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四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4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面,倒數第三行,第五十二段看起:

  【淨影曰,一煩惱魔,謂貪瞋等,能害善法,二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三者死魔,能壞命根,四者天魔,好壞他善。】

  這是解釋經文裡面所說的四種魔。佛經裡面所說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障礙的意思,就是妨害的意思。古時候經論裡面,這個魔字是折磨的磨,底下是個石,石頭的石字。把石字換成鬼,這是個新字,古字裡頭沒有這個魔,相傳是梁武帝造的。他說折磨太可怕了,比鬼還可怕,所以把石頭去掉換個鬼,相傳這個字是這麼來的,梁武帝造的。因為我們看到魔都會想到是魔鬼,都把折磨的本義反而疏忽掉,這個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說明。

  佛在經上將魔分為四大類,《八大人覺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它的順序稍微有一點不同。這個地方首先講的『煩惱』,煩惱就是通常講見思煩惱,見煩惱就是見解上的錯誤,思煩惱是思想上的錯誤。見解跟思想錯了,於是我們的言語、造作就跟著都錯了,這才造作無量罪業。造作罪業當然要受果報,所以才有三途六道,這果報,是從業緣裡面變現出來的。這個地方說得簡單,『謂貪瞋等』,這是貪瞋痴慢疑,這個五種是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錯誤。在《百法》裡面講根本煩惱有六個,除了貪瞋痴慢疑之外,還有一個惡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把它歸納成一個,叫惡見。這六個根本煩惱,實際上就是佛經上常講的「見思煩惱」。

  這個東西『能害善法』,害是能障礙,把所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破壞了,都障礙住。特別是貪瞋痴這三種,佛在經上稱它作三毒,煩惱裡面最嚴重的無過於貪瞋痴。貪瞋痴反過來,反過來是無貪、無瞋、無痴,反過來就叫做三善根。佛說,世間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根生的,無貪、無瞋、無痴。由此可知,三善根反面叫三毒煩惱,所有一切惡法都從貪瞋痴裡面生的,所以它能害善法,這叫煩惱魔。根本煩惱這個六種,實在不是這一生學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生生世世養成了很重的習氣。經上這個說法,我們仔細去觀察,觀察嬰兒,不滿一歲的嬰兒。或者他還不會說話,在他表情裡面就看的出貪瞋痴,可見這個真的不是學來的,叫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由此可知,佛法跟一般宗教裡講有前世,在這些微細觀察裡面也能夠證明,如果沒有前世,他怎麼可能有這種念頭、有這些行為?這是證明必定有前世,佛講這是生生世世的習氣,惡的習氣。

  第二種叫『陰魔』,也叫做五陰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由此可知,這是一切有情眾生,凡是在六道裡面的,我們的身都叫做『五陰身』。五陰身為什麼叫它作魔?凡是五陰身,這個身都非常脆弱。我們這個身體,佛講身體是五陰,五種,陰是蓋覆的意思,也叫做五蘊,蘊是蘊集的意思。蓋覆我們的真性,所以叫它做五陰。第一個是色,色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物質,我們的肉體是屬於色。色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四大,四大是說明色法的性質,有四個特性,稱之為四大,用地、水、火、風來代表。所謂「地」,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物質。這個物質再小,現在科學家在科學儀器裡面觀察到最小的物質,這基本的粒子,比原子、電子還小,把基本的物質找到了。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基本物質組合的,基本的粒子是不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極微之微?我們還不曉得,但是總是很接近就是了,相當接近。

  佛告訴我們,這個基本的物質有四種特性,第一個你能夠看,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能夠看到它,它是個物體,我們稱它作「地大」。「火大」,它有溫度;「水大」是它有濕度,現在西方科學家講它帶電,帶陽電就是火大,帶陰電就是水大。「風大」是說明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而且它的速度都很快,它是個動的,不是靜止的。地、水、火、風四大是說明基本物質的四種現象。所有一切物質,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合的,《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合是組合,實在講,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都是一個東西組合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微塵就是極微組合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微塵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到,它太小了,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能看到微塵。可是微塵並不是最小的,微塵可以分,可以把它分成七分,那個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可以分,又可以分為七分,那七分之一才叫極微之微。這佛在經上講,小而微塵,大而世界,我們就懂了。微塵是色聚極微組合的,色聚極微是極微之微組合的。如果我們要用數學來分析的話,微塵它應該七分再乘個七分,七七四十九分,它可以能分成極微之微,是四十九個組合成一個微塵,佛講這是小的,小而微塵。大是講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佛在經上講一合相。在三千年前,沒有科技的工具,佛就能把物質現象說得這麼透徹,現在被科學證明了、證實了,我們對佛的智慧、能力不能不佩服。佛是眼睛親自看到的,佛眼所見。阿羅漢能看到微塵,比微塵更小的他看不到。

  除了物質之外,有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他還有個心理的現象,精神方面的現象,佛說得比較詳細,受、想、行、識。「受」,他有感受,凡夫有苦樂憂喜的感受。他有「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屬於妄想,他有想。「行」是講他無論是從物質的組合,一直到他感受這些念頭,剎那剎那不停,行就是不住的意思,他不停;不但妄想不停,身體的組合,細胞的新陳代謝,也不停。所以他整個是動的相,行就是動的。從基本的物質,風大,它是動的,以至它所形成的,無論是微塵也好、是世界也好,全部都是動的,這個叫行。「識」,這個字很難講,也很不容易體會。前面色、受、想、行都是從事上講的,識是從理上講的。為什麼會有前面這個現象?識在主宰它。識,通常法相宗講八識,八識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萬法的主宰,一切萬法的本體。雖然性宗說它不是真如本性,它是什麼東西?實在講,它是迷惑的真如本性。所以佛法裡面講真心跟妄心,真如本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但是你必須要知道,真妄不二,不能把真妄分成兩樁事情,那你就錯了,真妄不二;一念迷就叫阿賴耶,一念覺就叫真如自性。由此可知,這兩個名稱之建立,就是有迷悟兩種不同的現象,只是一個心,悟了是它,迷了還是它;不是說迷了,另外有個心,不是的。所以,它是真正宇宙萬有的主宰。

  為什麼稱它魔?魔是講識心,就是妄心。就是它產生妄想、妄念,使五陰『共相摧滅』,不能久住。在人間來講,壽命短促,壽命為什麼短促?就是因為五陰相摧,這是煩惱,這是陰魔。

  第三種叫『死魔』。死是非常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於修行用功的人,我們的功夫沒有成就,他壽命到了,這非常可惜。縱然這一生修得很好,善根福德因緣都不錯,可是壽命到了,來生再得人身,至少要耽誤二十年。這一投胎、一轉世,前生所修的都忘的乾乾淨淨,再轉世來,再遇到善緣,還是要重頭幹起,你說這是不是折磨?所以,死魔是非常可怕的,『能壞命根』。

  四種魔裡面,前面三類都是我們自身具足的,本身所具足,不是外面來的。我們的身是五陰身,既然是五陰身,生老病死決定不能避免。世間人忌諱,學佛的人不忌諱,為什麼?這是事實真相,誰能免得了一死?所以我們要面對現實,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能夠超越生死?這是學佛的大事。學佛實在講最大的一個目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我們為這個而學的。煩惱魔也是我們本身具足的,這叫內魔。外面的魔只有一類,所謂『天魔』。天魔是什麼?是我們身外的環境。所以大家不要想到是魔王波旬,這佛在經上講的,外面有許多妖魔鬼怪。你遇到過妖魔鬼怪嗎?你見到過妖魔鬼怪嗎?你會搖頭,我沒見到。那就是你自己的迷惑顛倒,實實在在你從早到晚都跟妖魔鬼怪打交道,你不覺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環境,叫你起心動念的,誘導你發貪瞋痴慢的,都是天魔。人事環境裡面,遇到一個人,你很喜歡他,喜是煩惱,喜怒哀樂七情五欲發作,他在誘惑你。遇到冤家對頭,一看到就生氣,瞋恚心生起來,那都是魔。波旬就在你面前,可惜你不認識。

  所以人事物的環境,只要引誘你生煩惱,把你的煩惱引起來,五陰魔生起來,死魔引起來,統統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並不是畫片上畫的青面獠牙,不是那些,那些妖魔鬼怪你看到老早就逃避了。許多妖魔鬼怪在你的旁邊,你喜歡得不得了,這個要知道。總而言之,叫你起心動念。佛法叫你修什麼?叫你修禪定,修清淨心。擾亂清淨心、擾亂禪定,叫你功夫不能成就的,都是天魔。所以,天魔可以解釋為現在,現在解釋為什麼?外界的誘惑,這是天魔,無論是人的誘惑、事的誘惑、物質誘惑,都是屬於這一類。『好壞他善』,我們修學一切的善法,都被它破壞。

  這是佛經上常常講的四種魔,我們對這四種魔要明瞭、要認識。如何能遠離這四種魔?《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清淨平等覺,修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清淨心裡面,煩惱魔就沒有了;平等心裡面,五陰跟死魔就沒有了;覺而不迷,外面的境界就不能夠動搖你,天魔對你就不起作用,你才能夠超越死魔。如果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還是迷而不覺,你永遠沒有辦法逃出魔掌,魔掌就是這四種。再看底下這一段。

  【婆沙論云。】

  這是《大毘婆沙論》裡面所說的。

  【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中夜魔軍總來逼惱,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

  這是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裡面示現的降魔,但是它實際上的意思是很深很廣,不能把它看作一個故事。你要看作故事,就看得太淺薄了,但是從這些故事裡頭表法的意思就非常深遠。『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示現成佛之前,稱之為菩薩,他坐在『菩提樹下』。初夜分有『魔女』,這個表的是貪心,不為外境所動,貪煩惱斷了,這個魔對他不起作用。魔女走了以後,魔王來逼惱,威脅他,菩薩也不為所動。這兩條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威脅、利誘,魔女是利誘,魔軍是威脅,我們在社會上,威脅、利誘的事情太多了。菩提樹下,菩提是表覺,覺而不迷,不一定天天要坐在菩提樹下,你把這個全都這樣想法,那就想錯了。一個人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警覺,覺而不迷,他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坐是表不動,不是真的在那裡打坐,真的在那裡打坐,什麼事都不能辦了,那人家說學佛幹什麼?學佛消極,那就真的消極了。

  所以你想想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坐禪,他說的坐禪,不是盤腿面壁,而是《金剛經》上的兩句話,他講得比較淺,他說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可見得他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叫坐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兩句話,就是《金剛經》上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他說得比較白一點,我們聽了更容易明瞭。由此可知,世尊坐在菩提樹下,你要曉得坐菩提樹下就跟六祖講的坐禪意思完全一樣。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他都覺而不迷,那就是在菩提樹下;如如不動是坐,覺而不迷是菩提樹。佛法裡頭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明瞭,否則的話,你看到經上講的這些事情,不知道它在講些什麼,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所以威脅、利誘都不能動他,他的定慧成就了。

  『令魔兵眾,摧敗墮落』,這就是一切威脅、利誘對他都失去作用,他能夠如如不動。諸位如果這樣深入去體會,佛法的受用你才能真正得到。不要以為看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就得道了,你去找一棵樹,到底下打坐,看看你能不能得道?你要那麼去做,那佛要看到真流眼淚,你把他的意思全錯會了,全都誤會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表法的義趣。底下一段說:

  【西域記云。】

  《西域記》是玄奘大師作的,這是他的遊記。

  【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脅菩薩,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變為蓮花,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這是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去求學,他在路上經歷的苦難我們可想而知。所經過的地方,可以說都是佛教很盛行的地區,而且佛教從印度到中國,各種不同的宗派,裡面免不了還參雜著一些神道在裡面。世尊當年在世,印度就有九十六種外道,佛教化他方法是高明極了,真正佛做到了「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佛真做到了。你拜神的,佛依舊叫你去拜神,佛用什麼方法把那些神變成佛教?佛把一些理論、方法給它一變,他就變成佛法了。但是在形式上還是那個神道教的形式,也就是講法、觀念上把它改過來。譬如,無論是中國、是印度,印度更盛,古代人拜天地、拜天神,佛沒有反對他,反而讚歎他。一般人拜天神,迷信,祈求天神保佑,佛跟他講,天神所表達的意思,天者顛也,高!高在哪裡?道德高,心量廣大。所以,佛教人修四無量心,修慈悲喜捨,修十善業道。佛沒有出世,大家不知道,佛把它理論化。特別是在佛教裡面的密宗,我們看到密宗一些神都奇奇怪怪的,實際上是古印度的宗教,佛化了,佛化那些宗教。儀式依舊是那些宗教儀式,但是它的思想、見解、境界完全入了佛法,用佛法來解釋它,這是最高明的方法。這才是所謂是高度的智慧,不破壞世間法,把所有的世間法都變成佛法。佛法是什麼?覺正淨。

  這是玄奘大師在《西域記》裡面所記載的,這是古時候的印度一些寺廟,寺是佛教的,廟是一般宗教的。他所見到的,也記載著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裡面降魔的一段,他記載在此地,我們要了解他的意思。

  【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

  這個魔就是指前面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維摩經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這是解釋『微妙』,經文裡頭微妙兩個字,微妙就是指的『菩提』。『諸法難知』,菩提是覺的意思。

  【淨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

  『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瞭真相了,徹底圓滿的明瞭,就叫『成正覺』,成正覺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成佛。所以此地這個正覺,它實際上的含義是無上正等正覺。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前面幾個字都省略掉,就是講成正覺,成正覺是成無上正等正覺。不是成阿羅漢,如果單講正覺這個意思是阿羅漢,此地是講成佛,佛是無上正等正覺。

  【長阿含經曰,如來大智,微妙獨尊。】

  這是讚歎佛的智慧,用什麼讚歎?用『微妙獨尊』。等覺以下沒有辦法測度佛的智慧,所以稱之為微妙獨尊,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佛,佛的境界他才了解。諸佛跟諸佛之間完全了解,等覺菩薩沒有法子了解佛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們在經論上看到,等覺菩薩若不是蒙佛威神加持,他對西方極樂世界也搞不清楚。我們今天聽了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好像也知道了不少,是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知道?不是的,實在講都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唯獨講這部經、講這個法門,不但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真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彌陀的本願就是諸佛如來的本願。

  一切諸佛如來,可以說他們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一切眾生立刻成佛,絕不看到你還在六道裡頭多受一天罪,佛沒有這個意思,希望你趕快成佛。趕快成佛唯有彌陀法門,能令一切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平等成佛,這才是諸佛如來的本願。所以我們讀這部經,念彌陀的名號,自己一定要曉得,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加持你,這是許多人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修其他的法門,讀其他的經論,不見得得一切諸佛的加持,唯獨讀這個經、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實在是不可思議。

  【釋迦譜曰。】

  這是釋迦牟尼佛傳記之一,是古德所編的,依據經論上記載把它編輯出來的,現在在《大藏經》裡收著有,叫《釋迦譜》。另外一種叫《釋迦方志》,這是古人編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有這麼兩種,都收在《大藏經》裡。

  【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無上正真之道』就是佛經裡面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為最正覺』,這是佛的果位。假如是正覺,正覺可以說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可以稱為正覺。最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果位。

  【會疏曰,覺之中為最極,故云成最正覺。】

  這都是註解『最正覺』的,註解這句話。如果說覺這個字,在佛法定義裡面,阿羅漢以上才能稱之為覺悟的眾生。六道凡夫裡面,聰明智慧再高,佛法裡面不承認他是有覺。其實,我們今天看到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很聰明,為什麼佛不承認他覺?佛這個覺裡頭有個標準,標準就是要斷煩惱,那個覺才叫做正覺。煩惱沒有斷,他也有覺,那個覺不叫正,在佛法裡叫邪覺,他不是正覺。所以,佛法的標準就是見思煩惱斷盡,這個覺才叫做正覺,道理在此地。底下一段。

  【智度論云,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五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到波羅奈鹿林中轉法輪。】

  這一段是解釋『轉法輪』,說明佛最初為大家講經說法的一段緣起。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後,『五七日』中沒有說法,為什麼沒有說法?沒有人請他。沒有人請,佛示現成佛之後,馬上就入滅,在這個地方住著沒有意思,沒有理由。為什麼沒有人請?誰知道他是佛?誰知道他的智慧?一般人看到這是個出家人,修苦行的出家人,在菩提樹下在那裡打坐,沒有人認識他。在這個時候,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方諸佛看到了,到這個地方來變現天人,代我們這些凡夫向他請法。

  佛說,這個幾句話也是真的,『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佛所證的,確實凡夫不能理解。為什麼不能理解?『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縛」是比喻,像繩索綑綁著一樣,煩惱!執著世間的五欲六塵,世間人執著在這個裡頭。佛法怎麼「難知難解」?佛曉得世間五欲六塵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世間人把它當作真的,你跟世間人講這是假的,人家說你發瘋。你看看哪一個不說真的,就你一個人說假的,沒有人能接受,沒有人能相信。世間人哪個人不爭名聞利養?哪個人不爭權奪利?而釋迦牟尼佛統統都丟掉、都不要,世間人看這個人不正常。他的作法、說法怎麼能叫人相信?所以,『無能解者』,沒有人能懂,佛所示現的是真實的,世間人迷著。

  『不如默然,入涅槃樂』,再沒有人來啟請,就算了,不說法了。佛示現的如是,諸位必須要知道,佛後世的弟子當中也學會了這一套,也學佛。古來的大德們,一生當中,自己成就了而沒有說法就圓寂的人很多。因為佛法是師道,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自古以來,學要求學,要有學生去求他指教,他才肯出來。若是沒有人求他,說自己要去找地方教人,沒有這個道理。現在有,古時候沒有,古時候不可能說,我已經證道了,我可以教你們,絕對不說這個話的,這個話說不出口的。證果的人尚且說不出口,沒證的人更不敢說。真正有修證的人,沒有一個不謙虛,沒有一個對眾生不恭敬的,諸位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你細細去看,你會看到,你能夠體會到。

  所以古時候他用一個方法,自己學成了之後,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修行證果了,他用什麼方法?閉關,或者是住茅蓬,住山。閉關、住山的人一定是開悟的人,至於是不是證果?那個很難說,但是決定是開悟的。因為自己沒有開悟,要去參學,要當學生到處去參學。開悟之後就不要參學了,就好比我已經畢業,沒得學了。你畢業了,沒得學了,當然你就可以教人,但是沒有人來請他,這個時候就閉關、就住山。參學的人到哪裡去參學?哪個是善知識?打聽,哪個地方有閉關的人?哪個地方有住茅蓬的人?找這些人去向他請教,那一定是真善知識。如果你叩他的關房,你提出問題,他答不出來,或者答了,你不滿意,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門打開,出來,不要閉關,跟我一道去參學。他沒有開悟!所以從前閉關、住山,就等於向大眾宣布,我學的,就是信解行證,解這個階段我圓滿了、我成就了,在那個地方等著人來啟請。沒有人啟請,他就入般涅槃,他就入滅。這些實在講都是學釋迦牟尼佛的,佛是老師,做出個樣子,後來的學生都是這樣學法。但是許多的好樣子被現在人破壞了,我們自己解、行沒有成就,決定不能閉關,不能住茅蓬。我們現在人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以為閉關好用功,沒有人打攪。

  我那個時候年輕,初學佛的時候,出家之後有個因緣,我們那個道場是圓山臨濟寺,有幾個護法他們在山坡上有個別墅,日本式的房子,是在二次大戰當中躲避美國人轟炸的,房子後面是防空洞。那個房子已經沒有人住了,我們就看房子建得很不錯,很考究的,他提供給我們。我到台中去把這個事情跟李老師報告,說環境非常幽靜,那個地方用功好地方。李老師就把我訓了一頓,他說你知不知道,古人「趙州八十猶行腳」?我說我聽說過這個話。八十歲還要行腳去參訪,不曉得找個地方去休息休息嗎?我想不錯,他為什麼不去找個地方去住山、去休息?自己解行沒成就,還要到處去參訪明師、參訪善知識。我這才明瞭,原來住山是有條件的,我們哪有資格?所以看看一出家一受戒之後,很多人就閉關,就住茅蓬,我同學當中,同屆當中就有不少。我們才明白這個道理,用功修行不是在閉關,閉關叫閉門造車,哪裡能成就?你成就是到處參學,到處向人討教。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面,決定不能成就,這是現代許多人把路子走錯了。古人學成之後閉關,再住山,成就以後的事情。

  這是說到這個地方,後世的佛弟子當中,當自己學問、德行成就之後,沒有人啟請,再進修,閉關、住山進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待有緣的人來啟請。

  『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我們凡夫不曉得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不知道。可是諸菩薩知道,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他方世界的菩薩,像《無量壽經》上,賢護等十六正士,除賢護一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其餘的十五位是他方世界的菩薩。所以,此界、他方,菩薩們知道。「釋提桓因」知道,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外國一些宗教稱他為上帝,稱他為天主,釋提桓因他知道。『梵天王』知道,就是大梵天王。『諸天』的天神們知道,這個裡頭多半是講四禪五不還天,有些經論上講的是淨居天人,淨居天人是四禪的五不還天。這些人曉得,他們降到世間來,有些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應身而來,有些化身而來,向佛請法。

  『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就是最初說法。最初說法在鹿野苑,對象是五比丘,這是最初,這五個人跟釋迦牟尼佛都有親屬的關係。釋迦牟尼佛到山上去修苦行,他的父親掛念著,總不放心,派了幾個人隨從,跟他一道來學習。在修苦行的時候,大家對於佛,對於釋迦牟尼佛都很佩服,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捨棄苦行的時候。前面講過,佛是六年苦行,這是告訴大家,苦行得不到結果。當時印度一般的宗教,修苦行都是三年,一定要經過三年的苦行,釋迦牟尼佛加一倍,六年。六年苦行之後捨棄了,告訴大家,苦行得不到結果。放棄苦行,跟他的這五個人,看到釋迦牟尼佛捨棄苦行,就對他輕慢了,好像他退心了,他也受不了。這五個人就離開釋迦牟尼佛,到鹿野苑,他們自己去修行。所以,佛自己一個人,在恆河旁邊的菩提樹下示現成佛。

  這是受諸天啟請,佛一看,哪些人有緣能夠接受他所得的甚深的佛法。這一看,鹿野苑裡面這五個人機緣成熟了,所以就回到鹿野苑去找這五個人,給他們說法。第一次說法,憍陳如尊者就開悟了,憍陳如尊者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阿羅漢果。我們曉得,證阿羅漢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斷掉,統統放下、捨棄了,才證得阿羅漢。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裡面的正覺,成正覺。這是初轉法輪。再看底下這一段。

  【法華經云,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諸餘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說的,在小乘經裡面所記載的一般人比較容易接受,大乘經裡面所說的,這都是凡夫肉眼看不見的。所以世尊示現成佛的時候,請求說法的人非常之多,都不是凡夫,就都不是凡人。『諸天』,泛指二十八層天,『帝釋』就是釋提桓因,前面講過。『護世四天王』,就是我們現在佛門裡面講的護法神,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四禪的天主,比帝釋高很多。『並諸餘天眾』,餘天就是說二十八層天都有。『眷屬百千萬』,這些天王帶著這些天人眷屬百千萬人。『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這些都是凡夫肉眼看不見的。

  所以世尊每一次的法會,每一座的講經,我們大家看到聽眾已經覺得是不少了,經上常講一千二百五十人,這常隨眾。除常隨眾,當時的國王、大臣,這些男女老少的聽眾也很多,場面很莊嚴。而實際上,此界他方的菩薩、諸天鬼神來聽佛講經的,數量就更多,這是凡夫肉眼看不到的。因此,佛每次講經,或者在講經的當中,或者在講經的末了,都用神咒說幾句,我們講密咒。密咒是鬼神的語言,它不是梵語,印度人也不懂。佛看得很清楚,這些天龍鬼神能懂佛說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佛得到言語三昧、音聲三昧,他沒有障礙,不需要翻譯的。但是說完之後,還用天龍鬼神他們的言語說幾句,所說的內容就是佛給我們一般講的,大概是一個綱領、提要的意思,內容跟長行經文沒有兩樣。這是佛經裡頭很特殊的,就是裡面有密咒,密咒的來源我們要曉得,就是與會當中有這些天龍鬼神在座。

  【法華文句云,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這是『轉法輪』又一個解釋,這個意思也很深。轉就是傳授的意思,佛要把他自己證得的境界,也就是說,佛將他自己明瞭的宇宙人生真相傳給別人,希望別人也能夠契入與他同樣的境界,這個叫轉法輪。《文句》裡頭這幾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佛法不說教他,說『化他』,化比教的意思要深。教,是教你了,你有沒有入不曉得;化是從果上說,所以說讀書變化氣質。佛教了之後,你果然懂了,果然變化,變凡成聖,變愚成智,變迷成覺,那叫化,化是這個意思。教是教學,但是教有沒有化,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很多學生,老師苦心教了,他沒有變化。所以,化的意思深,化從果上說的,教從因上說的,這個意思很深。

  『度入他心』,「他」是一切眾生,叫一切眾生心裡都能夠覺悟、都能夠通達明瞭。這是轉法輪的意思。

  【嘉祥師云。】

  嘉祥是唐朝時候的,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

  【自我至彼,故稱為轉。】

  這是解釋『轉』的意思,「轉」在此地就是傳遞的意思,從我再傳授給別人,這就是轉的意思。所以轉法輪,轉跟法輪裡面的含義很深很廣。底下這一段是《華嚴經探玄記》,《探玄記》是賢首大師作的,這是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它是《六十華嚴》的註解,賢首國師作的,這裡面解釋法輪的含義。有從事上說、有從理上說、有從表法上說,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佛法通常就用法輪來做標誌,用的最多的,一個是法輪,一個是蓮花,前面都給諸位略略介紹過。這兩樣東西表法我們最常見的,所以一定要曉得它所表達的意義,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夠體悟到,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是些什麼。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