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六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06

  請掀開七百八十二面,第三行最後一個字開始。

  【隨喜如來廣大誓願故。如來平等智慧日光之所照故。如來性淨圓滿業力之所攝故。】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經文,從「云何普攝」以下是夜神答覆善財童子,因為前面善財童子曾經請教過這個法門的境界如何。答覆的文很長,這個文分為兩個段落,前面是總說,也就是先把綱領說出來,後面再詳細解釋。在總說裡面一共有十三句,句句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我們前面講了九句,今天我們念的這個文是從第十句開始。『隨喜如來廣大誓願故』,佛的誓願也是各個不相同,但是總不外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誓願,不管他發什麼樣的誓願,都沒有辦法超越這個範圍。譬如諸位所熟悉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也沒有法子超越四弘誓願。因此通常我們就以四弘誓願來說明。但是這個四願,剛才說過了,它是原則性的,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大。我們每一位同修都曾經在佛前發過,其實那叫佛前面念過,是不是發了?這很難說,縱然是發了,也是古人所講的「露水道心」,發過之後就忘掉了。其實四弘誓願與菩提心完全相應,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發願就是發菩提心,所以這個心要從我們內心裡面真正的發出來。我們現在所遇到最大的障礙、困難,就是我們平常用的心不是真心,因此像如來的弘願,我們是沒有辦法建立起來的。可是常常發願,也就是喚起我們的真心,它的力用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雖然是露水道心,發比不發要好得多,而且要常常發。雖然是妄心,常常發,久了就變成真心,假的也變成真的。可見得常常發心是有用處的,不是沒用的。

  第一願是最重要的,諸佛如來的廣大誓願,實在講起來就是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一願。所謂的度,如果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去幫助眾生,為眾生服務,這就叫做度。他有苦難,幫他解決;他迷惑的時候,教給他開悟;他有煩惱的時候,幫助他斷煩惱,這就叫做度。至於經典上所說的十波羅蜜,我們前面講過,乃至於無量的法門,那都是為眾生服務的具體條目。如來的大願是建立在平等心、清淨心的基礎上,所以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揀別。如果有揀別,哪些人我願意度他,哪些人還得排在第二順序,這就不是菩薩的願,菩薩的願決定是平等的。雖然平等,可是我們看佛幫助眾生好像也有先後順序,確實是如此。這個先後次第,絕不是佛心裡面有這個次第,不是的,次第之生是生在眾生那一邊。這怎麼說?就是佛非常慈悲樂意的幫助我們,我們肯不肯接受?我們能夠接受幾成?於是次第就形成了。有一些人是無條件的完全接受,那就是第一優先,這一生當中就圓滿的得度。所謂圓滿,一定是超越三界六道輪迴,這是圓滿的。如果只能夠接受幾成,這個就是不圓滿,佛捨不捨棄?不捨棄,佛還是要幫助他。乃至於對佛法不過是千萬分之一的信念,佛也不捨棄;完全沒有信念的,經論上常講的「一闡提」,就是完全沒有善根的,佛也不捨棄,還是要幫助他,這真是大慈大悲。所以在佛的這一邊來說,決定是平等,沒有分別;就眾生那一邊來講,就有很大的差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現在講到隨喜,我們一定要隨喜佛的清淨、平等。幫助眾生是隨時隨地要做,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如果更進一步,那是不疲不厭的去做,這是真正隨喜。世間人如果談到幫助別人,他一定要代價、要條件的。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不求報酬,沒有代價,沒有條件的,所以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要隨喜、要學習,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從這裡下手。在幫助眾生的當中去修行,這個修行就是常講的歷事練心。特別是閻浮提眾生,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剛強難化,你好心的去幫助他,他還要惡意的對待你。所以菩薩道難行,許多小乘人發心學菩薩都退了心。我們要學習就是在幫助別人當中去斷自己的煩惱,成就自己的智慧,也就是四弘誓願的後面兩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真正講斷煩惱,講學法門,就是在幫助眾生裡面來斷、來學,不接觸一切眾生,我們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迷惑,自己不能發現。譬如我好心幫助一個人,反而惹他生氣,他甚至於把你罵一頓,甚至於侮辱一頓,你好心去幫助他的,可是好心沒有得好報。我們這時候會不會生氣?如果一生氣,自己煩惱沒斷,發現了,我還有很重的煩惱沒斷。如果再想一想,我幫助他為什麼會惹他不高興?大概我的方法錯誤了。從這裡一反省的時候,我們智慧也開了,愚迷也發現了。所以,菩薩修行是事事他都曉得回光返照,他不責備別人,回過頭來責備自己。所以他才能斷煩惱,才能夠長智慧,學法門就是開智慧。凡夫他不知道回頭,不曉得回光返照,處處總看別人,換句話說,只看到別人的錯處,沒有看到自己的毛病。佛菩薩與凡夫不同的地方,可以說就是這麼一點,除此之外,我看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所以能成菩薩、能成佛,他就懂得回光返照,這是我們要學的。

  至於末後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必須要依本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換句話說,非修念佛法門不可,否則的話四弘誓願前面三願有,後頭一願沒有。沒有後頭一願行不行?給諸位說,不行。怎麼個不行法?前面三願都不能圓滿,唯有成了佛,度眾生才圓滿,斷煩惱、學法門也都圓滿了。所以說來說去還是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真正念佛求生淨土就是「隨喜如來廣大誓願」。修這個法門實在說並不困難,我們看看古來這些大德,《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乃至於《高僧傳》、《居士傳》裡面許多的記載,那都是真的,念佛有三年到五年的功夫決定可以往生。一般講三年足夠了,而且三年念佛成就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他們能成,我們為什麼不行?一定要把這個關鍵找到,找到之後把這個障礙消除掉,那我們也行。

  當然說起這個緣分,今日的人不及古時候的人,古時候的人,說實在的話,煩惱少,牽掛比較少,而且道場容易成就,這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不及過去。我們要曉得,福德、因緣比不上古人。從什麼地方去看?很顯然的我們能夠發覺到,古時候人,大家在一塊相處能和睦,現在人在一塊相處很難。偶爾打一個佛七這很容易,為什麼?只有七天,如果在一塊住上七個月恐怕就不太容易,免不了有許多意見不相同,有許多的爭執。這也是佛在經上說的,「鬥爭堅固」,大家在一起,他不修道,他鬥爭。世間人在一起為名利而鬥爭,爭名、爭利,彼此不能夠相讓。出家人在一起為了知見鬥爭,同時學一部經,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也是彼此不相讓,很難相處。這個真是佛所講的一點沒錯,這個時代是鬥爭堅固的時代,哪裡能夠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相當不容易。現在講建道場太難了!所有的道場大概就是佛講的鬥爭道場,如其建立鬥爭的道場,還不如不建,那個建了有罪過,不如不建。

  所以真正志同道合,有幾個就算幾個,能夠有五、六個人就很不錯,就了不起了。我們看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的,他當時在世修行的時候,書裡頭記載的,他往生西方淨土是在晉朝,東晉的時候,他們一共是有八個人,大家在一起修念佛法門,他是專心的修,所以他成功了。上面記載,他好像有一次也是有病,感覺到自己業障很重,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他就發了一個願,打了一個精進佛七,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也是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見到佛了,七十多歲的時候往生的。他的那些同學,諸位曉得,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玄學很盛,換句話說,道家的風氣(也就是道教),煉丹術非常盛行。他們那幾個同學,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去煉丹去修道,所以生生世世就墮落。一直到明朝末年的時候,這些人又聚會在一起,天天搞駕乩扶鸞。他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看到這幾個同學又聚在一起,很難得,又到人道裡頭又聚集在一起,他就在鸞壇裡面出現,告訴他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因緣,勸他們把以往這些習氣、邪知邪見統統放下,一心念佛。所以這個書也是很奇怪的,這是他自己說他這種經歷。

  所以我們要隨喜諸佛菩薩的弘願,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決定要求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是往生,決定要往生,決定要見佛,這樣才行。可是話雖然是這麼說,七天七夜去念佛,恐怕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你在家裡想關門念七天佛,你家裡人不會有一個人贊成的,一定會來障礙你的。所以說你今天想念七天佛,這個因緣都沒有。這是福報,這個福報都沒有。不但沒有人護持你,沒有人贊成你,大概所有人都來妨礙你,念佛一天念一個鐘點、二個鐘點就夠了,哪有念佛像你這個念法的,一天到晚不眠不休的念!障礙重重,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這是我們自己的福報不夠。所以一定要發大願,要發大心,要求福報。

  下面這一句,『如來平等智慧日光之所照故』,這也是講的諸佛。凡夫人人都想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加持。其實諸佛菩薩沒有不保佑眾生的,沒有不加持學人的(就是學佛的人),而且這個加持、保佑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煩惱習氣重的人,他不能夠覺察;煩惱輕的人,或者用功得力的人,他常常會感覺得到諸佛菩薩神力的加持,他能夠感覺得到。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功夫得力心清淨,心一天比一天清淨,妄念就少,於是他智慧就增長。不但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的智慧常常現前,處理一切事物他處理得很恰當,那就是智慧;在讀經的時候遍遍有悟處,這是最明顯看到佛力加持。諸位要曉得,如果沒有佛菩薩神力加持,我們讀經不會有悟處的,悟一定是佛的神力冥冥當中加持的。這一句「如來平等智慧日光」,就是般若智慧光明,「所照」就是加持。我們自己的心清淨,外面有佛力加持,煩惱、業障能消除,智慧能增長。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或者在修學過程裡面,心不能夠清淨,煩惱天天增長,那你就要警覺,你的修學不如法、不得法。如果修學得法,不會有這個現象。好像走路走岔了路、走錯了路,才會有這個現象。如果是走在正道上,必然是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慈悲。慈悲是性德,本性裡面的德能它會往外面透,像佛菩薩一樣的清淨、平等、慈悲,這個增長好,這是有進步的現象。所以我們功夫得力不得力用不著問別人,自己一反省都知道。

  下面這一句,也是最後一句,『如來性淨圓滿業力之所攝故』,這也是講的保佑、講的加持。如來他還有什麼業力?一切眾生、凡夫有業力,如來果地上還有什麼業力?有。什麼業力?「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在因地裡面就發下這樣的大願,因此度眾生就是佛的事業。可見得佛成佛之後,念念不忘他的本誓願,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而且是無條件的。不是說我信了佛,佛就幫助我;不信佛,佛就不幫助,沒有這個道理。說信了他就得度,那是外道,那是外道裡頭才有,佛門裡面沒有。不管你信不信,乃至於你瞋恨佛法,毀謗佛菩薩,甚至於陷害佛菩薩,佛菩薩還要救度你,絕不會跟你計較,這才叫大慈大悲,這才是性淨圓滿的業力。所以說佛法無有一法不攝受。這是講到攝受眾生。下面這是總結:

  【以如是故。】

  『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舉的十二句。

  【一切世間種種安樂出現成就。】

  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的,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所受諸樂,全是佛菩薩加持的。像上面所說的這十句,如果我們都能夠修學,特別是綱領當中綱領的三句話,就是「順如來教、行如來語、學如來行」,這三句非常重要,能夠依這三句修學,必定是離苦得樂。也許有同修說,佛法經典太多了,無從下手,到底學哪一門好?這的確是問題,而且是很大的問題。我們自己在一切法門、一切經論裡面去選擇,真正不是容易事情。選錯了,其實不是經典錯,經典不錯,不是法門錯,是我們的根性不能接受,就錯在這個地方。不適合於自己的根性,不適合自己的修學環境,不適合自己的程度,這就很麻煩,我們學起來很吃力。譬如我們是一個小學程度,我們上小學很輕鬆,念得很愉快。如果小學程度的人,把他送到大學裡面去,他就很苦,他就很累,怎麼樣努力,日夜不休息的去苦念,也跟不上,就如同這種情形一樣。所以我們修學一定要選擇適合於自己程度,適合於現前的生活環境,為什麼?障礙就少了。譬如說不能影響我們的工作,你現在畢竟肉身還活在世間,你還需要衣食住行,還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沒有這個東西活不下去;換句話說,你必須工作,你的修行不能妨害你的工作。如果叫你把工作放下來去修行,那相當不容易。

  也許你說放下修行,出家豈不是放下了嗎?過去出家是放下,是沒錯,到寺院叢林裡面去做一個清眾,什麼事情不管;現在不行,現在眾生沒有福,一出家比在家還苦,這是真的。為什麼?出家之後的事比在家多,一個寺院至少有幾百個信徒,你個個都要應付;你在家,親戚朋友總共算在裡面,我想很難超出一百個人。你出家,如果在大廟裡頭,信徒有幾千人、幾萬人,那個障礙就太大太大了。所以出家不如在家,這是真話,在家修行成就的比率比出家成就的人多得太多太多了。這是我常常勸勉一些同修安心好好的在家學佛,過去出家環境比在家好,現在在家的環境比出家好,特殊的例子非常非常之少。向下這一大段這是廣釋,詳細給我們解釋。

  【云何知然。】

  這是一句徵問,前面這是略說。怎麼曉得眾生受樂是佛的加持?上來有這麼一句問話,下面就是解答。

  【善男子。我入此出生廣大歡喜光明解脫門時。】

  菩薩自己就說,這是夜神所說的,自問自答,這一句問話是提醒善財童子的注意力。『善男子』就是稱善財童子。『我』是夜神自稱,夜神在此地是表七地菩薩,他是以夜神的身分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實際上他是七地菩薩。『入』就是證得,我們一般人講證道,他是得這個法門,叫「入此」,『出生廣大歡喜光明解脫門時』,這是他所證得的法門。我們在本經所看到的,實在講是有許多的啟示,真正是說不盡的功德利益。看看這些菩薩們,他們所修的都是一門,所修的是一個法門。所以法門雖然無量,我們自己修只能夠修一門。既然修一門,為什麼又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是為眾生學的,不是為自己學的,這是諸位一定要懂得。而且「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現在學,是要等我們自己這一門成就之後才學。換句話說,我們要普度一切眾生,首先要度自己,自己要沒有度,先度別人,那就是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多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發心的確很難得,後來怎麼樣?都墮落了,沒有能度得了眾生,被眾生度跑了,太多太多了。所以先要度自己,這就是智慧。度自己還沒做到,換句話說,你度不了眾生。你自己都在六道輪迴,你如何能幫助別人出輪迴?所以說一定要超越三界。

  嚴格的講,廣學多聞是要在見性之後,還不只是出三界。出三界,憑禪定的功夫就可以,不過這個定是相當深的定。你看《楞嚴經》裡面講的這些阿羅漢們,他們所證得的是九次第定。因為四禪八定都是世間禪定,沒有能夠超越輪迴,第八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壽命八萬大劫。其實他的壽命就是他的定力,他入了這個定之後,他可以在定中八萬大劫再出定,一出定又墮落了,他煩惱又現行;必須更進一步,比這個定還要深一層,叫第九定,才超越三界。這相當不容易。你要是問我,我自己本身不行,我學佛差不多也將近四十年,三十多年,我所看的人、所接觸到的人,不管在家、出家,我看都不行,我還沒有看到一個有這麼深定功的,所以很難很難。唯一能成就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因為它的條件不需要這麼深的定,能把煩惱伏住就行了。伏煩惱,說老實話,我們每一個人要肯做的話都能做得到;斷煩惱,那就不見得人人能做到。斷煩惱難,伏煩惱可以做得到。因此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可以說人人有分。凡聖同居土,我們決定不能小看它,為什麼?跟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所以那個世界是個難信之法,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為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他也圓證三不退。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真正難信之法。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很幸運的聽到了這個法門,如果是要把它錯過了,那真正是太可惜了。

  我們再看,這些菩薩們他們是只修一個法門,是自始至終就修一個法門,還是到某一個階段之後他又去博學多聞?這一點我相信也有許多同修會有疑問的。我們讀《華嚴經》,這個答案就明白的顯示出來,在自己修學過程當中決定是一門,就用這一個法門,從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覺、到圓滿菩提,還是這一門,沒有換第二個法門。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說一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楞嚴經》裡面二十五位菩薩告訴我們,他們自己所證入的,門門都是第一,沒有哪一個菩薩說我學這個法門是第二,沒有,每一位菩薩都是第一。說第一,就是從初學一直到成無上道決定沒有改換一個。如果當中要改換一個,那前面學的不算第一,後面這個才算第一,既然是第一,就是一門修到底。在本經裡面的例子,文殊菩薩是念阿彌陀佛的,你看他老人家是智慧第一;普賢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的;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能成無上道,也是念阿彌陀佛的;善財童子更不必說了,善財是文殊的學生,當然也是念阿彌陀佛的。他今天有資格來參訪開敷夜神,換句話說,他自己現在的地位已經到了七地。善財在《華嚴經》示現,也可以說整個佛法第一個示現的一生肉身成佛,成的是圓教佛。這是我們讀《華嚴經》要特別留意,應當要效法的。他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特別要認清楚的,就是他念到理一心不亂才參學。換句話說,我們才念佛,沒有得理一心之前,最好就學古人所講的,「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我們認識的人愈少愈好,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為什麼?我們的功夫才能有進步。到了證得理一心,就是念佛念到理一心,這個時候可以多接觸人,可以多知道一些事,就像善財出來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礙不礙他念佛?不礙,他念佛還是二六時中從來沒有間斷的。

  就如同《楞嚴經》上,《楞嚴經》經上的二十五位菩薩統統是代表圓教初住,所以他地位並不高,都是圓教初住,也就是我們通常講念佛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剛剛證得那個境界。你看看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就曉得,善財童子今天所用的功夫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博學多聞不妨礙淨念相繼,淨念相繼也不礙博學多聞,正是《華嚴》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在這個時候。而不是說我們現在功夫沒有成就就要去搞去,那你這個虧就吃大了,縱然能夠講得三藏十二分教,來生還是要墮落。這個古人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一生為高僧、為大法師,來生生到富貴人家,他修行,有福報、有智慧,來生去做國王大臣、豪富長者,去幹這個去了。一幹上這些他就不修行,就享福去了,福享完了,過去生中那些惡業又現前,那又得墮三途。所以想想這些事實的真相,不生淨土永遠不得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再看經文,他所證得的法門正是如前面所說的,見到這一切眾生得樂。

  【正念思惟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往昔所修菩薩行海。隨順觀察。悉皆明見。】

  這是解釋裡面的總說。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必須要注意的,就是『正念思惟』這一句。為什麼?我們不會。我們如果會了,毘盧遮那如來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的那個境界我們也會看到。所以菩薩的本事就是這一句。「正念」,什麼叫正念?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無一切妄念就叫做正念。所以說正念無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沒有念,而是無一切妄念。但是,凡是有念統統是妄念,有念皆妄。六祖說得很清楚,「本來無一物」。有一念就是有一物,清淨心中本來無念,所以有念皆妄。那好了,我現在什麼念都沒有了,行不行?還是妄念。怎麼說還是妄念?因為你心裡頭有個無念,有有念是妄念,有個無念還是妄念;換句話說,有念、無念統統要離開,這才是正念。所以正念就是《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正念,二心就是妄念。你一心裡面起了個念頭,那就是二心,那就叫妄念,那就叫無明。

  《楞嚴經》上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從哪裡來的?就是正念上你再加上一個念,就是無明。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我們要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因為這個事情雖然難體會,一定要清楚,不清楚,你用功沒有憑藉;換句話說,你功夫沒有一個著力的地方,這很苦。譬如我們眼見,我們眼睛一張開見到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正念;當你在見這些色裡面,你稍稍起了分別,這就是妄念。見得清清楚楚,並不是沒有見到,可見得他是有見,不是沒有見,這叫真見。起了一個念頭,起了分別、起了執著,叫妄念。譬如起了一念分別,這就是正見上帶了一層妄,帶了第六意識,帶了一層妄;再要在裡面起了執著,好了,又加一層妄,加了兩層妄。如果在這個妄境裡面,順自己的意思,這又是一層妄,順了意思又起了貪愛,又加了一層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不知道加了多少妄念進去。

  但是正念是本有的,妄念是本無的,是你迷失境界才起這些妄念。如果你在這個境界裡頭覺而不迷的話,你決定不起妄念,這就是佛與凡夫不一樣的地方。佛在境界裡面只有第一個念,正念,沒有第二念。可是諸佛菩薩時時也出現在世間,應化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分別種種法相。我們要問,佛有沒有退轉?佛心裡有沒有起妄念?佛如果要不起分別、執著,他就不能跟我們說法,沒有辦法給我們教誡。譬如說,特別是教我們持戒,持戒就是執著。他起不起?他起,他要不起,不能教化眾生,眾生怎麼個起法,他也怎麼個起法。不過這裡頭有不一樣的地方,眾生之生起是自己無明業力現起的,不得不起,起了一定迷;諸佛菩薩起是他願意起的,他不迷,他所起的一切分別執著是隨順一切眾生的。他自己有沒有?自己沒有,他自己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動心,沒有起心動念。凡夫起心他就起心,凡夫動念他就動念,他自己的心與念從來也沒動過,人家本事就是在此地。這就好像什麼?他一分為二,自受用的如如不動,他受用的可以隨緣現行,這就是佛菩薩。

  如果這個意思諸位還參不透的話,我們再做個比喻。你看演員上戲台表演,這個大家曉得,他在戲台上表演是從他內心裡面去做出來的嗎?不是的,到時候要他笑一笑,他不能不笑,為什麼?劇本上寫的,要他笑一笑他就得笑一笑,要他哭一哭他就哭一哭,他本心裡頭沒有這些喜怒哀樂,但是在舞台上要順著劇本、順著導演,必須要把那個演出來。那個演出來是給人看的,不是他自己,他自己與舞台上毫不相關,舞台上表演是順眾生的,舞台後面的那才是他自己。可是他在表演的時候內與外清清楚楚,真與假這個界限也分得清清楚楚,他不迷,這就是佛菩薩。凡夫迷惑顛倒,好像演員一下迷惑了,假戲真作,那就糟了,他當真了,那就大錯特錯。所以正念思惟非常的重要。

  「思惟」在此地也是個形容之詞,佛教裡頭有些名詞雖然用的跟世間文字是一樣,意思不相同。我們的思惟一定是通過思考落在第六意識,佛菩薩的思惟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怎麼叫思惟?因為我們用心意識去多想一想、多考慮考慮,這個事情才明瞭,所以思惟的目的就是明瞭。諸佛菩薩不用心意識,他一接觸就明瞭,從明瞭這個意思叫做思惟,所以思惟就是明瞭的意思。所以對於『毘盧遮那如來』,這是講法身佛、講報身佛都可以,兩種講法都可以。『應正等覺』,這也是稱讚佛的,應供,這是正等正覺。『往昔所修菩薩行海』,佛在過去生中歷劫修行,時間長,境界廣,所以用一個「海」來形容、來比喻。『隨順觀察,悉皆明見』,開敷夜神是七地菩薩,對於報身如來歷劫修行他都清清楚楚,所以他曉得事實真相,眾生一切樂受都是諸佛如來神力加持的。

  再看下面經文,向下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這就是學毘盧遮那佛在因地裡面的修行。

  【善男子。世尊往昔為菩薩時。】

  『菩薩』就是正在修學過程當中的稱號,像我們現在發心修行都是菩薩,現在這個菩薩叫初發心的菩薩,初心的菩薩。「菩薩」這個術語,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有情就是凡夫,凡夫都是有感情、有情識,就是有分別、有執著,有情眾生;覺是覺悟,雖然是有情眾生,他覺悟,他不迷,這就叫菩薩。可是此地還有個揀別,我要告訴諸位,你是真覺悟,還是假覺悟?如果你是真覺悟的人,那就是死心塌地去念阿彌陀佛,這是真覺悟,真菩薩。你還要搞其他法門,那是假菩薩,為什麼?你這一生絕對不能成功,你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成功。你要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你是真正覺悟了,諸佛菩薩見到你不能不佩服你,都會自嘆不如,他們要修多少生多少劫才成就,你這一生就成就,這是真的。

  【見一切眾生著我我所。】

  首先看到眾生的毛病,這些毛病每一條我們統統有,而且都具足,不但有,而且很重。『我』,就是執著我執,把這個身體當作我,我比什麼都重要,身見,這是大病。『我所』,我所有的,這是講身外之物,我所有的衣服,我所有的財產,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眷屬,乃至於我所有的這些地位,這些身外之物,也是堅固的執著。只要有這兩種執著,那就是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統統起來了,一切邪知邪見也從這裡發生了。所以「我」與「我所」是凡夫的病根,必須要放下,你要是不放下,你的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必須把兩個都放下,我與我所都放下、都捨掉,那你就得一心。如果我不能放下,我所可以放下,就可以功夫成片。你現在為什麼功夫不能成片?我所有的放不下,這個東西一點都不假。真能把我所有的放下了,功夫成片裡面上品上生,就是凡聖同居土的上品上生。所以我所有一定要放下。

  所以菩薩的修行,要講他的法門可以說就是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捨,本經裡面講十波羅蜜,通常講六波羅蜜,你仔細去看一看,十也好,六也好,一個布施統統包括了,全都包括了。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你持戒了,大家對你不害怕,我的財物放在這裡,你守不偷盜的戒,我再多的金銀財寶在這裡你也不會動我的,沒有恐懼心。你持不殺生的戒,我曉得你決定不會殺害我,我用不著去防禦你。所以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忍辱也是屬於無畏布施,我在言語當中不謹慎得罪你了,曉得你修忍辱波羅蜜,你不會罣礙、起心動念的。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六波羅蜜總而言之一句,都離不開布施波羅蜜。

  所以菩薩的修學,自始至終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最後連佛法也要放下,佛法要不能放下的話,也是一個障礙。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切佛法也放下,你自己才算真正圓滿。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病根之所在。我們今天能夠放下一些,對自己決定是有利益。要曉得道業的不成就,往生的大障礙,就是放不下,心裡頭有牽掛。只要有牽掛,你所修學的功德就不圓滿,譬如說我們要做好事,你就不圓滿。為什麼?本來沒有事,做好事是多事。現在講「好人好事」,我們李老師那時候看到,好人好(ㄏㄠˋ)事,本來沒有事,好事。沒有事好,天下太平,好事就要惹禍、惹災難,所以好事不如無事。有這個因緣我們要做,沒有這個因緣不可以做。

  現在還有很多人做好事怎麼樣?自己沒有能力,去化緣。給諸位說,查遍《大藏經》沒有化緣這兩個字,這不可以的。化緣實在是攀緣,我沒有這個能力,勉強做這個事情,這個做得多苦,這要造業,這種心怎麼會清淨?所以真正修行人決定不化緣。我們這麼多年來,我們做的這個好事是以印經最多,可是我們印經不是化緣,我們要印這部經,我們的錢已經夠了。但是我們告訴大家,現在印這個經,你們大家肯發心隨喜就多印一些,因為我們的基本數大概就是一千本,如果你們大家再多印,就可以印二千本、三千本,這是隨喜。不是說我想印這個東西沒有錢,到處去化緣來印這個經,這就不可以,不能這樣做法。這是舉這一個例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隨緣而不攀緣,這就對了。有這個病根,底下這個連帶統統生起了,你看:

  【住無明闇室。】

  這就迷了,智慧光明失掉了。

  【入諸見稠林。】

  知見不正,邪知邪見,都是從我與我所上生的。根本就沒有個我,哪來的我所?一天到晚都為我打算,為我所來計較,這些見解全都錯了,全錯了。錯的裡面也只有一條勉強說沒錯,譬如我們今天講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誰去?我去。有沒有我?有我,西方極樂世界是我所求的,我所要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有我、有我所,剛才跟你講了,只能念到功夫成片,不能到一心。到一心怎麼樣?我沒有了,才能夠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有我、我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我與我所難斷,實在太難太難了,只有這一條生路,除這一條之外,沒有辦法,全都在六道輪迴,不出六道輪迴準墮三惡道。凡夫在六道裡面,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佛經裡面講,三惡道是眾生的老家,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行,一年難得一次,很短的時間。所以遇到佛法必須要下定決心好好的修學,要趁這個機會超越。底下:

  【為貪愛所縛。忿怒所壞。愚痴所亂。慳嫉所纏。種種煩惱逼擾身心。生死輪迴。貧窮困苦。不得值遇諸佛菩薩。】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都是說的眾生的這些病根,我們想想這些毛病我們統統都有。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業障太重,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如果要想修行有成就,見佛、見菩薩,這些毛病全都要改過來。改過就叫做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行為有了過失、有了毛病,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修行的定義要搞清楚,絕不是說天天我拜多少佛,我念多少佛,我念多少經,這些毛病一天比一天深。那怎麼叫修行?那不叫修行。所以念經、念佛、拜佛都還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毛病改過來,經是佛的教誨,叫你改過自新,你要真正能依教奉行。念佛是用這個方法壓伏妄念,我妄念起來了馬上把它換成佛號,不叫妄念繼續增長,這也是修行的一個方法。所以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把佛法這些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把自己生活上許多的毛病都改過來,這樣子才能夠相應。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