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發大誓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3/5/21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0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八頁,倒數第三行,從「發大誓願第六」這裡看起。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分享學習《無量壽經》第八品。

  我們來宜蘭念佛堂做法會,講座的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個月一次,每一次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因此我們就在《無量壽經》裡面挑選這些重點的經文來跟大家分享學習。如果有時間,從頭到尾學習一遍,當然這個受用就更圓滿。不過時間比較短,我們選擇重點的來學習也是很好。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大家生活比較緊張,除了退休的人以外,為了工作、上學,可以說在現前這個時代,大家分秒必爭,特別是在大都市,生活步調都很緊湊,因此有時間安心坐下來聽長時間講經的人就不多了。所以現在人最好時間就不要太長,我們一次一個小時,一般還可以接受。我們也是因應這個時代人時間的情況,我們講經總是有調整,針對不同的對象。如果退休有時間的,當然聽完整的,那個是最好;沒有時間,聽一個重要的也很好,一個重點如果能貫通,也能通全經,全部的經也能貫通。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把《無量壽經》第六品列為淨宗的早課,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列為晚課,《淨宗朝暮課誦本》。他也是針對現代人生活緊張,恐怕在家居士有人要上班,早上要做早課,可能他沒有時間念一部《無量壽經》,太趕了。晚上回來,時間也是比較晚,有一些人可能他工作的關係,回來的時間也不一定說很早,因此考慮到現代人的生活,就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來做為晚課。早課我們學習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因地,還沒有成佛,他是國王出家的,世饒王出家修道,法號叫「法藏」,出家受比丘戒。遇到佛,他在佛前發願,在世自在王如來這個地方發大願,也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四十八願。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我們在第一時後面中峰國師的開示,特別講到信願行,他是講信行願,因為一部《彌陀經》的修學宗旨就是信願行,這個稱為三資糧。《佛說阿彌陀經》說得簡單扼要,《無量壽經》說得詳細。《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最原始的、第一部經典就是《無量壽經》;佛後來又講了《彌陀經》,又講了《觀無量壽佛經》,也都是根據《無量壽經》來講的。《無量壽經》是西方淨土根本的一部經典,最原始的一部經典,所以稱為淨宗第一經,淨宗第一部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因為法藏比丘發大誓願,發四十八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之後才有其他的經典,才說《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如果極樂世界還沒有成就,那也就說不上了。所以這部經稱為淨宗第一經,第一部經典,往後講到西方淨土的經典,那都是後面講的。第一經的道理就是在此地,就是第一部經典、最原始的經典。如果沒有法藏比丘發大誓願,發四十八願,成就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後面也就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淨宗最根本的一部經典。

  中峰國師在開示,他是講信行願,一般講信願行,他講信行願,也很有道理。「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這就是一部《彌陀經》的修學,三時繫念主修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修學宗旨就是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中峰國師講信行願,他把願跟行顛倒過來講,信行願,一般都講信願行,因信發願,因願起行,因為發願,所以就落實在行,行就是念佛。國師講,「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這個地方,我們每一次做三時繫念都會念到這段開示。信就是我們相信有西方淨土,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相信我們自己遇到了,往生西方也都有分。我們相信佛在經典上講的,給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相信有這個事情。《彌陀經》講兩個「有」,兩個有就很肯定了,「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有世界名曰極樂」,「有」這個字就是很肯定的,絲毫不懷疑的。有,不是說比喻形容。

  有一些人說,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是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太苦,自己有一個理想,描繪出一個理想的世界,實際上也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過去有一些人提出這樣的說法。我們佛弟子一定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不在世,我們要依法,法就是經典。所謂「依法不依人」,那個人講的跟經典講的不一樣,我們不能聽他的。我們三寶弟子要依法不依人,這個人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他的名望、地位有多高,他得了幾十個諾貝爾獎,如果他講的跟經典不一樣,你也不能聽他的,你聽他的你就沒有皈依法,你是依人不依法。所以我們淨宗,講到淨土,我們淨土有三經在,你講的跟經典講的相應不相應?要以這個標準來做一個對照,不能聽人家隨便亂講。現在有很多對淨宗講了很多很多他個人的看法、他個人的想法,那是他個人的想法,我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那個人,這個要懂。所以我們已經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叫「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佛滅度前交代這個四依法。佛不在世,我們有問題沒有辦法去請問佛,所以佛就留這個四依法,只要依四依法來修學,我們就不會錯誤,就不會修錯了,不會走錯路。

  佛講這些經,都是我們可以去證實的,並不是給你說一個你不能證實的,那就變成理想了。我們要去證實這樁事情,必須依照佛的指導來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就能證實這個事情。所以信,我們一般人都有信,不信我們也不會來念佛,不會學佛,也不會皈依,但是信當中難免還有夾雜懷疑,這個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們這個信,我們現在一般念佛的信眾都是相信聖言量,聖言量就是佛說的、佛在經典講的,佛一定說的話都是真話,不會騙人。佛教人不要打妄語,他自己怎麼會打妄語?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佛每一句話都是真實語,《金剛經》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佛不會講得太誇張,也不會講得不到位,也不會講得太超過,就是如事實真相來給我們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也沒有見到,我們憑什麼相信?我們就憑佛在經典上講的聖言量。

  在《無量壽經》前面,在序分裡面,當時佛在印度講這個經,在我們人間,其他的天道,其他他方世界不說,就在我們地球上,在古印度人間,根據前面序分的經文記載,在家出家一共兩萬人,就是在現場聽佛講《無量壽經》總共兩萬人,出家眾,大比丘眾一萬兩千人,在家的清信士有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還有比丘尼五百人,合起來一共兩萬。其他,「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那個就太多了。就在我們地球這個人間,當年聽佛講這部《無量壽經》,在現場聽眾,在家出家、男眾女眾,一共兩萬人。到了後面第三十八品,「禮佛現光」,阿難說他想看看西方極樂世界,佛就現神力,佛就叫他起來面對西方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頂禮,頭抬起來就看到極樂世界。現場兩萬人統統看到,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在說法,大菩薩,清淨大海眾,殊勝莊嚴無比。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都被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的佛光照得所有陰暗的地方都光明了,當時有人看到了。

  有一些人會有疑惑,就是那些人看到,我也沒有在現場,我沒看到,我還是不相信。這個想法也不合乎實際,為什麼說不合乎實際?因為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事情我們相信的,但是我們並沒有親自看到,我們相信了。比如說中國有秦始皇,大家相不相信有這個人?一講,不但中國人,大概全世界的人統統相信。秦始皇你看過嗎?你有跟他喝過咖啡嗎?沒有。法國的拿破崙你見過嗎?你也沒見過。現在講到拿破崙(都演電影了),一講出來,大家沒有人會反對說沒有這個人,大家都說有;有,你有跟他見過面嗎?你也沒見過,沒見過你怎麼也相信了?你不是說什麼統統要親自見到才相信?很多事情你沒有見到,你還是相信了。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祖父母,我們有見過;曾祖父母,再上去的祖先,我們也沒見過,有沒有?大家都相信有。你沒有曾祖父,怎麼會有祖父?那個祖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也相信了嗎?所以你說別人看到不算,我看到才算,這個話不能成立。你憑什麼相信這些?就是歷史記錄,就是文獻這些記載,比如說秦始皇,我們歷史有記錄這個,代代傳下來。拿破崙也是一樣,外國的;或者美國開國的總統華盛頓,你也沒見過,憑什麼你相信有這個人?那還不是那些資料留下來的?

  佛經就是當時的歷史資料,當時的佛弟子記載下來、流傳下來。而且這部《無量壽經》有兩萬人親見極樂世界,在《觀無量壽佛經》有五百零一個人,因為佛給韋提希夫人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用神力現給她看,她看到了,五百個宮女也看到了。在中國佛教,歷代祖師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見到極樂世界的太多了!你看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臨終的時候要往生極樂世界,他就講,極樂世界又現前了,他已經見過三次了,這次見到,他因緣成熟,他要往生極樂世界了。在《淨土聖賢錄》,我們看到念佛功夫純熟,平常見佛、臨終見佛的,這個就太多了。不但古代,現代你看海賢老和尚,他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不曉得見多少次了。人家問他,你見到阿彌陀佛沒有?他不明說,他用暗示的,他真見到了。真正善知識。現在還有人說他天天跟阿彌陀佛開會,那個不能相信。我都碰到有同修這樣跟我講,他說早餐都要跟阿彌陀佛開早餐會議,他來傳達信息,叫我們統統要聽他的。我們依法不依人。像海賢老和尚那是真的,他往生之後人家才知道,他以前講的那些話都話中有話,才明白,在世的時候他不明顯的說,用暗示的。這個光碟流通很長時間,我們老和尚看出他的門道,給我們講,我們看才知道,原來這個老和尚不簡單。我們俗話講,真人不露相,所以見到極樂世界,一般有一些功夫成就的,他見到也不會隨便講,那是真的。講出來,可能他預知時至,他要走了,他才會講出來;如果他還沒有要往生極樂世界,見到他也不會講,除非有特殊因緣才會講,不然一般不會隨便講,那這個就是真的。

  所以不但當時現場有人看到,歷代祖師,包括我們現代,念佛有功夫的人,他還沒有往生,他都見到了,這個就更多了。總之,我們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我們相信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就不要懷疑了,但是如果有懷疑,我們自己去證實。如果有懷疑,你就好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自然就見佛。但是還沒有一心不亂,你可不能一天到晚想要見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因為有很多人就是這樣的心態,都著魔了,魔來騙他,他見的不是阿彌陀佛,他以為是阿彌陀佛。所以印光祖師給我們開示,你還沒有一心之前,萬萬不要起那個要見極樂世界、要見阿彌陀佛,不要起這個念頭。我們念佛縱然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畢竟功夫比較高,只要具足信願;信就是相信聖言量,相信佛在經上講的,願就是真正發願要往生西方。這個世界全部放下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家親眷屬,財產有多少,名利、地位這些統統放下,好吃的、享受的、兒女這些統統放下,真願往生西方。

  發願往生西方不是逃避現實,自己要去享福,是為了度眾生。因為你沒有往生西方,你就不能回來度你的家人,不能度親戚朋友,不能度一切眾生。現在在這個世界是自身難保,為了度眾生而往生西方,所以這個也不能誤會。有一些人說,修淨土的就是沒有慈悲心,不顧這些苦難眾生,自己要去極樂世界享福,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你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教你做一個自了漢,阿彌陀佛一定會勸你要跟我一樣,要廣度眾生,跟我一樣發四十八願。你看這個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為阿彌陀佛他自己?都是為眾生。那個願文在這裡,大家常常念,有哪一願為我自己(法藏比丘)?都是為眾生,每一願都是為眾生。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肯定跟阿彌陀佛學四十八願,我們也是要度眾生,怎麼會變成自了漢,逃避現實去享福呢?這個完全誤會了,完全錯誤了。有這個看法的人,大概他沒有讀過《無量壽經》,用他自己的想法去猜的。他來讀幾遍,大概也就不會有這個疑問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不慈悲,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你去了,你能分身無量,可以同時度無量無邊眾生。我們現在沒這個能力,你有這個願,不能兌現,空願。你能度幾個?自己都度不了,能度誰?自己在苦海當中,你怎麼去幫助苦海當中的眾生?自己掉在水裡面,都要等待人家來救,你還能去救人嗎?不可能的。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搞清楚,人家外面講,我們心裡就明白他講的對不對。他講對了,我們就接受;講的不對,我們不要採納,不能聽他的,你聽他的,跟著他走就錯了。

  所以「發大誓願第六」,信願行,中峰國師講信行願,你可以透過行來證實。在《彌陀經要解》,蕅益祖師給我們講,這個行就是持名念佛,我們透過這個行,透過念佛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透過念佛來滿我們的願望。我們的願望就是什麼?往生極樂世界,普度眾生,這是我們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才能滿我們的願。你要滿這個願,要透過念佛。所以信行願,行它可以來證實你相信的。這個行就是具體行動,要有動力,推動的力量,願就是推動的力量。好像你要做一個什麼事業,那個就是你的願。現在大學聯考,你要填第一志願、第二志願,是不是?你想考什麼?你將來想做什麼?做醫生、做工程師、做科學家,還是要做貿易?那個都是願,你的願望,你的志願、你的志向、你的願望,每一個人都有。你有這個志願、這個方向,就會推動你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去邁進,這個叫行,就是行動,所以念佛就是行。我為什麼念佛?因為我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極樂世界真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相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只有苦,沒有快樂。我們信了才會發願,願意往生,願意往生才能再回到娑婆世界度眾生。所以願就是行的一個推動力量,如果你沒有願,你不會去念佛。如果你這個願很切,會表現在行的上面,信願就表現在行,信願真切,念佛就會一向專念。有真信切願,願生西方,一向專念,臨終我們就能感應佛來接引往生西方,這個就不要懷疑了。

  一向專念沒有達到一心不亂。你老是心裡有這句佛號就可以了,這個叫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涵蓋的法門也很多,所以這個行,它的範圍很廣。我們現在就本宗、本經,跟《阿彌陀經》一樣,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持名念佛。如果《觀無量壽佛經》講的那就更多了,九品往生,那修的法門不一定一樣,但是你只要迴向發願,你參禪也可以往生,念咒也可以往生,念六念、修世間的善法統統可以迴向發願往生西方,那個統統包括在行裡面。《觀經》講得詳細,連那個惡人臨終懺悔,發願都能往生。本經講「三輩往生」,後面還有一個「一心三輩」,一心三輩就不是專修淨土,但是他也可以迴向發願;看他修什麼法門,可以把他所修的功德迴向發願求生西方,他也能往生。所以阿彌陀佛心量廣大,我們不要把阿彌陀佛看得心量那麼小,你念我的佛號,我才要來接引,不念我的不理你。阿彌陀佛心量是最大的,每一尊佛心量都無量無邊。

  有人說他念藥師佛,他要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他也很認真念,但是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它要相當的條件,最少要斷見惑、思惑,斷見思惑,那難度高了。但是他如果念念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有感應,臨終藥師如來派八大菩薩,當中也有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派八大菩薩護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在《藥師經》裡面。你看東方淨琉璃世界,你念他的佛號,你要求生東方條件不夠。好像現在這個大學,它那邊要六十分,你六十分以下都不能錄取。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二十分就可以了。你念東方淨琉璃世界,你只有二十分,這個分數不夠,要到東方淨琉璃世界分數不夠。藥師佛很慈悲,「十方佛讚」,十方佛都讚歎西方極樂世界,佛不會嫉妒的,佛都恨不得把他們世界眾生統統送到極樂世界。所以藥師佛派八大菩薩送這個人先到極樂世界,你先去極樂世界,再來我這裡那很方便,你去轉一下就可以來了。如果你沒有先去極樂世界,直接要到我這邊來,你的分數不夠。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得到佛力加持,不但東方淨琉璃世界,十方諸佛世界你統統可以去。這個《彌陀經》、《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都講得很清楚,所以十方諸佛知道這個事實,都希望他們世界的眾生先到極樂世界去。佛佛道同,這個我們要明白,所以佛跟佛都是互相讚歎。會有門戶之見、會互相排斥的,那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總是用凡夫的心來看佛菩薩,那真是大錯特錯了,好像佛菩薩跟我一樣,那就完全錯了。所以有人說,我也常常聽到,包括還是出家人,我們都念阿彌陀佛,他說你為什麼不念什麼東方、南方,統統有佛。沒錯!但是如果我現在都強調念藥師佛,那你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他又有這個問題了是不是?但是我們還是要依照這個經典,你看「十方佛讚」,十方諸佛都讚歎,沒有一尊佛漏掉的,只要成佛了他一定讚歎,沒有例外的,我們還不相信嗎?《彌陀經》講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它是講得簡單,開合不同。

  所以願是行的一個動力,我們世間法講志願。世間法講「有志者事竟成」,講這個願,這個也不一定,有這個志願,他的事也不一定成就。但是很多人他有這個志願,他成就了,阿彌陀佛他是已經成就了。所以發大誓願,「願」這一個字非常重要。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願,我們凡夫總是發一些願,有愚願、有虛願、有狂願,這個不同。愚願就是說沒智慧的,發的那個願達不到的。這個愚願,我們舉出一個例子,大家比較能夠理解。我們談發大誓願,誓願這個願這個字,談談這個願,念佛發願很重要。過去我到萬華龍山寺,我十幾歲的時候都常常在那邊進出,萬華龍山寺,那時候我們租房子租在那附近,那個時候學了佛,我也常去,聽經也常去。龍山寺有一些老人家,八、九十歲了,那個念珠念念念,念得亮亮的,念得很勤。人家問他,老菩薩你念佛幹什麼?做什麼用?他說這個念佛,念愈多愈好,將來死了之後到陰間做鬼錢就很多,念愈多錢就愈多。他念佛,他發願去陰間做鬼,做個有財鬼,有財鬼就是有福報的鬼。他念佛發的願是發那個願,那以後死了真的去陰間做鬼,但是他不是餓鬼,他是有財鬼,他很有錢。這個願就是沒有智慧的願,這個叫愚願,沒有智慧。念佛要叫你去作佛的,怎麼去做鬼,做個有財鬼?當然有財鬼比無財鬼、比餓鬼好,但總是鬼,他發那個願。

  所以念佛,有人是求人天福報,有人是求消災的,當然這個也是可以達到,但是這個總不是我們念佛主要的願望,主要的願望你要願生西方,那才是念佛主要的目標。念佛不是說我就求消災、保平安,這樣就好了,這也是一個願望,這個願望當然可以達到;作佛都能達到,那還不能消災嗎?當然可以。但是你發願往生西方,你要消災,家裡兒女都平安等等的,求人天福報都能滿願。如果你沒有發願往生西方,你念佛也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但是你發願往生西方,得到的人天福報更殊勝,比你沒有發願往生西方,你得到的更殊勝,這一點要明白。不是說你發願往生西方,你在現前就沒好處,不是這樣的,現前消災免難更殊勝,效果更好,要懂這個道理。還有發願往生西方,我們才能度我們的親人。因為後面四十八願就講到了,你有神通,你的家人在哪一道,你都可以去幫助他。如果你不往生西方,人死了,各人走各人的,到最後再碰頭你也不認識了。甚至父母、祖父母,這些家親眷屬墮到惡道,我們在人道,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姐妹這一生墮惡道,他可能投胎雞、鴨、豬,那我們天天吃雞肉、吃豬肉,都吃到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家屬,吃他的肉你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吃素是對的,不然都會吃到過去的家屬,這個是事實。

  《無量壽經》後面就講到,人過世了,再好的夫妻、父母、兒女,死了各走各的,你也不知道去哪裡了,也不能再相見,再相見也不認識了。所以在六道輪迴,「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很孤單的。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也是我們自己來,誰陪你?死了以後也是自己走。縱然兩個人同時死,去的地方也不一樣,因為各人的業力不一樣,「會見無期」,你再見不到,見到也不認識了。甚至就像墮在三惡道,我們在人道,吃自己父母、兒女的肉都不知道。所以我們人要往生的時候是悲劇,生離死別,愛別離苦,是悲劇,往生極樂世界就把這個悲劇變成喜劇了。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就無量壽,我們來度我們的家人統統往生極樂世界,那不是永遠都不會分離了嗎?永遠在一起,那不是變成大喜劇了嗎?所以才叫做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叫極苦的世界?你看生老病死苦,苦不苦?我們這個身體基本上是這四種苦:求不得苦,你有願望求不到,苦、失望;愛別離苦,親愛的人生離死別,苦不苦?太苦了!怨憎會苦,不想見的人偏偏碰到;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就造成前面七種苦的主要因素不斷,熾就是不斷,苦不斷,沒有暫停的,所以只有苦,沒有樂。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事情多想想,我們才會放下,不然我們還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我們要發願早一點去,早一點來度眾生,這個才是正確的,不要留戀這個世界,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

  發大誓願,這個很重要。今天先跟大家談談這個願,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這一品經也是我們淨宗的一個核心,就是四十八願,「願」這個字含義無窮。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學習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