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四十九集)  2005/5/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7-0049

  諸位觀眾,我們接著再看這第二個小段,思慧,「淨念相繼,無有間斷,故名思慧」。上一集我們講到理持。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原文我們來念一遍,就是他解釋理持,從理來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這段文是《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解釋,解釋這個理持,這是原文。我們介紹的時候比較簡單,就是導師淨空上人用三句話、十二個字來介紹,「心作心是,心境一如,能所不二」,這是理持。理,將明瞭這個道理,來持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叫做理持。還未明瞭這個道理,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叫事持。所以持名念佛基本上有此二種。接著再看末後的小段。

  「剋期辦事,利根一日即不亂,中下不定,但能一心,皆得往生,名修慧」。這裡頭這一句非常重要,這個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哪一句?「但能一心,皆得往生」。此兩句話重要,也是重點。念佛,在羅什大師翻譯《彌陀經》裡面說「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都是三慧具足!

  念佛法門無比殊勝之處,就是學習的時間短,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它的成就無比的殊勝。《彌陀經》上跟我們講,修學需要多少時間?七天。

  《彌陀經》用七表法,用七代表圓滿。但是經上明明白白的給我們說出來了,「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清清楚楚跟我們說出來是七天,最長七天,所以我們很確定時間是七天。這個七是數字,不是指表法。它要不是寫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那個七我們會把它看作是表法。表法那就不一定了,七代表圓滿,那就不一定真的是七天。經上既然說得這麼明白,這樣說了,我們知道七天是事上說的,就事情上來說的,確實念阿彌陀佛最長念七天,念到一心不亂,這樣就成就了。不是從表法來說的,確確實實是從事上講的。

  這段,剛才念的蕅益大師這段註解說「剋期辦事,利根一日即不亂,中下不定」,利根就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他念一天就念到一心不亂。這種人有沒有?有。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婆羅門女,婆羅門女念佛一天一夜,念一夜一日,她確實念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她在定中去參觀地獄。你看地獄裡面鬼王看到她來,迎接她,稱她菩薩,問「菩薩,你來有什麼事情」?婆羅門女是凡夫,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菩薩。

  事一心在大乘經裡面講,這是大乘法,圓教十信位菩薩,初信位到十信位都是事一心不亂。我們在前面報告過,三不退裡面,圓教十信位的菩薩得兩種不退,一個是位不退,一個是行不退。如果這個一心要是理一心不亂,他就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婆羅門女念一天一夜,她所得到的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理一心就很難講,我們不知道,但是事一心我們是可以肯定,起碼她達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不得了了,這斷見思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就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淨土非常非常特別,它四土都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生一土就四土都得到,無論你生哪一土。

  我們功夫成片,功夫低的生凡聖同居土。功夫成片也是一心不亂,是一心不亂淺的,較淺的一心不亂,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相似的一心不亂。他伏見思煩惱,煩惱妄想用這句阿彌陀佛伏住、控制住,不發作出來,但是煩惱的根還在,沒斷,沒斷見思煩惱,這叫功夫成片,相似的事一心不亂。有此功夫就有把握往生西方,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在這裡念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是斷見思煩惱了。理一心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至少也破了一品,這是理一心不亂,圓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薩,這利根人,根器較利,上等根器。

  利根、鈍根;有人根器較鈍。從相上來看,就是一個放得下,一個放不下。利根人放得下,鈍根人放不下,煩惱執著很重,就這麼回事情,差別在這裡。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真正利根,身心世界放下,雖然身體還在這個世間跟大家生活,沒有兩樣,從表面上來看,跟大家是一樣,是一樣的,但是內心就不一樣了。真正放下的人,心裡面決定不染著,他不受污染,不去執著。放下不是在事上,在心上放下,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不是這個意思。是叫你心裡不要去執著,不受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污染。

  為什麼他能放下,我們放不下,他為什麼能夠做得到?因為他一心嚮往極樂世界,認定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故鄉,阿彌陀佛是我的父母,諸上善人是我的兄弟。我的故鄉樣樣都這麼美好,沒有一點點的缺陷,就會想家!比如你去外面旅行,你在家裡面非常的美好、非常的安樂,在外面流浪,受苦受難,當然你會想早一天回自己的家。這是比喻現在娑婆世界,在六道輪迴裡面受盡苦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圓滿、那麼莊嚴、那麼美好,沒有一絲毫的苦,當然一心一意想要回自己的家鄉,自己家裡面樣樣有,急著要回去。

  這個地方、這個娑婆世界一切,我統統不要了、統統放下了。這個世界是出來旅行的,這個地方不是好地方,心裡對這個世界沒有絲毫的留戀,對這個世界人事物統統放下。此地一切人事物確確實實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們牽掛,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們放在心上。他真的放下,這樣的人他根性利,利根!真正放下。所以這個世間你們說好,他決定沒有貪戀,不起貪心,不留戀這個世間。你說不好,他決定沒有瞋恚,他也不會生氣。他確確實實以清淨、平等、慈悲心來看待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一切萬法,心裡面真正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事一心不亂!

  急著回去,這個世界不好玩了,玩夠了,還是回自己的家較好。如果貪戀這個地方,你就回不了了。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比喻,諸位比較容易體會。念佛功夫能不能得力,關鍵是你放不放得下。利根,真的一天成就。

  一心不亂得到之後就不會失掉,這是真的得到。如果你還會失去,這就不是真的,現前好像有一點這個境界,出了念佛堂心又開始亂了,那這樣你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真正得到一心不亂,在念佛堂不亂,出了外面街道走走,還是不亂,這真的得到一心不亂。大家要記住,得到之後不會失掉,不會再喪失,這是真的得到了。一心不亂是這樣,功夫成片亦如是,功夫成片也是一樣,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功夫較淺的,只能夠伏煩惱,還未斷煩惱,這樣你才能成就。你只要得到之後,你會更精進、更努力,身心愉快,法喜充滿,像孔老夫子所講的「不亦說乎」!真正得到是這個現象,那非常快樂。這說一天,有人念佛念一天就一心不亂了。

  「中下不定」,就是說上等根器、利根的,一天。中等根器、下等根器這就不一定,中下根性的人不一定,有人兩天,有人三天,有人四天,有人五天,有人六天,根性最差的,他七天也能得到,最長七天,一個禮拜,他就得一心不亂。

  那我們要問了,像澳洲淨宗學會,現在導師提倡一年打四個佛七,一個佛七是七十天,十個佛七接連著,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個季節打十個佛七,七十天。有人參加七十天,念下來也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不要說七天,七十天都沒得到,什麼原因?不是真念!

  何以說不是真的念佛?因為口裡念佛,心裡對現在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放不下,這世間的事情放在心上。自己的家庭、子孫,自己的錢,自己的財產,再加上一些是非人我,放不下!那就沒有法子了。別說念七十天,念七百天、念七千天也無法得一心。能不能得一心不亂,關鍵問題是在此。是不是真的能夠把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真正放下。真正放下,真的!最久一天,這是念佛功夫得不得力一個主要的原因。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宋朝瑩珂法師,《安士全書》裡面也有引用這個公案,《往生傳》都有他的記載。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念佛念多久?三天三夜一心不亂,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他還不是一個持戒精嚴的出家人,他是一個出家人,是一個不守清規、破戒的出家人,不是一個好的出家人。在大眾當中,大家都看不起他,劣根性太重了,自己沒有辦法約束自己。但是他有一個好處,這個好處非常非常難得,就是這個好處救了他。什麼好處?他懂得因果報應,所以常常想到自己所作所為將來決定墮地獄。

  一想到墮地獄,他就恐怖了,他就害怕了,他就問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夠救他?有一個同參就送他一本《往生傳》,他跟他說,「你看這一本,可能對你有好處」。他讀了《往生傳》之後,非常感動,決心念佛求生淨土,萬緣放下。所以他把自己的寮房門關起來,三天三夜也不吃、也不睡覺,連水都沒喝,拼命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是精疲力倦,沒體力了,昏倒了,念到昏倒。他的心真誠,真的想要往生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不住了,就像我們去外面玩急著回去一樣,那種心情。

  這樣一心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日三夜,阿彌陀佛真的來了,他非常歡喜,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利用這十年的時間好好念佛、好好修行,十年之後,等你命終時,我再來接你。阿彌陀佛告訴他,十年後再來接他。這感動佛來安慰!瑩珂法師他真是聰明,真的很了不起,他跟佛說:喔!我的習氣太重,煩惱習氣太重,再讓我在這個世間活十年,這當中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習氣,這十年不知道又要造多少罪業,可能十年後就不能夠往生了。他跟阿彌陀佛提出要求:這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答應他,說:三天後,三天之後再來接引你。

  他歡喜的不得了,寮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說他三天三夜念阿彌陀佛都沒睡覺,阿彌陀佛真的來了,約好了,三天之後阿彌陀佛要來接我,三天之後我就要走了。整個寺廟裡的人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像你這樣的人,平常不守清規,飲酒食肉,你這樣的人,哪有這樣簡單往生西方」!大家有懷疑,但是聽他講話的口氣,好像不是開玩笑的,大家抱著半信半疑的心,三天時間不是很長,三天之後再來看你是不是會往生,看你怎樣往生!

  等到第三天,那一早做早課,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送他去西方,大眾當然很歡喜,你真能夠到西方,我們幫你念佛,哪有什麼問題!大家也是要來看熱鬧的,到底你是真的還是假的。大家跟他念佛念到一刻鐘、十五分鐘,就是念十五分鐘,他就說了,(別人沒看到,但是他看到),他跟大家說了,「阿彌陀佛來了,我要跟阿彌陀佛去西方了」。說完之後就走了,這真的,一點都不假,現身說法,三天三夜!這也證明《彌陀經》說的,「若一日到若七日」,確實有人七天當中念到一心不亂。所以我們看到瑩珂法師這個事情,他給我們做出榜樣,做一個模範。

  如果我們遇到大災難的時候,平常就要有心理準備,決定不能猶豫,決定不能恐怖,這個時候應當下定決心、放下萬緣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世間,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捨掉了,把這個世間世緣統統放下,沒有一絲毫牽掛,一句佛號念到底,佛一定來。

  你要有信心,要有願心,肯念佛,佛一定來。重要的還是要放下,真的想要去西方,不可留戀世間。你看瑩珂法師不守清規、破戒的人,都能在三天三夜的時候把阿彌陀佛念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雖然有過失,好像還沒有他那麼嚴重,佛哪有不來的道理?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不懷疑,你的信願是不是真的,真的願意要求往生西方?你若信願真切念佛,佛一定來。

  你沒有把佛念來,這說明你那個信願的心是假的,口裡說要去西方,心裡對此時這個世界放不下,不肯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口這樣說,心裡就不是這麼想,那就是假的!你對這個世間還有很多貪戀,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你不能放下。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真的放下了嗎?

  樣樣放得下,在理上說,佛常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些話都是佛教導我們要徹底放下。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經》講什麼?導師做了一個結論,就是總結論,非常簡單,「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世間,你一樣都得不到,空的、虛妄的、不是真的。連我們這個身體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哪一樣你能得到?只是暫時借你使用而已。導師總結《大般若經》六百卷,這十二個字,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說這十二個字。

  如果你真正明瞭了,哪有不放下的?不放下也不行,為什麼?事實就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講到最後「無智亦無得」,你還貪什麼?還有什麼好貪的。貪到最後還是一埸空,一樣也得不到,你還牽掛什麼?一場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金剛經》講的,要覺悟!

  覺悟的人放下,徹底放下,放下,所以他得自在。還有一絲毫牽掛沒放下的,迷!沒有覺悟。迷真的不容易破,迷關一破就得大自在,所以「但能一心」就決定往生。修慧聞慧,修慧思慧,聞思修三慧具足。我們這樣講,蕅益大師《要解》裡面講的是三條,你想想看是不是一而三,三而一。聞裡頭有思有修;思裡頭有聞有修;修裡面有聞有思,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包括其他二個,任何一個都包括其他二個。看你從哪一個角度上看,換一個不一樣的名詞,同樣一樁事情。這個法門學起來這麼簡單,一天到七天就成功了。諸位想想,還有哪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快的?找不到了。

  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修,修了幾十年,連個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你所修的不如法。婆羅門女一天,她如法。瑩珂法師三天,如法。什麼叫如法?放得下!回家的心懇切,要回西方世界這個家、這個家庭,心很懇切。真實,不是假的,是真的要去,不是假的。我們的信願不真實,我們的念佛不老實,念佛沒有放下世緣,這就不老實,道理在此地。

  瑩珂法師知道他要不往生西方,肯定墮地獄。為了怕墮落地獄,急著求往生,趕著求往生。這是他往生極樂世界的緣,逼他非去不可。你要不去,墮地獄有得受苦了!各人的緣不一樣,瑩珂法師如果不是破戒犯規,造作一切不善,大概他勇猛精進的心發不起來,可能這一生就錯過了。他是罪過來逼他,這是前面講的五逆十惡,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從瑩珂法師這裡得到了證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破戒、作惡那些人,我們不能看輕他,不能夠看不起他。為什麼?他一旦覺悟過來、回頭,可能他的成就超過我們,這個事情不是沒有。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回頭?所以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禮敬諸佛」,對於一切眾生要恭敬。他的好處我們要向他學習,他不好的地方絕不放在心上,當然更不可以放在口上,培養自己純淨、純善的心行。底下一段,第七段。

  說明「一心不亂,一心圓具」,圓滿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這是說一心不亂具足戒、定、慧、聞、思、修、信、願、行。三學是戒、定、慧,三慧是聞、思、修,三資糧是信、願、行,一心圓具就是一心裡面圓滿具足,這三樣都有。一句佛號裡頭也圓滿具足,就是我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與三學、三慧、三資糧決定相應,這裡頭統統具足,這就叫做一心稱念。

  圓瑛法師在《彌陀要解講義》裡頭,他的註解裡面講,「我執亡」,我執破了,「不為見思所亂,為事一心」。這就是一般大乘裡面的講法,見思煩惱斷掉了。我們從綱領上來說,簡單一點。見煩惱,見思就是說兩大類,見煩惱、思煩惱。見煩惱有五大類,身見,執著身是我,貪生怕死,自私自利,這是身見,頭一關。我們凡夫每一個人都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將這個身體當作是我,是一個真正的我,這個執著。有這個執著,當然就貪生怕死、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這些煩惱就都生起來。這是第一關,所以「見」煩惱,這是第一,「身見」。

  第二種錯誤的見解是「邊見」,邊見就是相對的、對立的,這個見解叫做邊見。第三個叫「見取見」,第四個叫「戒取見」,這兩種都是我們一般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太深!他有他的看法,他又有他的看法。成見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世出世間不離因果。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堅固的執著造成障礙。

  最後一類叫「邪見」,邪見是什麼意思?不屬於上面四種,就是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歸納到這一類裡頭,邪見。偏差錯誤的見解都屬於邪見。這五種見都是錯誤的,這個見惑煩惱要斷掉了,八十八品的見惑煩惱斷掉,就證得,在小乘果位來說,小乘初果須陀洹。如果依大乘圓教來說,就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

  初信位的菩薩跟小乘初果須陀洹,絕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換句話說,自私自利沒有了,貪生怕死沒有了,你身見沒有了就不怕死了,不怕死!這是破身見的現象。身見破了是什麼樣子?你從這個地方就能夠覺察到,他不怕死了。世間人哪個不怕死?大家都怕死,一隻螞蟻牠也怕死;但是身見破了,他就不怕死。他知道這個身不是我的,是暫時借我用的,絕不為這個身體造惡業,起煩惱,不會自私自利,這是說見的煩惱。

  思惑是錯誤的想法、思想,也有五大類,第一類是慳貪,其餘是瞋恚、愚痴、傲慢、對於聖賢教誨懷疑,貪瞋痴慢疑。這是思想上的錯誤,想錯了,比見解上的錯誤更加嚴重、難破。如果這五種都破了,你就脫離六道輪迴,超越三界,在小乘證阿羅漢果。在大乘圓教證得十信位菩薩,在十信位裡面相當於第七信的菩薩,第七信,斷見思煩惱。但是在小乘只證得位不退,只證一個,三不退只有一個位不退,阿羅漢也是證位不退。但是菩薩,圓教菩薩證得兩種不退,位不退與行不退。斷證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信願、神通、道力,小乘阿羅漢與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不能比,菩薩超過聲聞緣覺,這說明事一心的標準。你念到見思煩惱都沒有了,證得事一心不亂。

  理一心,「法執亡,不為二邊所亂為理一心」。佛給我們講執著有兩大類,一類是我執,一類是法執。法執是對於一切諸法他執著,執著說,我執;我這個身,沒有,這個我執,沒有,但是外面這些宇宙間一切萬法,確實有,這就是法執。我沒有,身,這個身體是五蘊集聚而現的身,小乘是身沒有,五蘊,色、受、想、行、識,但是認為這個有。執著這個五蘊有,這個叫法執,小乘破我執,沒有破法執。

  菩薩聰明、有智慧,他知道連這五蘊也是假的,五蘊也是空的,不是真的。你看《般若心經》一開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法執破了,不會被「二邊所亂」。二邊就是兩邊,對立的,不為二邊所亂,就是大乘法裡頭講的入不二法門,這是理一心,一切都不二。

  從根本上講能所不二,你看「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跟所現不二,能變跟所變不二,能所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眾生跟佛不二,菩提跟煩惱不二,生死跟涅槃不二,這就入了不二法門,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了。自己心性融入真心、本性,自己這個身體跟法界(身體是小宇宙跟大宇宙)融合成一體。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相好現前,這是理一心不亂,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華嚴經》講的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二,若有二邊就有礙了、有障礙,不二就沒有障礙。入不二法門得大自在,宇宙之間確確實實沒有障礙,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也不是二。

  大乘法裡面常講不一不異,這是真正不二法門。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一二都不能說,才真正叫不二。你要體會這個意思,決定不能夠用分別、用妄想、用執著,一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落二三。所以一切諸法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看到真相;真相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無是無非、非有非無。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頭講得很多,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有所體會、有所悟入。

  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