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六集)  2003/1/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56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請看第九十七節後面兩句: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

  這兩句上一集講到一半還未講完,布施之後後悔,在社會上很多這種情形。布施後悔是不是有果報?必定有果報,佛跟我們講布施決定能得到果報。譬如布施財富,一定能得到財富,但是布施的心態不同,得的果報就不一樣。譬如有人布施得很爽快,很痛快布施,毫不考慮,布施之後都不後悔,將來他得到財富,也很容易得到,不用操心,不費力氣,不用很麻煩,他就能得到。我們也看到有人雖然賺錢,但賺得很辛苦,很操心,很費力,賺了以後保持不久又失去,這種情形就是前世修財布施的時候,『施與後悔』,施與別人之後,自己就後悔了,後悔錢為什麼布施出去。這種情形大部分不是出於自願,有時候是為了面子,看到別人布施,不甘落人後,他也布施,布施之後才後悔;另外一方面是別人勸他,勸他布施,他一時也不得不布施,但不是出於自心所發的,所以布施之後就後悔。

  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佛跟我們講的話都是真的,六道眾生念念所希求的,就是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是我們一般人所追求的。能不能滿願?實際上能滿願的很少很少,就看你命裡有沒有,命裡有就一定有,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經營一定得到;命中沒有,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也是得不到。

  還有果報有時節因緣,有人福報在少年時候就得到了,父母是他的增上緣,就是一出世就出生在富貴人家,就開始享福;到中年時候,他自己主持家務失敗;晚年的時候,潦倒不堪。這種人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這是他的福報在少年享掉了,沒有餘福,享盡了,這種人很可憐,晚景淒涼,少年享福不知道培福。

  有些人中年福大,如果不明白這些大道理,他還有一點餘福,晚年還勉強能維持。如果在發達的時候不懂得修福,糟蹋自己的福報,吃喝嫖賭不務正業,福報很快就消掉了,晚年還是要受苦。這種人在今天社會也很多,看到四、五十歲的時候光景很好,看起來很發達、很得意,也是吃喝嫖賭,到了六、七十歲的時候錢財都散失,六、七十歲的時候就很淒涼,這就是晚景淒涼。

  由此可知,福報之來,什麼時候福報是最值得人讚歎的,就是福報什麼時候來最好?就是在晚年,在六、七十歲的時候福報現前,這是最殊勝。世間算命看相的人常講:你走老運,走老運好。為什麼?年輕的時候吃一點苦頭不要緊,有體力,能擔當,少年的時候,年輕、年壯的時候吃苦,這沒問題,能抵得過,到晚年的時候才走好運,有年輕人照顧,這是真正福報。

  所以我們看少年人享福不是真正的福報,中年人享福也不是真正的福報,一定要看他的晚年,年老的時候有沒有福報,這是說時節因緣。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會把自己的福報放在晚年享,當然少年時你不知道,你不懂事,中年時候懂事了,自己福報現前不享受,幫助社會,幫助世間苦難的人,自己有福給他們去享,這樣的福報就留到晚年。聰明人才懂得,有智慧的人才懂得這個道理,晚年有享不盡的福報。

  布施的時候決定沒有後悔,布施的時候歡歡喜喜的布施,將來受福的時候就一切都順利,一切無障礙,所以要真心布施。導師講他一生當中非常幸運,他說他過去生中沒修福,修了一點慧,就是比較聰明有智慧,但是沒有福報,佛經上講「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所以導師講他半世紀以前的物質生活非常艱苦,半世紀就是五十歲以前,物質方面相當的缺乏,很艱難,少年沒有福報,到了青年、壯年,就是中年的時候都沒有福報。我們現在看他晚年有很大的福報,晚年的福報不是前生修的,前生確實都沒修福,到現在(今年七十六,過年七十七了),我們看他的福報愈來愈大,這是晚年,六十以上就算晚年。晚年有這一點福報,是學佛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才修的。他二十六歲接觸佛法,修到五十歲,二十幾年的修學累積,到了五十歲以後,慢慢福報就現前,到了晚年福報愈來愈殊勝。懂這個道理,修了真有效,這個方法是過去章嘉大師教給他的,教他布施。

  他開始修布施的時候也很痛苦,東西要拿出去,錢要布施,好像在割肉一樣,很不忍心。但是剛開始很勉強的做,慢慢做一段時間,做久了就養成一種習慣,大概到二十年之後,布施才生歡喜心,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了。不容易,無始劫來慳貪的習氣,好不容易把它磨掉,把它磨平。導師也講過,這也是得力於韓館長,韓館長看到人家供養他,她就問他,要向他拿,馬上就拿去了,逼著他不能不放下,不能不布施,這是一個好的增上緣。如果她看到他有錢,韓館長如果不向他要錢,讓他錢愈攢愈多,貪心就增長了。所以有時候你看到這個情形,這是屬於逆增上緣,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當時對她很不滿意,現在非常感恩,知道她替導師做了一樁好事,貪瞋痴慢從這個地方磨掉了。

  布施尤其是不計較回報,這個福報更大,這是施不望報。如果希求果報,福報就變小了,變少了,你布施,你得福的時候,施與所得相等。施的時候完全沒有求果報的念頭,得果報的時候,超過你所施的太多太多。這是什麼道理?有心布施,你的果報有範圍,你的念頭是界限,所以福報是有限的,這是什麼道理?有心布施,這就是你自己畫個界限、範圍。若是無心,沒有這個念頭布施,你的心量等同虛空法界,福德不可思量。佛在大乘經,尤其是《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這完全看我們布施的心來做比例,心量愈大你得福就愈大,完全看心量的大小。

  第二句『假借不還』,這是我們向人家借東西,借了之後怎樣?借了之後不還,不還人家,這是屬於偷盜的行為,借了不還是屬於偷盜。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而據為己有,都是屬於偷盜。偷盜的果報是什麼?貧窮。你盜人家的財物,將來的果報就缺乏財物,你的物質生活會過得很辛苦。你要是盜法,得愚痴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要懂得。所以一切作為,自己立刻就能想到因果的道理與感應,我們就知道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在因上做得很圓滿,你的果報哪有不善的!種善因得善果。

  世尊為我們講《十善業道經》,你看經中所說的,你修善,你得什麼樣的果報;你造作不善,果報恰恰相反。我們以善心待人,別人以善行回報我們;我們以惡語向人,別人回給我們的也是惡語。由此可知,惡意向人,實際上是惡意向自己;善意待人,那真的是善意待自己,這是我們常講的「自他不二」。在這個地方要深深的悟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對別人好是真正對自己好。

  小註裡面有幾句話,我們應當記住,「凡借人物,須加愛護。向人借物,非不得已,不須借也。借而用畢,隨即歸還」,就是跟人借東西要好好愛護,不能隨便弄壞,向人借物也是一樣。若不是很不得已,就不需要向人借,就是很需要才去跟人借。借而用畢,隨即歸還,有借有還,下次你跟人借,人家才要再借你。如果你這個人借東西從來不還,以後人家知道就不借你。這幾句話是真理,我們要好好的記在心上,決定不可以違犯。我向人借東西,這實在是不得已才借,能夠不借最好就不要借,所以實在不得已,這才向人借。借來東西,確實借來的物品要愛護,決定不能損壞,用完之後趕快歸還,但是有這種品德的人不多。

  導師也說他年輕的時候,那個時候生活非常困苦,可以說一無所有。但是他很喜歡書,愛讀書,所以在當時上班得一點微薄的待遇,真正是省吃儉用,喜歡買書,喜歡讀書。他的書不借給別人,為什麼不借人?曾經借人看,人家借去看,看過之後再還他時,那本書面目全非。有的就亂畫,甚至書皮壞掉。所以以後他的書就不借給人,那時候是這個情形。後來接受章嘉大師教誨之後,懂得要修布施,於是人家向他借書,他就借給他了,損壞的回來他自己再修補。尤其是線裝書,這個書跟一般的書不同,用線縫的,破損之後自己再修復。

  看完之後立刻歸還。他說過去有一個人(這個人現在在台灣也是很有名的法師,聖嚴老法師,是台灣法鼓山的,他跟我們導師是同年受戒,同戒),他借書很有信用,借一定還,而且借去的書保持得相當完好,他有這個品德。他說其他的法師就靠不住了,還有一些少數的,借去之後就沒有了,再問他,有的時候他不承認,「我沒向你借」,你說這有什麼法子!也沒有寫借條。還有一些承認,承認借去不見了,就說「我找不到,不知道放哪去了」,這就無可奈何。這都是不負責任,說實在話,都有因果關係。

  我們平素要養成良好的德行,我們肯幫助別人,別人也肯幫助我;我們能夠愛護別人的東西,別人也會愛護我們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雖然是平常生活當中的小事,有關於我們的德行,關係我們將來的果報,這都是在造因。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九十八節:

  【分外營求。力上施設。】

  這兩句話也是屬於「不仁恕之惡」。『分外』是本分之外,也就是說過分的去營求。『力上施設』,「力」是說你能力所及的,毫無保留,所謂是不留餘地,這個也是錯誤的。換句話說,不知道謙讓,這是總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謙虛,不曉得禮讓,不知道讓人。

  小註裡說得很好,諸位看就知道,這種心態、作為都是折福,折損我們的福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定要覺悟,人在世間的時間是很短暫,百年一彈指,何必在這短短時間不饒恕別人,而去造作一切罪業!這是佛在經論上常講愚痴之極,「可憐憫者」。仁人君子,事事忍讓,事事退後,所獲的福報無有窮盡。凡是不讓人,這樣的人都是薄福之相,這樣的人不必去跟他計較。

  現代這個社會,如果諸位冷靜去觀察,你就曉得有極大的危機埋伏著,而且這個危機在我們觀察當中,不會太久它就會爆發。導師講過,在兩、三年前看到洛杉磯淨宗學會《慕西》雜誌,裡面有一篇「美國青少年犯罪的統計」,他看了非常驚訝。當時他就講這個事情如果不能改善,美國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後,這個國家就不堪設想,不但美國會毀滅,連世界都會毀滅,問題嚴重到了極處。

  導師為這樁事情非常的擔心,也特地到加州去了一趟,跟當地宗教領袖、社會領袖舉辦了兩次座談會,在電視台,主要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現在大家對這問題都非常憂慮,沒有法子解決。這是什麼問題?是教育問題。涵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也包括宗教教育,四方面教育結合,做好了還能挽救,但是這四方面的教育要想結合,就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導師要求電視台多放一些正面的內容,善導人心功德無量。電視台的董事長、總經理也都非常難得,他們同意了,我們提供講經的錄像帶給他們。實在講,這種做法也是杯水車薪,只是盡人事而已,實際上還是很有限。希望社會大眾都能覺悟,都能反省,都能回頭,這個世界才有救。

  在那個時候,三重廖居士到新加坡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台灣青少年犯罪這種行為跟美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超過沒有減少。父母教導兒女,父母講一句,小孩頂十句。導師聽到這些說法,台灣問題嚴重,一定有大災難。

  現在人不讀書,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不是預言、不是迷信,古聖先賢教我們觀察社會吉凶禍福,從哪裡看?從人心看。你仔細觀察,他想的是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如果三業善,這個社會好;如果三業不善,這個社會一定有災禍降臨,這不是迷信。古人所講的,我們再拿佛的經論來對照一下,我們就能堅定信心,深信不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這是我們生活環境。環境隨著人心轉,隨著人的念頭轉,心念善,環境是吉,環境是福;心念不善,那是災、是凶、是禍害。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他們出現在世間做些什麼事?古今中外,可以說他們做同一樁事情,教學、傳道。

  禍害的根源在哪裡?佛法說得清楚,根源在「我見」,這個名詞真正能體會到的人不多。它的作用是什麼?起什麼作用?自私自利,這個大家就好懂,容易理解,說自私自利我們容易明瞭。我們今天看全世界的人,哪一個不自私自利?每個都自私自利,哪一個不是拼命在追求名聞利養(求名求利)、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兩句話是從這上面說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就是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爭名奪利。

  那一年,大概在三、四年前的事,在新加坡有一晚,北京何云居士到新加坡來訪問,晚上跟導師一同到金山閣吃晚飯。金山閣是一間素食餐廳,這裡有很多電視,導師看電視裡面有歌女在唱歌,導師看那個歌女,一看那是魔鬼,不是人。聽說這個歌女在外面唱歌的時候,門票都賣到一千塊錢一張,導師說這還得了!新幣一千塊一張等於台幣將近兩萬塊,還是很多人買門票去聽她唱歌。他說我們這裡講經說法不要錢,人還不進來,那裡一千塊錢一張,拼命往裡頭鑽。從這裡我們就想到現代人頭腦想什麼,不得了,群魔亂舞。

  《楞嚴經》上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些是邪師?這些統統是邪師。他們怎麼樣教導社會?教導社會的人作惡,社會如何不亂!災難頻繁,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就曉得它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道德仁義禮」已經廢棄了,滅絕了,這些芸芸眾生的前途在哪裡?如果你稍稍明瞭佛法,在三惡道。地獄現相,地獄眾生,他這種現相露出來,這就是地獄相,地獄相現前,我們還能不覺悟嗎!

  怎麼樣救佛法?怎麼樣救眾生?我們實實在在不明白,怎麼救自己都不知道,你說可憐不可憐!這是現代人的情形。救眾生、救自己,從哪裡救起?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給我們講的三條,淨業三福,這三條的重要性有幾個人知道?佛說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你懂嗎?三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修行人成佛都是這個基礎。不管你是修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以這個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就決定不能成就。我們的修行先要在這裡扎根,根扎好之後,你才會有成就,你用功才得力,說老實話,你才能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要是放棄這個基礎,不管你怎麼精進修學,諸佛不會護念你,龍天善神也不會保佑你,為什麼?你走的是邪道,這是正法的根。

  根之根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這八個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眾生,教什麼?就教這八個字。這八個字如果我們把它省略起來,四個字,「孝親尊師」,再省略的講兩個字,「孝敬」。世出世間的聖賢,教化就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做圓滿,就成佛了。我們把這兩個字去掉,我們不孝父母。如果孝順父母,你就不敢打妄想,就不敢做錯事,為什麼?做錯事、打妄想,對不起父母。不能依教奉行,對不起老師。

  今天我們說這個話非常痛心,感慨無窮,今天孝道、師道都沒有了。今天誰聽誰?誰也不聽誰,都希望別人聽我的。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現在恰恰反過來,是希望眾生來恆順我,我不會順眾生。這就是天下大亂,所有災難禍害都降臨了。補救之道,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世間人不孝,我盡孝,我做給大家看;世間人不敬,我修敬,做給大家看。這就是佛菩薩再來,現身說法,必定再來人才能做得到,不是再來人做不到,他沒有這個智慧,他也沒有這個福德。這是大智慧、大福德,他才能做到。

  眾生善緣成熟,才有這些大善知識再來人間出現。眾生如果沒有福,造業要受災難的時候,這些人就退隱,善知識就隱藏起來。眾生沒福,就是眾生聽不下去,不接受、排斥,反過來還要毀謗,會造更重的罪業,所以這些聖賢只好暫時先退隱。聖賢退隱,什麼出現?妖魔鬼怪出現了。所以大家要記住《楞嚴經》這句話,說的是我們現前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如恆河沙。我們聽到這句話,要冷靜反省我自己是不是妖魔鬼怪,這個重要。如果自己是妖魔鬼怪,趕快回頭,回頭是岸。佛與魔一念之差,一念覺悟,魔就成佛了;一念迷惑,佛就墮成魔道。所以宗門大德常說「無佛亦無魔」,在一念之差,要認真學習。

  導師為淨宗同學編訂的《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很重要,那是少到不能再少。最低的限度我們能夠做到,你這一生必定得生淨土,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我們在這時代的巨浪當中,不會被淹沒,不會被大浪淹沒,我們能夠保住。如果不能依教奉行,必定被時代的大浪所吞沒,你的前途決定是黑暗的。這是導師對我們淨宗同學的開示,他說他年歲大了,隨時可以走,他自己知道要到哪裡去,前途一片光明。他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全心全力為大家,幫助大家了解眼前的事實真相,眼前種種危難。能不能產生效果在於我們同修有沒有警覺,果然警覺到了,你有福;依舊麻木不仁,他說他也盡到責任了,將來你如果墮落在三途,你不能怪他,他早就說過了。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導師常講放棄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思想,因為自己的成見、見解、思想都是罪惡,我見。《地藏經》上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起心動念都是罪業,這是佛說的,佛在《地藏經》上所講的。我們想想沒錯,要捨棄,一切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我們才有救。所以一定要放棄自私自利,放棄名聞利養,放棄貪瞋痴慢,一切為眾生、為佛法,決定不為自己,我們這條路走出來了,解脫了。解除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脫離自私自利,脫離名聞利養,脫離五欲六塵,這樣就脫離六道輪迴了。這段我們就講到這裡,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九十九節跟第一百節。九十九節一句話:

  【淫欲過度。】

  註解註得很長,可見得這個惡是相當嚴重。第一百節有三句:

  【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

  在沒有介紹之前,導師也講到這一段有件事情,這是三、四年前在新加坡淨宗學會,他接到台北同修打來的電話,要求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還有淨宗學會立亡靈的牌位,這是有同修打電話去要求。有很多亡靈請求到居士林、淨宗學會來聽經,要求供牌位。大概可能有幾個真正發心修行的,在淨宗學會、居士林有真正修行的人,當然最主要的因素是上淨下空導師在那裡弘法的感應,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感應,也值得大家勉勵。不認真修行,鬼神也不理你。認真修行,鬼神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想到這邊來聽經,到新加坡聽經,想到念佛堂來念佛,這是四眾同修都要認真努力。跟我們人一樣,鬼神也是跟人一樣,哪個道場真正有道、有解、有行,當然會嚮往去那裡求學,這是任何一道眾生都有這種情形。

  佛法不外乎解與行,導師說非常可惜,一般學佛的同修(四眾同修都在其中),學得不夠深、不夠廣,行只顧自己,不知道諸佛菩薩的行遍法界,不是只顧自己的。只顧自己,連小乘都不如,小乘也顧一切眾生。不過小乘跟大乘的差別就是小乘不主動,別人向他請求要求,他決定照顧;不要求,有的時候他就不理會了。不像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主動的,我們在經上念得很多,「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不來找你,菩薩還是照顧他,主動的去照顧一切眾生,那是菩薩。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感應篇》第九十九節,『淫欲過度』。註解裡面說「邪緣外合,滅德喪心,太上固已垂戒於前矣」,這個前面說得很多,前面已經說過。下面說「至於夫婦正色,尤須有節,若云正色非淫,豈免縱欲殺身之禍」,後面註解得很多。

  佛法裡常說,愛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個愛就是愛欲,「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兩句話重要。淨宗法門,「欣厭」兩個字圓滿的包括了。厭是什麼?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就是厭離六道輪迴。什麼是真正的厭離?首先就要把愛欲斷掉。你有這個東西,事上沒有,念頭上還有都不行,你有這個念頭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念不一不行。怎樣才一?二六時中只有這一念,除這一念別無二念,那個念才是一,這樣的人決定得生淨土,真的叫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有緣,一定要廣度眾生,為什麼?與菩提心相應,發菩提心。沒有緣分廣度眾生,他有堅固的誓願,他沒有緣,沒有機會,但是他有堅固的誓願,決不是沒有度眾生的願,願是有,一定有這個願,只是沒有機會、沒有因緣,不夠條件,不是沒心願。如果沒有度眾生的心願,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為什麼?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相應。所以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發菩提心,你不能夠專念,不能往生;專念,不發菩提心,也不能往生,這個我們要記住。

  所以愛欲一定要斷,要從心地上去斷,知道這個後患無窮。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出不了六道,就是被這樁事情害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還不放下,那就跟過去生一樣,我們念佛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緣。你要問哪一天能往生、哪一世能往生?這就要問你什麼時候把愛欲斷了,我們講放下了,那個時候就是你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註解很長,換句話說,就是說明這句話的重要性,有很多人疏忽了。

  再看底下這句,『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這些事在現代社會裡面常見到,我們自己要細心反省,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外面容貌裝得和顏愛語,這是偽裝的,實在講,可以欺騙世人,真正有道行、有學問的人,欺騙不了。世間愚痴的人容易被騙,太多太多了。

  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魔王外道很會偽裝,虛偽裝得好像佛,很容易誘惑人。所以我們往往看到他的徒眾很多,財力、物力非常雄厚,我們弘揚正法的四眾弟子,遠遠比不上他們。他們會裝,我們不會裝;他們用手段,我們沒有用手段。我們遵從佛的教誨,隨緣而不攀緣;他們是攀緣,決不是隨緣。

  「穢食餧人」,這一句話引申的意思就很廣了,凡是不能用的、不堪用的,拿這個東西布施供養別人,都是這個罪過,這裡只是舉個例子而已。「穢食」,穢是說骯髒不好,拿給別人,拿給人吃,當然吃了身體就不好。譬如我們過去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也有人拿過時的東西送給道場,當然這不是說他一定是存心,有時候是無意的,他沒看東西的日期,什麼時候超過日期,因為食品的東西都有期限,超過期限就壞掉了,吃了對身體就有傷害,往往沒注意,放了很久,送給道場,吃了身體搞壞。這引申出來就是說,凡是不好的東西就不要送人,送人要送好的東西,送不好的東西給人,反過來害別人,這是罪過。

  「左道惑眾」,這就更廣了。左道,旁門左道,這不是正法,迷惑大眾。尤其是佛門,我們如何辨別?佛教給我們一個基本的原則方法,與戒定慧相應的是正法,與戒定慧相違背的是邪法。戒定慧的範圍也很廣,我們淨宗同學所依據的經論是五經一論,我們從經論裡面,導師也摘錄出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諸位要是能善於利用,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你自然就能辨別。你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做標準,與這個相應的是正法,與這個違背的是左道,旁門左道。

  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教大家提高警覺,外面的外道、左道比較好辨別,比較好認識,最麻煩的就是佛門裡面的外道,門內外很不容易辨別。佛門之外的這些外道,你一看就知道。佛門裡面的外道,這是古德講的門內外,愈是親近自己的,他這個思想不純正,見解偏差,有了錯誤。他學佛也學了很久,但是見解偏差、錯誤,這都變成門內外了。佛門裡面的外道,這是較不容易辨別。甚至於他也修學淨宗,也跟我們一起,也打著淨宗的招牌,但是他的心想要當領袖,要抓權,這個心就壞了,心就毒了。毒是什麼?心貪瞋痴是三毒。不能夠放下名聞利養,在這個道場裡爭權奪利,製造小黨派,毀辱與自己對立的,都犯了這個罪。如果我們拿這五個科目一對照的時候,你就發現了,你要有標準,你才能辨別邪正、辨別善惡、辨別是非。

  我們自己純一的善心,自然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縱然受到傷害,也不怨天不尤人,自己回過頭來反省,重報輕受。如果我不認真修持、修行,那個報比這個不曉得要嚴重多少倍,這是屬於重罪輕報。所以心裡面自自然然就能做到逆來順受,我們的怨可以化解,災難可以消除,不能消除也能夠減輕。心善、言善、行善,必定有利益。

  世出世間法裡面決定不爭權,決定不奪利,不與人爭權力,不與人爭名位,我們要顧著道義。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自己居在什麼樣地位,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心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居住在職位上,要負起服勞役的使命;不在這個職位上,我們協助別人。像我們這個道場,我們全心全力,新加坡李會長、導師在那裡弘法,我們是站在協助的立場。道場他在領導,全心全力幫助他,他有多大功德,我們跟他的功德是相等的,無二無別。你如果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有什麼好爭的!

  佛教給我們讓,忍讓,但是今天的社會,小孩從生下來大概就教他要競爭,你說這怎麼得了!以為競爭要不擇手段才能夠爭得到的,才能被社會大眾所讚歎,這個社會前途就可悲。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