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6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一面,倒數第三行:

  【涅槃曰,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樂。】

  這是《大涅槃經》裡面所說的,這個意思很明顯,也很好懂。

  【嘉祥疏云,三有之苦,故云三苦。】

  『三有』就是指的三界,三界為什麼稱之為三有?所謂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的意思,它有業因、有果報,沒有辦法離開業因果報,所以稱之為三有。既有業因果報,當然就不能避免苦的感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界,這三種苦統統具足,苦苦、壞苦、行苦。在色界天,色界有形色,因為他能夠將煩惱伏住,他有定功的力量,伏住煩惱;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個意念他不會生起,伏住。因此,他沒有苦苦,但他有壞苦。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的定力還是有時間性,雖然時間長,到時候他的定會失掉,失掉之後,他苦的感受就會現前。所以在色界,他有壞苦、有行苦。

  三界最高的無色界天,我們也常講作四空天,這是世間高級的凡夫。無色界,他不要身體的形狀,我們現在一般人稱為靈界,靈的世界。他沒有身體,他也不需要居住的房舍,這個東西,有身體才需要它,沒有身體當然就不需要,因此他壞苦也沒有。我們有身體,身體會壞,有生老病死,有居住的房子,房子也會壞,他這些都沒有,因此他壞苦也沒有了。雖沒有壞苦,但是他有行苦,行苦是什麼意思?就是他這個境界不能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他的問題就解決了,他不能永遠保持。他的壽命最長,也就是說他定功最深,佛在經上講,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壽命八萬大劫,的確是很長的時間。八萬大劫實在說,還是一個有限的時間,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力失掉,失掉之後,他的煩惱又起現行。所以種種苦他還是要感受的。因此,佛告訴我們三界皆苦,不過愈往上去,他苦受愈少,這是真的,愈往下,苦難就愈多。這是三界的狀況,佛在經上講「三界統苦」。

  【甄解曰,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病,應病與藥,治三有之苦,病有眾多,法藥亦多,故云諸法藥。】

  佛法當中,常常以這個做比喻,這個比喻實在講非常有道理。一切眾生實在說都是不正常的人,不正常就是病人,我們世間人哪一個不是病人?一餐飯沒吃就餓了,餓就是病,吃飯就是吃藥,就是治病的。一個晚上沒睡得好,精神就沒有了,也生病,所以飲食、睡眠都是治病的方法。諸位細細想想,你要能夠不睡眠、不要飲食,你才算是一個健康的人;你一天到晚離不開藥物,你就不是健康的人。佛確實看出一切眾生都是病人,諸佛菩薩才是健康的人,諸佛菩薩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他精神飽滿,幸福快樂,那是正常的人。佛菩薩是正常的人,眾生是有病的人,佛教化眾生,也就是給眾生治療這些病苦,所以說如來是大醫王,能治眾生的病。一切眾生的病從哪裡來的?這個病的狀況要如何治療?佛菩薩非常清楚,也就是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知病,這是智慧,為眾生治病,這是能力,他有智慧,他有德能。『應病與藥,治三有之苦』,這就是救度六道的眾生。病苦的根源,佛在經上講,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起的。因為有妄想,就變現出十法界,因為有執著,才有六道輪迴。妄想的事太多了,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也太多了,所以說『病有眾多』,這個「眾多」確實沒有法子來計算的。佛為了對治一切眾生這些病苦的方法也非常之多,佛門裡面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確實有這個數字,這不是假設的,確實有這個數字,諸位查經典,查《佛學大辭典》上都有。它的根,根源就是妄想執著,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佛對治眾生的『法藥』,方法。我們如果明瞭、認識它,才知道佛法的好處,佛法是對治我們毛病、習氣的,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明瞭之後,我們才歡喜、樂意的接受,認真努力的去學習。底下一段。

  【秘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

  底下這兩段是解釋「受灌頂記」,因為《無量壽經》的內容非常圓滿,不僅僅是淨土經典裡面的一種,它的內容實在包括了禪宗,也包括了密宗。這一段屬於密宗的教義,顯宗裡面沒有講灌頂的,密宗裡頭有灌頂。灌頂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底下這一段也是:

  【秘藏記鈔七曰。】

  《秘藏記》的『鈔』是註解,第七卷裡面說得很清楚,把灌頂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了。我們把它念下去,然後合起來講。

  【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

  所以『灌頂』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了解,什麼叫做灌頂?在形式上,那是個儀式,儀式如果沒有內容,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密宗在美國弘法相當興盛,我們常常聽到仁波切,這些密宗的上師傳法、灌頂。儀式上雖然是用水彈在頭頂上,那是個儀式,就如同顯宗裡面傳授三皈、五戒一樣,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做個儀式。儀式沒有內容,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有內容,著重在實質;如果有內容沒有形式,那還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形式不重要,重要是真正的內涵。

  「灌」是諸佛菩薩大慈悲護念眾生,哪一尊佛菩薩不護念眾生?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自己願意接受,依教奉行,就得諸佛菩薩的灌頂。「頂」是最高的佛法,最高是叫眾生成佛的方法。我們曉得在一切法門當中,能令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無過於《無量壽經》,就是念佛法門。由此可知,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如來護念我們。一切諸佛如來將成佛最究竟、最圓滿的法門傳授給我們,我們自己認真的受持,就是接受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如來的灌頂,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真灌頂。還要找一個人在你頭頂灑一點水,認為這就是灌頂,這真是迷惑顛倒!所以,教義不能不明瞭,不明瞭那叫迷信,你受人欺騙,自己還不曉得,還以為自己受了灌頂。其實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醒同修們,你們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一切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念兩遍就灌頂兩次。《無量壽經》太長了,《彌陀經》短,《彌陀經》念一遍,也是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明瞭,這不是假的。經義通達明徹,那你受持名號,聲聲名號都是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何必要去求人!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七十九段,意思就更容易懂得。

  『菩薩初地乃至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我們常講的菩薩摩訶薩,這是摩訶薩,大菩薩,從初地到等覺是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在《華嚴經》上說「始終不離念佛」。他們在以往可能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是證得初地之後,就完全捨棄以前所修的法門,統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看到所有學佛的人,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都非常歡喜。不要以為他沒有修念佛法門,沒有關係,等到他證得初地之後,他就會念阿彌陀佛。他現在不念,現在不相信,登地之後,他就相信了,他就會念了。為什麼他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究竟遷佛果時』,這時候他要選擇成佛的方法,成佛最快速、最穩當、最可靠的,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高度智慧的選擇,現前他不願意念佛,他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不認識這個法門。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法門,我們是不是有高度智慧?不見得。沒有高度智慧,為什麼也會選中這個法門?這是佛在經上說,雖沒有智慧,但是你有福報,過去世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才會選中這個法門。所以這是福德因緣選的,不是智慧。初地到等覺菩薩,說實在話他們是智慧的選擇,我們是福德因緣的選擇。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三個條件統統具足,這一生決定是往生不退成佛;三個條件當中,如果有一條具足,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往生。

  他們是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大悲水灌頂,諸位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不一定在形式上。這就是一切諸佛大慈大悲加持他,灌頂是加持的意思。說實在的,我們今天選擇淨土法門,深信不疑,以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就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跟經上講的無二無別。『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所以這『是頂義也』。地上菩薩如是,我們現前大眾也沒有兩樣,只要你真正做到信心不逆,這個境界自己可以能夠感受得到。如果我們對於淨宗法門,雖然選擇了,但是信心不專、願心不切,常常動搖,佛菩薩加持力量就達不到。不是他們的力量達不到,而是我們不能接受,我們的信願若有若無,與佛菩薩加持的力量不能完全感應道交。所以問題是出在自己這邊,不是在佛菩薩那邊,佛菩薩那邊永遠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心,堅定求生的意願。底下一段:

  【憬興云,聖說當果,令識因利,故云授記。】

  這是解釋『授記』兩個字的意思。『聖說』是佛說,『當』是當來,就是你將來會得到的果報。而且將來的果報多半都是指成佛說的,預先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作佛。甚至於詳細說明你成佛那時候的狀況,佛都能夠預先的說明,這叫「授記」,給你說明將來的果報。『令識因利』,因是指現在,你現在修行功德、利益,獲得將來的果報。凡是佛在經上說這些事情,都叫做授記,佛跟菩薩授記。如果諸位細讀《無量壽經》,你就明瞭,佛也給我們自己授記了,都在經文當中。一般人讀經,實在講粗心大意,把這樣重要的經文疏忽了。像經典裡面常講的,往生不退成佛,這就是給我們授記。更明顯的,《無量壽經》末後的一段,說明娑婆世界的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批人,將來在西方世界修行功德圓滿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佛的名號都叫做「妙音如來」。這個授記就更明顯,連佛號都給我們說出來了。為什麼叫妙音如來?都是念阿彌陀佛成就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妙音。無量劫來,無量無邊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眾生都是依這個名號成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妙音。這是授記的意思。

  不僅僅是《無量壽經》,可以說佛講一切大乘經,這樣的說法很多。我們只要留意,世尊、諸佛無不是時時為我們自己授記,要緊的是我們自己要能夠直下承當,這個利益就殊勝了。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

  這是彭際清居士造的,《起信論》是他的作品,解釋《無量壽經》的。

  【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

  這一段文當中,這兩句是總說。換句話說,要修普賢行,要先修文殊的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就沒有法子修普賢行,普賢行是建立在圓滿智慧的基礎上。下面就說明了。

  【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圓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

  這幾句話說明了文殊智慧的總綱領,文殊智慧說了些什麼?最要緊的,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了知自心』就是明心見性。六道凡夫不能了知,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也不能了知,了知自心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裡的佛都不行。超越十法界,這個人就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了知自心。所以禪宗裡面有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假如一個人認識自己的真心,大地無寸土,大地是講三千大千世界,無寸土,沒有了。這句話跟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一個意思。若人識得心,就是覺悟了,覺悟之後,大千世界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佛法教學主要的目的,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那我們再要說,話不能不講清楚,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不是大千世界真的就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大千世界還在,一切眾生還照常生活。怎麼說沒有了?自己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沒有是指這個,不是指形相沒有了,現象在,你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為什麼?事實真相徹底明瞭!這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現前,文殊般若。

  『一念圓頓』,智慧開了,圓是圓滿,頓是頓超,不需要經過長時間,一念就頓超。『平等正性,凡聖共有』,這個時候徹底通達明瞭一切眾生、萬事萬法是平等的,裡面沒有差別,全是自性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在現象裡面,雖然有凡有聖,可是在自性裡面是平等一如,所以『一際無差』,沒有差別。際是真際,《無量壽經》上講的「真實之際」。

  【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

  為什麼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不能修普賢行?沒有見性的人,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普賢行的特色,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普賢行,行行都是圓滿的,稍有分別執著,他的行決定不圓滿。普賢行,佛在經上把它歸納為十大綱領,稱作普賢十大願王,實際上是他的行門的十大綱領。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沒有文殊的智慧。也就是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定是有差別的眼光來看它,也就是不平等。不平等怎麼能做到圓滿的禮敬?所以我們修禮敬,可以說勉強說得上修菩薩行,一切大乘菩薩行,沒有辦法說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的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我們對佛跟對菩薩、對眾生,差別就很大。學佛的人見到佛像會頂禮,見到一個普通的人,看不順眼,理都不理他,這哪裡是禮敬諸佛?

  何況普賢行裡面,不但對一些有情眾生是平等的禮敬,還對無情的眾生。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乃至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器具,桌椅板凳都是無情的,普賢行裡面是平等的恭敬。我們有沒有用對阿彌陀佛的恭敬心來對這張桌子?假如我們對阿彌陀佛跟對一張桌子的心不一樣,那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的禮敬不容易修。

  什麼人修普賢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是普賢行,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明心見性,都能夠將妄想分別執著永遠的斷掉,他們的行才叫普賢行。底下說了:

  【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

  這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十法界因為他沒有見性,他的修行都是『心外起修』,與真心、與自性不相應,心外修法,這叫『有漏』。六道的凡夫,有漏就是有煩惱,六道裡面煩惱重,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四聖法界的凡夫,煩惱比六道輕,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講十法界的,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雖然見思煩惱捨掉了,但是塵沙煩惱沒有斷盡,他還有,無明煩惱一品都沒有破,因此他也是有漏的,他比我們輕就是了。所以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說他漏盡了,才能夠當普賢行門,他們所修的,可以說得上是普賢行門。

  【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

  『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這是觀念上的問題,見解上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認識。無量無邊的功德,大乘經上說得很多,「不外自心」,是自心本具的。既是自心本具的性德,修德上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如同念佛法門所說的,這是《觀經》裡面所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自性本具的佛果;是心作佛,現在念佛求生淨土,是是心作佛。自心本來是佛,現在想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就是「無邊功德,不外自心」。修德上重要,要『隨順真如,修一切法』,這兩句是講修德。關鍵的問題,是怎麼樣隨順真如,這是關鍵。我們今天隨順的是煩惱,不是隨順真如,所以不相應。

  諸位同修,我們常常在講席當中薰習,我們讀的經不少,聽的經也不少,問題就是我們健忘,常常把這樁事情給忘掉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就是在生活上得不到真正的享受,太健忘了。假如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隨順真如」。有分別心、有執著心,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輪迴;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就隨順真如。這個事情難,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實在說,諸佛菩薩已經做了個樣子給我們看,教我們學習。最明顯的是《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佛菩薩為我們做榜樣,這樣子裡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看了以後應當覺悟,知道自己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怎麼工作、怎麼處事待人接物。佛的確是慈悲到了極處,不但把道理給我們說清楚,方法說明白,而且還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就是十大願王上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此地講的,隨順真如,修一切法。恆順眾生,自己不迷,眾生迷惑,我們不迷,要隨順他的迷惑才行,在迷惑裡面示現不迷惑的樣子。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迷惑的樣子是什麼?貪瞋痴是迷惑,佛菩薩的示現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做樣子給迷惑眾生看。世間人貪財,佛菩薩不貪財;世間人瞋恚、嫉妒,佛菩薩示現沒有瞋恚、沒有嫉妒;世間人示現的愚痴,佛菩薩表演的智慧,不愚痴。

  我們讀誦大乘,要時時刻刻從這些地方去領悟、去體會,然後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能夠隨順無貪無瞋無痴,就是隨順真如;如果還是隨順貪瞋痴慢,你就隨順煩惱,隨順煩惱的是凡夫,是六道眾生。能夠隨順無貪無瞋無痴,你就是隨順菩提,你隨順覺悟。修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所以,無量無邊功德就在生活當中,真實的受用。這句話不是空話,不是玄談,是實際上真實的受用,我們常講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要有智慧的觀察,要有智慧的認識,然後你的行為,你的言行造作才成就無邊功德。

  底下一段,《智度論》裡面的幾句話,是解釋「譬善幻師」。幻師在佛經裡面常常看到,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魔術師,變魔術的。變魔術在古代就有,可能相當普遍,所以佛講經常常舉這個來做比喻。

  【智度論曰,西方有幻術人。】

  這個『西方』是講印度,在古印度,會變魔術的人很多,所以佛常常用它來做比喻。

  【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

  他能夠變,變『宮殿』、變『城郭』,這是外面的環境,所謂物質環境,他能夠變現。但是諸位要曉得,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舞台上的表演。

  【結巾為兔。】

  這是手帕,連接起來他能變個兔子。

  【豎帶為蛇。】

  腰帶他夠把它變成蛇。

  【種種變現等。】

  這個好懂。現在我們常常在電視裡面看到,變魔術的,就是指這一類的,這是經上講的『幻師』。

  【寶積經曰,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

  前面是《寶積經》裡講的,『幻師』就是魔術師。魔術師在變魔術,他自己很清楚全是假的。所以他不迷惑,不會把假的當作真的,他知道全是假的,『知幻虛故』。佛眼睛看世間,就像魔術師變的魔術一樣,這個意思深了,世間如幻。《金剛經》末後一首偈子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就是指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在佛與大菩薩眼睛裡面是夢幻泡影,就如同魔術師變的魔術一樣,沒有差別。

  這是佛說出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我們聽了很難理解,也不容易接受。為什麼?我們是以幻為真,以虛為實,看錯了、想錯了,所以不能夠明瞭事實真相。如果我們要想得到事實真相的彷彿,得到一點消息,要細細的去讀大乘經論,你才能得到一點消息。什麼時候能夠見到事實真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必須真的做到離相離念,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教給我們生活的方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此地講的「隨順真如,修一切法」,經論裡面所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境界是一樣的。真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末後一首偈就是說明真相。十法界、六道的確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見到真相了。

  【起信論義記曰,法性者,明是真體普遍義,通與一切法為性。】

  這幾句話,一直到底下第八十九段,都是解釋什麼叫做『法性』,這個佛學的名詞,在一切經論裡面都可以看到法性是什麼。而這幾段的解釋,解釋的很好,言簡意賅。《起信論義記》裡面說,法性是『明是真體普遍義』,明是顯明,在言教裡面講就是說明,事相裡面講,它是顯明,教學裡面講是說明。是宇宙萬有的真體,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論,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性。「普遍」,就是一切法,所以底下講『通與一切法』,一切法它的體是共同的。也就是說一切法從哪個地方發生的?人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今天我們講星球,從哪裡來的?虛空從哪裡來的?那個來處,就是體。所有一切萬法,它的出生處是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性,都是依它而起的,都是從它這裡變現出來的。性就是真心,也叫做本性,在哲學裡面稱之為本體,意思是相通的。

  【唯識述記曰。】

  《唯識述記》是窺基大師作的。

  【性者體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這個意思跟前面意思是相同的,說得簡單、明瞭。

  【大乘義章一曰,法之體性,故云法性。】

  【嘉祥法華疏五曰。】

  就是《法華經義疏》第五卷,裡面說:

  【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我們再把底下這一條念掉。

  【止觀一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

  總合前面所說的意思,實在就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法性,就是宇宙的本體。而實在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本人。所以佛法與我們最為親切,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認識自己。無怪乎宗門所說,就是禪宗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法性、實相就是禪宗講的本來面目。大乘菩薩證果證的是什麼?你見到了宇宙人生真相就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法性,見到法性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根源。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徹底明白、明瞭了,這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的人,我們就叫他佛,佛就是見性的人。法性也就叫法身,成佛叫證得法身,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法身是什麼意思?見到法性。

  《止觀》裡面這個講得好,『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止觀》跟《法華疏》合起來看,三乘裡面包括了二乘,聲聞、緣覺雖然沒見性,但是很接近。在天台家講,他們所得到的是相似位,雖然不是真的,有一點像,相似。如果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分證位,他證得了,但是沒有圓滿。到如來果地上,叫究竟位,究竟圓滿了。這是《法華經》裡面的意思。而《止觀》的意思來的謹嚴,它說「尚非二乘境界」,《止觀》裡面意思完全是指分證位的菩薩。前面相似位都不能算,也就是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所以不是二乘境界,何況凡夫。

  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認識,然後才知道我們學佛到底是學的什麼?我們學佛究竟是為的什麼?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學佛的方向就正確,目標就正確了,不會走岔路、不會迷失。為什麼許多的人,學佛多年還是迷惑顛倒?說實在的話,他不知道自己學的是什麼,他怎麼會有成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的人,目標都是在明心見性。我們念佛,念佛的目標還是在明心見性,跟宗門沒有兩樣,我們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目標都是相同的,他們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執持名號的方法。他們在一生當中想達到這個目標,而我們是一生當中,能達到這個目標最好,達不到沒有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達到,我們把達到這個目標分成兩個階段。再看底下這一段。

  【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會疏》這一段解釋,解釋得很好。這就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解釋這兩句經文。這兩種智也是一般所說的根本智與後得智,這是我們常常聽講的。『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量智』就是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實智,真實,後得智也叫權智,權巧方便。《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如理智」,無所不知就是「如量智」。由此可知,無知是智慧的本體,無所不知是智慧的映用,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因此,我們要想得真實的智慧,要怎樣修學?先修根本,像種樹一樣,樹種下去,先長根、長本,本是它的主幹,而後才有枝葉花果,枝葉花果是後得智,是權智。佛在一切經論都是這樣教給我們的,可是我們自己不能體會佛的意思,我們今天的修學錯了,我們是從枝葉上下手,不是從根本上下手。枝葉上下手,得的是什麼結果?花瓶裡面插的花,沒根,很好看,幾天就枯死了,它不是活的,它是死的。從根本上修是活的,根本上修什麼?修無知,我們今天是要求知,是想現前要無所不知,結果是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佛法修學,學般若,是從哪裡學?從禪定裡面學。佛的三學,把順序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從定裡面生的。戒是什麼?戒是方法,你要遵守方法,要依照方法你才能夠得定。定起作用,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如理智就是甚深的禪定,如量智就是甚深禪定的起用,它起作用的時候,的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為定境突破了時空的障礙,時空有什麼障礙?今天科學家發現的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乃至於無限度的空間,那就是時空的障礙。我們現在一般的凡夫,生活在三度空間裡面,四度空間的狀況我們都不曉得,不能突破。佛給我們講六道、講十法界,實在講,就是這些不同度數的時空。佛菩薩在禪定當中能夠突破,所以六道、十法界的情形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的障礙沒有了。我們今天因為有障礙,諸天的生活狀況我們不了解,鬼神的生活狀況我們也不知道,不能突破這個空間。

  科學家雖然知道了,證實確實有不同度數的時空存在,但是到現在都不曉得用什麼方法來突破,找不到方法。佛法裡是用定功,用禪定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非常有道理。因為這些種種不同的時空,這個現象是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是從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禪定的作用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造成不同度數時空的因素沒有了,所以他突破了,突破之後,稱之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不是沒有十法界,不是沒有,有!但是他障礙沒有了,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都看得明明白白。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是自己的本能。所以,菩薩這兩種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從凡夫修成圓滿的佛果,不能離開這兩種智。

  這兩種智裡面最重要的是根本智,就是如理智,非常重要。得到如理智就超越了時空,時空界限統統突破,我們常講的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念佛的人,就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並沒有突破,念到事一心不亂,突破了一些,六道突破了,念到理一心不亂,十法界突破了。所以,念佛是修定,一定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理論要不清楚,佛的方法你不能完全運用,因為你有疑惑。理論明白,佛教給你的方法你能夠圓圓滿滿都用到,這樣子就是所謂功夫得力;功夫能夠得力,障礙很容易突破。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