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天天念經,還是胡思亂想,你怎麼能得受用?  (第五O四集)  檔名:29-519-0504

  今天很少人懂得這個名詞真正的意思,什麼叫修行?每天敲著木魚念經、拜佛那叫修行。不是!天天念經、天天拜佛,還是胡思亂想,你行為根本不相干,你怎麼能得受用?真正改過來了,念頭自私自利是錯誤的,名聞利養是錯誤的,貪戀五欲六塵是錯誤的,把這些錯誤的念頭修正過來。從哪裡修?給諸位說,要從根本修起,佛家講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三個原則。今天我們看看,在家佛門弟子《十善業道》沒做到,出家的佛門弟子《沙彌律儀》沒做到,沒做到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為什麼沒做到?他沒根,所以想學,學一輩子都學不像,一定要從根紮起。第一個根是《弟子規》,你《弟子規》做不到,你《十善業》怎麼會做到?不可能,《沙彌律儀》更做不到。所以我們要曉得,在從前都有根,現在沒有根,現在要幹還是從老的那個根幹起,像蓋房子一樣。在佛法裡面,《弟子規》是我們的基礎,像蓋房子打地基,《感應篇》還是打地基,這兩重,你基礎穩固才能蓋大樓。《十善業道》第一層,《沙彌律儀》第二層,樓房二層樓,再往上,比丘是第三層,菩薩是第四層。所以今天一層都不能成就,沒有儒跟道的底子。

  古時候佛在印度,那時候人怎麼會修成功?那個時候有小乘,佛教的有小乘,小乘裡面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所以佛在經上教給我們,《佛藏經》裡面有一段話,「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這幾句話很重要,你學佛不從基礎上扎根,你開始就學大乘,佛說佛不贊同、佛不承認。就好像念書,你從幼兒園念起,小學、中學、大學,你說一下就上大學,前面都不念,沒有人收你。所以小乘經在中國《大藏經》裡非常完備,《四阿含》就是小乘經。我沒有學那麼多,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南傳巴利文的三藏,跟我們漢文經典《四阿含》一比較,只比我們多五十部的樣子。那翻譯就太完整了,總共將近三千部,三千部差五十部,這個差距太小了。由此可知,小乘經到中國是完備的。小乘在隋唐時候有兩個宗派,這是學佛的基礎,共同科目,不能不學,俱舍宗、成實宗。可是這兩宗,唐朝末年衰了,宋朝時候就沒有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這兩個宗。於是唐朝中葉以後,我們中國人很聰明,不學小乘,那怎麼辦?用儒跟道代替,儒跟道是中國的東西,裡面的內容不亞於小乘,比小乘講得還圓滿。所以中國出家人跟中國在家的居士,沒有不念四書五經的,沒有不念老莊的,《老子》、《莊子》,他用這個做基礎,再學佛的大乘,一點障礙都沒有。你看,隋唐到現在一千七百多年,這一千七百多年,幾個朝代裡,出家高僧大德、在家的這些居士,修成功的人數不少,超過漢唐。這就是說明,這個措施是正確的,我們可以接受的。

  所以今天我們學《弟子規》、學《感應篇》,當初有人來問我,他說這個是儒的東西、道的東西,我們學佛為什麼學它?提這些問題,對於中國佛教這兩千年歷史他不懂,他要懂他就不會問。用儒、用道來做基礎,這不是我提出來,唐朝中葉祖師大德提出來的。儒釋道三家,表面上形式你看得出來,穿的衣服不一樣,居住的環境不一樣,除外表之外,裡面內容早就融成一體。學儒的他讀佛經,朱熹編的四書編得那麼好,他靈感從哪來的?我是非常懷疑他從《華嚴經》得來的,《華嚴經》有圓滿的理論、有精細的方法,後頭還帶表演。我們看他編的四書跟《華嚴》一樣,《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你看把理論跟方法落實在生活當中,孔子怎麼落實的?《論語》。孟子怎麼落實的?孔子是聖人,孟子是賢人,聖賢怎樣把這些道理、方法落實在生活,做出來給你看。不是跟《華嚴經》一樣嗎?《華嚴經》道理、方法,善財童子把它落實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落實了,做出來給你看。所以這四書愈看愈像《華嚴經》,肯定,因為朱熹學過佛,佛法裡頭有不少高僧大德跟他往來很密切,我們推想有道理,編出這麼好的一樣東西。從這個書編出來之後,中國過去讀書人沒有不讀四書的,一般四書都能夠背誦。今天,我們看到倫敦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這三個學校漢學系的學生都能夠背四書,我們不能不佩服。講的是一口標準的北京話,讀中國的古文,不愧為歐洲的漢學家,我看到了非常歡喜,也非常讚歎。

  

  節錄自:02-039-0079淨土大經解演義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O四集)  檔名:29-519-05044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O四集)  檔名:29-519-05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