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0

  請掀開經本,二十二面,倒數第四行:

  【華嚴盧舍那佛品云,以一佛國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應爾。】

  這首偈很難懂,因為它不是我們一般常識所能夠理解的,這正是經上所講事事無礙。所謂「芥子納須彌」,這是《華嚴經》上用的比喻,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大概只有芝麻那麼大,須彌山是世間最高的一座山,把須彌山放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它就能裝的進去,這叫大小無礙。這是我們無法理解的,可是事實上確實是如此,這首偈就是這個意思。『一佛國滿十方』,一佛國是小,十方是大,一佛國人遍滿十方,這個我們好懂,就像須彌納芥子我們能理解,須彌山那麼大,把芥菜子裝進去,這個毫無問題,沒問題。底下一句就難懂了。『十方入一亦無餘』,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入一個世界,怎麼能容的下?也能相容。《維摩經》上曾經講到,維摩長者當年說法,他坐在師子座,他的房間並不大,所謂丈室,維摩丈室,只一方丈,可見他房間不大。能容一萬個師子座,師子座大概像我現在坐的這個,從前叫師子座。這麼大的椅子,一萬張放在那個裡面,菩薩坐在那裡聽維摩長者說法,沒有感覺得很擁擠,這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華嚴》是大不思議經,《維摩經》叫小不思議經,都是說的事事無礙境界。這種境界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見到?在理上講,如果我們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不會現前;離一切妄想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

  其實這樁事情,現代的科學家逐漸體會到了,也證實了這個事情存在。所以,我們凡夫說有大小、說有長短,其實這些說法毫無意義。為什麼?這一切法裡頭確實沒有標準。我們今天設立的標準,是就在眼前這個小範圍之內來說它有標準。譬如我們講東南西北,東南西北哪來的標準?不要說離開地球沒有東南西北,就在地球上也找不到東南西北。我們要想講東南西北,必須假設一個座標,座標是假設的,不是真的。你了解事實真相,就是這些分別執著,毫無意義。法界確實是能夠互相融攝,互相融攝的理,就是稱性,性德,也就是自性的本能,它就是圓融的,就是相融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底下這兩句說,就是相融的功德。

  『世界本相亦不壞』,所現的相並沒有因此放大、縮小,沒有,它就能夠相融。『無比功德』,稱性的功德。若非自性功德,都是從比較上說的,剛才講了,比較並沒有標準。如《金剛經》上校量功德所說的,這是諸位同學都很熟悉的。經到最後的校量,是無量無邊恆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及有一個人受持《金剛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功德大。這是我們在《金剛般若》裡頭,很明顯的見到。尤其更勝的,不僅是受持一部經,乃至四句偈。我們凡夫聽了的確是大惑不解,雖然天天念,念得很熟,你仔細想想,有沒有懂?有沒有相信?如果相信了,那就是自己的境界,你的功德就得到了。我們今天沒得到這個功德,天天念這個經句還是沒用處,不能入它的境界;不但不能入,也不能理解它的境界。這稱性的功德。因為受持大乘圓頓經教的一句兩句可以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功德,那是恆河沙數的恆河沙世界七寶真的不能為比。

  【晉譯華嚴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這個跟前面「盧舍那品」講的意思完全相同。『晉譯』是《六十華嚴》,《華嚴經》在中國總共有三次的翻譯,這是最早的一次,翻成六十卷,我們稱它做《六十華嚴》。如果不加上晉譯,要說《華嚴》的時候,多半是指八十卷《華嚴》。一是從性上說的,多是從相上說的,無量無邊的現象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說法我們好懂,我們能夠接受,另外一個意思更深,但是也是事實。任何一法即是一切法,這是《華嚴》事事無礙,就從相上講,任何一個相就能含攝一切相。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面為我們舉個例子,講佛的十身,十身裡頭,隨舉一個身,都圓滿含有其餘一切身的意思。譬如說佛身能攝一切眾生身,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止是我們地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眾生身裡頭都有佛身;佛一身當中,有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身。如果就粗淺的現象來說,我們也稍稍能體會一點。在世間人講,我們眾生心裡有佛,我們心裡念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心裡有阿彌陀佛,我心有佛。佛心有眾生,所以他才有感應道交。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念佛,佛身遍一切眾生,「一即是多」,眾多眾生心中都有佛,「多即是一」。這是很粗淺的現象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可見得心性是融通的,心性裡面沒有隔閡,沒有障礙。

  這個事實,佛與大菩薩親證這個境界,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生起大慈悲心。眾生慈悲心為什麼生不出來?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慈悲心生不出來。眾生他有人我、有是非,有人我就有私心,私心就是隔閡,就是障礙。本來沒有隔閡,本來沒有障礙,隔閡、障礙從哪裡生的?從自己這邊生的,絕對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真的是大海,自己是海裡頭一個水泡,那個水泡就是個界限,這個界限打不破,這界限的關鍵就是我執。所以你看《金剛經》,《金剛經》代表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講到最後是破我相、破我見,這就是那個水泡的基礎。這個東西破了,原來整個大海是自己,自己不是那麼渺小,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那個時候「我」就真正找到了。現在把水泡當作我,這是錯誤的。所以,大經上講的無障礙的境界,破了我執、破了法執就證得了。

  【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

  這是用比喻來說,『金』是體,『金色』是相,體跟相是一不是二,體沒有離開相,相沒有離開體。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相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相。我們自己身體是自性現的相,諸佛剎土是自性現的相,一切諸佛菩薩也是自性現的相,芸芸眾生還是自性現的相,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些是給我們講真相。為什麼現的相這麼複雜?為什麼現的相有善有惡?這個道理不要問別人,得要問自己。現象的因是什麼?妄念,你的妄念太多!無量無邊的妄念,剎那不停,周遍循環。你的念頭有善念,它就現善相;有惡念,它就現惡相。你要問,我們可不可以現的相純善而無惡?行,不是不行,只要你的心純善而無惡,現的相就如你所願。一切眾生心,妄想是雜念,善惡混雜,所以現的相非常複雜。但是諸位要知道,無論是什麼相,相跟性一定是連在一起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心地清淨、我法二執破了的人,知道見相就是見性,所以他的心永遠清淨平等。

  【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

  這也是比喻,比喻像月亮,在晴天夜晚,我們看到月光非常明亮。『晦明』就是明暗,明暗之相是並存的。不僅是在月光之下,白天在陽光之下,明暗之相也是並存的。明暗是比喻所現境界相中,覺、迷不同,四聖法界就好比明,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法界就好比暗,六道凡夫。明月澄空是比喻真如本性所現,統統是真如本性所現的。下面又是一個比喻。

  【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瓶』是一,『芥子』是多。這比喻多裡面容一,也是跟我們講一多不二,但是它是從一個方面來取比喻。

  【普賢行願品云,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塵』是講微塵,佛經上講的微塵,是不是現在科學家講的基本粒子,我們不敢斷定,但是非常接近。佛說微塵很小,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到,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我們凡夫看不到。但是現在凡夫藉著科學的儀器,可以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小的物體,像原子、電子、粒子都看到了。甚至於波動,在儀器裡面都偵測到,可見這是很小的物質。這一粒塵中,『有塵數剎』,剎是三千大千世界,叫一個佛剎,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今天講銀河系,一般說銀河系是一個佛剎。可是黃念祖老居士說銀河系不是一個佛剎,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那這個佛剎就太大了。一個佛剎有多少個銀河系?有十億個,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佛剎。有多少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佛剎,這麼多的佛剎在哪裡?在一粒微塵裡面。這一粒微塵剛才講了沒放大,無量無邊的世界沒縮小,這是《華嚴》講到事事無礙,真的說到極處。

  每一個佛剎裡面,都有許多的佛,『難思佛』,不可思議的佛。諸位想想,我們這個身體,是多少微塵聚集的?身體確實是微塵聚集的,桌椅板凳都是微塵聚集的,這一個小紙片也不曉得是多少個微塵聚集的。每一粒微塵裡面有塵數剎,每一個佛剎裡面,有不可思議的佛,這一片紙裡頭有多少佛?數不清。在一切大乘經裡頭,確實唯有《華嚴》講這個境界,這是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證入,《四十華嚴》的品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入是證入,什麼是不思議境界?這裡所說的就是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普賢行願能入,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十個綱領,我們天天在念,沒有人能修。為什麼沒有人能修?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在,就不能修。修普賢行願需要什麼條件?清淨、平等、正覺,《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平等覺。如果是清淨平等覺心修禮敬諸佛,那是普賢行願;修稱讚,那是普賢行願;修供養,也是普賢行願。總而言之一句話,你的心要不是清淨平等覺,你就不能修普賢行願。

  心裡頭沒有離開清淨平等覺,可以修什麼?普賢行願以下的都行,像我們淨宗學會列的修行的五個科目,前面四個科目可以,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個行。為什麼?沒有出十法界。如果是清淨平等覺心,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是普賢行。所以《華嚴經》上講,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簡單。在往生那一念,也就是我們講人在臨終的那一念,那一念的心要清淨平等覺,就決定往生;那一念當中要不是清淨平等覺心,不能往生。由此可知,清淨平等覺我們雖然做不到,一定要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也就是說我們平常對人、對事、對物,分別執著要淡,這就是我們功夫有進步,愈來愈淡薄。假如嚴重的分別執著,執著的心愈來愈強,愈來愈來堅固,這一生往生是決定靠不住的;愈來愈淡,心就清淨。

  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講,是道理、事實真相不明,所以才有嚴重的分別執著。了解理論,理是凡所有相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變現出來的,確實沒有一樣東西是跑到你夢中去,沒這個道理。你明瞭這個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變現的,你跟別人過不去,是跟你自己自性過不去,這叫迷惑顛倒。理事明瞭,我們的看法自然不一樣,看法不一樣,你在生活上做法就不一樣。你的慈悲心能生的起來,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善、無論是惡,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你都能用平等心、慈悲心來關懷,這就接近於菩薩道了。下一句說: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前面這兩句,是依報裡頭現正報,主要講是佛,微塵、剎土是環境,是依報,依中現正;後面這一句,正中現依。『毛端』,毛是我們汗毛,汗毛的尖端,這是我們身體,身體算正報,環境算依報。『一毛端極微中』,一毛端是極微,能『出現三世莊嚴剎』,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世界在哪裡?在毛端上。三世佛剎無量無邊,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在一毛端上。極顯其事事無礙,正報是事,依報也是事,互相融攝,沒有障礙。這個境界我們凡夫不容易體會,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用的比喻很多,底下這個兩句就是比喻。

  【大疏云,若兩鏡互照,傳耀相寫。】

  兩面鏡子互相照,人走在這兩面鏡子當中,你向鏡子當中一看,有多少個我?無量無邊,顯示出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古時候大師講《華嚴經》,講到這個境界,聽的人沒有辦法理會,法師也很聰明,請皇帝做了一個亭子,八個角,八角亭。八個角都放上鏡子,八面大的鏡子,你不懂,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站,四面去觀看一下,你就懂了。他到那裡一站,果然就明白了,原來一個人可以化身無量無邊身。這是從比喻,比喻當然不能比的很恰當,只能比個彷彿,讓你從這裡了解理與事實。

  【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這個境界也是要到心清淨時候才會現前,所謂是一低頭,一舉手,無不是道。宗門裡面,禪宗裡面常常用這種方法來測驗修學的人是不是真的見性,用這些方法來測驗。如果見了性的人,我們常講,見一切眾生皆是佛,他見性的時候,見一切眾生都是佛。如果還覺得有一個人我很討厭他,他決定沒有見性,決定沒有成佛。他要成菩薩,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一定的道理。境隨心轉,外面境界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境界沒有好醜、沒有善惡。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講的很多,說明事實真相,外面境界確實沒有善惡、沒有真妄、沒有好醜,這些差別都是自己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你起心動念自然就謹慎,曉得外境都是中立的。我們面對,我們覺得好,是我們的善心所起現行,就是起作用與外境相感;覺得外面不好,是我們自己的惡心所起現行、起作用。外面境界哪有什麼好不好?同樣一個境界,甲看到好,乙看到不好,你就了解,境界裡頭沒有好惡,看的人有好惡。人好惡從哪裡來的?阿賴耶裡含藏的種子,無量劫來習氣種子起作用,自己做不了主宰。做的了主宰是自己有定功,不會隨外面境界轉,自己能做的了主宰。

  凡是自己做不了主宰,就是沒有功夫,還會被外頭境界轉。能夠從這裡提高警覺,這是覺悟,我們佛門講開悟了,他常常警覺到自己。能把毛病、習氣轉過來,那就是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不隨外境轉,這是功夫。這兩句是清涼大師所講的,入了境界之後,所現的就是這樣的現象。『觸目』,你六根所接觸的皆是道,道就是真性,就是諸法實相。

  【華嚴初發心功德品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

  【普賢行願品曰。】

  我們把這兩句合起來看。

  【盡一切劫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

  這四句都是《華嚴經》經文,說明時間不是真的。前面所講的是空間,空間不是真的,這個地方講的時間不是真的。劫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叫做無量劫。時間與空間,現代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四度空間就是三度空間裡面加上時間,稱之為四度空間。在法相唯識裡面所說的,時空都是不相應行法,像法相宗入門的教材《百法明門論》裡頭,「時分」,時分就是時間,「方分」,方分是空間,都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什麼叫做不相應行法?它跟心法不相應,就是八識,八識裡沒有時空。它跟心所法不相應,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頭沒有時空,心所法是心理作用。它與色法不相應,色法是一切色相,五根、六塵,與這個不相應。可是有這些事情存在,這個事情就叫不相應,不相應就是現在所說的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實,可是大家都有這麼一個觀念,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觀念。它不是事實,所以它也沒有標準,無量劫可以變成一念,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時間哪有一定?

  我們在有些筆記小說裡面看到,它是真是假我們暫時不論它。說有造極重罪業的人,墮到阿鼻地獄,隔了幾十年或者是幾百年,我們人間的年數,確實有這個事實看到,好像是在明清時代,歷史上有記載的。屠夫殺豬,那個豬的毛刮掉之後,豬身上有字,「秦檜七世身」,秦檜已經做豬做了七次,這是第七世身。秦檜我們曉得他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的壽命是沒有法子計算的。宋朝到現在沒幾年嘛,頂多才一千年,怎麼一千年他就離開阿鼻地獄了?諸位要曉得,他在阿鼻地獄裡頭確實經過無量劫。我們世間人有的時候在苦難當中是度日如年,感覺到光陰好長,歡樂的時候,好像時間很短,時間哪有長短?所以墮阿鼻地獄,可能幾天他就出來了,但是雖然是幾天,我們覺得是幾天,他在阿鼻地獄的感受那就是億萬年,確實是億萬年的感受,那一點不假。這是說明時間不是真實的,時間的長短沒有標準,所以一念可以化為無量劫。

  『盡一切劫為一念』,這跟前面無量劫的意思就差不多,一切劫,一切就是無量,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這個話是真的,如果你真的到一念,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見到了。一念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把所有的障礙都突破了。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三世,見不到過去、見不到未來?原因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少一分,我們的能力就恢復一分,實在講能力恢復個幾分,過去、未來就多會知道一點。雖然知道不多,障礙突破了一、兩關。在中國稱之為定功,定心是清淨的,暫時把所有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心地很清淨。定中能夠見到過去、未來,看他功夫的淺深,他知道時間的長短,在一般小有定功的人,大概未來三、四個月的事情他看到,再遠他就看不到,那要更高的定功。

  我早年在台北蓮友念佛團講經的時候,那個時候團長是王天民老居士,年歲都很大了。王老居士在抗戰期間他是個高級軍官,好像是在一個集團軍總部裡面擔任參謀長。在戰爭的時候他遇到一位老道,道士,不是學佛的,那個時候他也沒有學佛,遇到一個老道。那個老道就告訴他,他們住的營區那個地方,老道告訴他,三天之後這裡會淹水,叫他們搬到高一點的地方去。他們也不相信,因為一點徵候看不出來,天氣睛朗,也沒有一點徵候,怎麼會漲水?老道靠不住。到三天之後果然洪水暴發,這個地方淹起來了,他一想這個老道講的是有道理。老道住的那個地方也在淹水區,他就派人去打聽,老道搬走了。所以他說,他確實是能夠曉得,這樣子對這老道就很佩服,常常往來。有一次老道告訴他,他看到有一個戰爭,這個戰爭的狀況很慘烈,在中國的東面,他說距離大概差不多有三千里的樣子,有三、四千里這樣的距離,是一個很殘酷的戰爭。他們是軍官,這些消息都知道,沒有這個事情。三個月之後,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他們想想老道講的那個方向、位置,就是那個地方。那個戰爭是他三個月之前看到的,他在定中看到的,所以時分、方分在定中的界限就沒有了。這個老道是有一點功夫,功夫不算太大,他所看的只能看到三個月,三個月再多他就看不到了。大陸上確實有這些修定的人,對於過去未來他們真的知道。

  【大疏云,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這也是說明時間是沒有標準的,這個經驗我相信有不少人有。而在中國,唐朝傳奇小說裡面的「黃梁夢」,很多人都念過。黃梁是小米,小米煮粥,那個時間很快,頂多十五分、二十分鐘就煮好了。他煮小米稀飯,在旁邊打個瞌睡,一覺醒來,小米還沒有煮熟,你就曉得他作夢的時間我看不會超十分鐘。十分鐘,夢裡頭就過了幾十年,他對於夢中境界清清楚楚。幾十年的光陰能夠縮短成幾分鐘,說明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

  【大疏云,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

  這是讚歎的話。『北辰』就是北極。為什麼用辰不用極?因為北極沒有星,我們講北極星,是北極這一顆星最接近北極,不是真正的北極,北極沒有星。而且這兩極,北極跟南極也不是固定的,也是在緩慢的變動,這是與地球自轉有關係,它轉實在講還是有稍微的偏差,所以兩極也不固定。我們現在定方位,特別是在古代,古代航海、夜晚行軍,那個時候因為儀器不發達,多半都是看星星,從星宿判斷方位跟時間,經驗豐富的人,判斷得相當準確。這是舉這個比喻,『北辰所居,眾星拱之』,把「北辰」比喻做西方極樂世界,把「眾星」比喻做十方諸佛如來,十方世界,世尊在經上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這是用來讚歎的。

  【華嚴金獅子章云。】

  這本書收在《華嚴義海》裡面。

  【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

  隱現不定,都在緣上,緣聚它就顯,緣不足它就隱,就是不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道理。所以,佛法對於緣非常重視,講緣生,生就是顯現的意思。而不說因,因要沒有緣,不能顯現,所以緣是個關鍵。佛教給我們,修行、證果基本的道理也在緣,只要我們會控制緣,成佛就不難。你不會控制緣,你就會隨著境界轉,那就很苦,所以自己作不了主,這個很苦,隨業流轉。修行人的好處在哪裡?就是他在緣上自己作得了主,於是他就能避免隨業流轉。在十法界裡,自己可以選擇果報,更聰明的,他超越了十法界,那是最聰明的人。佛法依據的原理在此地。我們曉得,眼前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六道,我們沒有出離六道。六道裡面有三善道、三惡道,三惡道的緣,就是作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這是我們天天在製造惡緣。阿賴耶識裡有惡的種子、習氣,現在又有緣,種子遇到緣起現行,就變現三惡道的境界。三惡道從哪裡來?自己變的,不是別人安排的,自己變的。就跟作夢一樣,夢裡境界是自己現的,不是別人安排的,自作自受。

  如果我們現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善,斷惡修善,我們現在造的是善緣,阿賴耶識裡善的種子習氣起現行,就現三善道。只要你能夠把緣控制住,你就有辦法了。在一切緣當中,佛告訴我們,第一殊勝的是念佛,專念阿彌陀佛,專想極樂世界,我們跟西方極樂世界阿賴耶識裡頭有因。如果這一生這個緣非常強烈,這個因緣現的果報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麼個道理。一法界顯,九法界隱,這一個種子起現行,其他種子就不起現行,一顯九隱。

  『或一或多,各無自性』,因為它無自性,所以經上講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相會不會現?會現,為什麼?業因果報,這是大經上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是能現,果是所現,因果不空。『由心迴轉』,這個心是講念頭,念頭在轉境界,我們一念是佛,就轉變成佛的境界。理事、因果如果都清楚、都明白,為什麼不利用這一生短短的時間,把這個境界轉成佛的境界?這是無比的殊勝莊嚴。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就在此地,就是一般常講的,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佛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這些,把理論、事實、方法都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自己明白了要肯幹,要真在這裡用功夫。

  【說事說理,有成有立。】

  這是講的說法。

  【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在經教裡面『有成有立』,「成」是講果,「立」是講法則,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這叫做『唯心迴轉善成門』。

  藏教所攝,我們就介紹到此地,節錄到這個地方。下面是第七,「部類差別」裡面只錄了一條。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講:

  【疏鈔謂大小二本。】

  大本是《無量壽經》,小本是《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是同部。

  【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換句話說,《無量壽經》就是大本《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無量壽經》,這兩部經在文字上,《彌陀經》文字少,簡單,《無量壽經》的經文長,繁多,只是經文有多少不同。『義無勝劣』,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跟所證的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雖然沒有兩樣,可是諸位必須知道,講得詳細我們就容易懂,講得簡單我們就難懂。聰明智慧高的人,簡單一說他就懂得,就明瞭;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細說,才比較上了解的透徹一點。所以,這兩部是一部經,是屬於同部。因此這兩種註解可以互相會通,《彌陀經》的註解可以用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註解也能用在《彌陀經》上。

  我們再看下面第八段,「譯會校釋」,這裡面講四樁事情。第一個是翻譯,佛經最早是梵文所寫的,流傳到中國必須要翻成中文,所以翻譯經過我們不能不曉得。而《無量壽經》從東晉的時代一直到宋朝,趙匡胤建立的王朝,宋朝,前後八百年間,從東晉到宋朝八百年,這部經總共翻譯了十二次,換句話說,就有十二種不同的譯本。所以古德說,中國譯經翻譯最多的就是《無量壽經》,翻譯十二次。十二種版本,裡面的內容當然不相同,如果是一個本子,一個原本,那倒無所謂,翻譯出來總是大同小異。現在這些譯本有七種失傳了,只有五種還保留下來,在現在《大藏經》裡面,現在有五種的譯本。五種原譯本仔細去觀察,它的內容差別很大,特別是在四十八願,有些本子是四十八願,有些本子是二十四願,宋譯的本子是三十六願。古人看到這個現象就不能不懷疑,不管什麼人翻譯的,不能有這麼大的出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判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這個經不止講一次。梵文的原文不是一個本子,傳到中國來就有好幾種不同梵文的原本,因此翻譯出來才有這麼大的差別。

  這個想法很有道理,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多次講《無量壽經》,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因為佛在世講經,每部經只講一遍,從來沒有講第二遍的,這部經居然多次宣講,可見得它的重要性。現在流傳下來這五種本子,裡面就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古德判斷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原本,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因此就有會集的必要,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多次宣講,我們把裡面的內容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不同的部分重新再來編輯、再來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本子,會就是會集。最早會集的是宋朝王龍舒。會集有三個本子,魏默深在清朝咸豐年間,做第二次的會集,夏蓮居是民國初年,第三次的會集。這是說明為什麼會有會集。除會集之外,還有個節校本,節是節錄,並不是完整的,是在裡面節錄,校是校正,也是參考其他的幾種版本,來做一次校對的工作,這個工作就是彭紹升做的,前面我們曾經介紹過。彭紹升居士做了一個節校本,他編的也非常之好。但是他五種原譯本,只依據康僧鎧的本子,沒有去節錄其他的四種本子,這是他不完備的地方。他節校的比康僧鎧的原本我們看起來更通暢,很適合於我們中國人的口味,所以也做得很好。釋是註解,就是《無量壽經》古今中外的註解、解釋,這一段裡頭講這四樁事情。

  【甄解云。】

  我剛才在這裡看了一下,書架上有,有兩部《甄解》,這是日本古代的高僧大德對於《無量壽經》所做的註解。他採取的經本是採取康僧鎧的本子,註得非常之好,是《無量壽經》重要的註疏之一。

  【凡於諸經中,傳譯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

  《甄解》裡頭有這麼一段讚歎。『諸經』是講一切經,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大小乘所有的經典,翻譯之盛沒有超過這部經的,這部經有十二次的翻譯。《金剛經》是非常著名的,中國人很喜歡的,家戶喻曉,《金剛經》有六種譯本,比起《無量壽經》還少一半。但是《金剛經》的六種譯本,諸位如果仔細去讀一讀,內容是大同小異,的確看出來原本是一個本子。六個人譯,他譯的文字當然不一樣,內容是一樣的,而不像這部經,這部經裡面差別太大。都比不上這部經,這是如來出世的正意;也就是說,佛出世度眾生,度眾生要用什麼法門?善導大師講得好,「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要普度一切眾生,只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確實能令一切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所以是『利益無邊』,任何經論、任何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

  【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

  這個講法跟《甄解》的說法幾乎完全相同,正是我們中國人所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斯乃道理幽邃。】

  『幽邃』是講深,形容深。

  【利益最上故也。】

  《無量壽經》之深,實在講我們凡夫看不出來,我們凡夫看起來好像挺淺的,都能看得懂,這是翻譯得好。《彌陀經》我們看起來就更容易,其實你看看蓮池大師《疏鈔》,《疏鈔》看不懂。註解看不懂,經很好懂,你們想想哪有這個道理?經太深,唯有這些大善知識他們真正懂,給我們說出來。『利益最上』,沒有任何一部經、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像《無量壽經》、《彌陀經》,帶給我們這樣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一生當中不退成佛。《華嚴經》也不能跟它相比,《華嚴經》到最後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要沒有這一句的話,《華嚴經》怎麼能跟《無量壽經》相比?我們這一生非常幸運能夠遇到,一定要抓住,千萬不能放過,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就不辜負世尊講這部經,不辜負從前譯經的法師、會集的法師,給我們做註解的這些法師,才真正對得起他們。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