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八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08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第五行,請看經文。

  【又由得此。三昧力故。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諸波羅蜜。圓滿十千。智慧光明。發起十千。自在神力。】

  從這裡看起,經文總得要記住,他們所成就的,所得到的,也就是我們常講,證得法門的名稱,叫「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前面曾經說出這個法門的德用,一共說了五句,在清涼的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作用全是從六通上說的,但是六通裡面沒有講神足跟漏盡。清涼大師說,這兩種在後面的經文上有,所以前面只說了四種。經文如果有不明瞭的地方,像這些名詞術語,一般的《佛學辭典》、《三藏法數》裡面都可以查得到,或者古德註解裡面也常常看見。註解裡面,像這些名詞術語,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註得很詳細。過去李炳老跟我們說,他說江居士的《講義》,就像一部佛學大辭典一樣,名相解釋得很清楚。清涼大師疏裡面解釋得比較簡單,而且有很多都省略了。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在當時那個時代,學佛的人對於佛學常識這部分,比我們要豐富多了,很多大家都很熟悉的,不需要再囉嗦了。可是對我們現代人來講,他們不需要的,我們的確是非常需要,所以不能不詳細的講解。

  對外作用的說完之後,今天經文是講「內德用」。『又由得此三昧力故』。下面有五句,第一句即時,這是非常快速,這個法門得到之後,菩提心就現前,『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這裡頭我們又看到數字,「十」代表圓滿;「千」的意思是圓滿當中的圓滿,所以它也不是一個數字。不要看到「十千」,那就是一萬,一萬數字還是太少了,是代表大圓滿,代表究竟圓滿,真實菩提之心。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說,「發多大心」。可見得十千是代表多,代表圓滿的意思。「定中發心,故云真實。義同證發」。這部經也是不可思議,古人稱《華嚴》是大不思議經。什麼原因?十信位的菩薩實在講,菩提心還沒發出來,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這才真正發了菩提心,十信位還沒發心,縱然發心,古德講這個心叫露水道心,進進退退不穩定。但是這些人他們不可思議,當然遇到文殊菩薩,這個緣非常殊勝,無比殊勝;菩薩給他說法,他就證得三昧,從三昧當中發心,這是真實的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為什麼不真實?我們沒有得到三昧,三昧叫正受,我們的受是不正常的,喜怒哀樂從早到晚千變萬化,念頭一個起一個落,這不叫正受。正受就是禪定,正受就是淨土法門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我們得一心不亂,就是正受。得一心不亂的人,那叫證得念佛三昧,那個三昧非常殊勝。從這裡面發心,這是真實的菩提心。

  第二句說『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前面一句是說發心,這個地方是成就甚深的三昧,不但深而且廣,十千就是廣。清涼註解裡面說,「謂即一之多,是難行定」。這也是不思議的境界,在這裡顯示給我們看。三昧通常翻作禪定,禪定哪有那麼多?實在說禪定從體上講,是一不是多,所以叫一,謂即一;可是在用上講,就多!在作用上講,外緣境界無量無邊。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就好懂。譬如這個人不貪財,再多的財寶擺在面前,他也不動心,這個人在財寶上得定了。雖不貪財,說不定他還貪名,我們曾經見過,財的確沒看在眼裡,他把名位看得很重,那名位上他就沒有三昧。「十千三昧」,所有一切外境,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能如如不動,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無量三昧,何止十千,不止十千。這是說他定的作用很深很廣,得到這一個境界。

  第三句,『具足十千諸波羅蜜』。本經講般若波羅蜜門,只講了十種,文殊菩薩所說的。十波羅蜜就是平常講的六波羅蜜,展開來說《華嚴》以「十」代表圓滿,十波羅蜜怎麼來的?前面五種與六度完全相同,從般若裡面又開出四種,般若是智慧,從般若波羅蜜開出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說五種,並不比六波羅蜜裡面的般若波羅蜜來得多,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六度裡面般若波羅蜜,就包括《華嚴》所講的五種波羅蜜,一般經上講的省略,我們講開合,它是歸納起來講,講一個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華嚴》把般若波羅蜜展開,展開般若波羅蜜就是根本智,其餘四種叫後得智,也就是智慧的作用。從它的作用裡面,分方便願力智,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六度跟十度,實際上講不增不減,說有簡繁、有廣略,意思完全相同。此地,十後面加個千,也表它的作用無限的廣大,取這個意思。

  第四句『圓滿十千智慧光明』。說智慧光明,都是從觀照上來講的。宗門功夫說之為觀照,這是第一步功夫;更深一步,照住,照住就得定了;再深一步就照見,照見就是見性了。照住雖得定,還沒有見性,我們在《心經》裡面念到觀世音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觀自在菩薩照見,那是智慧圓滿了。見是見性,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是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真相是什麼?《心經》上菩薩告訴我們,「五蘊皆空」,這就是說性是空寂的。相雖然有,性是空寂的,這是見性,見性成佛。「十千智慧光明」當然照見了,決定不是在觀照、照住的階段上。

  末後一句『發起十千自在神力』。神是神通之力,像前面講的六通,《華嚴》也講十通。通力難得的是自在。我們知道佛在經論裡面常常講,聲聞(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雖然也有神力,但不自在!譬如,你遇一尊阿羅漢,阿羅漢有神通,你可以向他請教,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業,請阿羅漢看一看,用他的宿命通。但是他要入定才行,他不入定他不行,他入了定,他才能夠見到你的過去生中;然後出定再告訴你,那就不自在了。明心見性的這些大菩薩,不需要入定,你問他什麼事情,他都知道。問我們過去生中的事,問我們過去父母的事,他立刻就講給你聽,不需要入定,這自在神力!可見得這種三昧殊勝,他得到的時候,有這麼樣大的能力。再看下面經文。

  【以得如是。菩薩三昧。種種威神。無礙勢力。所莊嚴故。令其身心。柔軟微妙。增長信樂。住菩提心。堅固不動。】

  這一段文,我們看清涼的註解,前面說三昧的德用,從外通用、內德用說得詳細,實在講它的作用太大,說之不盡。在此地簡單做個總結,總結裡面的大意是,「遍調身心,總結成益」。顯示法門殊勝無比。「圓教攝機,創發大心,頓得菩薩十通等用。況十表無盡,一一十千,皆以法融,初後無礙,非是次第修習之力。菩提心品廣說其相。」「菩提心品」不在這一分經文之內,是在《八十卷》裡面,過去我們曾經講過。我記得講「菩提心品」,這很多年前了,在志蓮精舍講的。大師為我們指示出,這些人是圓教的根性。天台家講一切學佛人的根性,有藏、通、別、圓;賢首大師也說小、始、終、頓、圓。最難得的是圓教根性,圓教根性的人很容易開悟,一接觸菩薩,菩薩給他一說法,他就能夠證得、就能夠契入。圓教攝圓機。他們的大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就能夠發得起來。

  實在說,根性哪個人沒有?尤其是佛法講到究竟,決定是平等法,平等是真實,真的!不平等是假的。何況佛在「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不是平等的嗎?平等裡面,怎麼會變成不平等?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我們所有眾生妄想不平等,執著也不平等,於是才變成五種根性、四種根性,變成這種情形。所以要曉得,這些都是幻妄,不是真實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當然可以改變,我們不是圓教的根性,有沒有辦法改變成圓教的根性?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事情。如果改變成圓教根性,那就像大乘經上所說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聞法,也是無法不圓。我們跟《華嚴經》上這些菩薩就差不多了,他們能得這個殊勝利益,我們也有指望,所以告訴諸位,是可以改變的。

  怎麼改變?要常常讀誦圓教的經典,接受圓頓大法的薰習,我們常常讀,就是常常接受法門的薰修。經論裡頭也有比喻,如染香人,從前香料製品沒有現在那麼進步,從前衣服的香,要薰香,不像現在用香水噴一噴,時間很快幾秒鐘,這個衣服就很香了。從前要用香料去薰,一件衣服要薰兩、三天才有香氣,所以方法比較笨拙,時間要久才能薰成。佛用這個比喻,讓我們用圓頓大乘佛法常常薰習,常常讀誦,常常講解,常常研究。不知不覺,根性就轉換、就轉變了,這是很好的一個方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轉變自己的根性,來修學圓頓大法就不困難了。也能像此地這些菩薩,獲得『三昧種種威神無礙勢力』。勢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才藝,我們常讚歎人多才多藝。才藝到無礙,那是達到頂峰,以這個來莊嚴身心。

  下面為我們說出,『令其身心柔軟微妙』。這是身體的健康,這一點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真正修行人,身體一定健康。為什麼修行會得健康的身體?佛在經上說得很多,《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心現識變的;我們生活的環境,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心現識變的;乃至於我們現在所修的淨土,我們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是我們心現識變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又跟我們說得更明顯,「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只要你心理健康,你身體就健康,只要你心清淨,你的身就清淨,這是一定的道理。

  學佛修行,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學的是清淨平等覺,修的是這個。清淨平等覺,就是世間人所嚮往、所羨慕的真善美。所修的?修的就是染污,染就不清淨,分別就不平等,妄想就不覺。所以要曉得,我們修的,修是要把它修正,把它除掉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學的是清淨平等覺,這個要搞清楚,不能含糊,不能籠統。你的身體就好了,真正達到真善美的標準,真善美是本有的,我們相貌本來是很美,跟佛一樣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在經上講,那是讚歎劣應身。佛的報身,《華嚴》上毘盧遮那如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量壽經》上有比較,你們都讀過。那樣的相好莊嚴,給諸位說是正常的,本來是這個樣子的。現在相為什麼變得這麼醜陋?我們把正常的心失掉了,現在這個心裡頭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把本來的好相,變成一個醜陋的相,就這麼回事情,本來面目失掉了。

  那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就是想恢復本來面目而已。你成佛了,成佛你得到什麼,你什麼也沒得到。正像《楞嚴》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我們看《華嚴經》上華藏世界依正莊嚴,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怎麼說你什麼都沒得到?那些是本來有的,你不過是恢復本來有的而已,並不是你新得到的,確確實實無所得。一切所得到的相好光明,這一切受用都是自己本來有的,歸無所得是這個意思。這一句是講你的身相。

  『增長信樂』,這一句是講你的受用。信是信心,圓滿的信心,就像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信自,自信心圓滿;信他,他是佛,對於佛的信心圓滿;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你才能真正離一切苦,得究竟樂。『住菩提心』,菩提是圓滿覺悟之心,沒有絲毫疑惑。『堅固不動』,清涼告訴我們,這個境界是圓融的境界。圓融的境界,就是他老人家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法界圓融,初後無礙。「初」,就是指此地這一段,這是圓教十信位,這是初。「後」,這是講如來的果位,果位在最後。初後無礙,顯示出理事圓融,事事圓融。非是次第修習之力。在我們凡夫的階段,我們這個修學有次第,從淺而深,像念書有小學、中學、大學,這有次第。而權教菩薩修行也有次第,哪些是權教?要以天台家的講法,大概一般修學大乘佛法的,學天台的多過學《華嚴》,學《華嚴》的比較少,所以我們用天台講法,大家容易懂。藏教、別教、通教都有次第,都有階級,圓教裡面雖然講階級,它階級可以圓融,只有這個例外。《華嚴》是屬於圓教,這裡面有次第,有圓融,次第就是圓融,圓融就是次第,行布圓融不二。菩提心品,廣說其相。「廣」是詳細,詳細講解這種非次第圓融的現相,在「發菩提心品」裡面,說得很詳細,這個地方就省略了。

  我們再看這一會最後的一段,這一會是「六千比丘會」。在「十信章」裡頭總共有三會,六千比丘算是第一會,是舍利弗尊者率領來的,第二會這是「諸乘人會」,裡面講的三乘人。末後一會才是「善財會」,當然我們是以善財會為主,可是前面這兩會,說明小乘人迴小向大,權乘菩薩也能入實,顯示出這個法是究竟圓滿。請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具足安住。真實吉祥。微妙功德。普賢勝行。】

  這段文是說明菩薩「自住」,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自利,講自住大家不好懂,講自利就好懂。或者我們再說得淺一點,自己的享受,這大家更好懂,所以自受用。下面他受用,是幫助別人的,這個地方是自受用,裡面有四句,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具足安住』,安是安穩,住是不動,菩薩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境,物質環境,緣,人事環境),他都得到心安。心安,身也安,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身心安穩,住是如如不動,這是真正的享受。所以這個住,不是人一天到晚坐在那裡,站在那裡不動,不是這個意思。心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這叫住,也叫做禪定,也叫做定。就是淨宗講的一心不亂,不管在什麼境界當中,行住坐臥,他都是一心不亂,身心安穩,如如不動,不為外境所動,這叫安住。

  所以他得的是『真實吉祥』。什麼叫吉祥?吉祥的意思,是你應當得到的,你應該得到的,你得到了。若是不應該得到的,你得到了,不吉祥!你應當得到的財富,你得到了;你應當得到的享受,你也得到了。應當得到的,那就吉祥;不應當得到,那你是作奸犯科,你是犯法。雖然得到,你身心不安,一個怕法律的制裁,第二個怕因果報應,你怎麼會吉祥?你心怎麼會安穩?應該得到的,那你享受,這叫吉祥,真實吉祥。真實吉祥從哪裡來的?從具足安住來的,這是真實吉祥。享受當中成就『微妙功德』,這個功德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他受用在底下經文裡頭。微妙功德說實在話,也就是圓滿功德。

  『普賢勝行』,普賢菩薩殊勝的大行。普賢這十大願王,他念念具足,念念圓滿,這是他的自受用。遇到外面的境緣,他自然就流露,譬如我們講「禮敬諸佛」,他禮敬諸佛的心是清淨的、是圓滿的,遇到外面對象,他就表現出來。無論是遇到人、遇到事、遇到物,他圓滿恭敬的心就流露出來。「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一切境界當中自然流露,這是他的自受用。

  下面經文,一共有九句,要連前面這一句,總共是十句。第一句是自受用,後面九句是他受用;換句話說,我們看文殊菩薩如何對人、對事、對物。請看經文:

  【勸諸比丘。令其安住。勝普賢行。】

  在這段文上所說的,文殊菩薩遇到了這六千比丘,遇到他們這些人,他的勝德就自然流露出來了,勸這些人,勸他們要安住殊勝的『普賢行』。這句就是勸他們迴小向大,他本來是比丘,是小乘人;普賢菩薩是大乘之大乘,勸他們要學普賢行,要發菩提心,要修普賢行。正是我們《無量壽經》上一開端,在第二品「德遵普賢」,就勸我們安住在普賢行上。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普賢的特色是什麼,如果說這十條願,哪個沒有?禮敬諸佛,凡是學佛的同修見到佛都會禮敬,都會稱讚,也都會供養,為什麼不叫普賢行?普賢行跟一般修行,到底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給諸位說,普賢行的特色,在用心不一樣。你看看「普」,我們的心就不普,我們心量很小,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這個人我喜歡他,我對他慈悲,那個人討厭他,看到他就想叫他走開,這就不普了。所以普賢行是平等行,普賢行是清淨行,普賢行是圓滿的覺心。《無量壽經》經題講的「清淨平等覺」,你要用的是清淨平等覺,不管你修的是什麼行,都叫普賢行。你穿衣也叫普賢行,吃飯也叫普賢行,喝水也叫普賢行,沒有一樣不是普賢行,為什麼?你是普賢的心,不一樣在此地。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普賢行,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的。

  由此可知,普賢行是我們本來的行為,我們失掉了,被業障障礙住了。業障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業障,將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大智大願大行,統統障礙住了。世尊教我們修學,沒有別的,除障礙而已,障礙除掉了,我們的本能統統現前。我們的本能,就是有文殊的智慧,普賢的大行。第一個勸他迴小向大。「大」一定講到圓滿,不講到究竟圓滿,那是對不起人的。我們勸人學佛,一定要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這個究竟,這個法門廣大。勸他學別的,對不起他,因為他成就有限,這個成就是圓滿的。下面一句:

  【住勝行已。入於甚深。廣大願海。】

  你能夠迴小向大,接受這個勸告,菩薩又進一步勸你發大願。『甚深廣大願海』就是平常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願。

  【入願海已。普遍成就。甚深大願。】

  發了願之後,那個願要兌現,要認真去做,以行踐願,就是實踐你的大願。第一個度眾生的大願,諸位要曉得,這個很重要,他為什麼把這個願放在第一?首先把心量拓開。凡夫為什麼會變成凡夫?心量太小了,不能容忍,所以頭一個就是教你心量要拓開。「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這個字我們現在看起來,感覺得很神祕,高深莫測,好像只有佛才能做得到,我們凡夫做不做得到?實在講,度就是幫忙的意思,幫助他,協助他,所以度眾生是幫助眾生,協助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他需要什麼幫助,我們有這個力量,就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是度的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要像諸佛菩薩盡我們的心力,幫助一切眾生,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這是我的家親眷屬,那個跟我關係很好,那個是我的冤家對頭;冤家對頭需要幫忙的時候,也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那你就是普賢行。所以要把心量拓開,然後再斷煩惱。煩惱在哪裡斷?給諸位說,在度眾生當中斷,你要不度眾生,你的煩惱決定斷不了。法門在哪裡學?也在度眾生那裡學,不度眾生,法門也學不成。佛道也是從度眾生那裡證得的。

  後面三願,第一願是根本,何以見得?我們也要舉例說明。心量拓開大家懂得,怎麼斷煩惱?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現在我度眾生,我這個心是平等的,你那個煩惱不就斷掉了?斷煩惱在幫助眾生當中斷,學法門也在這裡學,歷事鍊心,你增長經驗。對於你幫助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智慧,你的經驗愈來愈豐富,智慧愈來愈開,所以學法門也是在幫助人。不肯幫助人的人,那個沒有法子,煩惱永遠不會斷,智慧永遠不能增長。為什麼這些菩薩,你看經上講的,「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人家不需要幫忙,他主動去幫助他,為什麼?因為他要斷煩惱,他要學法門,他要成佛道,就不能不幫助人,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緊接著就勸他發願,發四弘誓願;發了願之後,又勸他要以行動去滿足他的大願,『普遍成就甚深大願』。你看後面第五句:

  【以得成就。大願海故。得心清淨。】

  這個果報現前了。我們不肯幫助人,你怎麼會得清淨心?清淨心在度眾生裡頭鍛鍊出來的,在實踐四弘誓願裡面得清淨心。諸位要曉得,清淨心得到了,平等心就得到了,清淨平等覺一個得到,三個同時得到,這是真心的顯露,這是真實的菩提心。

  【心清淨故。得身清淨。】

  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真心完全是自然的心,沒有一絲毫的破壞,自自然然的。《無量壽經》上講了八個字,《楞嚴》上佛給我們講「清淨本然」,就是這個意思。「清淨本然」,這是最健康的、最殊勝的、最真實的。我們起了一個妄念,就不自然,就把自然破壞了。現代人口裡常講的「自然生態」,清淨心就是我們自己的自然生態,那是最健康的。你打個妄想,起個分別,就把你的自然生態破壞了。破壞怎麼樣?破壞就要生病,現在大家曉得,科技的發達,把我們地球自然生態破壞了,所以現在地球生病了,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受很大的連累。居住環境污染,飲食污染,水污染,再嚴重到空氣污染,那我們就死路一條了。

  不過在我們想像,大概還不至於死,為什麼?慢慢能適應這個環境,在染污環境裡面生活的,他能有這個抵抗力,他能受得了。這個也很明顯,旅居在國外的,在國外住的時間很長,突然到台灣來,一個月就會生大病,為什麼?這個地方的環境對他不適合,這叫環境嚴重的污染。所以將來水污染、空氣污染,在科學家講五十年之後,地球上不適合人生存,不適合現代人生存,那個時候的人還可以活得下去,他已經習慣染污了。所以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把我們的清淨本然染污了。我們要恢復,菩薩這段的開示很重要,這是綱領、是原則,要從普賢行下手,要發四弘誓願,要認真努力去修學,然後你得清淨心,得清淨身。

  【身清淨故。得身輕利。】

  『輕利』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輕安」,現代人講的輕快、敏捷,這個身體很靈活,不至於很笨拙,他的身體非常靈巧、輕快。從最明顯的地方能看得出來,爬樓梯,十幾層樓一口氣爬上去,氣都不喘一下,他身體輕快。身體顯得重濁的人,那就氣喘,他走不動,所以從爬山、從爬樓梯很容易看出來,身體靈巧、輕快。大概在三十年前,台中李炳老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在台中辦慈光大專講座,每年寒暑假都辦。李老師那個時候七十多歲了,學生年輕才二十出頭。講座辦完之後,就帶他們去旅遊,那個時候爬八卦山,台中到彰化很近,去爬八卦山。老師第一個爬到山頂,很輕鬆,輕飄飄的就上去了,學生年輕人,走到半路都走不動了,又哼又哈,好不容易爬上去,不行!從這裡看是非常明顯。

  【身輕利故。則得廣大。不退神通。】

  這個身它的能力恢復了。這個地方所說的『神通』,就是前面所講的十種神通,內德外用統統具足,統統得到了。由此可知,神通從哪個地方恢復的?從定慧,清淨心就具足定慧,清淨心是定,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以得如是。大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悉現其身。】

  這是神通的德用。第一句『不離文殊師利足下』,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文殊師利是他的老師,自己無論有多大的成就,有多高的成就,不能把老師忘掉。你今天一切成就從哪裡來的?老師教導的,這是不忘師恩。世尊在經論上教導我們,常念師恩,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常常懷念老師。不是說身沒有離開老師足下,心繫在老師的足下,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時時依教奉行,這是真正不離老師。

  然後,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要繼續不斷的去求學。到哪裡去求學?現在有這個能力,有能力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當然,他以如來為善知識,去參訪一切諸佛,這是人之常情。我們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會,有這個能力,去參訪最有學問的人,最有德行的人,當然以這個為參訪的目標;他不會參訪別的菩薩,也不會參訪其他的知識,目標就定在『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

  『悉現其身』,他的確了不起,能夠化身去。唯有化身,他才能夠親近一切諸佛如來,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一尊佛、一尊佛那裡去拜訪,那你要拜訪到哪一年?所以他能同時去,同時分身去,佛無量無邊,他就分無量無邊身,他有這個能力。這顯示出前面講的大神通,這是神足通。第二個意思就更深,一切眾生無一不是諸佛如來,這個意思就更深了。若不見性,入不了這個境界,明心見性之後,就入這個境界,這是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末後一句:

  【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到這個時候是證得了究竟圓滿,也是密宗裡面常講的大圓滿,這句是大圓滿的境界,『具足成就一切佛法』。為什麼會具足、會成就一切佛法?由於前面他有能力親近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以他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文殊菩薩這段開示,的確是很清楚、很明瞭,對我們來講,話我們是聽懂了,意思也明白了,可是我們想想還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業障習氣太重。理明白了,方法也懂得了,可是就用不上力,這是我們今天最困難的地方。那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末後普賢菩薩教給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就得到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有能力「普於十方一切諸如來所,悉現其身」,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既然能夠見十方一切諸佛,當然就具足成就一切佛法,這是一定的道理。念佛法門殊勝無比,在這個經上,字字句句裡面,都顯示這個意思。

  清涼註解裡頭註得好,意思都說出來了。我們把這個註子念一念,大家就曉得了。這是第三段,在這一會裡頭,就是六千比丘會裡面,第三大段,這是「總結所作」。總結裡面,「亦勝進益」。勝就是殊勝,進是進步,利益一層比一層殊勝。經文裡面有三段,這十句分三段。第一句「明自住」。就是菩薩的自利。「次勸諸比丘下,彰其化法」。這是從第二句起。彰是彰明,就是明顯的敘述出文殊菩薩教化眾生這些方法,這是第二句裡頭。第三句以下,就是「展轉成益」。第三句我們就說得非常具體,勸他發願,勸他修行;修行之後,得的什麼好處?從得清淨心,得清淨身,得輕利,得神通,這一層比一層殊勝的利益,所以說展轉成益,「略有八重」。合前面兩句是十句,十句是表無盡的意思。末後做一個總結,「上來六千比丘會竟」。這是「文殊章」裡面第一大段,六千比丘會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下面是第二大段「諸乘人會」。我們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

  這一句話很好懂,這是總結前面,結前啟後。註解裡頭說得很好,這段文以下是「諸乘人會」。這裡面很複雜,但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就像《法華經》上所說的「開權顯實」,這個經上所講的「會權入實」,權乘的到後來統統都歸入到真實法,歸入到真實,真實是一真法界。權小是說哪些?我們從下面來說起,通常講五乘佛法,五乘都是權,人乘、天乘再上去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佛也是權,十法界裡面的佛。藏教的佛是十法界的佛,通教的佛也是十法界的佛,別教算是超越十法界,別教才超越。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超越十法界。所以藏教佛、通教佛都在十法界裡面,都叫做權。

  此地諸乘裡頭包括這麼複雜,這些人統統會入真實,真實就是一真法界。而實實在在說,在理論上講,無量法門都能達到這個效果,從理上講。可是從事上講不盡然,事上講是一切眾生根性不齊,業障深重的人沒有辦法。但是唯一有一個方法,就是念佛帶業往生,不但是人天乘,可以在一生當中契入這個境界,也就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入實,會權入實了。連三惡道地獄眾生,也能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除這個法門之外,哪個法門都找不到;其他大乘法裡面,充其量可以度人天以上的,決定沒有辦法叫三惡道也入一真法界,沒這個說法,沒有這個經典。

  我們看到許多大乘經,把地獄眾生從地獄裡頭度到餓鬼道,這就是他解脫了,這他真得度了。餓鬼道把他度到畜生道,畜生道度到人道,這麼個度法。你們看看《地藏經》上,大願地藏菩薩了不起,地藏菩薩也只能把地獄眾生度到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沒有辦法把他度到一真法界。真正能把地獄眾生在一生當中,度到一真法界,只有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門。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道理在此地。所以諸乘人會,我們明白這個意思,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有味道了,否則你看不出味道來。

  這段總結前面,開啟後面這一會,結前生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會下一次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