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第三十四集)  檔名:29-519-0034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這對於在現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許多不學佛的人,對佛有誤會的人,可以用這個跟他解釋,佛是什麼?佛就是你的真心;魔是什麼?魔是你的妄心。小乘八相成道裡面有降魔,大乘沒有,大乘知道佛魔是一不是二。覺悟了,魔就成佛;迷了,佛就成魔,就這麼回事情,統統都是自己。換句話說,迷了就是魔,覺了就是佛。心呢?心沒有覺迷,覺迷是妄心,真心沒有覺迷。所以覺悟了,你還有個覺悟的念頭,你還沒有覺悟,你還落在二三裡頭,二三就是不覺。迷跟覺是對立的,你怎麼還搞兩頭!末後這句話說得好,「不可思議」,這個事情你不能去想,你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迷了;你不能說,你說也迷了,說不出來的。說不出來,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雖說了四十九年,佛講得很好,他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聽這些話愈聽愈糊塗,他講的是真話;他講假話,我們聽得很明白,沒有問題;他講真話,愈聽愈糊塗。我們要用心體會。所以佛才告訴我們,你要會聽。會聽,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離言說相」,你聽,不要執著他的言說。聽,不執著、不分別,那就對了。換句話說,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什麼人聽?佛在聽。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人在聽?菩薩在聽。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阿羅漢在聽。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那是凡夫在聽。你看都是在聽,不一樣,他所領會的境界不相同。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你看看這部論的名詞「起信」,那就是入門,大乘入門就告訴你。你要真正,起心動念,實在講我們沒有辦法,它太微細。彌勒菩薩給我們講,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怎麼能發現?我們怎麼能把這個念頭斷掉?這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是上上乘人,但是我們可以學上乘人。上乘人是菩薩,菩薩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能夠聽得如來真實義。有分別執著,你所聽的,你說聽懂了,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說的。再給你說清楚一點,不是你自性的性德,而是你阿賴耶識裡面的見解。為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執著,你還是阿賴耶當家,阿賴耶是妄心,妄心裡頭的知見,不是真心,跟真心隔一層,這就曉得佛法修行修什麼?就兩個字,「放下」,放下就是!

  真的能做到不思議,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說,人家問,你就回答;不問,什麼也不知道;這一問,什麼都知道。沒有人問你,你的心完全在定中,那叫做根本智,《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沒有緣的時候,般若無知,在大定之中,那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清淨寂滅。別人有感,你立刻有應,應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那是什麼?那是根本智起作用,無所不知。就像經中講舍利弗的故事,舍利弗智慧第一,沒有問題能難倒他,多少人向舍利弗請教,對答如流。有人去問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他智慧從哪裡來的?佛舉了鼓,敲的鼓,佛舉鼓做比喻,他說你看到這鼓沒有?看到。鼓裡頭有沒有東西?沒有,空空的,就是兩張皮。敲它,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佛說舍利弗心裡面的智慧就像鼓一樣,你要不叩,什麼都沒有;你要叩他,他立刻有反應。那是什麼?自性般若,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沒有。在外面學東西,那太苦了。外面境界是個緣,它感。像我們讀經,經本展開,文字面對前,它感,我們要應,自性去應,那就生智慧。我們要用分別去應,要用執著去應,就是現在人講的研究,怎麼去研究,研究來研究去,都是煩惱,都是錯誤的知見,不是正知正見。佛法講正知正見,不能研究,研究是思議。不能研究叫什麼?佛學有個名詞叫參究,不叫研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在什麼?研究裡面有分別、有執著,參究裡頭沒有分別執著,不一樣在這個地方。參究是智慧,直截了當,當中決定沒有委曲的現象,這是我們學大乘不能不知道的。

  

  節錄自:02-039-0004 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