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六十五集)  2003/1/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65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我們看《感應篇》第一百二十三節,也就是這本書倒數第二段: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全文總結前面一小段「推本念初」,接著教我們「改過遷善」。改過遷善的道理都是前面所說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原理,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吉凶禍福都在一念之間,心變法界,心轉法界,這個道理總要明瞭。於是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真正的觀察到,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他們的一片悲心,看到芸芸眾生迷惑顛倒,迷在哪裡?不了解事實真相,這是迷;顛倒在哪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是顛倒,造成災難,造成苦報。在事實真相裡面,不但沒有六道輪迴,四聖法界也沒有,心性所現的,唯有一真法界,這個我們總要曉得。沒學佛的時候不知道,學佛總算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唯有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從哪裡變現的?一心變現的。境界都是心現識變的,所以一心就現一真法界。念佛這個法門何以殊勝?到底殊勝在哪裡?它的殊勝是直截了當,教你修一心不亂。我們念佛的目的何在?目的要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就現一真法界,十法界就變成一真法界,就這一回事。修學其他法門,到最後還是要入這個境界,但是一切法門沒有這個法門直截了當。

  佛在大乘經論裡跟我們講得很多,我們的心想什麼就變什麼,念什麼就現什麼。現在這些眾生心裡想什麼?想「財、色、名、食、睡」,想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欲望,想這些東西就變欲界。從這五欲五大類裡面起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變什麼?貪心變餓鬼,瞋恚變地獄,愚痴變畜生。六道三途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從識變現出來的,自己作自己受,與別人不相關。你心想天堂就現天堂,想菩薩就現菩薩,想佛就現佛。所以淨宗法門教我們什麼都不要想,天天想佛,想佛就變佛,想佛就變極樂世界,就是這一回事,這從原理上說。

  我們現在念這一段重要,『其有曾行惡事』,我想每個人都如此,每個人過去、今生都曾經做了許許多多的惡事。為什麼會做惡事?沒人教,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這些道理,所以才作惡。造作惡事,你如果能夠悔改,聖人告訴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過不怕,貴在能改。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讀到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罪,我們所造的罪業跟他相比,我們比他輕,他造得重,他的果報在阿鼻地獄。可是這個人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在臨命終時後悔,以真誠心懺悔,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了。釋迦牟尼佛把這樁事情告訴我們,就是大藏經裡面這部《阿闍世王經》,佛告訴我們,他不但往生,他是上品中生,真正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這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造極重罪業都能往生,問題是你要真改,從內心裡頭改過,知道自己錯了,往後永遠不犯這個過錯。

  毀謗三寶,這個過失也在阿鼻地獄。歷代祖師大德示現給我們看,在還沒學佛以前,還沒遇到佛法以前,都造過這種罪業。像近代的印祖,印光祖師,他也是這樣示現的,到了以後遇到佛法才知道過去錯誤,知道之後懺悔。古代天親菩薩早期學小乘,他不相信大乘,毀謗大乘,以後接受他哥哥的教誨,知道自己錯了,他在佛前發誓要割舌頭,割舌頭懺悔。以前用嘴毀謗,現在這樣處罰自己。他哥哥就告訴他:你過去用嘴、舌根毀謗大乘,你現在割起來又沒有什麼作用,你能用嘴毀謗大乘,你現在為什麼不再用舌根去讚歎大乘?反過來讚歎大乘,這是真懺悔,為什麼把舌頭割掉?割掉你又不能講。他聽了以後就一下覺悟過來,從今以後讚歎大乘,這是改過遷善的好榜樣。假如我們過去曾經做過謗法,謗佛、謗法、謗僧,造這個罪業,我們今天反過來讚佛、讚法、讚僧,這就對了!這就是天親菩薩給我們示現的模範、榜樣。回頭,要以行為回頭,心行都回頭,這才能消業障。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現在已經變成佛家的口頭禪,誰都會講;「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誰都會講,不但現在人會講,古時候人也會講。在古代唐朝時代,白居易是一個詩人,遇見鳥窠禪師,這個禪師為什麼叫鳥窠?他就是在樹上搭個小茅蓬,像鳥巢,像鳥住鳥巢一樣,他就住在那裡打坐。你就曉得他生活多簡單,萬緣放下,是個老修行人。白居易遇到他,那個時候他是杭州太守,太守就像我們現在的市長一樣,遇到鳥窠和尚,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教大義?鳥窠禪師就說這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之後就笑笑,他說這個話三歲小孩都會說。鳥窠禪師回答一句話,「三歲小孩能說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意思就是說這句話三歲小孩雖然會講,可是八十歲的老翁還做不到。白居易聽了之後,想想很有道理,要做到,不是只會講。怎樣才能做到?這個事情非常重要,關係我們的前途,關係我們的來生,來生是果報,今生是花報。換句話說,不但關係來生,也關係我們現在,現在可以趨吉避凶。

  世尊慈悲到極處,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針對我們現代人怎樣斷惡修善。佛說菩薩有一個方法可以永斷惡道苦,不但是三惡道,六道都苦,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惡道苦。在佛菩薩眼光裡面,十法界都是惡道,所以這個惡道不是指三途、三善道,連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惡道,為什麼?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契入一真法界。只有一真法界是正道、是善道,十法界都是惡道。

  佛說「菩薩有一法」,這個菩薩是法身大士。他教我們日夜就是晝夜都不間斷,「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句話重要。我們晝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常常想到善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一天到晚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念他們的善,不要念他們的惡。你念他們的惡,就把別人的惡變成自己的惡了,你說這多愚痴!每一個人的心都是至善的,跟佛沒有差別,所以佛教我們這樣修。

  現在我們知道佛與法身菩薩他們心裡所裝的都是善法,一絲毫的惡法都沒有。凡夫錯了,錯在哪裡?心裡面都裝惡法,不裝善法,眼睛專看別人的缺點,專記別人的惡行,口專說別人的是非。你天天心惡、念惡、行惡,怎麼會不墮惡道!菩薩何以能夠離一切惡道苦,連十法界他都超越?他就是憑心裡頭不容納絲毫惡法,純粹善法,純善純淨。你能做到這一點,佛就說了,你就常得親近諸佛如來,菩薩、聖賢跟你做朋友,入了諸上善人的俱樂部。

  我們為什麼不把念頭轉過來?這比什麼都重要,別人造惡與我不相干。別人有善,我們記取、學習、效法;別人有惡,不要把他的惡放在我們的心上,絕對不放在口上,這是積德累功,要從這個地方做起。惡人偶爾也會做一些好事、善行,善的,我們給他讚歎,決定不講惡的;惡的,我們不要講、不要讚歎,我們都不放在心裡,我們要這樣修,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新加坡許哲居士,她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她說她一生,別人有什麼不好、惡的事情,就好像在街上遇到一些不認識的人,走過就好了,沒把它放在心裡,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活到一百零五歲,身心健康就是這樣修的。她說這個原則,馬路上的人走來走去,你會去問他們在講什麼?問他們什麼事情?不會,我們沒把它放在心上。所以這個態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能保持我們心地清淨,你就很自在、很快樂。為什麼要記別人的過失?為什麼要記那些不善?佛菩薩這個方法很好。

  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佛說「十善業道」。身:殺、盜、淫,這是惡,決定不著心,決定不放在心上。口:妄語、惡口、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綺語(是花言巧語)。意:貪、瞋、痴。這是十惡,佛講這個標準。十惡決定不可以一分一毫夾雜在你的心裡,心裡完全充滿了十善,這樣修學就能成就無上道,就能成佛。

  我們看許多佛像,畫的佛像,佛像上面畫圓光,頭部都畫個圓光,光頂上寫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中文寫的,也有用梵文寫的,還有用西藏文寫的,都一樣,就是「唵、阿、吽」。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十善業道的圓滿。「唵」是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阿」是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吽」是意業,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做圓滿就成佛了。所以佛說法身菩薩這一法是正確的,我們在佛像圓光上看到,這個方法是修行的根本,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滿。

  所以『久久,必獲吉慶』,只要能夠斷惡修善,斷十惡,修十善,久久你一定能夠獲得吉慶,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轉禍為福』,將災禍轉變成福報。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記住,認真的修學。我們再看《感應篇》最後一段,第一百二十四節。我們在大科裡面是太上「結勉」第七,這是總結勉勵我們,是第七個大段: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前面這一段「改過遷善」,這一段很要緊。註解裡面說得很多,很重要,這裡面也引用了《了凡四訓》跟古大德講懺罪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我們講到總結,『故』這個字是總結全文。『吉人』,這是吉凶禍福,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善人,講善人還不太恰當,講福人,很有福報的人。這個「吉」跟「福報」非常貼切,就是說非常親切。很有福報的人,有福之人,他一定具備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語善』,就是說言語善,講話是善,善的標準就是佛跟我們講的十善業道。此地註解也註得非常好,「語善,如非禮勿言,樂道人善,開發人之善心是也」,這三句講得好。換句話說,不應該說的話決定不說,非禮勿言;喜歡讚歎別人,喜歡說別人的善事,決定沒有嫉妒、沒有隱瞞。喜歡說別人的善事,喜歡開發別人的善心,這就常常能夠教誨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勸導一切眾生明瞭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非常重要。這是「語善」。

  太上在前面一再教導我們積德累功,積德累功最重要的就是語善,言語的善。實在講,許許多多人心地不錯,做人也很好,就是言語不謹慎,所有的功德都從言語上漏掉了,你說這多可惜!所以《無量壽經》上,佛教我們「善護三業」,把口業擺在第一,這不能說沒有道理。太上也把語善擺在第一,跟《無量壽經》不謀而合,《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在前面說過了,不但不能說,決定不能把別人的惡放在自己的心上。把別人的惡放在自己的心上,我們的心就壞了,這是很冤枉的事情。我們的心原本是善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我們的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決定不可以怪別人,怨天尤人這個罪過就更大了。怪自己不好,為什麼把其他人這些不善的事情,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上,沒有人叫你放,是你自己要把它放在心上,要把自己純善的心變成不善。

  心不善,語怎麼會善?所以根源是心。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教我們修行,所謂是「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人心跟佛心是一個心。佛的心,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到「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佛心。凡夫的心,不善的多,善的少,所以才變成六道,才變成三途,三途六道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從今天起明白這個道理,自己心中的不善要趕快把它捨棄掉,把它消除掉,放下。我們要像佛一樣,容納虛空法界一切善法,這個人就成佛了,轉凡成聖。

  善與不善的標準,佛給我們列了十條,十善業道。《感應篇》跟「十善業道」可以說是相關的,這個關係非常密切,《感應篇》也是在說明「十善業道」。佛給我們訂的標準,可是那個標準也有個根,如果你不知道那個根,這個十善怎麼修?也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修不圓滿。根還是一個念頭,凡夫的念頭總是自私自利,用自私自利去斷十惡、修十善,決定不圓滿,也得果報,果報是人天福報,這個要知道。

  在中國歷史上福報最大的,這幾千年來福報最大的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中國歷史上講,帝王的福報沒有人超過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真的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也長壽,壽命長。所以他自稱為「十全老人」,十全是五代同堂,哪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諸位要曉得,這個福報是自私自利沒有捨棄,修十善業能得這麼大的福報。可是要曉得出不了三界,不能脫離輪迴,這個福享完之後,你這一生也會造作一些罪業,福報享盡,這個罪報還會現前,於是六道輪迴就是這麼形成的。

  學佛之後,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看清楚,我們不再做這個傻事情了,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一切為正法久住。為什麼?只有正法才能夠覺悟眾生心,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佛與大菩薩會不會去做乾隆皇帝?不會,不會去做皇帝,那個哪是享福,那只不過是人天福報,不能成就殊勝功德。殊勝功德是什麼?教化眾生。所以佛菩薩一定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我們的根本老師,他決定不會去搞政治,他也不會去搞工商業,不會搞這個,全心全力教化眾生,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示現在世間給我們看的一個好榜樣。

  『視善』,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我們,菩薩轉惡為善的方法,非常強調「晝夜常念思惟觀察」,這個「視善」就是觀察,觀察一切善法,不要去看不善法。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是視善。世間人有沒有過失?沒有,一切人事物裡頭都沒有過失。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也說得很多,他說「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境緣」兩個字都包括了。這裡頭沒有善惡、沒有好壞,確實是清淨的、平等的。「好醜起於心」,好醜、善惡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我們以為他好,以為他醜,實際上不是這樣。所以如果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原本是一真法界,原本是極樂世界,搞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我們這個身體原本是金剛不壞身,搞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毛病,這就是心裡面都裝一些貪瞋痴慢、五欲六塵、是非人我,所以才搞成這個模樣。過去沒有人教,那情有可原,自己無知;現在佛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聽懂了、相信了,就應當放下萬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一真法界的生活,你說這個多美滿,這個多自在,多幸福!此地「視善」,就是佛教導我們觀察一切善法,決定不要去觀察一切惡法,從根本上回頭。

  『行善』是行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在這個「行」字上面。一天你能行三善,『三年』,這是講積功累德,『天必降之福』,你每天這樣做,做三年,所有一切的災禍就消除了。佛家常講消業障,業障真的消了,福德現前,智慧現前,我們應當要學習。

  我們再看《感應篇》最後的一段,「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我們剛才講到這一段,這是講一天有三善,做三年,天必定降福給你。接著後面這一句,『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到這裡是一句。末後這句話是勉勵,『胡不勉而行之』,《感應篇》到這一句就圓滿了。

  總結吉凶禍福是我們自己造的,決定沒有鬼神主宰,也決定不是上帝、天帝所主宰,與諸佛菩薩更沒有關係,完全在自己的造作。「三年」就是一千日,一千日所造的業累積下來,就形成明顯的果報。一千日果報就這麼明顯了,一千年還得了!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外國的宗教都講現在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怎麼形成的?就是一千年的總結,算總帳,這個很可怕。尤其到世紀末,我們現在就是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紀末交接到世紀初這個當中,這個現象非常不好。一切眾生,不但是我們自己,六道裡面的眾生,無量劫來我們累積的習氣,確確實實是惡多善少。如果是善多惡少,我們就不會到人間來了,最低限度你也在天上,或者是超越三界到四聖法界,這是必然之理。凡是在人道以下的,決定是惡多善少,惡比較多,善比較少。正因為這一個事實,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在世間教導我們,這些大聖大賢都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從事於教學的工作。

  但是我們都知道老師教得再好,也不可以違背國家的教育政策,所以國家護法功德就大了。我們稱中國古代的君王,一般都稱作古聖先王,稱帝王都稱聖人。聖人是什麼意思?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理事因果他懂得、他明白,這種人稱「聖」。所以他們制定的教育政策,可以跟諸佛菩薩完全配合,我們講「弘護」。佛菩薩這些聖賢人弘法,帝王來護法,護法比弘法還要重要。如果沒有這些護法的人,佛菩薩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不能發揮,影響力不大,他能教幾個人?影響社會、影響國家、影響世界,一定要聖賢的領導人來護持正法。

  在中國古代的君王,沒有一個不重視教育,沒有一個不護持教學。正式列入國家政策的是漢武帝,漢武帝將孔孟的學說訂為國家教育政策、教育的方針。這個政策訂下來之後,一直到清朝末年,可以說幾乎一、兩千年當中,歷代帝王都遵守。雖然有改朝換代,這個教育政策永遠沒有變更,一直傳下來,所以儒家孔孟學說就變成中國教學的主流。

  漢明帝時候,佛教傳到中國來,由於佛教的教學跟孔孟教學是站在同一個基礎上,這個基礎就是孝道。所以傳到中國來之後,就被中國朝野普遍歡迎,帝王親自主持佛陀教育,於是孔孟教學跟佛陀的教學在中國同時並行。佛教教學的效果超過了儒家,原因在哪裡?儒家的教育是屬於宰相下面的一個部,我們現在叫教育部,古時候叫禮部。禮部就是現在講的教育部,教育部屬宰相管,像我們現在教育部屬行政院,行政院長管的;佛陀教育歸帝王親自掌管,這個教育就是等於我們現在講由總統、中央直接管。中國人尊敬皇帝總是比尊敬宰相要殊勝得多,所以皇帝自己親自主持推行這個教育,當然這個效果超過了儒家教學。所以中國諺語常講「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這是帝王護法。

  儒跟佛教人什麼?都是教人明瞭人與人的關係,教我們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吉、什麼是凶,教你有智慧有能力能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善惡、辨別是非利害,教我們這個。今天我們讀的《感應篇》是道教的,儒、釋、道三家的教學,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基。

  《感應篇》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吉凶禍福的標準,我們今天念到這個地方做總結了。這個地方所說的善與惡就是前文所說的,文字不算太多,只有一千七百多字,容易受持,要把它念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一想與《感應篇》所講的善惡標準相應不相應?如果是惡的就不可以想、不可以說、不可以做;如果是善的就應當去想、應當去說、應當去做。

  現在世界亂了。滿清被推翻之後,民國成立,非常不幸,中國幾千年傳統教學的政策也被推翻了,學習西洋人的民主自由開放。民主自由開放是什麼?大家可以胡思亂想,可以胡說八道,可以胡作妄為,這就是民主自由開放,就是今天我們念的,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語惡、視惡、行惡」。不只三年,滿清推翻到現在也快一百年了,現在是民國九十二年,要算總帳了。

  導師講到《感應篇》這個地方也很感慨,他說他的年齡,他今年過年七十七歲,在他這個年紀的人還懂一點古人傳統的教育,就是老人講的孝悌忠信,還會講幾句五倫八德。可是他說到抗戰以後就沒有人講這些了。抗戰以前還有一些教書的老先生講這些話,那時候他念小學、念中學,老師還常常講這些道理,他說還有聽到一些,現在學校聽不到了。像我這個年齡要不是學佛,到哪裡聽這些?學校不教這些,從小學到大學不講這些,家庭教育也沒有了,徹底毀滅了。

  所以許多宗教家講世界末日,這就是世界末日的徵兆、預兆,能避免嗎?有大禍臨頭。這個大禍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語惡、視惡、行惡」,災難就是從這裡來的。大災難能不能避免?古人說得好,完全看我們人心的轉變。如果人心能夠轉惡為善,這個災難可以化解;如果繼續不斷去造惡,這個災難不能避免。

  印光大師,傳說中都說他老人家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化身來中國浙江南海普陀山,在那裡住三十年,大勢至菩薩是最有智慧的。諸位提起菩薩,都知道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第一,而不知道大勢至菩薩他也是代表第一智慧。大勢至代表的是絕頂聰明智慧,怎麼知道?他老人家提倡「一門深入,專修專弘」,一門選擇的是哪一門?念佛法門。他教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絕頂聰明智慧,簡單明瞭,單刀直入,求取成佛之道,直接成佛,這稱為大勢至。

  諸位要記住,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中之王」的左右手還會比別人差嗎?如果差,那就不能說是佛中之王,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觀音、勢至在一切諸菩薩之上。佛是佛中之王,兩位菩薩是什麼?菩薩中之王,這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連文殊、普賢都不能比。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我們看到他們還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觀音、勢至這兩位大士是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助手、西方極樂世界的老師,文殊、普賢到那裡還是作學生。必須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對佛菩薩的尊敬心才生得起來,敬仰之心、學習的心才發得出來,才知道他們的教誨重要。而菩薩教的是什麼?他們教的東西非常簡單,愈是簡單愈不可思議,愈是深奧愈能夠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所以總結的這兩句,苦口婆心,慈悲到了極處。

  末後,『胡不勉而行之』,「胡」是為什麼的意思,為什麼我們不勉勵自己努力修行、斷惡修善?得好處、得利益的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斷惡修善是不是太上得利益?不是,是不是佛菩薩得好處?也不是,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誰得好處?自己得好處。這些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對於一切眾生毫無所求,這才叫聖人。如果有所求就是凡人,不是聖人。

  我們自己要常常讀誦《感應篇》,我們道場有印《感應篇》簡單註解的小冊子,大家可以方便隨身攜帶。過去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我記得剛建立的時候,在二十幾年前,導師勸勉同修晚課做完附加《感應篇》,念這個來認真反省檢點,我們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善法相應不相應?如果與善法相應,我們的善要保持,不要失掉;如果與惡法相應,一定要改過自新、要懺悔,這叫真修行。修行決定不是把經文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那不是真修行。真修行是對佛菩薩的教誨真正懂得了、相信了,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修行,才能真正得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天必降之福』,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知道《感應篇》的人很多,了凡弘法學會的王警官,他有將《彙篇》寫成白話註解,現在印出來流通,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要弘揚這一篇東西,我們現在所做的是印刷贈送,印的有大本、小本、大字、小字,也有注音。還有讀誦的錄音帶,有國語、台語,現在聽說也有廣東話,這部分是已經在做了,做了不少,流通也很廣。但是要達到深遠的影響,我們只做這些還不夠,做這樣還不夠。要怎麼做?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深入,就是對這篇東西你要有深入的體會。你深入的體會,你的心才會轉變,念頭才轉得過來,轉得過來才有辦法受持,在日常生活當中才知道怎麼做法,怎麼做是正確的,怎麼做是錯誤的,自己才會知道。如果沒有深入,還是做不到。譬如講一遍、聽一遍、兩遍,講幾遍有個印象,種個善根是有,但是現前要做到斷惡修善,這個力量達不到。為什麼達不到?印象不夠深。所以我們讀經也是一樣,經讀很多,常常讀,但是都是停留在讀誦的階段,還沒有提升到受持。所以經典告訴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為人演說,你自己讀誦能受持去做,再為人講,這個效果就不一樣,這是真正弘揚經典。

  好比我們弘揚印光祖師提倡的這三本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如果我們自己有受持,在這當中得到效果,你再跟人家講,你的語氣、你講出來的法味就不同了,因為你是親自證得,不是聽人家講的。我們聽導師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震憾?就是他自己有去做,有這個經驗,有得到這樣的效果,等於給我們現身說法,所以講出來都很肯定,一點懷疑都沒有,給我們指導一條很明確的修學方法。所以在全世界各地聽到他講經說法,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原因就是他有受持。

  我們現在還是停留在讀誦的階段,如果只有讀誦,講給別人聽,在現場大家會點頭,但是聽完之後影響的力量不久,聽完之後,走出講堂沒多久就沒了,這個法味就沒了。如果你自己有修持,修持愈深境界愈高,同樣講那句話,聽的人感受就不同。修持愈高,講一句話,你聽的法味可能停留三個月、半年還存在。這就是說我們自己有修持,有修持的功夫再跟人家講,這個效果就不一樣。

  過去我與王警官如果有空喝茶討論佛法,我提出這一個看法,也就是真正要弘揚佛法,還是要從自己做、自己修持,自己得到效果是最有力的證明,最有效果的弘揚,這就是現身說法,像了凡居士一樣。如果我們書印很多,也講也寫,自己還沒做到那裡,講,人家聽起來印象還是不深刻,結個緣,種個善根,這個功德是有,可是現前你要讓他做個重大的改變,這還達不到,必須要自己真正受持。所以經典中佛常告訴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那效果就不一樣。

  頭一個階段,我們當然要讀誦,讀誦包括聽經,包括講經,我們自己還沒做到以前,講經還是屬於讀誦,勸誰?勸自己。所以在講台上講經,自己還沒有做到的時候,這個階段是屬於勸自己。在講台上自己講,勸自己,比聽講印象還深十倍,為什麼?你在講台上講,你一定要全神貫注的看與講。在下面聽經的就不一定要這樣,聽經可以打個妄想、打個盹,稍為輕鬆一下,這個心就分散了,就不集中、不專注。當然如果你聽經很恭敬、很專注,一心在聽,當然也有相同的效果。可是聽經要達到這樣,必須你對法師很尊敬,印祖告訴我們,「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如果用很恭敬的心在聽,效果當然是百分之百;如果稍為懈怠一下,效果也有,減少了。聽經有時候還可以到外面走一走、聊聊天再進來,這也可以,在台上就走不了了,像我坐在這裡想要出去聊天就沒有辦法,只能乖乖在這裡講到時間到,這就會逼自己要專心。所以自己講比聽的印象深十倍,這是我自己親身的體會。

  《感應篇》到這裡圓滿了,以後有機會我們會重複不斷的再跟大家報告,因為這是很重要的。在這裡向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年快樂,福慧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