,那你也叫破戒。可見得,條條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這一定要懂。不懂的時候,這個戒條就不能受人歡迎。

  如果說這個戒條把我們約束的,叫我們動都不能動彈,一動都犯罪了,這還得了嗎?這個生活日子還能過嗎?對於戒律的精神,與修學的方法,他不了解。譬如我們在戒裡面,這個酒的戒,大家曉得是根本戒,殺盜淫妄酒,酒的戒裡頭開緣最多。特別是在家的同修,你們在家同修有許多應酬,宴會裡面都有酒,在這種場合之下,都有開緣。但是開緣裡頭有一個原則,你只能喝一杯應酬應酬,你不能藉這個機會就喝醉了,那你就錯誤。應酬可以,你看佛很講道理,他不是不講理。藥用可以,那個中藥,印度這個藥裡面有很多用酒做引子,和藥的,這個可以,這都是開緣。做作料也可以,你們燒菜的時候,用料酒可以,為什麼?這不會醉。還有一種生病的時候,需要用酒和藥,或者用酒做藥引,這個可以。另外還有一種什麼?年老的人,體力很衰弱的,酒能夠幫助你血液循環,所以可以。

  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也常常有時間就跑到寺廟裡頭去聽老法師講經。遇到一位老和尚,七十多歲,那個時候我們才二十四歲,七十幾歲老和尚。因為我們跟寺廟很熟,他常常留我們吃飯,我們吃飯的時候,就看到他有一酒杯,所以我們很奇怪,老和尚怎麼每一餐飯都喝一杯酒,但是我們也不敢問。一直到以後,我們親近李老師了,有一次談到飲酒的事情,那是講《禮記》的時候,談到飲酒。我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李老師說這是開緣,年歲大了,身體衰弱,這一杯酒是幫助他血液循環,這是開戒,這不是破戒,我們才明白這個道理。

  《禮記》就講到鄭康成,《禮記》的註解是鄭玄作的。他就把鄭康成的故事,中國講的三百杯,這三百杯有典故的,真有其事,就是鄭康成。鄭玄是漢朝時候人,大儒,那個人是海量。他學成之後,也就是他畢業了,向老師告辭,老師帶著同學到長亭去給他送行。送行,每一個人敬他三杯酒,他喝了三百杯。三百杯酒喝下去的時候,小小的禮節都不失,你就曉得他酒量好,一點都不迷惑。所以李老師講,如果人人都像鄭康成的酒量,釋迦牟尼佛這一條戒就沒有了,就不要了。所以酒戒是怕你酒醉亂性,這一條戒是遮罪,不是性罪,它是預防的,它本身沒有罪,怕你酒後亂性,你犯罪。所以它是預防的,這是開緣,條條戒都有開緣。諸位讀經的時候留意看,你就曉得。

  所以戒律要懂得它的精神,要掌握到它的原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對我們自己身心有不利的,決定不能做;凡是對於社會大眾有不利的,決定不能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自利利他。佛法講到利益,絕對不止說眼前的利益,佛講得很明白,今世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不是真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現在得利益,來世、後世都能得利益,那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假如現前不得利益,來世、後世能得利益,這個利益也是真實的。為什麼?我們這一生的壽命很短,如果你來生生天,天的壽命長;你來生作佛,那是無量壽,這一往生作佛就無量壽了,那個利益不可思議。念佛往生那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修學淨宗,有這樣殊勝的因緣,這一生要不能往生,那就真正是辜負了自己,決定要以求往生為目的,這一生當中,其他一切利益,我們都不在乎,我們都看得淡,都放得下。

  古德教給我們「好事不如無事」,好事有緣,我們隨緣做好事;沒有這個緣,絕不攀緣做好事。攀緣做好事,我們的心不清淨,那就是著相修持。隨緣不著相,成就的是圓滿功德。圖書館跟佛陀教育基金會建立的時候,我們就守住這個原則,我們從來不向人化緣。供養得多,我們多做;供養得少,就少做;沒有就不做,這個多自在!我們並沒有訂一個目標,我今年做多少事情,我們沒有,我們隨緣做的。如果訂上一個目標、一個計劃,那就麻煩大了,到時候你沒有力量,那怎麼辦?所以我們沒有計劃,沒有目標,一切隨緣,這做得很自在。這是知道我們修持戒波羅蜜是度惡的,度惡念的。

  第三句,『永滅煩惱瘡疣者』,這一句經文上沒有顯著的忍辱的字樣,沒有,意思有。諸位看這個註解。「內忍貪瞋,則外違順不能傷害,為滅瘡疣。此於車上是不破義,是無損義」。這是用車比喻,在車上車輛非常堅固,這個車輛完好而沒有損壞,從這個意思裡頭顯示它的耐力,這個耐力就是忍辱波羅蜜。意思叫我們內要忍貪瞋,這很明顯的。順自己的意思,要忍貪愛;不順自己的意思,瞋恚心就生起來了,你也要能忍,不能動瞋恚心。所以你內要是能忍貪瞋,外面違順就不能傷害,這是講外面境界。無論是人,無論是事,無論是物,違是不合自己意思的;不合自己意思,你要不能忍,你就生瞋恚心。瞋恚心一生,麻煩大了,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功德是什麼?功德是定慧,你這一發脾氣,定慧就沒有了,哪裡還有定慧?所以這是最傷人的,傷害我們修行不能明心見性,傷害我們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亂,甚至於妨礙我們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嚴重,貪跟瞋都不能往生。

  貪是貪愛,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捨不得去,那怎麼行?所以念佛人最後一著是最重要的,你一生有沒有成就,就看你最後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最後一念還動貪瞋,那你這一生所修學的功德就不能圓滿,做為來生得度因緣。這個道理要知道,我們每位同修不是這一生開始念佛的,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不曉得修了多少生、多少劫,為什麼沒有往生,還在六道裡打滾?給諸位說,就是臨終一著的時候錯了。我們這一生臨終一著有沒有把握?沒把握!有把握的人太少了。臨終再要動個貪瞋,那這一生又跟從前一樣了,下一生再遇到這個法門,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了,不是生生世世你會遇到,這個事情大了。

  近代有個小冊子,《飭終須知》,我這次從美國回來,在飛機上把這個小冊子看了一遍,我覺得非常重要。所以回來之後,我們印了一萬本。這是我們淨土宗必讀的一本書,不能不知道,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臨終怎樣才有把握?第一個沒有病苦,第二個預知時至,你才真有把握。這樣的人有沒有?有,我們也曾經見過,也曾經聽說過很多。最近這四十年來,我們所見所聞的,至少也有幾十位。為什麼人家能,我們不能?原因在哪裡?那個能的人,裡面貪瞋痴斷乾淨了,沒有了。外面人事物的緣,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統統放下了,決定不再放在心上,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就能了。如果還有絲毫放不下,你就不能。

  那你不能,就看臨命終那一著了。所以臨終助念非常重要,就是幫助那些還沒有完全放下,貪瞋痴還沒有完全搞乾淨的。這種人能不能往生,關鍵在臨終的助念,臨終助念如法的話行,提醒他,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往生,這是彌陀十八願。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的,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他只要肯相信,只要肯念,也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跟其他一切諸佛所不及的地方。度眾生善巧方便,達到究竟圓滿之處,第十八願,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決定得生。

  當然最好是平常這些理論都能夠透徹,都能夠明瞭,一定要把貪瞋痴慢的煩惱放下,知道這是毒,三毒煩惱。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毒的,病從哪裡來的?內有貪瞋痴,外面有五欲六塵,五欲六塵是外面的感染,你裡面有三毒,內外交感,哪有不生病的道理?你能把裡面的毒拔除,外面一切都能放下,你怎麼可能生病?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為什麼從口入?貪吃,從貪裡頭來的。禍從口出,大概一般禍害都是什麼?瞋恨心,發脾氣說話得罪人,這是招惹來的報復。所以這個地方講,「內忍貪瞋」,他不講忍別的,特別拿這兩個字來說。

  忍辱的範圍非常之廣,對人、對事、對物、順境逆境都要忍,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清淨平等覺。對清淨心凡是有傷害的,你一定要忍。貪心,你的心不清淨;瞋恚,不清淨;愚痴,不清淨;嫉妒,不清淨;你有是非人我,都不清淨,這個地方,忍耐就是功夫。一般講忍辱也講三大類,這一類是對煩惱,對煩惱要忍。通常三大類是什麼?人為的加害,就是順逆境界。逆境,人家來欺侮我們,侮辱我們,我們要能忍。這一段經文說得好,貪也要忍,人家歡喜我們,愛護我們,也要忍,不要動貪愛的心,動這個心也糟糕,就產生情執,那個麻煩大了。所以違背自己心意的境界要忍,順自己境界還是要忍,你才能保持你的心清淨,這個意思說的好。

  第二種自然的災害,就是環境,不是人為的。譬如講氣候的變化,夏天很熱,冬天很冷,冷熱不是別人加給你的,我們也要學到能忍受。屬於這一類的,這是自然的,違順境界要能忍。第三種修法,特別講在佛法的修學,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絕對不是短時間能成就,你要有耐心,你沒有耐心,你怎麼會成就?

  念佛要念到一個妄念不起,那是功夫。有很多同修,剛剛念佛的時候,愈念妄念愈多。他來告訴我,我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愈念愈多,大概我不適合修這個法門。這就是沒有耐心。這一樁事情,我想很多同修都有,絕對不是說你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不念佛的時候就那麼多妄念,沒有發現,沒有注意;這一念佛發現了,不是說念佛念出這麼多妄念來的,哪有這種道理?念佛,你才發現你的妄念太多。那怎麼辦?繼續念,不要管妄念有多少,只管繼續去念;念久了,你念佛的功夫純了,妄念自然就少。換句話說,念佛妄念還是很多的話,證明你功夫不得力。要想功夫得力,最好的方法,內斷貪瞋痴慢,貪瞋痴慢疑要斷掉。外面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放下,不沾染,然後你老實念佛,功夫容易得力。如果裡面煩惱沒有斷,外頭外緣放不下,你念佛功夫得力就很困難,相當不容易。這都是屬於要忍,要忍辱。一般講忍辱,這三大類好,說得很好。這是這個經裡面含義很深很廣。

  我們看註解裡頭,後頭還有幾句話。「故梵本云,瘡疣已滅如金剛」。這是《華嚴經》的原本、梵本是這個意思。而翻譯的是「永滅煩惱瘡疣者」,梵本是這個意思,瘡疣已滅如金剛。「此之三度,成大財體及多眷屬,增上生道,故為最勝」。這就是布施、持戒、忍辱。這三種業因,它的果報是無比的殊勝,他能得大財體,「體」就是真正的業因。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彌陀佛為大施主,無盡的財寶布施給十法界一切眾生,大施主。阿彌陀佛的眷屬沒有人能算得盡,你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都是彌陀弟子。增上生道,「生」是出生的意思,「道」是指道果。在本經就是菩薩五十個位次,如果除了十信位不算的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為什麼在菩提道上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這三種行法非常重要,都是修布施、持戒、忍辱而升進的,提升自己的境界。

  所以在十波羅蜜裡面,這三條是最重要的,我們要認真的學習,知道果報不可思議。現前,如果我們認真修學,你這一生一定得財富。財富我們不求多,只求生活不缺乏,那就很好了,何必要多餘?多餘的盡量施,盡量捨,你這一生的食衣住行受用永遠不缺乏。智慧增長,健康長壽,這就是第一等福報的人,你修這三種布施,一定得到。

  末後一句,這是祈求文殊菩薩對我們的加持,『令我載此最勝乘』,文殊菩薩給我們加持,我們自己認真修學,一定功行圓滿。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