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四二八集)  2001/6/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428

  請掀開經本,「主方神」偈頌第八首看起:

  【一切世間諸業海,佛悉開示等無異,普使眾生除業惑,此髻目神之所了。】

  第八尊是「髻目無亂主方神」,他修學的法門是「示現一切眾生業無差別自在力解脫門」。在前面長行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業性雖然是空寂,但是因果不空,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斷惡修善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的修學。世出世間修學都是有層次的,「業盡情空」那是高層次的境界,我們要知道。如果不知道,我們對於許多法身菩薩的行持,他們教化眾生許許多多方法,往往會產生疑惑。譬如本經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我們看到他們那種行持,一定會產生疑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疑惑了,不但不會輕慢,而且我們會非常尊敬,那是行門裡面高段的功夫,不是中下根性人能夠理解、能夠學習的。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麼程度,如何來修學。

  菩薩在讚頌裡面,第一句說『一切世間諸業海』,這一句我們要明瞭,「一切世間」,不僅是包括六道,連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業是造作,我們通常稱為事業,你正在造作的時候這是叫「事」,人家問你,你現在做什麼事?事的結果就叫做「業」。我們造的這樁事情是好事,這個結果是善業;我們做的事情是不好的事情,損害別人的事情,傷害眾生的事情,那是惡業,那個結果叫惡業;如果我們的造作說不上善惡,對於一切眾生既沒有利益,也沒有傷害,這種造作,結果叫無記業,非善非惡。一切眾生身口意的造作,總不出這三個範圍,這三個範圍廣大無有邊際,所以稱之為「海」,海是形容,是比喻形容一切世間無量無邊眾生,剎那不間斷的在造作。唯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不造業;十法界眾生,包括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有造作,所以稱為「業海」。

  『佛悉開示等無異』,佛是圓圓滿滿,這個「悉」是圓圓滿滿,全部都說出來了。所以這個「悉」不是往昔的「昔」,我們把這個字改過來。佛為一切眾生圓滿的說出來,佛所說的跟眾生的業海相等,眾生造一個業,佛就把這個業的性相、理事、因果都說出來,佛法無邊。如果眾生不造業了,那我們就曉得佛就無法可說了,所以佛法因緣生,佛法也是緣生的,這個緣就是眾生造業,佛就有法可說;眾生不造業,佛就無法可說。諸佛如來說法,是因為眾生造業而引起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業是虛妄不實的,所以佛法也是虛妄不實的,但是這個虛妄不實的業習它起作用,它令眾生受苦受難,所以佛說法也起作用,幫助眾生脫苦離難。這裡面境界、範圍深廣無盡。六道眾生所造的惡業多、善業少,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我們細細思惟就能夠體現得到,能夠體會得,起心動念無不是自私自利,自私就妨害公,自利必定傷害別人,所以從起心動念到言語造作,無不是損人利己,這就是造罪。

  眾生為了貪圖口福,殺害多少眾生!還有一類愚人說,這些動物牠們生存的目的就是給人吃的,這個話我們細細想想是人說的嗎?說這種話是魔,魔才會這麼說。人、天都有好生之德,甚至於動物裡面,有不少都是素食的,不是吃肉的,我們看看牛、看看羊、看看馬,牠們都不吃肉。如果說非肉食不能養自己的身體,這是錯誤。現在研究生物的人都知道,人的體質是適合於素食的,他的腸胃,特別是他的牙齒,肉食動物的牙齒尖銳,以植物為食料的這些動物,牙齒都平齊,我們人類的牙齒是平齊的。為了什麼?為了貪圖所謂美味,那哪裡是美?貪圖腥味,這一生當中殺害多少眾生的生命,試問問這是什麼業?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出事實真相,吃牠半斤,來生要還牠八兩,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樣生生世世互相酬償,無有盡時,你說這個多可憐、多可悲!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迷惑顛倒、無知之人,他不知道事實真相,他敢做。我們自己想想,在沒有學佛之前,也跟世俗人一樣,天天造殺生罪業,吃肉就是殺生;學佛之後,聽到佛的教誨,想想是有道理,我們把這個惡行斷掉了,不吃眾生肉,把許多惡習氣改掉了。

  我們今天看到蚊蟲、蒼蠅、螞蟻不討厭了,決定不傷害牠,我們知道牠到處爬,爬到我們的廚房、爬到我們的浴室,我們明白牠是在覓食,牠是在討生活;跟我們一樣,我們也到外面謀生,我們不希望別人傷害我們,我們就沒有理由傷害牠們。蚊子叮我們,在過去一定是一巴掌打死,學佛之後,我們的觀念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也改變了,蚊子叮我們,不但不趕走牠,我們還歡喜,布施供養,跟牠結個緣;牠來生要得人身,有這個好的因緣,我們深深相信牠與佛有緣,將來從這個因緣上牠能得度。所以我們對於一些動物,不但不殺生,我們提倡放生,救護一切眾生的生命。我們不偷盜,我們有義務幫助一切眾生守護他的財物。不受佛菩薩的教誨,怎麼會懂得這些道理?怎麼會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我們再想想,諸佛菩薩到世間來幹什麼的?為眾生開示;這個句子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為眾生說明,說明事實真相,讓大家覺悟。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都是以老師的身分與一切大眾接觸,於是我們了解,佛法是師道;儒家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佛菩薩確確實實是一切眾生的君親師。君是領導大眾,親是養育大眾,師是教化大眾。無論佛菩薩示現什麼身分,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身分雖然不一樣,君親師這個原則決定是相同的。示現的目標確確實實是引導眾生、養育眾生,教化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悲到了極處。眾生愚迷,不識好人,把好人當作冤家,處處提防,佛菩薩真誠的教誨,聽了之後半信半疑,乍信乍不信。名義上是佛弟子,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出家了,受了具足戒,實際上還是半信半疑,這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的非佛弟子。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們是真佛弟子還是非佛弟子?真佛弟子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非佛弟子這一生所造的惡業不免墮落。佛菩薩對我們的開示,現在佛菩薩不在世間,在世間我們也不認識,但是佛菩薩教誨的這些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要知道依教奉行。自己對於經典懷疑,不能接受,這是自己無緣;如果還要惡意毀謗,勸別人也懷疑、也放棄,這個罪過就是阿鼻地獄,謗佛、謗法、謗僧。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為我們講經說法,方法再多,目的是一個,『普使眾生除業惑』。「普」是平等,平等才普遍,我們常講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一律平等。幫助一切眾生消除業惑,「業」是惡業,「惑」是迷惑,迷惑是惡業的根。消除「業」就是我們常講的斷惡修善;消除「惑」是破迷開悟。如果我們只做到斷惡修善,做到這一點,迷惑沒有除,我們出不了三界,但是在三界裡頭肯定不墮三惡道,你在三善道受生。如果你能破迷開悟,你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小的果報,你證得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你能證得這個果位;大的成就,你超越十法界,你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所以斷惡修善偏重在事理上,破迷開悟偏重在心理上,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都勸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修,那一定要讀誦大乘,要深解大乘經的義趣。

  我們在此地學習的同學,要想把經講好,我常說,要靠兩樁事情:第一個深入經藏,第二個依教奉行。如果這兩條你做不到,你這個經怎麼講,講一輩子也只是皮毛而已,你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特別是《無量壽經》,無論是哪一個本子,《無量壽經》原譯本有五種,這個會集本有三種;還有一種節校本,彭際清的,總共九種本子。無論你學哪一個本子,無論你講哪個本子、弘揚哪個本子,你要沒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根底,你就講不好。為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細說。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講的,這是我們佛門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有一部著作,現在好像在外面也很流行,《華嚴念佛三昧論》,這是彭際清的作品。彭際清居士跟我們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他把這三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他把這三種看成一部。《華嚴》是廣說,說得很詳細,說得很透徹;《無量壽經》是略說,也就是說是《華嚴經》的綱要;小本《彌陀經》是簡說,是綱要的略說,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你要是沒有根底的話,《無量壽經》你怎麼能講得透徹?你怎麼能講得圓滿?由此可知,《華嚴》重要,《華嚴》不只是《無量壽經》的根本依,也是一切經教的根本依,所以古人稱《華嚴》為佛法的根本法輪,意思就在此地。所有一切經教都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大樹,《華嚴》是根、是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都是這個根本上的枝枝葉葉。換句話說,《華嚴》這個根,你要不能夠真正搞好,你說佛法各宗各派的經論,你都搔不到癢處,這個話是真的。

  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只有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髻目無亂主方神,他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