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8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倒數第三行:

  【隋代慧遠師判本經曰。】

  這個『隋代慧遠』就是淨影法師。

  【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門,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

  這是《無量壽經淨影疏》裡面判教的一段話。『此經』就是指《無量壽經》,在『二藏』當中,它是屬於『菩薩藏』。底下這一句很要緊,『為根熟人頓教法門』,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根熟」,哪些人根熟了?正如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所說的,能信、能願、能行之人,這個人就是根熟了,他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這是「頓教法門」。下面他還為我們做了一個解釋,『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厭畏生死」就是覺悟了,知道生死是個麻煩事情,是非常恐怖的一樁事情,所謂生死輪迴,生死疲勞,只要不出六道,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得了。在六道之中,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也就是說受苦難的日子多,在人天兩道的時間短。佛在經上常常說,我們自己要冷靜的去思惟,也能夠體會得到。

  三善道是稟五戒十善、四無量心而生的,也就是這一生當中他五戒做到了。五戒的戒相非常微細,我們一般人縱然是受了五戒,甚至於出家人三壇大戒都受了,五戒實在講究竟它的戒體、戒相、戒行,能夠說得清楚的沒幾個人。他都沒有搞清楚,他怎麼能做得到!十善跟五戒,從條文上來看似乎是大同小異,可是內容上講決定不一樣,一個是善行,一個是戒律。戒能幫助你得定,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善不行,善修得再好,只能得三界裡面的福報。所以善跟戒不相同,目標不一樣。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由此可知,六道當中,我們得人身、得天的身都相當不容易,這是過去生當中所修積的這些善業,這一生感得的善道。可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再仔細去想想,如果不能往生,我們的來生會到哪一道去受生?不必問別人,自己冷靜想想就知道了,我們來生會到哪一道去。

  唯有覺悟的人才曉得,縱然升天也不究竟。天人的壽命長,可是要知道,地獄的壽命比天人不曉得要長多少倍!你了解事實真相,你才曉得六道輪迴的可怕。有沒有方法超越?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的,唯有這個法門可以幫助我們超越三界、超越輪迴,這是決定可靠的。所以,發厭畏六道生死輪迴的心,『求正定者』,佛教我們發心求生淨土。這個法門不從小,所以它是大乘。它也不是漸次,往生到西方世界就證三不退,所以它是頓教,不是漸教。我們再翻過來,第七段:

  【明大佑師判小本曰,漸頓之分,此屬頓教。】

  在漸頓二教當中,我們從前面一直看下來,幾乎古來這些大德們都承認這個法門是頓教,是大乘頓教。這些話決定不是白說的,它的意義很深。因為自古至今,有許多的學者誤會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叫自了漢,自了漢就是小乘,沒有慈悲心,逃避現實。這個世間太苦,六道太苦了,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樂去,逃避現實,沒有慈悲心,說我們修淨土的人是小乘。所以,古今大德註解這部經,不得不引用經論、古大德的說法,你看這麼多人一致的說法,不是一個、二個。於是方知,那些人對淨宗,自己沒搞清楚,產生了許多的誤會。度眾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佛在大經裡頭常說,菩薩如果自己還沒有得度,哪有能力度眾生?菩薩要度自己,唯一的方法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他的悲心懇切,自己還沒有成佛,就想到十方世界去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他從西方世界再回來,他就有智慧、有能力,而且得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他有能力了才能夠普度,這是菩薩為什麼要求生淨土。

  『大佑』也是淨宗的一位大德,他有《彌陀經》註解傳世,他的註解叫《阿彌陀經略解》是大佑法師的。註解雖然不多,可是相當重要。他也承認淨宗是屬於頓教。

  【清代彭二林居士於起信論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

  『彭二林』就是彭際清,二林是他的別號,他是乾隆時間的人。這個人非常聰明,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也是貴族出身的。傳記裡面說,他在弱冠就中了進士,弱冠是二十歲,可見這個人天賦很高。中進士之後他曾經作官,時間很短,他的家境好,生活沒有憂慮,所以他就不作官了,專門學佛。在佛法的造詣很深,他有《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他這本書在台灣有單行本流通,一般我們也能夠看得到。他是依據《無量壽經》康僧鎧的譯本,康譯本裡面有很多句子念起來不太順口,他把它節要,把它重新編了、重新刪節,所以他的本子我們讀起來就很順暢。他的《無量壽經起信論》的本子,就是他自己所謂節教本,《無量壽經》,王龍舒是會集本,魏源的本子也是會集本,彭際清叫節教本,《起信論》就是用他自己的節教本。民國初年還有一個註解《無量壽經》採取了彭二林的本子,就是丁福保的《無量壽經箋註》,他用的經本就是彭二林的節教本。

  這裡面講,『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彭居士把它判作圓教,前面我們所看到的是頓教,頓教是決定沒有問題的。彭居士在佛法上的成就,實在講很了不起,他讀《華嚴經》,將《華嚴經》修行的方法結歸到念佛法門。所以他有個著作,《華嚴念佛三昧論》,是彭居士註的。在近代,黃念祖居士曾經將它講過一遍,有講記流通。這個《論》就是彭居士作的。

  【日釋道隱。】

  這是日本道隱法師。

  【於無量壽經甄解。】

  這是道隱法師註解的《無量壽經》,他註解名字叫《甄解》。現在這本書在台灣也有單行本流通,這是最近我們才看到的。

  【判本經曰,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

  道隱法師生在我們中國唐朝的時代,這些人都是到中國來留學,回到日本去很有成就的日本高僧。他判本經是圓頓大法,極頓,頓到極處,速是快,《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修行、證果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圓融圓滿之教』,這是判大乘圓教,圓滿到極處。

  【大經釋曰,天台、真言雖皆名頓教。】

  這個地方講的『大經』,通常在佛門裡稱大經,多半都是指《華嚴經》。在性宗裡面,一般講大經,都是指《大般若經》。在淨土宗裡面講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不單獨說出來,一般都是指《華嚴》。這是在註解裡所見到的,天台宗、真言宗,真言是密教,雖然都是頓教。

  【然彼許斷惑證理。】

  它那種頓教還是要斷惑,理就是心性,換句話說,它還是要明心見性才能成就。

  【故猶是漸教也。】

  要跟本經淨宗法門來比較,它就不算是頓教,它還是漸教。因為它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

  【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

  『明』是說明,就是說明沒有斷惑,一品惑也沒斷,那就是講無明、塵沙、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的,直接了當就能夠超過三界。『偏是此教』,此教就是《無量壽經》。除了這個法門之外,任何大小乘經教,要不斷見思煩惱就不能出三界,不能夠破一品無明就不能出十法界。你看看淨土法門叫帶業往生,諸位要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超過三界,三界是六道,而且超過了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跟天台、跟真言來做個比較,它們當然是漸教,唯有這個法門才是真正的頓教。

  【日溪師云。】

  『日溪』是日本的一位法師。

  【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也是古代的日本高僧,他這幾句話說得很中肯、很有道理。『聖道』是講釋迦牟尼佛所弘的出世大道,『諸教』就是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在理上講,是圓融的,尤其是大乘經。益是講利益,眾生實際上得的利益不一樣,眾生得利益可以說各個不同,並不圓,而是偏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底下說『以其頓機難得也』,要找一個圓教的根機、頓教的根機太難了。圓頓根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聰明絕頂之人,這種人到哪裡去找?儒家所謂的聞一知十,有這種能力才是圓頓的根機。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聞一,一都不知道,哪裡還能知二、三?聞一,還把一聽錯了,還把一的意思錯會了,你說有什麼法子?這就沒有法子。圓,怎樣才能圓?必須妄想分別執著很淡薄的人,這個人才是圓機,他心地清淨,領悟得快、領悟得深。如果妄想執著很重的人,他怎麼能圓得了!這樣的根器難得,非常的難得。

  所以,佛講這些大乘經,雖然是圓頓大法,遇不到圓頓之人,這個法也變成漸法,也變成偏而不圓。這也是佛門裡有句話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是圓人,遇到圓法也不圓,道理在此地。教是圓,沒錯,底下講『以教雖圓頓』,沒錯,『望機自成漸』,這個「機」是眾生、修學的人,那個人不圓、煩惱重、習氣很深,所以圓頓大法遇到他,那個法也就不圓、就不頓,這都是事實。實在講,這些圓頓大乘的經論,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修學,沒有人能夠成就了。

  【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

  這是說淨宗的淨土三經,要跟《華嚴經》、《法華經》這些一乘圓教相比,的確超過它們。可是這個法門它要求的條件的確是很簡單,這麼簡單容易的條件,如果我們不具足,還是沒有辦法,極圓極頓的利益我們依舊得不到。那就是真的要信、真的要願、真正老實念佛。這個話說起來容易,聽起來好像大家都沒有問題,實際上統統有問題。問題在哪裡?不相信!不要以為我們現在真信,禁不起考驗的,沒有真信。就像過去李老居士在台中,跟我們講到這個信,他舉了個例子,譬如大家在打佛七當中,結七念佛,結七念佛最要緊的就是要具足信願行。你真的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你到這裡來目的在此地。有一個人來報信,說你家的房子失火了,這時候你怎麼辦?你佛也不念了,趕緊跑出去,這就不信!真的信的人是房子燒任它燒去,與我無干,我要念佛求生淨土,這才叫具足信心,不容易!所以,禁不起考驗的信心,他不能往生。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為什麼那麼少,信願行都是假的,都是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修一點痴福而已!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反省的,要知道去改過,這一生才能夠有成就。

  所以說『圓滿速疾利益』,這個利益得的太快了。現前的利益,身心清淨,一塵不染。《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修行綱領,就是三業清淨,這是現前得的利益。將來得的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一生當中成就,不要等來生,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所以,這裡講的是圓滿速疾的利益。

  【圓中鈔云,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

  這一段是講一般圓頓大法,像天台宗、華嚴宗,乃至於禪宗,禪宗也不例外,一定要『先開圓解』。開圓解是斷疑生信,我們的解為什麼不圓?疑慮太多,放不下。有疑慮必然就有分別執著,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些東西障道。所以,教下研究討論是幫助你開圓解,解圓了,解圓就相當不容易,《維摩經》上講入不二法門,《金剛經》上講諸法如義,那就是圓解。如果解不圓,換句話說,觸處都是障礙;圓了,障礙就沒有了,這個時候所修的行,叫圓行,無論修哪一個法門,譬如菩薩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沒有一法不圓。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開端所示現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圓行,法法皆圓。所以,能夠『破三惑』,三惑是見思、塵沙、無明,這才『證圓果』。圓果是圓教初地以上,都是圓果,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他得的三不退,『以階不退』,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

  《圓中鈔》是《彌陀經》的註解,所以此地講的『今』是《彌陀經》。《彌陀經》上只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沒有多說。說得很少,好像說得很淺,如果我們聽了生歡喜心,就能夠相信,給諸位說,等於大開圓解。怎麼說可以等於大開圓解?諸位要知道,大開圓解的目的就是在生信心,破迷生信,起信的。我們讀了《彌陀經》、聽了《彌陀經》,對於淨宗就絲毫不懷疑,有堅定的信心,豈不等於大開圓解!

  【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

  這就是圓行,淨宗打佛七就是從《彌陀經》來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真正的佛七,實在說這個道場是正好,非常理想,而參加佛七念佛的人不能超過十個人。超過十個人就不叫佛七、不叫念佛,那叫法會,做法會,法會是很熱鬧的,大家都很喜歡做法會。真正打佛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招牌掛在外頭,不會有一個人來,七天就往生了,你看看有沒有人敢來,沒有人敢來。七天七夜這一句佛號不中斷,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中斷,七天真成功。我們在《往生傳》裡面見過,《往生傳》裡頭最著名的是宋朝的瑩珂法師,《往生傳》上有,《淨土聖賢錄》上也有記載。這一位是出家人,雖出家了,不守清規,常常破戒,造作罪業。他有個長處,是別人比不上的,他有自知之明,這一點很了不起。他自己想想,他出家這種行為將來必定墮阿鼻地獄,他有這個自知之明。想到將來要墮地獄,他就害怕了,所以就向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方法來救我?同參道友也不錯,就給了他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於是自己就發心念佛,把寮房的門關起來,他念了三天三夜,不睡覺也不吃東西。三天三夜居然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俗話講誠則靈,他真誠,這三天三夜的確一句佛號裡頭沒有夾雜妄念、妄想,沒有。

  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持,等到你臨終的時候我再來接你。他聽了以後,就跟佛講,他說,不行,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十年我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我十年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可不可以?阿彌陀佛就答應他,他說,那這樣好了,三天以後我來接你。他很歡喜,把他的寮房門打開,就告訴大家,三天之後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場裡面一些同修看到他這個樣子瘋瘋顛顛的,平常的行為根本就不檢點,關了門念了三天佛,居然說三天之後他要往生。好在時間短,同參道友、寺廟的大眾就看,看三天以後你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他確實洗了澡,換了乾淨衣服,早課的時候,要求大眾不要照儀規做,早課念《阿彌陀經》、念佛號送他往生。大家聽了也很高興,你既然這麼有把握,於是大家就念佛送他。念不到一刻鐘,一刻是十五分鐘,不到一刻鐘,他就跟大家講,佛來接引我了,我走了。就這麼往生了。三天三夜,《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沒錯!

  我們現在常常打佛七,有的佛七一個接一個,接十幾個佛七,都沒有一個往生的。不是佛不靈,不是法不靈,說老實話自己不想去。嘴裡面是想往生,真的佛來接引就嚇死了,這還得了,這不得了!所以是口是心非,佛也就不來,佛何必來跟大家開玩笑!你既然不想去,佛就決定不來。那是真想去,真正知道將來的前途不堪設想,真想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七日持名,一心不亂』這是圓行、頓行。

  【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

  這是講他的圓果,他的果證,這個果證實在不可思議。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叫不退轉。什麼地位的菩薩才是阿惟越致的菩薩?大乘經上佛常說,七地以上。七地以上,諸位要知道,是八地菩薩,七地上面是八地,八地叫不動地,真的不退。所以,大經裡頭常講的是圓證三不退,這一點諸位必須要知道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頭看到的,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換句話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的受用跟八地菩薩相等。你是不是真的就做了八地菩薩?不是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得很好,如果說你是八地菩薩,你一品煩惱都沒斷,見思、塵沙、無明一品都沒斷,你是帶業往生,所以不能說你是八地菩薩。但是也不能說你是凡夫,要說你是凡夫,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受用跟八地菩薩一樣。蕅益大師講,這個境界叫不可思議,凡夫、菩薩這些名都加不上,這叫難信之法。

  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念四十八願就知道了,原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因為阿彌陀佛有這一願,凡是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做阿惟越致菩薩,他就誓不成佛。他今天成佛了,他的願力加持的。所以不是自己修得的,是佛力加持的。這樁事情實在講也很難懂,我們從比喻當中來說,譬如六道凡夫投胎,投胎到人道來。有的人投胎投到富貴人家,一生下來像王子一樣,多少人侍候,是主人的身分,應有盡有,他一樣都不缺。這就像我們投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像生到帝王家一樣,什麼都是現成的,不要求的都得到。可是有些人投胎,如果投到貧窮人家,那一生的生活就過得很辛苦。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投生到帝王家一樣,這些福報不是自己修的,是祖宗、父母的餘蔭,他們修的福,你去享受,不是自己修得的,要明白這個道理。

  經上跟我們講四土三輩九品,那是不論佛加持的,你要懂得。不論佛加持,就有這個階級;要論佛加持,大家平等。《華嚴經》上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在極樂世界,這兩句話就太妙了,完全兌現,真是講得妙絕了。所以大家不要以為,讀了《觀經》,下品下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它講得沒錯,那是自分,沒有論佛加持。你念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平等的,四十八願是佛加持的,佛一加持就圓融、就沒有次第。不論佛加持,有次第;論佛加持,沒有次第,圓頓之極。

  【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

  『五濁』,大家都清楚,濁是污染,五種的污染。第一種是時代,我們講這個時代年頭不好,這是個染污的時代。第二是思想的污染,思想跟見解的污染,見濁、煩惱濁,見是見解,煩惱是思想,貪瞋痴慢,這是煩惱。五濁裡面這兩種是最重要的,有了這兩種,連帶的時間、空間乃至於我們的生活、壽命,都包括在其中。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濁惡到了極處,在這個時代要想修行、要想成就,確實唯獨這個法門。所以《圓中鈔》裡面講『故知此經』,雖然講的是《彌陀經》,《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是大本,這兩種經的註解可以通用的,這部經才是『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能成就!

  【甄解云,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橫超。】

  除淨土法門之外,所有一切法門都要靠自己的力量,自己要真修,要斷惑、要斷煩惱、要斷習氣。見思煩惱斷了,才能證阿羅漢果、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說是見思煩惱不斷能夠超越三界的,沒有這個事情,查遍《大藏經》也沒這個講法。這是說明其他法門難,難在這個地方。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不能斷,你就證不了小乘初果,八十八品見惑裡面,佛在經論裡頭通常把它歸納為五大類,便於解說。第一個是身見,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什麼時候我們能破身見?真的知道、覺悟了,身不是我,真正覺悟到身不是我。身是什麼東西?身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像我們穿的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衣服脫下來送給人,很容易,捨這件衣服很容易,一點困難都沒有。如果知道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也跟衣服一樣,捨身就不難了,破身見。一切眾生都執著這個身是我,為這個身不曉得造多少罪業!哪裡說身不是我?這是最難破的。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是邊見,邊見就是相對的概念,落在二邊。佛法是不二法,他什麼都落在二裡面。二,就有比較、就有分別,這是迷惑,這是沒有辦法入不二法門的嚴重障礙。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對的世間,相對就是邊見,二邊,相對的世間。相對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是一,一真,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第三類是戒取見,第四叫見取見,這兩種我們把它合起來講叫成見,某人成見太深。成見是什麼?煩惱障,執著,執著他才有成見。戒取見是在因上的執著,見取見是在果上的執著,他不了解因果的真相,在因與果上起了執著,這個執著非常的普遍。大的事有大的因果,小有小的因果,總而言之一句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因果。第五類就是不屬於前面四大類的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叫做邪見。

  這五樣東西都斷盡,才證得小乘須陀洹。證得小乘須陀洹,雖然沒有出三界,但是你已經拿到保證書了,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你決定證阿羅漢果,你拿到保證了。由此可知,見惑這一關最難破。無量劫來,大家統統是修行人,正是佛經上講的,我們在過去生中已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這一關沒能夠透過。這一關若透過了,怎麼會在六道輪迴?早就超越、早就成就了。由此可知,自力修行斷煩惱的難。這叫『豎超』。

  若以經教裡面普通的一個講法,斷煩惱要修定,戒律是幫助你得定的,定才能斷煩惱,戒不能斷煩惱,戒只是暫時防範而已,因戒得定,定就能斷。得到定功,先是伏,把煩惱伏住,見思煩惱、習氣伏住了,伏久了自然就斷了。世間的禪定,依照淺深次第,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了八個等級。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叫色界天,再往上面去就是四空天,也是更高層次的四種定功,到四空天。我們常講四禪八定,單講四禪是色界,講八定,色界跟無色界合起來,並不是四禪之外還有個八定,不是的,八定裡頭包括四禪。這是禪定功夫八個階級,沒出三界,為什麼?伏斷的。定功再往上進一層就超出了,像《楞嚴經》上所講,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九次第定,他這個定功,排順序是第九定,超越了。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這叫豎超。一般修學,大小乘法門都是用這個方法,都是豎超。

  『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淨土法門跟一般的法門不一樣,那些法門叫豎超,這個法門叫『橫超』。「淨土本願」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所以修淨土的人,實在講我們完全是靠阿彌陀佛,全身投靠,要依靠佛。不依靠佛,我們有什麼能力?佛是真正靠得住,只要我們真正去投靠他。所以這個法門是「超越成佛之法」,超越是超越次第,不要經過小乘的四果四向,不要經過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不需要,往生不退成佛,全都超越過了。所以它是超越成佛之法。這叫橫超。

  【橫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

  『橫超』這個頓教,跟其他的大乘頓教不一樣,殊勝太多了,如果跟其他大乘來比,其他的頓教也變成漸教。大乘法中,禪是頓教,可以說一切教下都不能夠為比,但是禪要跟念佛人比,禪還是漸教,淨才是真正的頓教。為什麼?參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的是什麼佛?這個要知道,不是究竟圓滿佛,他成的是分證佛。天台家講「六即佛」,是六即裡面的分證即佛,這我們必須要知道,不是究竟佛。分證佛,圓教初住菩薩就是的,他已經到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可是諸位要曉得,從圓教初住菩薩到成佛,這當中是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華嚴經》上稱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到究竟圓滿佛?這是佛經上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你說他是頓還是漸?他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他要經歷四十一個階級。

  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普通人講的,我們不要誤會,我們沒分,法身大士。第一個阿僧祇劫,他修滿三十個位次,就是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他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修滿,是圓教初住菩薩到法雲地的菩薩,愈往上面去愈難。由此可知,法雲地的菩薩修滿了,他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成佛,這一個位次,要照前面的來推想,大概也要一個阿僧祇劫,等覺菩薩才能成佛,愈往上去愈艱難。於是我們才明瞭,為什麼華藏世界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還要發願求生淨土,因為生到淨土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生到淨土他就圓滿菩提,節省時間太多了。所以《華嚴經》上,前面我們讀過,「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他們知道念佛法門的可貴,念佛法門成就不可思議。到登地,他絲毫懷疑沒有了,文殊、普賢一介紹,他完全接受。由此可知持名,確實是『頓中之頓』。

  【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

  這四句,把淨宗讚歎到極處,讚歎到頂峰,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有成就,真正成就,你就學這四個字,「專、頓、真、圓」。你能把這四個字學會,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待人接物之中,你把這四個字學會了,你這一生決定往生,而且你往生的品位一定很高。我們讀淨宗的經論,修學淨土法門,這一點不能不知道。『專』就是專在一部經上、專在這一個法門上,持名念佛,老實念佛,專要做到,專精,決定不能夾雜。『頓中之頓』,這個認識必須要清楚,然後你才不會被其他法門動搖。人家講禪好,密是即身成佛,你知道「你們那是頓,我這個是頓中之頓」,不會被他動搖,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不逆,《金剛經》上講的信心不逆。你不知道這個法門是「頓中之頓」,就很容易被人家誘惑。

  『真中之真』,我們要用真誠的心來修學,真誠的心求生淨土,也要用真誠的心來過日子,決定不能用妄心,不能用情識,用妄心、用情識就錯了。圓是智慧,真實的智慧圓融的,法法皆圓,不圓就偏了,不圓就有欠缺。所以這四個字講得實在是好。後面有兩句,也是《甄解》裡面所講的:

  【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我們如果懂得這個意思,自然對於《無量壽經》、對於持名念佛死心塌地,深信不疑。『絕對不二之教』,不僅僅這是稱讚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對眾生傳這個法門是「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一乘,不是二乘、不是三乘,二乘是大小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是成佛的,直接成佛的,這個法門不是叫你作菩薩的,就是叫你成佛的!所以修這個法門是修成佛之道,真實成佛之道。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