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0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04

  《了凡四訓》。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說到「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了凡一回頭、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這個難得。所以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不太跟人說話的,有時候一天一句話都不說,他能跟了凡說這麼多話,不容易。這也是古人所謂真正遇到知己,才說這麼多話。

  了凡一想,我不應該。為什麼?「科第中人」,就是官場當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說我自己福太薄,沒福,怎麼能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的缺點很多,他「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礎,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下面說,他「不耐煩劇」,就是太繁瑣的事情,他就不願意做,比較麻煩的事情,他就不要去做了。又「不能容人」,心量很小,容納不了別人,就是沒辦法跟人相處。「時或以才智蓋人」,蓋就是把別人壓下去,喜歡去壓別人,以他自己的才華、他的聰明智慧去壓別人,這也是個很大的毛病。「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裡想說什麼他就說什麼,並不是古聖先賢經教裡面講的直心直行,意思不一樣。我們要知道跟那個意思不一樣。《維摩詰經》裡面講「直心是道場」,《維摩詰經》裡面講的直心直行,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這裡的直心直行,這個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毛病習氣。直心直行就是說我們現在說話沒有考慮,要做什麼事情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要怎麼說就怎麼說,一意孤行,這就是很大的毛病。「輕言妄談」,輕言就是說話不通過大腦,隨隨便便就說出來,胡說八道。像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這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業,當然沒辦法考中功名。在古時候,科第都是講參加國家的考試取得學位,我們現在的人講學位。在從前也是三個學位,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裡面稱為學士、碩士、博士,這三個學位。這是說明他不應該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沒福。然後接著再說,他也不應該有兒子。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先說兩句成語,這兩句是成語。『地』,我們看到地上很骯髒,好像看起來很髒,地骯髒,它會生長很多東西出來,土地很肥沃。這是以大地來做一個形容。水清就沒有魚,水如果很清,可以看到底,魚就沒有了;魚大部分都藏在水不清的地方,魚才會多。這是舉我們自然界的現象來形容心地,我們的心地。他為什麼沒有兒子?

  【余好潔。】

  他有潔癖。清潔這是好的習慣,愛乾淨,這是好的習慣,但是你如果太過分變成一種癖,那就是毛病了,就變成一種毛病。所以我們常常聽人說有潔癖,一點骯髒他就受不了,養成一種毛病習氣出來。清潔是好習慣,應當要清潔,但是不可以有潔癖。他這種『好潔』,清潔變成癖了,一個怪癖出來,這就不對。「好潔」為什麼無子?就是說像水很清就沒有魚,地下如果很乾淨,這個土地不肥沃。地下骯髒,這個土地才肥沃,才會生長很多東西,水比較濁才有魚,這就是說他無子的原因之一。所以下面說:

  【宜無子者一。】

  好潔變成潔癖,這怎麼會有兒子?這是第一個因素,不應該生子的原因。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和氣』非常重要,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上下能夠和睦,這個國家哪有不強盛的道理!如果不和就是衰敗的預兆現前。所以和比什麼都重要。他不懂得和氣,常常喜歡發脾氣,換句話說,這就是我們講的貢高我慢、狂妄自大,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裡,了凡是這麼一個人。所以想想,自己有這種習氣,這是不應該生子的第二個原因。第三: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這是第三條,不應該有兒子的第三個因素。『愛』,這是說慈愛,是『生生之本』。他沒有愛心,心地很殘忍,『忍』是殘忍,殘忍是『不育之根』,心沒有愛心,很殘忍。他說我對自己的名節非常愛惜,因為愛惜自己的名節就『不能捨己救人』,「救人」是說救濟別人、去援助別人。凡是對別人有利益的事,有時候為了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名節,怕被人誤會,或者怕被人批評,他就沒辦法捨去自己的名節去救濟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不應該生子的第三個原因。接著他說: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這個損耗,就是說愛講話。有時候講話當中會講一些諷刺人的話,喜歡諷刺別人,我們現在一般說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廣眾當中讓人無法下台,也就是說他喜歡去批評別人。講話講多了就散氣,元氣會損耗、會損失掉,這個對身體、對生理就有很大的影響,這是不應該有兒子第四個因素。元氣都沒有了,而且還造業,造口業。所以古人,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面,他也有舉一個公案,一個禪師二十年都沒有講話,就好像我們現在念佛堂道場講禁語,都不講話。馬來西亞古晉報恩念佛堂,我們導師有指示,這個念佛堂如果建立以後,到山上就是念佛而已,一句話都不要說,他說如果能這樣做,這個念佛堂的道風、學風就建立起來了。蓮池大師將不說話,他就做個比喻,就像酒(補藥酒)放二十年,放愈久酒味愈好,就是說它的甕口都沒有開,把它密封起來,浸泡放著,浸二、三十年打開香味四散,非常的香,這是得力於長時間甕蓋塞得緊密,氣沒有洩漏出來。他以這個來形容,我們人話如果說多了,元氣都損失掉了。這個我們諸位可以體會得到,尤其說一些沒有用的話、沒有利益的話,不但損失我們的元氣,一方面又造口業,這就更不好了。了凡犯了這個毛病,他的毛病,我們看了以後也要反省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犯了跟他一樣的毛病?如果一樣,我們也要改過;我們如果沒有改,我們也是像這地方講的多言耗氣,會損失我們的元氣。他說這是不該有兒子的第四個因素。

  【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鑠』就是消鑠,就是失掉的意思。愛喝酒,『喜飲』。從這裡可以看出了凡他年輕的時候也很愛喝酒,喝酒常常喝醉,喝到醉對精神體力就有很大的損害,傷害自己的精神體力。喝酒方面,相信我們在社會上可以看得到,常常喝醉酒的人,他的精神體力都不好。所以酒喝得剛好,對身體有幫助,喝超過反而損害身體。了凡他有個壞習慣,常常喝醉酒,所以損失自己的精神體力。精神體力損失,傷害我們的生理,當然這是無子的第五個因素,這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精力消失。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他還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坐整夜都不睡,晚上不睡覺,不知道保養元神。我們佛門有不倒單,不倒單就是晚上都是打坐,沒有躺下來睡。不倒單,這是要有相當靜坐的功夫,一般來說要得禪定的功夫,你如果得禪定確實不用睡,比睡覺精神還好。禪定的功夫要很深,真正禪定的標準,最起碼是色界初禪,五欲他都不需要了,財色名食睡他都不用。他不吃不喝也不睡,精神體力特別好,這就是靠禪定的力量來滋養身體。所以我們佛經上有一句話說,「禪悅為食」。以禪定來支持我們身體的體力,最起碼(還沒達到色界天的初禪)欲界未到定,最少最少也要有這個功夫,你晚上不睡,這才有辦法支持體力。如果我們還沒有達到定的功夫,不要說真正的禪定,相似的禪定,你都還沒有達到,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現在有人修行、念佛,念通霄都沒有睡,有人功夫比較得力,愈念精神愈好,這就正確;如果功夫還不得力,雖然念通霄沒有睡,第二天很疲勞、很想睡,晚上念白天睡,這反而沒有效果。如果是這個情形,反而不如早點睡早點起來,這樣比較正常,比較不會損害身體。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功夫,不能看人家沒有睡,我們就跟人家不睡覺,要看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的體力。了凡他就常常喜歡靜坐,可能他是晚上很喜歡靜坐,一坐他就晚上都不睡。晚上不睡對身體傷害很大,晚上是我們休息的時間。所以現在像有些人為了工作的關係上大夜班,還不是都沒睡,他是日夜顛倒,長期下來對身體都不好。何況都沒有睡?當然身體會搞壞。身體搞壞,當然這也是無子其中的原因。縱然生育,小孩的身體也不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小孩會短命,體質就不好。舉出六條,他自己反省檢討出來的毛病習氣。下面說:

  【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他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實在是太多了,不只這六條,這六條是舉出比較嚴重的,其他的過惡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剛才說到徹夜長坐跟不倒單,用打坐代替睡眠。有人這樣說:不然坐在那裡睡也好。這個我們聽話要聽懂,不是坐著睡,真正不倒單是打坐在定中,就是說他的頭腦精神都很清醒,不是坐在那裡睡。如果打坐坐著睡,不如躺著睡比較舒服,同樣是睡,是坐著睡、躺著睡而已,坐著睡多難過。所以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導師他也說,他初學佛的時候非常羨慕,人如果能學到不倒單,不知道多好,連床鋪都不要,一個蒲團就好了,就坐在那裡,生活愈簡單愈自在。他曾經向李老師報告過,他說:我想學不倒單,好不好?因為他那時候在台中求學是日中一食,就是一天吃一餐,他有五年的時間每天吃一餐飯而已,早晚都沒吃,精神體力都很好,老師也很歡喜、很讚歎。因為老師本人也是日中一食,李老師大概有四、五十年一天都吃一餐。我們導師到台中也學李老師日中一食,進一步想學不倒單、學打坐。老師就笑笑的跟他說:躺著睡總是比坐著睡舒服。以後他就沒學了,為什麼?老師已經把他看準了,他沒有辦法入定,不過是坐在那裡睡覺而已。如果坐在那裡睡覺,那就錯了,不如躺著睡。

  我們也確確實實看到有些不倒單的,我們仔細觀察,他是坐在那裡睡覺,坐在那裡睡著了,睡著還有聲音。所以他不是坐在那裡入定,不是像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坐著睡,是入禪定了。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了,對世間五欲六塵確確實實不動心,這時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沒有陰氣,所以心常在定中,定當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長,睡眠這個現象他斷掉了。睡眠是可以斷掉的,要功夫,要心地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為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欲界裡面有,色界跟無色界都沒有,由此可知,這個東西是可以斷的。但是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你要是勉強坐在那裡睡覺,對你的身體決定有損害,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們必須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場合當中千萬不要好面子,好強好勝,自己做不到勉強去做,到最後把自己的身體毀壞掉,這是愚痴的事情。了凡先生這樣一反省之後,接下來,雲谷又再跟他說: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這段話是至理名言,我們要細心去玩味。雲谷教了凡,他說:豈獨是考功名而已,不是只有考功名這件事而已!世間,你看大富大貴的人,就是有錢的人,家裡有千萬財產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就是說你的命是有一千萬財產的這種命,一定是一千萬這種人物,換句話說,他必須要有一千萬的福分才行,他才保得住一千萬的財產。他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他怎麼能夠得福報?如果過去生沒有修福,這一生不可能得這個福報。過去生中修積修得很厚,這一生得大福報;過去生如果修得很薄,修得比較少,這一生就得小福報。『百金之產』就是一百萬的財產,你過去生只修一百萬的財產而已,你這一生所得的財產是一百萬,一定是一百萬的人物。你只有修一百萬而已,這個福報就比較小,一千萬就比較大了,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沒有修福,就是說完全沒有修福的,應該餓死的,沒得吃的,也一定是餓死的人物。餓死的人物,在我們現在地球上很多國家地區,還有很多沒得吃餓死的,像非洲,過去中國大陸比較偏僻的地方。現在聽說還有,還有很多地方沒得吃,尤其是冬天沒得吃,光凍就凍死了。這是沒福報,連小福報都沒有,吃都沒得吃,這是過去造的罪業深重,所以這一生得到這種果報。這個報應是自己做自己受,自己去造作自己享受,與老天爺,與鬼神,與佛菩薩,與上帝、閻羅王,都沒有關係,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

  所以末後他說:『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換句話說,老天爺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是公平的。此地講的「天」,實在講就是指自然的果報,天確確實實沒有加絲毫成見意思進去,沒有說對這個比較好、對那個比較不好。這是自然的現象,沒有加絲毫的意思在裡面,都是隨各人造的業,自己去得那個果報,跟任何人都沒關係。下面,這是說他積功累德的重要,舉出我們這個世間有積福德的人,一定有好的子孫來保持他的家道不衰弱。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這是雲谷禪師藉著一般人的知見,勸了凡先生要積功累德。『生子』,「子」是說子孫。子孫有好有壞,你要是生到好的後代、好的子孫,可以保持你的家道不衰上百世,就是說保持一百代還不衰。你有修一百世之德,就有一百世的子孫幫你保持,一定會出好子孫。你要是修『十世之德』,一定有十世的子孫來幫你保持;你修『三世二世之德』,一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來幫你保持。『其斬焉無後』,這是說無後代,這是無德,『德至薄』,所以沒有後代。這也是針對了凡說他無子這個命來給他做一個開示。

  『百世之德』,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古聖先王,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國四百年;商就是商朝,夏朝再來就是商朝,享國六百年;再來是周朝,享國八百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最長的,祖宗有德,就是說祖宗積的德積得很厚。周朝可以享國那麼久,文王、武王、周公,他們所累積的功德是百世之德,就是這裡說的『定有百世子孫保之』,這就世俗眼光來說,這是說有王位的。不在王位的,像我們中國的孔子,孔子是教學,他沒有做國王,他是個教育家,以大公無私、真誠愛心、有教無類,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積的功德大。我們今天看到當代的子孫,大概傳七十多代了,不但在中國受到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國去,在舊金山受到美國當地社會人士的尊重。在美國紐約還有一間孔子大廈,那也是得到美國政府當局的尊重,所以聽說建那間大廈貸款免利息。這是孔夫子後代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特別受到人的禮遇,這就是說這樁事情。孔子傳到現在七十多代了,這是百世之德。「十世之德」就是說十世,像中國歷朝的帝王,有的傳到十幾代,他有積十幾代的功德,有十幾代的子孫來幫他保持,他的福報如果享盡就改朝換代。我們今天講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的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積的大功大德,明朝傳十二代,享國二百七十多年。這是一個國家,福報修得很大(福德),十二代相當不簡單,可以享國二百多年,相當有積德。

  我們再看看世間的人,一般富貴的人家,就是說有錢人,有財產比較有錢的人,他的富貴能傳三代、傳二代的,現在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已經不多了。但是我們看到有的一代就完了,一代就沒有了;甚至一代都過不去,自己晚年都保不住。在年輕、中年(壯年)的時候賺大錢發達,到老年做生意失敗賠錢了,老年的時候沒有福報,一代都沒辦法過。過一代就是說他的富貴到他往生,還傳給他的子孫,但是到他子孫手上就沒有了,這才算一代。現在我們看到很多還不到一代,到他自己本人手裡,到晚年,有的甚至還不到晚年,財產全都完了,都沒有了,連一代都過不了,不要說二代、三代。所以這就是說沒去修福,沒積德。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現在社會上很多,自己晚年保不住。中年發達,晚年破產,我們常常看到。這是什麼情況?「德至薄」,沒有積德。他在有錢的時候不知道再去積功累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自私自利,縱然做一些好事也沒有捨棄名聞利養。他做好事,沒有條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這些好事,在社會上做一些慈善事業,他必須要有代價,要得到大眾的褒獎、政府的獎勵,他才要做。他是為這個做的,不是真心。這是假善,不是真善。這是德至薄,很薄很薄。雲谷舉出這些例子來跟了凡說,然後教他,針對自己的缺點徹底改過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可以知道你的過失。『非』就是過失。

  【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改造命運從哪裡改起?從自己的習氣過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現在已經說了這麼多,你很清楚。為什麼考不取功名?功名你考不上,你把考不取功名的這些過失統統改過來。為什麼你沒有兒子?現在你自己一反省,你自己也知道是什麼原因,你要把這些過錯統統改正過來。所以叫做『盡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就是說盡心盡力去把它改正過來。將這些過失改掉,這就是改過。然後教他要修善,改過以後要修善。

  【務要積德。】

  『務要』,一定要積德。過去你所做的缺德事太多了,貢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壓別人,處處好強好勝,不能容忍別人,不能容納別人,這都是缺德,這些過失要徹底把它改過來。

  【務要包荒。】

  『包荒』,就是說你要拓開心量。你的心量太狹小,就是說心量太小,我們一般有人說肚量太窄,沒有肚量,就是形容心量太小。你現在要改過來,要能包容一切,能夠容納別人,能夠接受別人。佛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心量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導師講到這裡,他也說到他在澳洲遇到土著,土著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原住民,澳洲的原住民,就好像我們台灣的原住民。澳洲的原住民,他們自稱為真人,真人就是真正的人,意思是這樣。生活在沙漠曠野,政府提供他們房屋,他們不住,把房子拿去當作儲藏室,做倉庫,每天晚上還是願意睡在曠野大地上。這也有他的道理,他們覺得這樣,澳洲土地很大、很寬廣,這樣可以使他的心量擴大,心胸開闊。所以我們導師有朋友跟他說:確實看到生活在大陸上土地寬闊的人,他心量較大,比較能包容人。譬如像大陸蒙古、西藏的人,青海、新疆這些游牧民族,他們就是住在曠野,他們的歌聲很豪放,我們聽他們唱歌就知道,心胸很開朗、開闊。我們現在的人很可憐,住在公寓,好像鳥籠裡頭。所以住在這麼小的環境,心量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得很小,心量很小,怎麼能跟人家相比?所以這裡我們要學習,要拓開心量,拓開心量的人有福。所以有時候我們要去郊外看曠野,看得廣、看得遠,到海邊去看海浪,我們就要想到必須拓開心量。

  【務要和愛。】

  一定要『和愛』。了凡先生缺乏和氣、缺乏愛心,一定要修養,要培養愛心,要和氣,對人要和氣。我們一般諺語也說「和氣生財」,我們要賺錢做生意一定要和氣,和氣才會生財。

  【務要惜精神。】

  就是說務必要愛惜自己的精神,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喜歡喝酒,喜歡整夜通宵都不睡,這都是不知道愛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雲谷禪師提出這幾個重點教他,改毛病,要認真去修學,修善積德。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從前』,以前已經過去了,『譬如昨日』,過去的就像死去一樣,不要再去想它。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從今天開始,『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話說得好!人只要改過自新就能夠超越命數改造命運,命數拘他不住,命運沒有辦法拘束他。在佛法裡面,佛常常勸學生們要發願,佛家的發願就跟世俗人講的立志是同樣一個意思。但是佛教人發願為眾生服務,如果想為眾生服務,你必須要有服務的能力,換句話說,你要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你才有條件為社會、為大眾服務。因此你這個心一發之後,你就要去修養那些條件、培養這些條件。修養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改掉,成就學問,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積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願以償。我要幫助這個社會、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如果自己本身不具備這些條件,你發這個願是空願,是永遠不能兌現的虛願,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發的願是虛假的,那就有罪,什麼罪?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所以虛假的願就有罪,沒有功德。

  佛教弟子,最普通的願叫四弘誓願。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的話說,幫助、協助的意思。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去幫助他們、去協助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做得到。末後接著三條,第一個斷煩惱,第二學法門,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然後成佛道圓滿自己的功德。這樣你這個願就是真實,不是虛假。如果這個願力很強、很大超過業力,那就是佛門講的乘願再來,你的命運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願力大過業力就成功了。我們接下來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這就是所講的『義理之身』。『血肉之身』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因為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因此都落在數裡頭。所以用術數可以推斷你一生的吉凶禍福,算命,比較高明的算命先生,他就可以幫你算得很準,你一生吃多少、賺多少,會遭遇什麼事情,都能幫你算出來。這就是命運,被命運所縛。如果想要超越命運、超越命數,要從心理上做個改變,把從前不善的觀念、不善的行為都能夠改正過來,與義理相應,這個身就稱為「義理之身」;在佛法裡面講願力。「血肉之身」是業力,業力變現的。如果我們的願力大過業力,在佛法裡面就叫做乘願再來。這裡面我們必須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沒有離開自私自利,義理之身是大公無私,不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生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是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服務造福的一個工具,跟自己的業力完全脫離關係,這個身就稱為義理之身,這個身就稱為乘願再來。眾生有福,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就會常住;眾生沒有福報,這個身自然就捨離。換句話說,佛家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這個意思。下面,他引古書做證明: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這是假設的話。就是說天然的災害,『猶可違』,「猶可違」就是說可以避免。我們今天講自然災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這當中道理也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這是自己造業,是無可挽回,無可避免的。這個話的意思很深,自然災害為什麼說可以避免?現在懂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了。聖人告訴我們,佛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也是隨著人心來轉,如果這個社會人心善良純樸,我們居住的環境它就轉好,所謂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不僅人為的災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災害也是人造的。在佛法裡面講,一個是共業,一個是別業。共業是大家共同造作的,這就變成自然災害。個人所造作,那就變成個人的吉凶禍福。所以個人自己造業,這是無法避免。社會大眾共同造的業,我們有辦法避免,有辦法挽回。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的真相。又引用《詩經》兩句話說: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兩句話,『永言』就是古聖先賢常常說的,叫做永言;『配命』,意思就是與上天的心相應,人心同天心。天是什麼心?天到底在哪裡?這不是一個有形的,實在講是個無形的,是個抽象的,所謂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愛心,無私的愛心;天心是公平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如果我們自己能夠修養,把自己的心願提升到大公無私,平等的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當然福在其中,不求福也現前,福報也能夠現前。這個意思,諸位細細去想。下面雲谷禪師說: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

  『天作之孽』,這是說你過去生中造的,我們一般說先天的,先天就是過去、以前的。以前造的就造了。你過去造的不善業,所以你這一生當中沒有功名的分,得不到功名;你也不會得到兒子,這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過去造的現在可以挽回,要怎樣挽回?

  【汝今擴充德性。】

  就是說你現在知道這個道理了,必須要改過自新,擴充自己的『德性』。

  【力行善事。多積陰德。】

  努力去行善事,善事就是利益別人、利益大眾的事,統統屬於善事,不管大小善事努力去做。『多積陰德』,什麼叫「陰德」?做好事不讓人知道,這就叫做陰德。陰德報得厚,陰德的果報才殊勝。如果做一點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現在新聞媒體來表揚、來讚歎,把你向社會廣大群眾去介紹,這也是福,得到名聲,名聲也是一種福報。我們這個福經過人家一表揚,這個福立刻就報掉了,福報現前,現前就沒有了,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讓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體介紹,要在報章雜誌能看到,自己一直去宣傳,這不是真正的好事。你的心還沒有離開名聞利養,你不是真心。你的善是假善、是偽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讓人知道?媒體要來報導應當盡量避免,這樣才好。他要幫你刊登新聞,電視幫你報導,這都避免。古時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謂是「韜光養晦」,隱居在深山裡頭,沒有人知道,於是他的德愈積愈厚。到機緣成熟的時候被人發現,他才出來,他能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這裡面含藏著很多很多的學問,這些我們都要深思、都要會學。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當然都能享受到,怎麼會自己造福自己無法享受到?一定能享受到。接著,大師又引用《易經》上的話說: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

  引用這兩句話,讓了凡先生加強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這話說得好。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易經》這兩句話就講不通了。換句話說,《易經》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命運這樁事情,活活潑潑,我們每天起心動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惡念就減一分。每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在加減乘除,天天都在加減乘除,每天有加減乘除。為什麼世間人命運都會被人算定?他這個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沒有離開他的中線太遠,都在上下而已,所以就能夠算得很準。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很大,命就算不準了。前面所說的大善之人命運拘束不住,大惡之人,命運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減乘除幅度大。他有大善,禍會變成福;他有大惡,福也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