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3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面倒數第五行,二十九段看起:

  【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明《彌陀經》的體性,也就是世尊為我們說《彌陀經》理論的依據,體性就是理論的依據。明瞭之後,我們對於世尊所說才能夠相信,才能夠接受,而沒有疑惑,所以五重玄義裡面的辨體,目的就在此地。所有一切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實相簡單的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所講的皆是宇宙人生真相,我們不能不信,若是不信,那就是自己錯了。什麼叫實相?實相究竟是什麼?實在講非常難講。佛在一切經裡面常常用歸納的方法,把它歸納幾個原則、重點,為我們描述,讓我們從這些經文裡面去體會,這是佛講經說法的善巧方便。這一段的意思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一定要很細心去體會。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這是用「寂」跟「照」兩個字來形容它。雖然不是寂照,但它確實有寂照的現象,如果說實相之體就是寂照,這個話說得有問題,如果說它不是寂照,這個話也有問題。體是清淨的,寂跟照,世尊在大經裡面講得很多,它可以互作體用。如果我們以寂為體,照就是它的作用,以照為體,寂就是它的作用,所以它可以互為體用。為什麼它能夠互為體用?實在講,寂跟照是一樁事情,它才可以互為體用,如果是兩樁事情,那就另當別論。實在講是一樁事情。說它不是寂照,『而復寂而恆照』。在本經經題上,前一段是「無量壽莊嚴」,是從果上說的,題的後一半是講「清淨平等覺」,是從用上講的、從因上講的;換句話說,修「清淨平等覺」才能得「無量壽莊嚴」之果,因果裡面都有寂照的意思在。清淨心、平等心是寂,寂是寂靜,心裡面如果有疑,心不清淨。寂也就是定,你就定不下來,你有疑,你的心怎麼會定?你的心是動的。心要不平等,心也定不下來,寂是最深的定。《仁王經》上,世尊用五忍來說明菩薩修行功夫的淺深,而最深的境界叫「寂滅忍」,忍就是定,比「無生法忍」還要高一等。所以這是極清淨之心,不是普通的清淨、不是普通的禪定,定達到登峰造極,才稱之為寂。所以,心若不清淨、心若不平等,就不可能入寂定的境界。而寂定之心起作用就是覺,覺就是照,所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寂而恆照」,「恆」是沒有中斷的,絕對不是像一般的現象,因為一般現象是假象,這是實相,不是假相。假相,那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假相。不但我們六道裡面這一切現象是相續相,四聖法界的現象還是相續相。我們講到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它是個相續相,所以是虛妄的,跟《金剛經》末後結論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個不是實相。這個地方講的是實相,所以很不容易體會,它不是我們的境界,不但言語說不出來,我們想也想不到。思惟想像這個功能確實是很大,如大乘經上所說,第六意識要向外面緣能夠緣虛空法界,十法界都可以緣得到,向內緣可以緣到阿賴耶識。這個功能真的不小,可是它就緣不到實相。為什麼緣不到?因為它跟實相不是一類的,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虛妄總緣不到真實,道理在此地。但是真實的體,也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或者講是自己的真心,它確實恆照,它沒有間斷。為什麼?因為它沒有生滅,有生滅的就有間斷,它是不生不滅,這一點我們總應當要曉得。阿賴耶識都是生滅法、有為法,真如本性不是生滅法,《百法》最後一條真如無為,這裡講的是實相,真如無為,所以它不是生滅法。

  『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是明瞭,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明瞭。雖然明瞭,明,沒有動心性、沒有染污到心性,所以它恆寂,「照而恆寂,寂而恆照,寂照不二」,這是真心。我們現在跟這個標準是恰恰相反,我們的心,現在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動的,不是寂的,我們的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動的。你說你在那裡靜坐一會,覺得自己心已經很清淨,其實心還是在動。只可以說,我們這個心震動震幅大小不一樣,它震幅小的時候我們就感覺到很清淨,幅度太大,我們就覺得心裡面很煩燥,身心都不安,這是我們沒有寂。我們照有沒有?照也有,不能說沒有,眼能見、耳能聽,也照,可是我們照,不寂。照外面境界,它影響裡面的妄念,震幅就增高。看到順自己意思,就起貪愛之心,貪愛之心是大風大浪;不喜歡的境界,就起瞋恚之心,也是大風大浪。所以我們這個照,不寂;寂也不會照,雖照,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你所照的都是假相、都是幻相,見不到實相。這是我們在凡夫位。真正能達到寂跟照的標準,若把這個標準降到最低限度,圓教初住菩薩,入這個境界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清淨法身圓滿的顯露。破一品你就見一分,那個時候有寂照的現象現前。如果沒破無明、沒見法身,這個境界不但難說,體會都相當困難。

  從照寂來說,則『強名常寂光土』,「強」是不得已,為什麼?事實上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起的。所以你無論起個什麼名,都是假名。但是對於我們初學人來講,假名的用處很大,沒有這些名相,我們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名相是什麼性質要懂得,名相好比是指路牌,指著這個方向,你去尋找道路,指路牌不是目的地,是指著那個方向。所以名相有用,言說也有用,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就完全錯了。要曉得,所有名相的建立都是勉強不得已而說的,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強名常寂光土」。一切諸佛如來都有四土,四土不是專指西方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常寂光土這個名詞從哪裡來的?就是從自性照而恆寂,勉強叫它常寂光土。照是般若智慧,遍照十方,不但遍照十方,而且遍照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統統照到。起這樣大的作用,自性依舊如如不動,這稱它做常寂光土。

  如果從寂而恆照,又給它說一個名字,叫『清淨法身』。寂,寂然之體如如不動,雖然如如不動,但是它能夠遍照十方三世,這就叫它「清淨法身」。如果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明白古人所謂的身土不二,這個意思你能夠體會到一點。法身大士得到這個受用,身土不二的受用,最顯著的像我們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人,我們都稱為菩薩,他是真的菩薩,不是假的。經上告訴我們,他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到十方世界去參訪、去供佛、去教化眾生,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到一餐飯的時間,這是講時間之短,他們這個事情都做完了,又回到西方極樂世界,聚集在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十方諸佛無量無邊,要是一個一個參訪,不要說多,一尊佛那裡耽誤一分鐘,恐怕我們這裡的時間,十萬年也還沒有參訪遍。因為我們不了解身土是一不是二,懂得這個道理,所謂他分身去的,同一個時間,一切諸佛面前都有他的身,這個境界我們叫不可思議!

  他能夠以一個身變現成無量的身,又能以無量的身回歸到一個身,這就是身土一如所展現的事相。若非身土一如,這個千百億化身的理論在哪裡?這有事,事總有個道理,沒有道理,這個事怎麼能通,理就在此地。這個意思實在講有相當的深度,但是並不是不能體會。我們了解經上常講的常寂光淨土、清淨法身,意思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

  【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蕅益大師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使我們對於修學念佛法門充滿了信心,信心堅固才能往生,不能有絲毫的懷疑。我們在這個世間,學佛以前、學佛以後,我們造作的罪業都很多。沒學佛之前,造一切罪業,不知道,不以為是做錯事情。學了佛之後,有了標準,善惡有了標準,仔細想想,造作的過失真的是無量無邊,如同《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所講罪業深重,實實在在的。像我們這樣罪業深重的眾生,念佛能往生嗎?西方極樂世界肯收留我們嗎?往往我們想到這些事情,不免生起疑惑,大師這段開示就重要了。我們所造的一切惡,『五逆十惡』大概還沒有造,沒有造這麼重的罪業,即使造這麼重的罪,還是有救。《觀經》上講得清楚,什麼人沒救?不相信淨土的人沒救。只要你肯相信、你肯發願、肯依教奉行,造作五逆十惡業也能往生。臨命終時『十念成就』,這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所以古人講,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第一?第十八願。實在不可思議,極重罪業的人,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往生,他在這個時候一念回心就能往生。這是『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就是講這一類人。

  有些同修讀到這些經文來問我,我不止碰到一個,碰到好幾次,來問我,他說法師,這樣講起來太不公平了,多少人一生做了好事,還不能往生,這個人無惡不作,臨終一念,他就能往生。好像淨土法門非常不公平。其實我們凡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只看到眼前幾十年這個階段,前面沒有看到。依照佛在經上所說,這個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的人,他也符合了《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生當中,我們沒有看到他有什麼善根福德啊!善根福德是他累世所修的,這個話我們能不能相信?如果仔細想想,你也許就會相信、你就能接受。一個劣根性很深的人、惡習氣很深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一、兩句話,那緊要關頭,他就能夠回頭、就能夠悔過,不容易,太難了!這種現象,若不是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怎麼喚他也不回頭。從這個地方證明,佛在經上講得不錯。那麼他為什麼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這一生當中做了很多五逆十惡的壞事?善導大師在註解裡說得好,「遇緣不同」,他遇緣不同;換句話說,他這一生沒有交到好朋友,沒有遇到善知識,一生都跟一些惡友在一起。臨終遇到善友,他就能向善,可見得他並不是不能向善,是沒有遇到善緣。這樣的事絕對不是偶然。

  古大德唯恐後學讀到這段經文發生誤會,最大的誤會就是聽說臨終十念還可以往生,造惡的人說現在多造一點惡還沒有關係,臨終還來得及。你要是這樣想法、這樣會法,你就完全把意思會錯了。剛才講了,人家那個人是一生沒有遇到善緣,沒有遇到善友,臨終回頭。你已經遇到佛法、遇到善緣,那你是故意在作惡,哪有這個道理!何況這樁事情要具足三個緣,你想想,你臨終的時候能不能具備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楚,不迷惑、不顛倒,你有沒有把握?我們看臨終的人,到醫院去看看,或者是家親眷屬臨終的時候,仔細去觀察,有幾個人臨走的時候頭腦清楚的?這是第一個條件。假如臨終的時候生病,病得很重,不省人事,你往生的機會這一生就沒有了。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福報,不是容易的事情。第二個條件,在這個關頭,有一個人提醒你,勸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臨終會不會有個人來提醒你?第三個條件,你一聽到人提醒,馬上就接受,就能夠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才能成功!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可是你想想,這三個條件是多難!我們自己能有把握嗎?因此,這個事情雖然有,不是僥倖,絕非僥倖,是這個人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在臨命終時才現前,哪裡是偶然的!

  《要解》裡面這一句,實在講告訴我們兩樁事情,第一個,五逆十惡,造作這個罪業不怕,只要改過自新,真正能懺悔;懺悔就是後不再造,我知道從前做錯了,從今以後不再造,信願持名、老實念佛就行。這是給罪業極重的人,幫助他堅定信心。第二個意思要告訴他,這樣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圓證三不退。此地講『皆得三不退』,《彌陀經》到後面說出來,圓證三不退,這個利益不可思議,任何一個法門裡面都沒有的。三不退是成就,不退轉。第一個是位不退,你證得聖人的果位,絕對不會再墮落回來當凡夫,這叫位不退。佛法裡什麼人證得?小乘初果就證得。所以,小乘初果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他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三界,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他在三界裡面是有限的時間,必定超越。如果他第七次往返的時候,這個世間沒有佛法,無佛出世,他能不能成就?他也能成就。佛講,那個時候他叫獨覺,辟支佛裡面的一種。辟支佛是兩種,一種叫緣覺,一種叫獨覺。緣覺是出在有佛菩薩住世的時候,他聽經、聞法,依照佛法修行,證果了。獨覺是這個世間沒有佛法、沒有佛菩薩,他自己也能成就,也能證得四果,超越六道輪迴,絕對不會到第八次,這叫位不退。第二個叫行不退,行不退是指大乘菩薩,絕對不會再退回來當小乘。第三個叫念不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也就是我們講到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會不會再退回來?不會。

  從這裡說「皆得三不退」,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以這個標準來看,他所得到的功德利益相當於法身大士。這個地位多高,實在不可思議。如果讀到《彌陀經》後面,蕅益大師跟我們講的「皆是圓證三不退」,那就更不可思議。圓,什麼地位才圓證?這個地方是講證三不退,是你初證,分證,沒有圓滿。圓證三不退,嚴格的說就是等覺菩薩,真正是圓滿了,等於念不退圓滿了。如果要把這個標準放寬一點,最低限度也是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確實三不退,雖沒有完全圓滿,是接近圓滿,可以說他是圓證。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智慧、德能、受用幾乎與八地菩薩相等。這個法門誰能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難信是真的,它易行,在修學比哪一個法門都容易。而且成就了,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比哪一個法門成就都高,任何一個法門不能跟它相比。

  【又云,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這幾句話的開示義理很深。『了此』,「了」是明瞭,前面所說的你真的明白了,你才能夠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不可思議,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你能夠得到幾分加持,完全看你的信心跟願心,你有一分的信願,你得到阿彌陀佛本願一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信願,你就得阿彌陀佛願力十分的加持。『彌陀願力』不可思議,能叫你極重的罪業都能夠伏住,能夠令你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名號功德」我們過去在講席當中說得很多。念佛的人雖然不少,但是真正能夠體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的人,的確不多。古大德曾經做過比較,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部經第一?第一就是能夠圓圓滿滿包含一切經。古來的大德,無論哪一宗哪一派,幾乎共同承認《華嚴經》第一。所以,尊崇《華嚴經》為根本法輪,一切經是《華嚴》眷屬。古德有個很好的比喻,把它比喻一棵大樹,《華嚴經》好比樹根,樹的本,本就是它的主幹,叫根本。一切經都比作枝葉,都是從根本上生出來的枝葉。枝葉再多不離根本,所以《華嚴經》叫根本法輪。

  《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古人就說,《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無量壽經》能高過《華嚴》?《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才圓滿,如果不導歸極樂,《華嚴》不圓滿。《華嚴》最後歸到哪裡?歸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就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這第一的第一。這樣一比較我們才曉得,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所佔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不了解,他不肯死心塌地依照這部經修行,還要搞別的。真搞明白了,心就死了,不再搞別的,就在這一門深入。

  這部經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當然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全經,諸位仔細去看看,字字句句都沒有離開四十八願;換句話說,全部的《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解釋、說明。四十八願裡面總共有四十八條,哪一條第一?隋唐時代的大德幾乎公認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顯示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第一,所以這個名號是第一的第一。我們可以說四十八願是解釋這個名號的,《無量壽經》是解釋四十八願的,《華嚴經》是解釋《無量壽經》的,這一部《大藏經》是解釋《華嚴經》的,你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之後,你才知道古人所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精華,一切法要歸到一句,就是「阿彌陀佛」。你能夠相信四十八願願力不可思議,你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這句話很深。這個第一的第一的名號從哪來的?是我們心性的德號,這前面說過,所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名號不是別人,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這是從理上說,理事不二,性相不二,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念的別人,正是念的自己自性,這哪裡是迷信,這哪裡是求人!有許多人有志氣,要靠自己,不想靠別人。我們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加持我們,靠他不是好漢,要靠自己。你自己真行,可以,你真能明心見性,可以;你不行,還是要人家拉你一把。殊不知念佛這個法門,靠他就是靠自,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正所謂是自他不二。所以蕅益大師為我們講信,第一個就是講要信自己,第二才信他,這個信自己,就是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

  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底下第四段,「方便力用」裡面所引的。

  【大毘盧遮那經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這是講力用,力是講能力,這部經典它的能力、它的功用,或者說這個法門的能力、法門的作用,能叫我們得到些什麼?這是題目簡單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大毘盧遮那經》說的這三句,這三句古德用的很多。老同修看到這三句都不會陌生,都感到很熟悉,可是經文的深義我們要能體會,否則的話就很難得到真實的受用。

  『菩提為因』,我們的菩提心有沒有發?菩提心在前面講得很多,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大悲為根』,根是根本,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有沒有慈悲?要從這個地方認真去反省。『方便為究竟』,我們有沒有方便?這個方便通常稱為善巧方便。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用最適當、最妥善的方法,幫助人破迷開悟,這就是「方便為究竟」的意思。眾生根性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於是種種障礙的確是無量無邊。如何能把這些障礙化除,使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共同來學習,這是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永恆不變的一個目標。可是眾生不會輕易接受,《地藏經》上描繪的,我們娑婆眾生剛強難化。佛的意思好、佛的意思圓,眾生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堅固的執著,這是業習。何況眾生與眾生之間生生世世結的這些恩怨,我們今天看不到,我們沒有天眼,看不到過去世,但是能夠體會得到。從來不認識的人、很陌生的人,一見面就很歡喜、很投緣,這是前世的善緣,不能說沒有前世。有些從來沒有見面,一見面就是仇人,就不能夠容納,如果前世沒有恩怨,這個現象怎麼可能產生,他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這樣的。前世、累劫來的恩恩怨怨,剛強難化,於是諸佛菩薩有種種善巧方便。我們要想學菩薩、要想學普度眾生,這個理與事不能不知道,應當認真努力去學,才能夠以清淨、平等、慈悲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觀佛三昧經云,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

  這是釋迦牟尼佛對他父親說的一段話,就是淨飯王,他的父親是淨飯王,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

  【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

  這是第一種利益。佛要不出世,世間沒有經法,唯有佛出世,佛才為眾生講經說法。佛的法運也不能常住在世間,為什麼?佛法因緣生,凡是因緣生的就有生有滅,像釋迦牟尼佛,他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無量壽經》上有說,《法滅盡經》裡面說得更詳細,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那個時候眾生苦了!這個世界要等到什麼時候再有佛法?彌勒佛出世。彌勒佛什麼時候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以我們世間時間來算,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這個數字我算得不太標準,大概總是這個數字。但是從經典上來講,有很精確的數字,是可以能夠計算得出來的。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諸位可以用這個算法能夠算得出來。一天是我們的四百年,也是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計算,四千歲,你算算看是多少年。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降,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由此可知,這個世間有佛法的時候很短,這一萬二千年好短,當中是五十六億萬年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的時間長,太長了!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算是很幸運,你能夠生在這一萬二千年當中,你能夠遇到佛法,這個緣非常稀有、非常難得。因為有這個緣,就有機會脫離六道輪迴,沒有這個緣,沒有機會,縱有善根福德也沒用處,你也沒有法子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佛出世,好處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

  『十二部經』,「十二部」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十二種的方式,或者講十二種不同的體裁。譬如在佛經上最明顯的,大家不說也能看得出來的,經文有「長行」,長行就像我們現代人講的散文。散文的寫作沒有拘束,表達自己的意思非常方便,用散文體。第二種是「偈頌」,偈頌跟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也押韻。但是佛經裡面偈頌,對於平仄不太講究,但是它有押韻,便於記誦,它的句子很整齊,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同。這是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另外一種體裁。第三種的體裁就是「咒」,這是我們中國文體裡頭沒有的,佛經裡面有咒語,往往在長行、偈頌當中加了些咒語。這三種很明顯不同的體裁,我們常常見到的,總共有十二種不同的方式。譬如講《彌陀經》,《彌陀經》屬於「無問自說」,這也是十二種體例之一,這就不必細說。十二部就是指的一切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總不超過這十二種方式。十二種方式圓滿具足的就是《華嚴經》,《華嚴經》這十二種方式統統有。像我們常念的《彌陀經》,《彌陀經》裡面只有兩種,一種是長行,就是散文,一種就是無問自說,這在體例裡面來講是最少的。

  『法施利益』,這是世尊對於一切眾生法布施的利益,布施供養的利益,大小乘經裡面都說得很多。布施是因,果報,實在說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眾生都希求財富,財富從哪裡來的?你得到財富是果報。無論你在世間從事於哪個行業,你發了財,你認為這些財是你聰明智慧、你有能力賺得來的,那就錯了,不是的,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面沒有,你再聰明也沒用,再有能力也沒有用,同樣做一個生意,人家做賺錢,你做了賠本,為什麼?你命裡頭沒有財!這個事情怎麼能強求?命裡頭財從哪裡來的?從財布施來的,世間人不曉得。發大財的人,前生財布施多,肯幫助別人,用財力幫助別人,他來生就得大富。用法布施幫助別人,他得聰明智慧。以無畏布施幫助別人,他得健康長壽。你看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世間人哪個不求?中國人求,外國人也求,你給他講講,他都要。若不修因,哪來的果報?佛不欺騙我們,佛的智慧、福德都圓滿,佛叫二足尊,福慧二足尊,佛肯布施,三種布施從無間斷的他在做!

  而布施當中是以法布施為第一,這個在大乘經裡面比較得多了,法布施是第一。因為法施『能除眾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這兩句就是平常講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開智慧,這個利益是真實的,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智慧開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們在今天看到的,你看許多發大財的,一生當中聚集財富億萬,但是他沒有智慧,這些財不能夠利益社會、不能利益眾生,反而造作許多罪業,這就錯了。這一生壽命終了,來生就到三惡道去受苦。說實在的話,沒有財富的人,造的業少、造的業小,財富多的人,造罪業比一般人不曉得重多少。你就不說別的,單單飲食,你跟多少眾生結了冤仇,你天天吃肉,而且天天還吃活的,你才曉得那個罪業結得重。貧賤人家,說老實話,他一生安分守己過日子,過得很辛苦,他來生不墮惡道。所以,你要是真正看透了三世因果,你才曉得老天爺原來很公平,富人不會生生世世富,貧人不會生生世世貧。貧賤之人,來生就富足,而富足之人,來生貧賤。

  因果輪迴,絲毫不爽,這個事情佛菩薩看得清楚、看得透徹。教導我們,我們聽了這些話,千萬不要以為,我現在日子過得苦,佛菩薩說這些話來安慰我的,你這麼說、這樣會意,你就錯了。諸佛菩薩的言語,都是「如語者」,如語是什麼?完全說的是事實,不會加一點,也不會少一點,給你說的句句是老實話,不是安慰你的,說的是事實真相。一個人大福報是從哪裡修的?是常常念念有利益一切眾生之心,這個人福報大。如果存心,念念只有利益自己的心,這個人沒有福報,他這一生的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他沒有福報。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家庭的利益、自己這個小團體的利益,這福報很小。佛的福報為什麼那麼大?佛起心動念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你說修福,福報大小是從你心量上來說的。你能夠把虛空法界看作是你自己、看作是你一家,這個福報是無量無邊,你的心量拓開了。大乘經上,世尊都跟我們這樣說法。

  『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這一句就是導歸極樂。唯有念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當中才能見到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不退成佛,往生不退成佛。今天時間到了,只能講到此地。後面是佛勸他的父王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要不好,他怎麼會勸他自己的父親修學這個法門?可見這個經文裡面字字句句都含義非常深廣。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