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03/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05

  《了凡四訓》。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上一集就是講到這段。這段是引用《易經》的話,《易經》就是教人如何來趨吉避凶,趨向吉祥,避免凶災。如果說天命有常,有常就是固定的,不會改變,《易經》說「趨吉避凶」,吉何可趨,凶何可避?就是說趨吉避凶這個話就講不通了,既然講趨吉避凶,就證明天命是不一定的,可以改變。所以行大善的人,命運拘束不住他;大惡的人,命運也拘束不住他。他有大善,禍會變成福;他如果造了大惡,福也會變成禍,道理就是在這裡。我們再看下面: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這些書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說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夠深。換句話說,讀那些古聖先賢的書,自己沒辦法應用在生活上,沒法子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運絲毫不能改變,雲谷禪師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說: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雲谷禪師這番話,把了凡先生點醒了。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們導師上淨下空上人他說,他學佛以後,有很多人來問他,問他什麼?法師,你為什麼要學佛?大家感覺很奇怪。我們導師的答覆很簡單,他說: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從果報上說的,從果報來說,從因上說是提升自己的德行。積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當然殊勝,業因果報到你自己能夠覺察出來的時候,你就非常歡喜,佛家常講「常生歡喜心」。這一生都生活在歡喜當中,這多快樂!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煩惱,這叫得大自在。經論裡頭常講「常生歡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這是多麼幸福!所以他給人答覆:我是為了這個才學佛的。事實,這是早年方東美教授教導他的,方教授跟他說:佛學是哲學裡面的精華,哲學裡頭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導師被他這句話打動了,所以認真學習。他出家之後再去看老師,老師跟他說:你的路走對了!我告訴你,想不到你真的這樣做。所以我們導師他說,確確實實是得到老師的指引,指示引導。他也是像了凡先生一樣,像這裡這句話說的,『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他,章嘉大師替他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時間把他培養起來,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樂,得到自在。了凡先生明白、覺悟了。下面,真的做:

  【因將往日之罪。】

  過去所做種種罪惡的事情,種種的過錯。

  【佛前盡情發露。】

  『發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

  【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決心,要改過自新,寫一篇文章,求佛菩薩為他做證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裡頭沒有功名。『先求登科』,就是先求考中舉人。他命裡頭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只是貢生,可以做到貢生而已。所以他沒有科第,照他原來的命,不能考中科第,用現在的話說,他沒有學位。下面說:

  【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真正開始斷惡修善,發了這樣的大心,這個很難得。雲谷禪師看到當然歡喜,真的是孺子可教也。雖然這個時候袁了凡先生已經三十五歲,能夠真正回頭斷惡向善還不晚。在明朝那個時候,功過格在民間很流行。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很多很多成就的偉人,就是說一生有很大的成就,這樣的人都曾經用功過格這個方法來檢點自己的過失。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雲谷禪師就拿出功過格來給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學,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說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雲谷禪師就用功過格來幫助他。功過格,現在在台灣、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找得到,過去我們道場也曾經翻印過。功過格,過去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也曾經印單張出來流通,也有附在《了凡四訓》這本書後面,附帶在後面,印出來流通,這也有。還有,我們佛門裡面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也是明朝時代的人,他也有編一本《自知錄》。《自知錄》就是功過格,我們念佛的同修、學佛的同修,可以依照《自知錄》這本功過格來修學。這個我們淨宗學會也曾經印出來流通,大家可以來參考。功過格每天要登記,就是到晚上要睡覺之前就要登記,今天早晨起來一直到要睡覺,今天這一天當中做幾件好事,做幾件壞事,好壞都要登記,每天反省,反省過失。所以過失也要記下來,這樣善惡做個對比、做個比較,到底今天這一天當中,我做善比較多?還是惡比較多?開頭在做的時候一定善惡混雜,就是有善也有惡,而且是惡多過於善,譬如惡念、惡行、惡言,惡的方面比善的還多。有功過格來記錄,自己就可以提高警覺,提醒自己還要再進步,否則惡比善多將來就會受惡報。天天努力認真去做,每天改進,希望改到有一天功過格一打開是純善無惡,你就成功了。這是教他從事上去改。這個方法不是一個高明的方法,但是對普通人來講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雲谷禪師又再教他持準提咒。佛法裡面參禪、持咒、念佛,方法雖然不同,目標功效完全是一樣的,目的是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只有佛菩薩、大修行人沒有妄念。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之大,我們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壞我們的清淨心,對我們身體健康也產生不良的效果。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簡單、吃得很少。我們現在人會想,這營養怎麼夠?我們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清楚明白,恍然大悟,原來營養是我們體能的補充。身體就像個機器一樣,這個機器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我們在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停止,心臟還是在跳動,脈搏還是在跳動,血液在循環,這當然需要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像汽車一樣,你要加汽油。沒有汽油,車子就不會跑,不能動了。車子,我們知道,有的車比較耗油,有比較省油的車。我們的身體也一樣,身體對於能量的消耗,有人消耗能量比較省,有人消耗的能量就比較多。

  我們會問,我們身體的能量,營養的補給,到底消耗到哪裡去?大部分是消耗到哪裡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面。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胡思妄想,妄念很多,所以能量大部分是消耗在這個上面。從這裡我們才明瞭,為什麼真正在修行的人一天吃一餐就可以,我們吃三餐還不夠?人家他吃一餐就可以,就是他心清淨,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體健康。凡夫妄想多、雜念多,每天補充三次還不夠,還要吃宵夜、吃點心,一天到晚都在補充,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對於身體決定有不良的影響,所以你如果想要保持身體健康要減少妄念,妄念減少了,你的飲食自然就減少。最健康的身體是不需要飲食,為什麼?飲食再少,也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沒有污染;沒有飲食,那就決定沒有污染,你的身體才真正健康。所以吃東西,實際上講不是好事情,東西吃多,髒的東西如果不能排盡,你身體的器官污染機會就比別人還多,以我們現在的話講,你生病的機會就多了。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個話一點都沒錯。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淨心。人決定有雜念,你把念頭集中在咒語上面,你的雜念就沒有了。用一個念頭代替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顯著。所以你用參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也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選擇用一、二種,幫助你攝心,幫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淨,智慧就現前,真心就現前,這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與方法。雲谷禪師教他念準提咒,又跟他說: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

  畫符念咒的專家常常說:你『不會畫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開玩笑,有時候還讓你受不了,他會來戲弄你,給你找麻煩。所以畫符要會畫,你不會畫就會被鬼神笑。這個裡頭有祕傳,就是說有它的祕訣。

  【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

  這個『祕傳』是什麼?『不動念』。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樣,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個妄念都沒有,你畫這道符就靈。

  【執筆書符。】

  就是說我們這個筆,古早的朱砂筆,畫符大部分都用朱砂筆。筆拿起來,要開始畫符之前:

  【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心中不能有一個雜念。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畫符,筆拿起來點一點,第一點點下去,從那個點開始一直畫到這道符完成,這個當中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樣這道符就靈驗了。畫符,那道符靈不靈,你要看畫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練習,要練得很熟,不是正式在畫的時候,平常就要先練習。練習到正式在畫的時候,一定是這一道符,從第一點那支筆點下去開始,一直畫畫到這道符完成,沒有一個妄念,心是清淨的,這道符就靈。由此可知,念咒亦復如是。念的咒這裡頭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了。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念咒很靈驗,有些人念咒不靈驗,原因就是在這裡,這個原理都一樣。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長就愈難念,因為咒語愈長時間就長,要長時間不起一個妄念,這就比較困難。所以佛家常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的經文總是比咒語還長,你要念一部經從頭念到尾不起一個妄念,這相當不容易;咒語就比較短,咒語比經文還短,在短時間要達到無妄念,這就比較簡單;但是咒跟佛號比起來,咒語又相當長。實際上,你能念一遍咒不起一個妄念也相當不容易,一句佛號這個時間比較短。不起一個妄念,這道符就靈。佛號也是這樣,念佛你如果不起妄念,念佛就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裡頭也是不能夾雜一個妄念,相同的意思,這樣這句佛號就靈了。如果你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佛號就不靈,邊念邊打妄想就不靈。念佛必須你念這句當中不起妄念,這句就靈了;念二句,二句不起妄念,這二句就靈。

  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教人,早晚課念一百零八聲的佛號,就是我們大串的念珠剛好念一圈,中間的隔珠不算,剛好一百零八顆,念一句撥一顆,念珠撥一圈,剛好一百零八句的佛號。早課念一百零八句,晚課念一百零八句,我們一般聽起來,這一百零八句的佛號時間不長,很簡單。但是李老師他有個條件,就是說你念這一百零八句佛號當中不能起一個妄念,就是跟雲谷禪師教了凡居士持準提咒的原則一樣。如果你念到一百零七句起一個妄念,前面念的不算,從頭再來,再開始念,一定是念到第一百零八這當中都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樣你這堂功課才算做完。所以過去李老師教人這樣做早晚課,我們才知道,原來一百零八句的阿彌陀佛是有條件的,不是我們邊念邊打妄想念一百零八句,這個功課就做完了,不是這樣。我們要是能這樣來念,如果你念十念法,也是同樣的道理。一百零八,這時間比較長,這當中做到沒有一個妄念,要訓練一段時間。像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十念,念十句阿彌陀佛。你如果保持這十句的阿彌陀佛念完不起一個妄念,先從這裡訓練,先念十句,慢慢再增加,這也可以,由少而多,由少慢慢再增加到多一點。一百零八,也是一個圓滿的數字。

  這些方法都是幫助我們攝心,都是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心裡頭有妄念,這個心叫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真心裡頭沒有念,所以它沒有生滅。如何能夠把生滅斷掉,恢復到不生不滅?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到不生不滅就是最高的。這個道理,難得雲谷禪師為我們說出來。下面他說: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應。於心性求感應,於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你如果要『祈天立命』,都是要從這裡去求,這樣才有感應,就是無思慮、無妄想、無雜念,這個心恢復到清淨,就是真誠心,自然就有感應。下面又說:

  【孟子論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最早是孟子說的。

  【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孟子這個話說得高明。『夭』是短命,一般說夭折,壽命很短,年紀輕輕就過世了。『壽』是長壽,壽命長。短命跟長壽,我們看起來是二,它這裡說,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一般人聽不懂,明明就不一樣,兩個差別太大,怎麼說是一,都一樣?因為我們看到是二,看到的是差別太大。為什麼有這個差別?我們用什麼心去看?分別心去看,執著心去看,所以本來是一,我們看起來就變成二。如果你的內心不動念頭,你的心不動,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個時候什麼是長壽、什麼是短命?你沒有這個念頭了,這時確實是夭折長壽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沒有分別。有分別才有二、才有三,沒有分別哪有二、哪有三?分別就有差別出來。

  什麼人不分別?聖人沒有分別心,佛陀沒有分別心,菩薩沒有分別心。凡夫有分別心,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大跟小對立,長跟短對立,善跟惡對立,真跟妄對立,全部都變成對立。對立,就是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我們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個相對,佛跟我們講是虛妄的世間,不是真實,《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叫一真,那就是這裡所說的,決定沒有相對,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的。有相對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六道裡面是相對的,十法界裡頭還是相對的,到一真法界相對就沒有了。我們講相對沒有,是不是有絕對?絕對也沒有。因為絕對跟相對兩個又是互相建立的,又變成相對了。所以相對沒有,絕對也沒有,這個境界佛經裡面講「不可思議」。思是用我們的心,我們的頭腦去思惟。你不能思,你思想達不到,你一思(去想)就錯了。那個境界,你沒有辦法去想,想你就落在意識心裡面。議是議論,用我們的口來說,說也說不出來,也不能說,說就錯了。所以「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孟子說這些話不簡單,他如果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他說不出來。所以孔孟雖然跟佛法沒有接觸到,如果用佛法的標準來看孔子、孟子,他們也是大菩薩,也不是普通人。我們看看他們的言論、他們的觀察,在佛法裡面講的是大乘圓教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細分之。】

  詳細你再把它分析,就是說再把它推廣。

  【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豐』是豐收,這是舉出農夫耕種,今年豐收,收成很好;『歉』就是收成不好,歉收。收成多,豐富,今年可以過得較富足;今年如果歉收,日子就過得很艱苦了。如果你能懂得「豐歉不貳」,就是貧富不二,你就可立貧富之命。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窮』是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達,想做事情助緣很多,非常順利。你要是不懂這個道理,就不能立貴賤之命。我們要問:世間有沒有貧富?有;有沒有貴賤?有。要怎麼樣立命?貧者安於貧,富者安於富,貴者安於貴,賤者安於賤,各得其所,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這個世間永遠是太平的,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為什麼?知命,知道自己的命。知道自己的命,我們就安分守己,守住我們的本分,不去胡作亂為,這就是立命。這是學問,這是實學,真真實實的學問。接著說: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這個現象,在六道裡面都有,可怕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這個道理了解清楚,明白了,你會不會貪生怕死?不會。生跟死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通達的人,對於捨身受身生死這樁事情,就像我們一個人脫件衣服、換件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作身體,這個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脫掉。脫掉,就好像我們的身體用久就壞了,不能用了,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新的,再換一個身。所以過去有人說:人死是過世,換成另外一個身,不是真的死,實際上是不生不滅,是不會死的。所以生死這個事情,只是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

  在這裡面,我們必須要注意到,衣服愈換愈漂亮,這就好;不要愈換愈差、愈換愈壞,那就不好了。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體捨掉,來生又再得一個身體,比現在這個身體還差、還壞。像三惡道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這個身相是比我們現在愈來愈難看。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他這個身捨掉之後,他來生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得多了。他得菩薩身、得佛身,愈來愈莊嚴。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懂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這是真理。損人決定害己,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個話有毛病,損人決定害己。利己是你眼前得點小利益,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之後,你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害慘了自己,到那時候後悔莫及。所以損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的人,決定是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

  文人,從事於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出版的東西,有很多人送書。這是我們導師常常講起,有人送書給他看,他第一個先翻版權頁,看後面的版權頁,版權頁如果有寫「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本書他就不要看。為什麼不要看?他認為這個人寫不出什麼好的東西,因為他的心很自私,他沒有利益大眾的意願。所以我們導師他就說,他不要浪費時間、精神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不值得他看。後面要是印「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這本書他會仔細從頭看到尾。為什麼?他的心量大,他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善人,他的東西一定可以讀。所以我們導師說,他讀東西跟一般人不一樣。我們導師他自己的著作,像這些年來講經的錄音帶、錄影帶數量很多,估計很多種,好幾千種,書籍也不少,版權完全都公開授權大眾流通,歡迎翻印,歡迎流通。人家能夠流通翻印,他就很感激,這總是人家看得起。他如果看不起,他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做這個事情?何必要給人限制!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這是心量太小。所以我們導師的著作,歡迎大眾流通。你要怎樣流通都沒關係,免費贈送,還是成本流通,或是一般流通處拿去流通,他都沒意見。他沒有賣版權給人,所以不管什麼人流通,後面都不可以加註「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他的原則。所以他的版權,都是公開授權大眾,沒有限定什麼人,只要你發心都可以來流通。歡迎別人翻印流通,這是我們導師一生一貫的做法。我們有很多同修,也是受了我們導師大心量的感動,所以也很多人來效法。

  因此,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參透了、看透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以後對貪生怕死的念頭就沒有了。你要是能像這裡所說,達到『夭壽不貳』,你的心不起分別執著,對生死這件事情就沒有恐怖。為什麼有恐怖的念頭?這是妄念,妄想對立,才有貪生怕死,生起恐怖這種念頭。如果到念頭不動,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方式死亡,都會歡歡喜喜。為什麼?知道這個身捨掉之後,馬上就換一個比現在的身更好、更殊勝的。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該』是包括,都包括在內了。只要能夠把這一關參透,所有一切相對的境界裡面,你都能夠得自在。一切順逆,順境、逆境,人事環境裡面善緣、惡緣,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麼?不二,我們要入這個境界。我們在一生當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對我們比較好,照顧我們,這有恩惠;有些人對我們不滿,惡意毀謗、陷害、侮辱,都有。我們用什麼心對待他?用感恩的心對待他。對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對我很多幫助;對我不好的人,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麼?消我的業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說,他用這個手段來對待我,看我的心平不平靜,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還有一念瞋恚,還有一念報復,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沒有進步。他這樣對待,等於說是一個考驗,我及格了,我對他沒有惡意。他對我惡意,我對他沒有惡意,我對他沒有報復的念頭,不但沒有報復的念頭,還感激他、感恩他。這是我們導師教導我們的。

  所以他的小佛堂,他都有立個牌位,對這些冤親債主,對他很不好的人,都給他供個長生牌位,天天誦經、拜佛給他們祝福,不管怎麼樣陷害他,還是祝福他們,把他們看作佛菩薩。我們導師說,有很多人會對他不好,就是對他了解還不夠,所以一切都是出自於誤會、誤解,沒有必要去計較。計較就是過失,他不計較,感恩、尊敬,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還會去幫助,全心全力來幫助。這是做人的道理,要做到這裡講的,必須要參透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佛家說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孟子這些話來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門,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後我們再仔細觀察,世間很多很多宗教的領袖,宗教裡面的典籍,我們導師說他的心目當中,都是一不是二,都是不二法門。所以他進入其他宗教的教堂,他也禮拜,也恭敬。有許多人看到覺得很奇怪:法師,你是出家人,為什麼去其他的教堂,你也禮拜?這是我們導師他的境界,他現在在講《華嚴經》,《華嚴經》是講一真法界,《華嚴》講的是多元文化的社會,多元化,一切都是一不是二,都是同一體,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所以他對於其他不同的宗教,一律是恭敬禮拜,這就是真正入了不二法門。我們再看下面,雲谷禪師接下來又說: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這一段話是講到修身。孟子所說『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乃至於『積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這是屬於存養功夫,「身」有過失、有惡的行為,必須要把它永遠斷掉。「俟」是等待,所謂「水到渠成」。這裡面最忌諱的是不可以有一絲毫僥倖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讓心裡面的念頭亂起亂動,『將迎』就是念頭的起滅,都要把它斷絕,『皆當斬絕』,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到這個地位,那就完全恢復性德,這個境界在佛門裡面講,這是大菩薩的境界。『即此便是實學』,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孟子說得很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麼?妄想、雜念、分別、執著,能夠把這些東西斷掉,這是真正的學問,這是完全能夠恢復到自性,恢復到本心。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這是有求必應、有求必得真實的原理。原理是真實的,我們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依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這樣哪有求不到的道理?世出世間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下文又說: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這個道理,誠則靈矣,誠則明矣。我們是凡夫,凡夫不能做到無心,就是說沒辦法做到無妄念,凡夫都有念頭。如何把念頭控制住?如何把念頭消滅掉?那就要用方法,雲谷禪師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讀了這本書,聽到這些話,過去也有人去請教我們導師說:法師,我們現在是不是要念準提咒,還是要繼續念阿彌陀佛?問這個話的人還不少。大家讀了《了凡四訓》,看到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持準提咒,於是想到我們是不是也要來念準提咒?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向我們導師請教。從這裡也可以知道,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學習還沒有善用心,也就是沒有把這個意思聽懂。

  前面就有講過了,道家畫符,佛家參禪、念咒、念佛,異曲同工,就是說這些方法不同,但是目標都是一樣的,原理原則都一樣的,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目的原理完全相同。雲谷禪師教了凡念準提咒,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你就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你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你可以念到『無記無數』,開頭有的人有記數,譬如念一百零八聲、一千零八十聲,或者是一天念一萬聲的佛號,有人開頭都有記數。你如果念到不用記數,「無記無數」,也不用去記,就是一直念,不要間斷。『不令間斷』,我們念佛的功夫就是在這裡,念到純熟,於念中不念,不念中念。這也是同樣意思,到念頭不動就靈驗了,你念阿彌陀佛也是靈驗。你念什麼咒、念什麼經,用什麼方法,你如果達到念頭不動,統統靈驗,都一樣。

  但是底下這幾句話要記住,這是共同的原則。無記無數,這要看什麼樣的人,中上根性的人用這個方法可以,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記數。所以我們用念珠,念珠做什麼?記數。一天一定要記多少數,這樣能夠把妄念消除,功夫能夠做到精進而不懈怠,這是初步的功夫。諸位要記住,你如果說用這個方法用幾年,妄念少了,心地漸漸清淨了,你就不要再記數。為什麼?記數還是會分心,這是在初學的時候用的一個方法,用記數。一天一定要念幾萬聲的佛號,有人一天定十萬聲佛號,這就要去記數,這是初步的功夫。功夫念得純熟就不用記數,就是不要再分這個心,佛號一句一句接著念下去,無記無數,這樣你的心念念在佛號裡頭,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的功夫,貴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純熟,到『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門,你功夫就成就了。所以我們用念佛、念咒都一樣,功夫有很多層次,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如果是初學,決定要用記數,記數是最低的功夫,剛剛開始念佛要定一個數,怕懈怠忘記;從記數提升到無記無數;無記數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以我們念佛來說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這是第三層的境界。諸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靈驗』你自己可以體會到。靈驗的原理是「誠則靈」,靈是講感應,就有感應;「誠則明」,明是講智慧現前。

  雲谷禪師教導他的,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面就是講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經歷,如何將大師一番開示,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是真功夫,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再看下面:

  【余初號學海。】

  我們從他的『號』,也能夠看出了凡的為人。最初他自己有個外號叫做『學海』,「學」就是學習,「海」就是比喻像大海,廣大無邊際。從這裡能夠看出了凡的為人,他喜歡讀書,好學,但是習氣很重。「學海」,這個口氣非常大,很明顯的,我們能覺察出貢高我慢,他確實是這樣的人。

  【是日改號了凡。】

  聽了雲谷禪師這番開示之後,從這一天起,接受雲谷禪師教誨之後,他就改號『了凡』。把他的外號改了,本來是學海,現在改作「了凡」。了凡是他遇到禪師,禪師跟他開示之後,他才改過來,不用學海二字,改作了凡,了是明瞭、了脫,凡是凡夫。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