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03/3/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20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諸位同修,我們上一集講到「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是講到吃三淨肉,素食。素食,從梁武帝提倡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佛教在家、出家都有吃全素。素食對於健康決定有好處,尤其現在的肉食,肉食的病菌很多,有的是注射、吃飼料的。所以這就非常嚴重,素食比較衛生,現在的人病這麼多,這跟肉食有很密切的關係,三餐都吃,經年累月,病從口入。下面說: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

  了凡先生在這裡講,還不能完全斷肉食,有四種肉不吃。聞殺、見殺、為我殺,這是佛經講的「三淨肉」,我們前面有講過。了凡在這裡,再加一條『自養者』,「自養」就是自己養的。我孩提時代,父母,在鄉下一般的人都有養豬、養雞、養鴨,這是很平常的。可以說大概每一家、每一戶多少都有飼養,除了比較有錢的人家,不然多少都有養一些六畜這類的。最普遍就是我們民間養豬、養雞、養鴨、養鵝,我孩提時代,記得父母都有飼養。譬如養豬,養大了就賣給人去殺。我們自己養的,殺了又自己吃,這也有傷自己的慈悲心。自己飼養的必定有感情,自己養的又殺來吃,這就很傷慈悲心。所以,「自養者不食」,自己養的自己就不吃,這也是保全慈悲心。

  【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這是好事情。『學者』就是學習的人,學佛的人還不能完全斷肉食,先從這裡戒起,先從三淨肉,這裡講四淨肉,從這裡先戒起。所以我們想要養成身體健康,不能不注意這一條。末後,了凡先生做了一個總結: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常常想到這個,我們心裡很難過,為了生活,沒有辦法不殺生。知道這個道理,慈悲心懇切的人,他就不會去穿絲織品,為什麼?看到傷心。一件綢緞,我們想想看,有多少生命在裡頭,怎麼忍心去穿?穿皮的衣服,用動物的皮來做衣服,那都是殺生來的,取牠的毛,取牠的皮,不忍心!我們耕地種植,我們在耕種時往往會去傷到地上很多小蟲,小動物。譬如我們種菜,翻土挖下去,有時候小動物就死了。這在我孩提時代也曾經去挖過,種一點菜,拿鋤頭來翻土,蚯蚓,一挖下去就成二截。所以種菜,我們要吃蔬菜、植物,都會傷害到這些小的動物,現在用農藥殺害小動物就更多了。所以了凡告訴我們:

  【故暴殄之孽。】

  就是說我們吃東西不愛惜,飯菜吃剩下的就丟掉,這就造孽,這個罪很重!要知道,一粒米、一根菜,有多少小動物,讓我們傷害到,我們才有一粒米、一根菜可吃。所以要愛惜,如果不愛惜五穀,食物任意糟蹋:

  【當與殺生等。】

  這個罪業跟殺生沒有兩樣。因為人所吃的都會去傷害到眾生,如果不惜福、任意糟蹋(損福),這和殺生哪有什麼不同?

  【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我們手不小心去傷到,腳不小心去踩到,譬如我們走路,沒有看到螞蟻很多,不知道踩死幾隻,都不知道。這個我們『皆當委曲防之』,譬如要走時,地上先看一下。所以下面又說:

  【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殫述。】

  善行很多,說之不盡。古詩說:愛老鼠就留一點飯給老鼠吃;古時候點油燈,我們看蚊蟲、蛾,你如果點燈,牠就飛過來。飛過來,現在電燈是還好,古時候的油燈,如果飛過來就被燒死。『憐蛾不點燈』,蚊蟲多,會被它燒到,連油燈都不點。『何其仁也』,這何其仁慈?他的仁慈之心表現出來。這些都是善行,善行要講很多,講不完。

  【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舉出這十個例子。希望我們從這十個例子去類推,認真努力去修學,自然善行就可以圓滿了。接下來,我們看《了凡四訓》第四篇「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到這裡是一段。「謙德之效」是第四篇,前面都是講改過積善。能夠改過積善當然很好,但是人在社會上不能不與廣大群眾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謙虛。如果牽涉到傲慢,在社會上依然與人很難相處,在社會上也是行不通。所以了凡先生將謙德放在四篇文章的最後,就好像佛經的流通分一樣,意義非常的重大。《易經》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這是講自然的現象,「天道」就是天然之道,「虧」就是虧損,「盈」就是滿出來,「而益謙」,謙就是比較欠缺的這邊。這是《易經》,我們大家都有看到太極,太極一個圓圓的,中間畫一條,一邊黑的,一邊白的,代表陰陽。中間一條,就是一個平衡的線,這邊如果超過了,那邊就補回來;那邊超過了,這邊補回來。這就是「天道虧盈而益謙」,哪邊比較欠缺它就去利益這邊,把它補一下,這是自然現象。

  「地道變盈而流謙」,你看土地的水流到哪裡去?水往下面流。下面如果有窪地就流到窪地底下去,如果高高尖尖的山,那無法積水。「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如果看到人貢高我慢、自滿,鬼神也看不慣,會去損害他,會降福給謙虛的人。「人道惡盈而好謙」,人道就是說我們人,我們人大家都比較喜歡謙虛的人。如果一個人我慢、無禮、自滿、自負,這人家也討厭,人家感覺這個人,你無法去幫助他,為什麼沒有辦法幫助他?他不謙虛。謙虛,就好像我們這個杯子,杯子裝水,杯子裡面,人家水要倒給你,你杯子要先清空,茶水才能倒得進去。你自己裝得滿滿的,別人要倒東西給你,倒了就流出去,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我們人與人相處,你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感受得出來。謙虛的人,他會得利益;傲慢的人,他會損害,得不到利益。如果以學東西來說,他學不到東西,別人教他,他不能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他沒有謙虛之心,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很能幹,自己想的都對。現在不但一般人他不接受,連師長(老師)教他,他都不能接受,這怎麼能成就?當然不可能成就。這是《易經》的幾句話,這都是真理。

  『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我們看《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吉利、有凶災,就是吉凶都有;唯獨謙這一卦,只有吉,沒有凶。六十四卦,唯獨謙這一卦,只有這一卦完全是吉,其它六十三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只有謙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這是《書經》裡面所說的,「滿」就是滿出來,就損失掉了;「謙受益」。好像杯子,你水一直倒,倒到溢出來是不是流出去?那就受損了,流出去就是損失;如果你不超過,每一滴水都是裝起來,這就受益。這《書經》講的。上面這二句話,根據《書經》的道理來講的原理原則,再將這個原理原則來看現實社會的這些人事。下面,了凡先生舉出當時他認識的人,舉出例子來告訴我們:

  【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後面,了凡先生說的。他說他很多次跟同學一起去參加考試,常常見到貧寒的學生將要發達的時候,也就是說他將要考中進士的時候,之前都有一個預兆,就是這個人會非常的謙虛。所以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虛懷若谷,能夠接納別人,能夠成就別人。《易經》上這四句話,我們簡單再說一下。「虧」是虧損,「盈」是自滿,「天道」也就是自自然然的道理。凡是自滿的人,總會遇到一些吃虧的地方,虧欠的地方;能夠謙虛的人,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這是天道。「地道變盈而流謙」,「地」是寬廣,「變」是變動,「流」是聚集在一處的意思。像流水,流到比較低的地方去,不會流到高的地方,所以變盈而流謙。像水,高的地方是滿、自滿,貢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潤,滋潤總是在比較低窪的地方。「鬼神害盈而福謙」,對於自滿的人、傲慢的人,鬼神總是要找他麻煩,跟他開開玩笑,而對於謙虛的人,鬼神尊敬,鬼神幫助。在我們人道又何嘗例外!「人道惡盈而好謙」,對於自滿、自大的人,傲慢的人,人們總是討厭他,對謙虛的人總是歡喜他。所以謙之一卦,唯有吉利無凶災,這是做人重要的原則。下面了凡先生舉了五個人來做例子,我們從這個地方觀察,他眼光確實不錯,觀察得非常準確。第一個例子: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這一年,了凡先生三十九歲,他去考進士,跟同伴總共有十個人,嘉善縣一共十個人去考試。十個人當中他看出來丁敬宇(敬宇是他的字,他的名叫丁賓),這個人在十個人當中年歲最輕,年紀最小,非常謙虛。了凡就告訴另外一個同伴,也是參加考試的費錦坡,跟他講:丁敬宇今年一定會考中,中進士。費錦坡就說:何以見得,你怎麼知道?你憑什麼說他一定能夠考中?了凡先生說:『惟謙受福』。這一句就是從《易經》裡頭下的定論。這個人謙虛,謙虛,他一定會得福報。『兄看十人中』,「兄」就是對費錦坡講,你看我們十個人當中,有哪一個像丁敬宇這樣謙虛的?『恂恂款款』,是講的信用、忠厚、誠實。『不敢先人』,做任何事情總是退在後面,不會去與人相爭,這個難得,不敢為人先。『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他對於每一個人都能夠恭敬順承;換句話說,在大眾之中他不會堅持成見,能夠隨順別人,這個難得!『有受侮不答』,他受別人侮辱,他也沒有一句話說,他也不會去辯解,也不去跟他頂嘴,受人侮辱他能夠忍。『聞謗不辯』,聽到別人毀謗他,他也不辯白。丁敬宇都做到了。他說一個人能夠如此,他修養修得這麼好,天地鬼神都會保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及開榜』,果然中了。了凡先生沒中,了凡考進士考了三次,前面兩次都沒有考中,這是頭一次。他三十九歲這一年去考試沒有考中,但是他看到丁敬宇考中了。第二位,他就舉出馮開之,這一年了凡先生是四十五歲。

  【丁丑在京。】

  『丁丑』年是公元一五七七年,我們用公元來計算,現在的人比較知道,概念比較清楚。現在二OO三年,這是在一五七七年的時候。這一年他又去考進士,這是第二次去考;第一次是和丁敬宇、費錦坡他們去考。第一次是三十九歲去考,再經過六年,第二次是四十五歲去考。

  【與馮開之同處。】

  這也是跟他同時去考試的一個同伴,馮開之也是浙江人,是他的同鄉。

  【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

  他年輕時候的習氣完全都沒有了。年輕的時候,可能也是很傲慢,但是現在看到改變了,和他年輕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以前的習氣都沒有了。馮開之,這一次參加考試中狀元,就是進士第一名。下面還有一個公案:

  【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

  當時有一位叫做李霽巖先生,這是很直爽的一個朋友,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會當面批評。見到馮開之,也是毫不客氣批評他,可是馮開之『平懷順受』,聽到之後心裡非常平靜,完全接受。『未嘗有一言相報』,「相報」就是辯白,他沒有講一句話來辯白,說你把我批評得不對,他是別人所指責的完全承受。

  【予告之曰。】

  了凡就跟馮先生講:

  【福有福始。禍有禍先。】

  他說禍福都有預兆。『始』跟『先』就是說預兆的意思,預先就有這個現象。

  【此心果謙。】

  他的謙虛不是裝的,不是假的,是真的,出自於真誠心。這樣謙虛的人:

  【天必相之。】

  『相』是襄助,就是說老天爺也會襄助他。

  【兄今年決第矣。】

  他就告訴馮開之,『兄』是對他的尊稱,你今年一定會考取進士。

  【已而果然。】

  到時候果然考中,不但考取,是第一名被錄取,後來官做到翰林院的編修。這是第二次了凡先生參加進士的考試,遇到同鄉馮先生。第三個例子: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

  『童年』就是還沒有滿二十歲,二十歲叫「弱冠」,十九歲以下叫「童年」。可見這個人相當聰明,他還未滿二十歲的時候就中舉人,考取舉人。以後舉人要再考進士就沒有考取,很多次都沒有考取。

  【其父為嘉善三尹。】

  他的父親是嘉善縣的『三尹』。「三尹」就是在縣裡面地位是第三級,大尹是縣長,大概照現在的說法,二尹應當是祕書長、主任祕書,三尹大概是科長,像我們現在縣政府的組織這樣,大概是科長的職務。

  【隨之任。】

  他隨著他的父親到嘉善來就職,他父親相當於縣政府的科長。

  【慕錢明吾。】

  錢明吾是當時一位學者,很有學問、德行的一位老先生。

  【而執文見之。】

  他自己作文章,把自己的文章帶去給錢先生看。

  【明吾悉抹其文。】

  錢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很多地方都把它劃掉了。

  【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

  通常文人的習氣,寫文章總是感覺自己的文章很好,別人如果改動自己的文章,心裡總是不舒服。可是趙裕峰不一樣,錢先生改了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一點怒容,而且真的是心服口服,確實能夠改正。這是一個例子。過去我在圖書館,如果寫信回答人家的信件,有時候回答問題,師父就會叫我去回答,叫我去寫,寫一寫拿給他看。剛開始寫的時候改很多,一直改、一直改,改到後來,不用改了,只要給他看一下,有時候改一、二個字,這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跟這裡講的文,去請錢先生幫他看,幫他改正、指正,他能夠接受。能夠接受我們才學得到東西,如果別人幫我們改正,我們不能接受,我們就學不到東西,這個非常的要緊。尤其我們跟一個老師來學習,一定要接受老師的教導,依教奉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一樣,不要執著成見,不可以執著自己的成見、自己的看法。老師年紀比我們還大,學問、道德,我們遠遠不如。俗話說:吃鹽比我們吃米還多,過橋比我們走路還多。見聞閱歷豐富,所告訴我們的,都是我們還沒有去碰到、不了解的,我們一定要虛心來接受,這樣才能夠學習到東西,才是良好修學的態度。如果趙先生他不服錢先生幫他改的文章,他考試就考不中,他自己的缺點毛病在哪裡?他不知道。他能夠接受錢先生改他的文章,他就進步了。

  【明年遂登第。】

  到第二年,他又再參加進士考試,他考中了。謙虛重要!第四位是夏建所: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

  這一年了凡先生是六十歲,『入覲』是見皇帝,要進京城見皇帝,在京城遇到夏建所。

  【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

  看到這個人非常謙虛,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自己很卑下,尊敬別人。

  【歸而告友人曰。】

  了凡見到夏建所,回來就告訴他的朋友:

  【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壬辰年遇到夏建所,他觀察非常準確。『凡天將發斯人也』,這個話就是說,這個人將要發達之前,福報還沒有現前之前,他的智慧已經先透露出來。我們一般俗話說「福至心靈」,福報到了,心有智慧。智慧透露出來之後,『則浮者自實』,「浮」就是輕浮,平常講話動作很輕浮,如果智慧透露出來,他自自然然就老實、就安定下來。放肆的自自然然就收斂了,本來很放肆、隨隨便便的,現在他自自然然就收斂,這就是智慧現前之相,也就是福報現前之相。『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這是老天爺啟發他,他智慧開了,這一次考試開榜的時候,果然中式。第五位是張畏巖,前面四位是講正面的,都是講他們表現出來很謙虛,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第五位這是反面的一個例子: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

  書念得好,文章寫得好,在現在講學術界裡他有相當的名望,大家對他非常的讚歎。

  【甲午。南京鄉試。】

  『鄉試』是考舉人,張畏巖是個秀才,去考舉人。

  【寓一寺中。】

  住在一間寺廟裡面。古時候讀書人都會去寺廟掛單,去借書來讀。

  【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

  就是去考舉人,住在寺院掛單。去南京考試,南京是古代的京城,附近寺院很多,住在寺院。去考試,開榜的時候,他沒考中,沒考取很生氣,他就罵考試官。『大罵試官』: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為什麼沒有錄取?『瞇目』意思是說你沒眼睛,我這樣好的文章,你看不出來,心裡非常的不平。當他在罵考試官的時候:

  【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

  那個時候有一位道者,是一位道長,道長在旁邊聽他在罵考試官,在那裡心裡很不平,埋怨!這個道長就在旁邊笑笑,在旁邊笑。

  【張遽移怒道者。】

  張畏巖在罵考試官,看到旁邊怎麼有一個道者在那裡譏笑他,轉頭過來,這個氣就發在這個道者身上,反過來罵這個道人,罵他為什麼在笑他?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這個道者就告訴他,『相公』就是對他的尊稱,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聽到這個道者講他的文章不好,更加生氣!

  【張益怒曰。】

  脾氣就更大了。

  【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你也沒有看過我的文章,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這道長講得有道理。道長就告訴他,『聞作文』,我聽人說要作文章的時候一定要心氣和平,心平氣和,這樣才能夠寫得出好的文章。現在聽你在罵考試官,你的心非常不平,你心不平氣不和,你的文章怎麼能寫得好?這等於道者對他開示。張畏巖先生也算很難得,他聽了道長講這些話,感覺他說得很有道理。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他就把怒氣降伏下來,感覺這個道長說得有理。這也是他有善根,馬上能夠發覺自己不對,反過來向道長請教。這就難得,不容易!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

  這個道長跟張畏巖講:考試能不能考中,那是命。命裡頭要是不該中,你文章作得再好,都沒用處,你命中沒有!所以古時候考試都重視陰功,上是祖宗積德,下是自己要有陰功,積陰德。積一些善事,沒有讓人知道,鬼神在暗中默默保佑你,你參加考試考中的機會就很多。所以道者就告訴他:你要自己做個轉變,你必須做個轉變。張畏巖遇到這個道者,就如同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一樣。

  【張曰。】

  張畏巖講:

  【既是命。如何轉變。】

  既然是命中不該考上,那是要如何來轉變?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道者講:造命雖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是我,建立命運是我自己,這個意思跟雲谷禪師的說法完全相同。勸他『力行善事,廣積陰德』,有求必應。

  【張曰。我貧士。何能為。】

  我是一個貧寒的讀書人,你叫我去做善事,我又沒有力量。縱然心裡有想要做,所謂是力量達不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道者教他修善積德的方法。善事陰功都是由心造,要常常存一個善心,常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這就無量功德。這就舉現前的例子,謙虛這一節,也不必花錢,你可以做得到的,你為什麼自己不反省,去罵考試官?這就是你的過失。

  【張由此折節自持。】

  張畏巖先生聽到道者對他的開示之後,把傲慢的習氣慢慢都改掉了。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真正老老實實斷惡修善,天天做反省的功夫,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進步。

  【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

  丁酉年,有一天做了一個夢,晚上在睡覺,他做一個夢,夢到他自己去到一間很高大的房子裡面。這高大的房子,一定是像政府辦事的機關,不是平民的住宅,建得很高大。他在這裡面看到一本名冊,名冊裡面有很多一格一格都空起來。他就很好奇,問旁邊的人:這是什麼東西?旁人就告訴他: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

  【問。何多缺名。】

  他說:名冊為什麼空格那麼多,怎麼缺那麼多名字?有很多一格一格都是空的。這個人說:

  【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

  每三年等於重新審查一次,就是說三年陰間就有一次的審查,審查何人應該考中這一年的科第。

  【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

  必須要有積德沒有過失的,這個上面(科第)才有名字。原本名冊有名字的,這三年當中他要是積德沒有過失,他的名字才能夠保全,這個功名能夠保全。

  【如前所缺。】

  你看到的這些空格,怎麼有那麼多的空格?

  【皆係舊該中式。】

  就是他原本應該在這一次考中的。

  【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就是說他原來應該考中這次的科第,但是這三年當中他有造作惡業,他的名字就被去掉了。所以才有那麼多的空格,空格就是三年中造了些惡業,除名。

  【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

  他指後面一行:你這三年來(指張畏巖先生說)。

  【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

  他就告訴他:你這三年來,能夠折節自持,每天修善積德,或者可以補這個缺,希望你能夠自愛。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這一次參加考試,這就是丁酉年參加考試,果然被他考中,考中第一百零五名。改過確實有效驗。下面是第二段,這是總結:「虛心屈己,受福之基」。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

  我們人如何跟天地鬼神相處?現在這個世間,一般人不相信,不相信有鬼神,對鬼神這個事情完全置之不理,不信。鬼神有沒有?鬼神有。鬼神有沒有照顧你?不再照顧你了,鬼神雖然有,也遠離了。人不信佛菩薩,不信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佛菩薩只好站在一邊冷靜觀察,看你造作罪業,看你受惡報。什麼時候你回頭了,你回心轉意了,知道懺悔了,天地鬼神還是再來照顧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鬼神也不例外。

  【趨吉避凶。斷然由我。】

  自己一定要造因,這一點鬼神沒法子幫助我們。

  【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

  這幾句話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存善心,一定要制止自己不當的行為,天地鬼神是善良的,我們造作不善就得罪他。我們修善積德,這就跟天地鬼神同心同行。『虛心屈己』,「屈」就是說要委曲自己,自己要委曲些,我們平常說委曲求全,這就是說與人相處自己要忍耐委曲些,這樣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就加持你。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對什麼人,自己能夠遷就一點,就是委曲一點,這是很好的。這才是『受福之基』,「基」是基礎,我們先去隨順別人。過去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跟我們導師學習講經,看到我們導師與韓館長;韓館長已經往生六年了,相信老同修很多人都認識韓館長,大家對她的脾氣也了解,她人很好。當個館長,當然她是在這個道場最高的一個領導人。所以什麼事情,樣樣事情,我們都隨順她。這個隨順,我是看我們導師不管大小事情都順她的意思。我記得有一次吃飯,館長剛好有事情,上樓去跟人談事情,我們導師與我們一些出家眾,大概有十幾位,那時候好像有一、二十個,吃中餐的時候,坐在餐桌旁,等館長來吃飯,一等等了一個多鐘頭。這是舉個例子,因為生活中點點滴滴很多方面,這都是屬於教我們要如何與人相處,要自己委屈點,尊重領導的人,這是修我們的福。這裡講「受福之基」,這是我們的基礎。

  【彼氣盈者。必非遠器。】

  就是說這個人氣勢凌人,我們一般說很強勢,都不能接受別人,貢高我慢,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前途。縱然他再有才能,如果這種脾氣也是沒有前途,前途不遠大。上面的人,不敢提拔他;底下的人,對他不服,所以他就沒有前途。『必非遠器』,「器」就是度量,度量有大小,這個人度量不大,度量不大成就也不大。

  【縱發亦無受用。】

  就是說這個人縱然他發達,時間也不會太久,也享受不久,福報享受不久。

  【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這是說稍稍有見識的人,必定不忍心把自己的度量搞得那麼小,自己遠離自己的福報。可是今天在社會上,我們看到這一類的人不在少數。

  【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這句話很重要!何況一個人能夠謙虛,他就能夠接受別人的教誨。你要是自滿貢高,誰肯教你?誰要去教你?你能夠虛懷若谷,那些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者見到你,都歡喜來教你,都歡喜幫助你,都歡喜來成就你,這樣你就『取善無窮』!尤其是『修業者』,讀書人、做學問的人,『所必不可少者也』。再看下文: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這是了凡先生舉古人的話來說。有志求功名,有求必應,孟夫子說的,必定得功名;有志於富貴,必定得富貴。這裡面,求之要有道。我為什麼要求功名?功名,諸位要知道,這是古時候考取舉人、考取進士,目的是在做官。做官的目的,是在為人民服務;換句話說,是希望找到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機會,目的在此地,決定不是利益自己。如果為自己的富貴榮華,如果是這樣你求的就不是道。你命裡頭有功名、有富貴,是前世所修的。這一生當中命裡頭沒有功名、沒有富貴,我求功名、求富貴,不是為自己求,為自己求不到;為什麼人求?為社會求,為眾生求,希望我求的這個職位,能夠為人民服務。這個心,這個願,天地鬼神都讚賞,會對你讚歎、賞賜你,所以天地鬼神會幫助你。所以古時候讀書跟現在讀書確實不一樣。

  現在讀書人念大學、念研究所,你問他為什麼來念書、來念這個學位?都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為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跟從前讀書人的志願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讀這個書,天地鬼神有沒有?告訴諸位,肯定有。就如同我們這個社會,社會惡人雖然很多,但是善人還是有。善人就好比是天地鬼神,惡人就好比是妖魔鬼怪,所以現代社會妖魔鬼怪也不少。這是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末法時期」,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講經說法胡說八道,那就是妖魔鬼怪。我們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來跟諸位報告,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