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十八集)  2002/9/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18

  《太上感應篇》

  諸位同修,上一集講到: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這個屬於社會福利事業,照顧這些孤苦伶仃的人。社會上有很多不幸的人,很多國家地區都有,這個現象也都不離開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看到果就要知道它的原因,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最重要還是在於教化,教化主要是教我們轉變心的念頭,轉變錯誤的觀念見解,佛經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錯誤的,佛勸我們要放下,放下我們功夫才能得力。我們念佛要是過分的執著妄想分別,這樣要往生西方也會產生很嚴重的障礙,障礙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這個問題很大,所以這一點不能不提高警覺,不能不細心去體會、去觀察。我們想要這一生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障礙一定要排除,我們才能成就。

  能不能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都是在一個「緣」。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善導大師說得好,為什麼有九品的差別?有人往生上上品,有人往生下下品,什麼原因?甚至有人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總在遇緣不同」,就是說每一個人他遭遇的因緣不同,有人遇到的因緣殊勝,有人遇到的因緣比較差,還有人遇到的因緣是惡緣,這一生無法往生,這總在遇緣不同。各人遭遇的因緣不同,所以往生品位有九品高低的差別。

  我們今天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為我們講解這麼多、這麼詳細的大乘經論,尤其是淨土五經。現在VCD還有講記這些書都有流通,流通到世界各地,我們能夠接觸到,能聽聞到,對於修學的道理、方法、境界,大致上都能夠清楚明白,這就是我們緣殊勝。遇到這殊勝的緣,將來往生品位就高。我們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明瞭之後,我們就知道如何做人。我們現在還在人間要怎樣過日子?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的人,對所有一切眾生是以清淨心看待、真誠心看待、平等心看待,決定不起一個念頭「這個好,那個不好」。一定要與人爭,一定要與人計較,如果是這樣,計較到最後自己墮三途。是誰使我們墮入三途?自己,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那麼執著,好強好勝,要與人爭,結果自己墮落。

  諸佛菩薩,我們在經論裡面去看,沒有相爭的,也不會去跟人計較,諸佛菩薩他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人順境是虛妄,壞人逆境也是虛妄,都不是真的。所以不管是順境、逆境,境緣擺在面前,諸佛菩薩都是如如不動,《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相爭的心一點都沒有了。

  真心離念,沒有念頭,這個念都沒有,怎麼會跟人家相爭?這很自然就不會跟人爭。佛又怕人誤會,聽到「無念、真心離念」怕誤會,以為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做,修到最後成為外道的「無想定」,所以又說「離念是離妄念」,不是沒有正念,不能誤會。這當中一點誤會都不能有,若有就偏差了。這個意思就是說無妄念,但還有正念。

  什麼是正念?「念而無念」那是正念,「無念而念」是正念,這個意思深,但是我們要能體會。「念而無念」,那個念是念一切眾生,是念佛、念法、念僧,《彌陀經》上講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覺、念正、念淨,這個念就是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淨而不染,這個念就叫做正念。所以我們要知道如何保持正念。譬如我們做工作,我們認真專心把這個工作做好,工作如果需要用頭腦去思惟,專心去想工作的事情,沒有其他的雜念,這樣就是正念。專心一致,做什麼事情都是正念。

  所以修行就是在我們生活中,一舉一動念念都是在修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在修行,所以修行不是限制在佛堂裡面。離開佛堂就不能修行,要是這樣,這是還不會修行,還不知道修行的意義。修行是包括我們整個生活,每天從早到晚整個生活。「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生活當中有一些偏差、錯誤的行為,發現了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

  修正要有一個標準,我們是凡夫,往往自己錯誤了不知道,所以要讀經。佛門做早晚課就是讓我們修行。早上讀一遍經,譬如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讀《無量壽經》,早上讀一遍,晚上讀一遍,早上是提醒,我們念一遍經,要記得佛在這部經裡面重要的開示,教我們一天當中要如何與人相處,要怎樣跟人家說話,怎樣跟人家做事情,怎樣存心,甚至要怎樣吃飯,怎樣穿衣服,怎樣工作,要記得佛在經典對我們的教訓,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修。晚課是反省、檢點我們這一天修多少,還有多少沒有修到。已經做到的要保持,還沒做到的,希望明天做到。所以做早晚課念經,主要是提醒跟反省。

  過去我們導師勸同修念《了凡四訓》,尤其《感應篇》,他也勸同修用來做早晚課,這也很實用,因為《感應篇》的每一條很具體、很淺顯,做早晚課作為我們修行的標準。印光祖師以這個作為斷惡修善的標準、基礎,代替戒律。我們要知道這都要落實在生活中,這樣我們才有真實的受用。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這段註解引用《華嚴經》上的一段話,《華嚴經》上說「願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壽命,無有終盡」;「願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一切災毒,不害其命」,這是第二句;第三句是「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無病惱身,壽命自在,能隨意住」;下一句說「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進,入佛智慧」。這四願都是我們世間一切眾生念念所希求的,能不能求得到?當然可以求得,如果求不到,佛決定不說這些話。佛如果講的這些道理我們不懂,所說的方法我們做不到,佛這種說法就不契機,不契機的講法就是閒話,這個話就沒有意義。

  第一句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這四種願望都是以「菩提心」作為根本。不發菩提心,我們想生極樂世界也去不成。《無量壽經》明白的為我們開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七天、七十天,長期的「一向專念」,專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可以做到的,做到一向專念,如果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一天二十四小時念佛都不間斷,不發菩提心,念一輩子還是不能往生。我們不能怪佛:我這麼認真念佛,怎麼念到最後還沒有辦法往生?佛講八個字,我們只做到四個字而已,做到「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沒有,這四個字沒有。所以你做到四個字,五十分而已,還不及格,可見得發菩提心重要。

  什麼是菩提心?真正覺悟的心。覺悟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清楚了。真相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諸佛菩薩所看到的真相。再說得粗淺一點,所有一切現象都是業因果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果相續,綿延不斷,這是事實真相。更深一層的,佛給我們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講到更深一層的,都是說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明白了,這叫菩提心。明白之後,最重要的是幫助自己求解脫,如何脫離六道輪迴,如何脫離十法界,跟諸佛菩薩一樣,生活在平等一真法界之中,這才是真正的覺悟,這是真正的菩提。不但要幫助自己,還要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

  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諸位要曉得相當的辛苦。為什麼覺悟的人很辛苦?他的辛苦是受盡一切冤屈、受盡一切侮辱、受盡一切折磨。這些委屈、侮辱、折磨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受到不覺眾生那邊來的,覺悟的人要忍受沒有覺悟的人他的對待,你要去面對、去接受。世法裡面也是如此,不但是佛法,世法裡說「好人受人欺」,好人都會被人欺負。好人受惡人的欺負,好人還是做好人,好人甘願受欺負,一點都不埋怨,那才叫好人。好人是個明白人,跟這些不明白的人相處,好人還要幫助不明白的人回頭,幫助他覺悟,還在迷惑顛倒的人不知道,反過來還要折磨好人,還要埋怨好人。所以受這些委屈,要不是真正覺悟的人是做不到的,唯有真正覺悟人,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他才能做得到。迷惑顛倒的人看不出來,誰能看得出來?佛菩薩看得出來,佛菩薩安慰他,佛菩薩暗中護持,自行化他,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

  所以發心要做好人,好人當然要受這些苦,這就是《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的,你要學佛菩薩代眾生苦。代替眾生受苦,要如何代替?不是說眾生肚子痛,我們能夠替他痛,不是這樣。代眾生苦就是剛才講的,這些眾生不明白、不了解,迷惑顛倒,你好心去幫助,他不了解,不但不會感激你,反而埋怨,還要找你的麻煩。但是一個覺悟的人,當然不會跟他計較,一定要讓他,要受這些委屈,受他的侮辱,受他的毀謗。

  這些事情,我們看我們導師淨空上人這幾十年弘法利生,他的示現確確實實就是代眾生苦。好心好意幫助眾生覺悟回頭,但是有一些人不了解,誤會,甚至惡意毀謗、嫉妒障礙,這多多少少都有,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這種情形。這種情形我們能夠想得到,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當年度化眾生也是受到很多障礙、很多折磨。佛菩薩尚且受到嫉妒障礙,何況我們一般人!所以這就不奇怪,佛早就示現給我們看。我們再遇到這種情形,我們就能心安理得,佛菩薩都會遭遇到這種情形,何況是我們!所以覺悟的人,當然要讓不覺悟的人。

  「具足智慧」,這是真的,發菩提心的人,智慧才會現前。我們一般人想發菩提心而發不出來,很想發菩提心。過去我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有一段時間,圖書館的出家眾做早晚課,都有誦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篇文寫得很好。誦了一段時間,誦《勸發菩提心文》,我自己有一個心得、一個感受,這個文寫得很好,我們看這個文字大概也有一些了解,但是這個菩提心就是發不出來,總是隔一層,想發卻發不出來。發不出來的原因就是業障障礙了,業障尤其是惡業這個業障,貪瞋痴慢這個煩惱,這個業障障礙了。

  到以後再聽到我們導師講淨業三福,一直到自己這幾年上台學講經,講到《觀經》的淨業三福,最近自己有一點體會,我這個體會是根據《觀經》三福的順序。《觀經》三福,「發菩提心」是在第三福,第三福我們都知道「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提心是在第三福的第一句。第三福前面還有第二福、第一福。

  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依。「具足眾戒」,從五戒到菩薩戒,這個戒就是看你受哪個部分的戒,譬如五戒,你五條都受,這也是具足眾戒。其他譬如菩薩戒你都受,這也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但是具足眾戒重要是要明瞭、要能夠做到,才算是具足。如果不明瞭、做不到,那只是受戒的一個形式,那就不算具足眾戒。

  第二福前面還有第一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看到《觀經》之後我才覺悟到,為什麼我們那時想要發菩提心卻發不起來?原來我們要發菩提心前面還要有基礎,你沒有基礎,你想要發就發不起來。基礎從第一福開始,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十善業可以說是最基本的。

  因為我們現在聽經,都希望聽大經大論,聽玄妙的義理,談玄說妙大家很有興趣。說到十善業大家比較不重視,比較不在意,這是這幾年聽經我個人的感受,認為十善業就是勸人斷惡修善,老生常談,也沒有很認真去深入。以後我們導師在新加坡講《十善業道經》,過去我自己初學講經,《十善業道經》也有練習好幾遍,但是練習歸練習,對這個經義沒有深入的理解,沒辦法深入的理解。到最近這幾年,我們導師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早餐開示講《十善業道經》,對這部經的深義才有進一步的理解。

  經過十幾年,對這部經我個人的理解,以前看到這個經文,就沒有那個感受,現在再看這個經文,跟以前看的感受就不同。這個經文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佛在十善業道跟我們說,十善業道是一切菩提的根本,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業道做基礎。十善業道,你要求人天福報,你想後世作人、生天,或者你想生到四禪天,你想修禪定,人天福報。超越六道就是阿羅漢,聲聞、緣覺,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菩薩修無上菩提,修無上道,這個無上菩提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無上菩提。佛在《十善業道經》跟我們講,一切菩提都要以十善為基礎。我最近又看到這個經,對這段經文的感受就很深,才了解原來菩提心發不起來,主要的障礙就是沒有落實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從我們做人、生天、修世間禪定、出世間的禪定、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業道做基礎。

  佛又跟我們講十善業道好像大地一樣,所有一切萬物都依靠大地生存,所有的寶藏也是從大地所產生的。把十善業道譬喻為大地一樣,沒有這個大地,什麼都落空,意思是這樣。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是沒有從十善業道做起,你說得天花亂墜,說得道理很深,到最後也是落空,沒辦法成就。因此我又回頭看到《觀經》三福的第一福,才恍然大悟,原來三福的第一福就是十善業,菩提心排在第三福,修學的順序就很清楚。

  十善業道它是大地,怎麼說?它通前通後。前就是上面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三句,這三句也是落實在十善業道。要如何能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從十善業道做起。沒有說一個人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他還再做十惡業,這個孝就不是真孝。真孝一定是修十善業,以這個來報答父母、師長之恩,從這個做起,這樣才有辦法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前面還是要落實在十善業道,你要是沒有落實在十善業道,你都在造十惡業,說你很孝順父母,這也不是真正孝順。

  通後面就是三皈依,受戒,從五戒一直到菩薩戒,不管你受哪一種戒,一定要有三皈依的基礎,要是沒有三皈依,那個戒還是落空。三皈依,在道場我們導師講得很多。三皈依這個皈戒的基礎還是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你要是做得到,然後再皈依受戒,這個戒才能落實。我們現在去皈依受戒都只是一個形式,如果十善業道做不到,這都落空。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最高的。所以發菩提心要具足前面兩福的基礎,從這裡我們才恍然大悟,業障障礙我們發菩提心,什麼障礙?《觀經》三福前面那兩福做不夠,所以菩提心怎麼發也發不出來。

  古人他們有受過聖賢的教育,他們有這個基礎,所以我們讀祖師大德這些菩提心文,他們確確實實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有這個基礎。我們現代人沒有這個基礎,我們一下子就想發菩提心,怎麼發也發不出來,怎麼發也不像,原因就是沒有這個基礎。所以我們想要發什麼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從哪裡做起?從修十善業做起,這樣你才能發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能不能現前,道理就在此地。

  第二願「願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一切災毒,不害其命」,這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剛剛說第一願,這是第二願。「願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離老死法」就是說脫離生老病死這些苦。「一切災毒,不害其命」,就是說災難都可以避免,這也是大家所需要的。

  修什麼方法能夠離老、離死?離老離死還有一個就是離病,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說我們要修哪一種方法才會不老、不病、不死。有沒有人做到不老、不病、不死?有很多人做到。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念佛的人,念佛往生的人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的時候跟親戚朋友辭行,他那不是死,沒有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往生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這個不老、不病、不死是要依照什麼來修?依《無量壽經》修學就成功了。你要是想依《無量壽經》修行,首先對於經典的文字要熟悉、熟讀,讀熟之後第二階段要深解,要深入理解經義,第三要落實到自己生活上,這樣問題就解決了,老、病、死就離開了。

  「一切災毒」,這句話完全是講我們現在社會狀況,我們社會災難、病毒,這個病毒就是瘟疫、傳染病,這些傳染病都不能來傷害你。我們面對眼前這個環境都有一個恐懼心,想盡方法來防止病毒的傳染,但是這個東西防不勝防。現在不要說別的,喝的水都有毒,連我們呼吸的空氣都有毒,你說哪有辦法!唯獨依靠聖教,依靠佛菩薩真實教誨,我們才能夠脫離這些苦難。

  所以佛教我們「讀誦大乘」,特別是我們學教發心弘法利生的人,讀誦大乘是我們最重要的課程。讀誦裡面包括研究討論,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三、五個人,每天研究討論經義,深入理解,進一步在生活當中去做,那就有真實的受用。但是這個要好學,就是要有興趣來學習。

  第三願「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無病惱身,壽命自在,能隨意住」。第四願「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進,入佛智慧」。我們接著看後面這兩願。

  這四願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問題是能不能求得。佛家有一句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這四願求不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就有問題了,這句話要是沒有問題,就一定求得到。佛菩薩決定沒有妄語,所說的話句句都是實在話,問題在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求不到?我們這個世間八苦裡面,其中有「求不得苦」,你希望求得的東西,你求不到就很失望,很失望就很痛苦,這就是求不得苦。為什麼求不得?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所求的不合理、不合法、不順法性,所以你才求不到。求與願違,你所求的,跟你的願望相違背。如果如理如法去求,沒有一樣求不得的,求作佛都能夠求得,何況這些!這四願要是跟求成佛相比,這四願還是很小很小的願,小事一樁,不是算大事。所以確確實實可以求得的。

  前面我們說過,希求基本的原則是發菩提心,就是說你這個心是不是有真的覺悟,只要菩提心一發,你這四願一定可以求得到,有求必應;如果菩提心發不出來,這四願就很難求得,所以發菩提心重要。《無量壽經》諸位常常念,「三輩往生」裡面所說的上、中、下三輩,末後一段就是說修學其他法門迴向求生淨土。佛告訴我們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總原則。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心行要與這八個字相應,這樣你就有把握往生西方;與這八個字相違背就不能往生。在念佛堂念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一年到頭不中斷,做到「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就看他有沒有發菩提心。如果不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一天二十四小時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因為你只做到一向專念,你沒有發菩提心,等於做一半而已。

  「發菩提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真因,「一向專念」是緣,因緣具足這決定得生淨土,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清楚、要明白,不能錯會佛的意思。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心,覺悟的心是什麼樣子?我們講最淺顯的,我們自己能夠體會、能夠落實的,就是起心動念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不隨順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放下,把自己的成見放下,一切依佛的教誨去做,這就是發菩提心的模樣。佛菩薩在經論裡面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去做;教我們不可做的,我們就不要做,連念頭都不可以生,這就是菩提心的模樣。

  《無量壽經》在第十三願裡面,我們看到「光明無量願」,這也是教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光明就透露,所以這個菩提心很要緊。剛剛我們說過,菩提心發不起來,就是有障礙,基本的障礙就是要斷惡修善,以十善業修起。佛在《十善業道經》跟我們說一切人天福報、一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這個大地做修學的基礎。從人天一直到無上菩提、成佛,都是以十善為基礎。這是《觀經》三福第一福講到這一條,在《無量壽經》我們也看到,所以十善業道我們不能疏忽。

  「具足成就無病惱身」,這是講身體不病,沒有病來惱亂身體。我們現前身體不好,有病、有煩惱,如何能夠做到這一生當中沒有病痛、沒有煩惱?「壽命自在,能隨意住」,隨意住就是說你想要在這個世間住多久就住多久,想要早點走也可以,想要多住幾年也不妨礙,這就叫做隨意住,隨你自己的意思住在這個世間。

  壽命自在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在《高僧傳》裡面,在《居士傳》裡頭,《善女人傳》裡面,確實見到。有人壽命到了,他還不想走,想多住幾年,為眾生多做一點事情,行!沒有問題。像註解《楞嚴經正脈》的交光法師,他的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就跟阿彌陀佛請假,他說希望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楞嚴經》自古以來註解都不圓滿,他要給《楞嚴經》做個註解,做完之後再往生。阿彌陀佛就同意了,他就留下來給《楞嚴經》做一部註解,這就是流通下來的《楞嚴經正脈》,這是交光法師註解的。跟阿彌陀佛請假,註解這一部經,註解做完才往生,這就是說明壽命隨意。有這種功夫的人,不只交光法師一人,歷代無論在家出家,有很多這樣的人。可是這樣的人住在世間,實在講只有這一樁事情,幫助正法久住。像交光法師做註解,就是幫助正法久住,廣度眾生,用現在的話說,為一切眾生服務,他不是為自己,他沒有自己,所以他能夠「具足成就無病無惱」。

  由此可知,病痛、煩惱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私心才有的,有「我」,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自己的妄想分別是我,起心動念就是「我要怎樣怎樣,我的意思是怎樣怎樣,我以為要怎樣」。你有「我」,就會有病,你就有煩惱,這是一個錯誤的執著,你就會有痛苦。佛法修行,無論是哪個法門,無論是哪個宗派,《金剛經》總綱領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什麼是菩薩?菩薩是明白人、是修行人,不明白就迷惑顛倒,不修行就造業。古聖先賢做出菩薩的樣子給我們看。

  近代出家人,宗門裡面的虛雲老和尚,淨土宗的印光祖師,他們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什麼樣子?「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仔細觀察他們充滿了智慧。在家的居士示現菩薩相的也不少,註解《金剛經講義》的江味農老居士,他們這一流的人物,在台灣我們親眼見到的李炳南老居士,都是示現一個明白人、修行人的好榜樣。他們住世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一生就是做這一樁事情。所以真正是協助正法久住世間,沒有一絲毫的私心,沒有一絲毫的自利,那是真正的菩薩行。我們在這裡看到,跟這個經上所講的相應。

  一個明白人、修行人住在這個世間,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自己要住多久,不是,完全是看緣分,有緣多住一段時期,沒有緣就走了。緣是什麼?緣就是眾生是不是有人願意要跟他學習,有人跟他學,他就要住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如有一人想跟他學,就要幫助他。要是沒有人要跟他學,他住世就沒有必要,住在這個世間無事可做,他就走了。也許我們會說想學的人很多,但是這不能算,真正想要學的人就是要聽話,不可陽奉陰違,表面上應付一下,實際上不是真正想學習,這就不是真正想修行的人。如果有一個真正想學習,你就不能不去幫助他,你不去幫助他就對不起他。如果不是真正要學習,你要幫助也沒有辦法,彼此浪費時間,得不到效果,這也沒有必要。所以完全看學生學習的態度。

  下面一願說「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這是剛才說的,這是大家都希求的。病的根源有三種,一種是生理上的,所謂「病從口入」,你吃東西不小心,飲食起居不注意,外面感染風寒,吃到壞的東西,身體生理上引起的疾病,這就是生理的病。我們身體的病痛,這是第一類,無非是飲食起居(吃三餐),外面風寒宿疾,這四種邪氣侵入,不注意受到風寒,引起很多毛病。

  第二種是「冤業病」,冤業病多半是殺生害命,這些冤親債主找你報復,冤鬼附身,你的冤家對頭。這一類的病必須要調解,吃藥沒有效。對方如果同意調解離開,你的病就好了。《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得的人面瘡,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冤業病。

  第三類比較麻煩,就是「業障病」。業障病就是過去生中,或者是現在這一世造作的罪業太多了。所以這個病既然不是飲食感染,也不是冤家對頭來找麻煩,是自己造作罪業的果報。這種果報用現在社會來看,現在我們看到很多老人痴呆症,就是屬於這一類,還有像植物人這一類的,這都是屬於業障病。業障病也很多,有很多是富貴人家,富貴的人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得到這個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要好也不能好,要死也不能死,就是一口氣不斷,需要很多少人去照顧他,住在加護病房,請特別護士來伺候他,那也是他的福報,躺在床上享福。得了這個病,甚至連自己的兒女都不認識,不認識人,一口氣不斷,我們一看就曉得這是業障病。

  業障病有沒有救?有救,要懺悔,「懺除業障」,業障要是懺除,這個病就會好。但是他要是不相信佛經,佛教給我們的這些理論方法不去做,這就沒有辦法。不相信,不知道懺悔,他的家親眷屬也不了解這個道理,這就沒有辦法幫忙。要是明白這些道理,消除業障,懺除業障,生活起居注重衛生,確實可以做到不老、不病。你有強健的身體,才有能力去辦道,「勇猛精進」,體力衰退,想精進也沒有辦法,那個時候就遲了。所以病有這三種。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