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四集)  1997/9/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04

  請掀開講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即無盡修多羅之總名。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廣則稱體而周。佛謂覺斯玄妙。華喻功德萬行。嚴謂飾法成人。經則貫攝常法。】

  這個地方將《華嚴》的經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這一段文裡面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的真相,就是《華嚴》是一切佛法的總名稱。現在在中國佛教經典的總名稱,稱之為《大藏經》,而實實在在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經的總名稱就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是以這個為總名,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經論,也是用這個名稱作為總稱,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所以才說《華嚴》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的眷屬,道理在此地。經題往後我們還會詳細的介紹。

  『大方廣』這三個字,都是表法形容的,它所表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真如本性的體、相、德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相雖然有差別,性體德用給諸位說,沒有差別;不但我們大家沒差別,一切眾生的心性跟諸佛如來的根性也沒有差別,所以大經裡面才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的佛就是現前的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必定作佛。

  「心性」實在說沒有法子讚歎,也就是說這個世間找不出一種形容詞來形容它,找不出一句適當的話來讚歎它,實在到不得已就用一個「大」字,大矣哉。這個「大」諸位要曉得,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就有限量,怎麼能夠讚歎無限量的德性?所以這個字,在此地我們只把它看作一個讚美的符號,讚美的代表。下面略略解釋它的意思,說它的「大」,大是無際,這上面說:『曠兼無際』。這四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空間與時間,無際的空間與無際的時間,時、空都沒有邊際,我們稱之為「大」。這個時、空給諸位說,就是自性的相分,如果說我們的真心像什麼樣子?我們的本性像什麼樣子?就是無盡的虛空與無盡的時間,時、空是一不是二。這是用「大」。

  第二個字「方」字,『方以正法自持』,取這個意思。「方」是講現相,體雖然沒有相,但是它能夠現相,就如同我們每一天晚上睡覺會作夢,夢中有相。夢從哪裡來的?這個現在大家都曉得,夢是我們意識心變現的,意識心沒有相,它能夠現相,晚上睡覺,它能夠現夢中境界相。當你清醒的時候,你天天在胡思亂想,那個想裡頭也有相。想一個人,心裡頭就有一個人的相;想一個處所,就有一個處所的相;想什麼,它就現什麼相,自體上確確實實沒有相,它能現一切相。

  所現的這些相,它還能夠持續一段時間,這個持續我們稱它為相續相,我們用一個「方」字來代表。現相,無論現的是什麼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或者是一真法界,所現出來的現象都是有規則,有條不紊,像圖案一樣,它的分佈非常均勻,非常美觀,它不是雜亂無章。這是什麼道理?誰在那裡安排?誰在那裡設計?誰在那裡主持?給諸位說,統統都沒有。沒有為什麼這樣的完美?這樣的均稱?一絲毫的毛病都找不到?這就是性德法爾的規範。由此可知,自性現出來的,我們講示現出來的,或者講變現出來的,或者說出生出來的意思都一樣。我們在經論或祖師大德註疏裡,常常看到這些文字,意思都是相同的,都是說明自性功德不可思議。

  佛把它稱為「法爾如是」,他不講自然,講「法爾」,為什麼不講自然?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的時候,印度的宗教非常發達,其中有一部分主張宇宙是自然形成的,有一部分主張是非自然形成的,所以《楞嚴經》上給我們辨別「非自然」、「非因緣」,佛這才說:「法爾如是」。那個「法」就是自性,自性本來就如是,自然跟因緣都加不上;有自然跟因緣這個意念,就已經將「法爾如是」破壞了。我們今天講破壞自然的生態,這是破壞「法爾如是」,你已經破壞了。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有十法界,假如念念都能夠隨順「法爾如是」,這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差別就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教我們離一切妄想、執著。無論是哪一種學說,說明宇宙形成,都不是佛所講的「法爾如是」。換句話說,你已經在這樁事情上,在這個理上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違背了「法爾如是」。這個實在沒有法子,說不出來,所以講一個自然的規則,又怕你執著自然,這是佛說法的善巧,佛說法的方便,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體會。「正法自持」是「方」的意思。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生活要能夠順大自然,與法爾自然相應,這是最健康的養生之道。

  佛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綱領,宇宙的形態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色法;要用學術的名詞來講,一個是理體,一個是事相,或者是現象;一個本體,一個現象。「體」,佛給我們講是空寂的,空是一無所有,它什麼都不是,雖然是空,它能現相,所以這個空又不能當作「無」講,不可以把它當作「空」、「無」去體會。我們世間人講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那不是佛法講的空。佛法講的是自性空,講的是性空,它會現相。

  相是怎麼現的?相是緣生的,這是佛講緣生,緣生是講相,不是講性,性不是緣生的。所以性是空寂、是空的;同時它是寂靜的,清淨寂滅,一念不生。這個東西在哪裡?你要問在哪裡,那就找不到了。你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本事不小,找了七處都沒找到。釋迦牟尼佛都搖頭,都不是。世尊為什麼說他不是?因為他有執著。如果他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隨便說哪一處,世尊都點頭,都對了。為什麼?心性無處不在。你說哪一處,這個不可以,這個話講不通,那是錯誤的;無處不在。

  但是你要曉得,它的性質是空、是寂。因此我們用心,心要清淨,心裡面不能有一點點東西存在。你看禪宗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你有一物就錯了,你的心就壞了。有佛都不行,心裡頭有一個阿彌陀佛也壞了,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心裡頭變現的相分,變現出來的相,已經不是真心本來的樣子了。但是剛才講,這個心會現相,因為你有東西,它就會現相。現佛相還算不錯,心裡面的東西最怕的,我們今天講病毒,這個最可怕。什麼是病毒?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病毒!有了這個東西,心也現相,現的是最差的相;三惡道的相。

  由此可知,六道輪迴,十法界流轉,權是操在我們自己手上,與別人不相干;閻羅王管不了,上帝也管不了,佛菩薩也不干預這些事情。六道輪迴,你這一生當中,所享受的一切,是善果還是惡果,都是自己要負責任。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就得惡報,因果輪迴自己負責任。不怨天、不尤人,你才算是覺悟,算是明白。明白之後,自己要向上,第一殊勝就是把心裡面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滅掉。滅掉難,滅不掉怎麼辦?佛還有一個善巧方法,叫它轉變。

  譬如說念頭不斷,你天天想名聞利養,天天想五欲六塵,那也是在打妄想。佛教你一個巧妙的方法,從今天起不要去想那些,天天想阿彌陀佛,你看念頭轉一轉,轉一轉境界就轉了。你每天去想股票,你去想黃金、美鈔想這個東西,你將來到哪裡去?你將來到餓鬼、地獄去。你能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換一換,天天想阿彌陀佛,將來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作佛,還是到三惡道去受苦,你看這個念頭一轉,果報就完全不同。這個誰能做到?人人都做得到,就在你自己肯不肯轉。要曉得世間一切都是假的。去年在這裡講《金剛經》,大家聽的人多,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全是假的,包括這個身體也是假的,何必把假的東西放在心上,這就錯了。所以我們要自持正法,千萬不要把正法變成邪法,我們就錯了。

  「廣」這個字是講作用,體的作用是現相,相的作用就無量無邊,所以『廣則稱體而周』。我們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我們既然現這個身相,身有六根: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嚐,這六根起作用。這個用有多大?這個作用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稱體而周」,跟你自性本體一樣大。

  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現在我們這個作用太小太小了,小的很可憐!我們的眼隔一張紙就看不過去,我們聽音聲距離稍微遠一點就聽不見。為什麼我們的能力會變成這麼小?佛告訴我們,你的能力本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就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原來的能力障礙住。雖然障礙住,還透出一點點,就好比白天陽光很大,被雲彩遮住了,烏雲遮住了,變成陰天。陰天還能看得到一點東西,太陽光從雲層裡還透出一點點,起這麼一點作用。

  我們現在的能力就彷彿如是。可是本能並沒有喪失,只是有障礙而已,正如同太陽光並沒有變化,只是被雲層障住而已,現在人對這個情形知道得很清楚。為什麼?我們坐飛機飛到雲層上面,就看到陽光普照,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只要你把這個障礙去掉,你自性的本能就恢復,障礙是許多重,重重的障礙,你能夠去掉一分,你的能力就多透出來一分。

  佛將這些障礙,把它起個名字叫做煩惱,煩惱就是障礙,煩惱無量無邊。佛又將無量無邊的煩惱,區分為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大類。為什麼說這三大類?因為它變現出來三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如果這三種煩惱,你統統都具足,妄想、分別、執著你全有,那麼你現在現的這個境界,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境界是六道輪迴,你在這裡面過生活,你過這個日子。如果這三種你斷了一種,執著斷掉,沒有執著,你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那你住的境界,你的生活環境就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你的生活環境是這個境界,比六道是殊勝太多。

  這個境界裡面的人,這三種煩惱斷掉一種,他還有兩種。如果所餘的這兩種當中,再把塵沙煩惱斷掉,也就是離一切分別,世出世間法再不會起心動念去分別了,那好了,你的境界又往上提升,你就超越十法界,你住一真法界,《華嚴經》上的境界,你就證得《華嚴》的境界,你過的生活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這個佛菩薩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是權教的佛菩薩,這是真正的佛菩薩,住一真法界。

  華藏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都是不可思議。一真法界裡面,說實在講是平等的法界,平等裡面還有差別,這種差別我們看不出來,菩薩們自己也沒有覺察有差別,如來在果地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頭,境界高的了解境界低的,境界低的不知道境界高的。

  所以佛給我們講,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無明,這個身分地位就高了一級。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話是佛對我們講的,諸佛菩薩在一真法界講不講?絕對不會講。為什麼不講?他要講的話,他不又有分別了,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果一起心動念,他豈不是又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不在一真法界,在十法界,這個諸位要曉得。所以在那個境界裡面,經典上常講的「無功用道」,這個也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

  往年我們學教的時候,老師舉個比喻形容「無功用道」。他的比喻很有味道,比喻我們旅行坐船,不是現在這個輪船,坐什麼船?我們中國那種帆船,在江河裡面走的小帆船,這個比喻非常好懂。但是這種小船在國外來講沒人懂,沒見過。但是到中國國內去觀光旅遊,我相信你們一定見過,小帆船一根帆的。在走的時候要靠風帆,還要加上搖櫓,但是快到目的地的時候,帆要下下來,櫓也不必搖了,只要把舵把穩,船繼續往前進,這個時候多半用撐竿,長的竹竿撐在兩邊,使船慢慢向岸邊靠。這是不是「無功用道」?還是有功,為什麼?竹竿還撐著,還是有功。距離岸邊大概只有一、兩丈遠,也就是大概十幾二十尺的距離,岸邊就到了。這個時候竿也不要了,統統放下了,船自自然然往岸邊靠,這個就好比「無功用道」。

  由此可知,到一真法界裡面,諸佛菩薩親近如來,佛給他們講經說法,跟我們的形式不一樣,完全不相同。所以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這種分別,等級的分別,是佛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這是不得已的方便說。如果在一真法界裡頭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人家用的是這個功夫。所以德用確確實實是周遍法界。

  我們有周遍法界的智慧,有周遍法界的德能,無量劫來我們雖然有,但是不知道自己有,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現在我們遇到善知識,善知識是佛陀,『佛』是先知先覺者,他『覺斯玄妙』。「斯」就是這個,他覺悟到這個玄妙,覺悟到自性的體、相、作用,玄妙到極處。為什麼用這兩個字形容?如果這些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象要是真的有,那就不玄、不妙了;如果沒有,那也不玄、不妙。這個妙在哪裡?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就玄了、就妙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確實是這個樣子。這些事實真相,佛清楚、佛明白,佛是徹底究竟圓滿的覺悟者,他把他覺悟的這些現象告訴我們,這現象從哪裡來?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明白原來是自性有,你就應當要懂得如何去開發自性,如何去破迷開悟,恢復自己無盡的智慧德能,不再迷惑顛倒。不但自己不迷惑顛倒,而且要效法諸佛如來,我們覺悟之後,也要幫助那些沒有覺悟的眾生,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這是如來的事業。

  『華』這個意思是比喻,比喻『功德萬行』。「功」是你修學的功夫,「德」是你修學的成就;「功」是因,「德」是果報。功德這兩個字要搞清楚,功德是一定要靠自己修學,別人不能代替,不能代你修;福德可以代替,我們自己有福德,福德可以給別人享受,但是功德沒有辦法給別人。你的智慧不能給別人,你的技術能力不能給別人,你的財富可以給別人,所以福德可以代修,可以給人,功德不可以,功德跟福德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

  哪些是功德?譬如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有功,開智慧就是德,這個真的要個人幹個人才能得到。我持戒,你不會得定;我修定,你開不了智慧,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佛都不能幫忙,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這是功德。福德就可以代修,我們常常說我們以功德迴向給某個人,實際上迴向給他,他所得到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底下就是講「萬行」。萬行歸納就是六度,我們稱之為六波羅蜜,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你修布施有功,你得到的是什麼?三毒煩惱裡面的貪煩惱斷掉了,這是得!我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修什麼?修福!福德,不是功德。福德在《壇經》上講得很好,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六祖說得很明白,我們這個生死輪迴,福不能救。你的錢財再多,你沒有辦法賄賂閻羅王,他不肯接受!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什麼能救?功德能救。你看看如果你能斷貪瞋痴,你決定不墮三惡道,功德能救。

  持戒有功能斷惡業,你不會再造作惡業;修忍辱有功能斷瞋恚,斷瞋恚不墮地獄;精進有功能破懈怠,這就是德,你不會再懈怠,所以哪一個法門修學,後面都有殊勝的功德。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別清楚。所以真正諸佛菩薩修布施,他絕對不要財,也不要聰明智慧,也不想健康長壽,所以他那個果報就無比的殊勝,性德完全顯露出來。華藏世界性德變現的,西方極樂世界性德的顯現,不求而自自然然顯示出來。

  我們修六種法,心裡頭念念都有希求,得到的很有限。這幾天我是沒有看新聞,我們新房子那邊現在沒有天線,有電視也沒有辦法看,也不知道新聞。聽一些同修來說,說:這幾天東南亞這些國家股票大跌,幣值也在貶值,大家心裡頭慌慌的。有什麼慌的?假的!這都不是真的,都帶不走的,你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幹什麼?如果我們念佛同修心裡也關心這個事情就糟了,西方極樂世界沒份,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一定要學個什麼?這個世間一切法得失不關心,隨他去!這裡頭自然有它複雜的因果在其中,不必去理會它。我們念佛功成就了,往生西方世界,那就是德。世出世間任何一個行門,你起心動念都是行,後頭都有果報。「華」表這個。花美、花莊嚴,我們看到花就要知道修好因,好花是代表好因,好因後頭就有好果報,就是這麼個道理。

  『嚴』是莊嚴,嚴的意思是『飾法成人』。我們世間人用什麼東西來莊嚴自己的身相?用衣服、衣冠莊嚴我們的身相。衣冠還不足,那就用纓絡,我們今天講的這些首飾,用這些東西來莊嚴你的身相。這是不是真正的莊嚴?不是的,真正的莊嚴要如理如法,才是真莊嚴,要依照佛法修行。真實的莊嚴是心清淨,你的心莊嚴,心是健康的、完美的,沒有絲毫弊病。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國土就清淨。雖然我們住在這個世間,這個國土穢惡。也許有人要問:「你一個人身心清淨,你還不是住在這個穢惡的國土裡面?」不然!國土淨穢每個人感受不一樣,身心清淨的人,他看周邊環境是清淨的、是莊嚴的,所謂是共業當中有別業,別業的受用不等於共業。世尊在大乘經論裡面,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以法自嚴,這才是真實的莊嚴,不要去學世間,世間莊嚴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

  末後這個字是『經』。「經」在《華嚴》裡面講解得很詳細,他說了十種,我們在這個地方只講四種:『貫攝常法』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貫穿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就言語文字上來說,章法結構有條不紊,這是「貫」這一個字。世間好的文章、好的言語也能做到。第二個「攝」,攝是攝受人心,這一點世法就比較困難。譬如佛經,佛經你百讀不厭,不但百讀,你念一輩子都不會厭,不但念一輩子,從初發心一直念到成佛都念不厭,這個了不起。世間再好的文章,像世間著名的小說,你看個幾遍就不想再看,為什麼?沒有攝受的能力。唯獨佛經能夠叫你永遠讀不厭,這是「攝」。「常」是永恆不變,我們今天講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佛的經教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在什麼地區都是利益的。末後一個字「法」,法是方法,這個方法完全正確。請看底下這一段:

  【三種三寶。】

  『三寶』有許多種的講法,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三種。「三」是數目字,「寶」是比喻,世間人將希有之物看作寶物,如經上常講的七寶。這七寶都是這個世間希有的金屬礦石,所以它的價值非常之高。如果獲得七寶,可以消除我們貧窮之苦,得到寶物你就得到財富,所以世間人非常重視,都希望能得到。佛告訴我們,世間七寶只能解除你物質生活上的一點困難,對於你生死大事不能解決,這個世間寶物無能為力。佛法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幫助你超越十法界,圓證無上佛果,這才是真正的寶物。世間什麼樣的寶物,都不能跟這個寶物相比,這才將佛法稱之為三寶,稱三寶是這個意思。「三種三寶」第一種是:

  【同相三寶。】

  這三寶是佛、法、僧,大家都知道。從佛體上來講,就是「佛上論同體」,三寶都同體,所以稱為『同相』。下面說:

  【佛體之上。有覺照義。名為佛寶。】

  三寶裡面佛寶,『佛體』就是覺性,覺就能照了一切萬事萬法。從『覺照』邊來講,這就是『佛寶』,佛寶的意思就具足。佛體上面也有軌則,則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則,軌是規矩。軌則也就是法則的意思,軌是譬如軌道,循著軌道就不會有差錯。我們在佛體上所看到,譬如經上常講,佛的應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的法則一絲毫都不紊亂,從這一方面來看,他具足了法寶,法寶的意思具足。

  【違諍過盡。是名僧寶。】

  僧的意思是什麼?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僧又有和合的意思。僧在佛法裡面講,不是指一個人,現在一般人都把出家人稱之為僧,這個意思已經誤會了。僧的本意叫和合眾,眾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團體,是一個和合的團體,和合的團體裡面就不分在家、出家。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四個人以上組成一個小團體,依照佛所講的「六和敬」來修學,這個團就叫做僧團,就稱之為僧。所以僧是四個人以上,依照「六和敬」來修學。

  所以這個地方講『違諍過盡』,大家在一起共住沒有爭論,沒有爭論就是和睦,就和敬;過失都沒有了,都斷盡了,這就是清淨。所以清淨、和睦這兩個意思統統具足,這就是『僧寶』。在佛身上,看到佛的身心健康,四大調和,這就是僧的意思。

  【即以無漏法界功德為體。】

  這一句是說三寶這個意思理論的依據,依據『無漏法界功德為體』,無漏法界就是法身。所以這從佛體上講,三寶意思具足。法上也不例外。

  【法上有三。法有覺性。】

  這『法』是法寶。我們今天是以經卷為法寶,經典裡面有覺性,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開智慧,『覺性』就是佛寶。經中所說的這些理論道理,這是佛寶。

  【軌持即是法寶。】

  經典從言語上來講,現在我們有錄音帶、有錄相帶,可以把從前的書本用高科技來傳達,特別是在資源缺乏的地區,這種方式很理想。譬如讀經,我們有一千多人在這裡讀經,沒有這麼多經本,用什麼方法?用大螢幕,我們只要一本書就行了,把這本書製作成錄相帶,在螢幕上放出文字,這個經的文字很大,幾千人都能夠看到,都能夠照著去讀誦,它也是有條不紊,這就是有法寶的意思在。『軌持即是法寶』,持是保持,它的法則他能夠保持,這是法寶。

  【法體無違。】

  就是僧寶的意思,這個我們容易懂得。「僧」上也有三個意思,僧雖然是一個團體,團體裡面每一個份子也能稱為僧人。

  【觀智為覺。即是佛寶。】

  我們學佛諸位在此地要記住,這個「僧」不是出家人專稱,在家人也可以稱「僧」,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這是通稱,不是出家人的專稱。除此之外,佛家裡面像和尚、法師、闍梨,都不是出家人的專稱,在家人都可以稱呼。在家人也可以稱和尚,也可以稱闍梨,也可以稱法師,都可以稱。唯有比丘、比丘尼,這一定是出家人,這不是在家人。這些名詞稱呼裡頭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懂得。他這種稱呼是代表一個身分。

  在家同修剛才講了,四個人以上,即使你的家庭,家庭有四個人,四個人都能夠依照「六和敬」來修學,你的家庭就是僧團,我們今天講佛化家庭,這是一點都不錯的。人人都覺悟,都能夠放下自己的成見,接受佛的教誨,這是你有覺、有觀,這就是佛寶的意思。

  【軌則為法寶。】

  你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修學,這裡面常講的持戒、守法,這就是法寶的意思。

  【在眾無違。無違眾生。名為僧寶。】

  在團體裡面,團體最小是四個人,最大沒有限制,與大眾相處自己要守規矩,這叫做無違。『在眾無違』,這一句「無違」是自己,自己守規矩。佛為弟子們制訂的戒律有兩大類,現在我們稱為大乘戒、小乘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小乘戒,菩薩戒是大乘戒。這兩種戒律都是佛叫我們自己約束自己,不是叫我們拿這個戒律去批評別人,不是的,那你就完全錯了。小乘戒是自己修持必須要遵守的,就像儒家所謂的「獨善其身」,不是跟大眾在一起相處;我自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一定要遵守,不能夠違犯。菩薩戒是叫我們入眾,跟大眾相處自己應當堅持不可以違犯,不是叫別人是叫自己!

  所以這地方兩句話,「在眾無違」講的是小乘戒,『無違眾生』講的是大乘戒。或者前面這一句完全講的自律,就是持戒,著重自己要守法,不要去管別人。後面這一句也可以解釋「恆順眾生」,他如不如法不要去理他,他如法我們尊敬他,他不如法我們默擯,不說他。就像十大願王裡面教導的,我們禮敬不讚歎;他做得很如法,我們禮敬、讚歎。這就是僧寶的意思。這是將「同相三寶」簡單介紹出來。下面說:

  【若約理義融現。】

  『融』是圓融,理事圓融上來示現。

  【心性本覺。即是佛寶。】

  一切眾生各個具足,這三寶不在別的地方。

  【恆沙性德。皆可軌持。即是法寶。】

  『性德』、『恆沙』是比喻,比喻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才藝,都可以『軌持』,都有法則,都是有條不紊的,都可以受持,這是『法寶』的意思。

  【此恆沙德。性相不二。冥合無違。名為僧寶。】

  這是從理上講,是從自性上說。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重要在哪裡?佛法這三寶說有許許多多種,這許許多多種三寶的講法,是依據哪一個理體說出來的,這是道理,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真如自性裡面本來具足三寶。佛教導我們,我們發心學佛,學佛就是學覺悟,要學佛從哪裡學起?皈依三寶學起。三寶在哪裡?三寶最重要的就是自性三寶,這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你本來是佛;可是我們迷得太久,雖具足也起不了作用,這是我們的苦處。佛以善巧方便教導我們、幫助我們,使我們也能夠見性,也能夠如理如法與性德相應,這是佛對我們的恩德,佛給我們的幫助。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才知道佛恩德之大。

  下面一段引用《淨名經》上說,這就是《維摩詰經》,經上說:

  【佛即是法。法即是眾。】

  這個『眾』就是僧的意思,這也給我們說明三寶是同體。

  【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是故若就覺義。並稱佛寶。】

  從覺這個意思來說都是佛,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一切眾生都有,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他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能夠體會得,要能夠相信得,我們的信心就能夠建立起來。凡夫決定可以成佛,就是依據這個道理;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當然可以恢復,本無當然可以斷掉,那個不覺是什麼?煩惱!見思、塵沙、無明是不覺。所以,『是故若就覺義,並稱佛寶』。

  【軌則而言。無非法寶。冥符和合。莫不皆僧。義說有三。不可為一。然無別體。豈為異耶。故云同相。】

  這個從《維摩經》上所說的,也是有同相的意思。同相一般也就講自性三寶,這是我們皈依的時候真正的皈依處。但是沒有契入境界的人,也就是說沒有見性的人,這個說法對他很難,很難得益。我們都是凡夫,業障深重,雖然在理上講得沒錯,事上我們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的契入,這是擺在我們現前的一個事實,就是必須要遵照佛所講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漸漸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循序漸進,我們才有成就的指望。那方法就多了,大、小乘法門無量無邊。再看下面一段:

  【別相三寶。即如前科。佛則橫該一切。豎徹十身。法則通四。僧雖該攝。偏語大乘。但舉文殊普賢。】

  這是清涼大師就華嚴會上境界來說,講『別相三寶』。如前面一段所說,佛、法、僧三寶。講到佛,佛是覺性,性是『橫該一切,豎徹十身』;橫、豎都說到。這裡面特別要記住的是十身,《華嚴經》上講的佛十種身,通常一般只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華嚴》雖然說十身,也不離三身,三身擴大詳細來講就變成十身,所以十跟三實在講是相通的。

  『法』就講四種:教、理、行、果。佛法有教法,像經典這是屬於教學的方法,教法。有理法,佛在經教裡面講的理論,那是理法。有行法,行法是講修行的方法,如何將這些理論落實在我們生活上,這就是屬於行法。後面是果法,果是講證果,你在佛法裡面得到的果位,如菩薩:信、住、行、向、地,這都是屬於果法。

  『僧雖該攝』,他是通大小乘,通四教、五教,但是在華嚴會上是偏讚大乘。《華嚴》是圓教的大乘,所以只舉文殊、普賢來作代表,這是菩薩僧。別相只介紹到此地。下面再介紹第三種:

  【住持三寶。】

  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謂『住持』是從形像上來說的,如果佛法沒有這些形像,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間,所以這個形像就非常重要,他是代表佛法住世的象徵。因此對於住持三寶一定要加以尊重,可以啟發一切眾生的覺性。

  【一、十身之中有力持身。及形像等。】

  『力』在這個地方講是願力,諸位要曉得,我們凡夫的這個身是業報身。佛給我們講,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人生的意義何在、價值何在?現在有不少人在探討人生的意義在哪裡?實在講,佛講得明白,佛說「人生酬業」,酬是酬償,你是來幹什麼?來受果報的,沒有別的。你過去造的善業,你就來享福的;你過去造的惡業,你就是來受罪的,佛這麼簡簡單單就把人生價值意義都給你說穿了。

  可是芸芸眾生當中,不知道有多少諸佛如來、菩薩、羅漢、辟支佛夾雜在其中,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如果沒有這些人夾雜在這個當中,這個世界早就壞掉了,還能存在嗎?這些造作惡業的人還在那裡享福,還沒有受到果報,什麼原因?因為諸佛菩薩在這個地方。我們沾他們的光,享他們的福,這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所以這個國土凡聖同居土,我們凡夫造罪業,聖人在修福,我們沾他一點光。所以他們是願力再來的,「力持身」,願力持的。這是住持佛,雖然沒有現佛的形像,確確實實住持這個世界。

  其次就是我們塑造佛菩薩的形像。現在佛不在世,那我們稱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在世,我們畫他的形像,造他的形像來供養,見到佛的形像如同見到真佛,以這個形像來表法,我們得利益。得什麼利益?我們自性裡面禮敬的心引發出來了。學佛的同修無論你是在道場,還是在家庭,每個人都供養佛像,都供養菩薩像,每一天早晚你都會做一個早晚課誦,早晨拜拜佛,晚上也拜拜佛。朝暮課誦是我們學佛人決定不能夠避免,天天要做,養成習慣,它就產生效果,使三寶念念在心中,我們永遠不會失掉。早課大家要記住是提醒自己,我們不忘佛的教誨,我這一天要依教奉行;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沒有把佛的教誨認真的做到,這個早晚課利益就大,你是真正在做。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把佛菩薩當神明來看待,「神教給我的功課,早晨一定要念給他聽聽,晚上也念給他聽聽,不念他就不高興。我念給他聽,他就會保佑我!」那就錯了,不是念給他聽的,是要做給他看;不是給他看,是自己良心看的,佛不在世了,這就對了。否則的話,你這個早晚課做的就造罪了,造什麼罪?早晨騙他一遍,晚上又騙他一次,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騙兩次。你想想看,泥塑木雕的不是真的在這裡,你都用這麼狠的心去騙他,你待人接物是其心可懼!這就錯了。這叫「住持佛」。

  【二、其修多羅。即住持法。】

  這就是世尊留下來的這些經教,這就是法寶,住持的法寶。今天佛像是住持的佛寶,經典是住持的法寶,我們要依照經典來修學。

  【三、住持之僧。】

  這是講出家人,這個僧不是講在家人;住持三寶裡面的僧寶是說的出家人。在家像此地你們有組織的居士林,行!居士林裡面的居士也可以稱之為僧寶。為什麼?它是僧團,代表佛法住世,這也行!但是還是以出家為正,在家居士是輔助,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出家人不論他的發心如何,他是好心出家,還是別有企圖出家,這有很多現在為名聞利養出家的,我們看到的不少!

  有很多大學畢業,看看這個世間各行各業,賺錢最容易的是出家,又不要納稅,名聞利養很容易就得到了,這是聰明人,出家之後專門搞名聞利養。實實在在說,從因果上來講,他得名聞利養是他命裡頭所有的;命裡沒有的,像我出家就得不到名聞利養;出家將近四十年連一個小廟都沒有,都是住在別人地方。命裡有的決定有,命裡沒有的,想什麼方法也得不到。所以我替這些投機取巧的出家人,替他們悲傷,他那個財富是他命裡所有的,但是他不聰明,他用出家這個手段去獲得,把佛法形像破壞了,這個罪業就造大了,真正是得不償失。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出家一定要像印光老法師所說的,要把我們本身工作做好,老法師一生提倡的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確確實實就是他老人家一生所作所為,他真做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六個字,這是印光大師!「敦倫」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是什麼樣的地位,你應該盡到你自己的本分。我們今天發心出家,我們在敦倫是屬於那一倫?出家這一倫,倫是類,我們是屬於這一類。選擇這一個行業,一定要盡到本分,要把這個行業做好,要盡到本分。我們的本分是什麼?弘法利生,這是我們的本分,念茲在茲。

  弘法利生又要像佛所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如來的教法我們要接受,我們要明瞭、要照做,這個接受是要照做,解行相應,永遠保持不能失掉,這叫受持。讀誦,常常溫習,早晚課就是溫習。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人看叫做演;說是別人有疑惑來請教,要詳細給他說明。我們才做到,敦倫盡分這四個字。

  「閑邪存誠」,邪是邪知邪見,要知道防範;閑是防止的意思,預防。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世尊在《楞嚴經》上講過,這一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要怎樣去防範?自己存心要存真誠之心,我們常講也常常在一起勉勵,我們不怕別人欺騙我們,不怕別人陷害我們,我們對人要真誠。人家對我虛偽,他的事情,我不能用同樣的心對他;我要用同樣的心對他,那就錯了。為什麼?虛情假意是搞三途六道。我們覺悟了,處事待人接物從今天起決定不再虛情假意,我要用真誠心、清淨心處事待人接物,以此功德迴向,念佛往生淨土,這就對了。

  末後兩句好懂,「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自己一生做到,圓圓滿滿的做到了,他老人家一生也就以這四句教化眾生。你看他的《文鈔》雖然多,《全集》現在印精裝七大本,這七大本裡面所講的是什麼東西?這四句話包盡了。我們學佛一定要抓到綱領,曉得自己怎麼做法。清涼大師在此地,華嚴會上告訴我們:

  【此會含菩薩中。】

  住持之僧都在菩薩眾裡面。華嚴境界跟其他的迥然不同。如末後一品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住持僧,都是住持僧寶。所以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僧寶,在家、出家統統具足,而且在家的多,出家的還少數。五十三位善知識以出家身分示現的只有六個人,其餘的都是以在家身分示現,他們統統是僧寶。所以《華嚴》不能不讀,讀了《華嚴》你才開智慧,你才不會斤斤執著,你的心量才能拓開。末後的結論:

  【然三三寶通於諸乘。】

  這是我們要記住的,三種三寶我們通常講三乘、講五乘,統統具足。

  【有其勝劣。】

  五乘裡面人乘的三寶就比不上天乘,天乘比不上緣覺,緣覺比不上菩薩,菩薩比不上自性三寶,這裡頭有勝劣的差別。

  【以義料揀。歸勝非劣。】

  我們究竟皈依哪個三寶?我們一定要皈依自性三寶,但是自性三寶一定要住持三寶啟發自性三寶,住持三寶的功德就很大。何況一即一切,我們見到佛就想到佛法僧三寶,看到經本也想到佛法僧三寶,看到一個出家人還是想到佛法僧三寶,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住持三寶功德就很大很大。你看看如果我們不出家、不剃頭、不穿上這個衣服,你走在外面怎麼會引起人想到佛法?引不起來!我們就這個樣子往街上走一走,很多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知道多少人在念阿彌陀佛了。所以這個形像就能幫助許多人,八識田裡面佛的種子引起來,你能說出家人沒功德嗎?他不持戒,他行為不檢點,造作惡業,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對社會能夠帶動許許多多人想起三寶,這就是他的殊勝功德。

  【一理統之。】

  一個道理統之。

  【三三無異。並皆歸敬。顯敬無遺。】

  末後一句話歸結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禮敬諸佛」。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一種三寶,無論勝劣都要加以禮敬,禮敬之心無有高下,無有差別。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