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十三集)  1997/10/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13

  請看講義:

  【眾生即佛性。佛性即眾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生之與性。二互相即。明有眾生即有佛性矣。】

  向下幾段說到佛性,意思比較深。這在佛法裡面,實在講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如果我們對它有少分的明瞭,這對於我們自己修學就能夠建立信心。佛性就是本性,經典裡面常講的自性、真如、第一義諦,這個名詞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的這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說幾十個名稱,自然有他的用意,也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無量無邊,實在講無量無邊的名字,都沒有辦法將它的全體,完完整整的顯示出來,所以佛用許多名稱來說明它。用許多的名相還有一個用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執著就有過失,一樁事情用許多名稱來講,就是說明不用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樁事情你才能真正見到,才能真正明白。

  講義當中第一句話講眾生,眾生的範圍非常之廣,眾是講眾緣,生是講生起的現象。那我們就能夠觀察到,世出世間一切有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有感情的,無情的眾生像植物、礦物,乃至於大自然當中種種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發生都不是偶然,都是許許多多的條件、因素俱會的時候,才發生這麼多的現象,所以這些現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這就叫做眾生,可見得佛經裡面講的眾生,範圍非常非常之廣。眾生就是佛性,眾緣和合生起的是現象。相依什麼生起?總有一個生起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性,性就是本體,現代哲學裡面的術語,叫做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是從這個地方發生的,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性雖然它是無生,但是它能生所有一切現象,這個眾生是它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眾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眾生。

  於是我們稍稍明瞭,禪宗裡面,古來這些大德在測驗學生,學生有沒有開悟?有沒有見性?老師往往就出一些題目讓他來答覆,就如同我們現在考試口試,不是筆試,口試。老師出個題目來問:「性在那裡?你會麼?」這個都是我們在宗門語錄裡面常常看到,老師出題的這些詞令。學生聽了之後,答覆是各個不相同,但是都能得到老師的首肯,老師點點頭沒錯。隨便答一句話,隨便拈一物,無不是性,那是真正的契入。契入自性之後,心地一定是清淨平等,不再有妄念,這是真正見道。

  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從那裡來的?從無明來的。什麼叫無明?不知道眾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眾生,不曉得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事實,那就叫無明。有無明才會有妄想,才會有分別,才會有執著。明心見性就是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那正是佛在大經上所講,哪一個眾生不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實在講,他本來就是佛,還有什麼成不成?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有情眾生本來是佛,無情眾生也同圓種智,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

  為什麼會有十法界這個現象?下面說了,『直以時異,有淨不淨』,原因在此地。「時」從那裡來的?「時」從無明裡面生起來,我們現在人講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所以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都是虛假的,這一句話很不容易懂。我們明明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這不就是三世;昨天過去世,今天現在世,明天未來世,明明有三際,明明有十方,今天人所講的時間與空間,怎麼說時間跟空間是虛妄、是不實在的?這個意思大家要一下會不過來,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你們有沒有作夢的經驗?我們都作過夢,有人一天晚上做好幾個夢,當你夢醒的時候,你想想你夢中有沒有時間、有沒有空間?有!夢裡頭確實有時間也有空間,醒來之後,那個時間、空間到哪裡去了?還是佛說的有道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時間跟空間也是夢幻泡影。

  因此,佛在《華嚴經》裡面,才講「念劫圓融」,一念可以把它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把它濃縮成一念。如果時間是真的,怎麼可以延促同時?就做不到了!空間講十方,十方如果是真的,那就真的有距離,那就真的很遙遠,怎麼可以把極樂世界拉到我們面前?怎麼可以把我們同時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如果空間是真的,那是決定做不到。空間不是真的,所以就沒有距離,十萬億佛國土就在眼前。我們一念頃、一彈指就可以遍歷十方諸佛剎土,《無量壽經》、《彌陀經》上都是這麼說的。

  由此可知,時分跟方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跟空間,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這個概念之發生,就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們在這個裡面,起了分別,起了執著,所以它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生起的現象,這個現象也叫眾生;時間也是眾生,空間也是眾生。眾生之本體就是佛性,經上也稱作法性,佛性、法性、自性、真性都是一樁事情。

  我們現在迷了,迷的時間太久太長,雖然聞到佛法,一下還醒不過來,還覺悟不過來,這就是有時間的不同,於是有淨有不淨。淨與不淨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所以佛講這個話多半是用比較。譬如在六道裡面,三善道跟三惡道比較,三惡道就不淨,三善道就清淨;三善道跟聲聞、緣覺比較,三善道不淨,緣覺、聲聞就清淨;緣覺聲聞跟菩薩比較,緣覺聲聞不淨,菩薩清淨;菩薩跟佛比較,佛清淨,菩薩不淨;淨與不淨是從比較上來說。這也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來的。明瞭之後就沒有過失,怎麼沒有過失?淨是自性,染也是自性;菩薩、聲聞、緣覺是佛性,餓鬼、地獄、畜生也是佛性,你的心就平等了,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然後放眼觀這個世間,世間的真相你就明瞭了。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妄想、分別、執著而生。妄想、分別、執著是虛妄,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虛幻,不是真實。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有什麼障礙呢?沒有障礙,這才能契入《華嚴經》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

  所以末後的結論,『生之與性,二互相即』,決定離不開。大經上常講的體、相、用,相、用就是眾生,體就是佛性,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夠分割,不能夠離開。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作用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作用;離開了佛性,相也沒有了,用也沒有了。所以相、用都是依佛性而起,說一就是三,說三就是一,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也要漸漸體會到這個事實真相,宗門修行的大德,明心見性就是對這個事實明白了,他會了。我們今天根性不利,雖然聞了佛的教誨,也能夠體會到幾分,但是這個境界不能契入。不能契入沒有關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久而久之自自然然就相應,這是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只要你能夠老實念,就能夠收到效果。下面這段說:

  【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

  實在講,佛性只有一,哪有二?一是真實說,二是方便說。為什麼說二?因為佛在經上有這麼一句話,「一闡提沒有佛性」,一闡提是不是眾生?是眾生。眾生怎麼沒有佛性?眾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眾生。為什麼說眾生沒有佛性?為了找這句話的理論根據,所以才方便說『佛性有二』。這個二,一個是理上的佛性,一個是事上的佛性,這個『行』就是事。

  【理性定有。】

  從理上來講,一切眾生有佛性,決定有。

  【行性或無。】

  行是什麼?迷了。迷了不是沒有理性,迷了見不到理性,像我們現在在迷,我們見不到佛性。有沒有?當然有,哪個眾生沒有佛性?那我們現在能不能說是佛?不是,我們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我們有佛性,為什麼叫我們做迷惑顛倒的眾生?那就是因為我們見不到佛性。佛性萬德萬能,我們今天德能都沒有,迷失了。所以說『行性或無』,行性就是講佛性裡面的一分覺義,佛性是覺,你現在不覺。從這個地方說,或者是無了。

  【涅槃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即是行性。】

  這是佛在方等會,在般若會裡面,他老人家都常這樣說,一闡提沒有佛性,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一闡提翻作沒有善根的人,斷了善根的人稱為一闡提。所以說,一闡提的人不能作佛,這是佛常說的。但是佛在末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說真的,告訴大家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作佛。所以為什麼佛教裡面常講「成佛的法華」,難道別的經不能成佛,一定《法華》成佛嗎?別的經裡面,佛說哪些人可以成佛,哪些人不能成佛,有成佛、有不能成佛。法華會上統統都能成佛,所以才叫它成佛的法華。法華會上佛講真話,一闡提也能成佛。那麼佛從前講的有沒有錯呢?也沒講錯,是他的方便說,那是講行性,他迷的太深,很不容易覺悟。但是迷的再深,給他很長的時間,他也會慢慢醒過來、也會覺悟。下面說: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

  這是法華會上說的。法華會上講的佛性一闡提也有,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我們學佛成佛就有堅定的信心。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本來是佛,本來是佛,那你要作佛還有什麼難處?你本來不是佛,你想作佛就難了;你本來是佛,那你作佛就不難。所以法相唯識裡面告訴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情識裡面,就是我們現在人講心裡頭,佛家的術語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含藏一切種子,統統具足,也就是說成佛的種子我們有,菩薩的種子也有,聲聞、緣覺乃至到阿鼻地獄的種子,我們統統有。我們的心就是起心動念這個心,像個倉庫一樣,裡面什麼樣東西都有,這就是因,因都具足。這個因要變成事實叫起現行,那要靠什麼?靠緣;因、緣具足了,它就起現行,就成為事實。現在我們希望哪一個緣成熟?念佛就是作佛的緣成熟,我們每天念佛就是起心動念作佛,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請看講義:

  【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當作佛。】

  可見得,佛在一乘了義大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定當作佛』是從理上說,也正如淨宗裡面所說的決定得生,決定得生淨土是從理上說的。念佛的人只要你在這一生當中,曾經念過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得生淨土,這從理上講的。是不是這一生能往生?那靠不住。從理上講的。你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看到就歡喜,為什麼?你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外道教徒,他一看到我們身上穿的T恤,南無阿彌陀佛,那個眼睛一看,照進去了,他將來決定往生。聽我們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聽到耳朵裡面去了,他不聽也不行,他已經聽進去了;我們就明瞭,他將來決定往生,這從理上講。什麼時候往生?要等他什麼時候遇到緣,遇到緣,他真正依照經典方法來修行,具足信、願、行,哪一天具足,哪一天他就往生。

  所以我們在座的可以講都是蓮池海會的同修,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只是到極樂世界有先後不同,有人先去,有人後來,決定得生,給我們充滿了信心。今天我們在此地這一會,因緣具足,希有難逢,也許我們大眾當中,這一生當中還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原因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貪戀,還放不下,那麼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間就晚一點,要遲一點。如果我們對這個世間真的統統放下,看到沒有味道,感到真正乏味,不想在這裡再住,想早一點去,你這一生就決定得生。一定要生淨土,不要再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太苦了,我們已經搞的時間太久了,還不覺悟,還幹這種傻事嗎?

  六道裡面,貪愛是餓鬼道,諸位要曉得,餓鬼道的業因就是貪愛。我們心裡面有這麼一分貪愛,對外頭境界再起貪愛的念頭,那你就被鬼道拉去,作鬼去了。瞋恨是地獄,愚痴是畜生。愚痴就是對於世出世間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個是邪、哪個是正,哪些是是、哪些是非,搞不清楚,是非善惡他搞不清楚,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道。五戒十善是人道,十善、四無量心是天道。如果真的看穿了,真的看透了,對於六道裡面就沒有貪戀,自自然然希望我們這一生能夠出離。

  出離六道,特別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念佛這個方法不但是離六道,同時離十法界,非常不可思議。離開六道、十法界,我們的生活空間就無窮大,十方一切世界真正是隨心所欲,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我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曾經住過,都有一些相識的老朋友,甚至於過去生中還做過家親眷屬,現在都不知道,都忘得一乾二淨。

  可是經上告訴我們,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的智慧就現前,無量劫之前的事情,你就統統都記得、都明白。所以哪一方世界,你還有一些老朋友想去看他,隨時都可以去。你去看他,他不認識你,你認識他,他跟你有緣,你去跟他說法,他就喜歡聽。沒有緣的,說得再好,不喜歡聽;有緣的,說得不好,也喜歡聽,緣分!所以你就可以隨時隨地應化到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示現什麼身。那個時候,儘管在十方世界去遊歷,那是菩薩身分,遊戲神通,通達過去、現在、未來,一點都不迷惑,你說多麼自在,那個多快樂!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一般大眾非常羨慕這個世間一些有福報的人,哪些人有福報?第一個他有錢,有財富;第二個他有閒,他不要做事情,天天去遊覽、去觀光旅遊,這個有福報!所以他得有兩個條件,有錢天天還忙碌沒用處,他不能去遊玩。又有錢、又有閒、又不要工作,他在這個世界幹什麼?每一天去旅行,到處去遊歷、去觀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兩樣福報就得到,又有錢是又有閒。我們到哪裡去旅遊?不到地球上,盡虛空遍法界,隨著我們的意思去旅遊,你說那個多自在!

  到西方極樂世界,見性是沒話說,縱然沒有見性,我們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阿彌陀佛福報最大,我們享他的福。在世間這兩樁事情一般人沒有法子求得到,我們一到極樂世界就求到,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有享受不盡的財富,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你到那裡去做什麼?天天去觀光旅遊,沒別的事情做,過這種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我們今天真的可以說垂手可得,只要你在《無量壽經》上,多下一點功夫,我們這一生可以得到。

  所以這段經文確實給我們修學,帶來了無比的信心。這是經上說這個話,『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凡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淨土,這是從理性上講,不是從行性上說。『不言凡是有行,定當作佛。』不是這個說法。說明佛在經論裡面,講經說法有他的權巧方便。底下這一段很好,給我們說明眾生遇緣不同,所以他的果報就不一樣,這個裡面的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請看底下這一段;

  【眾生遇緣,熏習三乘種性】

  這個『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聲聞,中乘是緣覺,大乘是菩薩,都是『熏習』成就的現象。

  【及不定無性,故有五耳。】

  所以一共有五種,這是佛在經上講五種的根性,不同的根性,五種不同根性都是熏習而成,我們中國人所講習慣成自然,是習慣而成,所以這個性是習性,不是本性。在《論語》裡面,甚至於在《三字經》裡面,這是中國古時候教小學,教小朋友的,啟蒙的。《三字經》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不是本善?不是的,性本善是孟子所講。而荀子他不贊成這個說法,他說「人之初,性本惡」。你看賢人比聖人智慧就差一等,孔老夫子不是這個說法,孔老夫子怎麼講?「人之初,性相近」。這個說得高明,「性相近,習相遠」。所以講性善、性惡,習性!他的習慣,這個拉遠了,距離拉遠了。所以前面講的佛性是真性,性相近,大家都一樣,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眾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眾生。為什麼變成五種性呢?那是習相遠,這是習慣變成的。

  【習近聲聞。成聲聞定性。】

  常常跟小乘人接觸,他就變成小乘根性。

  【習近緣覺。成緣覺定性。】

  緣覺是中乘,常常跟這些人在一塊,他就變成緣覺定性。

  【習近菩薩。成菩薩定性。】

  他就成了菩薩定性。

  【習近三乘。成不定性。】

  他三種人都接觸,他就變成不定性的根性。

  【不習近三乘。成無性。】

  如果說根本不接觸三乘人,他就變成『無性』。無性就是對於佛法根本就不接觸,根本不會起一個念頭想去學佛。這個地方這幾句話意思很深很深,我們把這段文念完。

  【卒難教化。】

  無性的人佛沒有辦法教,因為他不想接觸佛法,沒有意願接觸佛法。

  【故知熏習成五種性。】

  最後這一句是總結,五種根性是熏習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如何把它落實在我們現實修學的功夫上?諸位現在對佛法都有興趣,大多數是什麼種性?不定性的種性。因為你們什麼樣經論都看,不管哪個法師、大德講經統統都聽,聽了還都歡喜,就變成不定性的根性。將來你能成就什麼?也就沒有一定,沒有一定就是沒成就。你又不能成聲聞,又不能成緣覺,又不能成菩薩,到最後還是凡夫一個,沒有成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一切法從熏習而成,那就不如專門念阿彌陀佛來熏習,這是了不起的人。一天到晚念《無量壽經》,念無量壽佛,念阿彌陀佛,專修專弘,你不要很久的時間,三年、五年你就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得了!你看世尊在經上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不但是要作佛,要作佛中之王。行不行?行,憑什麼行?熏習。諸位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今天晚上你來聽經沒有白聽,今天晚上這一會就無比的殊勝,一門深入。

  在一切經論當中,《無量壽經》是古大德為我們選擇的,隋唐時代中國、日本、高麗這些高僧大德,曾經做過研究討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經論,哪一個經第一?這個第一就是最圓滿、最殊勝。圓滿是從教義上來講,教、理、行、果,清涼大師分《華嚴》,信、解、行,證教理行果!這個圓滿幾乎大家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圓滿的。殊勝是從成就上說的,如果你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不能成就就談不到殊勝,一定要有成就,要有結果。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證阿羅漢是結果,證到菩薩果位是結果,成佛那是更殊勝的結果。

  《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修行證果,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無比殊勝、第一殊勝。這是古大德他們為我們後學做擇法眼,選擇佛法的慧眼。可是《無量壽經》跟《華嚴》再一比,這些人公認《無量壽經》第一,就把《華嚴》比下去。為什麼?《華嚴》最後的圓滿是在《無量壽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總結,是《華嚴》無比殊勝的基礎。這是做比較的時候,比出來《無量壽經》第一,所以《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小本《彌陀經》經題就是這個。

  換句話說,一切諸佛沒有不講《無量壽經》,一切諸佛沒有不修《無量壽經》,一切諸佛沒有不勸人修學這部經典,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淨土的,才知道西方淨土是佛法的登峰造極,真實無比的殊勝。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沒有別的,熏習,熏習就是緣,我們遇到這個緣,不要再搞別的。

  有人學《華嚴》,覺得我要是不念《普賢行願品》,總覺得對不起普賢菩薩;不念《普門品》,我對不起觀音菩薩。你要這樣的想法,觀音、普賢在那個地方看到,都搖頭流眼淚,錯了,你們錯了!你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跟觀音、普賢在一起;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跟普賢、跟觀音菩薩遠之遠矣,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今天一切放下專念阿彌陀佛、專念《無量壽經》,就是念普賢菩薩,就是念觀音菩薩,就是念一切諸佛菩薩。

  凡夫最麻煩的是感情,情識不能丟,所以世世搞輪迴,不知道佛菩薩的意思。所以我們在此地讀了之後,要能夠深深體會到這一層的經義,這一段的精華。從今以後,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捨掉,死心塌地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喜歡普賢菩薩,見了普賢到極樂世界再跟他學《華嚴經》;你喜歡觀音菩薩,你想學《法華經》,暫時丟掉不要學了,念佛到了極樂世界,見到觀音菩薩,跟他學《法華經》,你說你多自在。西方世界那個裡頭,無量無邊的法門,你學一樣,你很快能成就。你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學,很快也能成就,什麼道理?第一個是智慧現前,第二個是老師都是諸佛如來,同學都是等覺菩薩,壽命無量!所以無論修學一門、無量門都很快成就。我們為什麼不去?為什麼還要留戀這個世間?壽命短促,善友稀少,學什麼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請看講義:

  【真理寂寥。不屬諸數。借一以遣三。三亡則一遣。一亦不為一。此以非一遣一也。】

  這幾句話它的真正目的是告訴我們,佛講經說法所遵循的原則,實在講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老實講佛無有法可說,這才叫『真理寂寥』;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屬諸數』,這個「數」是數量,不屬於數量。凡夫起心動念就落在數量上,所以世間算命看相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不但現代有,上古時代就有。算命看相靠得住、靠不住?靠得住,而且很可靠,但是你要遇到真正懂得的人,江湖上這些算命看相的,我看靠不住。諸位念《了凡四訓》,袁了凡遇到孔先生,那是算命看相的高手,他是個內行人。他將袁了凡生辰八字排定之後,預言他一生,說的一點都不錯。在那個時代,他每一年總收入有多少,孔先生都給他算定,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有命運。為什麼有命運?因為你有念頭,你會起心動念,你就有命運,就落在數裡頭。哪一天你念頭沒有了,你就不落在數裡頭;換句話說,人家來給你算就沒法子算,你不落在數裡頭。

  所以一個人有命運,被那些會算的人算得很準。一個家有家運,你開一個店,那個店也有運,一個國有國運,整個地球有世運,都落在數裡頭。所以我們看到古代、近代,中國、外國那些預言家,那個預言家我們現在講預言家,實際上就是算命家,他替國家、地區來算命,替這個世界來算命,那是功夫高明的。這些人所講的,有些確確實實是很可靠,他的看法看得很準,他算得很正確。

  中國《四庫》裡頭好像還有一部叫《皇極經世書》,這部書裡面,它所算的世運,就是這個世界的變化。根據什麼?根據數學,所以在中國凡是這類的學術都離不開《易經》,《易經》是數學。凡是落在數裡面,依據數學的理論都能夠推斷出來。如果你是精於數學的話,你的推斷相當正確。

  但是佛性、真性不是數,不落在數裡頭,所以佛說法也是依這個為基礎。眾生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有無明,這愈來愈發展演變,愈來愈麻煩,像相宗裡所說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幾句話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宇宙人生的起源,現在科學家在研究這個東西,這佛經上早就講得很清楚。宇宙怎麼來的,一切萬物怎麼來的,相宗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既然有這些迷惑顛倒種種的轉變,佛在教導這些眾生回頭,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悟就是覺。佛用什麼方法?講方便三乘法,或者現代人層次講得更低,方便說五乘法。五乘: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五乘。但是佛在經典裡面常常講三乘,不說人、天,為什麼?人、天連小果都沒有,人、天沒有果報,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到阿羅漢才算是一個小的果報,不再受輪迴,不再受這些苦難,才算是得了一個小結果,那個果不是真的,相似的果報。

  佛講到最後,這個事前頭也曾經跟諸位講過,三乘是方便說,不是佛的本懷,佛的本懷是唯說一乘法,《法華經》上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個我們在前面念過。所以在《法華》會上佛講一乘,一乘是什麼?是勸大家捨棄從前所講的方便法,那是三乘;換句話說,佛說三乘是希望用三乘的方便,讓你以這個基礎契入一乘,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學三乘,不是叫你去證三乘果,那你就錯會了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佛講《法華》,佛講《華嚴》,古德明白告訴我們,講這個經是幹什麼?引導你入《無量壽》,古大德講得這麼清楚,《華嚴》、《法華》不過是此經之引導而已,你看這個話說得多明白;此經就是指《無量壽經》。如果用現在經開三分來講,來做個比喻,《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序分引你到正宗分;小本《佛說阿彌陀經》是流通分,你這才真正懂得佛的真實義,這才是佛的本懷。

  你要完成《法華》、《華嚴》,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普賢菩薩自己說的,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他的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他要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十大願王沒法子完成。十大願王的圓滿要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法華》會上借一乘遣三乘,那個三乘你捨棄了,給諸位說,一乘也沒有,你要再執著一乘就又壞了,你以為真的有一乘!所以佛法教我們徹底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一」也不能執著,執著「一」還是錯了,所以『三亡則一遣』,「一」就沒有了。

  『一亦不為一』,這是用非一來遣一,才真正入佛知見,才真正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我們用個方便話來說,你成佛了,你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這個說法也是方便說,你不要真的執著「我已經成佛了」,你要執著你成佛了,你決定是凡夫。為什麼?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離開,這個道理要清楚、要明瞭,要細心去體會。底下這一段:

  【令物除執。常說權實亦莫執之。】

  『令物』,教導,物就是眾生。為什麼不說「令人除執」?如果說令人除執,佛的教化範圍就小了,在九法界裡面,只有人法界,其他沒分,所以用物。這個物就是九法界的眾生,上從菩薩、聲聞、緣覺,下至三惡道的眾生,這一個字全都包括了,你看他教導的範圍多麼廣大。佛講經說法常講『權實』,實是真實,權是方便,有時候用方便說,有時候用真實說。你如果真正明白,佛方便說你也不執著,真實說還是不執著,你就能懂得佛的意思。方便、真實都不執著,你執著都錯了,執著方便是錯誤,執著真實還是錯誤,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了。自性裡頭,清淨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一有執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三樣都具足,三樣都具足是六道凡夫。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裡這些眾生,他們沒有執著,他有分別。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要不得;換句話說,時時刻刻保持著你的清淨心,這叫真正修行。

  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幾個人能做到?我不想打妄念,偏偏妄念很多,有什麼辦法?壓也壓不住,連晚上睡覺都不老實,都還作夢,作夢就是打妄想;你不打妄想,怎麼會作夢?由此可知,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日夜不停,剎那不停。微細的妄想、執著,我們自己不知道,不是沒有,有自己不曉得。我們生生世世都是被這個害了。現在佛教給我們一個好辦法,妄想、執著不必斷也能成就,用什麼方法?專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也打妄想,專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也是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對準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極了。等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個方法巧不巧?所有一切大乘法裡面,都沒有這個方法,所以十方諸佛讚歎,這個法子太妙了,能令博地凡夫一生平等成佛,真正不可思議,這個法子到那裡去找!真的叫希有難逢。難怪彭際清居士讚歎,「無量劫來,希有之一日」,希有難逢,怎麼會碰到這麼一個法門?用這麼一個巧妙的方法,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的根拔掉,妄想、分別、執著是根,連根拔除。

  我們今天不但自己遇到了,明白了,真正搞清楚了,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專修專弘,而且還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勸導一切大眾。這個時代的眾生雖然是劫難重重,但是不能說他沒有福,福報挺大,生在現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利用高科技,把這個訊息傳遞給一切廣大的群眾,借宗教裡頭一句話說,傳福音,這是真正的福音,一點都不假。你接觸到了,能信、能願、能行,你這一生成就了。接觸到的人眾多,太多太多了,接觸到之後,他還信心生不起來,願發不起來,原因在那裡?接觸到,了解不夠透徹,也就是我們現在講,認識還不夠深。如果他有很深的認識,他的信、願自然就生起來。所以對於這個法門還信心不夠強,願心不夠切,都是解不夠,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幫助他們理解,幫助他們深入。在沒有辦法排除妄想、分別、執著,用這個方法把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集中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從此以後不再打別的妄想,不再有其他的分別,也不再有其他的執著,對象對準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成功,這方法妙極。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偈云。諸論各異宗。修行理無二。競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

  這首偈是說明佛門裡面宗派不同,修行方法不同,所產生許許多多的現象。這些現象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矛盾。佛法宗派修學裡,產生許許多多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根源是理解不夠透徹;換句話說,從一知半解裡面,生起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會有這些現象。如果對於理論、經教的理論透徹了解,這個爭執、這些矛盾的現象,完全沒有了,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諸論』,這個論是講大家對於佛所講的經典,種種的解說,我們今天講的註解、講解,這就叫論。因為每個人講的不一樣,每個人見地不一樣,所以佛教就分成許許多多的宗派。實在講,這些宗派,他的修行理論上講,是一不是二。理是什麼?理是佛性,無論那一宗,無論那一派,無論那一部經,無論那一個法門,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還是明心見性,所以說沒有兩樣。

  對於這個事情沒搞清楚、沒搞明白,於是個人執著個人的,彼此不相容,甚至於造成彼此毀謗。每一個宗派執著自己的成見,不能容納別人,造成無量無邊的過失。不但自己不能成就,而且是毀謗三寶,因為所有經論法門都是佛說的。你執著這個經對,那個經不對,我這個宗好,別宗不如我,你就在這裡面起了分別、執著,你就在造毀謗三寶的罪業,這個就錯了。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平等法,理平等,再給諸位說,法也平等。那我們為什麼在那邊又選擇?我們的根性不平等,道理在此地,不是佛法不平等,我們根性不平等。

  因此我們在無量法門裡面,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來修,我們才容易成就,在短時間成就,這就對了。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這叫『達者』。你絕對不會違背佛的意思,佛說法度眾生的這個意思,你不會違背。你也不會與任何一個人爭論,不但佛門裡面沒有爭論,對其他宗教也沒有爭論。我們見到任何宗教徒、任何眾生都皆大歡喜,為什麼?我們知道他有佛性,他將來一定作佛。我們給他做了一個增上緣,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聽到了;寫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看到了;我們心裡很高興,他將來決定得生淨土,也是蓮池海會的同修,有什麼好爭的!何必爭早遲?我早去,他遲去,何必爭這個,早晚都一樣。時間沒有先後,空間沒有差別,你說這個多自在。請看講義:

  【海東曉公云。如言而取。所說皆非。得意而談。所說皆是。貴在得意亡言耳。】

  這句話講得好!誰說的?韓國元曉法師說的,他是唐朝時代的人,在中國留學很有成就的一位高麗的高僧,這幾句話是他講的。『如言而取,所說皆非』,就錯了,這個意思佛在經上有說,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也講到,說的話不一樣,意思相同。馬鳴菩薩講,教導我們修學佛法應當有的好態度,譬如聽經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用這種心態來聽經,你就會開悟。為什麼?得意!這三句話,總而言之就是不執著。聽經不執著言語,不要執著言語;不執著名相,佛經裡面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你懂得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要執著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還得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你也不要想它的意思,聽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去想,愈想就愈不懂,不能想的,佛法怎麼可以想?為什麼說愈想愈不懂?想就落到分別、執著上去,分別、執著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分別、執著跟佛性完全相違背。所以你不想,佛性現前,真理現前,一想就壞了,就錯了,所以佛經怎麼能想!

  所以我勉勵初學的同學,你們發心上台來講經,要有充分的預備,哪些地方是需要預備,哪些地方不能預備。什麼地方需要預備?字不能念錯,看看這個經上有些生字去查字典,這個要預備;這些法相名詞不能講錯要查辭典,這個不能隨自己的意思講,不可以!這些要預備。經的義理不能預備,義理預備壞了,那個不是講經,那是講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義理不能預備。所以預備的東西很少,都是文字工具上這些東西要預備。

  可是我們在初學,我們煩惱習氣很重,佛的意思一點都看不出來,那怎麼辦?我們也不能不預備,預備什麼?看看古人的註解,他們是如何體會的。所以初學講經不是講自己的東西,講古人的註解;換句話說,也不是佛的意思,祖師大德的意思。祖師大德的意思,雖不是佛的意思,跟佛相似,是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不過距離很遠沒有達到就是了。我們預備這些,等到自己心地清淨有領悟了,那你就是直解的意思,所以諸位要懂得,決定不能預備。你預備的時候,你講的東西講得再好,人家聽了也點頭,出去印象就沒有了,沒有餘味。你自己從內心裡面所體悟到的,你說出來的時候,人家聽了幾天都不會忘掉,它有餘味,這個就不一樣。

  所以善於講經的人,那是真正有功夫。所以這是我跟同學們常講,你要經講得好,一定要有自己修證功夫,你自己沒有真實修證的功夫,你講什麼?你從哪裡講起?如果去思惟想像這應該怎麼講,全落在第六意識裡,哪裡是佛的真實義!

  所以你以自性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大慈悲利益一切眾生心,你從這個心裡面所吐出來的,至誠自然能感動人。真誠就能得佛菩薩加持,佛菩薩加持,這個經本一翻開,意思自然現出來,不是你預備的。你沒有翻開經本,沒有意思;經本一翻開,意思就現前,從哪裡來的?不曉得,這是真的。講完之後下台,人家問你講什麼?不曉得,這也都是真話。純一真誠利益眾生的心,這個就是至誠感通。所以「貴在得意」,真正明白義理;真正明白義理,那所說的不管你怎麼說法,『所說皆是』,長說、短說,深說、淺說,正面說、反面說,都頭頭是道。所以左右逢源,源、道都是講的自性,這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無不是心性。

  『貴在得意亡言耳』,亡言不是言語不要了,對自己修行不需要言語,不需要念頭,心起動念都不需要,都用不著。但是幫助別人要言語,要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執著而執著,表演、演戲!跟大家在一起就演戲,不跟大家在一起就面壁,就像佛像一樣坐在那裡如如不動,有人來了就跟他演戲,遊戲神通,他怎麼不快樂,怎麼不自在?無論怎麼樣的表演都是利益眾生,都是令眾生破迷開悟,或是顯說、或是暗示,利益無邊。所以元曉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很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言一念不生。即名為佛者。即心本是佛體。妄起故為眾生。一念妄心不生。何為不得名佛。】

  這個幾句話很簡略,說出佛與眾生的差別,什麼是佛,什麼是眾生。換句話說,一念生了就是眾生,一念不生就是佛。我們去學吧!學個一念不生。你要真正學成了一念不生,你還不是佛,那是什麼?木頭!一念不生不是個木頭?木頭人、石頭人他一念不生。真正修成了,果報在無想天,他沒有想,果報在無想天,還是凡夫,還是成不了佛,無想天是凡夫天,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所以此地這個『一念不生』,必須要曉得,這個一念是妄念;一個妄念都沒有,他有正念;正念分明這是佛,佛是一個妄念都沒有。

  什麼叫正念?什麼叫妄念?與性體相應叫正念,與性體相違背叫妄念,這是一個絕對的標準。性體離念就是離一切妄念,為什麼又說它是正念?因為性體是光明的、是覺的,覺而不迷的。也就是說,性體對於宇宙萬法,覺也好、迷也好,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佛也好、地獄也好,他統統明瞭,照見;統統明瞭,統統通達,裡頭一念不生,這叫正念。假如說一念不生,什麼都不知道,這是無明,這個不是正念,墮落在無明裡面。

  一般人修行最麻煩的地方,不是落在無明裡面,就是落在妄想裡頭。許許多多人學佛沒有離開妄想,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能成就。研教不但不能夠大開圓解,連經教裡一分、兩分的義理都看不到,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妄想分別執著少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少兩分,智慧就透兩分;你有一分智慧,你就見一分教義;你有兩分智慧,你就見兩分教義;這個道理在此地。所以為什麼講你這個經教要修行功夫,沒有功夫,你見不到它的意思,你所看的是文字、是表面,裡面的意思一分都透不進去,它難在此地。

  有些人去參禪,教這麼麻煩,這麼囉嗦,不幹了!去參禪,天天面壁,什麼念頭也沒有了,墮在無明裡頭。雖然入定,定功不錯,一入定幾個小時,甚至於幾天才出定,你問他世出世間事,他什麼也不知道,那這麼行?這就墮在無明裡頭。這兩關最難破!不可以誤會把無明當作心性,這個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我們曉得,這個地方所說的一念不生就是佛,這個一念是妄念,一個妄念都不生這叫佛。為什麼?『心本是佛體』,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是一不是二。說佛,佛是覺的意思,心是靈明大覺,這個覺不是修來的,是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所以叫本覺,不是修來的,本覺就是佛。

  『妄起故為眾生』,這個字就好了,前面這個一念不生,雖然沒有講一念是正念、是妄念,後面這個說出來了。妄念,一個妄念生起來就變成眾生;換句話說,一個妄念起來了,迷了!後面這一句話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念妄心不生,何為不得名佛』,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所以這個念是妄念,不是正念。

  佛為眾生說種種法,說種種偈,他從哪裡說出來?從正念裡面說出來。世間人也有種種學說,也有種種理論,也有種種典籍,也是多得不得了,他們這麼多的言論、典籍從哪裡出來的?從妄心裡面出來的。這兩個根源不相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的地方。諸位要知道,佛法單單指諸佛如來;世間法,菩薩以下都是世間法。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我們講等覺菩薩他的東西還是不純真,還是有摻雜,他摻雜一分無明,不純!像我們這個黃金一樣,它是九九九,它不純,等覺菩薩是九九九,這個我們必須要搞清楚。

  那麼六道凡夫以下,就更不必說,完全從妄心裡面生出來,說的雖然頭頭是道,有窮有盡。我們佛經裡面常常講無極清淨,無極就是無有窮盡,無有邊際。世間無論哪一種學說,它都有範圍、有止境,不是無盡。稱性就無盡,與性體相應,這是無極;與阿賴耶識相應,那就是有盡。像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再看底下一段:

  【達磨碑云。】

  這是紀念達磨祖師的,這一篇文字裡面有這麼幾句話說:

  【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剎那而登正覺。】

  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就是我們常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是凡夫,六道凡夫。『曠劫』是長時間,無量劫來,你在六道裡面不能超越;這個『滯』就是停滯,你滯於六道,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你有妄心,你在境緣上起心動念,壞就壞在此地。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你們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也穿衣服,他也吃飯,他的生活跟我們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每個人每天有工作,他也有工作,他的工作,出去托缽是他的工作;回家來教學,教導學生,給學生們上課,講經說法是上課,是他的工作。他也有工作,他也有穿衣、吃飯,跟我們有什麼兩樣?

  而古佛、大菩薩們在中國示現,歷史上記載得多。實在講,生活行持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諸位熟知的永明延壽禪師,梁武帝時代的人,阿彌陀佛的化身再來的!布袋和尚,現在你們看到彌勒佛,那個肚皮很大,造的那個像,五代後梁時代的人;彌勒菩薩再來的、化身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的。他們所表現的,跟我們真的沒有兩樣。還有示現居士身的,生活跟世人完全相同,他是不是墮落?是不是變成凡夫?沒有,他還是住他的大菩薩境界,差別在哪裡?他們沒有妄心。他們雖然有事,事沒有妨礙,《華嚴經》是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沒有心就沒有妨礙,沒有事要有心還是妨礙。你天天盤腿面壁入定,每天坐幾個小時,沒事,沒有做事,善事、惡事都沒做,可是心裡頭還打妄想,那就壞了。你心裡面還想善、想惡,想東、想西,錯了!真正修行在大乘法裡,論心不論事;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大乘法是論心不論事。事沒有妨礙,事事無礙。他們的功夫就是無心。

  『心無也剎那而登正覺』。雖然示現是我們凡夫這個身體,跟我們凡夫同事,他住他的佛境界,他住他的菩薩境界,他絕對沒有退轉,絕對沒有墮落。為什麼?沒有心,沒有妄心,所以他們真正的境界,實際上就是華嚴境界。阿羅漢以上示現到六道裡面度化眾生,全是華嚴境界,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妄心就是有分別、有執著,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表演的那個分別、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就是十大願王裡面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人家學的是這個。自己裡面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所以應化在世間普度眾生,利益一切眾生,自己還住自己的位置,沒有變更,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華嚴》稱為大不思議經,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