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八集)  2002/10/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8

  《太上感應篇》

  上一集我們講到「所作必成,神仙可冀」,這一段在《彙編》裡面註解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句句都非常精彩,都是取自於佛經,都是以佛經來註解這兩句話,可以說是經典裡面的精華。末後它舉出《萬善同歸集》裡面的兩句話,「萬善是菩薩入道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梯」,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學佛的同學不能沒有善心,不能沒有善意,善心善意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眾行,心意變成行為,也就是善行。這兩句話我們換一種說法,善心善意是菩薩修行證果必備的條件,善行是一切諸佛助道的階梯(階是階級,梯是樓梯),就是向上提升的主要因素,像樓梯階梯,一階一階往上提升。

  諸佛就是平常講的分證即佛,這是天台宗將佛分成六個階段,分證即佛在《華嚴經》上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四十一個階級,每一個階級都叫做分證即佛,一分一分證得,是分證佛位。這就是雖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雖然跟佛一樣證得法身,還沒圓滿,還是有差別,還是有階級。這當中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總共四十一個階級,雖然成佛,還有階級不斷不斷向上提升,善心善行才能幫助你提升,超越四十一個階級,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要靠善行。這就是諸佛要成就究竟圓滿的佛位(佛的果位),一定要善行來幫助。

  善心、善意、善行,我們一定要學習,依照經典的標準,在我們現前的階段,我們的標準就是《觀經》三福。三福裡面講的十善,講的三皈,講的眾戒戒律,最後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把善心善行全都包括在其中了。一定要順從佛的教誨,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把自己分別執著徹底放下,隨順佛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才不會空過。接下來看《感應篇》第三十七節: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從這一句一直到四十四節「剛強不仁,狠戾自用」【】,就是從『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一直到「剛強不仁,狠戾自用」第四十四節,這是說大惡,惡當中重大的,大的惡。《感應篇》全文裡面無非是勸善止惡,勸善的文字少,止惡的文字比較多,它的用意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正如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上告訴我們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百法明門論》裡面為我們顯示善法只有十一個,就是我們善心所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由此可知,惡的心所比善的心所多了一倍,當然造惡就比較多,這是一定的道理。

  荀子所說的「性惡」不是沒有道理,中國古時候春秋時代的荀子,他就提倡性惡,人的本性是惡,這個「性」不是本性,是習性。荀子說「性惡」是指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惡都說不上,本性善惡都沒有。所以孔夫子說的性,跟孟子、荀子講的性不一樣。孔子講本性,他說「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就是指本性,本性大家都接近一樣。在佛法裡講本性是一不是二,就是說一切眾生本性都一樣,沒有差別,佛經講的意思更深,比孔老夫子講的「性相近」這個含義更深。

  「習相遠」,我們知道荀子提倡性惡,孟子提倡性善,這兩家的講法都有道理,孟子跟荀子講的性是習性,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習氣、習慣,屬於後天的。習性養成之後,逐漸逐漸遠離了本性,這「相遠」是遠離了本性,「習相遠」就是習性、習氣遠離了本性,佛法裡面講迷失了本性,迷了,迷失了。所以習性迷失了本性,將本性蓋住了。一迷就不曉得回頭,迷而不返,不知道回頭,不回頭就愈迷愈深,從佛法界,十法界從佛法界到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到六道,到三惡道,愈迷愈深,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實實在在的現象,一世不如一世,愈迷愈深,所以勞煩諸佛菩薩在六道、十法界裡面教化眾生。

  根性利的,與佛菩薩有緣的,聽到勸告,容易覺悟,肯回頭,這就是所謂得度。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什麼是無緣?有緣就是聽佛菩薩講經說法,對我們的勸導,他能理解,他能接受,肯回頭,肯修學,這個人就有緣。無緣,聽到佛菩薩講經說法,轉頭就走了,這是緣分淺的,遇不到佛菩薩,那就沒法子了。遇到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深信,不能夠奉行,雖然依舊造業墮落,但是阿賴耶識裡面總是種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這善根是有,但是很薄、很弱,煩惱習氣很強大,善根敵不過煩惱習氣,還是要長劫在六道輪轉。

  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運能夠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每生每世聞法累積來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的,是無量劫生生世世累積來的,在這一生緣成熟起作用,是這個道理,絕對不是偶然的。起作用就得度,這一生得度的機會就到了。諸佛菩薩慈悲,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如果一個人肯接受,佛一定來幫助他,縱然不肯接受,也是暗中幫助他,這就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惡斷盡就是善,所以此地惡報講得多,分量多過善報一倍都不止,可以說從分量上看,講善報的文字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講惡報有四分之三。

  第一句這是總說,「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註解裡也說得很清楚,它說「自此至死亦及之,詳言為惡召禍之事,二句是總攝提綱」,這兩句是總綱領。註解裡頭說得好,「動者萌於心,行者見於事」,「動」就是我們心裡起心動念,心動了,動念頭,這是惡心,這是惡意,「背理而行」是惡行,與三善完全相反。

  「非義而動」,「義」是義理,這一個字裡面淺深的標準很多。大乘的標準,這個義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於性德的念頭,這就是意惡、心惡。性德的標準高,菩薩的標準,我們以《壇經》做比喻來說,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只要有一物就錯了。所以禪宗念佛一聲,漱口三天都漱不乾淨,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哪來的佛!你看連念佛在禪宗的標準來說都是過失,心裡動個念頭,動佛這個念頭,何況其餘!我們會再問,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一樣也不想了,對不對?也不對,還是錯誤。什麼錯誤?你落在無明裡頭。你要真的什麼都不想,將來到哪裡?生到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起心動念錯了,不起心、不動念也錯了,到底要怎麼辦?祖師大德常常到這個關節就不說話了,你自己去參。想也不對,不想也不對,到底要不要想?這當中讓你自己去參。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大乘小乘,要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定慧等學。有定沒有慧就墮無明,有慧沒有定就墮妄想,無明、妄想兩邊都不住,這是定慧等學,也叫福慧雙修。樣樣都明瞭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如如不動的時候是樣樣明瞭之時,樣樣明瞭的時候也是如如不動之時,這是真功夫。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他總是沒有妨礙,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經上常講「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惺」就是清清楚楚。所以那個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樣,這個境界高,我們初學決定達不到。達不到那個標準,我們就往下降,降低一點,降到最低的標準,這也是我們導師淨空上人常常勸大家隨順佛陀教誨,這就是義,這是我們現前的程度。

  我們依《無量壽經》、依《感應篇》,《感應篇》可以依靠,雖然不是佛經,印光祖師提倡,它裡面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彙編》所註解的裡頭就有「自淨其意」,那跟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這是我們應當要依靠,成就我們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動念常常想到我這個念頭、我這個思想,佛允不允許?如果佛在經上不允准我們這樣想,不允許我們起這個念,這個念頭就趕快要放下;佛在經上允許我們起這個念頭,勸勉我們起這個念頭,我們這個念頭一定要提起。

  淨宗法門,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講,只有帶業往生我們才做得到。帶業往生,佛教我們執持名號,你要時時刻刻提起「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所以禪那個高的境界,我們連邊都摸不到,那個境界太高了,不是我們做得到。我們是從有入空,淨土是從有入空,禪是從空到有,我們今天用的這個方法是從有到空。佛教我們念佛,佛教我們憶佛、想佛,我們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多了,我們漸漸就跟佛一樣,發願求生就能得生。

  如果違背佛的教誨,違背性德的行為,這是大惡,我們平常講這是過失,《太上感應篇》這個地方講是大惡。這兩句是大惡的根源,「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一切大的惡都是從這裡產生。這兩句話聽起來還很溫和,責備我們的意思是太深太深了,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這個意思深,現代人往往疏忽了,就是粗心大意,疏忽了。古人的文字比較保守,《感應篇》保守的文字很少,可以說都是講得非常明顯,但是這兩句話是屬於比較保守的,理很深。

  什麼叫義?什麼叫理?這兩字不但是學佛,世間一般沒有學佛,做人也要遵守。我們說一般世間人如果這兩個字沒有了,這個世間會變成什麼樣子?決定是亂世。在中國古代寫歷史的人,往往就是用這兩個字做標準,符合這個標準的就叫志士,是天下有大志的人,立大志,也就是治國治得很好,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的生活過得很幸福。如果是亂世,社會不安定,沒有次序,人民生活很痛苦,那就是義跟理沒有人遵守,就是《感應篇》講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人人都沒有遵守義理,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亂世,亂世則人民的生活就過得非常的痛苦、不安。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社會似乎很繁榮,科學技術發達,帶給人類物質生活有許多的方便,可是「義理」確確實實沒有了。於是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得很清楚,是富而不樂,雖然經濟比較好了,有錢,有錢人生活並不快樂,物質生活過得很好,精神生活非常痛苦,人心不安。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的幸福,所謂是心安理得,身心安定、安穩,這是真正的幸福。心為什麼安?義理他得到了,他懂義理,得到就是他明瞭了,對義理他明瞭了。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這就是講我們的生活工作,處理事物、待人接物都能符合義理,他身心就安穩,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義理要是不明,我們的生活一定是隨順煩惱、隨順習氣,這些習氣都是壞習氣。我們常常講,講得很淺,自私自利的習氣,貪圖名利的習氣,造十惡業的習氣,這種習氣天天在增長,沒有看到收斂。

  所以二十世紀很多人講道德淪喪,道德沒有了(實在講道德比義理還要高一級),這個問題在哪裡?還是屬於教育的問題。這個時代沒有人教了,沒人講了,為什麼沒有人教?沒有人聽了,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過去古老的中國雖然貧、國力弱,但是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我們仔細觀察過去的歷史,古今中外,可以很公平的說一句話,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老百姓,這個善良的因素要歸功於幾千年聖賢的教化,太不容易了。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外國的洋槍大砲打破了中國的古老文化,於是一般年輕人迷信西方的物質文明,而把中國的精神文明完全否定了,於是造成今天的災難。

  我們想到孔老夫子的憂慮,現在我們看見了。夫子的憂慮是「學之不講,有過而不能改」,他老人家這兩句話是金玉良言。講學,講聖賢之學;有過立刻就要改,這就符合義理之行。學之不講,雖然懂得義、懂得理,你如果不講,誰會懂!誰會知道!所以要講,要說明。有過不但不能改,以為這個過是善、是好事,把過當成是善,當成是好事,這還得了!所以社會亂有它的原因,就是大家不知道善的標準在哪裡,往往把過失當成是善,當成是對的,當成是正確的,問題就是出在這裡。所以下面這一句話說:

  【以惡為能。忍作殘害。】

  這是我們在今天社會普遍所看到的,今天如果講聖賢之道,世間人看到、聽到,恥笑你,說你落伍,你不合時代了,完全不能接受。所以競爭去造惡業,大家爭著造惡業,心裡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天天增長,生活當中可以說是無惡不造,這樣才感得大災難的現前,天災人禍。人禍,現在我們知道了是核子戰爭。核子戰爭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這種核子戰爭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小三災,小三災可能會提前。

  西方古老的預言,現在市面上都有在賣,預言的書很多,諸位都很容易看到,都是說公元兩千年這個世紀末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西方人講的,基督教、天主教他們講的,佛法裡頭沒有講。佛法裡面講,只是有災難,而不是末日,就是說這個時期有很大的災難。因為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如果說世界末日、地球毀滅,我們這個世間哪還會有佛法的存在!佛在經上很清楚跟我們講,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可見這個地球上最少還會存在九千年,所以現在並不是西方人講的末日,但是有災難這是真的。大災難,我們想想很有可能,再看現在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這個災難是很可能發生的,為什麼?我們懂得感應的道理,種善因得善果,種不善的因必然有不善的果報,這是召感天災人禍,原因在此地。

  所以學還是要講,我們在此地要努力來提倡。現在有很多年輕的法師學習講經,我們不斷鼓勵他們出來講,介紹場所讓他們講,但是這個事情也是要大家發心,大家來培養年輕的講經法師,多多請他們講經。所以過去我們導師在台中求學,差不多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沒有道場,沒有講堂,我們一般家庭裡小客廳就可以,有幾個人、幾個同修叫來,小椅子坐著就可以講了,可以輪流,今天去他家,明天去你家,可以輪流。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培養講經的人才就是要救世。現在人說救世,要怎麼救世?要勸人覺悟,要將佛的正法普遍宣揚,護持弘揚正法的法師,這比什麼都還重要,能做這件事,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如果講學的風氣興盛,到處有人在講經說法,這個地區決定安定,這個地方的人決定明理,決定有智慧。人能夠明理、有智慧,生活就會過得很幸福,無論我們現前生活是富裕、還是貧賤,都會過得很自在,都會過得很快樂。因為富貴貧賤是過去生中個人修的因不一樣,這一生所受的果報當然就不同,道理明白了,富貴人安於富貴,貧賤人安於貧賤,這個社會不會亂。今天有許多人不懂得,以為這個社會的動亂是貧富不均造成的,他只看到這一個現象,他沒有看到這個現象的根源。社會財富不平均是事實,能不能做到平均?不可能。為什麼?每個人種的因不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怎麼能叫瓜豆合起來變成一個,不可能的。

  古人為什麼能把社會治理得那麼好?就是把這個道理普遍跟社會大眾講清楚。貧賤的人聽了明白了,我過去沒有種善因,現在過這個貧窮的日子,這是應該要受的,自己造的,應該承受。他就很歡喜,不會埋怨別人,不會怪別人,他就不作亂。富貴人有多餘的,他也知道要繼續修福,這一生有財富、有福報是過去世修來的,這一生如果沒有繼續修,下一世就沒有了,下一世就又貧賤了。所以富貴的人如果明理,他也會布施去幫助貧窮困苦的人。所以從前社會安定,是這樣一個道理造成的。富貴人知道我為什麼富貴,過去世修財布施得來的福報,現在已經有福報了,更加要布施,希望來生的福報更大,他明白這個道理,歡喜布施。貧賤人也歡喜去修福了,過去沒修,現在趕快修,修福就不會造業,就不會造損人利己的事情。損人利己不是修福,是在造惡業,造福一定是利益眾人的,這才是造福。人人心善、意善、行善,這個社會怎麼會不好?當然社會和諧。

  如果我們講族群,也可以這樣說。富貴是一個族群,我們一般說貴族,他是富貴這一族的,富貴這個族群,貧賤也是個族群,這兩個族群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這裡頭不會產生矛盾,不會產生衝突,社會問題就解決了。佛法教學的宗旨,大家都知道,祖師大德常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得樂是在現前,現在就得樂,決不是講來生、後世,來生、後世我們還沒見到,現在就可得樂。

  古時候在中國大陸的乞丐,向人要飯的乞丐,乞丐聽到佛法也快樂無比,雖然每天在乞討。但是他為什麼快樂?理明白了,道懂得了,道理明瞭了。雖然是乞丐,雖然很窮到處乞討,非義之財他也不取,不應該得的財物,他也不會取得,他不要,他守他的本分,這是難能而可貴,值得人尊敬,社會稱之為「義丐」。古代「義丐」就是說義理明瞭,他能遵守,雖然是乞丐,他有道義,明白義理,這可貴。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生活方式是乞食,就跟乞丐一樣向人乞討,吃飯的時候跟人家乞食,也是沿門托缽。他真正有智慧、有道德、有學問,他採取這種方式給我們很大的教訓,他教我們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所以他的心多清淨、多快樂!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生活過得那麼簡單,愈是簡單的生活愈健康。

  釋迦牟尼佛在世,實在說他可以隨意,他能常住世間,可惜我們一般人疏忽了,沒有啟請,請求他多住世幾年,我們疏忽了。魔在這當中就得其便,魔王波旬見釋迦牟尼佛,要求釋迦牟尼佛趕快滅度,不要常住在世間。魔看得很不順眼,所以魔要求,佛也答應他,佛就是這樣示現涅槃,離開這個世間。這個事情也是給我們一個教訓,我們為什麼不請佛住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願裡面就教導我們「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我們偏偏不請,讓魔去請,這是我們的過失。

  佛給我們這個警惕,這裡頭兩樁事情,第一個親近善知識,這個機緣希有難遇,一定要抓住。第二個要請佛住世,要請轉法輪。實在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兩條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請轉法輪」就是講學,前面的四願就是改過,「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這是改過。人能夠改過,就可以「常隨佛學」。常隨佛學,佛要住世才行,佛不住世我們跟誰學?所以才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大願。佛菩薩確實是如此,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得很多,我們深深相信,沒有懷疑。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我們有心想學佛法,佛菩薩就應化示現到這個地方來;沒有這個心願,佛菩薩不來,來了沒有意義,沒有作用,對我們沒有幫助。所以佛菩薩住不住世,佛菩薩是不是要來教化眾生,問題在我們這邊的人肯不肯學?肯不肯真學?真正要修學,佛菩薩就來了,如果陽奉陰違,佛菩薩不來,不是真學,佛菩薩不會來,要認真的學習。

  所以首先要懂得義理,順義理必定得善報;違背義理,這是大惡。所以把這兩句做為綱領,非常有道理。哪些事情違背義理?下面一條一條舉例給我們說明,實在這個例子很多,舉出幾條,希望我們從這幾條當中能夠領悟。我們現前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作法,都是惡不是善,只有了解清楚明白了,我們才能回頭,才能斷惡向善。你如果不了解,善惡都分不清楚,要怎麼斷惡修善?所以首先要明瞭、要認識、要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樣不但能救自己,也能夠幫助別人。能挽救社會、幫助眾生,那就是大善。

  「義理」這兩個字,實在講意思很深、很廣,能明瞭義理這是大學問。中國古人所謂實學,就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標準是什麼?完全可以得到受用,不是玄學。在我們現前生活當中可以感受,可以得到功德利益這個好處,這才是實學。不是在講一篇道理,講玄學,不切實際,那就不是實學。這就是講到我們切身的吉凶禍福,跟我們本身的關係很密切,這個學問才叫實學,實實在在,實際上對我們有幫助。

  我們以出家人做個譬喻。「義」就是應該要做的,應該要做的就要做。「非義而動」,「非」就是不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而去做,這是惡,不但是惡,是大惡。順理去行,這是善,這個理是什麼?理就是性德。如果違背理,那也是大惡。我們雖然有時候好像沒有看到這是很大的惡,殊不知累積起來就變成大惡,積小惡就變成大惡,積大惡就變成極惡,道理在此地。我們出家人如何隨順義理?佛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菩薩也給我們做了模範,歷代祖師大德都給我們做一個模樣。佛的模樣是決定標準,絕對的標準,菩薩、祖師大德的模樣就放鬆了,比較鬆了,為什麼?怕我們做不到,所以這個標準就放鬆、降低,但是還沒有太大的違背,所以依舊可以成就。如果把「義理」二字忘記,心行完全相違背,這個出家人必定墮阿鼻地獄,這個我們要知道。

  佛給我們的是什麼樣的榜樣?一心求道,修道、行道。道是什麼?道是真實的戒定慧,這是大道。如來一生所說的一切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由此可知,義理也有三層,最高的義理是慧學,其次是定學,最下是戒學。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三學有沒有相應?我們要從這裡下手。

  定慧這個標準就太高了,雖然高也是要學,為什麼?沒有學就不能成就。想要了生死、出三界,沒有定慧不可,沒有定、沒有慧,要怎麼了生死、出三界?戒學修到最殊勝,只是得人天福報而已,如果只有戒,沒有得定,沒有開智慧,還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只能在六道裡面得到人天的福報,不會墮落三惡道。諸位一定要清楚,想要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縱然是念佛求生淨土,也要定慧。念佛最低的功夫也要念到功夫成片,這是最低的,這才能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這是初級的定慧,沒有這個就沒有把握往生。你念佛念得再好,持戒得再嚴,念佛持戒還是得人天福報。所以什麼叫定、什麼叫慧,要清楚,要明白。

  中國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學佛的人,可以說沒有人沒讀過《金剛經》,《金剛經》就是定慧的標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定慧,那就是禪定。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慧。如果我們對於外面境界還會受誘惑,六根接觸六塵心還會動搖,這個人持戒持得再好,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所以要往生一定要能不受外面的引誘迷惑,不為境緣所動,一向專念,這個人就決定得生。所以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在此地,決定不能看錯了。

  非義、背理,今天社會上我們看到就太多太多了,最顯而易見的,信徒喜歡某一個法師,親近某一個法師,那個喜歡是有感情在裡面,那是非義,是背理。法師去巴結信徒,這個信徒有錢、有勢、有財富,唯恐這個大護法跑掉了,這是非義,這是背理。給你四事供養,讓你生活過得很舒服、很富裕,道心完全沒有了。一般人看這個大護法很好,其實是什麼?那是大魔王,不是大護法。你無量劫來,這一生好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有個解脫的機會,他一下把你拉住,不讓你走,那是魔王。今天有許多人把魔王當作善知識,把十惡業當作善知識,這就錯了。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好榜樣,出家人你這一生究竟做的是什麼?我們細細想想佛陀的一生,他示現給我們看的,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這是我們第一樁要學的。第二可以說用全部的時間,日夜不休息,勇猛精進,修戒定慧三學。自己修學有心得,教化一切眾生,那是無量的功德。自己生活非常簡單,三衣一缽,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凡夫看到他生活清苦,他裡面那個樂的感受,我們沒辦法想像得到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諸位講,沒有經營過道場。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竹林精舍、祇樹給孤獨園,這些場所都是有主人的,他們這些主人邀請佛在那裡弘法,佛是在那裡暫住的。所以我們看到佛經上「佛在」哪個地方,沒有說「佛住」,住就是變成他的家了,他的家才能說住,不是他的家就不能說住,所以說佛在什麼地方,佛現在在什麼地方,都是暫時借住的。所以「在」跟「住」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在」是沒有家,沒有家存在;「住」,住在哪裡,那是有家。

  所以修行人、諸佛菩薩都是再來人,尚且如是示現,我們想想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大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如果有這些事務來勞累,我們的道業決定被破壞掉。所以我們導師常常勸同學們真正學道,他常常舉出他自己的例子,他說:像我這種程度,很幸運一生當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沒有事務上的操心,這一生才有這一點成就。如果你管人、管事、管錢就完了,就不會成就了。所以我們要想一想我們出家為的是什麼,不能違背本願。出家不是去經營一個道場、佔有一個道場。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