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九三O集)  2003/1/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45-0930

  諸位同學,請看「毘盧遮那品」,我們接著看第三段「正顯佛興」,看這一段,請看經文:

  【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於其道場大蓮華中忽然出現。】

  在這一段裡頭又分兩個小段。第一段是講「一處道成」,這一段裡頭,我們剛才念的這一句是總說。接著後面,「別顯勝德」,一共有十句,我們一句一句來看。

  佛的德號前面介紹過了。佛在道場大蓮華當中忽然出現,我們知道這種出現屬於化生。在胎、卵、濕、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天人是化生的。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各種出現的方法不一定,要看這個地方眾生的根機。我們知道這個大道場眾生的根性無比殊勝,所以佛在此地用不著像釋迦牟尼佛還是胎生這個現相出現,他用化生。下面顯示他殊勝的德相、德能,有十句經文。請看第一句:

  【其身周普等真法界。】

  顯示佛的大德、大能,這一句是總說。這一句也很不好懂,難懂在哪裡?『其身周普』,下頭有『等真法界』。這到底現的是什麼身?什麼樣的身相能跟法界等同?法界無量無邊,身相也無量無邊。我們曉得這是法身,這不是報身,也不是應化身。法身無在無不在。「忽然出現」,這個意思深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不少。我們先看他的註解,然後再做一個總結,我們就了解這裡面的意思。

  大師說「法無不在,本自普周,智與理冥,故等彼真界」,到這裡是一段,我們先說這一段。法,沒有生滅,沒有來去,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它本來普周,普是普遍,周也是周遍。普裡頭有平等的意思。在這一部經前面,我們曾經讀了許許多多的經文,我們多少會有一點印象。大到虛空,小到微塵、到毛孔、到毛端,法是平等的。所以法沒有大小,絕對沒有說虛空這個法大,微塵裡面的法小,沒有,沒有大小。正因為它沒有大小,所以前面這個經裡面屢次說到,微塵裡面有重重無盡的法界,諸佛剎土、菩薩、眾生都在裡面。並沒有說虛空法界縮小了,裝到這裡面去,或者是微塵放大了,沒有。這就是法性,法性沒有大小,平等平等,所以講普周。這個境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誰能夠契入?普賢菩薩能入。所以,《華嚴》的世界觀,世界不是一個平面,不是一個立體,而是什麼?而是重重無盡。這個話很不好講,也很不好懂。

  唐朝初年,賢首國師講《華嚴經》,那個時候他老人家所說的是《六十華嚴》,最初翻譯的,東晉時代翻譯的。八十卷經那個時候還沒有到中國。講《六十華嚴》也講到這個境界,真的,這個聽眾非常難懂,聽眾不是普通人,皇帝、文武百官,大師在宮廷裡面講。於是他想了一個方法,他請皇帝在皇宮裡面建一個八角亭,建一個亭子,這個亭子八個角,就是八面,每一面放一個大鏡子。諸位曉得,那個時候鏡子是銅鏡,沒有現在的鏡子這麼進步,現在是用玻璃的,八面。他講這個境界,皇上不懂,做好之後,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站,於是皇帝恍然大悟。到當中一站,看到鏡子互相照,一個人變成無量無邊身。從這個比喻上,就了解宇宙確確實實是這樣的,光光互照,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生滅,沒有來去,這是給你講真相。

  我們聽到這個真實的,實在講,很難理解。為什麼?我們迷得太久了,迷失了自性。現在把妄相當作真的,這個身體是妄相,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也是妄相,《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佛教我們「應作如是觀」。佛說這些話,我們都還能夠體會得到,《華嚴》這個境界沒有法子體會,所以賢首國師實在講是非常聰明,用這個方法讓我們體會到《華嚴》境界。

  這底下兩句說「智與理冥,故等彼真界」,智是能證的智,理是所證的理,你看這裡有能證、有所證。能證跟所證融合成一體,能所就沒有了。有能、有所,這是我們現代世間講的哲學。為什麼歐陽大師說佛教不是哲學?那就是佛教雖然講能、講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世間哲學裡頭沒有這個說法,所以他說「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後頭加了一句,「而為今時所必需」。世間人要想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就少不了佛法的教學,離開佛法教學,眾生苦!幸福美滿那是你的理想,永遠不會落實。但是學了佛之後,確實可以落實,佛法的教育不可思議。這就是說明「智與理冥」,這是甚深的禪定,法身你證得了。

  我這個講法,大家聽了還是不好懂。到底這是個什麼境界?過去我也說過很多次,而且也寫過不少。我們的智跟虛空法界合成一體,智就是心,心智跟虛空法界合一;我們的身,身跟剎土眾生融合成一體,就是這個境界。怎麼樣叫自己的身跟整個宇宙合而為一?這個東西很難!記住,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佛門裡修行的方法,觀想是重要的修學方法。觀想是禪定,禪裡面有止、有觀,思盡還原,想到沒有想的處所了,連能想、所想都沒有,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境界叫法身。

  他底下有,我們念下去,「能令色相,隨彼融通,法界塵毛,重重全遍」,這幾句話說得好!這是「智與理冥」,這一句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楞嚴經》裡面稱為「首楞嚴大定」,《華嚴經》裡面稱之為「師子奮迅大定」,都是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面,「能令色相,隨彼融通」,彼就是智與理冥。在這個境界裡面,人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了。難,確實是難。我們如果能夠把分別、執著斷了,妄想難斷,妄想是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境界是什麼人的境界?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佛門裡頭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這個,這是真正的自己。

  佛法修學目的沒有別的,把真正自己找回來。無量劫中,迷真逐妄,真正的自己忘掉了,把這個肉身當自己,大錯特錯,這是六道凡夫各個都是如此。佛菩薩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怎麼會知道,作夢也想不到。身不是自己,有真正的自己,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就是把自己找回來。自己真正找到,就稱你為佛陀,你就成佛了。菩薩雖然是找到自己,還沒有到究竟位。圓教初住菩薩算是開始找到了,我們一般大乘經上講分證法身,沒有圓滿,圓滿是如來的果位。

  清涼大師《鈔》裡面講(《鈔》是註解經的),「初一」,就是第一句,「即法身」,第一句就是講的法身。「經以身智無礙而為法身」,經就是本經;本經,以當作用說,它是用身智無礙稱之為法身。「便融色相等為一法身」,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以初身為總故,法無不在,本自普周」,這就是解釋經,「釋經,其身周普,是法性身」,周遍法界。「智與理冥者」,這是解釋經文裡面的「等真法界」,等真法界這是講的報身。報身是智慧身,「亦如智也」,這個智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如,如如智,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智能冥如如理,前面講的「理與智冥」,合而成一;如如智,如如理。

  下面他引《金光明經》說「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為法身故」。這是講宇宙之間的真相,除如如及如如智之外,都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什麼東西不是虛妄?如如跟如如智是真的。如如是什麼?哲學裡頭講的本體論。什麼叫本體論?現在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在探索,宇宙從哪裡來的?空間從哪裡來的?虛空從哪裡來的?虛空裡頭有這麼多的星球、星系,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發現,確確實實在這虛空當中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重重無盡。

  理論上講,不同維次空間是無止盡的;事實上,黃念祖老居士曾經跟我說,他說西方這些科學家,他們已經證實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的空間。這東西從哪來的?我們佛法裡面常常講,十法界從哪來的?一真法界從哪來的?六道從哪裡來的?我們也常常聽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從哪來的?如如變現出來的,如如之理,這就叫做本體。整個宇宙、眾生,萬事萬法的根源、根本,在大乘佛法裡叫「如如」,這個東西是真的。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佛法裡面講真假,標準是這麼個說法。凡是會變,就不是真的。永恆不變,那是真的。

  我們想一想宇宙之間什麼是不變的?確實找不到。動物有生老病死,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異滅,那也不是真的。星球、星系有成住壞空,這個常識現在人知道得相當詳細。我們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太空,發現什麼?新的星出現,發現舊的星爆炸,所以星球有成住壞空。太陽的光怎麼發出來的?現在科學家探測得相當準確,因為太陽距離我們不太遠。太陽表面上是核子爆炸,造成這種連鎖反應,一片火海,它的光跟熱是這樣來的。它的光跟熱是不是永恆不滅?不是的,它還是有時間性的,它裡面的東西會燒盡、燒完。燒完之後,它就沒有了,太陽的光沒有了,熱也沒有了,太陽系就瓦解了。雖然科學家說太陽,光跟熱消失還要幾十億年,幾十億年在整個無盡的時空裡面很短暫,不長,我們生命太短。古人說得好,人生七十古來稀,以我們這個短的壽命,看到太陽光在那裡燒,還要燒個幾十億年,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在整個宇宙裡面看,它時間很短。這些問題都在探索,都找不到根本真正的因素。佛經上講「如如」。

  你怎麼知道如如?這裡頭有個智慧,你有智慧知道如如,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你說不出來,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祖師大德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一杯水,你要問這個水熱不熱?我說熱、我說不熱,你都不懂,你都沒有辦法體會,怎麼樣?你喝一口就明白了。佛法講到最高的地方,是沒有法子用言語,所有一切形容都沒有法子達到,要親證!諸佛如來證得了,菩薩再努力向上提升一級,他也能證得。證得,這稱之為佛陀。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法性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法身。報身,報身就是如如智,法身是如如理。只要證得法身、報身,「能令色相下,以真身周故,令應用亦周」,這是說什麼?應化身。應化身怎麼會周?真的是周。應化身就像我們現在的電視一樣,你說它周不周?用在我們地球上來說,這個衛星電視,你頻道一打開,像就現前,好像就在面前一樣,這是講的應化身。色身隨著真身、隨著法性身、隨著報身,法身周遍,報身也周遍,應化身哪能不周遍!

  我們要問,佛的三身都是周遍法界,現在問我們的身,我們有沒有三身?有。我們的法身、報身、應身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佛在《華嚴經》後面「出現品」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沒有?有!我們這個業報身周不周遍法界?你們想想看,周不周遍?你要說是不周遍,我就得問你,佛講了,一微塵、一毛孔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有沒有娑婆世界?像鏡子照東西一樣,當然照在裡面。我們現前這個身,毛孔境界裡頭有沒有?怎麼會沒有?微塵裡面還有微塵,毛孔裡頭還有毛孔,重重無盡。這個境界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這是什麼?這是宇宙真相,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不可思議。

  所以,沒有一樣不周遍。就是因為這個道理,這麼一個事實,所以佛才教導我們,我們的真誠心要周遍法界,我們的清淨心要周遍法界,我們的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都要周遍法界。再給你舉幾個例子,我們布施供養心要周遍法界,我們持戒修善的心要周遍法界,我們忍辱的心、精進的心、禪定的心、般若的心,哪一樣不周遍法界!這是事實真相,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什麼人契入?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入這個境界了。

  前面跟諸位同學說過,我們雖然沒有能夠入法界,為什麼?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破,入不了這個境界。雖然入不了,清涼大師在前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凡夫當中有一類大心凡夫,他能夠契入。但是我們學佛在這麼多年來,我有一點體驗,大心凡夫的契入,是不是真正契入?不是。那是怎麼樣契入?相似契入,我們一般講,解悟。悟入這個境界是解悟,不是證悟。解悟跟證悟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沒破,就不可能證悟,都是在解悟。但是解有淺深不同,你的煩惱愈輕,你解得就愈深、愈廣;你煩惱習氣重,你解得就很淺,範圍就很小。所以凡夫煩惱雖然沒有斷,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要把煩惱淡化,這一定要做!對待一切人事物不要太過分的執著,希望我們的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輕。功夫從什麼地方看?一年比一年契入得深,理解,解悟,一年比一年解得深,一年比一年解得廣。你經文展開,你真的能看得懂,看出裡面的味道,看出門道出來,歡喜心生出來了,有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增長你的信心、願心,增長你的行心,依教奉行。

  許許多多人,為什麼佛經上講的這些你做不到?做不到,真的,還是五十年前章嘉大師跟我講的話。他老人家說得好「佛法是知難行易」,行易而你沒有辦法行,什麼原因?你沒有真知。所以解悟也很重要,有解悟,你才真正發心修行,你才會真幹。真幹裡面就有證悟,你就真的入境界。所以解悟,確確實實煩惱淡一分,你的解悟就增長一分;煩惱淡兩分,你的解悟就增長兩分,肯定是成正比例。所以不解怎麼行?要解,還是要斷煩惱!這煩惱斷不乾淨,拖泥帶水。但是,總是一年一年有進步。經教展開的時候,年年境界不相同,愈看愈有味道,愈看愈生智慧,正如能大師所說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

  昨天的智慧跟今天不一樣,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到天天有進步,那還得了!但是斷,不容易。所以我們在解上真的有悟處,解悟,那我們怎樣能令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決定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帶業往生,生到淨土之後,就圓滿成就了。當生成就的佛法,於是肯定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我們對人生、對宇宙的看法變了,確確實實像前面李長者所說的,「常信自他凡聖一體」。你們想想,今天的經文上是不是這個意思?「其身周普,等真法界」。凡聖是不是一體?自他是不是一體?等真法界,是!一點都沒錯。我們雖然不能夠契入,就是不能夠證得,我們已經理解,這是解悟。

  所以現前這個身,就是法身,就是報身,三身一體,這是平常講的。他後頭也有,「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故也。則以三身圓融為一真法身矣。下九別說」,這是底下九句,這一句是總說,一點都不錯。所以你真正要是明白,少分的明白,一個人會自愛,一個人會自重,他愛惜自己,他珍重自己,為什麼?知道這個身不簡單,法、報、應是一體。我們現在麻煩在哪裡?麻煩就是我們迷失了法身、報身、應身,現在這個身是業報身。業從哪裡來的?法身、報身迷了就變成業報,就這麼回事情。覺悟了,你才恢復到正常;不覺悟,總是不正常,不正常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佛菩薩眼睛裡面看六道、看三途是一真法界。

  這個裡面,諸位要是沒有法子體會,我們也能舉個比喻。人在酒醉的時候,喝酒喝醉了,頭昏,看到什麼?看到房屋在轉,看到每個人都在打轉。房屋有沒有轉?沒有,人也沒有跟著轉,是他自己看錯了。這就好比什麼?現前一切的一切,本來就是一真法界,是你自己有了毛病,你看這個法界是六道,你看這個法界是三途。所以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了不起!這句話是真難說得出來。這說明佛的智慧,對一切眾生的迷惑顛倒,一句話是徹根徹底給你說穿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來幫助我們,希望我們覺悟,希望我們回頭,把真正的自己找到。真正自己是法、報、應三身一體。可是我們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是凡夫,「智與理冥」,你才真正證得。你還有能證之智,還有所證之理,你永遠不能入門,這是最難的地方。我們接著再看,「正顯佛興」,別顯的第二句:

  【一切佛剎皆示出生。】

  這一句是講的「悲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不捨因行,無所不生」。這是說明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大慈大悲,也是應化身周遍法界。不但周遍,前面我們讀過大師註解裡面講,「法界塵毛,重重全遍」。這兩句話,一般大乘經裡頭很少說,《華嚴》裡面就說得多了。應化身周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應現,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像讚觀世音菩薩偈頌裡面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千不是個數字,而是遍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只要有求觀音菩薩的,沒有不現身的,這是不捨因行。

  「因行」講的是什麼?四弘誓願裡頭第一願,那是因。「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發過這個願,現在他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換句話說,有這個能力。圓教初住菩薩,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有能力了。天台大師講他是「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什麼樣的形相他都能夠示現。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眾鳥說法,那不是真的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從這個地方就能夠證明。眾生希望看到什麼樣的身相,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相,佛菩薩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地方有感了,我要用什麼身相去應。起了這個念頭,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薩。智與理還沒有能融合成一體,凡夫。智跟理融合成一體,絕對沒有念頭,真心現前。真心是什麼?真心離念。

  我們的心,如果所有一切的念頭都沒有,這個心是真心;起心動念,這個心叫妄心。不但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九法界眾生用的還是妄心。只不過是菩薩、緣覺、聲聞,他們雖然用妄心,妄心跟真心相應,所以叫相似即佛;很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樣子,他學得很像,還不是真的,相似位。破一品無明,那就證得,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菩薩、緣覺、聲聞,實在講,他有相當深的定慧,把妄想控制住了;有妄想,不起現行、不起作用,控制住了,而分別執著是真的斷了,分別執著是滅斷,煩惱習氣是伏斷,伏住並沒有滅斷,這是四聖法界。如果煩惱習氣也滅了一分,不多,滅個幾分,超越十法界,那就是一真法界裡面分證位的菩薩,神通廣大,無處不現身。

  我們要怎樣求佛菩薩,佛菩薩才為我們現身?以前李老師教給我的方法,章嘉大師也教給我。章嘉大師講得淺,因為我初學,他講的我能聽得懂,我能理解。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他說,「可是你有求,求的沒有感應」,這個話與有求必應有沒有起矛盾,有沒有衝突?我求,卻沒有感應。大師跟我解釋,真的來講,沒有矛盾。而是什麼?我們求的人本身有障礙,所以感應不能現前。自己本身有障礙,佛那一邊沒有障礙,障礙在我們這一邊。他說那怎麼辦?你要懂得懺悔業障,所以他教給我懺悔法。懺悔不是在佛像面前磕頭、禱告,他說那個懺悔沒有什麼效果。那要怎麼懺悔法?大師教給我的:真正覺悟,後不再造。這真懺悔,你的感應就能現前。所以佛法講的跟儒家講的相通,儒家講「不貳過」。過失只能犯一次,犯一次之後知道了,決定不會犯重複的過失,叫不貳過。佛法裡面教人,亦復如是。現在許許多多人修懺悔法,求佛菩薩沒有感應,什麼原因?本身的障礙沒有除掉。

  李老師教我四個字「至誠感通」,還是教我求感應。他老人家教我這四個字,是我學講經,他跟我講,講經是好事,世間第一等好事,但是不容易。講經勢必要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不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怎麼能講經?他說世間法,別的不談,中國有一套大叢書《四庫全書》,這一部書你能不能通達?我們有自知之明,不可能。佛法也不談別的,一部《大藏經》你能不能通達?難,真難!那怎麼辦?求感應,感通。古往今來,高僧大德都用這個方法,求感應;也就是說,求佛菩薩加持。俗話說求佛菩薩保佑,開智慧。用什麼求?誠,誠敬,用這個求。誠敬,要誠敬到極處,至誠,至誠感通。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得這一句話的利益。至誠,並不是說只用在求佛的時候,我用至誠,平常對人、對事、對物我就可以用虛偽、用虛假,那一點用都沒有,那樣求佛菩薩,佛菩薩不靈。要怎麼樣?對一切人事物都用至誠心,一誠一切誠,一敬一切敬。我對佛菩薩禮敬,我對於一切眾生就像對佛菩薩一樣的禮敬。形式上不一樣,那個心是完全一樣的,這樣才能感通。

  這一句「不捨因行」,人說話要算話,發願要兌現。決定不能夠口是心非,決定不能說,說了不算,這哪裡是學佛的態度?所以菩薩到有成就之後,特別是到如來的果地,因地裡面所說的、所發的願,統統兌現,決定沒有一句是妄語。所以說「不捨因行,無所不生」,所是所在、處所,這就是經文裡『一切佛剎皆示出生』。這裡面就是一個緣,什麼地方有緣,沒有不出生的。緣就是感,眾生有感,心裡頭有求,感應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都講過好幾次。四種感有四種應,與真誠有密切的關係。再看第三句:

  【一切道場悉詣其所。】

  這一句是講的成相。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註得好,第三句「成相,理行時處,為一切道場,身智俱游,名為普詣。」成是成就。什麼地方是道場?經上講『一切道場』,『悉詣』,「詣」是到,他統統到這個場所。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註得好,「理行時處」,就是道場。行是行為。一個人起心動念,我們現在講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言語、你的造作,這是行為,為就是造作。行為包括的範圍太大太大了,佛通常用身、語、意把它全部包括,再多的行為總不出身、語、意這三個範圍,三業所作。心,就是你的思想、見解,我們講的想法、看法;口是言語;身是動作、是造作。你的行為與理相應,這個理是如如之理,我們一般不用這個話說,這個話很難懂,我們講與性德相應。或者我們把它再降低一點,性德還是很難懂,與道德相應,這就好懂;與大自然的法則相應,這個大家也比較好懂。實在講,你真懂了嗎?不見得,模模糊糊的懂,似懂非懂。真懂,你就悟入,你不能證入,你就悟入。確實,煩惱少,智慧增長。

  所以,是不是好像有個建築物?不見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可以說一切處一切時,都是他講經說法的道場。山林、樹下、水邊,有人來請教,遇到人有困難,佛在地上就坐下來,大家圍繞著,佛就教導大家。大家提出問題,佛就給他解答,以後把這個記錄下來,就變成經典。不像現在,道場一定是有宮殿樓閣,有很多的建築,在從前沒有。所以只要你的思想、見解與道德相應,言語與道德相應,行為與道德相應,哪個地方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統統是道場。如果身語意三業與道德不相應,那就不叫道場,雖然是宮殿樓閣也不是道場,為什麼?它裡頭沒有道。

  往年李老師常講,寺廟建築得富麗堂皇,沒道,裡面沒有真正修行人,也沒有講經說法弘法的人,李老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這個話說得很痛心,非常感慨的話。在那個時候,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都相當簡陋。那段時期,台灣人民生活相當困苦,大家都過著克難的生活。以後台灣經濟逐漸好轉,台中蓮社整個拆掉重新修建,現在很壯觀。但是慈光圖書館一直還維持老樣子。所以形式的道場不重要,重要是裡頭有道。

  道從什麼地方觀察?從生活。聽聽這個場所裡面住眾,這四眾,他們在談些什麼?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在做些什麼?他們想的、說的、做的,都跟道德相應,這是道場。現在我們落實在佛法裡面,與經教相應,這是道場。絕對不是說我每天在這個地方講四個小時,這個地方就叫道場,不見得!我每天在攝影棚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是道場,這四個小時之外不是道場。所以真正道場你應該明白了。住在學院裡頭每一個同學,無論是在家出家、男眾女眾,我們的想法、看法不出經教,與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相應,我們真的把它做到,把經典裡面的道理,經典裡面的教誨,經典裡面的境界,完全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日常工作裡面,落實在平常言談歡笑當中,這個地方是真道場,不是假的。

  如果這麼一個道場出現,功德不得了,不可思議!這個世間災難都化解了。為什麼?一個道場出現,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護,保佑你。我們在這個地球上,這整個地球上的人都沾光,都托你的福,大災難化成小災難,小災難就化成無災難。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自己,不在外面,不在別人。自己修成了,世間所有一切人都沾成就的福慧。所以自度原來就是度他,度他還需自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你這才曉得真正修行怎麼個修法,什麼叫道場。

  末後這兩句話,「身智俱游,名為普詣」。前面把道場給諸位介紹出來。「身智俱游」是什麼意思?身是有形的身體,與經教相應;智就是心,就是你的思想見解,思想見解也與經教相應。「身智」這兩個字,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身、語、意,三業統統相應。相應為什麼叫「俱游」?游是對眾生說的、對世間講的。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游化,遊戲神通。游是表演,為人演說。身智俱游,就是為人演說,語句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做出來表演給別人看。你這個地方是道場,道在哪裡?表演在生活當中,表演在工作當中,表演在接觸大眾當中。

  我們學佛的同學,我們的道、德都是以經教為標準,要把經教裡所說的統統做到。做到,絕不要求別人做到,如果要求別人做到,你就生煩惱,不可能的事情,那你就搞錯了。要求誰做到?要求自己做到,不要問別人。每一個人都要求自己做到,這個僧團是如法的僧團,是六和敬的僧團。你看六和敬頭一條「見和同解」,思想見解是一致的。我的思想見解跟你的思想見解怎麼會一致?我依照這個經本來修的,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放下。為什麼?那是邪知邪見,完全隨順佛的思想見解,佛的思想見解在經論上。我隨順佛陀,你也隨順佛陀,他也隨順佛陀,我、你、他的見解就相同,「見和同解」。我們今天的見和同解是要依佛菩薩,不能依自己。依自己,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個看法,怎麼能和得起來?

  「戒和同修」,我們住在這個團體,大家總要守規矩、守法。規矩、法是什麼?戒律。戒律,我們這是個僧團,僧團標準的戒律是《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同學可以學,四眾都可以學,這是一個道場,以這個為標準。《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做輔助,補充教材,真正主要的教材是《沙彌律儀》,這就真正是三寶、諸佛菩薩的道場。六和敬裡頭這兩條最重要。

  「身和同住」,互助合作,不分彼我。「口和無諍」,多做事,少說話,這個重要。言多必失,閒話太多,廢話太多,這不是道場。真正的道場我們沒有見過,我們只是在書本裡面看到有記載。朱夫子朱熹,有一次到寺廟裡面去遊玩,正好遇到寺廟裡面在吃午飯,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飯,一點聲音都沒有。他從窗口經過的時候,不知道裡頭有一千多人在吃飯,到進門才看到,他也嚇呆了。儒家講的「三代之禮」沒有了,沒有想到在佛門裡看見了,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是規矩!叫一個大儒看到肅然起敬。哪個地方雜心閒話,看到交頭接耳在聊天,張家長、李家短,這是是非道場,這不是佛道場。所以「口和無諍」比什麼都重要,少說話,就少爭論。

  「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法喜充滿。最後一條也非常重要,「利和同均」。道場裡面的日常生活決定是平等的,沒有特殊的。特殊的情形,除非是有病,生病要特別照顧,戒律上叫開戒,開緣的。年歲太大了,身體不健康,這是要特別照顧一下。普通,一律平等,「利和同均」。和合僧團,這就是有感,只要是和合僧團一定得佛菩薩護念,得眾神保佑,這肯定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