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八集)  2015/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8

  教授:「牧」,讀一遍:

  學生讀誦:牧ㄇㄨˋ。(甲文)(金文)(小篆)。牧指放牧。合「牛」、「攴」會意,「攴」是小擊,養牛人管牛,用鞭小擊使順從。甲文右邊像人手拿樹枝,左邊是一隻牛或羊,幾點表示草地,合起來表示在草地放牧,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養牛人也。从攴牛。《詩》曰:『牧人乃夢。』」

  典籍所見:(1)放飼牲畜。杜甫《新安吏詩》:「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2)修養。《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3)治理、統治。《荀子.成相》:「請牧祺,明有基。」(4)放飼牲畜的人。《左傳.昭公七年》:「馬有圉,牛有牧。」

  常用詞:牧童,牧羊,遊牧。

  板書:

  教授:《說文》:「從攴牛」,小篆,這邊是攴,攴、牛。在甲文裡面,手拿著小鞭子,趕牛、牧牛,旁邊還有些小草,它和牧羊還不一樣,這邊是個羊字。到了小篆,這兩個就合為一了,現在我們都用的是牛。下一個字,「敗」:

  學生讀誦:敗ㄅㄞˋ。(甲文)(金文)(小篆)。敗表示失敗。合「攴」、「貝」會意,攴是小擊,引申為追逐;古人寶龜而貨貝,以貝為貨幣,只知追逐貨貝的人,必會歸於失敗。

  備註:《說文》:「毀也。從攴貝。敗賊皆从貝,會意。」

  典籍所見:(1)戰爭失利。蘇洵《六國論》:「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2)打敗、戰勝。《史記.孔子世家》:「吳敗越王句踐於會稽。」(3)被打敗。《史記.淮陰侯傳》:「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4)破壞。《左傳.成公二年》:「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5)腐爛。《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

  常用詞:成敗,驕者必敗,轉敗為勝。

  教授:同學們看到甲文,這貝特別的形象。《說文》說:「從攴貝」。攴是小擊的意思,同學們一定有個疑問,從攴貝,何來敗的意思?所以在前面有說解,貝在古時候當貨幣,攴本是小擊,引申為追逐,只知道追逐貨貝的人,終必歸於失敗。失敗從攴貝,之所以有失敗,會意。下一個字,「用」:

  學生讀誦:用ㄩㄥˋ。(甲文)(金文)(小篆)。用指可以實施。合「卜」、「中」會意,卜而中便可以實行。

  備註:《說文》:「可施行也。从卜中。」段注:「卜中則可施行。故取以會意。」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用、甬古為一字,並像「鐘」的形狀。(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功效。《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2)錢財的花費。《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3)任命。《論語.陽貨》:「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4)施行。《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常用詞:恩威並用,物盡其用,學以致用。

  板書:

  教授:看小篆,底下是中,上面這部分是卜。卜而得中可施行的意思。所以《說文》:「可施行也。从卜中。」後面我們有個按語,甲骨、鐘鼎上面的文字,有學者認為,用跟甬並像「鐘」的形狀,認為用跟甬是同一個字。是有些古文字學者有這種看法,引備一說。至於同學想要再深入,到底是嗎?甬跟用到底是不是一個字?如果想要再深入,同學們就需要查看甲文、金文的資料,並且你要用對比的方法,不能由於你看到一個字它像鐘,你就說它像鐘,你必須要有比照,還有其他的旁證才能確定。所以在我們這講漢字基礎入門的時候,我只引備一說,讓同學們知道古文字有這樣的寫法,有學者認為它像鐘,是跟甬同一個字。下一個字,「雀」:

  學生讀誦:雀ㄑㄩㄝˋ。(甲文)(小篆)。雀指麻雀。合「小」、「隹」會意,在常見的鳥類中,雀較小,故从小隹。

  備註:《說文》:「依人小鳥也。从小隹。」

  典籍所見:(1)如麻雀一樣的。《莊子.在宥》:「鴻蒙方將拊髀雀躍而遊。」

  常用詞:麻雀,鴉雀無聲。

  教授:這個字同學們看甲文,上次我們說過:

  板書:

  隹與鳥。

  板書:

  《說文》把它分長尾、短尾。說隹是短尾的鳥,鳥是長尾的,這《說文》裡面。在古文字裡,隹、鳥它是一個字。現在這個雀字,看看上面是什麼東西?

  板書:

  還記得這個小嗎?三個小點,小的鳥。雀,指麻雀那一類的小鳥,牠在鳥類裡面是比較小的。我還看過比麻雀更小的鳥,在我寫的那篇小記裡面:

  板書:閒窗日永,茶香幽發,有小小黃禽偷眼,最愛五湖梅花。

  我這裡看到的「小小黃禽偷眼」。這個小小黃禽,比我們一般看的麻雀,好像只有一半,又瘦又小,肚皮、身體帶黃色。我在那喝茶,牠就到窗外那棵樹上,桃花樹上,站在那裡往裡面望。「閒窗日永,茶香幽發,有小小黃禽偷眼」,你偷看什麼?牠原來不是看,我一邊放的五湖遊、梅花操的音樂,原來牠也喜歡。每次我在窗口喝茶,牠就來了,使我想起牠比我們的麻雀小很多。

  一個月前左右,我住的地方是北京的一個鄉下,西山的腳下,是一個很土的四合院。有朋友說:你這房子還難得。我說:很土。他說:不要忘記,它有一層難得的包漿。知道包漿嗎同學們?他們說古董,這個瓷器如果有了年代,外面有一層很自然的這種,他們無以名之,名之曰包漿。新的瓷器你看了很刺眼,他們說是賊光,古董界都是這麼說的,賊光。有了年代看起來像玉一樣的溫潤,說那一層叫包漿。這包漿不是人工能做上去的,它必定經過年代。所以我現在住的那個很土的小四合院。朋友們說:你這很難得。我說:怎麼說?他說:你這房子有一層包漿。就表示很老的意思。我那個有包漿的房子,有一次我看到,有一隻小鳥,比原來我說的這個小小黃禽牠更漂亮,漂亮得我無法形容。牠小,也比麻雀小,比這黃禽大些,肚皮是白色,翅膀跟身是漆黑的黑色,頭有大部分是白,有部分斑點是帶點黃色,漂亮得不得了,我沒見過這麼漂亮的小鳥。

  牠是那天我在屋簷下晾晒一些,好像是我們拿來泡茶喝的一種中草藥,久了我看它有點霉,趕快拿來晒。晒在那裡,我一邊也在那喝茶,無意間來那個小鳥,我非常驚訝有這麼美麗的小鳥,等我多望牠一眼,牠對我還不熟悉,牠就走了。走了以後,第二天,我就準備好一個相機放在那,我希望牠能再來,準備好了,昨天那個位置,角度也對好了,它竟然不來。第三天,我知道牠不能來了,因此也不再拿相機了,在那喝茶,牠又來了。這次讓我看得更真切,牠好像不再怕我了,跳上跳下,跳上跳下,然後走了。第四天,我就準備好相機,美麗的小朋友,請你再來吧,左等右等,牠就是不來;後來,我等了幾天,牠就不來。後來我想,這大概是所謂的緣分。牠就是來兩下讓我看到,像夜空的流星,真美,你想拿相機,來不及了。這個雀害我想起那個美麗小鳥,真是懷念牠。同學們看「美」這個字。

  學生讀誦:美ㄇㄟˇ。(甲文)(金文)(小篆)。美指美好,美味。合「羊」、「大」會意,羊大則肥美。

  備註:《說文》:「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段注:「羊大則美,故从大。」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羊」、「大」二字相連,疑像人飾羊首之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漂亮的女子。《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2)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管子.五行》:「然後天地之美生。」(3)誇讚、褒獎。《韓非子.五蠹》:「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4)漂亮的。《詩經.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常用詞:優美,美德,十全十美。

  板書:

  教授:小篆,從羊大。《說文》:「甘也」,甘美,「从羊大」。段注:「羊大則美」。根據《段注》說,如果你稱讚一個人你好美,那是你像羊一樣大,好美!這是美的本意,據小篆,大的羊。同學們看甲文的寫法,羊和大連成一起,所以有古文字學者他就認為是人頭上裝個羊頭什麼的,裝飾。這樣會很美嗎?我有點懷疑。人頭上戴個羊頭這一類東西。所以同學們,你進一步要去研究甲骨文,注意到我剛才說的,你如果不熟悉《說文》,你如何能認識甲骨文上面那個字?你是先熟悉了《說文》,然後你再看甲骨文,你可以融會貫通。所以你千萬不可以只有單一的證據,憑你自己看,它像什麼,我確認它像什麼,做學問不可以這樣,要有證據。大家看下一個字,「集」:

  學生讀誦:集(雧)ㄐㄧˊ。(甲文)(金文)(小篆)。集指聚集。合「木」、「雥」會意,表示群鳥聚集在樹上,今省寫作集。

  備註:《說文》:「群鳥在木上也。从雥从木。」段注:「引伸為凡聚之偁。」

  典籍所見:(1)棲息。《詩經.鴇羽》:「肅肅鴇羽,集於苞栩。」(2)聚合。《文選.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从。」

  常用詞:收集,採集,彙集。

  板書:

  教授:看黑板,漂亮嗎?

  學生:漂亮。

  教授:集,很多鳥在樹上。甲文、金文就只畫一隻鳥,到小篆就畫了三隻鳥,後來到隸楷(隸書、楷書)又省略只用一隻鳥。同學們看甲文這個「集」,似乎比其他的字形都要美觀。不過甲文用來當書法來書寫的時候,你如果也照甲骨上面那樣細的筆畫,書寫起來,你當書法作品來看,它不會美觀。因此,書法家就用小篆的筆法來寫甲骨文。好看嗎?好看。董作賓先生,他就用小篆的筆法來寫甲骨文。所以,在座的朋友、同學們,如果你也喜歡書法,寫甲骨文是非常高古、典雅,但是你用筆可不一定要像甲骨文,像刀刻出來的一樣;你可以變換,剛才我說的,以小篆的筆法來寫甲骨。我現在還珍藏一幅我讀書時代,我老師用小篆寫的甲骨,我非常寶貴。很漂亮,小篆筆法就很漂亮。在台灣,小篆寫得好的,我認識兩個人。一個,宗孝忱先生。

  板書:宗孝忱

  他寫的楷書固然不說,他寫的小篆像鐵線一樣,我們稱它為鐵線篆。非常不容易,尤其寫大了以後,毛筆是軟的,寫下來的筆畫像鐵線一樣,不可間斷,由一口氣寫下來。線條,你如果寫這麼大的字,你看,那是很不容易的事。還要注意到字體的結構。這是在台灣有這麼一個人。再有我認識的一個叫,剛剛還記得,現在就忘記。書法大家,他有很多方面的成就,號稱十絕,詩、書、畫、圖章、中藥、太極……,還有幾樣我不記得了。他寫篆書,尤其是寫大篆。我跟同學們介紹過,毛公鼎和另外一個散氏盤,有喜好書法的同學不要忘記這兩件。你平常楷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都是一般楷書入手。再往上,有魏碑;更往上,漢碑。漢碑我還特別介紹了幾個,第一個是什麼?有同學還記得嗎?

  學生:張遷碑。

  教授:有同學做了筆記,漢碑,「張遷碑」。還有我介紹了一個「禮器碑」。「張遷」、「禮器」你都寫過以後,進一步可以再寫「石門頌」。「石門頌」練你的膽氣,膽氣小的人不敢寫,可以練你的膽氣,大開大合。漢碑有很多種,我特別推薦這三個。如果你要問,再往上呢?那就是我剛才說的,也是上次跟同學們說的,毛公鼎與散氏盤。剛才我說的另外一個,鄭曼青先生。

  板書:鄭曼青

  鄭曼青,他有十絕。我跟他熟悉,後來他女兒還成為我的學生。鄭曼青先生,他有十絕。我的一位世兄,老師的第三個兒子,我說鄭曼青了不起。他說鄭曼青有什麼了不起?他說到我家來跟我爸掰手腕,還掰不過我爸爸。那是誰,掰手腕?他說的爸爸就是林老師。他說來到林老師家裡跟林老師掰手腕,他掰不過林老師,可見我們老師厲害!看到這個「集」的甲骨文,使我想起,結構很美,你寫書法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接下來看「古」:

  學生讀誦:古ㄍㄨˇ。(甲文)(金文)(小篆)。古指以前過去的事。合「十」、「口」會意,口耳相傳,至於十數,必是故事。

  備註:《說文》:「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段注:「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是為自古在昔矣。」

  典籍所見:(1)過去久遠的時代。《呂氏春秋.仲冬季.長見》:「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2)過去的事物。《宋史.劉溫叟傳》:「儒者泥古,致詳於形名度數間,而不知清濁輕重之用。」(3)過去的、舊的。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常用詞:古雅,古籍,博古通今,古往今來。

  板書:

  教授:古今這個「古」字,甲骨文這樣寫,小篆這樣寫。甲骨文,我們說過這一豎(丨)就代表數目的十。它可以在長的線條(豎)中間加點,記得嗎?由點變小橫,變長橫。十是已成文,口也已成文,會兩個初文,「古」。一件事情口耳相傳,我告訴你,你告訴他,他又告訴他,經過十次以後,就是相當久以前的事了,所以說十口,口耳相傳。看下一個字,「初」:

  學生讀誦:初ㄔㄨ。(甲文)(金文)(小篆)。開始。合「刀」、「衣」會意,製衣之前,必先用刀裁衣。小篆與甲文、金文同。

  備註:《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段注:「衣部曰。裁,製衣也。製衣以鍼。用刀則為製之始。引伸為凡始之偁。」

  典籍所見:(1)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聖人之學也,欲以返性於初,而遊心於虛也。」(2)當初。《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於申。」

  常用詞:當初,年初,不忘初心,旭日初升。

  教授:金文、小篆很清楚看出「从刀衣」,是裁衣之始。說到這個字,使我想起我非常感恩的一位老師,徐子明先生。

  板書:徐光 子明

  他擔任我們這一班《左傳》這門課。記得第一堂課進來,就指著全班的同學,說「你們都是一群豬」。我們就想,我們是中文系大二的學生,怎麼我們是一群豬?然後他說,我說你們是豬,你們不相信?把《左傳》打開,第一頁第一句,誰能幫我徹底講清楚,你反過來說我是豬。我們大家趕快去看《左傳》,希望能夠讓他變成豬。結果,看看看看,最後大家都只好低下頭來。徐老師:你們默認了!我們也不敢抬頭。就這一句,「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你就講不清楚。然後,他把它講完以後,「初,裁衣之始也」,他一個字一個字從本義講起,你就不得不佩服了!

  後來,我們還是很氣恨他,除了他罵我們是豬,還有更可氣的事是什麼?他考試最簡單,我這個學期講半本《左傳》,我的考試方法,我叫到某位,雷公,雷公站起來,我翻到哪一頁,我開個頭,你幫我背下去。半本《左傳》,一個學期。我的分數三種:背不下去的,當然是鴨蛋,零分;這個、這個、那個,終於背出來了,六十分;很流利的,一百分。我的分數就這三種,好簡單。又很可恨,一個學期,半本《左傳》,一年就整本《左傳》,不折不扣,沒有折扣的。不像,上次在你們班上要你們背書,還跟我砍價,砍了多少。沒有折扣,他。

  第二年,他大概比我還高一個頭還多,身又瘦,一襲灰色長袍,晃啊晃的。第二年,那個影子晃啊晃的又晃進來了,我的天啊!那門課是《史記》。他講《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統統講,跟《左傳》一樣,考試也好簡單。同學們回去翻翻《項羽本紀》有多長一篇。整個,所有他講過的《本紀》、《世家》、《列傳》。所以這是兩年等於兩本書,除了《史記》那些律曆、禮樂,他不講。

  好,再過一年,他又晃進來了,這門課,天啊!我們想,那門課叫「小說選讀」。我想,我們以為「小說選讀」,瓊瑤的小說。看到他晃進來就糟糕了,他絕對不會教我們瓊瑤小說。《世說新語》,老規矩,一樣的。所以我心裡很恨他,一開始變成豬,最後被整成這樣子。到現在,從內心裡非常感恩。就像餵蠶寶寶吃桑葉,猛餵,吃飽了以後,吐出來是美麗的蠶絲。所以到現在還非常感激。

  他在另外一個學校,在台灣大學擔任的課是西洋中古史,他用英文講。很奇怪,他用英文講西洋中古史,他自己從來不說。在下課的時間,在教授休息室裡面,我起先很奇怪,我最敬佩的林老師(這是我的老師)在教授休息室裡面,如果徐先生在,他總是挨著他旁邊坐,而正襟危坐。我很奇怪,我心目中最佩服的國學大師林景伊先生,為什麼在這位很可恨的老先生那裡正襟危坐,我不理解。

  時隔十多年以後,他過世了,我那時候在國外,在「中央日報」的海外版看到一則消息:徐子明先生逝世。裡面有個簡短的介紹,到那時候我才知道,他是季剛先生的結拜兄弟。季剛先生隨便跟人結拜嗎?季剛先生罵胡適罵得最厲害,他不隨便跟人結拜的,這是一。那個報導裡面還說,他精通六國語言。所以在台大用英文講西洋中古史。

  精通七國是誰?辜鴻銘;他的作文,現在還擺在他當時那個學校的圖書室櫃子裡面。在北大,我是聽這麼一個故事,辜鴻銘先生在北大任課,有一位從英國來的教授,西裝革履,很有派頭。然後下課在教授休息室,看到對面坐一個糟老頭,還有一根豬尾巴,他不知道怎麼回事,怎麼一個工友不像工友,也坐在教授休息室裡面?他不知道我是誰,就把裡面端茶來服務的工友叫過來問,他說:「那是誰?」當然辜鴻銘看在眼裡。這位工友告訴他:「他叫辜鴻銘先生」。這位英國的教授如雷貫耳,嚇一大跳,他在英國早就耳聞辜鴻銘的大名。

  第二節下課,辜鴻銘先生特意坐在這位洋教授的旁邊,然後就用英文跟他交談:「先生,你是從哪裡來?」「我是從英國來。」「先生,你擔任什麼課?」「擔任英國文學史。」辜鴻銘聽到他說是擔任英國的文學史,他就用拉丁文跟他講,這下搞得這位教授半懂半不懂,面紅耳赤,趕快說:「對不起,我上洗手間。」這是精通七國語言是辜鴻銘。精通六國語言是我的老師徐子明先生,我的太老師黃季剛先生的結拜兄弟。我有幸讓他罵成豬,又讓他強迫背三本書,這也算是我的運氣不錯。

  好,看到這個「初」,使我想起這一段故事來。接下來,再下一個字,「典」:

  學生讀誦:典ㄉㄧㄢˇ。(甲文)(金文)(小篆)。典指重要的典籍。合「冊」、「丌」會意,冊指簡冊,丌指放置物品的小几,書冊放在丌上,表示是十分重要的典籍。

  備註:《說文》:「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典籍所見:(1)指重要的文獻、簡冊。《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2)國家的法度。《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3)主持。《書經.堯典》:「命汝典樂。」

  常用詞:詞典,經典,字典。

  板書:

  教授:它是個會意字,冊和丌會意。簡冊放地上容易腐朽,所以放在小茶几這一類的丌上面,讓它不容易腐朽。後來引申為重要的,我們現在說典籍,現在說經典,就是因為它很重要。下一個字,「休」:

  學生讀誦:休ㄒㄧㄡ。(甲文)(金文)小篆。休指休息。合「人」、「木」會意,表示人倚在樹下休息。

  備註:《說文》:「息止也。从人依木。」

  典籍所見:(1)歇息。《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2)辭退工作。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3)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4)不要、不可。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嘆恨,未必不為福。」

  常用詞:休養生息。

  教授:看黑板:

  板書:

  字形的結構,「從人依木」,表示休息。看下一個字,「㬎(顯)」:

  學生讀誦:㬎(顯)ㄒㄧㄢˇ。(金文)(小篆)。㬎指明顯。合「日」、「絲」會意,絲為細物,在日光下才能看清,所以有明顯的意思。顯本是頭上飾品,後被假借為明㬎的㬎,顯通行而㬎字廢。簡體字是根據古文而來。

  備註:《說文》:「眾微杪也。从日中視絲。古文以為顯字。」段注:「日中視絲。眾明察及微妙之意。」

  典籍所見:(1)表露、表現。《詩經.大雅.大明》:「造舟為梁,不顯其光。」(2)榮耀、光耀。《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3)有名望、有地位的。《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常用詞:顯著,顯而易見,顯親揚名。

  板書:

  教授:合「日」與「絲」會意,在日光下看細小的絲才能看得清楚,才能看得明白,是「㬎」的意思。後來借:

  板書:頁

  這個「顯」本是頭上的飾物,借它用為日中視絲的㬎。久而久之,這個字(通)行,大家只認識這個字(顯),而它本字(㬎)反倒不認識了。這本來是一個假借,它原來是頭上的飾物,借為顯明。看下一個字,「暴」:

  學生讀誦:暴ㄅㄠˋ。(甲文)②(金文)(小篆)。暴指晾曬穀米。合「日」、「出」、「廾」、「米」會意,表示太陽出來,手捧著米去晾曬。

  備註:《說文》:「晞也。从日、出、廾、米。」段注:「日出而竦手舉米曬之。合四字會意。」

  典籍所見:(1)曬。同「曝」。《孟子.滕文公上》:「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2)顯露。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3)欺凌。《荀子.性惡》:「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4)急劇,猛烈。《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按:㬥是「曝日」的本字。「曓」,是疾的意思,引申為暴力。漢時隸變,兩字混而為一,便另制加日的「曝」代表本義。

  常用詞:暴雨,除暴安良。

  板書:

  教授:看黑板,清楚嗎?合四個字會意:日、出、廾、米。太陽出來,雙手捧著米去曬。同學們翻開《說文》,這裡後面我們按語提到另外一個字(曓)。同學們看五百零二頁:

  板書:

  找到這個部首「夲」,「从大十」,它的後面的第三個字,「从日、出、廾」,底下是「夲」。

  板書:

  這個曓字,它的本意是什麼?同學們看一下《說文》,「疾有所也」。所以它本身這個本義有疾,引申有暴,我們說暴力的暴,引申為暴力的這個意思。到漢代隸變的時候,從夲的曓跟從米的㬥,兩者混為一字。所以看到我們剛才這個暴字,我做的一個按語:㬥是「曝日」,曬的意思。「曓」是疾,《說文》說「疾」,引申為暴力。漢代隸變,兩字混而為一,所以只好後來另加一個日代表曝曬的曝。上次我們說過:

  板書:

  告訴我這是什麼字?

  學生:莫

  教授:莫。日落茻中,太陽下到草底下了,快要黑了,天快黑了,暮,這是它的本義。

  板書:莫

  後來被借為莫要的意思,因此久借不還,後人看到它,只知道它是莫要,不知道是日暮,因此在底下又加一個日,代表什麼?日暮的暮。我說這個字不合理,為什麼?豈容天有二日。再看這個曝,合理嗎?它也是兩個日,也不合理。我們看下一個字,「安」:

  學生讀誦:安ㄢ。(甲文)(金文)(小篆)。安指安定。合「宀」、「女」會意,女有家,男有室,才能相安,故安从「女」在「宀」下。

  備註:《說文》:「竫(ㄐㄧㄥˋ)也。从女在宀下。」

  典籍所見:(1)平安、舒適。《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2)平靜、恬適。《漢書.嚴安傳》:「心既和平,其性恬安。」(3)習慣、熟悉。《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舟車之始見也,三世然後安之。」(4)何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沛公安在?」

  常用詞:安分守己,居安思危,心安理得。

  教授:《說文》:「从女在宀下。」這兩個字同學們一定都非常熟悉,上次我說過,女為什麼這樣寫?

  板書:

  想起來了嗎?坐在那裡,在家裡做手工。你說她為什麼不坐椅子,再坐個沙發不是會更好嗎?古時候席地而坐,頂多有個墊子,所以就是這個樣子。男女以他工作的性質來分別造字。「从女在宀下」。宀大家也記得,是什麼?「交覆深屋也」,房屋。所以這個字會意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的說解說,男有室,女有家,才能夠相安。同學們也許會想到,這個安字,為什麼房子底下是個女字,可不可以換一個男字?想一想。男人力氣大一點,他需要外面去耕種,種田,這種比較粗重的事情要由男人擔任,分工合作。但是我也看過,在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梯田裡面耕種的,它那個梯田太小,一小溜,牛都不便在裡面耕種。是由一個人拉著一個犁,前面拉的是個女人,後面把著犁的是個男人。我覺得有一點奇怪,難道那邊的女人力氣比男人大嗎?這是我看到做粗活,用出力氣的,在那個地方,少數民族,廣西我看到。一般粗重的活都是由男人擔任。由於工作有分工合作,因此有些稱謂、稱呼,女人稱他丈夫稱什麼?一定有同學知道。

  板書:外子

  外子。你可不能用外人,外子。那反過來:

  板書:內人

  這裡可以用人,內人。在書信裡面有的更客氣一些,譬如兩家人是很熟悉的朋友,男人寫給朋友的那一家人,因為兩家的女人彼此也熟悉,所以在信末,寫完之後,往往會稱自己家裡的人,稱自己的,現在說是什麼?現在稱為太太:

  板書:賤內 付此問安

  賤內付此問安。寫信給這家朋友,寫完以後要提到,賤內是什麼?

  學生:太太。

  教授:太太,付此,在此順便向你們問安。下一個字,「宗」:

  學生讀誦:宗ㄗㄨㄥ。(甲文)(金文)(小篆)。宗指祖廟。合「宀」、「示」會意,「宀」指房子,「示」是神事,宗就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宗廟。

  備註:《說文》:「尊祖廟也。从宀示。」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示是神主(即祖先的牌位),供奉神主的地方,就是宗廟。

  典籍所見:(1)祖廟。《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2)家族。《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3)根本、主旨。《國語.晉語四》:「禮賓矜窮,禮之宗也。」(4)尊崇、效法。《論語.學而》:「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5)宗師。鍾嶸《詩品.評陶詩》:「『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常用詞:祖宗,宗門,宗教,光宗耀祖。

  板書:

  教授:宗,會「宀」、「示」會意。「示」,《說文》說:「天垂象」。這三垂段注說是:

  學生:日、月、星。

  教授:真好,這是示字。上面這一部分,看看:

  學生:上。

  教授:上下的上。上天垂示日月星顯示的現象。所以「示」在《說文》是這樣說。

  板書:

  在甲文裡面有這樣寫的,它的「示」不是三垂,所以它跟《說文》裡面的「示」不一樣,古文字學者他們認為,這是神主牌位,祖先的牌位。這個大房子裡面放的祖先的牌位,是用來什麼?祭祀祖先的宗廟。本義有祭祀先祖的宗廟的意思,所以《說文》說「尊祖廟也,从宀示。」

  在典籍裡面我們引的第五,鍾嶸的《詩品》,《詩品》是一部文學批評的作品,文學批評除了《詩品》,還有重要的《文心雕龍》。季剛先生曾經在北大,他也喜歡講《文心雕龍》,這都是有關文學批評一類的書。鍾嶸作的《詩品》,他把詩人的作品分成三等,上品、中品、下品。鍾嶸是六朝時候的人,那時候崇尚什麼?唯美文學。所以詞句、詩,他也把詩句美的放在上品,認為最好,用這個標準他分上、中、下。陶淵明他放在哪一品?我們讀,稍微留意一下中國文學史,你就會了解,陶淵明的詩,永遠是天上一顆最明亮、閃爍的巨星,不是後世的這些詩人所能比擬。那你想,鍾嶸應該把它放到哪一品?

  學生:上品。

  教授:上品。可是他不,鍾嶸偏偏把它放在中品。以鍾嶸的標準,認為它不夠美。所以,他對陶淵明的詩有一段評論,他說:「世嘆其質直」。

  板書:世嘆其質直

  一般大家都惋嘆他的詩太過於質樸無文,「世嘆其質直」。接下來他說:「至如」,像我們這裡引的兩句「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我們課本上引的有。「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致以最高的讚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有同學喜歡讀陶詩的嗎?最好你備一本陶詩,放在你的案頭,隨時翻。你讀他的詩,好像你又回到田園,你又回到鄉野,那樣的舒適,那樣的自在。「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我喜歡讀他的詩。還有他當時也沒有電視好看,他只有一樣東西,他喜歡喝酒。別的東西,那時也沒有香煙,所以他找到一樣樂趣,讀《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們中國最古的、最早的一本志怪小說,寫些神怪的事。所以他的詩集裡面有「讀山海經」幾首。有一首一開始:「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板書: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這一開始,初夏的時候,時光顯得長了,可以有時間讀這些閒書《山海經》。「孟夏草木長」,孟夏是什麼時候?記得孟是什麼?孟、仲、叔、季,排行。你說那不是「伯、仲、叔、季」嗎?怎麼是「孟、仲、叔、季」呢?老大叫伯,老二稱仲,排行是伯、仲、叔、季。那「孟、仲、叔、季」又怎麼說?「伯、仲、叔、季」是嫡夫人生的孩子,這樣排行:伯、仲、叔、季。如果是庶夫人生的孩子,老大就稱「孟」,孟、仲、叔、季。這裡「孟夏」,一年分四季,四季一季有多少個月?三個月。夏天一開始這個月叫孟夏,然後仲夏,然後季夏。孟夏草木,是長(ㄔㄤˊ)還是長(ㄓㄤˇ)?這問題。你看它是孟夏,草木春天就應該怎麼樣?長(ㄓㄤˇ)了,到孟夏就應該長(ㄔㄤˊ)了。「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很茂密了。「眾鳥欣有託」,樹長得茂密了,這些鳥來的時候,小小黃禽,那個美麗小鳥,「眾鳥欣」,牠們好高興,有地方可以住了,「欣有託」。樹長得茂密,鳥有地方住了,他很高興。他說,吾亦愛吾這個茅草廬,雖然是茅草廬,「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同學們可以下載他的「歸園田居」。這個是「讀山海經」。現在手機很方便,你可以下載下來,抄下來。以前我有機會在新華書店,買到一本《陶淵明詩》。你說那不是到處有嗎?我的版本特殊。我的版本有多特殊?看這裡,只有這一塊,只有這麼大,還真是《陶淵明全集》,詩、文都在裡面,可以放在口袋裡,隨時帶著走,有空隨時拿出來看看。一口氣買了二十幾本,他書架上所有的我統統買了。送朋友,我現在只剩一本,再不能送了。以後再買到,你們要我再送你們。紅色的皮,好小的一本,比火柴盒還小。好,看下一個字,「位」:

  學生讀誦:位ㄨㄟˋ。(小篆)。位指位置。合「人」、「立」會意,古時朝會,君臣都站著,引申凡人所站的地方叫做位。

  備註:《說文》:「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

  典籍所見:(1)官職。《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2)處、在。《列子.天瑞》:「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3)等級。《周禮.天官.大宰》:「四曰祿位,以馭其士。」

  常用詞:位置,各就各位。

  教授:這個字很容易理解,朝會群臣都站在那裡,所以引申人站的位子叫位。《說文》它說:「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下一個字,「伐」:

  學生讀誦:伐ㄈㄚˊ。(甲文)(金文)(小篆)。伐指攻擊,征伐。合「人」、「戈」會意,表示人拿著武器攻擊。

  備註:《說文》:「擊也。从人持戈。」段注:「戈為句兵。亦曰擊兵。」

  教授:等一下。「戈為句」這個「句」當「勾」的意思,「勾兵」,彎曲的兵。好,接下來:

  學生讀誦: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像戈刃加於人頸的部位,來表示擊的意思。(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功績、功勞。《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2)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遂伐其木,以益其兵。」(3)征討、攻打。《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4)自誇。《論語.公治長》:「願無伐善,無施勞。」

  常用詞:伐木,弔民伐罪,南征北伐。

  教授:《說文》,「擊也。从人持戈。」會「人」與「戈」會意。在甲文裡有這種寫法,戈的兵刃加於人的頭頸部位,表示攻擊。看下一個字,「須」:

  學生讀誦:須ㄒㄩ。(甲文)(金文)(小篆)。須指鬍鬚。合「彡」、「頁」會意,「頁」為頭,「彡」指毛,就是指面頰上的鬍鬚。備註:《說文》:「頤下毛也。从頁彡。」

  典籍所見:(1)指鬍鬚。《漢書.高帝紀上》:「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2)片刻。《荀子.王制》:「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3)等待。《後漢書.班超傳》:「長史亦於此西歸,可須夜鼓聲而發。」(4)需要、需求。杜甫《客从詩》:「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5)遲緩。《左傳.成公二年》:「師敗矣,子不少須,眾懼盡。」

  常用詞:必須,鬍鬚,須要。

  教授:看甲文:

  板書:

  底下是個人,上面凸顯出人的顏面頭,這裡幾根什麼?鬍鬚。你說,好像有點少。杜甫作詩,他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作的詩句一定要出語驚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每讀他的詩都覺得好,好到你在章法上無法去隨便動它一個字,千錘百鍊。他作詩態度,「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又說:「吟成七個字,捻斷幾根鬚。」如果黑板上這個是杜甫:

  板書:吟成七個字

  七言詩一句七個字,他說,「吟成七個字」,要「捻斷幾根鬚」。慢慢苦苦思索,慢慢錘鍊,把他幾根鬚捻斷。如果這個人是杜甫,他到最後也無鬚可捻,只有兩根;恐怕以後他也就不好作詩了,他無鬚可捻。看下一個字,「黑」:

  學生讀誦:黑ㄏㄟ。(金文)(小篆)。黑指煙火燻黑。合「」、「炎」會意,「」是古文「囪」,指煙囪,火焰在煙囪上留下黑的顏色。

  備註:《說文》:「火所熏之色也。從炎,上出,古囪字。」

  典籍所見:(1)昏暗無光。李頻《夏日題盩(ㄓㄡ)厔(ㄓˋ)友人書齋詩》:「黑處巢幽鳥,陰來叫候蟲。」

  常用詞:黑色,黑白分明。

  教授:看這個「黑」,小篆是由「」跟「炎」會意。現在如果同學們沒看過這個字,我要你創造一個黑這個字,你想想要怎麼創造?有點麻煩是吧。所以它就是會「炎」跟「」。火從煙囪冒出來,煙囪裡面留的顏色,黑色的,這是會意字。

  板書:你在漢來我在宋,苦苦追殺為哪般?拿人家的錢,吃人家的飯,人家要咱怎麼幹,咱就怎麼幹。

  這是什麼東西?同學們看看黑板。你們清過煙囪嗎?沒有。我住在北京郊外,我需要燒鍋爐,鍋爐有時候不通,那就需要去把它清一清,結果就搞得一臉都是黑。除了我臉黑之外,古人有哪一位是臉黑的?

  學生:包公。

  教授:包公。還有一個:

  學生:張飛。

  教授:張飛。有一位將軍他辦喜事,就請來戲班子來演戲。戲班的老闆就請教他:「將軍,你點哪齣戲?」這位將軍想了想,他最佩服的兩個人,一個岳飛,一個張飛。他說那你就給我演「岳飛大戰張飛」。這個老闆只好唯唯諾諾:「是,是,是」;趕快去叫兩個武生,演「岳飛大戰張飛」。那兩個武生這怎麼演?他說:「不管怎麼樣,你一定要演好!演不好炒魷魚,捲起鋪蓋走路。」為難這兩位武生。好了,時間到了,鑼鼓哐啷哐啷鏘鏘,哐啷鏘鏘很熱鬧,這兩個武生出來了,背上插著那個旗,拿著刀拿著槍。這個扮岳飛的就說:「你在漢來我在宋,苦苦追殺為哪般?」那個張飛拿著長槍:「拿人家的錢,吃人家的飯,人家要咱怎麼幹,咱們就怎麼幹,小心!」咣咣咣咣,岳飛大戰張飛。我去清鍋爐就想起,古代還有兩個重要黑臉的人。會唱這齣戲嗎?很容易唱。接下來,看下一個字,「沙」:

  學生讀誦:沙ㄕㄚ。(金文)(小篆)。沙指細沙。合「水」、「少」會意,水少則沙見。

  備註:《說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段注:「石散碎謂之沙。」

  典籍所見:(1)水邊的土地。《詩經.大雅.鳧(ㄈㄨˊ)鷖(ㄧ)》:「鳧鷖在沙,公屍來燕來宜。」(2)聲音嘶啞。《周禮.天官.內饔(ㄩㄥ)》:「鳥皫(ㄆㄧㄠˇ)色而沙鳴。」

  常用詞:沙灘,豆沙。

  教授:這個字也很容易理解。《說文》說:「水散石也。从水从少。」它還解釋「水少則沙見。」複習一下,「小」是怎麼寫?三個小點。「少」呢?四個小點,這個很容易記得。你看金文的沙,一邊是水,一邊是四個小點,中間那個稍微長一點,後來漸漸演變為小篆「少」。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冰」:

  學生讀誦:冰ㄅㄧㄥ。(小篆)。冰指凝結成的冰塊。合「水」、「仌」會意,指水凝結成堅硬的冰。

  備註:《說文》:「水堅也。从仌水。」段注:「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按:冰本是「凝結」的「凝」字,後被借為冰凍、冰塊之義,便另造「凝」字代表本義。

  典籍所見:(1)冰塊。《樂府詩集.晉陸機.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2)清高。王昌齡《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常用詞:冰清玉潔,渙然冰釋,如履薄冰。

  板書:

  教授:這個才學過的,是嗎?然後再加水:

  板書:

  換回來原來這個「仌」,當怎麼解釋?是水初凝成冰的樣子。再加「水」,這個冰就指初凝以後慢慢結成硬的冰塊。這是這兩個字的分別。所以《說文》說「水堅也」,堅就是堅硬。段注,用這個冰代初凝的仌。所以後人看到加水的這個冰,只知道它是已經變冰,硬的冰塊的冰。所以如果要再說到水初凝,所以另制「凝」字。這是了解到初凝這個仌。在經典裡面,凡凝字都是冰之變也。後面我們按語說冰,從水的冰,本是凝結的凝字,後被借為冰凍、冰塊,所以另造「凝」,凝固這個凝字。所以加水這個冰,它本是凝結。下一個字,「武」。這個我們講過,再讀一遍:

  學生讀誦:武ㄨˇ。(甲文)(金文)(小篆)。武指手持兵器征伐示威,捍衛疆土。合「止」、「戈」會意,止本義指人的腳,含有行走之義,行終有所止,故亦有停止的意思;戈是兵器。武本義指人手拿兵器,走上前線,保家衛國。

  備註:《說文》:「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按:《說文》所說為引申義,是說「武」是能夠禁止強暴,安頓人民,和睦萬邦,可見我國自古崇尚和平。

  典籍所見:(1)與戰爭有關的事。《孫子.行軍》:「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2)足跡。《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常用詞:勇武,威武不屈,文武雙全。

  教授:甲文,「止」寫在底下,「戈」寫在上面。到金文就漸漸成小篆的樣子。

  板書:

  「止」,腳丫,腳板,腳丫子,是腳印。我們說過,止有什麼?行走之義。人拿著兵器,戈是兵器,去征伐,保家衛國,本義是如此。後來到了春秋時候,許慎引的楚莊王曰:「止戈為武」,就把這個「止」引申為停止的意思。能夠阻止停下兵戈,維護和平,這是真正所謂的「武」。由此可見,這個「武」字,造字本義是人拿著兵器,上前線去打仗,本義是如此。可是造字本義,到了我們春秋時候,我們的文明愈來愈發達,春秋時候楚莊王就說「止戈為武」。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從武這個字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春秋以後,自古就是一個愛好和平,止戈為武,不是拿著兵器去征伐別人的國家,是愛好和平,是不使世界發生這種征伐。所以許慎在《說文》裡面就引「楚莊王曰:止戈為武。」告訴我,楚莊王是什麼時代?

  學生:春秋。

  教授:春秋,就已經把它引申為停止干戈,才是真正勇武。譬如兩個小孩,這樣捲起袖子準備打架,大聲,準備吵。忽然一個大漢過來,「給我滾蛋」。他兩個嚇得要死,跑掉了,再也不打了,這就停止干戈,止戈為武。

  

  

#