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0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03

  《了凡四訓》。各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都是從我們自己內心念頭來求。我們今天講念頭是粗念,很粗很粗的念頭。我們動一個善念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個果報是得福報。我們如果動一個惡念,惡念是利益自己,所謂是利己損人,這個念頭在佛法叫惡念,惡念果報是凶災,果報就是災禍。所以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果報,也可以說是言語造作的現象,所以說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的人、通達的人,肯定這個說法,肯定這個事實,他在這一生當中,無論遭遇什麼樣橫逆不善的環境,他決定不會怨天,也決定不會怪別人,反過來怪自己、反省自己,是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才有不好的苦報。明瞭之後,福要自己去求,要怎麼求法?改過遷善,就是要改過、要知道去修善。

  我們導師他一生的經驗,可以說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這個經驗就是改造命運。他在年輕的時候,早年,他的父親過世很早,他二十一歲父親就過世。生活剛好遇到中國跟日本的戰爭,受過八年戰爭的苦難,學業沒有完成,那段期間他是流亡學生,完全跟家庭脫離。國家對這些學生算是不錯,成立許多國立中學,收容這些流亡學生,學校就是家庭,老師是父母,同學就是兄弟姐妹。所以那時候他們的環境,對於學校、對同學、對老師,那分真誠的親愛,現在的人沒有法子想像得到,他們是患難當中一起生活的朋友,彼此互相照顧,過的生活非常清苦。

  我們導師,他的父親過世,家庭清貧,一無所有;到台灣以後,在台灣工作七、八年,自己想想,沒有前途。他的老師(密宗大德章嘉大師)給他建議,勸他選擇出家這個行業,勸他出家弘法利生、弘揚佛法。他想了很久,感覺章嘉大師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確,他就聽從章嘉大師的教誨,選擇這個行業。他跟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給他奠定學佛的基礎。以後他就辭去職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就是學習講經,在台中也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他是接受兩個老師十三年的教導;但是在世間學歷上,他是初中畢業,在那個時代算是很不簡單了。而後面這一生,福自己求,他明白、覺悟了。所以從二十六歲學佛以後,他就小心謹慎,依教奉行。

  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有一些看相算命的幫他算過命,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老風俗,孩提時代,父母都會給小孩算個命,我們導師他也不例外,他的母親也找人給他算過命。他到台灣也遇到不少高人,就是對算命有很高等的學問,這樣的人幫他算命,算他的壽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們導師他說,他的命比了凡還苦,壽命比了凡還短。了凡,算命的孔先生幫他算,活到五十三歲;他給人算命只能夠活到四十五歲而已,四十五歲就沒有壽命了。所以他在學佛的那個時候就把時間定到四十五歲,四十五歲以後就沒有了。四十五歲,這個期間當中,他自己對自己一個要求,一定要有成就,這個成就就是決定能夠往生淨土,他把目標定在這裡,自己要有個打算。到四十五歲那一年,果然得了一場病,病得很嚴重,病了一個月,躺在床上一個月起不來。他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自己明白,醫生可以醫病,不能醫命。算命的算他活到四十五歲,他那年四十五歲,病倒了,算一算,壽命到了,找醫生也沒有用。所以他就門關起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每天有幾個學生,替他準備一點吃的東西,準備吃的稀飯、醬菜,就一心念佛,全部都放下了。可是經過一個月以後,身體竟然慢慢好起來。他說他一生都不曾生過病,就那次的病最嚴重。病好之後,也是繼續從事於講經弘法的工作,到現在今年七十七歲,他的晚年愈來愈順利。

  他說有一年,在我們台北善導寺遇到密宗大德甘珠活佛。那也是他的老朋友,甘珠活佛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概大我們導師二十歲。甘珠活佛遇到導師的時候,就告訴他:淨空法師,你過來。當然老朋友見面,很難得可以見一次面,非常歡喜。甘珠活佛就跟他說:你現在的命運完全轉了。我們導師就說:是怎麼一回事?他說:以前我們都在後面說你,說什麼?說你這個人(這是指我們導師淨空老和尚)人很聰明,大家都說你人很聰明,可是你沒有福報又短命。看他的面相,面相很薄,下巴又尖,沒有福,壽命又短,大家在後面議論他。我們導師聽到甘珠活佛跟他講這些話,他說:這些不用在我後面說,你可以當面對我說,我很清楚。他都知道,他給人算過命。甘珠活佛接下來又說:你現在這些年弘揚佛法(就是講經弘法,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命運完全轉變過來,你現在不但有福報,而且你很長壽。導師說很感慨,那年跟甘珠活佛見面,到了第二年,甘珠活佛就過世了。這是藏傳佛教裡面一位很難得的大德,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規規矩矩的出家人。現在在這個社會裡頭,能夠找到這樣規規矩矩的出家人確實不多。這是我們導師遇到甘珠活佛跟他說,他現在的命改變了。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覺悟之後不會再造惡,起心動念要為別人想、要為社會想、要為眾生想,不要為自己想。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幾年感應才現前,我們導師說他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應才明顯自己能夠覺察得到。這是講從他在台中學經,來台北弘法,來台北講經說法講了二十年,才有一個小道場,就是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他說弘法二十年,在台北弘法二十年,包括前面在台中求學十年,加起來是三十年。從弘法算起是二十年,在台北講經弘法講了二十年,才有景美華藏圖書館,是小道場。景美華藏圖書館成立五年以後,就是又經過了五年,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三樓,又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現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印很多經書流通全世界,也辦我們導師電視弘法的節目。這是二十五年,出來講經弘法二十五年,有了一個圖書館、一個基金會。再經過五年,在世界上很多很多地方建立淨宗道場,在國外,像美國達拉斯佛教會,以及到現在澳洲,所以現在淨宗道場可以說遍滿全世界。到了晚年,確實應了甘珠活佛講的話,愈來愈順利,心地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沒有替自己想。所以我們導師說,他今天活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活的,為別人活的,沒有為他自己,自己已經沒有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師晚年常常說:我一無所有,我也不怕死。我們導師說他現在也差不多入了這個境界,自己一無所有,也真的不怕死,死對他來講是一樁很好的事情、高興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死了要到哪裡去。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也就是這裡講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是假的。

  了凡先生改造命運,改得很辛苦,往後讀到這個文,會再提醒諸位。這是我們導師他說的,他自己一生改造命運的時候,他很幸運,他也比了凡改得順利,這個原因是因為他始終沒有離開老師。老師常常在身邊督促指導,這個得利益太大了,這是非常難得的事。老師能在身邊親自指導,時時刻刻提醒,當然進步就很快;如果沒有老師在身邊來提醒、來指導,進步就非常緩慢。這是個人的因緣,他的因緣算是很好!他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三年的時間在老師的身邊,這個得利益太大了,耳提面命,當面跟他講。那時候畢竟是年輕,是很用功,但是沒有達到古人所講的標準。他說自己用功努力,自己打個分數,最多也只不過六十分,才及格而已,現在可以達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驗愈來愈明顯。這是我們導師他的經驗,他改造命運的示現。

  這樁事情,古大德常講要真做。我們導師集合了自己五十年修學的心得,寫了二十個字,現在我們世界各地的淨宗學會,都有這個對聯。人家問他要怎麼修?怎麼教人?都在這二十個字當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上聯;下聯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下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是存心,無論是順境逆境,無論是善緣惡緣。佛家講緣是對人事,人事環境是用緣來說,物質環境是講境界。順境逆境是講物質環境,善緣惡緣是講人事環境,我們必須在這些境緣當中磨鍊自己,一定要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別人用虛妄心對我,沒有關係,那是他,與我不相干;甚至於他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與我都不相干,我們自己要一味真誠待人,這樣轉禍為福轉得快,災消福來。處事待人接物要用清淨心,清淨就是一塵不染。順境絕不起貪戀的心,惡境絕不起瞋恚心,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自然就生智慧。愛護一切眾生的心油然而生,這叫慈悲心。慈悲心,二、三年有效驗。過去,印光大師的傳記,印光大師早年住的寮房,房間裡面有蚊子、有蒼蠅、有跳蚤,這些東西會干擾。他的侍者(就是照顧他的人)想把這些東西清除,把牠趕出去。大師說:不必了,有牠們在,顯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夠,不能夠感動牠們,不要趕牠們走。印光大師到了七十歲以後,到他的房間去找這些東西,一隻都找不到,果然這些小動物都搬家了(在佛法的術語叫遷單),牠搬走了。印光大師七十歲以後,可以感應這些微小低等的動物,可見他的德行非常的高超。

  我們導師說他現在也過了七十歲,今年七十七,這兩年來他也很歡喜,有了效果。他居住的房子,過去也有螞蟻、也有蟑螂,常常會看見,他說這兩年當中逐漸逐漸就少了。他在澳洲圖文巴買了一個地方,已經也有一、二年的時間,剛剛買的時候,螞蟻非常多,蟑螂、小蟲子很多。山上住了兩位同修,幫他照顧這間房子。我們導師交代她們,決定不殺生,對牠們這些小動物,要以清淨心、恭敬心對待,不但不可以傷害這些小螞蟻,連害牠的念頭也要斷絕,看到牠們要對牠們合掌,稱牠們螞蟻菩薩、蟑螂菩薩。我們導師交代這兩位同修,要用這種心態對待小動物。告訴牠們:我們生活環境不同,這個房子裡面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房子外面是你們的生活環境,希望我們和睦相處,互相不干擾,互相合作。常常用這樣的心來對待這些小動物,來勸勉牠,他就用這個方法。他說一年半以來,螞蟻就減少百分之九十,不像以前剛剛搬進來那麼多,現在是還有,但是很少,不像以前成群的。

  所以我們導師告訴大家,他說他再努力兩年,大概這些都會全部搬走,都沒有了。就是用真誠的愛心,對待這些小動物,不僅對這些小動物,對植物也不例外。他說在花園種了很多花、很多樹木,還有很多蔬菜,在山上自己種蔬菜。我們還是要用愛心對待它、愛心照顧它,有愛心,這個花開得特別美、開得特別香,這些小樹木、蔬菜成長得特別好;不用化肥,也不用農藥,完全都沒有,是以愛心來照顧,有感應,連樹木花草都有感應。這使我們想到,古時候傳說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講經說法沒有聽眾,對石頭講,講到後來連石頭都有感應,石頭都會點頭。他說現在還沒有這個效應,現在跟他相處的只是植物,植物跟他有感應,礦物石頭目前還沒有。過去生公的功夫比較高,我們導師也很謙虛說,還沒達到生公這樣的功夫。這都是跟諸位說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說他一生當中,五十年學佛所體驗到的,命運完全轉過來,雖然不敢說得大自在、大圓滿,但是自在圓滿是接近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下面文字上講,「詩書所稱,的為明訓」。古聖先賢著作裡面所說的,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教訓,我們要相信。這是古時候詩書,四書五經裡面古聖先賢所說的,確實是很明白的教誨。「我教典中說」,我是雲谷禪師,他是出家人,我教就是指佛教。佛教經典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這是佛經裡面有這樣講到,我們凡夫不能無求,就是說我們凡夫一定有所求。我們導師他說早年學佛的時候,心裡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師看出來,章嘉大師就跟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章嘉大師教我們導師求的方法,袁了凡是雲谷禪師傳授給他求的方法。我們導師求的方法是章嘉大師傳授給他,言語比雲谷禪師還簡單,非常有效果。章嘉大師跟他說:你在真心祈求的時候沒有感應(就是說你求的時候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你自己有業障,障礙住。障礙不在佛法那邊,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本身,本身有業障,只要把業障消除掉感應就現前,就有求必應了。

  導師就進一步請教章嘉大師,向老師請教:業障要怎樣消除?大師就告訴他:懺悔,懺除業障。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頭說的,十大願王第四就是「懺除業障」。然後再跟他說要怎樣懺除業障,絕對不是去拜《梁皇懺》、拜《水懺》,不是這個。所以他遇到這個老師真正是好的老師。他說佛法不在形式是在實質,什麼叫實質?後不再造。譬如我們起了不好的念頭、說了不好的話、做了不好的事情,現在知道這是罪過,這是錯了。發現這是錯誤的,從此以後我不會再做錯、講錯、想錯了,這就叫做真正懺悔。懺悔就是改過,這樣才能消除業障。假如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念咒,以為懺悔了,念完之後又再造,造了以後再去念,這沒有用處,這是完全錯誤的。

  所以我們導師說,他的老師跟他講實話,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譬如講到戒律,章嘉大師非常重視戒律,導師跟他三年,章嘉大師跟他講到戒律的重要,總是講了幾十遍,他的印象最深。要怎樣持戒?大師跟他講,沒必要去哪個地方求法師授戒,用不著,那個沒用處。要怎麼做?大師跟他講,你學一條做一條,你對這一條戒律真正理解,理解以後將它落實在現實生活當中去把它做到,這條戒你就是持了,你就持戒了。譬如說不殺生,你真正能做到,對於一切生物絕對沒有殺害的念頭,不但沒有殺害的行為,連要去殺害眾生的念頭都沒有,這條戒你就圓滿,你就做到了,不一定要去受戒。到戒壇受了戒,受了戒做不到,你就犯戒了,那就是罪上加罪。所以老師指導是這個方法,學一條做一條,做到了就是真正的受持。所以我們導師學佛,得力於這些大善知識的教誨。三年前,我們導師在新加坡遇到納丹總統,在一起吃飯。納丹總統跟他講,他是印度教徒,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導師聽納丹總統這樣講聽呆了,這個話是幾十年前章嘉大師跟他講的,這幾十年當中就沒有再聽人講過這個話,在這個時候聽到納丹總統講,這是內行人,這個人不簡單。所以導師也對他非常的尊重。

  我們必須知道要怎樣求法,這就是教我們求的方法,真正消除業障,有求必應,你有所希求,必定有感應。但是業障習氣重,這個不怕,我們需要耐心、需要時間來消除,了凡先生用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導師他也示現,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你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不是說斷就斷,沒有那麼簡單!毛病習氣自己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視讀誦非常有道理。導師說他自己一生能成就,他知道什麼因素,就是得力於講台。他四十多年沒有離開講台,天天講經,天天勸別人,同時天天也勸自己。別人有沒有得到利益,他不知道,他說我自己真正得利益,因為講的人自己印象最深,這就是佛法常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薰修怎麼會成就?我們的毛病習氣是無量劫薰習而成,都是長時間薰習的,現在我們要把壞的習氣、惡的習氣捨掉,要學古聖先賢、要學諸佛菩薩,還是要時間,如果沒有相當長的時間,這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有決心、有毅力,要有長遠心來斷除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才能得到圓滿的成就。

  前面講到有求必應,雲谷禪師特別加強語氣說,妄語是佛門大戒,諸佛菩薩怎麼會說謊話騙人?這些話都是幫助了凡增長信心。了凡先生聽了之後,他就回答: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進一步向雲谷禪師請教,這是舉出《四書.孟子》所說的一句話,孟子曾經說過:『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就是說我們有所求是可以得到的,這是在我自己,我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這是在我這邊當然可以求得。『道德仁義』,「道德仁義」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要將道德仁義做到,要求道德仁義,這是我自己可以求得到的,因為這是我本身的事情,當然可以求。『功名富貴』,「功名富貴」是我們身外之物,不是我們身內之物,要如何能夠求得?了凡先生有這個疑問。下面,雲谷禪師答覆他這個疑問。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雲谷禪師說:『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將孟子的話錯解了,解得不對了。他說,『汝不見六祖說』,《六祖壇經》裡面有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段話非常重要。雲谷禪師畢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見面,了凡先生三十七歲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這時候已經六十九歲,而且是一個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們中國俗話說「得道」,真正開悟、真正契入佛菩薩境界的人,這就叫得道。所以孟子的話沒有錯,他說你錯解了,你將孟子的話解錯了。孟子的話是沒有錯,你錯解是在什麼地方?這裡也沒有再說。我們上一集所講的,諸位如果能細心去體會,雲谷禪師這兩句話,你自然就明白了。下面,雲谷禪師舉出禪宗六祖的話來說,這是在《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指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不離方寸,沒有離開我們這個心。「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求感應要從哪裡求?要去哪裡求?要從我們真心裡面去求,從我們自己真心裡面去求。

  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你要懂得這個求的道理,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道理!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況世間這點功名富貴?那簡直就是雞毛蒜皮。一根雞毛,蒜頭的皮,在我們看起來,那是很小的事。世間的功名富貴,在佛法來看,這是很小的果報,算不了什麼,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我們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麼叫通?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這樣說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一絲毫的虛妄都沒有,用什麼方法來貫通?用真誠心。什麼叫誠?什麼叫真?真就是沒有妄,不是虛妄。什麼叫誠?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他的讀書筆記,給「誠」這個字下一個定義,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定義下得非常正確。佛法裡面講,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真誠。你的心裡如果連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時候的心就是真誠心。真誠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頭變現出來,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得不到的道理?一切法都是從這裡出來,你找到這個根源,一切就都得到了。這些理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裡面講得太多太多,稍稍涉獵大乘,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些教誨。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讀經你只會讀,不了解經裡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這些道理方法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還是不通,不通,雖然有求,這就不會得到感應。

  我們導師也舉出一個例子,這是往年的一個公案,現在講起來,也算是故事了。這個事情大概是在三十年以前了,有一次他在台北西門町(也就是現在西寧南路)法華寺講《地藏經》。他說記得他講這部《地藏經》,我們佛門的高僧,上廣下欽老和尚當時也去現場聽了一次,他坐在下面的蒲團聽《地藏經》,聽一次。有一天,他講經下來,有一位法師,住在基隆,聽到導師講經講到感應的事情,他就來問他:法師,你講感應,這個事情靠不住。我們導師就說:怎麼靠不住?這個法師他說:我天天向佛菩薩求一個電冰箱。電冰箱在三、四十年前,不是很普遍的東西,現在是家家戶戶都有,在當時冰箱不一定每個家庭都有,普通都是比較過得去的家庭,才有能力買冰箱。這位法師說每天向佛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三年都求不到,就是沒有錢去買,也沒人送他,都求不到。他就對「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起了懷疑。我們導師聽他這麼說,就笑笑問他:法師,你的道場是住多少人?住幾個人,我們一般說幾個住眾,就是住幾個人。他說:就我一個人住而已。就是自己一個人住一間廟,一間小廟。我們導師跟他說:你一個人住,沒必要用電冰箱,因為電冰箱是很多人住在一起東西多,才需要個冰箱。你一個人而已,不需要,所以你求不到。

  導師就跟他說:他這些年當中有求必應。這位法師又再問,問我們導師:你是求什麼,怎麼都有感應?他求電冰箱都沒感應。導師跟他說:我要講經,我需要參考資料。那時候在台灣找這些經書典籍相當不容易,很難得,有人給他介紹香港一位智開法師。他跟智開法師沒見過面,以為他是位老法師,所以每次寫信給他都恭恭敬敬稱呼他「老法師」,以後見面才知道,他跟我們導師是同年。智開法師對他幫助很多,凡是他所需要參考的書籍,他盡量幫他蒐集,寄到台灣給他。導師就跟他說:我什麼時候有錢,就什麼時候還你,沒有錢就先欠著。智開法師也答應。所以當時智開法師提供這些經典書籍給我們導師講經用,對我們導師幫助很大很大。可以說我們導師開出來的單子,要的這些東西都是古籍,古籍比較不容易找到,智開法師也都替他找到。其中只有一部《中觀論疏》,這部書找最久,時間最長,找了半年,這部書六個月之後才寄給他,其他都很快就能夠得到。

  導師跟這位法師說:我有求必應,我求的是求道,是求我所需要;你說你求電冰箱,你一個人而已,沒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質生活上應當清苦,不應當浪費,你那個求就不如法。導師說:我求的是如法,我需要用的。如理如法,真是有求必應。所以他對於老師的教誨,經典裡面所說的,深信不疑。這就是「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八個字就是有求必應的理論與方法。『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不只道德仁義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貴也能得到,『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這個求就有利益,求得到。我們應當發心求善,不要求惡,這樣才好。下面的文講: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大師這些開示,句句話都非常重要。我們想求,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或者是求外在的資生之具,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需要的這些物質。『若不反躬內省』,這個求要反躬,「反躬」就是反過來,回頭的意思,佛家常常講回頭是岸。回頭是岸,你要向內心裡面去反省,向內心去求,你能夠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實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緣,你是『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道」就是說你求有求的方法,你有求的理論,但是你命中如果沒有,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什麼理論,還是求不到。譬如像我們現在很多資訊裡面看到,書店裡面也看到,世間有一些工商業鉅子,他們成功了,寫出他們自己奮鬥成功,努力的經驗教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你去買一本書來看。譬如現在書店很多,這些致富之道,像這種書也很多,你去買他的書來看,你也用他們這些理論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到、得到了,那是你命裡面有的;你命中如果沒有,你照這個理論方法去求,還是求不到。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裡頭去求,你不是向心性裡面去求,你是向外面去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裡面、外面都得不到,所以沒有利益。我們看今天的社會,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這一段是大師給我們提醒。

  下面這一段,要討論改造命運的方法。文有幾個小段,頭一段是講,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確實反省,把這個根源找到。譬如他的命裡面無子,他沒有後代,沒有兒子是什麼原因?壽命短,壽命短是什麼原因?就是要把這些因素找出來,這樣才有辦法做個改變。下面講: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雲谷禪師又再問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你的命,算你一生的流年是如何?

  【余以實告。】

  了凡先生老老實實向雲谷禪師將孔先生幫他算的命做個報告,算他一生的遭遇。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揣』就是你自己揣摩一下,就是回過頭來自己想想。你自己想想看,你是不是應該得到科第?你自己檢討自己,你是不是應該得到科第?你是不是科第中的人?這是講功名。你應不應該有兒子,有後代?為什麼你沒有後代?你自己想看看,是什麼原因?一定要向內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聽了雲谷禪師的話,也想了很久。『追省』就是想過去自己這一生所作所為,想很久。想了很久,才回答:

  【曰。不應也。】

  他就回答雲谷禪師說:不應該。因為了凡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聰明人,他自己根據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訓,自己一生的遭遇,孔先生幫他算命那麼準,他想想,想出不少的理由。下面就是他說出不應該的道理,第一先說科第,說功名。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了凡這一回頭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了,這個難得。所以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不太跟人說話的,有的時候一天一句話都不說,他能夠跟了凡說這麼多的話不容易。這也是古人所謂真正遇到知己,才會說了這麼多話。什麼是知己?跟他講的話,他能夠理解、能夠接受。所以就跟他說得比較多。了凡想一想說:我不應該。為什麼?『科第中人』,「科第中人」就是做官的,在官場當中做官的人物,你觀察他,都有福相。他說,我自己福太薄,沒有福,怎麼能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點很多,他『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礎,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下面說,他『不耐煩劇』,就是說太繁瑣的事情、很麻煩的事,他就不願意做,怕麻煩。又『不能容人』,心量很窄,沒有辦法容納別人。『時或以才智蓋人』,「蓋」就是要把別人壓下去,現在的人講喜歡出鋒頭,喜歡把別人壓下去,這都是毛病。

  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