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十九集)  2005/2/1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19

  諸位觀眾,阿彌陀佛!這一集繼續來跟大家報告《佛說阿彌陀經》的《要解》,就是蕅益大師他的註解。我們看到經文的正宗分,就是從「爾時佛告舍利弗」開始,以下的經文就是《彌陀經》的正宗分。

  上一集我們講到正宗分第一大段裡面第一小節,說了一小段。這個段落裡面蕅益大師的註解,我們把文再念一遍,第一小段「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福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前面我們講到這個地方。接著我們看下面的文,「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我們來講這一段,這一段我們來說一下。

  信願行是有次第的,就是說有個先後的次第,次第就是說有先有後。如果照信願行來排列,信是第一,再來是願,再來是行,這就是次第。特別是對於初學,初學佛的人或者剛接觸到淨土法門。首先我們要能夠生起信心,信心是第一個條件,如果沒有信心,什麼都不會成就。不但是佛法,就是世間的事業,任何一個事業要成就,首先就要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什麼都做不成。那個信心是世出世間法,一切法成就的先決條件。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彌陀經》,佛,第一就是勸我們要信,信心實在是不容易,不容易建立。前面我們講了許多,無非都是要讓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乃至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論、經典,也無非是啟發我們的信心,我們對這個事實的真相、理論、方法、境界不了解,信心就很難建立。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讓我們生起信心,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科學家今天能夠證實的,就是說現在科學家已經有發現一些現象跟佛經講的有類似,很接近。實在講科學家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還是很有限,更深一層的理論、事相,目前科學還沒有辦法解釋。

  譬如經典上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佛的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道法界、人道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道法界、餓鬼道法界、地獄道法界,這就是經上講的十法界。對於十法界,科學家就沒有辦法解釋了。科學家知道,這個宇宙之間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我們人現在在這個地球上,以及我們眼睛看得到的畜生道,這是生活在三度空間的。比我們更多度的空間,我們看不到,比我們少的,我們也看不到。科學家現在發現確實在宇宙間,有很多不同空間維次的存在。換句話說,有不同維次空間,就有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科學家說生物,我們佛法說眾生,我們看不到,接觸不到。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狀況,分大類來說起碼有十種,不同的空間維次,科學家沒有法子達到。比我們境界更殊勝的有天道,天道裡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六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人道下面有畜生、餓鬼、地獄。

  畜生道裡面也很複雜,也很多,我們能夠了解的也非常有限。畜生,我們能看得到的,接觸得到的,我們覺得很多了,可是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是屬於畜生道。譬如一般民間有龍,那個龍我們人就看不到。龍是屬於畜生道,它會變化。我們只是在畫圖的圖案裡看到人家畫的龍,以及寺院裡面的柱子,石頭打的龍柱,我們只是看到這個;實際上我們不曾看過,不曾看過,可是它是真實存在的。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就知道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它是存在的,不是說我們看不到,它就不存在。我們看不到,事實存在的事情非常非常多,佛在經典跟我們說了很多、很詳細。

  所以科學的知識,說實實在在的話,跟佛法裡面所講的,他了解的非常非常有限,真正是微不足道,了解一點點!真正是一個科學家,他的態度他清楚,已經證實的可以相信,不能證實的,他也不敢說沒有。為什麼?科學技術還不斷在進步。過去的那些科學家認為他們發現的是真理,但是隔沒多久,隔不了幾年,後來科學家又有更新的發現,把前面那個科學家發現的定律推翻了,這個例子太多了。所以現在科學家聰明,說所發現的真理都是暫時的,不敢說它這個是永遠,決定是真理,不敢這樣說法,這個話就講得很聰明。以後若有更新的發現、更新的發明超過他,他現在發現的這個就被推翻了。

  我們宇宙之間的奧妙沒有邊際,就像佛經說的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無底深坑,其廣無邊,而且深不見底,有待世人慢慢去探討。用科學的技術,機械方法,你能夠探討得到的還是有限的。佛經上講的,用「一時」來探討,現在都沒有離開「一時」,一時有極限。

  在佛法裡講「一時」可以緣到阿賴耶識,緣不到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緣不到;就是說它的能力達不到。所以佛講到真如本性,只說了一句話「不可思議」。不可思,就是不可以用意識心去了解、去思惟。不可議,是不能用言語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你用我們現在的意識心去想,想不到;要用言語說也說不出來,言語能力有限,有個極限,達不到。你的思惟能力也有限,你能夠思惟,你能夠想得到的,有個極限,那個極限只能夠緣到阿賴耶識。真如本性不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真如本性你就緣不到,你想不到。所以到那個時候,所有一切科學方法都沒用處,用不到。

  這樁事情過去方東美先生曾經跟家師講過。因為家師早年在台灣,那時候佛教界的道安法師主持佛教會,這很早了,大概也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在台灣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道安法師請家師去擔任總主講。家師當時就很想在這個講座裡頭開一門課程叫做「因明」,原因的因,明白的明,因明就是現代學術界講的邏輯,就是辯證法,辯證跟邏輯是同一類的。

  因明,古時候印度也很有學問,這一門是屬於科學的方法,就是說把宇宙間事事物物的這些事理,做一個歸納、整理、邏輯。當時家師就非常希望能請到方東美先生來給大家講這個科目。家師去找他,方先生說佛法講到較高階層的,就是說較高級的佛法,因明這個東西就沒有用了,用不到了。因明、辯證法、邏輯統統用不到。所以方先生說的一點都沒錯,在高級佛法裡頭確實沒用。對什麼人講的?初學,初級、中級有用,高級佛法就用不到了,因為高級佛法超越了意識。像因明這個科目都是屬於科學的方法理論,所以以後這一門功課就沒有開了,沒有在大專佛法講座來開這個科目。

  高級的佛法用什麼?用禪定、用清淨心。禪是印度話,翻譯中文的意思是「靜慮」,靜就是止,停止的止;慮就是觀,觀察的觀,所以禪也叫做止觀。修止觀,我們知道天台宗修三止三觀,實際上止觀通一切宗派,念佛也有止觀。止,簡單講就是放下,所謂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將我們內心妄想分別執著這些雜念放下,放下就叫止。觀就是看破,看清楚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這就叫觀,觀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見到事實真相。

  所有世出世間這些方法理論,都沒有離開意識,都是從我們的意識心所產生的,在這個意識的範圍。交光大師,就是註解《楞嚴經》,這是以後的註解,清朝時代那個時候。跟唐朝時代註解《楞嚴經》不一樣,交光大師註解《楞嚴正脈》,他為什麼把《楞嚴經》又做了一個新的註解?真正的原因也是為了這個道理,就是說妄心跟真心。

  《楞嚴經》是般剌蜜帝尊者傳到中國,那時候是中國唐朝武則天晚年的時候,般剌蜜帝尊者將梵文本的《楞嚴經》帶到中國來翻譯,《楞嚴經》翻譯完成是在唐朝中宗的時候。翻譯了之後,《楞嚴經》所有的註疏、講解都是用天台宗三止三觀的原理原則來解釋。

  交光大師是明朝時候人,剛才我說清朝,更正一下是明朝才對,不是清朝,是明朝時候的人,跟蓮池大師同時,同時代。

  交光大師他認為這一種思路不是《楞嚴》的旨趣,所謂思路就是他的思想體系,註解《楞嚴經》的方式,跟《楞嚴經》本經所說的宗旨是不一樣的。因為三止三觀所用的還是從意識心來下手,還沒有離心意識,從意識心下手。所以交光大師他老人家主張,應當用《楞嚴》它本經的教義,《楞嚴經》本經教義教我們用根,不要用識,所謂「捨識用根」,將意識心捨掉,直接用我們六根的根性,不要用六識,完全不用第六意識。用什麼?用六根根性。他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得到證明,符合《楞嚴經》本經的宗旨。

  交光大師也是個念佛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概他壽命到了,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他。他見到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說,《楞嚴經》是大乘佛法裡面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非常可惜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人註解這部經,都沒有把它真正的旨趣掌握住,它的宗旨義趣沒抓到。他發心想要重新給《楞嚴經》寫一部註解,向阿彌陀佛請假,現在暫時還不去西方,等他把這部經的註解註好了,再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准了他的假,佛就走了。這個故事寫在《楞嚴正脈》的序文裡頭。我們相信交光大師絕對不會騙人的,不是他在編故事,是事實。為了幫《楞嚴經》做註解,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間延遲,延到後面。

  捨識用根,講的是沒錯,但是沒有人能夠修!我們無始劫以來用心意識,用意識心用得很習慣,現在一下子叫我們不要用意識心,這相當困難,相當不容易。所以理論是符合《楞嚴經》,但是沒人用得上,很少人用得到。如果用三止三觀的方法,中上根性的人還行,還有能力修學,因為他是從意識心下手的。如果捨識用根,那就跟禪宗一樣,上上根的人才行。不但是上等根器的,上等根器當中的上等,上上根人,才有辦法用這個方法。不是上上根的人沒分!這個方法用不到,不會用。

  《楞嚴》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在佛門裡頭這一部經書很出名,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說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兩句話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開智慧的《楞嚴》。

  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因為佛過去在很多經上都講,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什麼?這是梵語印度話,一闡提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這個人沒有一點善根,或者翻作善根斷了的人。沒善根,他怎麼能夠成佛?這是佛常常說的,在其他的經論佛常常這樣說法。但是到了佛講《妙法蓮華經》,說《法華經》,法華會上,佛就講,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那就是沒有一個不能成佛的,所有的眾生都可以成佛。這個說法跟《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意思相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就可以成佛。

  世間造作五逆十惡,這些極惡之人都有佛性,不能說他罪大惡極,他不能成佛,沒這個道理。他有佛性,要遇到緣,一樣成佛。善導大師的話講絕了,講得很好,「總在遇緣不同」,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遭遇的緣不同。他沒有遇到成佛的緣,他遇到造惡業的緣,所以他造罪業,他要受果報。受果報總是有受完的一天,什麼時候果報受完?這不一定。這個時間長短,每個眾生不一樣,個人的緣不一樣。

  這個話怎麼講?他要是覺悟了,這個罪報就消了;他要不覺悟,他的罪業就有得受。就好像作夢一樣,做惡夢,苦得不得了,他要一醒過來,這個夢就沒有了。看他什麼時候醒來?他要醒得快,他受的罪時間就短,不用受那麼長,很快就離開了。他要是醒得慢,當然受罪的時間就長。

  所以罪大惡極之人墮阿鼻地獄,什麼時候出離地獄,也沒有一定的時間,就看他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懺悔,自己真的知道錯了,知道回頭。這一念懺悔,佛性就出現了。

  因此佛在經教裡頭常常教導我們,我們也不可以輕視惡人,我們對造惡的人也不能輕視,不能看不起他,為什麼?說不定他將來成佛在我之前,我還要做他的弟子,這也有可能!他要是懺悔的力量很大,他成就就快。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真的知道錯了,真的回頭,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信願」是比什麼都還重要。

  交光法師是我們非常敬仰、讚歎的一位大善知識。民國初年圓瑛法師一生研究《楞嚴經》,我們從他傳記裡面看到,他二十五歲對《楞嚴》就非常有興趣,立志專攻,到七十五歲,《楞嚴經》的《講義》完成。現在流通的《楞嚴經講義》,我們仔細看這個經本,裡面十分之六以上都是依據《楞嚴正脈》的註解,可見圓瑛法師他受《楞嚴正脈》的影響之深。我們現在學《楞嚴》,學圓瑛法師的《講義》,好!因為他是近代人,民國初年,所用的文字比較淺顯。交光大師,明朝時候的人,文字確實是比較深。

  尤其現在我們對於中國古文、古代的文學疏忽了,沒有漢學的底子,讀古人東西比較困難。學《楞嚴》應該是先從圓瑛法師的《講義》下手,然後再看古人的註解,這樣你就有基礎了。你要是一開始就讀交光大師的註解,讀《長水疏》,這都是古人的註解,《楞嚴經》註解很多,較著名的註解就有二、三十種。開智慧的《楞嚴》!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些大善知識最後都是求生淨土。

  交光法師是求往生淨土的。圓瑛法師,你看他上海圓明講堂,如果去過圓明講堂參觀就知道,他這個講堂寫了三求堂,他求三項事情,「第一求福,第二求慧,第三求生淨土」。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真正有智慧、有見地,真的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求生淨土的。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我們在《無量壽經》讀得很多了。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家師過去講過十遍,現在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是講第十一遍,還沒講完。每隔一、兩個月,或是兩、三個月,時間不一定,家師去新加坡都會繼續講。這一次沒有時間限制,可以詳細說,那一邊的同修歡喜聽,聽經人數,大概每一次都是一、兩千人。《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這個事情是怎麼形成的?蕅益大師講「全由持名之深淺」,他說的不是沒道理,是有道理。

  至於四土、三輩、九品,善導大師講「總在遇緣不同」,蕅益大師講「全由持名之深淺」,兩位大師所講的並沒有矛盾,可以相輔相成。

  持名深淺,也就是說你念佛是不是會念?會念跟不會念差別很大。這跟緣分就有關係,緣分好,遇到真正善知識,真的是遇緣不同。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他教你的方法就不一樣。緣裡頭最重要的是老師,你跟哪一個老師學習?這個人修行的功夫是怎麼樣?這是第一個,老師。如果這個老師有修有學,他教給你的念佛方法,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你功夫就深入。其次是同學,同學也是非常重要的緣分,一般佛門說同參道友,互相勉勵,切磋琢磨。再其次的,學習的環境。這都是緣、遇緣不同。

  環境裡面,大環境是我們今天居住的地球;其次的環境是我們現在生活的地區;小環境是我們的道場。善緣是對我們修學有幫助,不善的緣是常常引誘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煩惱習氣,那個緣就不善!善緣是什麼?能化解我們煩惱習氣,增長我們的道心,增長我們的信願行,這個緣殊勝!所以一切緣都殊勝,都能夠得到,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開始學習的時候,很好!學個十幾年之後,甚至於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遇到障緣,他放棄了。不再學這個法門,去學別的法門去了,這種人很多,我們在國內、國外都看得很多。這就是遇緣不同。

  最根本的還是師承,他沒有師承,就是沒有跟定一個老師來學習,或者他有因緣遇到好老師,但是對老師沒有信心。智慧不開,感情用事,禁不起誘惑,這些在佛法裡面都稱之為魔障,他遇到魔障。這些魔障從因果上來看,我們明瞭是過去世生生世世跟人有過節。總是我們障礙他,這一生我們修道,我們再遇到他,他又來障礙我們。過去生我們障礙他,這一生他來障礙我們,確實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真正的善根,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真正善根是孝道。這個事情難!我們這一生遇到的障礙很多,挫折很多,打擊很多。還有信心,還有願心,還不退轉,還能夠精進努力,什麼原因?確確實實就靠孩童時代的那一點基礎。家師說他這個基礎不是在學校學的,他這個年紀,小學的時候,那時還有私塾教學,古代私塾的教學,那時還沒有學校,六、七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打的根基。那個時代老師教學生,首先教學生要孝順父母;當父母的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孝,父母教敬。父母跟老師互相配合、合作,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德行教好。所以家師說他是從六、七歲那個時候打的根基。

  如果他今天對老師不尊敬,對道業不重視,他就會想到這個對不起父母,不敢這麼做!這是中國古人常說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兒童教學影響一生!家師說他這一生有這一點成就,是靠童年時候,那個時候的學習大概是兩年的時間,住在鄉下接受私塾教育。以後有學校了,就接受學校的教育,學校教育裡面對這方面講得就很少,教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在學校愈來愈少。

  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成就與否,在於誠敬」,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不誠不敬,那就不足以為觀也!換句話說,沒有成就了。所以家師他一生的示現能夠禁得起打擊,禁得起挫折,別人爭,他讓;別人罵、侮辱,他決定不還口;別人打他,決定不還手。經論上所說的他完全落實了,不但沒有怨恨心,而且還有感恩的心,感什麼恩?消業障。他毀謗,別人對他的毀謗侮辱,他總是會想說他為什麼不去毀謗別人,不去侮辱那個人,單單侮辱我。如果我們要是有神通,知道過去生中的事情,可能我們過去生曾經這樣對待他,今天緣遇到了,他回報,報復,一報還一報,明白人接受了,就化解了。來生來世見面就是善友了,不善的緣報掉了,消了!

  所以不能爭,不能有一點點怨恨心,有一點怨恨心,這個結永遠存在,變成什麼樣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才不得了!生生世世彼此雙方都痛苦,這才叫大錯特錯。覺悟的人、明白人不會做這個傻事。所以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決定不迷,決定不亂,決定不顛倒,永遠在清醒狀況。

  我們在受果報,受果報就是消業障。業障消了,福慧就現前。世出世法沒有例外。所以持名功夫的深淺還是需要智慧,需要善知識的教導。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能夠避免一切的障難,這要靠智慧,要靠定功,要靠忍辱。真正學習古時候的修道人,做學問的人,永遠守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所以印光祖師教導我們現代人,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同學在一起共修,人數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小型的道場。在中國,以前我們講住茅蓬就好!過很簡單的生活,人少,不用去化緣,不用去拉信徒,不用做法會,不用做經懺佛事,常年佛七,普通打佛七這種方式,常年的佛七,認真修!如果真正能遵照印光祖師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深深相信三年到五年,這二十個人統統往生。

  如果你聽到這個話就害怕了,不得了!這三、五年一到就要死了,算了,不修了。那就沒法子,為什麼?你的目的不是要求往生嗎?極樂世界比這兒好,這個世界苦難太多了,那個世界沒有苦。如果怕死,平常你嘴巴說要往生,實際上心裡頭是貪生怕死,這不能成就。李老講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只有兩、三個,有道理,那兩、三個是真的想走。大多數人,口裡說想往生,心裡是希望在這個地方活到一百歲、兩百歲,他不想走,那就沒法子了。

  這些總歸都還是遇緣不同,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沒有聽到真正的開導。自己還是迷而不覺,對這個世緣還是有很深的貪戀,這樣念佛功夫不得力!所以今天真正修行人,志同道合,同參道友,實在講找兩、三個人都非常難得。二十個人到哪裡去找?找不到!這是真話。

  釋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加他自己一個,六個人;六個人同心同德能創教,志同道合。所以家師過去也曾經說過,在早年七十年代的時候,香港洗塵法師到台灣來看他,跟家師討論要怎樣把佛教興旺起來。家師當時跟他講,佛教要興旺,要真正發心的人,真心求道。他說多少人?家師告訴他五個人就行了。釋迦牟尼佛五個人創教,今天有五個人可以興教。

  但是這五個人的行持,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要行乞食的制度。今天樹下一宿,我們不需要建什麼道場,這五個人遊化在人間。家師那個時候建議住小帳篷,一個人一個帳篷,五個人。這是小道場。小道場確確實實要這樣來修學,這五個人一起研究經教、念佛,這種僧團確實能把佛教興旺起來、帶動起來。洗塵法師那個時候很有興趣,家師告訴他,你若回去香港,籌備一下,籌備好的時候找五個人,家師說他一定來參加。可是回去之後消息就沒了。所以要找五個人,肯吃苦,真能放下,不容易。

  我們今天看到家師他也是有小道場,過去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建立一個華藏圖書館。家師自己一生從來沒有建道場的念頭,圖書館是韓館長建立的,在圖書館護持三十年。這是家師對韓館長念念不忘,感恩她三十年的護持,有這個小道場給他來弘法利生。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下面的,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