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四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04

  請掀開經本七百八十一面,第一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若散亂者令修禪定。住惡慧者令學般若。】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段經文,去年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能把它講完。這是開敷一切樹華夜神,他是代表第七地的菩薩,遠行地,七地菩薩。在開導善財童子法門這一章裡面,第一個段落他是講令一切眾生得安樂的修行方法,前面介紹過;第二個段落是講得利益的修行方法,經文裡面給我們標示出來的十波羅蜜。這個十條我們仔細去看,確實不但為我們自己帶來最殊勝的利益,同時也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個經的文字看起來非常簡單,意義實在是太深了。十波羅蜜從「為慳吝者讚歎布施」起,每一句就是一個小科,就是一個小段落,也為我們說明一種修學的方法,修學得利益的方法。每一句裡面上半句是病,下半句就是藥,治療,對治。這些毛病我們看看,都有,不但都有,而且都很嚴重。此地是講七地菩薩,七地菩薩如果沒有這些毛病,沒有慳貪、沒有破戒、沒有瞋害,那何必還說?所以諸位要覺悟,這些毛病到了七地菩薩還有,還沒斷,根還沒斷掉,可見得不容易。不但七地沒斷根,後面還有八地、九地、十地,到等覺,修什麼?還是修的這個東西。由此可知,慳貪、破戒、瞋害這些,對一切眾生來講,就是九法界有情眾生,上到菩薩,下到三途,就是病根的淺深不相同。

  今天我們讀到這個地方,這是十波羅蜜裡面的第五條,就是禪定波羅蜜。禪定是對治散亂。散亂,諸位要知道這是大病,十種毛病裡面這是最大的一個病。因此佛法的修學修什麼?就是修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實在講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全是修禪定。我們念佛,用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名稱不一樣,事實是一樁事,統統修的是禪定。所以你才能夠真正看出來,禪定是佛法修學的關鍵。所以把一切法門歸納為三學,叫戒定慧。定是樞紐,戒是幫助你得定的,唯有得定之後才能夠開慧。我們為什麼不能得定?心散亂。所謂散就是不集中,亂它就不一,處處去攀緣。散亂心學佛,只能夠說阿賴耶識裡面種一點佛法的種子,做為將來成佛作祖的遠因而已。這個遠是非常非常的遙遠,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個大劫之後才能成就,那是真正的遠因。如果你有禪定,換句話說,你的心不散亂,你這一生就能成就。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它認清楚,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對治我們的散亂心。

  但是散亂的習氣、毛病,可以說是無始劫以來就養成了,俗話所謂「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想得禪定,念佛人修一心,不容易成就。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最不好的一個習氣,拿現在的話來說,好奇心、好高騖遠,這個都是從散亂心來的。看看這個新奇,心就動了;再看看那個,心又動了,散亂。有定功的人,他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不動心,人家的本事就是這個。我們跟人家,兩個比一比,除了這一點不一樣之外,我看沒有什麼不相同的,佛與眾生沒差別。如果說有差別,就是佛在一切境界裡能不動心,凡夫在一切境界,起心動念,動心。動心就被外面境界所影響,佛法裡頭的術語叫被外境所轉,不動心的就不為外境所轉,不為外境所轉就能轉境。所以轉境這個轉的意思就是能控制環境,能夠運用環境,而不被環境所操縱,這個就自在。《楞嚴》上說得很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同如來就是如來,那叫成佛。

  我們自己常常講,我們的修行有了相當功夫,其實這個功夫是真的是假的?真假也不要去問人,問別人,問了那個不通的人,他欺騙你,你反而被他玩弄,不值得;你問到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也不會說你。所以遇到真正修行人,你去向他請教,他會不會認真開導你?給諸位說,不會。為什麼說不會?這個裡面一定要講到師資之道,你隨隨便便去問他,不能夠具足誠敬心求法,遇到高人,他也點點頭,稱讚你一句,把你打發走就算了,要懂這個道理。真正高明的人他不是不願意傳法,不是不願意點醒你,而是你自己太頑固了,點不醒,他無可奈何。當年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就遇到一個慧可,這是一個能點得醒的人,九年當中去參訪他的不知道有多少,不是九年才遇到一個,為什麼?點不醒。點不醒就是因為你的心是散亂的,我們要想對治這個毛病,還要從根本上說起,那就是信心。

  如果說我們修道,我們學佛,我們自己問問我們的道業有沒有進步?你從你的信心上就能夠覺察得出來。如果我們的信心一天比一天堅固,一天比一天清淨,這就是道業精進之相。如果我們修了多少年,自己覺得很不錯,看到別的還見異思遷,那個法門不錯,那個殊勝,你的修行可以說是白修了。你看到這個好,跟他學,過幾年,看到那個好,這裡又放棄,又去學那個,見異思遷,這就沒有法子成就。必須要真正的理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要真正理解、真正體認肯定的,法門決定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就好比藥店裡賣的藥,你看幾千種、幾萬種,統統是良藥。為什麼?都能把人的病治好,那怎麼不是好藥?法門那麼多,你要會選擇,正如同藥那麼多,我們自己現在有病,我們要去選擇藥,藥要選錯,麻煩就大了,不但不能把病治好,反而把人治死了。

  所以你們有病的時候求醫用藥你們很謹慎,學佛比那個還重要,吃藥吃錯了不過送命一條而已,沒什麼了不起,法門搞錯了,法身慧命傷害了,這個麻煩大,這個誤的事情大。生命是一生,《地藏經》上所說的,四十九天又投胎,有什麼了不起?捨身受身,這個是很平常的事情;法身慧命這個起了障礙,這個麻煩大了。所以我們選擇法門應當比害病用藥還要謹慎,這個才對。決定不能說,人家說這個法門好,你就去學那個。好比你害病,人家說那個藥不錯,某人一吃就好了。那個人吃了不錯,是治好了,你害的病跟他不一樣,好,人家說那個藥不錯、很好,你也去拿來吃,你這一吃的時候,不但不能好,病一天一天加重了。今天選擇法門就不能不謹慎,選擇之後就要有定,就是一個法門決定要修到底,才會有成就;常常去更換,不會有成就的。不但諸位初學,那些老修的你也去問問他,你對於生死有沒有把握?如果對生死沒有把握,這裡頭就有問題,一定有問題。

  真正修行的人你問他,生死有沒有把握?他有把握。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廣欽老和尚往生了,出家人當中像他這樣走的,諸位在台灣都看到,有幾個人?多少出家人不如在家居士,這是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的。他老人家在晚年全心全力的提倡淨土,在南部開念佛道場接引大眾。那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高手來指導。這個高手是真正的高手,不是冒牌的高手。我們今天想找一個真正的高手,能不能找得到?要碰運氣,未必能碰得上。世間所傳說的,知名度很高、名氣大的,未必是高手,那是名師,是有名的法師,知名度高而已,心地一塌糊塗的還多得很,並沒有放光明。可是世間人的確迷惑顛倒,大概哪一個知名度高,這個人就了不起。現在尤其很容易製造知名度,可以製造,稍微動一點腦筋,花一點金錢,要不了多久,很短的時間,知名度就能夠打到全世界。可是真正有道心的人他肯不肯幹?他不肯幹,他不幹這個事情的,他絕對不做自我宣傳。世間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都不肯做自我宣傳,都不肯替自己來吹噓,何況一個學道之人?由此可知,真正有道的高僧,他不出名,你也找不到他,甚至於遇到他,你還沒把他看在眼裡頭。假的高僧,冒牌的,多得是,你見了他,尊敬得不得了,把他捧到天上,你去跟他學,那是以盲引盲,你自己吃虧上當了。

  在從前找真正有道行的高僧還有個標準,現在沒有了。以前是什麼標準?閉關的,在山上住茅蓬的,這是高人。你去找,你去打聽,哪個地方有法師,居士也有,有法師、居士他在那裡閉關,你可以找他,所謂叩關,向他請教。他要是不能夠解答你的疑難,你就可以把他的關門打開,你還不夠資格,跟我一道出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那個閉關的人是什麼意思?在從前就等於向天下人宣布,我所學、所修的已經圓滿,我不要再做學生,我可以做老師。可以做老師,為什麼不出來弘法利生?沒有人啟請,沒有人知道,所以閉關是等待天龍八部去擁護他出來弘法利生。這樣的人才有資格閉關,才有資格去住茅蓬、靜坐,才有資格。現在不行,現在頭還沒剃他就要去閉關去了,那有什麼法子?閉上幾年關,你去問他,他什麼都不通,一樣也不知道。

  現在閉關是有名無實,從前閉關的標準高。你看古人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了不起的人,八十歲了還在外頭參學,他不曉得去閉關、去住山,去休息休息,去自在一下,天天到外面參學幹什麼?自己沒有開悟,沒有到大徹大悟。所以從前閉關的人,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才有資格。念佛的人閉關,要到理一心不亂才有資格閉關,事一心沒有資格,還要參學。於是乎從前人尋求善知識,就找住山的、閉關的。現在這個標準沒有了,現在找不到了。愈是真正善知識愈謙虛,你看五十三參裡頭,每一位善知識都是大菩薩,善財童子請教,我無量法門裡頭只懂得一個,我其他的都不曉得,你去請教別的高人好了,我知道的就這麼多,全都教給你了。個個人都是謙虛的不得了,自己謙虛讚歎別人。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哪一個不是如此?沒有看到一個自己覺得很自滿的,你不要去參學了,你到我這,我什麼都可以教,我樣樣都懂,沒有看到一個這樣的善知識,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學佛要想有成就,不容易,實實在在不容易。我們怎麼辦?我也常常勸同學們,實在沒法子,我們找古人,找古人做老師,這個沒錯。譬如我們學《華嚴經》,這個註解是清涼大師作的,我們以清涼為老師,這個不會錯。私淑古人,為古人的弟子,跟古人學,不至於走錯路。古人的文章跟經典一樣,都是從自己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佛是從圓滿覺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章,那是經典。菩薩的心性雖然沒有圓滿透露出來,他已經透露了一部分,那不是假的,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因此他透露出來的也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與經典決定相應。這個意義我們不能夠疏忽,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東西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不像我們世間人是從思惟想像,所謂意識心裡面寫的文章、言語,那個意思是有範圍的,是有盡的。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意思是沒有窮盡的,沒有止境的。

  所以你讀經,決定不能說我讀一遍、二遍就行了,那是不會讀的。不但你讀一輩子,你沒有辦法完全了解裡面的意思,你從初發心,到你證等覺菩薩位,這個裡頭的意思還是沒有看得圓滿。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這個無量是真的無量,不是假的無量。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對這個法門才能起真正的恭敬心,才真正肯發心我這一輩子就學這一部就夠了。為什麼?這一部裡頭每一字、每一句與法性完全相應,如果把它學通達了,不要說完全通達,通達個萬分之一,現前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妙就妙在此地。搞多了,搞雜了,浪費的時間很多,浪費的精力也很多,結果一樣也沒通。這是可惜,你不會學。你會學的,一門深入,不但是講行門要一門深入,解也要一門深入。

  我前一次跟諸位提到過,古人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個裡頭意思也是無有窮盡的。我們對於一個人要愛護他,希望成就他,他修學這個法門我們就要讚歎,絕不可以在他面前去稱讚第二個法門,去誘惑他。你稱讚第二個法門去誘惑他,那是有時間性,為什麼?他的定功差不多有相當定功,你跟他說其他的法門,那是試驗他,看他動搖不動搖,就是你考一考他,那個不是誘惑,那是增上緣,是幫助他。他果然能夠聽到其他法門,他如如不動,這行,到這個時候他就有資格學善財,學五十三參,他不動搖了。這一個法門選定了,不要說一般人來勸你,還有法門比這個還要高,成就還要快、還要大,就是釋迦牟尼佛來、毘盧遮那佛來跟你講,我還有一個法門,你學了馬上就成佛,我們自己做學生的人也應該謝謝毘盧遮那佛,我就學我這個法門夠了,你那個法門去教別人去,我不學,我就學這個,這才決定成就。絕對不為其他的知見所動搖,這才叫不動道人心。

  動道人心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換句話說,他要負因果的責任。人家修這個法門,他一生能夠成功,你去擾亂他,勸他修另外的法門,使他這一生不能成就,法身慧命因此斷絕,你造的罪就大了,太大太大了。這個是毀人的法身慧命,是不道德裡頭最不道德的事情,比殺害眾生的生命還要殘酷。所以我們今天講到這一句,我特別要奉勸諸位,你修學一個法門,一生決定不改變,你這一生決定會成功,而且你的法緣一定會殊勝,為什麼?你必定感應到佛菩薩來教導你、來指導你。你見異思遷,你所遇到的只是妖魔鬼怪,佛菩薩不會來。為什麼?佛菩薩來了沒用處,來了辛辛苦苦給你講,到明天聽了別人的話,你又變了心。所以佛菩薩不來,看到你,孺子不可教也,不教你了。你的心志堅定,佛菩薩會常常照顧你。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他護什麼人?護那個堅定心的人,護專一的人。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你只要專、只要一,決定不動搖,一定有佛菩薩護持。這是在此地我奉勸給諸位。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不能破壞別人的修行,不能夠破壞。譬如說學禪的道場,我到那個地方去,我會去讚歎禪,我不會勸他們放棄禪來學淨,我不會這樣做法,這樣做我太不道德,我自己就做錯了。他走那個路,他走不通,他走那個死路,他不是那個根性,不能成就,那是他的事情,他不來找我,我絕對不去理他。也許有人問,你這樣做是不是太不慈悲?明明看到人家走死路,你為什麼不拉他一把?這個裡頭有因緣,能拉得回來拉他,不能拉得回來隨他去,不要緊,他掉在裡面去了,來生來世他會回頭;來生來世不能回頭,來生來劫他會回頭。諸佛菩薩度眾生生生世世,不在這一生,這叫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只要他真正有緣,到該回頭的時候他就回頭了,不是回頭的時候,勉強叫他回頭,只有增長他的障礙,他有一種抗拒心、排斥心,他不能夠接受的。在他有排斥、抗拒,不能接受的時候,不必說,不要多事,因為他多一次的抗拒,他就增長一次的業障,我們是希望他消業障,不要叫他業障增長。教化眾生實實在在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

  所以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要不亂,我們的信心、意念要專一,在整個佛法裡面,我們修學的法門也要不亂、也要專一,這樣才能成功。所以古大德,你們諸位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我們講念佛的人,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念佛成功了,就像《楞嚴》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講現前見佛的,從三天到三年成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快的三天,慢的三年,成功了就自在往生。我們想想,我們念了多少年,連個消息都沒有,可憐不可憐!為什麼人家念三年就成功,就見到阿彌陀佛,說走就走?沒有別的,他專,他一,他不散亂。我們現在這個心散亂的,不但所有法門在此地誘惑我們,我們自己的心把握不住,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也在誘惑我們,接觸到之後都會起心動念,你當然不能成功。那些成功的人,對於世出世間的法心如止水,不動,只有一個希望、一個念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就這個念頭,二六時中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沒有第二個念頭。如果這樣去念的話,三年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不可能不成功。

  所以自己要想真正成就,真的要放下萬緣,身心世界一切要放下。世間一切法要放得下,佛法也要放下。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只取一個,其他的統統放下;三藏十二部經典那麼多,我只取一部經,其餘的經典都放下。絕不去想,絕不動心了,這樣才能成功。我們看古來許多的大德,那些念佛人,那是我們的榜樣,他們居住的房子很簡陋、簡單。為什麼?簡陋容易放得下,太豪華、享受就很難放得下,這個要知道。這也喜歡,那個也捨不得,這就麻煩來了,所以他居住的簡陋、簡單。佛像就供一尊,普普通通的佛像就可以了,不要供很名貴的,名貴的你又放不下了。經書就一本,就一本《彌陀經》,你找不到第二本經書,他這種修行的方法,他能成功。比你那個房間裡面擺上幾部《大藏經》的,你沒有他成就快。因為什麼?你擺上幾部《大藏經》,證明你放不下,證明你心散亂,這是實在的。心不散亂,一切萬緣放下,他沒有,他就是一個目標,解行專一,這叫做禪定。

  禪定非常誘惑人,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在中國、在外國,你看學禪的人多少。什麼叫做禪?能把禪定這兩個字的定義講清楚的就不多。什麼叫做禪定?一定要認識清楚。六祖大師把這個定義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禪是不著相,外不著一切境界相叫禪,內不起心動念叫做定。我們曉得,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這個定義還是從《金剛經》上來的。《金剛經》在末後,須菩提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如何去弘法利生?換句話說,弘法利生應該要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求佛指教他。釋迦牟尼佛給他講了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解釋禪定,就是根據這兩句話來說的。不取相,不但世間法相不能取,出世間法相也不能取,所以法相與非法相統統不能取,這是禪;不動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無論在世出世間法裡面統統是這樣,這個時候的心就是真心流露,也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的心。一切法裡頭,你執著我有禪、我有淨、我有密,清淨心裡頭哪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染污。你們想想看,對不對?你分別個禪,執著個禪,你被禪染污了;你一說淨,你的心已經不清淨了,心本來是清淨的,清淨再加上個清淨,那個淨就是染污了你的清淨心。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你才能真正的離開散亂,修成禪定。

  在念佛法門裡面講,禪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跟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裡面所講的層次一樣,三個階段。江居士在《金剛經》裡面講修禪三個層次,第一個初步的是觀照,第二步功夫是照住,第三步功夫是照見。我們讀《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上乘功夫,那是明心見性。照住是得定,是三昧,正受成就了,觀照那是初學。念佛也是如此,所以念佛這個功夫裡頭,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相當於觀照,事一心不亂相當於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但是在方法上來講,念佛比參究實在是要方便太多,要容易太多。所以蕅益大師在他一生最得意、最成熟的著作,就是《彌陀經要解》,那是他一生修學的代表作,他一生修學的心得,我們可以把它看作蕅益大師一生修學的心得報告來看。他給我們說這個法門簡易,簡單、容易;穩當、直捷,不拐彎抹角;而且是圓頓,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頓是頓入、頓證。不但蕅益大師這樣說法,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也是這個說法,他看《彌陀經》是至圓至頓,為什麼?七天成功。哪一個法門有七天成功的?這個法門七天成功。如果說密快,一般人常說密是即身成佛,你還這一生成佛。《彌陀經》一日成佛,「若一日」,一日成佛,可見得密沒有它快。七天已經是鈍根了,利根是一天。所以業障深重的人才七天,你七天成不了,那是因為你自己不認真,你要認真哪有成不了的事情?

  你們看《往生傳》,宋朝的瑩珂法師,他念了三天成功的。傳記裡面記載得很詳細,他是一個破戒的出家人,惡習氣很深,常常造罪業。他唯一的一個好處就是他自覺,他相信因果。所以他自己一反省,我出家這樣的行為,將來一定墮阿鼻地獄。他相信這個,所以請教他們同修應該怎麼樣來救,同修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不墮地獄了。他真有善根,也有福德。有善根是什麼?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他就肯幹,關起門來拼命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沒有吃飯、沒有喝水,一定要把阿彌陀佛念來。人家是拼命在幹,我們念了兩個鐘點,肚子餓了、口渴了,這個不行,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不會來。人家念了三天三夜,不吃、不睡覺、不喝水,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念、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後我再來接你往生。他怎麼說?我的毛病太多了,習氣太重了,禁不起外面誘惑,一遇到外頭境界,我的心又跑掉了,算了,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就答應了,好,既然這樣,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

  他到第二天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我三天後往生。像這種人,寺廟裡大家看到誰能相信?但是聽他說話的口氣不像騙人,好像是真有這麼回事情,到第三天大家看他,看你往生不往生?到了第三天早晨做早課的時候,他跟大眾也是告別,也是請他們助念,就在課誦的時候,《彌陀經》念完,佛號才起來,他就向大家說阿彌陀佛來接我了,他就走了。這就是講一生造罪業破戒的,三天成功,這不假。可見得我們現在講念佛求往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心。如果真心,好,三天後你往生,我看你不會來,我不幹、不念了,三天就要死,這還得了!不來了。所以現在學佛、念佛人口是心非,所以佛也不來,來就把你嚇壞了,讓你種一點善根,佛也不來嚇唬你。你真發心的時候,佛就真來接引你。所以你們想想,哪一個法門有這個法門快?這是說到,你一定要有自信心。清淨的信心、堅固的信心就是禪定,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談玄說妙,這就是禪定。

  再看下面一句,『住惡慧者令學般若』。「般若」是真智慧。「惡慧」是什麼?邪知邪見,不是正知見。邪知見也很難辨別,為什麼?這個裡面的等級太複雜了。我們說不學佛的邪知邪見,學了佛的叫正知正見。你們聽到我這個解釋好像沒錯,這個解釋裡頭有毛病。學了佛的,執著在佛法裡頭,還是叫邪知邪見。為什麼?只要你有知見,就是邪知邪見。沒有知見?沒有知見叫無明,你什麼事情都不曉得,糊裡糊塗的。沒有知見是無明,有知見都是邪見。什麼叫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沒有知見而又清清楚楚,沒有邪見,沒有知見就是沒有邪見,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所以他不是無明,他也沒有邪見,這才叫正知正見,這就叫般若智慧。所以《大般若經》講得很好,「般若無知」,般若真的無知。而我們學佛唯恐自己無知,這糟糕了,一天到晚去求知,錯了。連世間的聖哲都教給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是什麼?世間法,你要天天求增加一點,像這些常識,要天天豐富一點。學道可不行,道怎麼樣?要把你的知見一天一天剔除、減少,要到無知,般若無知。唯有無知的時候,你的心才清淨,才淨到了極處。佛經上說「淨極光通達」,心淨到極處就放光,這個光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他那個知不是學來的,正是所謂自然知、無師知,不是學來的。師就是學得來的,它不是學來的,是自然的,是本來具足的。六祖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具足的。具足一切智慧,具足一切能力,具足一切萬法,一樣都不缺,它本來具足的。你天天去求知,那叫頭上安頭,把你本來具足的智慧淹沒掉了,你本來的智慧不會現前,這是愚痴。

  所以我在講台上講經也常常告訴諸位,你們要會聽,會聽能幫助你開智慧;你要不會聽的,你要把我所講的意思,所講的這些音聲、言辭都牢牢的記住,那叫增長邪見;你要坐在這裡打瞌睡,那是增長無明。你要會聽,會聽能幫助你,啟發你開智慧。會聽是什麼?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要有這種能力。聽了之後,聽得句句分明,這是智慧;心裡面怎麼樣?像剛才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言說相,不取文字相,也不起心動念,也不要去想這些道理,這就是離心緣相,這個叫真聽,這叫會聽,這就能幫助你開智慧。而你在此地坐上這一個半鐘點是幹什麼?這是戒定慧三學同時來修學,修戒、修定、修慧,這個三學一次完成。諸位坐在此地一個半鐘點是修行,修戒定慧。否則的話你就搞錯了。你在此地坐上一個半鐘點幹什麼?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高明。如果你說來聽經的,聽我在這裡說得還不錯,我這是胡說八道,增長你的邪知邪見,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什麼叫惡慧,我們要清楚。換句話說,心一定要清淨,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要保持你的清淨心,不要被外境染污了。再告訴諸位,不要被佛法染污了,那你這一生就有希望了,就決定會有成就。連佛法都不能被它染污,心才有喜歡,就受了染污;才有排斥,也染污了。換句話說,才有一點點分別、執著,就是被染污。所以告訴諸位,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將來到你自己有這個因緣,也上台講經說法,你要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就自在了,自他都能得真實受用。再看底下一句,第七句:

  【樂小乘者令住大乘。勤修一切善巧方便。】

  這是方便波羅蜜。《華嚴經》講十波羅蜜,前面所講的是六度,六波羅蜜,這是第七方便波羅蜜。眾生根性不相同,有喜歡小乘的。譬如我們在現前有些同修就非常明顯的能看得出來,有的人喜歡持戒很嚴,一舉一動都合乎法度,一點不敢違越,戒律精嚴,他喜歡這個修行;有的人看到那個害怕,戒律把我綑住了,我動都不能動,佛法不能學,他喜歡開放,喜歡自由自在,像濟公長老一樣的,他喜歡這個方式。佛法什麼樣法門都有,你喜歡很拘束嚴謹的,好,就教你學那套;你喜歡開放自在,好,又有一套給你學,門門都是佛法,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適合於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這個戒律,有守得很嚴的戒律,有普遍開放的戒律,不一樣的。濟公,外面小說那個《濟公傳》,那是胡造謠言,小說是不負責任的,那個東西不能看,你要看就看《高僧傳》,《高僧傳》濟公長老的傳記也相當長。

  學小乘的要勸他回小向大,為什麼?諸位要曉得,小乘的修學只能到一個階段,不能向上提升,他能夠得禪定,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大徹大悟。為什麼不能大徹大悟?因為他有執著。這一點諸位也要記住,真正的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你有執著就是障礙。所以小乘人他能破人我執,他能得九次第定,得禪定。所以在六波羅蜜裡面,他只到第五個階級,第六般若波羅蜜,他就沒有了。為什麼?般若波羅蜜要破法執,他有法執,他沒有我執,他有法執,所以他不能證般若,不能見性。由此可知,我們在《華嚴經》上非常明顯的能看得出來,菩薩五十一個階級,無非就是五十一種執著,破一個執著升一級,又破一個執著又升一級,到一切執著統統破盡,就成佛了。所以到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個生相無明的執著,他還有最後這一關,這一關突破了之後,他就圓滿菩提。

  這是勸他修學『一切善巧方便』,「一切」是包括了世出世間法,「巧」是巧妙,「善」要特別注意這個字,善是不著相才叫善,一執著再巧妙都不善了,善是不執著。一切方便法可以修學,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應用怎麼樣?心決定清淨。正如諸佛菩薩應世一樣,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的方法善巧,非常之多,能夠教化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他自己心地決定清淨,決定沒有一絲毫染污,那叫善。我們凡夫做一樁善事,被那個善事染污,做一個惡事,被惡事染污,那就不善。所以要學善,二邊不執著,所謂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叫善。第八句:

  【樂著三界諸趣中者。令住菩薩願波羅蜜。】

  這是十波羅蜜裡頭的願。『樂』是愛好,他喜歡住在三界六道輪迴裡面。這是什麼?悲心重,慈悲心重,看到三界許許多多迷惑顛倒苦難的眾生,總是想來救度他們,不願意捨棄他們,這是菩薩發心。好,很難得,可是怎麼樣?你要有智慧、要有定力,你要沒有智慧、沒有定力,想度這些眾生,而被眾生所染污,不但度不了眾生,自己也墮落。這是自己必須有自知之明,我有沒有資格住在這個世間,有沒有資格?換句話說,我還受不受染污?如果還有一絲毫染污,都不可以,這個世間不能住。為什麼?那個絲毫的染污漸漸會擴大。所以不要看到我現在染污很輕,稍微心動一點點,不行,那個心才動一點點,那就是個麻煩事,將來逐漸逐漸會擴大,終有一天還是要墮地獄的,出不了三界。這就勸你修菩薩大願波羅蜜。

  菩薩的願,簡單的說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正稱自己的意思,我們要度一切眾生,後面三願是你的條件。你煩惱斷了沒有?煩惱斷了就不染污。換句話說,在一切順逆境緣裡面,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正做到了,你行,你自己入六道輪迴就像禪家所說的,「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你有這個本事。這是煩惱斷了,可以住在三界裡面。但是光不染還不行,你自己保住自身,斷煩惱是保住自身,你還得有能力教別人,因為我自身可以保得住,沒有能力教別人,那還是不能度眾生。因此怎麼樣?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學法門。但是學法門的基本條件,先要不動心,才有資格學法門,否則的話學法門一定被法門所染。譬如他參訪一個學禪的善知識教他禪,他就跟著參禪去了,糟了;再碰到一個學密的,他又跟他去持咒去了,那不就糟了嗎?你參訪一個被染污一次,那好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已經染污了五十三次,他糟了,變成大染缸,這怎麼能成就?不染,不染為什麼要學那麼多法門?為了將來教別人,學這麼多法門是利益別人的,不是為利益自己。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法門與自己毫不相關,是為眾生設施的,不是為自己的。

  底下還有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要成佛道?因為成佛道,斷煩惱跟學法門才到圓滿,究竟圓滿,然後你才能夠滿你自己前面的一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才能滿願。否則的話,那個願是空願。換句話說,第二願「煩惱無邊誓願斷」,就是修戒、修定;「法門無上誓願學」,就是修慧,定慧等學是這個意思,圓滿,這才叫成佛。所以你一定要學菩薩願波羅蜜,尤其是在這部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十願是全經的樞紐,全經的精要之所在。你要問《華嚴經》講的什麼?就是講的十大願王。你看這麼大的一部經,歸納起來不外這個十句。而十句我再告訴諸位,其實只有一句,就是「禮敬諸佛」。所以《華嚴經》教什麼?教禮敬,就教這個。你們諸位想想,你要沒有禮敬你還會讚歎嗎?不會讚歎了。我敬重他,我才會讚歎他。你沒有禮敬你會供養嗎?你沒有禮敬你能懺悔嗎?乃至於迴向,統統是從禮敬裡面出來的,這是佛法。

  世間法,諸位看看《禮記》,《禮記》一打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我們學佛學的什麼?希望自己顯露自己的真心本性,禪家講明心見性,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那是什麼?誠敬就是本性,誠敬就是一心不亂,由此你就曉得禮敬諸佛的重要。我們看看一個人的根基,看看這個人可不可以教,可不可以學,從什麼地方看?看他誠敬的程度,他待人接物誠敬的程度,就曉得這個人將來能不能成就。他有十分的誠敬,他有十分成就,他有兩分誠敬,他只有兩分成就。所以《華嚴經》教給我們「禮敬諸佛」,這個意思前面都跟諸位說過。諸佛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情眾生也包括在其中,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為什麼?都是法性變現之物。有情眾生叫佛性,無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一性無二性。所以禮敬諸佛就是真性的顯露,我們要修明心見性,要修一心不亂,從哪裡修?從禮敬當中修,這個意思非常非常之深。

  禮敬是根本,其餘的那個九願,從稱讚、供養、懺悔、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乃至於普皆迴向,都是誠敬心的起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誠敬是根本。能夠修禮敬諸佛就是修普賢行願,就是此地講的菩薩願波羅蜜。如果我們對這個意思都不能夠明白,你怎麼個修法?對一個人不敬,自性就有障礙;對一物不敬,你一心不亂就得不到。你看問題,我們為什麼參禪、念佛不能成就?你要把那個病根找到,根本就在此地。你找到病根,你從這裡改變過來,你明心見性得一心不亂就不難。所以要找到根本原因癥結之所在。我們把下面這幾句念下去,這是一個段落。

  【若有眾生福智微劣。為諸結業之所逼迫。種種障礙不自在者。令住菩薩力波羅蜜。】

  這是十波羅蜜裡面的力波羅蜜,菩薩力。菩薩有什麼樣的力?在此地不能跟諸位細講,前面也講過,此地細講要耽誤很長的時間。菩薩力跟如來的十力是相彷彿的,就是沒有如來十力那麼圓滿就是,有十種能力。但是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定慧之力。菩薩有定,定剛才講了,他有清淨、堅定的信心,所以他能突破一切障礙;菩薩有無量善巧方便的智慧,所以他能夠化解一切的疑難問題,他能夠化解。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如果我們在一切生活,乃至於修行過程之中,有障礙、有苦惱,這是我們的福薄、智不夠。從這個果上你回過頭來就能想到因,菩薩十力從哪來的?必定是修福、修慧,福慧當中來的。人有福報、有智慧,他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所以要記住,要修福,要修慧,福慧雙修,我們在菩提道當中才能夠減少許許多多的障礙與不自在。

  我記得以前在講堂也跟諸位提到過,我講到法緣的問題,我們自己修行需要法緣,將來你教化眾生也要有法緣。法緣真正殊勝,真正能夠對自己、對別人有幫助,就是障礙少,自在,這就是有緣;如果這個地方障礙多,種種不自在,這個地方緣就少。這個也是觀察有緣與沒有緣的一個條件、一個因素,可以從這來觀察。另外的我以前跟諸位提到,就是我們要想學東西,你對老師的尊重心,我們對這個老師有百分之百的恭敬心,那我在他的會下一定有成就。如果我對這個老師,覺得他並不怎麼樣,雖有敬,不是真正的敬心,你自己要覺悟,你不要在他這個會下長住,住久了,你的光陰浪費了,很可惜。為什麼?得不到東西,他就是佛菩薩轉世再來的,你也得不到。為什麼?你對他沒有恭敬心。換句話說,沒有恭敬心,你不是真心求法。諸位要記住,恭敬心是真心,真心必定恭敬。所以第一願教你禮敬諸佛,就是教你用真心,用真心來求法,用真心來修行。所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禮敬那個心是真心。末後一句:

  【若有眾生其心闇昧。無有智慧。著我我所。種種昏蔽。令住菩薩智波羅蜜。】

  此地所講的智慧與第六條講的般若波羅蜜有區別,假如只講六度,不講十度,第六條般若波羅蜜裡頭就包括了方便、願、力、智,統統包括在裡頭;講十波羅蜜,就是把般若波羅蜜展開,般若是體,是本體,其餘這四種就是般若起的作用,統統屬於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