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3/3/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11

  諸位觀眾,請大家看《了凡四訓》,「改過之法」。我們上一集說到從事上改、從理上改,接下來就是要說從心上改。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這是說從心來改。所有的過失,都從心所產生的,如果我們直接從心地上來改過,所有的過失自然就沒有了。只要我們的心不動,關鍵就是心如如不動,不受外境的影響,這樣所有的過失自然就沒有了。因此我們就知道,我們所有的過失都是從起心動念所產生的,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對人、對事、對物去練不動心,練不起心、不動念。在所有的方法來講,我們淨土宗以念佛的方法,我們心裡不管什麼樣的念頭起來,都把它換作阿彌陀佛這一念,只要你這個妄念不動,只有佛念,過失自然就都消失了。所以古大德也講一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講妄念起來不怕,是怕我們覺悟太慢。如果我們的警覺性很快,我們就不會去隨妄念所轉。下面講: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

  『學者』就是學佛的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在了,他的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學習,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於好色、好名、好貨』,「好貨」的「貨」就是物質的享受。『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這些事情凡人在所不免。這種境界現前,我們貪心起來,貪色、貪名、貪圖享受;瞋恚心起來,發脾氣,貪瞋痴現前,這就是過失,這就叫造業。這個時候怎麼辦?念頭才起來,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把好色的念頭打掉了,好名的念頭打掉了,貪圖享受的念頭打掉了,發脾氣的念頭也打掉了,念佛的功夫就是在這裡用功。當然用其他的方法也可以,但是念佛的方法是比較方便、比較簡單,也最有效果。在佛門裡面有很多很多宗派法門,我們大概有一個了解。我們選擇這個法門,主要就是這個法門簡單容易,也非常有效果,就是把妄想、念頭用一句佛號來取代,把它換過來,逐漸逐漸妄念就減少了,到最後妄念就都沒有了。這些境界現前,練到你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說你眼睛不看,耳朵不聽,身不接觸,不是;眼睛也看,耳朵也聽,一樣有接觸,接觸不動心。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如同看電影、看電視一樣,這些境界佛在《金剛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從理上來觀察。從理上來觀察,從心上來改過,非常有效。『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就是說這些事情我們不必一樁一樁去找、去改,那就很麻煩、很費事,而且效果很有限。這是教我們從根本來修。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這話說得好,只要我們自己把握住,能夠保持得住,『一心為善』。怎樣叫「為善」?念念都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一心為善,決定不想自己的利益。諸位要知道,如果夾雜著一個念頭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純,善裡頭有夾雜,夾雜著不善,這個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純善,心純善行為自然就純善。要做到純善,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才能夠成就。『正念現前』,正念是對邪念說的。『邪念』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這種錯誤對社會是有傷害的,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你傷害社會、傷害別人,將來果報在三途,眼前縱然得一點小利益,以後所受的果報,如果拿來比較一下,你就知道得不償失,所得到的很有限,但是後面遭受的果報是很大很大。你得到的太少了,你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時時保持著正念,純正之念就是前面講的「吾心不動」,外面境界了了分明,這是正念。

  修正念,過去我們導師淨空上人在講席當中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他說現在一般家庭裡面都有電視,從小孩到大人,大概在家庭裡面看電視的時間很多。看電視能不能修行?就是說你在看電視的時候能不能修行?可以來修行,能夠來修。就看電視這樁事情也可以修行,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會修?要怎樣修?我們導師他就這樁事情也教了不少人。這是過去大概總有十年了,那時候我還是住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有一次,我們導師叫我去印一些透明的可以黏在玻璃、電視的紙,這個紙圓圓小小的,不是很大。印什麼內容?就是將《金剛經》的四句偈,把它寫下來,印在透明的貼紙上,這四句偈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就叫我去印這四句偈,印的紙圓圓的,不是很大張,印了以後,紙是透明的,把它貼在電視角落上,不影響螢幕,那個字又看得清楚。貼在電視旁邊,用《金剛經》這四句偈貼在那裡,就是我們如果看電視就會看到那四句偈,就要提起觀照的功夫,當你在看電視的時候就是在修行。

  電視的畫面,你看得清清楚楚;電視的音響,你也聽得清清楚楚,你在這裡面學什麼?學如如不動。不要被它轉了,電視播一個歡樂的鏡頭,他要是笑,你也跟著他笑;他要是哭,你也跟著他哭,你自己就做不了主,完全被電視的節目所轉了。修行人要怎樣來看電視?就是不要被它轉,你沒有被電視節目裡面的內容所轉,你就去轉它。不是被它轉,就是去轉它,要怎樣轉它?就是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但是你心不動,這樣你就成功了。所以《楞嚴經》上佛跟我們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如果有辦法去轉那個境界,你就是如來。境界現前,你不被他所轉,你就能轉他。轉他,你就能夠教導他,你就能夠改變他,幫助他改邪歸正。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定力,沒有這個智慧,自己都保不住自己,怎麼能夠去轉別人?你明瞭這個道理,看電視是修行,是修戒定慧。然後你就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每天接觸很多人,接觸很多事情,無處不是菩薩學處,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菩薩修學的處所,無處不成就無上道,沒有一個處所不能夠成就無上道,每一個處所都可以幫助我們成就無上道,問題就是你會還是不會,你是不是會修。會修,不管對什麼人,對什麼事,對什麼物,在什麼處所,都是幫助我們成就無上道。如果不會的,在佛堂也是不知道要怎樣修。

  所以禪宗大德,過去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常常看到,禪師測驗學生,常常問學生:你會麼?這樣來測驗他。這兩個字的意思深廣無盡,會麼?如果你要是真會了,點點滴滴都是佛法,穿衣、吃飯,你生活種種的,沒有一樣不是佛法。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才是真正成就,也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宗門跟教下用的術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你想想看,宗門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教下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是一個意思嗎?同樣一個意思。法門雖然不同,方法不一樣,目標一樣,殊途同歸。在這個地方,我們果然明白了,我們對於所有宗派,所有法門,都要以恭敬心來對待,沒有高下。絕對不可以說,我念佛很高,你那個法門不如我,這個觀念錯了,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已經迷了,你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對的,這是決定正確的。

  所以「一心為善,正念現前」,要緊!假如,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國家,每個人都能夠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這個社會怎麼會有邪教?怎麼會有邪知邪見?自然邪知邪見就消失無蹤了。古德常常說:「破邪顯正」,我們今天把這句話反過來說,顯正,邪就不能存在。社會上為什麼有這麼多邪知邪見?因為沒有正知正見的教學,於是邪知見一出來,大家好奇就向它學習,盲從!諺語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如果正法能夠提倡,人就會辨別,他會去比較,兩個擺在面前一比較,他就認識了,他自然就會選擇了。今天邪教在整個世界充滿在社會上,什麼原因?在這個時代裡頭沒有人提倡正法。過去在民國初年,五四運動喊一個口號,「打倒孔家店」,就是儒家的東西學說都不要了。儒家是正法,是教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人「五倫八德」,正法!正法,不要了。佛法是正法,佛法教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現在大家認為佛法是迷信,要打倒迷信,不要佛法了。這個裡頭產生很大的誤會,佛不迷信,佛的口號是「破迷開悟」,哪裡有迷信?把破迷開悟當作迷信,不要,邪法當然就興盛,正法沒有了,當然大家都去學邪法。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多想一想,要怎樣能夠顯正破邪?在今天全世界很多很多國家地區都很需要,這是弘揚正法在我們今天比什麼事情都要緊!沒有正法,就好像我們人瞎眼,沒有眼睛,不知道路,走錯路了,那就很危險。下文,下面這個文,從比喻上說: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

  這兩句是比喻,把『太陽』比喻作正法,把『魍魎』比喻作邪法,「魍魎」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妖魔鬼怪,妖怪。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陽當空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妖怪總是躲在比較陰暗的地方,太陽出來,光天化日,他就無法存在。這是舉這個來做比喻,比喻我們學習正法,正法如果弘揚,邪法它自然就消失了,好像魍魎遇到太陽出來,他就不存在了,這個道理是相同的。後面,了凡先生做出結論:

  【此精一之真傳也。】

  『精』是精純;『一』是唯一、獨一。自古以來聖聖相傳,這是真傳。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

  這是從根本改,因為一切過失都是從心產生出來,我們現在從心上改,這樣才能夠改得究竟,才能夠改得徹底。因為根本就是從心來的,從心改是最根本的、最徹底、最究竟。下面也是再舉一個比喻來跟我們說:

  【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這再用比喻說。譬如我們要砍一棵有毒的樹,這是比喻,這棵樹有毒,不是好樹,會傷害人,這棵樹要把它砍掉,要怎麼砍才會徹底?要連根拔除。將樹根整個把它挖起來,從根上把它斬斷,下面的根整個把它挖起來,這棵毒樹就斷除了。所以不必從樹葉一葉一葉、一枝一枝慢慢去砍、慢慢去摘,你想想,這有多麻煩。一棵樹,樹葉那麼多,樹枝那麼多,一葉一葉、一枝一枝,慢慢的去摘,慢慢的去砍,再來砍樹幹,再來砍樹根,這樣不是很麻煩嗎?你從根直接把它拔掉就好了,根把它拔掉,枝葉自然就枯萎。這是說改過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的心就好像樹根一樣,前面講的從理上改就好像砍樹,從這棵樹的樹幹來砍它;從事上改就好像從樹葉、樹枝上面下手,樹葉一葉一葉慢慢的摘,樹枝、樹梢一枝一枝慢慢的折下來,這就很麻煩,那要折到何時?很不容易。從心改就是從根下手,這個就容易、就徹底,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再看底下這段文,總結: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

  我們學佛用功也要抓得到綱領,抓到綱領從根本上修起就不難。我們今天講到佛法,佛法的經典那麼多,古人形容「浩如煙海」。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來的經卷,最早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我們今年是公元二千零三年,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而實際上佛法由私人(就是民間)流傳到中國來的,那個時間還更早,可能早於二、三百年,在漢明帝以前二、三百年,這是說民間流傳進來的。正式由國家派使節去聘請印度高僧來中國弘揚佛法、翻譯經典,這是漢明帝永平十年。漢明帝永平十年就是公元六十七年,到我們現在也已經將近有二千年的歷史,一、二千年了。以後經典不斷流入中國,就是說從印度傳進來中國,這段時間都有中國、印度的高僧來翻譯,大概最晚是在南宋。南宋中國翻譯刻印的《大藏經》,那時候完成第一部的《大藏經》,中文的《大藏經》,總共有七千多卷,又再加上中國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的著作都收藏在這部《藏經》裡面,現在中文《大藏經》總共有三萬多卷,這麼多的經典。如果我們想要學佛,這麼多的典籍都要去看、都要去研究、都要去學習,這就是好像《了凡四訓》這段文說的尋枝摘葉。因為經典太多了,大乘經、小乘經很多、很豐富,我們如果每一本都要看,就好像樹葉一葉一葉去摘,一枝一枝去折,這很麻煩!這不知要學習到哪一年,我們才能夠入門?所以會學的人,他從根本來學,這就重要了。

  我們導師他在一生當中所修學的佛法,到最近這幾年,他總結佛法的精髓有二十個字,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他一生修學的心得。這副對聯,上聯就是講我們的存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什麼心。佛在經教裡面教給我們用真誠心,真決定沒有假,誠則不虛;用清淨心,清淨決定沒有污染;用平等心,平等就沒有高下;用正覺心,決定沒有迷惑;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慈悲心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我們要用這五種心,這五種心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大菩提心」。如果用大菩提心來講,有很多人比較不能理解,照經典裡面註解講也很難體會,我們導師他這個說法,我們大家就比較容易來理解。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心,佛是用這個心來對人、對事、對物。佛的行為是什麼(就是說他表現在外面的行為)?就是下聯講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佛是覺的意思,就是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淨而不染,那就叫念佛,念自性佛。抓住這個綱領,修行就容易了。果然能夠契入境界,佛家所有的經典擺在你面前,你就不會感覺困難,你都能夠通達、能夠來學習。這是教我們從根本來修。

  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知道根本,都要抓住它的精要、它的綱領。這樣我們就明瞭,大概總是最上的是從根本修,最高的功夫。從根本修就是治我們的心,『治心』的效果是當下得到清淨。所以就不會很麻煩,怎麼會有那麼麻煩的事情?你直接治心,這就不會很麻煩。要怎樣治心?下面說:『纔動即覺,覺之即無。』這就是古大德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說你的妄心一動,這個心才開始動,你就馬上發覺,發覺以後馬上就把它降伏下去,一覺察到,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這就是古德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的覺要快,覺悟要快,不要讓惡念相續,不要讓妄念一直繼續下去,惡念才起來,第二個念頭就轉成正念,這是最好的方法。這就是教我們治心,就是這樣治。

  【苟未能然。】

  假如,你沒有辦法這樣來做、這樣來修,最上的功夫做不到,那就不得已採取中間的,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是什麼?明理。下面講:

  【須明理以遣之。】

  這就是像我們要聽經聞法,要讀經、看註解,了解道理。道理清楚,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惡念、邪思離開了,這就是明理。治心做不到,以明理來排除這些惡念、惡行。

  【又未能然。】

  就是說連明理也做不到,要怎麼樣?

  【須隨事以禁之。】

  只好在枝枝葉葉上面下功夫。這三層,實在講就是佛家講的三種不同根性。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一切惡。中等根性的人,「須明理以遣之」,就是說道理明瞭了,惡的習氣、惡事,自然他就能夠遠離。下根的人,那只有『隨事以禁之』。所以佛為這些下根的人制定了很多很多的戒條。這些戒條,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千年前古印度社會上的生活規範,在時間上,距離我們三千年了;在地理環境,我們這邊是中國,那邊是印度。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研究戒律,才真正會有心得,你才知道戒律要怎樣來研究、怎樣來行持。要不要根據那個戒律一條一條去做?不必要,為什麼?古印度有很多生活方式跟我們現在社會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這個要知道。我們要懂它的精神之所在,要學它的精神,在事相上面應當要用現代的生活方式,你沒有辦法去學三千年前古印度那種生活方式,如果這樣學就錯了。釋迦牟尼佛看到,他也會笑壞了,你怎麼這麼笨?所以佛法,即使是戒條,每一條戒都是活活潑潑,不是死板的。但是根本戒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一切時、一切處,那都是一個準則。

  根本戒就是五戒。五戒,五條,確實不管在什麼時代,不管在哪一個地區,都行得通。所以這五條,不管哪一個國家地區、什麼時代都一樣,這五條是超越時空必須要遵守的。其他的戒條很多很多,一定要看是不是適合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應該如何來修訂,不違背它的精神,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一定要配合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戒律的生活方式,第一次在中國大規模做修訂的工作是在唐朝時代。唐朝時代在佛法來講,有人說佛法在唐朝起了一個革命運動,也可以這個說法,這個運動就是中國叢林的制度成立,興起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們兩位大師提倡共修、依眾靠眾。這兩個人他們是師兄弟,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兩位都是第八代,照一般講法是惠能大師的徒孫。建叢林就是把佛法的教學、修行制度化,正式的制度化。叢林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組織很嚴密。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如同學校的校長;叢林的首座和尚,相當於學校的教務長;叢林的維那和尚,相當於訓導長;叢林的監院,相當於總務長,我們現在一般說總務。名稱不一樣,跟現在學校的領導執事,他們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所以叢林裡面教務、訓導、總務,它是一個學校的組織。正規建立學校來教學,來幫助大家共同做改過修善的功夫,這叫做修行。

  修行,總而言之就是改過修善而已。現在有很多人誤會,認為修行一定是在佛堂誦經、念佛、拜佛,這是將修行的範圍看得很小,當然這個是修行的一種方式。實際上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有了偏差錯誤,我們覺悟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就叫做修行。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跟我們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都相關。所以說修行在哪裡修?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我們修行的處所,沒有限定在佛堂裡面。可是我們要知道,特別是我們初學,佛堂裡面的共修、聽講是我們修行的前方便。就是說我們功夫還不知道怎麼用、怎麼修學,來道場就好像去學校上課一樣,在教室上課你如果學會了,回去就要在家裡面、在社會上去應用。所以來道場聽講、共修,這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一個前方便,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誦經、念佛,這是修行的形式,這個形式是我們整個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再看下面: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這是學習的態度,也非常重要。上根的人,雖然是從心上改起,從起心動念處改起,決定不能疏忽事相;也不能說,我心很清淨,這些戒條就可以不必遵守了,這也是錯誤的。錯在哪裡?即使你有真功夫,你的功夫並不真實。為什麼?你有真功夫的人,一定有真慈悲;你有真慈悲,一定會做出榜樣,做模範給人看,這是利他,自利利他。所以這是對的、是正確的。就是說上根的人必須要時時刻刻照顧下根的人,所以我們對於世尊所制定的戒條條條要遵守。戒條引申是國家的法律,我們一定遵守。持戒廣義的講法就是守法,在大乘《戒經》裡面,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梵網經》裡面跟我們講,菩薩一定要遵守「不謗國主」。國主是我們現在講的國家領導人,像現在講的總理、總統。國家領導人,我們不能隨便去毀謗他。《瓔珞菩薩戒經》裡面講「不漏國稅」,就是不能逃稅。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國民對國家都有納稅的義務,不能偷稅金,不能跑稅金,像這些都是屬於持戒。國家的憲法、法令規章,這是有形的;無形的,像一般每一個國家地區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你走到哪個地區就要遵守那個地區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在現代這個社會,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常常有機會到國外去旅遊觀光。到別人的國家,他們的法律跟中國不一樣,他們的風俗習慣跟中國不一樣,我們去到那裡要入境隨俗。

  入境隨俗以前,首先要先入境問俗,這是《常禮舉要》裡面也有講到這一條。過去李炳南老居士編一本小冊叫做《常禮舉要》,《常禮舉要》這也是包含在戒律的範圍之內。《常禮舉要》就有一條講「入境問俗」,問就是去問人,因為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曾去的地方,要先問那個國家地區,他們到底有什麼風俗習慣,我們要先了解,有什麼事情,他們那裡的人有顧忌,譬如講話,還是做什麼事情,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了解以後我們去那裡,我們才能夠知道怎麼做,那個地區的人才會歡迎,他才會歡迎我們。尤其我們出外旅行,旅行社一般你如果不曾去過那個地方,首先他會給你說明,說明那個國家地區,他們有什麼情形、什麼風俗習慣,我們要注意哪些事情,這就是叫做入境問俗。我們還未進去那個地區,首先要先問,先了解一下,我們到那裡,才知道什麼事情要遵守,這樣人家才會歡迎。所以到別人的國家裡面,一定要遵守別人國家的法令規章,遵守他們的風俗習慣,這都包含在持戒裡頭。所以戒律裡面,如果引申出來,包含廣大無邊,我們都要懂。

  這裡講,如果『執下而昧上』,就是說執著在這些法令規章,我樣樣都遵守,但是不明理,也不懂得從心上去改過,這樣去改就很笨拙。很笨,就是說不是聰明的做法,但是也是好辦法,如果能夠這樣遵守,總是過失會比較少,過失是不能避免,過失可以減少很多。所以改過要有三種心,要發三種心,在方法上面也有三種不同的功夫,這個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我是一個下根的人,不是什麼上根器的人。譬如前面講改過,改過講到吃素這方面,我自己吃葷腥的習氣很重,雖然學佛很早,但是我是到出家那一天才吃全素,在家學佛十五年,還是沒有吃素。在家不能吃素,也抽過香煙,這個要改很難,改不掉。如果是上等根器的人,他就改得掉;我是下根的,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改不掉。一直到出家,出家對我來說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其他的不說,起碼吃葷腥跟抽煙改掉了。這個形相,幫助我改這個習氣毛病,因為出家在道場就沒有人煮葷腥的,雖然很愛吃,但總是要吃素;也沒有人抽煙,你自己也不好意思抽煙,雖然看到人在抽煙也很想抽,但是總是很勉強禁止起來,時間過了十幾年就習慣了,像現在已經習慣了。像這個情形就是這裡講的從事上改。這個事上,如果在家的時候,就是要從事上改也很困難,出家以後才有這個因緣從事上來改。所以出家這個形相,對我這種下根的人,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是講到改過三種心,三種不同的功夫。所以出家的這個形相,不管怎麼講,總是對我們都有幫助,減少一些外緣,這是出家現出家相的一個好處。下面這一段是講,「改過效驗」。過改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境界現前?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成績?請看這篇文字: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

  『顧』這個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但是的意思。但是、但凡發願改過,需要有幫助,我們一般講助緣。我剛才講的出家這個形相,這是一個助緣。『明』,明顯的,『須良朋提醒』,要有真正好朋友,時時刻刻提醒你。為什麼?我們凡夫很健忘,健忘就是常常忘記,轉個頭就忘掉了。諸位想想,如果有一個人在你面前,是你的好朋友,常常提醒你,你是不是會嫌他囉嗦?真的,確實常常跟你講,你也會嫌他囉嗦。所以佛教的教學,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聰明智慧。他用什麼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現在學校裡面叫的「教學工具」,他用名號,他用藝術,時時刻刻來提醒你。名號,譬如「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不是他自己的本名,經典上記載,佛的本名叫「悉達多」。但是他習慣用這個名號,這個名號是提醒我們,是他教學的方針、教學的工具,這個我們要知道,不是他的本名。

  我們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來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